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现状及其途径探讨_庹锦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社区居民参与意愿
参与意愿 时间安排有冲突 不乐意参加 活动形式单一 希望参加 合计
频次 298 43 80 79 500
所占百分比( % ) 59. 6 8. 6 16. 0 15. 8 100
资料来源: 社区居民参与问卷调查,www. etas. com. cn / zyzy / Administration / . 2010 - 12 - 2.
收稿日期: 2013-03-21 作者简介: 庹锦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从事公共服务管理研究。
第5 期
庹锦峰: 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现状及其途径探讨
·41·
式、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些“社区人”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他
们参与城市管理与服务不佳的状况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 严重的社会问题。
( 三) 参与缺乏广泛性 无论是居民代表、经常参与社区党支部活动的党员、 参加社区座谈会的居民,还是社区文化活动队员,多以长 者居民、离退休居民、家庭主妇为骨干,而充满活力和朝气 的中青年居民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从居民参与途径方面分析,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方式 比较单一,通常是居委会觉得有必要或接到有关部门的通 知或要求,才召集居民集中进行传达、动员和布置。相关 调研发现,居民不能广泛参与社区活动,是因为社区组织 力量薄弱,社区宣传力度不够,活动时间安排不科学,活动
摘 要: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的提升,现实生活中,民众参与社区
建设呈现参与率偏低、参与的能动性不高、参与方式单一、参与人员分布不均、参与领域不平衡、参
与活动持续性不够等特点。可见,民众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的最为艰巨的环节。因此,要从培育社
区意识、塑造公民精神,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社区自治,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建立专业化的
社区工作队伍,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等途径,为居民提供更多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进而保障
居民利益,使之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关键词: 社区建设; 居民参与; 社区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 C 912. 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4X( 2013) 05-004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在改善民生和 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实现。社会建设的重点在社区,社 会建设的难点也在社区,其中社区居民参与是难点中的重 点。居民参与是指社区居民通过主动投身到自主自助和邻 里互助的活动之中的一种基层民主管理的机制。广泛的居 民参与意味着居民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居 民与居民之间的密切互动、诚挚互信、切身互助,是社区建 设的重要基础和社区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1]
二、社区居民参与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众多调查发现,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中最重要的主 体,其参与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的 效率。早在 1955 年联合国公布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 会进步》文件就规定,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必须符合社区 居民的基本需要,根据居民的基本需求制订活动方案,在 活动方案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把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 物质环境结合起来,社区活动的目的是促使居民积极参与 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的起 步较晚,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社区居民普遍参与率偏低 就是其中之一。
社会资本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通过合作、互惠、 参与社区活动而产生社会信任,形成社会资本。社区内居 民的社会信任能扩展至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民主决策、社 区和谐、社区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说,中青年居民 作为社区参 与 的 骨 干 力 量,更 有 利 于 参 与 的 实 效 性。 因 此,中青年居民是否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参与的预 期效益及社会影响,取决于对社区建设实现目标的力量和 可能性的评估。因此,社区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各年龄结构 的居民群体需求,满足各年龄群体居民利益。具体来说, 各年龄群体居民的个人利益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 益,与各年龄群体居民的社区需求和社区公共事务呈现一 一对应的关系。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区各年龄 结构的群体在社区参与中未获得最基本的经济利益的满 足,他就不能能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同样, 居民除了低层次的物质利益需要满足之外,还有受尊重、 获认可、实现自我等更多更高层次的精神利益需要得到满 足,这就是社区各年龄结构群体为什么出现不同参与频次 的根本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如表 2 所示,中青年居民和长者居民的社区参与频次 有显著差异,中青年居民的社区参与频次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结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年龄特征与社区参与频 次的关系近似于线性正相关,即居民年龄越大其社区参与 频次越高。但是,从社区建设的效果看,社区参与的年龄 结构呈橄榄型最佳,也就是说中青年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 社区发展。
( 一) 居民参与率偏低 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的调查表明,50% 的被访问 的居民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在 41% 曾经参加过的 居民中,也只有 20. 5% 的人参加过 1 ~ 3 次。[4]彭惠青对 某街道的调研发现,在 723 份问卷中,几乎不参加社区开 展活动的人所占比例高达 57. 3% ; 偶尔参加的占 33. 5% , 经常参加的仅占 9. 2% 。主要原因是安排有冲突、宣传不 到位、吸引度 不 高 等。[5] 居 民 参 与 社 区 建 设 的 人 数 有 限, 参与率低,活动较少,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 满足居民需求或解决居民问题不够。 有调查显示,某驻社区工作组在社区内各住宅小区召 开座谈会 12 次,尽管工作组提前十多天已经广泛宣传,大 小广告栏张贴活动策划书,但是前来座谈的居民人数仍然 很少,多的不过 30 人,少的不足 10 人,在这些参加座谈会 的居民中,有的不知道居委会办公地点,居委会的职能是 什么,有的说“居委会到社区召开座谈会是开天辟地第一 回”。工作组发出调查问卷 7 000 份,收回只有 1 310 份, 不足 19% 。居委会换届选举时,推选居民代表成为一个 难题,因为许多居民不关心、不参与,且不乐意担任居民代 表。如此状况,反映出居民对社区治理之漠视,居委会与 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失去成效。 ( 二) 居民参与的能动性不够 即使在少量能够经常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中,其参与 多不是出于自愿、主动,而是在党支部、居委会的动员、行 政命令下或是在一定的物质奖励的刺激下参与的,其参与
居民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热情不高, 还未从“单位人”角色转换为“社区人”角色。更多的是被 动地接受动员和宣传活动,参与形式以执行性为多,未从 被动的执行性参与转向主动的决策性参与。据一项北京 市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参与社区活动意愿的,仅占 被调查人数的 16. 5% ; 上海市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 2000 年 6 月的一次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25% 的居民表示 “乐意参加”或“希望参加”社区内各种活动或社区治理事 务。[4]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哪里的居委会组织得力, 哪里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频度就高,反之就低。[5]居民 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不足, 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建设活动、社区治理事务不能从居民需 求出发,导致不少居民认为参与社区活动是帮居委会干事 或学雷锋,难以树立社区主人翁精神。
表 2 不同年龄居民的社区参与情况
居民类型 少年居民( 6 岁 ~ 18 岁) 中、青年居民( 18 岁 ~ 60 岁) 长者居民( 61 岁以上) 合计
人数 75 98 327 500
所占比例( % ) 15. 0 19. 5 65. 5 100
资料来源: 社区居民参与问卷调查,www. etas. com. cn / zyzy / Administration /2010 - 12 - 2.
