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成功失败案例分析
矿业并购案例
矿业并购案例案例一:紫金矿业并购刚果(金)卡莫阿- 卡库拉铜矿前言矿业的世界就像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冒险之旅。
每一个矿山都像是一座神秘的宝藏岛,里面藏着无尽的财富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而矿业并购呢,就像是航海家们争夺宝藏岛的控制权,充满了机遇、挑战和各种故事。
案例素材来源这个案例的素材来源于矿业行业的新闻报道、紫金矿业的官方公告以及一些矿业专家的分析文章。
紫金矿业,在矿业界那可是大名鼎鼎,就像武林中的一个高手。
他们一直有着敏锐的“嗅觉”,到处寻找着有潜力的矿山项目。
而刚果(金)的卡莫阿- 卡库拉铜矿,那就是一颗蒙尘的明珠。
这个铜矿啊,储量大得惊人,就像一个装满了金币的巨大宝箱,只不过这个宝箱有点重,想要打开它可不容易。
紫金矿业盯上这个项目后,就像一个执着的追求者。
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复杂的并购流程。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走钢丝,既要考虑当地的政策法规,又要应对各种竞争对手。
在刚果(金)那样的地方,政策有时候就像天气一样多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一场暴风雨。
紫金矿业得小心翼翼地应对,就像在暴风雨中的小船,得稳稳地掌舵。
紫金矿业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和当地政府沟通,就像两个朋友在商量一件大事,得互相理解、互相让步。
他们还得评估这个铜矿的开采难度、成本等各种因素。
这就好比你要接手一个老房子,你得看看这个房子哪里需要修缮,得花多少钱修缮一样。
他们在并购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可是一场豪赌啊。
就像你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都押在一场比赛上,虽然充满了风险,但如果赢了那就是盆满钵满。
紫金矿业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相信自己能够让这个铜矿焕发出巨大的价值。
在开采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比如当地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运输矿石就像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推一辆装满货物的手推车,困难重重。
但是紫金矿业没有退缩,他们加大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就像给这条路铺上了平坦的沥青,让矿石能够顺利运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莫阿- 卡库拉铜矿在紫金矿业的手里开始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中海油公司并购案例分析-新 - 副本
二、中海油 并购动因
四、中海油 并购尼克森--成功案例
三、中海油 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
2
一、中海油公司简介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3
Introductions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总公司”或“集团”) 是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 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现有98750名员工。董事长:王宜林
4
业务纵览
5
二、中海油并购的动因 经济自主权 国际地位
通过跨国并购,极 大地提高了跨国企 业母国的国际地位 ,使其在世界经济 体系中占据着中心 地位,石油行业不 同于一般制造业,作 为战略性资源的相 关行业,石油行业海 外战略的动因有其 明显独到之处。
6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 一般动因可以归结为: 寻求市场机会、绕开 贸易壁垒、跟踪先进 技术以及获取原材料 四个方面,来获取在 世界石油经济体系中 最大的经济自主权。
18
五、启示与对策分析
◆“入乡随俗”:遵从当地的企业文化,熟知当下的宏观大背景认真 了解被收购对象所在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
◆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中海油没有必要为政治因素多花 钱,仍可以从其他地方寻找资源;收购优尼科失败但正确:中海油急流 勇退是明智之举,退出竞购对中海油来说是好事. ◆ 中海油最后放弃收购优尼科也是认识到提价对于消除美国的政治 敌意也毫无帮助. 在收购优尼科失败后。中海油建立以下对策与分析
19
对策分析
20
并购成功原因
1.国际能源环境发生了变化。
2.全球经济疲软显然有利于并购。
企业并购失败案例
企业并购失败案例企业并购是企业间为了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规模扩张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重要战略行为。
然而,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和挑战,一旦管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失败。
下面我们将就一些典型的企业并购失败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首先,我们来看一家知名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失败案例。
这家企业在并购之初并未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导致对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前景等关键信息了解不足。
在并购完成后,被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远不如预期,出现了大量的隐性债务和经营困难,最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充分的尽职调查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忽视这一环节。
其次,另一家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导致了并购失败。
这家企业在并购后并未及时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文化融合,导致两家企业在管理层、员工队伍、企业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和矛盾。
最终,这种内部矛盾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了并购失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同样重要,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两家企业的差异性,及时进行整合,避免内部矛盾的出现。
最后,还有一家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市场环境的不了解而导致了失败。
这家企业在并购后并未及时调整战略,没有顺应市场的变化,导致了原有的业务模式和市场定位与实际情况不符。
