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科学。

8.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0、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2、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1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考研《运动训练学》常考名词解释

考研《运动训练学》常考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常考名词解释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项群: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制造优异运动成果、夺取竞赛成功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头,是选择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气参与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3.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果,在教练员的指导下,特地组织的有方案的体育活动。

4.运动比赛:是在裁判员的指导下,按统一的规章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5.竞技能力:运动员参与竞赛的能力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逻辑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7.运动成果:运动成果是运动员参与竞赛的结果,是按照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情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比赛的胜败或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9.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既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的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得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运动能力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

12.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按照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方式的详细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个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

1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养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进展的素养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4.训练逻辑: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进展的必定趋势。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通过针对身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和有计划的练习,以提高运动能力、技能和体格素质的过程。

以下是对运动训练的2000个名词解释,并补充了一些相关拓展内容。

1.身体素质:指身体各项基本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2.运动技能:指通过训练和练习熟练掌握的运动动作和技巧,如射门、传球、跳水等。

3.心肺耐力:是指经过长时间的运动活动时,心血管系统和肺功能的适应能力,常用于评估个体的有氧能力。

4.动作速度:指身体在运动中产生动作的迅速程度,可以是反应速度、加速度或最大速度。

5.柔韧性:指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好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并提高运动能力。

6.平衡能力:指保持身体在运动或静止时的稳定性,对运动技能和动作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7.力量训练:指通过负荷和反抗力的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能力。

8.速度训练: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表现。

9.灵敏度训练:通过训练改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10.协调训练: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提高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能力。

11.感知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运动情境。

12.策略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技能运用和应对策略为目标的训练。

13.应变能力:指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面对各种变化时,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能力。

14.自我控制能力:指个体在竞技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的能力。

15.注意力训练:通过不同的练习和技巧,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和持久性。

以上仅是对运动训练的一部分名词解释,总结了部分常见的运动训练概念。

在实际运动训练中,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旨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夺取比赛优胜。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了项群训练的基本规律。

5.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

8.运动能力是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反映了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是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强调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为目标。

13.动机激励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

14.有效控制原则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以确保训练效果和运动员的安全。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是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

18.区别对待原则要求针对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2.竞技体育的‎结构: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照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14.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15.竞技能力结‎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6运动训‎练过程: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

是运动训练‎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运动训练‎的固有属性‎。

17运动员‎状态诊断: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与比‎赛状态的评‎价。

18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9.运动训练管‎理: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

20.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有效的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21.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运动训练的‎中观管理,国家对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2.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训练决策系‎统,训练实施系‎统,科技服务系‎统,医学保障系‎统,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很抱歉,但是给出2000个运动训练学的名词解释超出了我的
能力范围。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基本的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希望能帮到你。

1. 运动训练学:研究和提高个体在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技能和能力的学科。

2.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和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3.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和体育活动对人类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

4. 运动力学:研究和分析运动和体育活动的力量和力量的作用。

5. 运动生物力学:运用生物力学原理研究和分析运动和体育活动的力量和力量。

6. 运动训练: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来提高技能和能力。

7. 运动能力: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练习获得的在运动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水平。

8. 运动技能:在特定的运动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具体技巧。

9. 运动适应性: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练习获得的身体适应能力,
以适应不同的运动和体育活动。

10. 运动训练计划:规划和安排运动员进行训练和练习的计划。

这些解释只是运动训练学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运动员的经济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有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P102.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展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P194.负荷量:人体所能承受的重量(训练或比赛全过程给予运动员的负荷总量)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单位时间或单个练习中给予运动员的刺激量)。

6.系统训练原则: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p997.竞技需要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P968.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P1369.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训练任务的训练方法。

P14810.快速力量:也叫速度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是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P17211.速度障碍:1)跑速达到一定水平时,形成习惯的步频、步幅、节奏,技术上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动力定性,从而出现跑速停滞不前的现象(田径)2)运动员达到某一特定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再提高的现象,速度障碍在所有表现速度的动作中都有表现,而不仅仅是表现在跑的方面。

12.超等长收缩:指骨骼肌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目录训练活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sport training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者,以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运动员既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事训练实践,也应积极配合教练员,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并参与对这一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同时训练管理工作者、科学家、医生等也都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客观的规律,只有遵循训练规律,科学地制《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订并认真地执行运动训练计划,才能取得运动训练活动的成功。

(田麦久)2、运动训练学theories of training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依其涵盖运动项目的多少,可分为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及专项训练学三个不同层次。

一般运动训练学研究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律性问题;项群训练学研究适用于不同项群的规律性问题;专项训练学研究不同专项的规律性问题。

运动训练学理论起源于运动训练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各运动专项,首先是开展得最为普及的田径运动训练的研究对运动训练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各个基础理论学科中,首先是运动生理学,继而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心理学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生物科学条件。

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成为对运动训练普遍规律的揭示、解释和应用,开始有一批运动训练理论的专著问世,如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分期》(1965)0 1969年,前民主德国哈雷主编的《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运动训练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是源自与运动训练实践的本源性学科,是体育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该学科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学科价值。

项群:是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项群训练理论:是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运动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的训练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控制:是指对系统的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控和掌握。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动机:是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为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

