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知识分享
关于推动哈尔滨市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
哈尔滨市 文化“ 走 出去” 现 状及存在的主 要问题
1 .哈 尔滨 市 文 化 “ 走 出去 ” 现 状
文化 “ 走 出去 ” 主要分 为两条途 径 : 一是 文化 的对外 交流 , 二是文化 产 品出 口。首 先 , 在对 外文 化 交流 方面 , 哈 尔滨市 具有对俄文化 交 流 的传 统 , 尤其 与 哈 巴罗夫斯
2 . 哈 尔滨市文化 “ 走 出去”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文化的进一 步了解 , 增 强 中国文 化 的国 际影响 力和 国际 话 语权 , 进而提升我 国的文化软 实力 。《 黑龙江 省 国民经 济和社 会发 展第 十二个 五 年规 划纲 要》中明 确提 出“ 加 强文化交 流 , 推动龙江文化 “ 走 出 去” 的战略 。哈尔 滨 市
效机 制。哈尔 滨市的 国际友好城市数量 位居全 国省会 城
市和副省级城市首位 , 可以充分利用这 一优 势 , 由市 政府 与各国际友好城市签署 文 化交 流协议 , 定 期组织 艺术 院 团互 访 , 邀请外 国文 艺团体艺术家来哈尔滨 市交流 、 指 导
作者简介 : 刁菲 ( 1 9 8 5一) , 女, 黑龙 江省哈 尔滨人 , 哈 尔滨市政府发展研 究 中心 , 硕士, 研 究方 向 : 商 贸财经。 2 0 1 3年第 5期 ・ 总第 2 2 7期 ・ 5 9
高度重视文化 产业的发展 , “ 十二五 ” 期 间要将 其 培育成
哈尔滨市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 中暴 露出一些不 足之 处, 如哈尔滨市演艺 院团存 在整体水平不高 、 精 品节 目缺 乏、 高端艺术人才 匮 乏和发 展后 继乏 力等 问题。在文 化 出 口方面尚无 完善的文 化 出 口统 计系 统 , 文化 出 口企 业 普遍规模 较小 , 尤其 缺少 国家级重点出 口企业 和项 目, 与
哈尔滨的城市创意设计与文化产业
哈尔滨的城市创意设计与文化产业哈尔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城市创意设计和文化产业而闻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哈尔滨的城市创意设计与文化产业。
第一部分:哈尔滨的城市创意设计哈尔滨拥有丰富多样的城市创意设计资源,这可以从城市的建筑风格中得以体现。
作为北国之冰城,哈尔滨融合了中俄文化的特点,建筑风格独具一格。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地标建筑,展示了欧洲风情与东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种独特的城市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创意设计者,进一步促进了哈尔滨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哈尔滨还注重城市景观的创意设计。
例如,哈尔滨的冰雪节是世界知名的活动,每年吸引来自全球的游客。
不仅有雪雕、冰灯等传统元素,还结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呈现出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
这种创意设计的活动为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加分,并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部分:哈尔滨的文化产业哈尔滨的文化产业多元丰富,涵盖了艺术、设计、娱乐等领域。
艺术方面,哈尔滨拥有多所艺术学院和专业艺术团体,培养了大量的艺术家和表演者。
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电影学院等文化艺术院校为城市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创意。
在设计领域,哈尔滨的设计师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思维推动了城市创意设计的发展。
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哈尔滨的设计师们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潮流相结合,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哈尔滨的娱乐产业也相当发达。
众多的音乐酒吧、咖啡厅和夜景区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哈尔滨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节,如哈尔滨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电影节等,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第三部分:哈尔滨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哈尔滨的城市创意设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为城市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精彩。
首先,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哈尔滨,促进了城市的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壮大,例如旅游业、餐饮业等,为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哈尔滨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哈尔滨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五个冰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和政策扶持,哈尔滨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一、冰雪产业哈尔滨作为中国的冰雪之都,以其丰富的冰雪资源和独特的冰雪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冰雪产业已成为哈尔滨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哈尔滨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冰雪游乐园——太阳岛冰雪大世界,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了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等冰雪活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冰雪旅游也将成为未来哈尔滨产业的亮点之一。
二、高新技术产业哈尔滨以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优良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实力。
同时,哈尔滨还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哈尔滨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未来,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投资,哈尔滨的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三、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哈尔滨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
哈尔滨提供了一流的技术设备和专业团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装备制造服务。
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哈尔滨的装备制造产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哈尔滨的装备制造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四、食品加工业哈尔滨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哈尔滨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原料,生产了一系列的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品。
哈尔滨的“黑土地”土壤肥沃,适宜粮食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粮食、果蔬、畜牧等农产品的加工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哈尔滨还有一批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如哈尔滨啤酒、宾县良源食品等。
哈尔滨冰雪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创新发展与持续魅力
哈尔滨冰雪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创新发展与持续魅力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具体方式:1.独特的品牌形象:哈尔滨以冰雪文化为引领,打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冰雪旅游城市。