最终,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难以立足,导致了并购失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并购后需要及时调整战略,顺应市场的变化,不能僵化地坚持原有的经营模式。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失败往往是由于尽职调查不足、整合工作失误、战略调整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该引以为戒,充分重视尽职调查、整合工作和战略调整,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实现并购的成功,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规模扩张等战略目标。
中海油海外并购案例分析(成功和失败)
针对两个案例给出的对策建议
中国油气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启示
跨国并购的主要类型
行业关系
横向跨国并购
纵向跨国并购
混合跨国并购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 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 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 企业之间的并购。目 的是扩大世界市场的 份额横向跨国并购是 跨国并购中经常采用 的形式。
世界经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石油安全的真正含义在于在世 世界油气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取得革命性进步,使勘探生 公司并购也是一些石油公司实现股票上市的一种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石油资源国为促进本国石油工业的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石油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促使石 控制目标公司往往是一些石油公司进行并购的另一主要目 界石油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跨国石油公司通过 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在跨国石油公司中科技贡献率已超过60% 。 合并一家已经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不仅可以节省进行股票首 的。要达到控制目的,并非要购买目标公司100% 的股份,只 发展,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控制,推出一 油公司必须做出选择,即规模化 ” 。上下游一体化能够进一 各大跨国石油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是着眼于未来 跨国并购,极大地提高了跨国企业母国的国际地位,使其在世 新技术增加了全球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供应量,通过降低勘探开 次上市的大笔成本,还可以通过增发股票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 要收购比例达到51% 就足以实现控制目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股 系列对外开放政策。许多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为振兴本国石油工 步强化石油公司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强烈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 竞争的战略性行动¨ ,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建立遍及全世界的 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这些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也 发和加工经营成本,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 新的生产投资,解决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中国海洋石油收 东众多且分布较为分散的公司,往往收购10% 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 而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20%就足以实 生产和经营网络。 正是这些跨国公司母国的强势领域。通过跨国并购,原来强大 了整个石油行业的革新和进步。新技术这把“双刃剑”一方面 购优尼科公司所看重的除了优尼科拥有的油气田潜能、庞大的 现控制目的。这样的低比例控股方式降低了收购方的成本,也 为外国石油公司资金和技术的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 的跨国企业更为强大,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霸主,从而控制 为石油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低成本的压力, 国外市场等因素以外,有助于完成其在美国的借壳上市也是原 减少了由于股市波动而带来的风险。 了该领域,也因而使得其母国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家, 进一步加剧了竞争。跨国石油公司以其雄厚财力和技术力量, 因之一。 从而获得了在该领域的最大经济自主权,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经 充分利用地区和技术差异,在世界石油市场购买油气储量,开 济安全。 发新兴市场,促进了石油公司的跨国并购。
企业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失败案例分析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收购或者合并其他企业来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的策略。
然而,并购并非一项易事,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同样存在。
本文将分析一起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启示。
一、案例背景在20xx年,A公司决定通过并购B公司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B公司是同行业内的一家重要竞争对手,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实力。
A公司希望通过并购B公司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二、并购失败原因分析1.战略定位不清晰:A公司在并购前未能确立清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他们只是盲目地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并没有充分考虑到B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技术能力是否与自己相匹配。
2.文化差异和冲突:在整个并购过程中,A公司和B公司的企业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两家公司的管理风格、员工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并购后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和团队合作。
