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首先,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族的思想首先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有着病根意义。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评议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评议文字的训练,名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一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常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评议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首先信念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记叙文,介绍了众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献身革命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描绘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和宏伟建筑。
此外,还有古今名人伟人的诗词歌赋,抒发了他们高尚的情怀。
这些生动,感人的文章,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高尚的首先情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作为一个学学语言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言能力的同时,不失财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首先信念。
比如,通过学习英雄,模范,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恨敌人,为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初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学习描绘祖国状丽山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观念;通过学习名人伟人的歌赋讲情,使使学生懂得什么叫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受到熏陶,通过学习一虚张声势描写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文章,树立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通过学习一些赞美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评议老师都应该白领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
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
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
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可见语文课内容与思想教育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
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它不是直露、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方法,因势利导,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明白了做人道理。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一、提高认识,加强意识我国新课程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却存在明显误区:①填充式。
教师抛开课文内容,额外来一段说教,牵强附会,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②与中心混谈。
认为思想教育就是概括文章中心,学生能概括中心就是受到了思想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在语文全过程的渗透,使思想教育没落到实处。
③添尾巴。
有的教师每到一篇文章教学的结尾总要加上一句:“懂得了什么”“要怎样做”“要学习什么”,似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则流于形式。
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学习新时期的新教学目标,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详加研讨,订出计划,统筹规划,形成序列,做到心中有数。
二、掌握方法,百花齐放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枯燥无味“添尾巴”“贴标签”式的说教、填充,教师应注重方法,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1.重点语句渗透作者常借助于文章中的字、词、句、标点,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词语在文章中常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教学时应抓住最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会,并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可紧扣“纹丝不动”一词,启发学生思考:“①“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潜伏部队为什么必须是“纹丝不动”?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③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以上渗透方法分三步进行:一是“感知语言”:二是“联系深思”:三是“细品明理”。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7篇)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7篇)1.热爱学校教育的渗透针对当前人类为了追求利益肆意地破坏环境从而导致环境恶化这一现象,在《重读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出环保这一话题。
然后从这个话题再把学生引导到建设绿色校园方面。
我说:“校园,是我们另外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这里有欢声笑语,也有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在学校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西。
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喜欢自己的校园。
而喜欢,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要表现在行动上。
那么怎样才能在行动上表现我们对校园的热爱呢?”联系刚刚所讲的环保内容,学生提到了一些具体做法:保护好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公物以及校园的一草一木,不随便丢垃圾,不随地吐痰2.尊敬老师教育的渗透韩愈的《师说》这样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见,尊师,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韩愈尚且如此尊重老师,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难道还比不上古人吗?同时,在讲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我也穿插进一些有关老师尽心尽力传授学生知识、默默无闻如蜡烛当人梯奉献自己的真实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和课文内容的学习,要学生明白平时人们常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勤劳的蜜蜂、是燃烧自己却点亮了别人的蜡烛等等这些话都不是对老师的胡乱吹捧,而是对老师的最真实的一面的反映。
老师,肯定是辛苦的;而老师,又肯定是伟大的。
一旦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辛苦论、伟大论,这样,在他们心中的尊师之情自然就产生了。
二亲情教育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青少年漠视亲情,他们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少能真正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对自己深厚的感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对亲情的教育。
语文课当中这类文章也很多。
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授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首借游子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的诗篇。
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文,从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之我感语文学科由于具有其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的感召力而具备了塑造人精神的这一独特功能。
“文道统一”,讲的就是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
教育不仅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和学生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如《购买上帝的男孩》这篇课文,它借“小男孩为了救他的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活的叔叔,拿着一美元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您这儿有上帝卖吗?’直到快天黑了在第29家商店的老板了解了情况后卖给了他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并告诉小男孩你的叔叔喝了就会好的。
其后这位老人花天文数字的重金请来了一个世界顶尖级的医疗小队,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小男孩叔叔的伤。
老人不需回报,卖掉了商店离开了这里,临走留给了那位叔叔一封信,信中写道:‘年轻人,你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
为了救你他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你的生命。
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学生一开始说买到了上帝,上帝就是那瓶饮料,可学生自己又觉得不满意,因此,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真正明白“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的含义。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了课文预定的情景。
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德育“触”发点。
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触”发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从而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1、识字、写字讲授中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渗透。