这种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2.冰雪景观和活动:哈尔滨拥有众多冰雪景观和活动,如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
这些景观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的分享,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3.媒体宣传:哈尔滨的冰雪文化经常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
这些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4.文化交流与合作:哈尔滨积极与国际冰雪旅游城市进行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冰雪旅游理念和技术,提高城市的冰雪旅游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游客和投资机会。
5.冰雪文化旅游线路:哈尔滨将冰雪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冰雪文化旅游线路,如滑雪、滑冰、雪地徒步等。
这些线路不仅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还通过线路的推广和营销,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哈尔滨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总之,哈尔滨的冰雪文化通过独特的品牌形象、冰雪景观和活动、媒体宣传、文化交流与合作、冰雪文化旅游线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进程中,哈尔滨将继续发挥其冰雪文化的优势,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机会。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
哈尔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哈尔滨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既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的第二阶段,又是开发区争创全国一流的关键期。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深入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开发区,推进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商务部、科技部和省市有关“十一五”发展的规划和要求,特制定哈尔滨开发区第十一个五年经济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国家级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于2001年12月合并,这标志着哈尔滨开发区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十五”时期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第一阶段,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
五年来,开发区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发展集中区,努力提高自有经济比重,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龙头带动作用;狠抓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努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省市对外开放窗口作用;重点发展集群经济,努力壮大主导产业的规模,积极发挥省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努力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和企业发展服务水平,积极发挥省市投资服务高地作用;重点发展孵化经济,努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挥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作用,全面超额完成了二次创业第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从2003年起,开发区集中区产值连续三年翻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近两年在科技部和商务部的排名稳步上升,为开发区“十一五”发展和全面实现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
按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
其中,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1亿元,占哈尔滨市的11%,是2000年末的3.8倍,是两区合并之初的2.65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99%。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析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析作者:黄金来源:《商情》2017年第35期[摘要]文化旅游是将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以游客的体验、鉴赏为主要方式,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文化内涵。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文化创意、旅游集散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本文通过分析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哈尔滨旅游发展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中西文化交融,在文化旅游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文化旅游是将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的过程,指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遗迹、民俗、艺术等旅游资源,通过鉴赏、体验等创新方式,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文化内涵的活动。
本文通过分析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一)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随着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旅游业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群众休闲消费明显增加,相关产业得到协同发展。
近年来,哈尔滨的文化旅游以文化交流、时装展示等为主题,开展了大量文化旅游活动,使得中央大街、以及主要商业圈的旅游人数倍增。
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旅游+皮草”成为新时尚,铁路、公路、航空客流量再创新高,带动饮食、住宿等服务业取得了巨大突破。
(二)哈尔滨打造成世界冰雪旅游文化名城哈尔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冰雪文化为抓手,融合体育、经贸、市场等产业,形成多维度发展的冰雪文化旅游城市,冰雪旅游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在近几年的旅游最热城市排行榜上,哈尔滨均位居前列,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哈尔滨要抓住机遇,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质,融合多产业发展,成为综合型文化旅游城市,让冰雪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城市的名片。
(三)哈尔滨旅游文化实现多维度发展在做好冰雪文化的同时,哈尔滨各部门积极行动,打造出了“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湿地旅游文化、啤酒节等文化旅游品牌活动。
这些活动很好地带动了哈尔滨夏季的旅游业、带动了太阳岛、呼兰河口等6个湿地旅游景区的发展,也让群众性休闲活动持续升温,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体验。
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序言序言跨入新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世界旅游强国,黑龙江省将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特色强省。
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哈尔滨市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把哈尔滨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