3.整合策略不当:并购后,A公司对于B公司的整合策略并不充分,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资源支持。
这导致B公司原有的业务和技术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
4.成本控制不当:在并购过程中,A公司对于B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成本控制并不透明。
他们未能对B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控制,导致并购后出现了一系列的财务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并购的失败。
三、失败案例的启示1.明确战略定位和目标:在进行企业并购时,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只有将并购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匹配,才能确保并购的成功。
2.注重文化整合和团队合作:企业并购后,需要重视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整合和员工的团队合作。
只有在文化和团队方面取得共识和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并购后的协同效应。
3.科学合理的整合策略:企业在并购后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整合策略,充分考虑到被并购企业的业务和技术优势,并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和关注,以确保整合的顺利进行。
4.全面评估和控制风险:在并购过程中,企业需要全面评估对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医疗器械行业的国内外并购案例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分析
医疗器械行业的国内外并购案例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分析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并购活动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扩张策略,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速度,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
然而,并购也存在风险和挑战,成功与失败之间往往取决于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探讨医疗器械行业的国内外并购案例,并对成功与失败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成功案例分析1. 美敦力收购新宝肯美敦力是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公司,此次收购新宝肯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双方的战略契合度极高。
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巨头,美敦力希望进一步巩固在市场上的龙头地位,而新宝肯则是具备创新技术和专利的知名企业,双方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提高市场份额。
其次,交易的合规性得到保障。
收购方对目标公司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确保了交易的合规性和可行性,降低了交易风险。
最后,整合过程得到有效的管理。
美敦力在收购后,采取了合理的整合策略,对新宝肯进行了积极的组织和管理,保持了良好的员工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
2. 雷普医疗收购比健康雷普医疗是中国知名的医疗器械公司,此次收购比健康公司的成功可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国内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雷普医疗对比健康公司进行了深入的市场研究,发现其产品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具有很大的需求,能够满足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技术和研发能力的补充。
比健康公司在特定领域的研发能力强大,与雷普医疗的产品线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提升了雷普医疗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文化和管理的协调性。
在整个收购过程中,雷普医疗注重文化融合和管理协调,有效地促进了两个企业间的良性互动,确保了整合的成功进行。
二、失败案例分析1. 强生收购乐普医疗强生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医疗器械公司,但其收购乐普医疗的尝试失败了。
主要失败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环境的制约。
乐普医疗作为国内小型医疗器械公司,其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强生对市场份额的扩张要求。
企业投资决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企业投资决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一、引言企业投资决策是指企业在面临各种投资选择时,通过分析、评估和决策来确定是否进行投资的过程。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失败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企业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失败因素,并总结出相关的经验教训。
二、成功案例分析1. 案例一:公司A的市场扩张投资决策公司A是一家电子产品创造商,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
该公司决定进行市场扩张投资,以增加市场份额。
在决策过程中,公司A进行了详尽的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发现市场需求旺盛且竞争对手相对较弱。
公司A制定了详细的市场扩张计划,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市场推广和产品研发。
结果,公司A成功地扩大了市场份额,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成功因素分析:- 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使公司A对市场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能够准确判断市场机会。
- 制定详细的市场扩张计划,包括市场推广和产品研发等方面,有利于实现投资目标。
