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介绍旧城改造文案
介绍旧城改造文案摘要:一、引言二、旧城改造的背景和意义三、旧城改造的具体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4.改善居民生活质量5.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旧城改造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资金问题2.居民安置问题3.协调利益相关者4.创新管理模式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正面临着旧城区改造的问题。
旧城改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对旧城改造的背景、意义、具体措施及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旧城改造的背景和意义】旧城区改造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二是旧城区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四是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旧城改造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旧城改造的具体措施】旧城改造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需求;三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四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旧城改造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旧城改造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问题、居民安置问题、协调利益相关者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融资渠道;二是合理安排居民安置,保障居民利益;三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四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改造效率。
【总结与展望】旧城改造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老旧、落后、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进行改造和更新的一种行为。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在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中国的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城市更新主要是针对城市老旧住宅区的改造和更新。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房屋拆迁与补偿暂行条例》,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框架。
2002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城市更新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更新的程序和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理念。
201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城市更新实施方案》,明确了城市更新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城市更新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近年来,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是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主题,注重城市更新的环保和节能,推广智能化城市更新技术,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中国更为悠久。
早在19世纪末,欧洲就开始了城市更新的实践。
20世纪初,美国也开始了城市更新的尝试。
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计划,以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和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20世纪80年代,欧洲和美国开始了城市更新的“第二波浪潮”,注重城市更新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强调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
21世纪以来,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是以“智能、绿色、可持续”为主题,注重城市更新的科技和环保,推广智能化城市更新技术,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政策演变城市更新的政策演变在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在国内,城市更新的政策演变主要是从“拆迁补偿”到“城市更新”,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化运作”,从“单纯经济利益”到“多元化利益平衡”。
老城区历史变迁解说词
老城区历史变迁解说词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段关于老城区历史变迁的解说。
老城区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它见证了城市的起伏兴衰,也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脚步。
我们来看一下老城区的起源。
老城区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是城市最早的发展区域。
在古代,老城区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里有宏伟壮丽的宫殿和庙宇,有繁华热闹的市场和商业街区,有充满人文气息的学府和文化场所。
老城区是城市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灵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城区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其一是城市规划的调整。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产生了新的需求。
于是,老城区开始面临着拆迁和改造的命运。
一些老旧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道路。
老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历史的痕迹。
其二是城市功能的转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老城区的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
曾经繁华的商业中心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
老城区的居民也逐渐迁往新的住宅区,老城区成为了一个相对较为冷清的地方。
然而,老城区的文化底蕴依然存在,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寻找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滋养。
其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的老城区曾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娱乐。
然而,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便利和舒适,他们选择了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老城区的生活节奏逐渐被遗忘。
老城区的居民也逐渐老去,年轻一代更愿意追求潮流和新鲜事物。
尽管老城区经历了许多变迁,但它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老城区的狭窄街巷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和石板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