为此,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旅游局联合编制《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主题:不断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全面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本规划年限:2002—2020年。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与条件一、旅游业发展环境(一)国际环境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2002年6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发表的公报,2002年世界旅游总人数为6.93亿人次,比2000年减少0.6%(约减少400万人次);2002年世界旅游收入达到4620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2.6%。
统计数字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有耐力的、稳定的经济行业”。
世界旅游热点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东亚太地区将超过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区。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探险旅游等将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潮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由中、俄、日、韩、朝、蒙6国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将逐步形成,旅游业将成为促进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的先导产业。
(二)国内环境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大发展创造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全面向世界双向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促进中国旅游业与世界各国接轨创造了机遇。
据世界旅游组织发表的公报,2001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德国和英国,从前几年居世界第7位跃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过夜旅游者人数仍居世界第5位,列法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之后。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旅游达1亿人次,居世界第4位。
案例分析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中央大街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圣 索菲亚教堂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松花江上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太阳岛公园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雪 博 会
冰雪大世界
亚布力滑雪场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雪乡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金 源 文 化
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旅游发展支持体系
系
体
旅游发展服务体系
划
规
旅游发展营销体系
体
总
旅游发展形象设计
核心谋划体系
展
发
旅游发展产品体系
游
旅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市
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滨
尔
旅游业发展条件
哈
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环境
基本认知体系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哈尔滨旅游总规核心发展体系之—— 核心谋划体系
旅游发展营销体系 旅游发展形象设计 旅游发展产品体系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名城共建共兴
龙头带动 区域联合战略
生态优先 持续发展战略
哈尔滨旅游总规核心发展体系之—— 旅游发展定位
冰城之梦 酷爽之都
城市发展定位
旅游主导产品定位
旅游功能与形象定位
冰雪文化之旅 欧亚都市之旅 绿色生态之旅 避暑度假之旅 边境风情之旅
五大 定位
独具欧亚风貌的世界冰雪旅 游名城, “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城 市, 历史悠久的金源故地
4、发挥哈尔滨市在全省旅游业中的“中心”与“龙头”作用,立足本市、 联通周边、辐射全省,与邻近省市合作互补、共同发展
5、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近详远略、留有余地,保证足够的 可持续发展空间
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
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持续打造和突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铸就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关键不再是看你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条高速公路,而更多的是看这座城市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品位,看城市是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哈尔滨在振兴发展中,也必须培育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保护弘扬我市的特色文化,挖掘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竞争力,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底蕴。
一、哈尔滨城市的文化特质(一)冰雪文化地处北国的哈尔滨,由于气候的原因,哈尔滨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
每到冬季,各种冰雕、雪雕作品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都享誉世界,已经深深打上哈尔滨烙印。
(二)欧陆风情文化历史的百年积淀,使浓郁的欧陆风情成为哈尔滨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街区、果戈里大街、索菲亚教堂、多国领事馆建筑,等等。
有巴洛克式的建筑,有雅典式的建筑,还有俄罗斯浪漫主义建筑以及法国先锋派建筑。
这些异国情调的建筑无疑给哈尔滨的城市增添了一份靓丽,并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建筑文化。
(三)历史遗存文化哈尔滨是与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并在全国第一个迎来解放的大城市,有许多革命遗址,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新政协筹备旧址、抗联旧址、“四野”指挥部,此外还有七三一遗址、金上京遗址等等,这些都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
(四)音乐文化哈尔滨是全国著名的音乐之城,有培养音乐人才的哈尔滨音乐学院、开展音乐演出的哈尔滨音乐厅,还有以音乐命名的公园。
哈尔滨很早就有了实力不俗的音乐师资队伍,闻名中外的交响乐团、歌剧团、爵士乐队、管弦乐队,设施一流的音乐厅、歌舞剧院,吸引了众多世界顶级音乐家来哈登台献艺,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了哈尔滨人的音乐细胞,形成了哈尔滨丰厚的音乐文化。
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哈尔滨的人文环境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现状1. 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哈尔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曾经是中国领土的边疆城市,哈尔滨融合了中俄两个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央大街上保存有众多的欧式建筑,展现了哈尔滨曾经是“东方的巴黎”的历史风貌。
2.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哈尔滨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例,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哈尔滨的人文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哈尔滨拥有一批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
这些大学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