- 投入足够的资金和资源,为市场扩张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2. 案例二:公司B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公司B是一家科技公司,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该公司决定进行一项技术创新投资,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决策过程中,公司B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研究和市场需求分析,发现该技术在市场上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公司B制定了详细的研发计划,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结果,公司B成功地推出了一款颠覆性的新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成功因素分析:- 深入的技术研究和市场需求分析,使公司B能够准确判断技术创新的潜力和市场需求。
- 制定详细的研发计划,包括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有助于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
- 推出颠覆性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获得市场认可。
三、失败案例分析1. 案例三:公司C的市场扩张投资决策公司C是一家传统创造业企业,决定进行市场扩张投资以应对市场竞争。
然而,在决策过程中,公司C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对市场情况了解不足。
TCL并购失败案例分析报告
TCL并购失败案例分析资料并购是一项富有风险旳活动, 事实上多数并购都以失败收场。
在西方成熟市场中, 并购消息旳宣布往往随着着主并方股价旳下跌, 就是市场对公司卷入风险性比较高旳收购事件而对公司价值进行重估。
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指出, 公司收购不仅仅只是一种财务活动, 只有收购后能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 在业务上获得成功, 才是一种成功旳收购, 否则, 只是在财务上旳操作和在行政上旳捆绑, 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旳双重失败。
TCL旳海外并购, 就是没有控制好并购中旳风险, 从而导致并购失败旳典型案例。
TCL在2004年收购了法国汤姆逊旳电视机业务, 觉得电视机行业旳技术和制造在中国具有很大旳优势, 全球旳电视大都产自于中国。
因此, TCL并购欧洲旳电视机公司, 按理应当具有以强并弱旳优势, 并能运用对方旳欧美品牌和顺畅旳营销渠道, 绕过进出口中旳贸易壁垒和关税, 这非常符合老式旳并购原理, 因此在并购前受到大多数人旳看好, 并购消息也引起股价旳上涨。
但是, TCL并购后却问题迭出。
目前看来, TCL并购旳失败, 在于其未能对并购中旳风险认真分析, 在并购旳实行中和之后旳整合中, 未能对风险进行认真管理, 最后风险因素集中大爆发, 导致局面失控, 并购只得以申请清算收场。
TCL因此也元气大伤。
1.公司并购中旳风险源分析从理论上看, 并购中旳风险源重要存在于如下七个方面。
第一种是战略风险。
公司战略旳核心在于选择对旳旳行业以及拟定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旳竞争位置, 没有一种合用所有公司旳最佳战略。
每个公司必须根据自身旳经营规模、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及机会和资源, 拟定一种适合自己旳并购战略。
错误旳并购战略将从主线上导致并购旳失败, 并也许危及公司旳生存。
不对旳旳收购原则、市场信息旳不对称性和不完整性, 都也许导致并购方低估并购成本, 过高估计并购收益, 由此导致收益-成本分析旳失误, 产生风险。
第二个是信息风险。
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_企业并购中的案例分析
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_企业并购中的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当来到沃尔沃比利时根特工厂参观时,沃尔沃公关经理马克德梅说道:“沃尔沃是中国工厂,欢迎回家!”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失败例子 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例子 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失败例子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失败例子:跨国并购中的一道难题: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一、tci_全面收购阿尔卡特失利案例的详述2021年4月26日,tcl宣布吴定祥武汉纺织大学与法国阿尔卡特已经正式签订了“股份认购协议”,双方将组建一家合资企业t&a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这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整合国际大公司的手机业务。
当时的资料显示,t&a总部设在香港,初始净资产为l亿欧元,tcl通讯出资5500万欧元持有55%的股份,阿尔卡特出资4500万欧元持有45%的股份,由李东生任董事长,万明坚任ceo。
2021年8月31日,合资公司t&a正式投入运营,原阿尔卡特投资中国的苏州公司成为t&a的子公司。
双方对合资企业的运营最开始有很多期待,目标宏大。
预期双方的合作不仅将大大控制整体研发成本,同时可以更快速地推出创新和尖端产品,并提出了将采取“技术创新”和“开源节流”两大策略,以实现双方在交叉期销售、采购、生产及研发领域的四大协l_j效应。
对于这一并购案,舆论上也有很多宣传,按照摩根斯丹利的研究报告,t&a成立后,tcl国内外手机的年销量将达到2000万部,一跃成为中国手机销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机生产制造商。
然而,这些只是幸福的愿景,只是纸上谈兵。
当合资公司t&a已经开始运营之后,双方的文化冲突就显现出来了,无论是双方的合作目标还是决策方式,管理制度、销售策略及员工待遇方面,都存有难以消弭的文化价值差距。
tcl直面双方的文化差距或冲突,全然无力解决企业文化整合这道难题,而且越资源整合越差劲,引致合资公司的经营状况快速转差,重组后发生轻微危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组后的亏损日益严重。
重组之前,tcl在国内的手机市场处在下降态势,而分拆后的2021年国内手机销量上升了23.3%,毛利润同比上升了58.6%。
并购整合失败案例
并购整合失败案例【篇一:并购整合失败案例】近两年,互联网公司收购事件激增,大买家以bat为主。
具体到细分领域,它们在电商方面、o2o(团购类为代表的)、视频方面的整合失败案例较多。
到底收购方在哪一步走错了?被收购方为何不适应后来的发展?下面,我们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看下:top 1收购方:被收购方:易迅失败指数:★★★★★事件回放:腾讯自己的电商一直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在2010年,腾讯和新一代专业电子商务消费服务网站易迅网达成战略合作。
2012年腾讯斥资2亿收购了易迅网100%股权。
收了易迅之后腾讯欲想做大qq网购对打淘宝、京东,但一直没有突围成功。
如今,电商格局已难撼动,唯有忍痛舍弃易迅,最终以2.14亿美元+qq网购+拍拍网+少量易迅股权(据估算约10%)陪嫁给了京东,获得了京东ipo前的 15%股份。
失败原因:从2006年开始到今天,腾讯做了7年多的电商。
电商这块在腾讯旗下所有业务中,没有怎么盈利却坚持最久的项目之一。
天生缺乏电商基因的腾讯一直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腾讯做电商的价值在哪里。
top 2收购方:盛大被收购方:酷6失败指数:★★★★☆事件回放:2006年,酷6网正式成立。
由于资源重组的问题,2009年被盛大收购,并成为全球首家在上市的视频网站。
被盛大收购后的5年时间里,酷6先后经历多次转型,2012年创始人李善友离职。
转型ugc后的酷6虽然亏损大幅缩减,却无法逃脱跌出视频第一阵营的命运。
此后,盛大高管的频繁调整也未能扭转颓势。