在老城区的庙宇和文化场所,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老城区是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的灵魂。
保护和传承老城区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想说的是,老城区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它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旧改七十年,申城换新颜
October 201913专稿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上海旧改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六十年代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房屋维修、旧区改造和城市建设,直到退休。
亲眼目睹了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怎样从破败不堪的“滚地龙”里走出来,医治好战争创伤,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今天,成为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一、走出“滚地龙”,开始新生活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设县,而后筑城。
城厢大小街巷数十条,人口二十余万。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上海被迫开埠,建立租界,逐渐形成了华洋共管的城市格局。
当时的上海,一方面豪华优美的花园别墅、高级住宅鳞次栉比,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另一方面市区里遍布居住环境极差的棚户简屋、旧式里弄。
解放初,在上海市区约84平方公里范围内2360万平方米住房中,旧式里弄房屋面积1243万平方米,约占52.7%。
比旧式里弄更差的是棚户区,这些棚户简屋大多用芦席、稻草、泥土、木板搭建,破败不堪,老百姓称之为“滚地龙”。
最著名的“滚地龙”有闸北区的蕃瓜弄、普陀区的药水弄。
棚户区内没有道路,没有电灯,没有卫生设施,到处污水横流,蚊蝇孳生,居民生活极其艰苦。
1949年上海一解放,面对千疮百孔的城市,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了一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一手为人民服务,积极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
上海市政府在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针对棚户、简屋集中的地区,组织力量整修道路,开辟火巷,增建水站,修理危险房屋,使棚户区的交通、给水、道路、排水、防火和照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在改造棚户区居住环境的同时,市政府集中兴建了一批工人新村,如最初的 “两万户”工人住宅,以及后来的普陀区曹杨、甘泉新村,杨浦区的长白、控江、凤城、鞍山新村,徐汇区的日晖新村和长宁区的天山新村等,解决了大量产业工人的基本居住问题,使上海逐步走出了“滚地龙”的黑暗历史,开始了新的生活。
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发展历程
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通过实施整体拆迁或环境整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消除安全隐患,有效解决居民停车难、出行难、绿化难等问题。
具体来说,杭州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城市更新和改造项目。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老旧小区的问题逐渐显现,如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公共服务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杭州市政府开始推出老旧小区改造政策,通过投资和改造,提升小区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杭州市政府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政策方向,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改造政策和体系。
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老旧小区,政府制定了不同的改造方案,包括整体拆迁、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
同时,政府还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推动改造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的不断深入,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政府开始注重居民的意见和需求,推动改造项目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环境。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投入力度,提高了改造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旨在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老旧社区的前世今生之小泥湾社区解说词
老旧社区的前世今生之小泥湾社区解说词今天我们要为您介绍2009年文明社区创建中老旧社区改造的最后一个试点——小泥湾社区,小泥湾这个名字和社区过去的面貌还真有些关系。
配音:小泥湾社区就在当代商城的南边,建成于60年代,原来是核工业部及核仪器厂的家属院儿。
由于历史久远,社区到现在还在沿用以单元为标记确定位置的方法。
这里的很多老人都是从建院初期就住在这儿,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小泥湾当年的面貌,他们还记忆犹新。
采访:居民:我在这个院住了38年了,过去是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
居民:原来这个地方叫小泥湾,名符其实的小泥湾,就像这条路吧,一下雨这儿就没法走了。
配音:这张照片就是居民们说的那条路从前的样子,其实这只是个代表,您要是在小泥湾社区改造之前来到这里,肯定会惊讶于这么破乱的环境,居然地处中关村的黄金地段。
2009年在创建文明社区背景下实施的老旧社区改造工程,让小泥湾的环境在整体上得到了大幅提升。
采访:居民:几十年的变迁我都经历了,改变了以后呢,楼面外环境也好了,楼里面环境也好了,所以大家特别满意。
居民:现在环境特别好了,因为路面都修好了,原来路灯也没有,现在安上了,就觉着特别愉快。
配音:陈旧、落后的硬件设施是影响老旧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环境、道路、管道的改造为居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麻烦,而小泥湾社区地处繁华地带,人员流动较为复杂,社区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消除了居民们在安全方面的顾虑。
采访:居民:原来曾经被一晚上卸了7个轱辘,另外就是进门盗窃的,经常发生,现在安全就好多了,监控也装上了。
配音:在创建文明社区的背景下进行的老旧社区改造,改善环境、更新设施是前提,提升社区整体文明程度才是根本目的。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小泥湾社区的楼道与其它小区不同,在粉刷后的每一层楼梯拐角都有一句文明提示语,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能起到多大作用呢?采访:小泥湾社区居委会主任苏蓉:像以前楼道里有堆放杂物的,一个是不安全,而且影响人走路,看着也不好看。
从成都旧城改造历史与政策回溯看自治改造模式的形成
对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国社会治理方式,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从 自治改造工 作运行较为成熟的成都市入手, 将其改革开放以来的旧城改造工作分为五个阶段, 结合三个拆迁政策 带来的大背景, 总结出自 治改造模式形成的原因, 最终指出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 旧城改造; 城市拆迁; 自 治改造; 拆迁政策
多、 矛盾最复杂的环节, 伴随着历史 的发展和政策的更 新, 几经变化 , 在应对具体实践工作中诞生出了许多极具
的拆迁项 目是 1 9 8 5 年四川省食品公司宿舍修建, 之后
的改造项 目中也有 7 O % 8 0 % 是扩建办公场所和宿舍。
例如 , 省市事业单位扩建办公房、 自住房改造等。在这个
这个阶段 旧城改造工作的特点是 : 1 . 改造规模 不 大, 户数少, 大多在百户以内, 且以公房为主 : 2. 计划经济
