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次社会流动及其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第一次经济浪潮:从1978年到199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城市里的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我们的GDP增长率一度达到了9.4%,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经济浪潮:从1992年到2001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第三次经济浪潮:从2001年到201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振兴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
第四次经济浪潮:从2012年到现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次经济浪潮,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学 第九章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模式 四、社会流动的因素 五、社会流动的途径 六、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向度) 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向度)
(二)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参照系)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参照系)
(三)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原因) 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社会流动的模式
(一)开放模式 开放模式是指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都比较频繁的社会流动模式。 开放模式是指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都比较频繁的社会流动模式。开放 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社会。 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社会。
六、社会流动的功能
(一)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1.机会平等原则 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社会流动的机会, 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社会流动的机会,而非仅仅有部分成员有机会流 有的成员没有机会流动。 动,有的成员没有机会流动。 2.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用来衡量社会地位开放性质是否合理的标准。 普遍性原则用来衡量社会地位开放性质是否合理的标准。一是社会地 位开放范围的普遍性;二是筛选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位开放范围的普遍性;二是筛选标准的普遍适用性;三是实现标准的 普遍可能性。普遍性原则针对“特殊主义原则” 普遍可能性。普遍性原则针对“特殊主义原则”。 3.自致性原则 自致性原则用来衡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准。首先, 自致性原则用来衡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准。首先, 应该缩小或排除个人的社会先赋条件对其流动的影响。其次, 应该缩小或排除个人的社会先赋条件对其流动的影响。其次,不承认 个人分层归属的固定性与僵化性。再次, 个人分层归属的固定性与僵化性。再次,强调个人通过后天努力提高 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 (二)合理社会流动的基本功能 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的分层结构,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的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 2.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了 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有效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 3.有效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 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 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历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逐渐放宽,个体经济应运而生。
过去,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受到严格限制。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个体工商户开始活跃起来。
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如卖小吃、服装、日用品等。
个体经济的兴起,解决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这个阶段,许多人凭借勤劳和智慧,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小店铺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浪潮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起步。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股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然而,一些有远见和勇气的人率先投身其中。
当时,很多人对股票的认识有限,但随着股市的发展,一些企业通过上市获得了资金支持,得以扩大生产和发展业务。
同时,也有一部分股民在股市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大,风险也较高,不少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在股市的起伏中遭受了损失。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住房的需求大幅增加。
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许多开发商纷纷投身房地产开发,大量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房价也一路攀升,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房价过高导致居民购房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泡沫等。
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第四次经济浪潮:电子商务浪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在 21 世纪初迅速崛起。
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购买到各种商品。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物流、快递等相关行业的繁荣,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机会。
社会学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阶层
1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2 经理人员阶层
3 私营企业主阶层 4
5 办事人员阶层
6 个体工商户阶层
7 商业效劳人员阶层
8
产业工人阶层
9 农业劳动者阶层
1
比例
2.1% 1.6%
1.0% 4..6% 7.2% 7.1%
11.2% 17.5% 42.9% 4.8%。
五个社会等级
十大社会阶层
社会上层 中上层
这种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但 是这种分层应该有个适度的界限,即应该倡 导自致性的社会分层制度,而不是建立在先 赋地位上的社会分层制度。
为此要做到:首先建立一种时机平等的制度。 不合理的、过分的不平等蕴含着社会冲突。 社会分层中应保持适度不平等。另外,社会 还应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 制。最后,社会还应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 模,同时扩大中、上层社会的规模,从而形 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
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
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
上下有序的不同等级、层
次的过程与现象。
二、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差异(社会原因) 地位、声望、财富等