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哈尔滨的人文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趋势的分析1. 哈尔滨将继续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哈尔滨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将继续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城市规划和建设会在保护传统与发展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努力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规划,以展示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魅力。
2.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哈尔滨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引进高水平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哈尔滨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文化互动。
同时,加强与俄罗斯等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哈尔滨的人文环境。
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哈尔滨作为冰雪之都,将继续发展冰雪旅游产业。
通过举办冰雪节、建设冰雪景区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哈尔滨。
与此同时,发展其他特色旅游产品,如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人文环境形象。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成长性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但也存在诸如体制机制等问题和不足。
综合分析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和优势,提出以文化旅居生活综合体和泛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为主的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同时还指出了适宜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五个发展对策。
标签:文化旅游;对策;哈尔滨哈尔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必须牢牢把握。
当前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在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上进行深入研究和精准的决策。
一、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哈尔滨文化旅游成长性好,前景乐观。
哈尔滨市政府全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进行规划布局,实施政策激励,近年来更加致力于引资落实大项目。
目前哈尔滨市旅游局正在编制《哈尔滨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将在全市范围内整合资源,统筹发展。
市政府还极力推动组建文化旅游集团,以马迭尔集团、友谊宫等企业为主体组成的文旅集团年内将成立运行。
与此同时,哈尔滨本地民营企业正在积极作为,共同支撑文化旅游发展。
譬如,东建集团旗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作为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在规划打造旅游小镇。
黑龙江省赛格文化设计公司也正在深度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资源,正在制作《哈尔滨记忆一百年》纪录片和《梦回哈尔滨》大型室内情景剧。
更为可喜的是,哈尔滨松北万达文化旅游城将在2017年建成。
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规划有文化、旅游、商业、酒店四大内容。
有代表性的项目有大型秀剧场,中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电影城之一的电影乐园,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占地40公顷、属于世界级的大型室外主题游乐公园。
随着这些世界级和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项目建成,不仅将给未来哈尔滨文化旅游大发展带来新的生机,而且它将引领哈尔滨文化旅游,以及哈尔滨国际文化城的形象跃上更高层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缺乏权威的文化旅游管理机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文化旅游管理涉及文化局和旅游局,两家管理机构因为职权尚不清晰,职责尚不明确。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9-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园区发展规划纲要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园区发展规划纲要一、科技创新城基本状况(一)科技创新城创立历史沿革及发展状况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建设“八大经济区”、实行“十大工程”旳战略布署,为加紧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科技教育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努力营造良好旳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关键竞争力,省市于2023年11月,采用共建方式,在松花江北岸规划建设了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如下简称创新城),并先期启动建设23.7平方公里旳起步区,由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下简称哈高新区)详细负责开发建设,并确定创新城为黑龙江省重点扶持园区。
哈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于1988年经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辟建,1991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首批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2023年12月,哈高新区和哈经开区管理机构合并。
2023年11月,哈高新区和哈经开区管理机构分设。
区域管辖范围在南岗集中区三个国家级孵化器与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旳迎宾路集中区基础上,增长了创新城园区,成为跨越哈尔滨市3个行政区旳大型开发区。
截至2023年终,哈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9家,其中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324家,软件及其他非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95家。
2023年,哈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21亿元、工业增长值196亿元、高新技术产值782亿元、上缴税费33.7亿元、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8.0%、20.3%、19.0%、16.4%、12.6%。
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以2023年56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旳记录数据为基础,开展旳国家高新区评价工作,哈高新区旳综合排名为第三十九名,其中,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为第十六名,国际化与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为第二十八名。
哈高新区以创新城为重要承载,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高端研发、产业、服务项目,着力建设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成果多、产业转化能力强旳创新研发基地,成为服务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旳区域性研发中心;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旳承载与发展能力,努力把创新城打导致牵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旳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构造、培育新兴产业旳强大引擎;通过发展金融、商贸、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构建合适人文、生态、服务旳城产融合经济。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研究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研究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破坏和丧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名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的措施。