模式, 其中不乏曹家巷等全 国闻名的经典案例。以成都 市为例, 分析 自治改造模式产生的历史和政策背景, 有助
于总结提炼该模式形成的深层原 因, 从而寻找该模式的 法律和制度依据 , 对于继续完善旧城改造领域的社会治 理体制与制度创新, 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及单位 : 李月,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 成都行政 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管理 学博 士, 研 究
方向: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城 市治理 ( 四川 成都 6 1 0 1 1 0 ) ; 杨静微 , 成都 市房管局房屋征收 管
理 办公 室主任 。 ( 四川 成都 6 1 0 0 1 5 )
一
—
特点明显 , 因此改造多为福利房、 公房 , 改造后补偿方式 多以置换、 安置房、 以房换房加福利房等形式出现 , 无货
改变的旧城市,成长的新广州
改变的旧城市,成长的新广州作者:叶曙明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3期从1990年代开始,广州进行天翻地覆的旧城改造,经过旧城改造,广州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旧城邑,进入到现代大都市之列。
一個历史悠久的城市,就是在这种曲折起伏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被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建筑形态,大众的审美趣味、生活形态、生活习俗,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无一例外地在改变着。
1991年夏季,中山二路执信路口至东川路口,长566米路段,率先进行扩宽工程,从原来的14米扩至36米。
1993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破土动工。
随着地铁一号线在中山路的站场和上盖物业开始兴建,路面也同时进行全线拓宽。
第十届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宣布,“在建设地铁的同时,按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格局对广州老城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1998年3月,广州市规划局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开展城市形象工程建设问题的报告》,提出了109项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旧城改造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从1995年开始,地铁这条地下长龙,从中山一路向中山七路伸展,穿过广州最繁华的北京路商业圈。
从南越国开始,北京路就是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两千年未曾迁移。
民国以后,几乎整条街拆掉重建,改建为一条骑楼街,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包括具有欧洲折衷主义风格的财政厅大楼、“立体式”现代风格的联合书店、哥特风格的科技书店等。
北京路骑楼街,与附近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德政路、文明路、泰康路、万福路、大南路,构成广州最大片的骑楼街区。
为配合地铁的兴建,中山四、五路,几乎全线拆除重建。
北京路因为兴建广百大厦,也拆除了西侧的全部骑楼。
改造之后的街道,广百大厦、中旅商业城、百汇新天地、地铁监控中心、五月花商业大厦、新大新百货公司气派雄伟,坐落在蓝天白云之下。
这些体量巨大的现代建筑,彻底解构了北京路、中山路原有的空间尺度、街巷脉络和传统的建筑韵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次改造一直是广州人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1949年至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更新也经历了从1949年到2019年的巨大变化。
这篇文章将回顾这70年的城市更新历程,探讨其中的发展和挑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城市更新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城市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许多老旧的城市建筑被拆除,让位于高层建筑和现代化的道路网络。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国的城市更新主要集中在疏浚河道、城市扩展和新建住宅区。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指导。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城市更新计划几乎停滞。
然而,尽管受到这一时期的限制,一些城市还是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更新。
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更新的进程。
城市规划开始引入市场经济的思想,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到19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开始变得更加常见,以满足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中心和商业区的更新也得到了重视,多功能的现代化建筑开始出现。
2000年代至今,中国的城市更新进一步加快,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阶段。
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绿色建筑和环境保护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
同时,历史文化保护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然而,城市更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拆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无家可归的人口和土地纠纷。
其次,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废弃物的排放。
此外,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规划和治理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土地使用冲突和规划实施的效率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制定了严格的拆迁规定和环境保护法律,以保护居民权益和提高环境质量。
杭州旧城改造案例
杭州旧城改造案例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便是杭州旧城改造。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杭州的旧城区面临着建筑老化、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急需改造。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政府决定对旧城进行全面改造,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本文将探讨杭州旧城改造的背景、目标和取得的成就。
首先,我们来了解杭州旧城改造的背景。
杭州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景。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杭州的旧城区逐渐出现问题。
建筑老化、基础设施滞后、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使得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杭州市政府决定进行旧城改造,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杭州旧城改造的目标。
杭州旧城改造的目标是通过破除传统城市规划的束缚,推动城市更新和功能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