最根本的原因:社会分工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阶级的含义: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
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集团的劳动。
(1957-1965)
第三次:社会流动的失序
(1966-1977)源自第四次: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
转化
(1978-1991)
第五次: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 步成型 (1992年以来〕
社会流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摘要:有人曾经贫穷但现在却很富有这是一种变化,有人以前有稳定的工作可现在却处于失业状态这也是一种变化。
无论是社会成员个体还是阶级、阶层等社会群体都不会永远固定在其社会地位上。
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其变动社会地位不管是变好了还是更糟了。
这就是社会流动。
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如果说分层研究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话,那么社会流动研究是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
Someone once poor but now is very rich this is a kind of change, people used to have stable job now but in unemployment this is also a kind of change. Whether individual or social members of class, class and other social groups are not always fixed in their social status. Various factors in the society changes are likely to make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atus whether become better or worse. This is the social mobility. Soc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rocess is mainly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mobility. If the stratific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tatus static structure of words, so the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from dynamic diachronic perspective social status of the structure.关键字: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人口流动【Population flow】,积极作用【positive role】,消极作用【negative influence】。
社会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流动息息相关。
社会流动包括人口流动、职业流动、社会阶层的变动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就业机会、人才流动、社会消费模式等方面探讨社会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社会流动给国家带来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满足需求。
社会流动使得劳动力的分配更加灵活,人们可以选择从事自己更感兴趣和擅长的工作。
同时,社会流动也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从而带来更多高薪工作机会。
这种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国家财富的创造。
其次,社会流动有助于人才的流动和优化。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人才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流动有助于促进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通过流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地方和行业获取新的想法和方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流动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从不同的岗位和行业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能力,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此外,社会流动也对社会消费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改变。
社会流动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互融合,推动了消费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使得市场需求更加细分和精细化。
企业和经济发展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来研发和生产产品,进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社会流动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在流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这种教育和文化的丰富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此外,教育和文化的丰富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等重要问题的认识,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期间出现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面貌。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上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个体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政策逐渐放宽,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商业活动。
那些头脑灵活、敢于尝试的人纷纷“下海”,摆起了地摊,开起了小店。
当时,个体户们主要经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服装、小百货等。
虽然规模不大,但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浪潮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培养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个体户通过辛勤努力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逐渐积累了财富,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他们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个体经济的大潮中。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经济浪潮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应运而生。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神秘和机遇的领域。
起初,很多人对股票一无所知,但随着一些企业成功上市,股票价格的飙升,人们开始意识到股票投资的巨大潜力。
一时间,炒股成为了热门话题,无数人涌入股市,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然而,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巨大的,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投资者往往在市场的起伏中遭受损失。
但不可否认的是,股票市场的出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经济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行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房地产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建材、装修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房价的不断上涨也让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增值。
当前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及其走向
作用 的就是户籍障碍 。
2 .职 业流 动。 在现 代社 会 中 , 职业 地 位是人们的首要社会 地位 , 因此 , 通过 改变职业而实现地 位的上升流动是现代 社会地位变迁 的主渠道 。 而 , 于农 民 然 对
的从无 序到有序 的流动 , 民社会流 动 , 农
