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材剖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进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活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照应,又对前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构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进程是一个比拟复杂的能量传递进程,教材关于这局部外容所出现的资源十分少,只要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先生很难了解大气的受热进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规范要求先生可以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剖析详细的天文现象,解释详细天文效果等。
二、学情剖析由于本节内容关于高一同窗们来说是比拟生疏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空中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关于高一先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解说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进程分解为几个复杂的进程区分图示解说,这样同窗们比拟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拟笼统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进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窗的思想主要以笼统思想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许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取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同窗们关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失掉〞。
三、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先生经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进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进程示意图。
〔2〕先生能说出太阳辐射、空中辐射与大气受热进程之间的关系,明白空中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先生可以应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进程与方法:〔1〕应用图表法引导先生应用大气受热表示图等图表停止识图和绘图,培育先生图形剖析才干和空间想象才干。
〔2〕经过拟人、比喻等笼统生动的解说法,先生能重新的角度对天文事物停止重新看法和体会。
〔3〕运用实际结合实际的方法,经过学习本节内容,先生能够处置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课时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因此.根据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1、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5.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
-组织实地考察,如气象站、风力发电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大气运动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大气运动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1.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掌握大气环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操作题:要求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大气运动数据,绘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运动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研究性学习报告:鼓励学生针对大气运动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的关系”。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分析,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此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研素养。
3.创设真实情境,如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大气运动数据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1.1.1 利用图片或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
1.1.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中有风?”,“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引发学生思考。
1.1.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1.2.1 定义大气运动的概念。
1.2.2 解释冷热不均的概念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 教学内容2.1.1 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
2.1.2 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热气球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2.2 互动环节2.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3.1 教学内容3.1.1 讲解高空冷热不均的原因。
3.1.2 分析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等。
3.2 互动环节3.2.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天气预报图,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形成的原因。
3.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4.1.1 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
4.1.2 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具体应用,如风速和风向的判断等。
4.2 互动环节4.2.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天气预报图,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应用。
4.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内容5.1.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5.1.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 互动环节5.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六章: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6.1 教学内容6.1.1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标要求】运用图标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阐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教学理念】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从感性知识入手,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理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 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 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 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 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虽然初中学习过“天气和气候”相关知识, 但我校学生由于基础差, 基本没有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 读图用图能力更加薄弱。
因此对学生来说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 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气压, 等压面的定义, 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说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的概念。
3、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4、尝试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海陆风和城市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示, 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知识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热力环流实验树立科学探究, 实事求是的态度。
通过学习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使学生对自然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地理, 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uneven heat and cold causes atmospheric movement"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势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 :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学过程【导入】课前学习准备活动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2、经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构成,并且可以用理想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构成。
【教学重点】1、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运用热力环流原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构成。
3、解释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构成和风向变化。
【教学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热力环流系统中空中与空中气压关系。
3、三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引发思索】为什么〝人世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怒放〞?〔先生讨论〕山上温度比空中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先生回答】略【解说】要解答这个效果,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经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的辐射能量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进程【解说】剖析〝大气受热进程〞图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干抵达地球外表。
太阳辐射能在传达进程中,一小局部被大气吸收或许反射,大局部可以抵达空中,并且被空中反射和吸收。
空中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把热量传递给近空中的大气。
近空中的大气吸收了空中辐射以后增温,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局部,由于与空中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可以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
剖析结果A: a、b、c进程是大气增温的变化进程,大局部太阳辐射抵达空中的使空中增温,空中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空中大气传递热量;近空中空气吸收了空中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B: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少而对空中长波辐射吸收得却很多。
结论:空中是近空中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有大气的地球,白昼一局部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抵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抵达空中,使空中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
2.掌握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运动的三维空间分布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理图册3.气象观测工具(可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气候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吗?2.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地表冷热不均。
3.引导:地表冷热不均会引起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学习大气垂直运动1.讲解:大气垂直运动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