首先,杭州旧城改造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恢复传统建筑和街区的原貌,让游客和居民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其次,旧城改造要注重提升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和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从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进行改善,提供更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最后,旧城改造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进行,杭州取得了许多成绩。
首先,旧城区的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
许多古建筑和街区恢复了原貌,成为杭州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其次,杭州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缓解,道路宽阔畅通,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得到了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外,旧城改造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公园和绿化带的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自然景观和空气质量。
总之,杭州旧城改造是中国城市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
旧城改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论文正文
前言城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城市不仅应当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应当成为市民最适宜的人居环境。
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与不断升级的功能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城镇新区建设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是旧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
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旧城区比较普遍地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低,土地利用率低,布局零乱,环境恶化,城镇功能衰落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了保证城镇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城镇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城镇设施水平,强化旧城区的城镇功能,必须对城镇旧城区进行有计划的改造。
因此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旧城改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旧城改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方法与思路。
第二部分为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有关旧城改造的主要理论,论述旧城改造的概念、国外旧城改造的相关理论及模式。
第三部分为国内旧城改造的现状介绍、经验和教训及国内旧城改造的经典案例,介绍了国内旧城改造的背景,通过国内旧城改造的现状和案例,总结出旧城改造的有效模式。
第四部分为对永昌县旧城改造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相应对策。
第五部分为论文结语。
1概述1.1研究的背景老城区是城市文化之“源”、发展之“根”。
只有文化之“源”不断,才有文化江河奔流,才能保持城市特色和魅力;只有城市之“根”茁壮,才有城市之“叶”繁茂,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甘肃发展繁荣的今天,永昌确定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河西走廊的农业大县,西北地区的瓜果培育基地。
永昌的老城区作为甘肃省金昌市最具政治价值、最具历史文化价值、最具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地区,在甘肃省金昌市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改造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甘肃省金昌市的发展前景。
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
所有的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
”——克•达•莫利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城市旧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对旧城改造的原因、主体、作用机制展开了研究,即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改造的三个主体(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遵循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三者间的博弈怎样进行并对社会空间重构会产生何种影响?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不同利益主体为旧城改造寻找理由的不同角度;第二个问题是三个参与主体对旧城改造目标的不同认定;第三个问题是三者为实现各自目标,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及这些效果在社会空间重构中的体现形式。
一、改造的理由:旧城之“旧”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旧”字的解释为:“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
由此可以看出,“旧”是与“新”相对应而言的,因为有了“新”所以凸显了“旧”。
那么,旧城也仅仅是与新城相对的一个概念吗?旧城之所以为“旧”,是处于怎样的“过时”状态呢?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和塔内尔•厄奇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这样描述:“任何一座建筑或一个区域过时的程度是不同的。
而且‘过时’是一个与最终状态相对的概念,因为‘作废’可能从来也不会发生。
举例来说,除非一座建筑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核电站),否则很难想象它不具有潜在的可变性而且无法转变其使用方式。
因此,一座建筑极少会达到完全的过时状态。
深圳的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
深圳的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一、深圳的旧城改造历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旧改”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并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旧城改造是块肥肉深圳虽然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却呈现出一大批亟待动手术的城市改造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老大难的城中村、城市建设初期的经济实用房、工业厂房以及城市规划残留地块、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形成的烂尾楼项目。
深圳市从1997年开始尝试改造“城中村”,按每镇一村的办法试点,探索农村城市化的操作模式。
1999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规划全覆盖”要求,试点村确定发展方向和策略,划定不准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及非建设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的使用要求;然后撤点并村,实行村民住宅连建、单元式统建。
为保障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深圳市于2004年11月已出台《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为避免对正常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给政府土地收益造成影响,市政府正在委托编制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