实 质上 就是农 民社会 地位 的变 迁。 是 , 但 农 民社会流动 ,只不过是农 民为寻找其 他 生活来源 而暂时或长期 离开农村而处
维普资讯
■■■_
经济工作 ・C N M C P A TC E O O I R C IE
当 窳民嘞 前中 谘套流 锄级簇起向
文 / 方玲 刘
改革 开放 以来 , 长期被 禁锢在 土地 上 的中国亿 万农 民开始 了缓慢 而又艰难 含了三种流动 。一是在地域上从农 村 向 城市 、从欠发 达地区 向较发达 地区 的流 妨碍 了非农 化进程 。 这里面 , 起着最重要
最初 职业 为农业 劳动者 的人约 1 / 4流向
、
社会流动 的相 关概念
了其 他 阶层 。流 向三 个 优 势 地 位 阶 层—— 国家与社会 管理者 阶层 、经理人
员 阶 层 和私 营企 业 主 阶层 的 比例不 到
简单 的说 ,社会流 动指 的是社会 成
员 由原先 的社会 阶层 或地位 ,转移 到另
四, 一代 内流动 。 一个 人一辈 子的社会地 位是 否改 变 ,也就 是探讨一个 人的职业 生涯 的动态 , 也就是同代流动。 二、 当前 中国农 民的社会流动状况 当前 中国农 民 的流动实 际上主要包
12 2 经济论坛 2 ∞ ・ O 9
非常强烈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农 民所 付 出的努力也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与相应社会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与相应社会变革随着各种文化、科技、经济等各项发展的推进,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这些移民潮不只是单纯的一个地方的人民往别的地方迁徙,而是对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移民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严峻,人民生活困难,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有所不足。
于是,那些在黄河流域居住了数百年的人开始向东南迁移,他们逐渐抵达了长江流域一带。
这一次的大规模移民潮,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一个新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得以生长,而且整个中国的历史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推动了中国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出现在公元6世纪。
这一次的移民潮来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
当时,这个地区的部分民族还徘徊在游牧和农耕之间,而气候的严酷条件也并不适宜人民们的生活。
因此,这些民族最终选择向南迁移,一些部族还一度席卷了中原地区。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迁徙不仅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且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和文化的整合。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 开拓了中国的西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大约出现在公元10世纪左右。
在那个时期,西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相对封闭,民族之间的冲突也比较激烈。
这种局面造成了民众的不安全感,迫使他们向更安全的地区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时期的移民潮是最有影响力的。
由于人口的迁移,中国的西部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随着汉族等内地民族和西北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交融和繁荣。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潮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方興未艾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们的迁徙行为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和文明。
这些移民不仅是生产力和文化知识的搬运工,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见证人。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社会流动
五、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主要劳动力市场:垄断资本主义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市场
二者之间流动有限 2、二元经济理论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过程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流动 “X二代”现象:富二代、官二代
、贫二代……
代际之间的阶层有何联系? 阶层“固化”了吗?
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率 社会价值观:
家庭、乡土、成功、职业、地位等价值评判体系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等: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二、个人因素
1、个人受教育状况 2、家庭背景 3、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4、个人的主观选择:爱好、价值
观
三、自然环境因素
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增加活力。
负功能?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一、索罗金的社会流动理论: 1972《社会流动》:
1、关于流动的原因: 2、社会不平等是必然的: 3、社会流动率理论:
社会流动率与社会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发达,流动率越高 4、代际流动的研究:父子职业流动 5、工业社会中流动的特点:
开放型——阶级或阶层体系:分层有弹性、自由流 动,个人的社会地位较多依靠自身的努力。
混合型:兼具开放、封闭两方面的特征
思考: 流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流水不腐、 流动是一把双刃剑? “度”如何把握?
三、社会流动的条件
1、流动的可能性条件: 社会结构是开放的,没有法律、政策、制
度等方面的规定限制 2、流动的动力条件: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五次社会大流动,形成了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阶层结构格局。
那么,这样的格局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是什么?如何解读这样的因素和机制?它们对今后的社会流动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的社会流动趋势呢?这些问题不能不令我们关注和重视。
一、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趋势的总体判断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是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前者反过来又影响着后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50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流动表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一些特殊性。
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在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稳定的社会框架中进行的,而中国却经历了两次大的社会转型,这两次大转型不仅仅表现为社会发生大流动,而且表现为社会地位体系、社会阶层架构的大变迁,从而增大了社会流动的复杂性。
虽然这两次转型很特殊,但是并没有脱离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现出两方面的趋势:既呈现出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共同趋势,也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趋势具体地反映在以下凡方面。
1、在短短的50多年历史中,我国社会流动模式先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像发达国家那样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不过,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流动模式在趋于普遍化,其社会独特性在弱化。
改革前与改革后,我国经历了两个社会流动模式:政治主宰型社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模式。
政治主宰型社会流动模式表现为:不论是在流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是在流动机制上,政治标准、政治价值、政治身份、政治手段、政治改造、政治运动等所有与政治有关的因素起决定性的影响。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反右"、人民公社化运动、四清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运动,都是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改造运动,不但依据的是政治标准(如政治忠诚、出身的政治身份等),而且采取的也是政治手段。