失败原因: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即使背靠盛大,酷6也已越来越边缘化。
在酷6被盛大接盘后,过去的几年中已经换掉了3任ceo,股价也从最高时的8美元跌至现在的2~3美元。
折腾啊!今年4月1日,盛大出售酷6网股权的消息惊爆了业内,据称,出售旗下酷6仅仅是盛大网络亏本大甩卖的开始,未来盛大会逐步出售视频、游戏、文学在内的诸多业务,而本人也已决定淡出实业,并将更多精力转向投资领域。
企业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稳定的客户群体。
乙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2018年,甲公司决定并购乙公司,以扩大自身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于2018年10月达成一致意见,甲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100%的股权。
2019年1月,并购正式完成,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二、案例分析(一)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 估值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估值是一个关键问题。
甲公司聘请了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乙公司进行估值,评估结果为1.2亿元。
然而,乙公司认为该估值偏低,双方就估值问题产生了分歧。
最终,双方通过协商,甲公司同意支付1.3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
2. 交易结构设计在交易结构设计方面,甲公司采取了股权收购的方式。
具体来说,甲公司以现金支付1.3亿元,购买乙公司100%的股权。
在交易过程中,甲公司还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股权过户登记:甲公司需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乙公司股权过户登记手续。
(2)债权债务处理:甲公司需对乙公司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调查,并明确约定债权债务的归属和承担。
(3)知识产权转让:若乙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甲公司需与乙公司协商知识产权的转让事宜。
3. 合同签订与审批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甲公司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合同条款应包括交易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时间、违约责任等。
(2)合同审批程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甲公司需将股权转让协议报送给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3)合同效力:甲公司需确保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
上海汽车集团与韩国双龙并购失败案例雷诺日产联盟成功案例
上海汽车集团与韩国双龙并购失败案例分析一. 案例介绍2004年10月28日,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平泽工厂厂区同时升起了中韩两国国旗和公司旗,标志着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企业的主要董东变更。
当天,中国第一大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
这起拖了一年的企业并购案以上汽集团以5900亿韩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而告结。
次年,上汽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
并购方:上海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旗下有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新南汽等分公司,以及荣威、名爵等汽车品牌。
其乘用车产销量在中国市场连续保持第一,在美国、欧洲、香港和口本设有四家海外公司。
上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有它明显的软肋。
自1980年开始合资谈判以来,培养自主研发和建设自主品牌的压力就一直困扰着上汽。
上汽集团与大众、通用合资后,基本就丧失了自己的研发能力。
从2002年到2004年,上汽已经投入40亿元用于自主研发,但至今未看到市场成果。
而原来准备购买德国大众桑塔纳轿车技术平台,以此为基础自主研发新车的打算,也在2004年初因遭到了大众这位合作伙伴的拒绝而泡汤。
无奈之下,上汽开始走向海外,希望通过技术购买、技术合作或者并购来获得自主研发能力,打造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2003年销售整车78.2万辆,其中主导产品轿车59.7万辆,合并销售收入972.9亿元,折合117.2亿美元,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
被并购方:韩国双龙汽车公司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是韩国第四大汽车制造企业,以生产销售越野车与高档房车为主。
公司前身为创立于1954年的东亚汽车公司,1986年10月并入双龙集团,1988年3月更名为双龙汽车公司。
国内企业并购失败案例
国内企业并购失败案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转型、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并购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让许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面临重重挑战,甚至导致失败。
下面我们将针对国内企业并购失败案例展开分析,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
1.融创中国收购乐视影业失败2016年,融创中国宣布收购乐视影业15%股权,但因乐视财务和经营问题,最终未能完成交易。
这一收购失败直接让融创中国损失了大量资金,并在市场上声誉受损。
分析:乐视影业在并购之前并未充分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风险,同时融创中国在尽调环节可能并未深入挖掘乐视影业的潜在问题。
双方在信息披露和尽调过程中存在疏漏,导致并购失败。
建议:在并购前,应加强尽调工作,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等,确保信息披露的充分和真实性。
应考虑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尽职调查,减少内部认识的盲点。
2. 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机器人失败2016年,美的集团宣布以43亿美元收购瑞士机器人公司库卡的51%股权,但由于美的未能在截止日期前获得足够的股权收购份额,导致收购最终失败。
分析: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东意愿,导致收购方无法获得足够的股权份额。
目标公司的股东在收购过程中的态度也对交易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议:在并购时,收购方应提前了解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东态度,积极与主要股东进行沟通和争取支持。