该规划计划在2005年1月完成大纲,6月基本完成。
二、旧城改造成功案例:龙岗镇第二工业区改造为工业区整体搬迁,以大手笔的旧区改造模式建设高档次的商业服务与居住综合项目,这一层次的开发在龙岗区尚属首创。
改造地段位置适中,属城镇新老发展的过渡结合部,位置好,人气旺,对外交通条件优良,临龙岗经济发展主干线的深惠路面长达600米,总规划面积21.8万平方米,建设用地16万平方米。
工业区的旧城改造规划采取整体规划、全部拆迁、分期实施的步骤,商住、公建与市政配套同步建设,形成在分期目标内拆旧与建新的滚动发展模式。
第二工业区旧改项目整体建设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兴建一个集商业、娱乐、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商业城。
2001年4月在区、街道(原龙岗镇)的指导下,该项目在保证整体总规划控制指标不变进行高标准建设的前提下,分区分块引资,并于2002年初完成8个小区的招商工作,5家开发商联合进行整个项目的工程建设,总投资为12亿元。
一文通解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五大阶段
一文通解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五大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更新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内部的老旧、破败、不适应发展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和开发,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中国城市更新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拆迁与重建城市更新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城市还存在着大量的老旧低矮房屋和不规划的建筑群。
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以平整原有住宅区为主,建设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和公共设施。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提高了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阶段:老城区改造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关注城市中的老城区,这些老城区通常是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差、交通拥堵等。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老城区改造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注重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善,提升老城区的居住品质和环境。
第三阶段: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拆迁和重建,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许多城市开始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园区等方式,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四阶段:生态建设与城市更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生态建设与城市更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推动城市绿化、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工作。
通过生态建设和城市更新相结合,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阶段:智能化与城市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即智能化与城市更新阶段。
上海旧区改造的历史演进、模式探索及成效
上海旧区改造 的历 史 滨进 \模式探索及成 效
~……ຫໍສະໝຸດ …… ”…
…
一万
勇
一 、 上海 旧区改造的历史演进 上海 解放 时 .全市 住宅 总面 积 中棚户 、简屋 占 13.7% ,旧式 里 弄 占52.6%,因长 期 失 修 ,有 不 少 已成危 房 ,旧 区改 造 的压力很 大 。 解 放后 至1980年 ,由于 国家财 力 有 限 .旧 区改 造难 以大 规模推 进 , “零 星拆 建 ”成 为 主 要 形式 ,旧 区 总体 面 貌改 变 不 大 。32年 问 ,年 均 拆 除旧住 房才8.7万 平方 米 。直 到“六 五 ”和 “七 五 ”期 间 的“23片 地 区改 建规 划”启 动实施 .旧区改 造才初 具规模 。此 阶段 .改 造对 象 大 多 数是 棚 户 简屋集 中地 段 , 采 取 的方 式 基本是 推倒 重建 。 自上世 纪90年 代 以来 ,上 海 开 始大 规模 推进 旧区改 造 ,主要 经历 三个 阶段 : 第 一 阶段 :90年代 “365”危 棚 简屋改造 。90年代初 ,上 海市 民 居 住矛 盾突 出 ,有 数十 万户家 庭 人 均居住 面积 低于4平方 米 .其 中 3万 多户人 均 居住 面 积不 足2.5平 方 米 。1992年召开 的市 第六次 党 代 会要求 ,抓 住深化 改革 、扩大 开 放 的机 遇 ,把 旧 区改造 、改善居 住 的起 点 ,落在 结构简 陋 、环境最 差 的危棚简 屋上 ,提 出“到本 世纪 末 完 成 市 区365万 平 方 米 危 棚 简 屋 改 造 ”(俗 称 “365”),拉 开 了大 规 模 旧改 序幕 。在 推 进 过程 中 ,市 政 府 出 台了一 系 列 相关 文 件 ,通 过 减免 土地 出让金 、有关 税费 以
国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发展历史
国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发展历史国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以前。
在20世纪初,大多数国外城市的住宅建筑都是由砖木结构或石灰石建成,这些建筑物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开始出现老化和损坏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老旧小区的拆迁和改造问题愈发凸显。
国外政府开始关注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并逐渐制定了相关政策。
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更新概念开始出现。
英国是最早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的国家之一。
该计划旨在通过完全拆除老旧的住宅建筑,建造新的现代化住宅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种全面拆除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居民的流失和社区的破坏。
随着对全面拆迁方式的反思,国外的城市更新重心逐渐转向了保护和修复老旧建筑。
这一概念主张在保留老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同时提高建筑的功能和环境适应性,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更新的范围得到了扩大。
不仅仅是住宅建筑,商业和工业用地也成为改造的对象。
此外,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再仅限于对建筑物的改造,还包括对公共交通设施、绿化环境和文化设施的改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了以社区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旨在通过合作与协商的方式实现改造目标。