在传统的语文讲授中,很大一局部老师往往把识字讲授看着是老师在前面一遍一遍地教字,学生在上面一次又一次地读字、记字,把写字讲授看着是学生对着讲义一次又一次的抄字,老师只把学生看着是识字写字的“机器”,全然不顾学生自身的需求,不顾学生进修乐趣及能力的造就,只是一味地把这些字“灌”进学生的脑海中,违背了一般的教育讲授规律,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造就。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形体优美,而且结构讲究对称又富于变化,同时寻求严整又不失灵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识字、写字讲授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渗透德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换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讲授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连合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再加上文章体裁的多样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何处作为最容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绝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掌握了一些经验。
首先要因材施教。
根据课文的体裁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德育渗透点,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恰如其分。
在选择渗透点时不要把课文中没有的思想无中生有的强加给它,又不要把本该作为渗透点的内容弃之不顾,而去另寻它点。
在明确了渗透点的选择原则后,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以下几种选择德育渗透点的方法:一、紧扣课题文眼,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文眼”是指课题中揭示文章中心的关键字词。
有些课题的文眼就表明或暗示了文章中心。
紧扣这样的文眼进行教学,可明晰教学思路,突出重点难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如《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诚实”就是”文眼”,它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紧扣”诚实”进行。
教学第二段时,先让学生找出姑妈追问谁打碎花瓶时,描写列宁和表兄妹们不同形态的词句,然后根据与题目”诚实”不相符的话”列宁说’不是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列宁为什么低声说?当时为什么只有列宁没有笑?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列宁的神态,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列宁在回答姑妈的问话时,不象表兄妹那样理直气壮,当时的心情既难受又没有勇气认错,”不诚实”的行动中含有”诚实”的因素。
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再结合列宁给姑妈写信认错,使学生体会到,列宁小时候做错事敢于承认,是个诚实的孩子,进而使学生从中受到诚实的思想教育。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诚实”到自动”诚实”(诸如谁把地板弄脏了?买文具的钱”丢”了?之类的错误)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体会做人,只有诚实,我们才会坦然,才会心安理得。
我们要做诚实的人!二、分析课文人物,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表现人物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些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情感等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案例一:尊重他人教育一个学生在随感中写道:提到小a,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长得尖嘴猴腮,最大的特点是虚伪、说假话,班上没有一个人信任他,我们都叫他“假老二”,他简直是一(3)班的耻辱……像这样借文章攻击他人的现象在一(3)班还真不少,如果这类文章得到默认,班级中那些伤人的绰号便会悄悄流行,教师该如何引导?我认为这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好契机。
首先,我对这类作文给予否定,在评语中这样写道: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
其次,找这些学生个别谈话,严肃指出:在文章里攻击别人的缺陷是不对的,假如那个人看到了文章,结果会怎样?假如别人攻击的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一席话让这些学生连连认错。
第三,鉴于这种现象很普遍,我又开展了主题班会“什么是真正的美”等活动,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让他们明白:借文章戏谑别人是不道德的,容易对别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认识到尊重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案例二:珍爱生命教育前一段时间,我教完了“动物世界”单元,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
某生深受布丰《松鼠》一文的启发,在文末写道:家狗也是一种有用的动物,除看家之外,它们的肉味道鲜美,是烹饪的佳肴,另外皮剥了可制成大衣。
这篇文章看似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讲真话”的要求,可谓实话实说,也符合说明文写作的要求,语言平实准确,但教者若盲目肯定的话,那么学生的善良何在?生命意识又何在?当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在生活中他们不少人唯我独尊,缺乏广义的生命意识,不能珍视自我生命以外的生命,更不珍视动物的生命,缺少关爱意识和环保意识,作为教育者,我不能坐失教育良机。
首先,我利用一节作文评讲课,结合布丰《松鼠》一文,给学生明确指出: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写《松鼠》一文时,在文末补充说明松鼠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衣,这主要是因为布丰生于1707年,卒于1788年,在那个年代,人们珍爱生命的意识还不健全,更不要说是一个小动物了。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七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七篇范文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而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首先,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
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如《红楼梦》中的守纪律、爱国情怀,《西游记》中的友情和善良,《水浒传》中的忠诚和正义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活动,促使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范文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情感和道德观念,如《红楼梦》中的诗情画意,《西游记》中的正义和善良,《水浒传》中的豪情壮志等。
教师可以在讲解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并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道德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条件。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阐述的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政策。
综观古今中外人们品人、赏人、用人无不是把一个人的品德放在第一位。
毋庸置疑,德育教育已成为我们教者首当其冲的工作。
从我的语文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的。
一、在课文教学中传递德育。
语文课文的教学,以识字、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为目的。
语文课文大都具有鲜明的思想特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课文宣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这些观点的分析、识别、判断、取舍中,学生也会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参照,使思想高度得到提升。
这些特性使得语文课拥有了特殊的德育效应,甚至有时不是品德课所能完全达到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良好品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在语文课教学活泼的氛围中得到真正完善。
如八年级(下)席慕容《长城谣》一诗,借长城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日日夜夜牵挂的情怀。
写出了长城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把长城当作自己的根基与灵魂,有挥之不去的情结。
诗中句子“…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读起来回肠荡气,令人感慨。
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们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向学生剖析“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象征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
为此,我们应对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充满热爱。
”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
从思想上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家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精神。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下)中的《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通过作者对石缝间“不能再找到泥土”却顽强生存的小草;“因山风的凶狂”“因山石的贫瘠”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顽强生存的蒲公英;在本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却为了自己占有一大片天地而不惜“扭曲”、“旋转”枝干的松柏这三个顽强生命的描写,我教育学生们学习这些生长在石缝间的不屈不挠的生命精神。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摘要语文课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学习语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不能不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加强思想教育教学方法一、在讲读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讲读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这是由语文融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特点决定的,所以,在讲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思想教育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谈语言的文明和健康》是一篇思想性较强的议论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分析语言入手,剖析语言的思想意义,从而使学生在阅读分析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