应对可能出现的反收购行为有所准备,以降低风险。
3. 装饰龙头与华住酒店联姻失败2018年,装饰龙头宣布与华住酒店旗下的全季集团共同收购上海桔子酒店,但交易规模和收购细节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分析:双方在初期合作阶段未能明确交易规模、收购细节和各自权益,导致在后期交易进行中出现分歧,最终导致交易失败。
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对交易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建议:在并购前,双方应尽早明确交易规模、细节和各自权益,建立清晰的合作框架和协议。
跨国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
•
•
• •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
吉利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了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而是将核心竞争力从成 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 渴望技术。作为国际化的品牌,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是无庸质疑的, 谁收购了沃尔沃谁就会得到一大笔技术财富,它的先进技术和安全性能、节 能环保特点正是吉利实现战略转型最需要的。 • 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中国汽车在世界的知名度,改变中国车在世界范围 內的低劣形象。
过程-民众对收购案的回应
反对理由主要有: 1、有可能损害公平竞争和消费者 利益 2、将危及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3、担心民族品牌的旁落。
过程-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的主要内容
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 制力 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汇源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公司简介-沃尔沃
“沃尔沃”,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1924年 由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和古斯塔夫·拉尔松创建,该品牌 汽车是目前世界上安全的汽车。成立于1927年的沃尔沃公 司生产的每款沃尔沃轿车,处处体现出北欧人那高贵的品 质,给人以朴实无华和富有棱角的印象,尽管“沃尔沃” 充满了高科技,但仍不失北欧人的冷峻。“沃尔沃”那典 雅端庄的传统风格与现代流线型造型揉合在一起,创造出 一种独特的时髦。 沃尔沃汽车公司位于瑞典的哥德堡,是北欧最大的汽车 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 之一。沃尔沃汽车公司下属商用车部、载重车部、大客车 部、零部件部、汽车销售部和小客车子公司等。沃尔沃公 司的产品包罗万象,但主要产品仍然是汽车。
公司简介-福特
国内企业并购失败案例
国内企业并购失败案例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快速成长和壮大的重要途径。
并购过程中的失败案例也不在少数,无论是因为技术、管理、市场、资本等方面的问题,还是由于文化差异、政策风险、监管不力等原因所导致的失败案例。
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国内企业并购失败案例,并提出相关分析和建议。
1.中兴通讯收购努比亚失败2018年,中兴通讯拟以14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资收购努比亚。
由于业绩承诺未能兑现,双方在并购过程中产生分歧,最终导致收购失败。
分析认为,这一并购失败案例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在业绩承诺、盈利模式、管理规范等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并购交易最终无法达成一致。
解析与建议: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该加强对目标公司的尽职调查,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业绩情况、管理团队、内部管理制度等,并且在谈判过程中明确业绩承诺和风险分担等条款,避免后续出现纠纷。
2.京东收购大搜车失败2017年,京东拟以50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二手车交易平台大搜车,然而最终宣布收购失败。
据相关消息,双方在收购过程中因估值问题产生分歧,导致谈判最终破裂。
分析认为,这一并购失败案例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对于目标公司的估值标准存在差异,双方未能就估值问题取得共识,最终导致收购谈判失败。
解析与建议:企业在进行收购谈判时,应该在初步谈判阶段确定好收购价格的计算方法,提前了解目标公司的估值依据,充分沟通双方在估值方面的不同看法,以达成一致。
3.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失败2015年,阿里巴巴曾计划收购饿了么,然而最终宣布收购失败。
据悉,双方在并购过程中因投后管理和战略规划存在分歧,最终导致收购谈判破裂。
分析认为,这一并购失败案例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在战略规划、业务整合、管理架构等方面存在分歧,导致收购进程无法顺利推进。
解析与建议:企业在进行并购谈判时,应该在初步谈判阶段就明确双方在投后管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共同理念,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制定出可行的整合方案,以避免后续出现分歧导致收购谈判失败。
谈判失败案例分析3篇
谈判失败案例分析3篇2000年 12月4 日,饮料行业发生了一场空前地震,百事可乐斥资 134亿美元成功收购了魁克公司,从而结束了长达一个月的谈判期,成功将“佳得乐”Gatorade这一称雄美国运动饮料市场的品牌收归旗下。
魁克曾一度徘徊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和法国的达能集团之间,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百事可乐失而复得成功收购了魁克,其过程总的来说还算顺利,两公司的财务、人事、业务等方面的整合和重组未发生多大纠纷。
华尔街一家报纸如实的记录了这桩买卖的全过程:2000年11月2日百事董事会主席恩里科前往芝加哥拜会魁克首席执行官莫里斯。
11月4日因嫌百事出价过底,双方没有谈拢。
11月15日百事首席财务官努义在一次行业大会上暗示,还会再做努力收购魁克。
11月19日可口可乐提出出价157亿美元收购魁克。
11月20日一天之后,可口可乐未做任何解释突然反悔日后有内情泄出: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达夫特把此事提交董事会,董事之一、华尔街股王沃伦·巴菲特大发雷霆,于是一天便风云突变,而在此前,达夫特刚刚致函魁克,连称这是可口可乐历史上的新里程。
11月22日法国达能公司也表示对魁克的兴趣。
11月23日如出一辙,达能也突然宣布退出。
12月4日终于到了百事开香槟的时刻。
百事可乐正式宣布换股并购成功,百事可乐为魁克每股股票支付2.3股百事股票,同时还有一个保护性条约,如果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有10天,百事的股票跌落40美元以下,魁克可以无条件的被允许退出这场交易。