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改造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并提高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21世纪初,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兴起,国外的老旧小区改造开始注重建筑的能源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概念被纳入到改造设计中,使得老旧小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如今,国外的老旧小区改造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有些国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些国家注重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有些国家注重改善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国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全面拆除到保护修复、由建筑物改造到社区改造,从单纯追求功能性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发展历程
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老旧小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旧小区面临着种种问题,如房屋老化、设施陈旧、环境脏乱等。
为了提升城市居住环境,改善老旧小区的居住条件,杭州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政策。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改造政策初期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杭州市政府开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主要是针对房屋老化、设施陈旧等问题。
政府出资对小区进行维修加固,改善公共设施,提升居住环境。
二、政策逐步完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也在不断完善。
在2000年代初,杭州市政府开始引入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改造项目进展更为顺利。
2010年代,杭州市政府加大了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投入,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方向。
除了维修加固外,政府还鼓励引入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推动小区环境改造,提升居住品质。
三、政策实施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少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改造后的小区环境更加整洁、美观,公共设施更为齐全,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四、未来展望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杭州将继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实施。
未来,政府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改造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还将注重提升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水平,确保居民能够安居乐业。
杭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城市将继续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力度,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杭州的老旧小区将变得更加美好。
【字数不足,继续添加内容】第二篇示例: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也是一座极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杭州的老旧小区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
为了提升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杭州市政府从早期就制定了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并不断完善和落实,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城中村改造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政府和开发商将更加注重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 议,确保改造计划符合居民的利益和期望。
04
城中村改造的实践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01
02
03
北京南锣鼓巷
保留了原有历史风貌,同 时进行了基础设施升级, 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广州猎德村
通过整体拆迁重建,实现 了从城中村到现代化社区 的转变,提升了城市品质 。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与挑战
01
政府角色定位
02
社会稳定风险
03
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如何平衡政府意志与市场规律、村 民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 难题。
城中村改造涉及大量人口搬迁和土地 征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如何在推进改造的同时保持社会 稳定是另一个挑战。
加强规划和设计引领
注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制定 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提高城市整体
形象和功能。
推进多元化改造模式
根据不同区域和情况,采取多种改造 模式,如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 自治等,实现和谐共赢。
重视社会稳定与公平
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居民的 利益和情感需求,避免因改造引发社 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方向二
城中村改造将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的传承。在改造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 市风貌的传承,以保留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城中村改造的未来计划
计划一
制定全面的城中村改造计划。政府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全面的城中村改造计划, 明确改造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措施等。
成功案例通常注重保护原有历史文化和风貌,同时改
从“旧城改建”到“三旧改造”——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历程与相关称谓回顾
划 依 然 展 开 。 直 到 19 年 厌 桴 结 束 , 三 59
年 难 期到 来 日 改建计 才 键迫 浅 。 城
从 1 2年 1 66 问 民 绎 济 进 新 有 所 恢 96 9 年
该是在解放 开始 韵,并从首都 北京开 始。 § 然 城 市 造 的 动 自古 就 有 , 但 在 I 业 化 社 刮
的 是 # 导 北 京 目 城 f
行
* *
m
方 向 , 允 许 |城 本 、
Ⅱ &
№
* n
是 指 史上 形成 的、现 今 要维 护 、改造 日 勺地
,
195 7年 编 制 ≮北 京 城 建 步 辜 ’ Ⅱ 1 958年 都 调 若 日城 敷 建 北 r ,
“ 用来 专指城 甫f 史 发展形成 现存 R 境 并不带任何
实悼 境
,月 存禽
下仅 于 物肚
也 包 推 若 在 将 质 环 境 中 的 社 会 、 *
济 、i化 等非 质 境 见. 目域 也 是 精 文 化 的 载 体 , # 自 含 T 社 会 、 经 济 Ⅱ 化
中 某 局 * c称 z 月 十 院 ± 曾 指 出 , 日
十 自 # £ ∞ * i ∞ §#
外,还有 大封月来陆 续形成 、或者 成 城市
1的 E 域 , 这 的发展 史。 趣 解 的 日城 } 要 域 共 忡 是 其 拥 有 代 ^
琏地 把 建设 成一 个现代 化 的工业 地 和科 学 技术 中, 。 1 年左 右完成 北 京 口 0 城 拆 除 改建 . 每 年拆1 0 平方米 左右的 I 房 . 建 0 B 新 20 0 万 米 右新房 ,1 年 右完 成城 0
深圳市城市更新的发展演变
深圳市城市更新的发展演变200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圳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其中第一个就是土地难以为继。