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影响及不足-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外出动因。
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主要是因为务农太辛苦耕地太少,在家没事可做,外出务工经商纯粹是为了赚钱,以养家活口。
新生代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务农经验,而且大多数都受到了较高的教育,或者是认为外出务工能证明自己更有能力的标志,或者是以打工作为开眼界,找机会的手段,固然还有一部份原因仍然为了纯粹的赚钱,以补贴家用。
但是,其中最后一个原因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影响没有对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影响大[2].二、农村流动人口的现状。
1. 居住模式。
外出农民工的住宿是以雇主或者单位提供住房为主,其次是出租赁住房为主,在务工地自购房的则很少。
2. 城市的融合性。
农村流动人口在最初进入城市时,他们的目的、想法以及社会地位等基本是相同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在他们之中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部份人依然在小城镇与原住地农村之间进行流动;而另一部份人中则有一部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和固定的住所,一部份经过奋斗成为城市居民,或者投奔亲戚朋友[3]. 因此,与金字塔等级层次靠下的农村流动人口相比,金字塔等级层次考上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上已经融入了城市,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更愿意融入城市。
而妨碍他们这种融入的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和洗也洗不掉的农民身份. 当这些妨碍因素不存在时,这些处于顶层的农村流动人口会选择永远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
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渠道。
社会流动渠道,即支撑社会流动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整个制度基础的一个关键维度。
因为社会流动的渠道调控地位市场中的激励机构,类似于产权通过影响物质市场中的激励结构而影响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社会流动渠道通过影响个人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一重要动机而影响经济增长。
而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会带来正确的激励结构,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依靠自身的社会资本,即依靠亲缘、乡缘、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和在城市立足。
什么是社会流动?
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口在某一时期内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个社会群体转移的现象。
社会流动主要指人口流动,包括农民工流动、城市化流动、婚姻和家庭流动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内容。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和意义1.社会流动的概念社会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的现象,包括人口集聚和人口离开。
社会流动的种类较为复杂,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流动。
2.社会流动的意义社会流动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文环境的改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与调节,增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家庭社会流动1.家庭社会流动的定义家庭社会流动是指家庭内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的现象。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在个体的教育和职业上,也可以反映在家庭的社会阶层、家庭结构以及地位等方面。
2.家庭社会流动的影响家庭社会流动在家庭内部的影响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够改变家庭内部的竞争关系,而且可能会对家庭的结构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社会流动还反映了社会流动的实现程度。
三、职业社会流动1.职业社会流动的概念职业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不同的行业或职业之间转移的现象。
这种转移可能是由于技能的提高,也可能是由于职业需要的变化或工作机会的不同。
2.职业社会流动的影响职业社会流动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影响到个人的就业和事业发展。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素质和能力,也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家庭、思想和生活方式。
四、地域社会流动1.地域社会流动的定义地域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不同地区之间转换居住地并且改变其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的现象。
这种转移通常是由于工作、教育等原因而引起的。
2.地域社会流动的影响地域社会流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
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五、婚姻社会流动1.婚姻社会流动的概念婚姻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变化的现象。
中国的社会阶层
中国的社会阶层社科院报告:当代中国经历5次社会阶层大流动 2004年07月29日09:50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八日电(记者王进昌) 三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分化成十大社会阶层”的论点,引起广泛关注。
日前,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第二部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又问世了。
在今天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学术研讨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出版座谈会上,本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对本社记者介绍说,参加该课题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
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
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
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
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据了解,这个报告是课题组历时数年,在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七十二个县市进抽样调查,经过多次集体研讨,并大量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学术意见后形成的,被称为一部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探索性著作,参加今天座谈会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报告给予高度评价。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网易商业报道2004-08-11 14:54:08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
社会流动性的变化与影响
社会流动性的变化与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社交圈子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人们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流动。
流动性越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社会结构也越趋平坦。