一、背景介绍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黑龙江省省会和大型工商业城市。
自1897年建城以来,哈尔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文化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座城市承载着汉、蒙、满、俄等不同民族的历史,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城市的独特性和魅力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保护这些遗产能够使城市保持独特性、提高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库,它记录着过去的辉煌和智慧。
通过保护这些遗产,可以让后代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三、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目前,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1. 部分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濒临倒塌,亟需进行修缮和保护。
2. 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和重建,导致大量传统建筑被破坏或丧失。
3. 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相对较低,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四、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和建议1.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历史建筑、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
2. 加强历史建筑修缮和保护。
通过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对濒临倒塌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其安全稳定,延长其使用年限,提升建筑的整体保护水平。
3.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展览、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增强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活动的氛围。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析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析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活力的旅游类型,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旅游集散、信息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创意中心,是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基于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哈尔滨未来将建设成为集冰雪体验、都市休闲、文化体验、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旅游集散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综合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一、文化旅游概述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因此,文化旅游是指依托旅游地历史遗迹、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人文旅游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创新,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和活动的集合,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过程。
二、哈尔滨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一)地缘优势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中国沿边开放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进入哈尔滨的城市性格和风貌,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全年结冰期长,夏季凉爽宜人,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冬冷夏凉的地理气候,风情洋溢的文化魅力,热情似火的旅游节庆,造就了独特的哈尔滨,素有“北国冰城”、“东方小巴黎”、“冰城夏都”等众多美誉。
(二)政策支持《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11)》着重提出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产业开发、文化精品打造等八大文化工程,为哈尔滨文化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
《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提出了依托气候、资源和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确立“一市两地五大特色”的总体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地,成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中国东北标杆性旅游城市。
解析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三级服务体系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解析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三级服务体系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者:张鹏民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第11期张鹏民(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关键词:总分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职业定位摘要:文章对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三级服务体系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指出目前总分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G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1-0022-02收稿日期:2013-10-28作者简介:张鹏民(1975-),哈尔滨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已经在全国图书馆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西部省市学习和推广的典范,“哈尔滨模式”受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国家图书馆首席专家李国新教授首肯,并作为国家图书馆评估培训典型案例在2013年第五次全国图书馆评估会议中推广。
目前,哈尔滨市图书馆已成为哈尔滨市民文化教育基地,成为促进城市半小时“文体服务圈”形成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城市社会软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形成“哈尔滨市一流、黑龙江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三级服务体系的概况1.1具有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三级服务体系哈尔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自2006年建设以来,已经建成由市图书馆直属的社区分馆49家、整合区级中心图书分馆4家,社区图书分馆总数已达53家,数字图书分馆3家。
社区图书分馆覆盖了哈尔滨市7个行政区、40多个街道(乡镇)、社区。
除此之外,哈尔滨市各区图书馆在街道、学校、乡镇建立了图书室、流动图书站和农家书屋。
香坊区此项工作比较超前,2011年开始布置图书馆流动网点建设工作,目前除哈尔滨市图书馆直属16个社区分馆外,香坊区图书馆自建3个社区图书室,并接管了区委宣传部建立的46个农家书屋。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现状概况哈尔滨市自1994年1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名城保护规划。
现已公布市区40处文物保护单位,134处保护建筑,3处保护街坊,3条保护街道,1个保护地区。