课文的第二段“: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不但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而且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
正确的使用语言,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分析复句入手,抓住“镜子”、“不但而且”、“既要又要”这些能够反映语言的重要性的词语和复句着重分析,然后结合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为什么要规范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使学生们认识到,语言的文明和健康是一个人心灵美的表现,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表现,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是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在课堂讨论时,同学们结合实际,对自我进行深刻剖析。
说明文如何加强思想教育呢?在阅读《书籍的变迁》这篇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文章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我国四大发明以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说明的时间顺序以及说明方法,并在黑板上列表,使书籍变迁史一目了然。
如果单纯学习这些知识是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的。
基于此,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本文从时间上看,对历史的发展为什么重点写中国?通过启发,有的同学回答“说明祖国的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
”有的说“说明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
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摘要:语文教育中德育目的,促使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之外,应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和精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提高好全民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观根据语文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语文教育目的根据传统的划分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德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又是处于懵懂的年龄,一切都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学生。
中学生是人的一生中从儿童少年时期迈向青年时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时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泛又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细处着眼,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教育任务。
1.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
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所有的巨大魅力,在课堂上极富感情的朗读、讲解,将学生引入那美妙的境界中,对学生的情操无疑是一种陶冶。
2.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
初中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了许多优秀范文,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政治沿革、国家制度、名人典故和文化遗产等内容。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牢固的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和创新精神。
小学德育论文10篇
小学德育论文10篇【篇一】“德”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
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所特有的思想性、语言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等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助力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
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呢?一、深入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不包含意义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字有字意,词有词意,句有句意。
一篇好的文章有具体充实的内容、深刻明确的道理、流利顺畅的行文和充沛饱满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内容都是教育学家在仔细的审核评价之后确定下来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字、词中的德育因素。
有些字词本身就具有品德教育的意义,如“孝”,孝字可组词为孝顺。
“孝”本身就有孝顺的意思。
孝顺现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晋代袁宏在《后汉纪・安帝纪上》写到:“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由此可见孝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年纪尚小的人的品质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还有“谦”字,谦字意为:虚心,不自满。
人们常用“谦谦君子”来形容那些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人。
方孝孺也说过:“虚已者进德之基。
”由此可见“谦”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
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的字词还有:“学习”、“友爱”、“信”、“诺”、“恕”、“仁”、“忠”等。
虽然表现美德的字有很多,但更多的字的本意并不具有德育的意义。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另辟蹊径地去找寻字词中的德育因素。
比如在课文中最常见到的“的”字,“的”只是一个助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字的书写和字形上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
“的”是由“白”和“勺”组成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白”和“勺”在组成“的”字之后都变“瘦”了。
他们只有变瘦了才能组合在一起,成为“的”字。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摘要】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是统一得,相辅相成的。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师需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一、渗透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需要,它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负担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任务。
为此,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因素。
它反映了语文与思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在语文教学内容及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民族文化凝聚的特点,语文教材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积存。
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材料。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通过写历代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珍重,与背井离乡的人们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向往,写边防战士为保卫祖国土地而做出的奉献与牺牲,表达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热爱祖国土地和土地上的劳动者的情感,从而启发人们热爱、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土地的感情。
再比如《最后一次演讲》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等等。
这些都是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道德的反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研究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其中的人物形象及所阐述的事理,就能启发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懂得是非、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渗透的方法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语文课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但它并不像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论文
,决定改正;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在家中的良好表现,开始意识到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敬
是多么不应该;也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一件事,开始意识到自己
逃避困难是不正确的;还有许多学生写到的美文美德,不用老师多说,在学生自己的交流中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