股市对此的反应让人欢欣鼓舞:当天百事的股票上升了12%,达到47.44美元,魁克上升了6%,达到94.31美元。
根据合并协议条款,百事可乐收购魁克采用最常见的股票交易方式进行。
百事可乐并购桂格案例分析商务谈判财务整合上,魁克公司的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将每股换得 2.3 股百事可乐公司的股票。
在 2001年 8 月1 日魁克公司股票交易的基数上,百事可乐公司将向魁克公司增发大约有 3.06亿股票,并承担原魁克公司的债务。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
在商业运作中,收购是一项常见的企业战略活动,旨在通过并购其他公司来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或进入新的市场。
并非所有的收购都能够成功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下是一些收购失败的案例。
1.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失败:
在2005年,阿里巴巴集团与雅虎公司合作成立了雅虎中国。
由于双方在业务战略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分歧,该合作在2012年宣布结束。
阿里巴巴试图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股份,但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导致收购失败。
2. 全球十大收购案中的肯尼迪爆炸案:
在2000年,美国电信公司肯尼迪计划以15亿美元收购罗马尼亚的电信公司,该交易被认为有助于扩大肯尼迪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在交易即将完成时,肯尼迪公司股票价格暴跌,最终导致该收购交易失败。
3. 高通收购恩智浦失败:
在2018年,美国半导体公司高通试图以490亿美元收购荷兰芯片制造商恩智浦。
收购交易面临监管机构的审查,并面临来自股东的反对。
最终,由于监管机构的反对和股东的投票否决,该收购交易被废止。
4. 微软收购诺基亚失败:
在2014年,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
该交易在一年后宣布失败,导致微软全面退出手机市场。
导致这一失败的因素包括技术转型失败、市场需求下降以及文化融合问题。
教育并购失败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并购领域。
许多企业纷纷投身教育行业,希望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并购都能取得成功。
本文将以某知名教育企业为例,分析其并购失败的原因,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并购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某知名教育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中小学课外辅导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领军企业。
2015年,甲公司决定进军职业教育领域,收购了一家名为“乙学院”的职业教育机构(以下简称“乙学院”)。
然而,这次并购却以失败告终。
三、并购失败原因分析1. 对乙学院估值过高在并购过程中,甲公司对乙学院的估值过高。
由于乙学院地处一线城市,且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甲公司认为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然而,在收购后,甲公司发现乙学院的实际盈利能力并未达到预期,导致并购失败。
2. 文化融合问题甲公司与乙学院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并购后,甲公司试图将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移植到乙学院,但效果并不理想。
员工对甲公司的管理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并购效果。
3. 人才流失并购后,甲公司对乙学院原有管理层进行了调整,导致部分核心人才流失。
这些人才的离开,使得乙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并购效果。
4. 资源整合不力并购后,甲公司未能有效地整合乙学院的教育资源。
由于双方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资源浪费。
同时,甲公司也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乙学院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5. 监管政策变化在并购过程中,我国政府对教育行业的监管政策发生了变化。
新政策对教育企业的并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甲公司难以继续推进并购计划。
四、案例分析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甲公司与乙学院的并购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估值过高:甲公司对乙学院的估值过高,导致并购后实际盈利能力未达到预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一次国际化并购发生在非洲。
因为利比亚政府反对,中国石油(601857)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
然而,这只是中国海外并购失败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从2004年4月26日TCL 通讯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中国大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就如潮水般涌出。
中国企业无论是怀着难以控制的膨胀情绪,还是很多企业家本着一心想在世界证明中国企业实力的内心冲动,但展现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事实却是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就如同一个刚成年的孩子,父母允许他走更远的路,但当独自走进森林时,发现森林并不是他之前想像的那么有趣。
在走出去的路途上,无论“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上汽5亿美元完败双龙”,还是“中海油出资130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被否”,这些经典案例都在向中国企业诉说着外面的世界除了精彩还有为利益的伪善、无原因的毁约及无法逾越又若隐若现的国家利益。
同时这些失败的案例也折射出一心想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一方面需要摒弃收购前的“金钱万能”的资本自傲论,另一方面需要审慎对待收购后的管理文化融合。
国际并购之路上,有时是笔生意,有时体现的是交易,这就要看谁更有控制局面的能力与筹码。
“金钱不是万能的”
能源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海外并购的最重要领域,这个领域中国企业的豪举令世界都大吃一惊,而出手阔绰者皆为几大央企。
成功与失败、鲜花与泪水都集中在这个领域。
2009年,中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境外股票;中石油斥巨资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据悉,中海油也与中国石油拟联合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