那么,社会流动性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一、教育机会改变了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的变化是导致社会流动性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学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社会精英的重要指标。
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一些人可能被限制在某个社会阶层或职业中。
但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学历门槛被逐渐降低。
这样,原本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也有机会向上流动,进入到更高的社会阶层中。
二、互联网改变了社交方式,促进了社会流动性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也使得社交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人们不再局限于与身边的圈子打交道,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认识更多的人,拓展社交圈子,从而发现更多的机会。
这使得原本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也有了更多机会,增大了社会流动性。
此外,互联网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创业领域中有更多的人取得成功。
三、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认可和鼓励更多了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往往被视为精英,但与之相对的,也有一部分人视之为“贵族”,并难以向其流动。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认可和鼓励更多了,这样就鼓励了更多的人向上流动。
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认可和鼓励,既可以通过媒体,也可以通过政策等各种手段来实现。
四、社会分化加剧可能是社会流动性变化的常态虽然社会流动性增加,但是社会分化的加剧也是一个常态。
随着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进入到了中产阶层,而一些人却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滑向了底层。
其中,因为不同阶层的人面临的生活压力和机会不同,社会分化的趋势也在加强,这增大了身处底层的人的社会流动性困难。
总之,社会流动性不断发生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教育进一步普及,新型工业和新型服务增多,将为更多人提供机会和途径,使社会流动性进一步提升。
社会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存、工作、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社会流动性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流动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变换、调整其社会地位、财富、职业、地区等各种生活方式和条件的现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
社会流动性可以把社会分为不同的阶层,也是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源。
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经济、教育、社会结构、文化和家庭等方面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水平对人们的生活、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决定了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地位。
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影响中产阶级和贫富阶级之间的转变。
其次,教育因素也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水平对人们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尤其重要。
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进入门槛就越高,因此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高薪工作和职业发展机会。
社会结构也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结构包括性别、种族、宗教、文化、地理位置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影响了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变迁。
文化因素也对社会流动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期限将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最后,家庭因素也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的人世世代代传承,是影响人们职业选择和社会交往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的不同教育、收入、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将直接影响个人和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及成就。
虽然社会流动性是引起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源,但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社会流动性在度量时可能存在缺乏严谨性、单向性和时间制约的问题。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会带来社会分化、失落、平庸等问题,甚至会导致社会纷争和不稳定。
因此,要实现正向的社会流动性可以非常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缩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不断开创不同阶层的更多机会,使社会流动性成为带动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
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流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社会流动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化,也意味着个人的机会和命运的改变。
本文将以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探讨社会流动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一、社会流动的特点1. 跨越了阶层界限。
社会流动意味着一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跨越到另一个社会阶层。
在新中国最初的几年里,社会流动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作坊主人之间的流动。
但是,随着新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流动扩大了范围,包括了官僚、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等各个阶层。
2. 含有政治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1950年代初期,大中专院校的“分科入档”政策,给以中、小学文化程度考试合格的工农兵分发的教育机会,开辟了比较宽广的进升通道,大大促进了工农兵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
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人因受到政治迫害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社会地位。
3. 具有时代性。
社会流动的方向和规律还与时代的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鼓励人们学习技术和科学知识,因此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士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家和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二、社会流动的成因在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1. 农民工转变为企业家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化几乎是从无到有的,对于施工队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于是,很多农民来到城市做建筑工人,他们通过努力工作逐渐赚到了一些钱,成为了老板,开始自己的小生意。
他们对于城市生活和市场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商业活动。
同时,他们还带来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和市场需求,贡献了一些新专业和新产品。