二、存在问题1、名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一方面作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的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缺乏深入的研究,城市建设如广场、建筑、雕塑等缺乏历史文化的延续,没有形成哈尔滨的地域特色。
2、改造与保护矛盾尖锐随着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是一个重大挑战。
为寻求经济效益,成片地拆除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建设了大量与原有建筑及街区不协调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对城市风貌造成了严重损害。
3、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加之受经济利益驱动,致使个别保护建筑被拆除。
4、保护资金不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政府在名城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
三、名城特色哈尔滨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型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其主要的色为:1、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哈尔滨城市文化是在北方寒地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混合体。
多元文化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特征。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建筑质量及艺术价值较高的优秀历史建筑,形成了具有鲜明外来文化特征的历史空间和历史环境,造就了哈尔滨“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固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建构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庙和极乐寺的建立和其它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的存在作为一种平衡的力量使哈尔滨留下了清晰的民族文化印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使哈尔滨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并有了“独冠关东”的美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今后五年,我市文化产业将通过构建“一轴两带”、“六大特色文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十三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五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进入到全面高速发展期。
“一轴、两带、六大特色区域”立体式优化城市文化产业格局一轴:松花江滨水文化景观轴。
结合松花江不同区段、不同地域文化基础,南岸突出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北岸突出冰雪文化、湿地文化。
打造岸上、水中、空间、三维、全景的文化景观带,建设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文化长廊。
两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
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依托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冰雪运动场馆等现有景区,建设完善一批展示冰雪文化、体验冰雪文化、弘扬冰雪文化的产业设施,形成冰雪文化景观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和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中央大街、东西大直街、果戈里大街、靖宇大街、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展示哈尔滨建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欧陆风情文化。
六大特色区域:1.江北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冰雪产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
2.平房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和动漫产业、工业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
3.群力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博览会展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
4.哈师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文艺演出业、文化艺术会展业、数字影视传媒业、书画艺术业。
5.中心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文化餐饮业、演艺业、民间民俗艺术业。
6.阿城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
六大文化产业统领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基础,壮大优势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业态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重点发展六大优势产业新闻出版业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十大园区建设放大集聚效应按照合理布局、特色定位和互动发展的原则,完善已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设对全市文化产业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园区(基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1.平房动漫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原创、外包加工、网络游戏、人才培训、音像出版、广告创意、影视后期、新媒体开发、衍生品生产等相关产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聚集地。
建设国家广电总局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创业平台,满足基地内企业的高端动漫影视等数字内容制作需要。
2.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华谊兄弟影城、山水图书城、哈尔滨音乐厅、松花江展览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冰雪画美术馆、哈尔滨观复博物馆等园区内13个文化项目。
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及产品集散地。
3.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太阳岛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突出俄罗斯风情文化、冰雪文化和关东民俗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集文化贸易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产业、婚庆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
打造俄罗斯油画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创意基地。
4.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外包区、精包装区、商务印刷区、书刊印刷区、设计研发区、仓储物流区、网络研发区、票据印刷区、生活配套区、包装配套区等十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构建包括材料供应、印前工艺、印刷生产、印后工艺、物流等产业链,将其建设成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5.哈师大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研发创意区、文化艺术企业孵化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区、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区等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文化艺术研发创意中心、文化艺术企业孵化中心、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和文化艺术成果展示中心,重点吸引大型广告公司、媒体集团、咨询策划和文化中介、文化产品设计机构及总部入驻,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