2.演示:通过课件展示热力上升和重力下沉的示意图。
3.分析:当地表受到太阳辐射加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上升运动;当空气上升至高空时,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下沉运动。
4.举例:讲解热带对流雨的形成过程。
三、学习大气水平运动1.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是指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风。
2.演示:通过课件展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分析:当两地之间存在气压差异时,大气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风。
同时,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会影响风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4.举例:讲解季风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一、大气运动的三维空间分布1.讲解:大气运动在三维空间上具有复杂的分布特征。
2.演示:通过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三维空间分布图。
二、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1.讲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举例:讲解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3.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三、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受大气运动影响的气候现象呢?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1)准备材料: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烧杯中注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实验现象: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2.实验二:气压差实验(1)准备材料:气球、气筒、细线。
(2)实验步骤:用气筒向气球内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现象:气球内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3.实验三:大气运动实验(1)准备材料:两个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两个烧杯分别注入水和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内液体的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加热后,烧杯内液体产生对流运动。
(四)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运动;垂直方向上,从高温向低温运动。
2.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有规律运动。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验、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量来源、规律和特点。
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对大气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明确大气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序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 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具、资料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入: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1 / 4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读图讨论: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图的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培养读图技能)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的波长有什么特点?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那个区?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由实验可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地面和人体温度低,以红外线辐射能量。
转承: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讨论:板图:大气的受热过程射向宇宙空间太阳射向宇宙空间辐射大气上界大气辐射吸收太吸收阳地辐大面射气辐逆射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基本是透明的。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如何升温,掌握区分吸收、散射、反射的各种削弱作用的方式。
(2)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3)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与演示,使学生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3)通过学生动手绘制框图,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与其自身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观察运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并能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难点: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活动:引用嫦娥奔月的故事,猜想月宫的生活,提问为什么月球昼夜温差如此剧烈?放出某连续两天天气预报图,提问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为什么深秋晴朗的晚上容易霜冻?2.学生活动: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用我国传说和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兴趣。
二、新课讲授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第一框题内容包括活动部分,独立完成学案内容后小组讨论整理。
请第一小组代表阐述“大气暖大地”的过程,让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做总结。
请第二小组代表阐述“大地暖大气”的过程,让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做总结。
请第三小组代表阐述“大气还大地”的过程,让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做总结。
小结整个大气受热过程将原理应用的综合性提升,呈现青藏高原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地理现象,让学生讨论。
设置答题环节,将课前问题以及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题目放入其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引入【创设情境】:介绍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入本知识点的教学。
)多媒体展示现象,说明原理。
家里空调夏季制冷时平吹,冬季制热时向下吹。
这样屋子制冷均匀,制热也均匀。
此现象说明: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过渡:空气因冷热不均导致其垂直运动。
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二)课堂内容学习内容一、复习大气的保温作用相关知识。
引出地面的冷热不均。
其下垫面性质因形状、物理性质、海拔高低等原因导致其接受太阳辐射后升温不同,而温度的差异就引起了我们本节所学内容----大气的运动。
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大气的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 --热力环流。
内容二、回顾初中学习的大气压强相关知识根据不同高度的压强情况来说明垂直方向上,上空空气密度稀薄,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较小故此压强较小。
下空空气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较大,故此压强较大。
所以垂直方向上的压强一般是下空大于上空。
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去比较,所比较的高低压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压。
设置练习,强调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压及其判断。
内容三、观察实验并记录。
形成初步的热力环流模型1、实验用材:打火机,纸片2、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
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
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
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师:回答的十分完美,受此影响,高空中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 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接下来请位同学简要地概括一下热力环流的概念。
小亮回答。
生:热力环流是指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师:非常棒!概括的十分准确,咱们学习任何一个知识都是为我们日常生活服务的,学习热力环流有什么生活实用性呢请学生们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完成书本30页活动题,时间要求5分钟.
时间到!同学们讨论时老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一些小错误,所以请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组的讨论成果之后还要求其他小组的成员作点评和补充。
第一组代表到黑板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
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好的,同学们发现第一组有同学标错了并说出了正确答案,同学们十分认真,请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第二组代表继续到黑板上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与海洋之间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第二组同学十分完美地完成了画图任务,其他同学要向第二组同学学习。
通过这个活动题咱们知道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典型的海陆间热力环流,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山谷间热力环流和城郊间热力环流,请同学们仿照30页活动题自由完成对山谷间热力环流和城郊间热力环流的分析,时间5分钟。
时间到,请小明来回答。
生:受热力环流的影响,山谷中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郊之间的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师:以上咱们具体分析了生活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那么它们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根据书本和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生: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山谷风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而城郊热力环流的规律让我们在城市规划时在城郊之间布置绿化带,净化流向市区的空气。
}
师:同学们真聪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四)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了,老师请同学根据黑板上的知识树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小新来回答。
生: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包括三种,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和城郊间热力环流。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山谷风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而城郊热力环流的规律让我们在城市规划时在城郊之间布置绿化带,净化流向市区的空气。
师:概括的非常棒!接下来咱们不治本节课的课外作业。
(五)布置课外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关于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带来的影响的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下次地理课上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交送。
好,同学们十分认真地完成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下节课继续保持,下课!…
五、板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
一、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流动。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间热力环流
2.山谷间热力环流
3.城郊间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