据2010-2017年深圳实际土地供应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了土地供应拐点,存量土地超过新增用地,2016年存量土地已为新增用地供应的5倍。
由此可以看出,深圳早在2005年,就已经进入了存量发展时代。
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崛起,与“土地难以为继”息息相关,可以划分为探索期、深度实践期、强区放权新时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0年),1998-2008年,城市更新处于探索期1998年,罗湖区老东门商业街改造标志着深圳城市更新的开始,随后2004年的皇岗村旧村改造,是全市第一个旧村改造项目,2006年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转型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城中村改造项目逐渐增多。
第二阶段(5年),2009-2015年,深度实践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为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2012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加强和改进城市更新实施工作暂行措施》出台,形成城市更新主干法规体系,随后单元规划编制指引、容积率计算规则等规范体系不断完善,标志着深圳城市更新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时期,改造项目井喷式增长。
第三阶段,2016年以后,强区放权新时期五年的深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控经验,随后对更新办法、暂行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行修订,弥补政策漏洞与管理缺口。
强区放权后,各区也纷纷制定各自的政策和规划体系,城市更新进入了精细化管理时期,机制越来越成熟,规范越来越严格。
二、反思(一)成效1、保障经济发展与土地供应十二五期间,城市更新占固定资产的投资达到13.7%,对全市经济增长作出直接贡献。
在土地供应方面,十二五期间,列入城市更新计划项目461项,计划用地39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已批269项,规划已批用地22平方公里,已开工项目76项,拆除用地8.5平方公里,是存量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
所有的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
”——克•达•莫利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城市旧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对旧城改造的原因、主体、作用机制展开了研究,即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改造的三个主体(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遵循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三者间的博弈怎样进行并对社会空间重构会产生何种影响?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不同利益主体为旧城改造寻找理由的不同角度;第二个问题是三个参与主体对旧城改造目标的不同认定;第三个问题是三者为实现各自目标,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及这些效果在社会空间重构中的体现形式。
一、改造的理由:旧城之“旧”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旧”字的解释为:“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
由此可以看出,“旧”是与“新”相对应而言的,因为有了“新”所以凸显了“旧”。
那么,旧城也仅仅是与新城相对的一个概念吗?旧城之所以为“旧”,是处于怎样的“过时”状态呢?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和塔内尔•厄奇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这样描述:“任何一座建筑或一个区域过时的程度是不同的。
而且‘过时’是一个与最终状态相对的概念,因为‘作废’可能从来也不会发生。
举例来说,除非一座建筑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核电站),否则很难想象它不具有潜在的可变性而且无法转变其使用方式。
因此,一座建筑极少会达到完全的过时状态。
同样,过时也很少是绝对的,不管是一座建筑或一个地区,充其量是或多或少地比它的竞争对手过时一些。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物质性角度和功能性角度两个方面看待旧城地区的过时问题:1、物质性过时旧城地区物质性过时是指旧城地区的房屋质量、建筑风貌与城市环境处于一种残损衰败的状态,是从建筑与旧城环境本身的衰变角度与新城地区相比而言的过时。
(1)房屋质量的过时正常的使用损耗、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甚至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因素都会使旧城地区的房屋建筑质量不断下降。
同时,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与维护,旧城地区的许多房屋都严重损坏。
因此,旧城地区往往也是危旧房集中的地区。
针对这种房屋质量的物质性过时,旧城改造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2)建筑标准的过时不同时期的房屋修建标准是不同的,这些标准中有些是政策法规(官方的)所规定的最低标准。
老建筑符合其修建年代的标准,却未必符合后来的标准,如防火通道、用电负荷、建筑保温等。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建筑标准随之也产生了巨大变革。
因此,用今天的政策法规去审视,大部分老建筑不但是过时的,而且是违反相关规范标准,甚至是违法的。
这种过时源于现代人对建筑标准问题的认定对旧建筑产生的冲击。
(3)建筑风貌与形象的过时认为旧城地区在建筑风貌与区域形象方面过时的观点,大多是在与新城地区的建筑形态和城市风貌进行比较后形成的一种视觉判断。
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旧城地区作为城市历史发展空间载体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简单的以对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去衡量历史街区的老建筑,认为老建筑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功能要求,在审美上是一种“老气横秋”的城市风貌。
同时,这种“过时”的城市风貌也被认定为是“社会生产力落后不发达”的表现,应该通过改造使旧城地区“旧貌换新颜”。
这种观点在我国以往的旧城改造实践中颇有市场,改变“落后的旧城风貌”往往与改善旧城居民居住条件相提并论,成为政府旧城改造工作的一个理由。
2、功能性过时(1)使用功能的过时旧城地区的房屋是根据其建造年代的社会经济条件、居民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水平来修建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习惯了现代居住标准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上下水设施、没有独立卫生间的老房子怎么能够满足住房的舒适性要求。
同样,曾经在历史上一度繁荣的旧城地区老字号商铺,其建筑规模又怎能与大型现代商厦相比?从这个角度讲,时代的发展造成了旧城地区老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过时。
因此,老建筑在居住功能上被现代人质疑,在商业功能上被大型化的现代商业模式所遗弃,这也是旧城地区城市活力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经济功能的过时这一观点认为,在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对空间的要求是不同的。
旧城地区在建筑面积、交通条件、空间形态上很难满足现代经济与产业模式发展的要求。
换言之,旧城地区在经济功能上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然而,这一观点忽视了经济与产业形态多元化的特点,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规模经济与产业聚集固然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竞争力较强的一种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但小而灵活的经济模式也是颇具特色与生命力的。
