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课件

合集下载

我国预防接种发展史34页PPT

我国预防接种发展史34页PPT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我国预防接种发展史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病原体或其组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形成免疫保护。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1. 古代疫苗实践: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某些传染病后患者能获得免疫力,因此开始使用痘苗(天花病毒)进行预防接种。

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使用牛痘(牛痘病毒)进行接种的方法。

2. 痘苗的发现: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并成功进行牛痘接种实验。

这被认为是现代疫苗的开端,为后来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疫苗的初步发展:19世纪,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病原体的性质和疾病的传播机制。

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这是第一个用纯培养的微生物制备的疫苗。

4. 细菌疫苗的发展: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细菌疫苗。

1914年,丹麦科学家卡尔·彼得森成功研制出百日咳疫苗,这是第一个用杀死的细菌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破伤风疫苗、痢疾疫苗等。

5. 病毒疫苗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病毒疫苗。

1921年,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卡尔曼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第一个用活病毒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6. 现代疫苗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病毒的培养和分离技术,为疫苗的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954年,美国医生乔纳斯·索尔克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这是第一个用灭活病毒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风疹疫苗、水痘疫苗等。

7. 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986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利奥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这是第一个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流感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

疫苗发展史

疫苗发展史

疫苗发展史早期尝试与发现疫苗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发现某些疾病康复后能对个体产生保护作用。

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通过牛痘预防天花的实验,标志着现代疫苗接种的开端。

他发现接种牛痘病毒能够使人体产生对更为致命的人类天花病毒的免疫。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细菌性疫苗的发展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19世纪末,路易·巴斯德研制出针对炭疽和狂犬病的疫苗。

巴斯德的发现不仅证明了疾病的微生物理论,而且开创了使用减毒活疫苗的先河。

此后,更多的细菌性疫苗相继问世,如白喉、霍乱等疫苗,极大地减少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病毒性疫苗的突破20世纪中叶,随着病毒学的快速进步,病毒性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乔纳斯·索尔克在1955年研发出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灭活疫苗,而阿尔伯特·萨宾则在1962年推出了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这两种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脊髓灰质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宣告全球根除的疾病。

重组DNA技术与现代疫苗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的研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科学家能够通过这项技术生产出更为安全有效的疫苗,如乙肝疫苗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重组疫苗不依赖于传统的病原体培养,而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直接生产疫苗所需的抗原蛋白。

疫苗的全球化与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加深,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分发也变得更加国际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推动全球疫苗接种计划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通过扩大免疫规划(EPI)来促进疫苗的普及。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mRNA疫苗技术,在对抗新兴传染病(如COVID-19)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结语疫苗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每一次疫苗的进步都深刻影响着公共卫生和人类的福祉。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疾病挑战,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将是确保疫苗继续保护人类健康的关键。

新疫苗发展趋势的PPT课件

新疫苗发展趋势的PPT课件
和裂解疫苗。 • 基因工程疫苗:乙肝疫苗
.
28
• 伤寒Vi多糖疫苗
– 历史
早期使用的伤寒疫苗主要是灭活的全菌体疫苗。 保护率为60-70%,但副反应大。美国和法国联合研 究成功纯化伤寒Vi多糖疫苗,商业化产品1989年代问 世。
.
29
– 使用现状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伤寒Vi多糖
疫苗研究。1996年开始生产。
我国目前这两种疫苗用于预防乙肝,血源疫苗 已经停止生产。
.
38
– 发展趋势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和安全性都较好。目前用于阻 断母婴传播的剂型也得到批准。但有5%的人对乙肝疫苗(血源、 和基因工程)没有免疫反应。有可能的趋势有:
1.增效的乙肝疫苗,针对低应答或无应答的人群。 2.治疗性乙肝疫苗。
.
目录
• 疫苗防病的历史 • 疫苗的发展历程 • 国内疫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疫苗市场前景及预测
.
1
一、疫 苗 防 病 的 历 史
.
2
自从Jenner 于1796年5月14日,进行人
类历史上第一次疫苗接种试验同时(英国 乡村医生琴纳也发现接触牛痘病牛的挤牛 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他改进了接种 方法并取得了人体试验的成功。由此开始, 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 ,到 WHO 于
另外法国的基因工程口服疫苗已经应用到野生动 物的免疫,我国也有同类产品在前期研究,但离市场
化有较大距离。
.
34
流感疫苗
全病毒疫苗和裂解或亚单位疫苗共有18 家。生产规模较大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杭州天元公司两家。 我们经营的国产的有上海、北京、长生;进 口的有诺华流感-爱阁力保。目前公认的国内 上海、进口诺华为最好
用卡介苗预防肺结核已超过70年历史,WHO 理论计算数据表明其免疫保护力为50%。