2. 退休老干部的“春天”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同时,大量的农民转向了非农业部门就业。
中国五次社会流动及其影响
&’(+ 年 " 在这一时期 ! 新的社会流动模式以对新中
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 层 结 构 进 行 重 塑 为 标 志 " 这种重塑 ! 实际上意味着 原 来 的 阶 级 阶 层 关 系 和 位 序或等级结构的颠覆 " 过去的社会上层 ! 如地主 & 富 农 & 资本家等 ! 不仅在经济上丧失了作为社会上层而 存在的基础 ! 而且在社会和政治地位上也向下跌落 ! 成为社会下层阶级 ( 而原 来 处 于 社 会 下 层 的 贫 雇 农 和城市工人阶级 ! 则上升 为 社 会 上 层 % 按 照 当 时 的 基本制度安排和政策 !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 贫下中 农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 工 农 联 盟 构 成 无 产 阶 级 专 政国家的政治基础 % 过去的一切剥削阶级则成为专
&’’+ 年 以 来 是 这 一 时 期 的 社 会 流 动 模 式 转 换
过程的第二阶段 ! 即第五次社会流动 " 这一阶段的社 会流动的典型特征 !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 被建立起来 ! 其结果 ! 是 社 会 分 化 愈 益 深 刻 ! 社 会 各 阶层的职业地位 ( 权力 $ 收 入 和 声 望 等 ) 发 生 了 程 度 不同的升降变化 ! 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较为明 显的调整 ! 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 ! 进而明显地形成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点聚焦 !,,
社会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社会流动性的需求日益增长。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迁移和变动。
这种流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流动带来了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
社会流动意味着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流动性使得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配置,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例如,中国的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其次,社会流动促进了创新与进步。
社会流动可以促使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知识和经验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交流和碰撞激发了创新的思维和想法,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例如,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合作,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与进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社会流动还带来了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融。
当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流动到一起,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会相互影响和交融。
这种多元化和交融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和谐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社会凝聚力。
例如,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减少了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然而,社会流动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流动性过大可能导致资源和人才的过度集中,增加了城市的负担和环境压力。
过度集中可能导致城市的发展不平衡,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
其次,流动性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脑drain”。
一些人才由于外部环境的诱惑和竞争而离开原有地区,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这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最后,流动性也带来了社会稳定的挑战。
当社会流动过大时,就可能导致社会秩序不稳定和社会冲突的发生。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管理和引导社会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光金 2010-07-01 15:31:10
19 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变革。在制度变革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政治一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和社会流动过程,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50多年中的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都伴随着一系列的国家层面的政策变化以及一系列配套性的次级制度安排变化。总结起来,在这50多年中,我们可以发现五次这样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结构也随之而发生重大变化,在每一次结构性的变化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这种社会地位的机会结构,都会面临一次重新安排,卷人其中的,即使不是全部的社会成员,其规模也总是相当惊人。我们把每一次这样的地位和机会结构变化称为一次社会流动过程,因而,在这50多年中,我们就有了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次"所意味的,并不是一个瞬时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可以粗略地分辨其时间边界的过程。
I992年以来是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模式转换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第五次社会流动。这一阶段的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被建立起来,其结果,是社会分化愈益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较为明显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进而明显地形成了一种由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等I0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由于在这种阶层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层结构之间己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我们将其称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这是一个各种正常的社会流动机制大举回归的时代,是一个社会激励机制日趋正常的时代,是一个社会活力被日益激发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性开始复归的时代。尽管我们还面临着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制度约束和阻碍,面临着转型过程中总是难以避免的各种规范竞争、人们行为失范等问题,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公共利益受损的尴尬,面临着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资源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社会分化走向两极化的危险,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所导致的社会动荡或者所谓拉美化的陷阱,但我们终究正在认识到这些问题及其危害,正在想方设法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我们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走下去,中国的前途就会是光明的。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在未来二三十年里,通过合理的、公平的社会流动过程,形成一种合理的、公正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造一种有力的、稳固的支撑骨架。