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

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

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制胜规律:指在竞赛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成绩所必需遵守的客观规律。

竞技水平: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训练,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的专门化训练活动。

在运动训练中,会用到一些学名词汇,下面对这些词汇进行解释。

1. 动作规范化:在运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按照特定的姿势和要求进行动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动作规范化要求动作准确、流畅、协调,从而提高竞技能力。

2.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进行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这种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体能水平。

3. 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

这种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提高爆发力。

4. 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指在高强度训练期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用来恢复体能和提高训练效果。

5. 衰竭训练:衰竭训练是指通过大负荷的训练使肌肉疲劳,达到肌肉不适应,借此刺激肌肉进一步增长和提高。

6.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力学性质的学科,对于运动训练来说,动力学用于分析运动中力的产生、传递和消耗等过程。

7.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的学科,对于运动训练来说,生理学主要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如肌肉疲劳、心肺功能等。

8. 灵敏性:灵敏性是指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灵敏性的提高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动作。

9. 策略:策略是指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计划。

10. 素质:素质是指个体特有的天赋和潜力,包括身体素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等。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素质。

运动训练中的学名词汇较多,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对读者们有所帮助。

运动训练是一个综合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运动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有氧运动:指需要大量运用氧气作为能量来源进行的运动,如慢跑、游泳、跳绳等,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2.无氧运动:指不需要氧气参与进行的运动,如力量训练和短跑、跳跃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3.柔韧性训练:指通过各种伸展、拉伸的方法,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如瑜伽、拉伸训练等。

4.平衡性训练:指通过一系列单脚站立、倒立等动作,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如平衡板训练、单脚站立等。

5.肌肉耐力训练:指通过多次重复运动,增强肌肉耐力能力,如哑铃训练、仰卧起坐等。

6.爆发力训练:指通过快速、强力的动作,提高身体短时间内能够发挥的最大力量,如冲刺、跳跃等。

7.心肺耐力训练: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肺系统的耐受能力,如长跑、游泳等。

8.动态伸展:指通过多种活动伸展的方法,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9.静态伸展:指通过保持一些动作的持续伸展,使肌肉得到更好的拉伸,增强身体柔韧性。

10.支撑训练:指通过各种支撑动作,如俯卧撑、侧支撑等,增强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11.器械训练:指通过使用各种健身器械,如哑铃、杠铃、器械组合等,达到肌肉训练的效果。

12.动感单车:指通过骑动感单车做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13.控制性训练:指通过控制肌肉的活动,如肌肉收缩、伸展等,使肌肉得到更好的训练。

14.比例训练:指通过对各个部位的训练,使身体线条协调美观。

15.拉伸训练:指通过各种伸展的方法,放松紧张的肌肉,使身体更加柔韧。

16.高强度间歇训练:指通过进行短暂、高强度的训练,伴随较长的休息时间,可提高心肺健康水平。

17.低强度长时间训练:指通过低强度的训练,持续较长时间,也能有效训练心肺功能。

18.有器械训练:指通过使用器械,如杠铃、哑铃等,进行肌肉训练和塑形。

19.无器械训练:指通过自身重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进行肌肉训练。

20.系统化训练: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训练。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目录训练活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sport training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者,以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运动员既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事训练实践,也应积极配合教练员,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并参与对这一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同时训练管理工作者、科学家、医生等也都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客观的规律,只有遵循训练规律,科学地制《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订并认真地执行运动训练计划,才能取得运动训练活动的成功。

(田麦久)2、运动训练学theories of training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依其涵盖运动项目的多少,可分为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及专项训练学三个不同层次。

一般运动训练学研究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律性问题;项群训练学研究适用于不同项群的规律性问题;专项训练学研究不同专项的规律性问题。

运动训练学理论起源于运动训练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各运动专项,首先是开展得最为普及的田径运动训练的研究对运动训练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各个基础理论学科中,首先是运动生理学,继而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心理学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生物科学条件。

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成为对运动训练普遍规律的揭示、解释和应用,开始有一批运动训练理论的专著问世,如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分期》(1965)0 1969年,前民主德国哈雷主编的《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运动训练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

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运动。

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再去爱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竞技胜负会名次。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对运动员个体特异性的尊重,认真地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我们的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个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2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23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2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25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26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7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8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9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0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31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32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33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

35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体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6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37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

38耐力素质: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39柔韧素质: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40灵敏素质:在各种突然变幻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的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41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42特长技术: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的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43技术风格: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44运动技术评价: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与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4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46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7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8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49训练的大周期: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成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50技术规范:又称技术规格。

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

51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52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53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54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两种形态,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势、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55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56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57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的现象。

58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59动作速度: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60移动速度(位移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移的速度。

61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62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63快速力量: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64爆发力: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65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66有氧耐力: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67无氧耐力:叶角速度耐力,指有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68一般柔韧素质:指机体中最主要的那些关节活动的幅度,如肩、膝、髋等关节活动的幅度,这对任何运动项目都是必要的。

69专门柔韧素质:指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特殊柔韧性,专门的柔韧素质是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70一般灵敏素质:指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71专门灵敏素质:指根据各专项所需要的,与专项技术有密切关系的,以及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72单因素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

73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

74总体特征模型: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所作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的特征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