6.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以伏尔加庄园为基础,建设规划用地5平方公里的伏尔加艺术小镇,包括核心区(已建成部分)、建筑广场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产业孵化区、列宁集体农庄、音乐公园等六大区域。
打造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名镇,使其成为以哈尔滨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中俄文化交流基地。
7.冰雪产业基地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雪大世界”为基础,以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和城市多个冰雪运动场馆、景区及设施为依托,拓展冰雪文化产业内容,推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进一步扩大冰雪文化影响力、提升冰雪景观艺术性和观赏性,形成我市冰雪文化旅游景观带和产业群。
8.数字产业基地拓展转型图书出版业务,开辟手机出版、网络出版、数字报刊、数字音乐和图像出版等领域。
建设新媒体产业基地。
以“平房动漫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快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
在哈南工业新城,创作中国原创动漫精品,发展动漫新媒体软件数据服务业,逐步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云计算”核心产业,打造“中国云谷”。
9.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发挥我市“音乐之城”的优势,以松雷集团“音乐剧产业基地”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宜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艺术交流的场所场馆,提供音乐剧创作从业人员服务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剧创作基地。
10.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发挥我市冰雪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冰上表演人才众多的优势,以专业演出剧场为平台,利用我市及国内外冰上舞蹈杂技演出资源,建立完善培训表演基地,打造演出水平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国内领先的冰上舞蹈杂技表演团队。
十三大项目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建设一批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拉动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哈尔滨大剧院、市职工文化艺术宫、市综合文化馆(含美术馆和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厅及哈尔滨音乐博物馆、李兆麟纪念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2.广电产业开发项目加强数字网络建设,推进呼兰、阿城两区和十县(市)网络整合。
以广电网络为依托,建成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三屏合一”高清立体数字电视互动平台、数字城市平台、城市物联网应用平台、三网融合新业务平台。
3.哈尔滨新闻网及报业建设项目做大做强哈尔滨新闻网,把哈尔滨新闻网打造成为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门户网站,使之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政务信息、实用资讯的网络平台,跻身国内城市知名网站行列。
以高端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倡导健康生活、传递家用信息为办报宗旨,创办《新晚社区报》,尽快提高市场占有率。
4.影视产业项目。
继续办好“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恢复和重建阿城区、呼兰区和各县(市)电影院,全年增加30块电影屏幕,加快推动哈尔滨(香坊)影视基地建设,推出《萧红》、《大瘟疫———1910》、《哈尔滨往事》、《大铁路》、《小镇警官》等一批优秀影视产品。
5.演艺娱乐产业项目重新包装和升级改版《COOL·哈尔滨》冰上舞蹈秀演出节目,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常态演出节目。
引导扶持刘老根大舞台、莫斯科大剧院、俄罗斯风情小镇、俄罗斯风情街等我市特色演艺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将其打造成知名的演艺娱乐品牌。
加快推进黄河公园文化娱乐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我市新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优势项目。
6.历史街区开发项目加快推进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利用,引进俄罗斯油画、集邮品、旅游纪念品和外宣品等文化商品进驻街区,吸引文化名人及其作品进驻街区,将其打造成具有文化旅游、文化餐饮、休闲购物等综合功能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加快启动“哈尔滨·1898”项目建设。
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的思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打造具有俄罗斯风情元素的文化旅游休闲区。
加快推进中央大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建设。
利用百年名街优势,完善和丰富中央大街文化展览、文化演艺、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影视拍摄等功能,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之街、音乐之街。
7.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被列入国家2011年十大重点考古项目为契机,以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和收集展示重要文物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731旧址”保护开发项目的重大机遇,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快遗址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
以纪念萧红诞辰百年为契机,对萧红故居周边区域的呼兰文庙、石公祠、钓鱼台等文化遗址进行修复,整合建成主题文化公园。
8.城市雕塑景观项目在哈尔滨文化中心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城市文化雕塑园,在市区重要公共场所增设文化雕塑,展示北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风情。
9.模特时尚产业项目提高档次水平,办好“哈尔滨城市小姐大赛”、“中国模特新面孔选拔大赛”和“哈尔滨百姓服装节”等活动。
发挥我市模特人才资源优势,在哈师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模特演艺培训场馆。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立“哈尔滨市模特网站”。
适应市场需求,成立哈尔滨模特培训演艺推广公司。
将模特培育与我市“白雪公主”形象大使品牌结合起来,推出一批独具我市特色的“白雪公主模特”。
10.舞蹈演艺产业项目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资助、参股、自办等多种形式参与舞蹈演艺团体的演出经营。
鼓励扶持哈报集团与哈尔滨歌剧院合作,组建哈报集团舞蹈团,探索艺术表演院团与新闻媒体联合办团新模式。
进一步整合全市舞蹈表演资源,形成若干表演团队,将“哈尔滨大众舞蹈节”常态化、品牌化,带动我市舞蹈演艺产业健康发展。
11.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将“哈尔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常态化,树立特色品牌,实现市场转化。
重点建设群力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金安国际旅游商品超市、道外向阳古玩交易市场、南岗文化大厦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和民俗产业园项目。
12.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双城市“四野”指挥部、尚志市《暴风骤雨》土改文化博物馆、赵一曼纪念园、赵尚志纪念园、巴彦县“抗联之旅”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我市红色旅游线路。
13.区、县(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区、县(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香坊区工业博物馆和双城市、依兰县、通河县、宾县博物馆建设等项目。
抓好双城市承旭文化公园、通河县六合公园、依兰县仿古旅游项目的建设。
培育五大骨干文化集团增强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实力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