正如现代商业模式中大规模百货商场与小型专卖店可以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局面一样,旧城地区在经济功能上的过时并非是其已经真的不具备经济发展的空间可能,而是没有找到旧城空间形态和文化特色与现代经济的契合点,或者是因为现代经济产业模式缺乏在与旧城地区特点的契合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而只是按照单一的大型化现代模式进行简单复制。
(3)经济竞争导致的相对过时不同于经济功能的过时,经济竞争导致的旧城地区功能性过时并非是说旧城没有经济功能,而是与新城区域相比,旧城地区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
相对于新城区域,在旧城地区的投资可能受到更多限制(如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控高、建筑风貌等方面的规定和限制),由此导致投资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旧城地区相对有限的经济活力导致其投资效益相对较低。
这种观点有效地解释了我国旧城改造为什么往往采取推倒重建、破旧立新的方式:一方面是出于操作层面的简单化处理,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如果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模式,政府和房地产企业不但在旧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投资成本会加大,改造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不及推倒重建模式打造的新兴区域收益丰厚。
出于对改造资金平衡和区域未来经济增长的考虑,与其让旧城保护“费力不讨好”,不如干脆“拆旧建新,一步到位”。
经济竞争导致的相对过时是一种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逻辑而产生的旧城地区功能过时,给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综上所述,虽然旧城之“旧”有物质性过时的一面,然而旧城地区功能性的过时才是政府进行旧城改造的最主要动因。
不同的“过时”对应的是不同的改造目的,这些目的又关系到旧城改造中的不同利益群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旧城改造就是在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改造目的之间取舍与平衡的一个过程。
二、行动的逻辑:不同利益主体眼中的旧城改造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旧城居民是旧城改造中最主要的三个利益主体。
旧城改造对于三者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三者在旧城改造中的目的以及由此导致的行动逻辑,对于研究旧城改造的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府的角度:民生、政绩与财政收入在我国的旧城改造实践中,政府是推动改造的最主要力量。
政府内部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国家政府、市级政府和区县级政府,按照权限与属地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各级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乃至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对旧城改造的目的和行动逻辑都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旧城改造中的政府概念混为一谈。
政府作为旧城改造中最具权威的利益主体,其内部对旧城改造的认识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间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1)民生的角度:解危排困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永远是以一种持续的动态形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重点发展区域的转移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昔日一度繁华的旧城地区面临着空间衰败、功能过时和经济衰退的局面,普遍存在人口居住密度高、危旧房比例高、房屋质量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
对各级政府而言,通过旧城改造改善民生问题成为刻不容缓的首要政府工作内容。
在我国旧城改造的历史实践中,绝大多数改造项目都是为了改善旧城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旧城居民生活水平,改变城市旧城地区衰败落后的面貌。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旧城改造以解决旧城居民房屋破败、居住条件紧张这一民生问题为首要工作目标,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旧城改造被等同于危旧房改造。
既然“危旧破败”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推倒重建。
在这一思维逻辑下,对旧城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改造方式成为了政府旧城改造的主要形式,也正因如此,旧城改造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给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2)政绩的体现:推动经济发展与打造功能区推动经济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市场化与企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旧城改造成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体现。
如果说民生问题给政府带来的是一种压力,那么通过旧城改造,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就是政府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的强大动力。
于是,作为一种衡量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指标,GDP的增长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体现,也成为地方政府竞相追逐的目标。
如何通过旧城改造来实现这一目标?那就是利用旧城地区的空间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让旧城地区这块宝地尽可能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打造功能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京市城八区(2008年数据)各区政府便开始争先恐后地打造各自的功能区(如下图)。
海淀区凭借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成功打造出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商务区;朝阳区结合跨国公司总部集中的特点打造出中央商务区(CBD),而后又借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机遇打造出奥林匹克中心区;西城区凭借金融监管机构云集的优势打造以金融产业为特色的金融街;东城区利用朝阳CBD外延的机会努力打造东二环CBD;宣武区依托老北京传统文化浓郁的优势着力创建宣南文化区;崇文区虽然面积较小,但仍不失时机地打造天坛文化圈;丰台区为改变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正努力打造一个高端产业的丽泽商务区。
北京市各城区中,经济发展最好的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都有定位明确、发展成熟的城市功能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宣武区、崇文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要么功能区发展刚刚起步,要么尚未有明确的功能区定位和规划。
北京市主城区各功能区分布状况北京市各城区打造城市功能区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转变区域功能,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从而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根据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和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