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
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
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
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课
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
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
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
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
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学科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3篇-德育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3篇-德育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一、课内讲解贯穿德育教育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写物、写景、写事几类。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归类进行德育教育。
写人的文章教育学生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写物的文章教育学生爱惜物品,珍惜资源;写景的文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写事一类的文章可以通过反映的道理来教育学生。
如,在教学《哈尔威船长》一课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出船长的品质:临危不惧、舍己为人。
在教学中可假设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情况:看见小偷偷东西、有人落水、遇见火灾等,在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可让其打110电话等求助或求助身边的大人,使学生从一系列假设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课外阅读延续德育教育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我眼中的关云长》、名人成功故事会、闲聊话三国等活动,我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阅读中。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第二篇一、在导语表述中渗透生动、有趣的导语表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兴趣,而且可以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教学《草帽计》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贺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军事家,中国人民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带领用丢掉草帽的办法引敌人上当,不仅躲过对方的追击,还让误戴草帽的敌人自相残杀,最后取得战斗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近年来由于各种公办民助、民营学校的存在,公办初中的生源质量日趋下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做一个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呢?
一、立足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占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
(一)利用背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以时代背景为契机,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先介绍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作者在1915年就参加红军奔赴前线,第二年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工厂从事共青团工作,1921年他又响应团的号召,到博亚卡尔修筑铁路,恶劣的气候使他患上了伤寒病和风湿病,1924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在病床上读完了函授大学的课程,1927年全身瘫痪的他不为命运所屈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
作者的顽强、执着、刻苦、奉
献、勇敢的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我乘机教育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只要做到这样,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二)利用和文本的对话,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入手。
如分析课文《草》时,讲到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尝毒草这一情节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从周副主席的动作、神态上领会周副主席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高度关注、对革命极端负责的崇高品质。
讲到议“吃草”这一情节时,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红军吃草的重大意义:他们吃草是为了让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后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学习《最后一课》,分析韩麦尔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从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上整体了解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以及在国土沦丧之时的深切悲哀,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小弗
郎士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了解他心理变化的过程,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弗郎士从幼稚、不懂事到爱祖国、恨敌人的变化过程,教育学生爱国主义是最高尚的一种情感,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勤奋学习,将来用知识建设祖国。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愚公语言的内涵,使
学生明白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下去的道理。
如学习《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这两篇课文时,通过对话使学生懂得应更加珍惜亲情。
语文课本中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但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只要紧扣文本内容点到为止即可。
二、利用作文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意揉进思想教育的因素。
(一)利用写读后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中,我每周都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内容多样,读后感就是其中之一。
读后感,“感”是重点、是关键。
因此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读后感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思想行为实际谈读了文章后的感受,篇幅可长可短。
学习了《背影》之后,学生们谈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但自己不知道感激,反而嫌父母啰嗦,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利用作文命题,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好的文题可启迪学生的思路,如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可命题《天才出于勤奋》;结合学生之间比吃比穿的现象,可命题为《勤俭——中华民族的美德》。
这样的命题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读书,多看报,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良好品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命题艺术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
行思想教育的艺术。
(三)利用作文评讲,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评讲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析,既要在写作技法上给以指导,又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以启示。
在评讲中要坚持正面引导,对作文中表现出的健康情感给予充分肯定,及时指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不健康情感和拜金主义,激发和培养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总之作文评讲,要像温馨的春风,带着真诚的情感,吹进学生的心田、滋润学生的心灵。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利用课外阅读进行思想教育。
课外阅读是学生吸收社会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方式,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高尚的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外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名著。
如毛泽东、海伦·凯勒等名人的传记和著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等文学名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订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书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以便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把握时代的脉搏,
提高思想境界。
除了开展课外阅读外,还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我校的“沈毅烈士纪念馆”)、参加“走进社区”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总之,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渗透思想教育,使语文教学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有关德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