一、城市社区居民参与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市场化、城市化进程 加速时期,城市社区人的成分、数量和结构都发生重大变 化,城市社区管理、社区居民参与面临着新的挑战。
( 一) 社区转型加速,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区人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有着 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的急剧 转型,显示出 浓 厚 的 中 国 特 色。[2] 社 会 转 型 加 速,正 在 深 刻影响着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模式,更多 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最终成为“社区人”。面对转 型后的城市环境、人居生活形态和发展模式的改变,人的
·42·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年第 12 卷
主题不集中,因此活动的效率不高。[6]哈贝马斯的公共领 域理论指出,公共领域是一个开放互动的空间,是一个国 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必须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 的媒介,既包括有形的参与场所与空间,也包括无形的参 与途径与渠道。但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培养还处 在初级阶段,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还未能 成为社区居民的有效合作伙伴。
第 12 卷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2 No. 5 May 2013
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现状及其途径探讨
庹锦峰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问题和需要产生与变更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迫切需 要从体制、方式、手段、内容上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提升居 民参与程度。
( 二) 市场化加深,越来越多的“个体人”成为社区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市场化程度逐年上升,意味 着国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 加深,自主创业成为市场化进程中的时髦现象。自主创业 产生了众多的个体人,他们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 技术、经验以 及 其 他 因 素 自 己 创 办 实 业,解 决 就 业 问 题。 在自主创业中的个体人自然就成为社区人中的组成部分。 ( 三) 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成为社 区人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大批农村剩 余劳动力自发地、持续地跨地区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 济较为发达的 沿 海 城 镇 流 动,形 成 了 国 内 外 广 泛 关 注 的 “民工潮 ”。 附 和“民 工 潮 ”产 生 了 一 种 很 特 殊 的 社 会 群 体,即“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 特殊范畴,它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风向标。[3]如今,2 亿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社区,成为城市社区人。2011 年 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 50% 。这也意味着城市居民的就业方式、职业结构、生活方
的形式主要是执行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已经事先决定的活 动,比如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政务活动、环卫创建活动、文明 整治活动、居委会社区工作的通报和部署等,并不涉及社 区居民的需求、社 区 公 共 服 务 的 决 策 和 社 区 公 共 权 力 的 运行。
调查表明,8. 6% 的居民明确选择“不乐意参加”,“希 望参加”的只有 15. 8% ,即使主观上有参与的意愿,但由 于参与的时间安排有冲突、形式单一或组织发动不够,有 75. 6% 的居民实际上没有参与( 见表 1) 。
( 四) 参与人群分布不均 从年龄上 看,参 与 社 区 活 动 的 主 要 是“一 老 一 少 ”, “一老”是老年人,“一少”是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寒暑假时 期的学生,他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参与热情。从收入上 看,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要是“低保户”,那些下岗失业和低 保户等人员,在得到社区救助的同时,因为定期要到社区 居委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以及受到社区的优先照顾和帮 助,与社区联系较多,自身利益与社区联系较为紧密,积极 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的中青年( 生机勃勃的骨干) 这类中坚力量较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社区建设主力军亟 待整合。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中中青年参与和老年人参与社区 事务呈两极分化之势。在参与社区活动目的方面,通过访 谈,老年人群 体 更 多 的 是 想 继 续 发 挥 余 热,而 被 职 业“捆 住”的中青 年 群 体 则 认 为 参 与 社 区 活 动 意 义 不 大。 从 影 响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因素来看,中青年群体主要时间都花 在了工作上面,导致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极其有限。从而 在社区活动参与中,老年人是最为积极的因子,中青年群 体则是“场外人”( 见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