一系列事实表明,在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之年,2009年俨然成了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年。
而早先的成功案例则更多,2007年12月12日,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团以约296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
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了米雷康姆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股权。
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黑石近10%的股票。
然而,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却泼了盆冷水,他说,国有企业应该对海外并购持谨慎态度,避免在未来的战略收购中出现决策失误。
2010年上半年约有150家国有企业已经在国内外寻求并购机会,李荣融却建议这些企业未来保持谨慎,因为任何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李荣融还称,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任何并购都是不妥当的。
中国能源企业近几年的行动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然而遇到的阻力也显然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担心。
例如9月初,收购拥有利比亚油田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时,该公司在给中石油的回应中称,他们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考虑按照利比亚政府的意愿,将公司折价出售给该国一家当地的投资基金。
“中石油、中石化最大的失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而且方式过于直白。
当中石油表明要收购利比亚、安哥拉的石油资产时,一下子把收购价拍了出来,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有实力,而是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威胁。
”国内某媒体刊载的专家观点如此认为。
该专家同时发布的观点是,中国能源巨头非常有实力,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
”
资本诱惑与国家安全压力的对决
尽管中石油、中石化等近期收购海外油田资源的行动不时受阻,但毕竟中国能源巨头们也时常成功地进行了收购行动,而中铝收购力拓部分股权的合作则几乎完全以遗憾告终。
“除了中铝,都是赢家”、“北京再见,必和必拓你好!”今年6月6日,澳大利亚报纸对力拓中止与中铝合作一事都作了大篇幅的报道,而上述两个标题代表了大多数澳媒的立场,它们欢迎力拓的决定。
中铝被忽悠了,这在国人面前是一件尴尬的事,估计多年之后再总结中国企业国际化,都会把中铝这次事件当成案例来讲,但这实际上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一种危机感。
表面上看起来此事是由于力拓股东反对,而实际上是因澳大利亚政府干预最后以失败告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并购的艺术、策略,还需要我们动点脑筋。
人家总认为你是国有企业,是国家控股的。
所以能不能国有和民营企业一块出去,甚至能不能民营企业出去,政府给予并购贷款支持?比如,我们在香港成立一个收购股权基金PE,用这样的形式出去收购,对于挡住金融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相对可能要好一些。
中外管理文化的冲突
发生在IT通讯、汽车领域的海外并购虽然没有能源、重工业那样惊心动魄,而且都实现了国际化,但收购后的结局也令人深思。
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宣布已与阿尔卡特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组建一家公司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
该消息出炉后,引发的雀跃无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收购海外著名品牌的部分业务。
然而,没过一年,裁员、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TCL。
结果是TCL通讯乃至TCL集团都于2006年陷入大幅亏损,李东生不停地对外宣称要反思。
远比收购阿尔卡特惨淡的结局是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
上汽借此巩固了其世界500强地位。
这是国内车企第一次以控股方身份兼并国外龙头汽车公司。
这一汽车业最大的海外并购事件,被看做是中国汽车业跨国经营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这意味着双龙的大股东上汽集团永远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在并购双龙的5年时间里,上汽累计砸进42亿元人民币之多,目前已损失大半。
实际上,TCL海外折戟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是忽视了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把握。
而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在上汽身上则又演变成了一出“败局”。
本来,双龙并非是值得上汽如此期待的强势品牌,上汽过高估计了收购后的收益;另一方面低估了收购后整合的难度。
其实上汽早在2002年就收购了双龙的一条生产线,但两年之后仍没有看清楚双龙的真实价值,这就很难用准备不足作为失败的理由了。
中国企业缺少并购整合的经历或成功经验,对于并购企业的文化、国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并购对象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控制能力是常见问题。
这导致了并购后的无所作为或手忙脚乱,最后以被并购企业无法脱离困境而黯然收场,甚至并购者自己的业绩也被大幅拖累。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途虽不平坦,但这也成为一个让中国企业迅速成熟的好方法。
同样是上汽,有百年历史的罗孚汽车于2005年4
月8日因负债14亿英镑而倒闭,上汽于2004年6月与其达成合作意向,但在充分考虑到负债风险之后,上汽于2005年4月中断了合资行为。
这显然是明智之举。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发展这么多年一个历史必经的过程,也是我们有一天回顾历史无法越过的一页,现在只能算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失败失策失手时有发生,进步的是现在相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审视和思考国内企业国际化。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在日前达沃斯论坛上的一番话很有道理,当时,他说:“一是企业并购动机要单纯,不能因为贪便宜或是手中有钱就并购。
二是应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超出自己的整合能力。
”
而中国铝业(601600)总经理熊维平也感叹说:“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管理团队,经验积累不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