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57-1965年。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资源集中配置的需要,国家在最终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还以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包括人民-非人民二元政治身份、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干部-非干部二元人事管理档案身份和全民工-集体工二元单位身份。影响人们的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时期以及以后的若干时期,就是这种多维二元身份体系。二元政治身份体系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政治运动可以突然改变人们的政治身份;其他身份之间的界限则是相对确定的,跨越身份边界的流动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十分困难。这个等级还具有社会等级内涵,并且是被制度化的社会等级。
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到I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以前,在这20多年中,从条件、路径、形式、方向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看,中国的社会流动发生了三次显著的变化,由此引起了三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过程发生于I949一I956年。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流动模式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行重塑为标志。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来的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或等级结构的颠覆。过去的社会上层,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不仅在经济上丧失了作为社会上层而存在的基础,而且在社会和政治地位上也向下跌落,成为社会下层阶级;而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贫雇农和城市工人阶级,则上升为社会上层。按照当时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策,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贫下中农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构成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治基础。过去的一切剥削阶级则成为专政的对象。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成为支撑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基础和骨架。国家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构造一个阶级结构非常简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基本的结构要素,并且最终都要转化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整个社会成为所有人都属于工人阶级这一个阶级的社会。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身份化的社会,并且是一个不平等的、显失公平的身份化社会,因为几乎进入任何一种身份地位的条件都是制度按照先天的出身之类因素规定的。机会不公成为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流动的本质特征,其严重的后果是社会激励机制的扭曲和社会活力的丧失。国家可能有一万个"理由"要做出这样的安排,但我们却找不到哪怕一个理由来为这种不公正的机会结构辩护。
发生于I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重大制度变革所引发的社会流动过程,也因为宏观制度-政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I978-I991年,我们把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称为50多年来的中国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这一阶段的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原来的政治二元身份体系被放弃,其他各种身份等级体系也逐步被突破,在工业化社会影响社会流动的各种一般流动规则,尤其是以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为基础的后致性规则,逐步成为决定人们的地位获得的主要规则之一。在这神情况下,原来的阶层发生了日渐显著的分化。农村社会的分化过程启动得最早,在2O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先后形成了农村社会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乡村集体企业工人、外来打工人员、农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等社会阶层。这种分化为农村社会的流动提供了新的阶梯。就全国而言,一些真正新生的阶层也开始出现。例如,个体工商户作为一个新生的阶层,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早早地合法地登上了中国经济社会生活舞台,私营企业主阶层也在悄悄地发生发展。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机会结构变得更为公平了,人们的个人努力可以获得更为直接的回报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变了,对遭受政治运动的莫名而又令人恐惧的冲击这种厄运的担忧,也日益减轻。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得到改善。但这一切转变都还是初步的,制度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仍然非常巨大,只是其影响的方向发生了逆转,即主要不政治上的人民范畴的,如革命干部、工人和贫下中农,同时居于较高的政治地位;而属于非人民范畴的,如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等,同时居于较低的政治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属于人民还是属于非人民,一方面取决于他的现实政治表现,另一方面甚至更多地取决于他的阶级出身,而不管他的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具有怎样的特征。原本属于人民范畴的人,可能由于政治表现问题而沦为非人民;而原本就出身非人民阶级的人,则往往自动成为非人民中的一员。在户籍上的城乡二元身份体系中,不同身份的人所享有的由国家提供的实际利益和福利存在显著差别,因而也明显形成两个不同的社会等级,即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国家赋予这两个社会等级以不同的角色和地位。农民以低廉的价格向国家提供为工业化所必需的资源和资本积累,但不得分享国家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市民天生就有权利从事非农业,并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福利。这种等级身份完全是先天地决定的,人们是出生于农村户籍家庭,还是出生于城镇户籍家庭,直接地、严格地决定着他们在户籍二元身份等级体系中的身份地位。在全民-集体二元单位身份等级体系中,全民工拥有比集体工更多的制度化的权利和福利,而且没有相关部门的许可,集体工也不可能转变为全民工,而要得到这种许可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要由国家计划决定。在干部-非干部二元人事档案管理身份等级体系中,干部拥有比非干部更多的权利和福利,并且成为中国社会惟一被认同的精英群体。非干部身份的人要进入干部队伍,主要途径就是考大学和参军提干,除此以外,就要面临一系列转干的制度化约束。
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I966-I977年。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是前一时期的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就是空前浩劫般的政治运动对全社会的全方位影响。由于政治原因而发生的人世沉浮尤为突出,个人几乎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处于严重失序状态。一些人以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这样的政治运动而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可以反抗那种等级化的约束,或者可以创造一个更为公正更有秩序的社会,一个政治敌对势力被消灭干净的社会,一个所有人都积极革命的社会,一些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是,结果却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身份化的等级体系依旧存在,社会却变得更加混乱,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数以千万计的人遭遇向下流动的命运,许多曾经化院风云于一时的人物,最终重重地摔落在地,折戟沉沙,风流云散。这是一个个人的先赋性身份继续胜过他的后天努力的时代,是一个个人正常的后天努力不如投机取巧整人或满腹怨恨地被整的时代,总之,是一个人性被扭曲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