我国预防接种发展史

我国预防接种发展史

05
我国预防接种的历史成就
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常 见儿童期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大规模的预防接种,成功消灭了天花和人间 鼠疫。
显著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了传染 病的传播。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预防接种的普及和实施,提 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
我国开始实施计划免疫 管理,并逐步完善疫苗 接种制度。
我国开始加强疫苗研发 和生产能力,并推广新 型疫苗的接种。
重要人物介绍
伍连德
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发明了中国的第 一个口罩。在1910年东北大鼠疫中,伍连德在疫区中心哈尔 滨傅家甸成功地实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防疫控制,使哈 尔滨免受瘟疫之灾。
中国疫苗的研究与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 逐步向外出口。
全国性预防接种计划的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预防接种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
1950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全国性的预防接种计划,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疫 苗接种工作,有效控制了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随后,中国政府又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免疫规划项目,包括“儿童计划免疫”和 “母婴保健”等,进一步提高了预防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
2
1890年,中国开始引进牛痘疫苗,并在一些地 方开展了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模的预防接种工作。
3
然而,由于当时国力衰微,预防接种工作并未 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中国疫苗的研究与生产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开始重视疫苗的研究与 生产。
此后,中国又相继研制出伤寒、霍乱、鼠疫等疫苗, 并广泛应用于预防接种工作中。
191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牛痘疫苗,并逐步推 广应用。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PPT课件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PPT课件

.
25
1796年5月14日,英国医生詹纳(EdwardJenner)进行了一项 推动公共卫生革命的试验。他在一名8岁男孩James Phipps 的胳膊上划了2个小口,置人取自感染牛痘(牛奶工人中一种 常见的轻微疾病)妇女皮疹溃疡部位的物质。6周后,詹纳给 这个男孩注射了天花的疱疹液,但孩子并未患天花。2年后。 1798年,詹纳总结了23个临床病例,以证实他最初的实 验.并发表了论文:“对天花,在英国西部一些乡村尤其是 格洛斯特郡发现的一种疾病.也被人们称作‘牛痘’的起因 和后果的调查”。在世界范围内,这篇论文导致免疫学这门
⑧、操作规程:接种时没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忽略疫苗本身的特 性,如局部消毒的酒精未干而接种活疫苗;接种活疫苗用酒精擦拭针头; 用热开水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等,都有可能将活疫苗杀死而影响免疫的 效果。
⑨、疫苗的贮运:各种疫苗均应按照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尤其是活 疫苗对热比较敏感,因此对它应更严格的冷藏和冷运,做到苗不离冰, 否则疫苗效价下降,将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
14
⑤、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 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在 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 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如在免 疫起始月龄前接种,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干扰或个体免疫系统 发育不成熟,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
.
23
琴纳 (Edward Jenner)
柯赫(Koch)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
24
1796年5月14日,琴纳(英国医学博士) 1、成爱功德地完华成·琴了纳一和次牛举痘世苗闻的名发的明实验。他把青

疫苗发展史

疫苗发展史
1897年,Haffkine采用70℃lh灭活鼠疫杆 菌,制备成鼠疫疫苗。
1895-1898年,Pfeiffer、Kolle和Wright几 乎同时分别将伤寒疫苗用于人体。
1913年,Behring提倡用白喉毒素和抗毒 素免疫。
1915年,Widal开始使用伤寒副伤寒甲乙 三联疫苗。
1921年,Calmette和Guerin研制成功卡介 苗(BCG)并正式用于人体。
一、免疫预防发展简史
(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 (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 (三)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
(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
“疫”:流行性传染病,免疫即免 于发生传染病。尽管近代才出现“免疫” 这个词,但是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认识 了免疫现象。公元前5世纪希借半岛的战 史中,描述了在传染病流行时,由患过 该病的人来护理病人和埋葬尸体的事例。 公元384年,晋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 中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 取脑傅之,后不复发”
(一)计划免疫概念
1、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 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注入机体。使机体产 生对相应疾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 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防制相应疾病的发生和流 行。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 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 划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从提高人群的免 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 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免疫的 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0世纪,唐、 宋时代已有接种人痘的记载。当时,有 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4种。 采用痘痂直接放在健康人鼻子内,或把 痂皮先行烘干,研成粉来再吹进鼻内, 也有把天花病人的衣服或涂有天花疤浆 的衣服给小儿穿。
这种人痘苗,有时苗(生苗)与种 苗(熟苗)之分。取其痂为苗是名时苗, 专用种痘痘痂为苗是名熟苗,其苗传种 愈久,则苗力提拔愈精,人工之选练愈 熟,火毒汰尽,精气犹存,所万全而无 患也。若时苗能连种7次,精加选练,即 为熟苗。这种反复地选痘苗的方法,基 本符合现代疫苗选育的科学原理。

疫 苗ppt课件

疫     苗ppt课件


美国和法国联合研究成功纯化伤寒Vi多糖疫苗,1989年问 世。
使用现状: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伤寒Vi多糖疫苗研究, 1996年开始生产。90%以上个体有4倍以上抗体水平维持 3年,没有免疫记忆反应。统计的2200万人接种人群,6人 发生了伤寒,其中确认免疫接种失败的2人。 缺点:2岁以下儿童没有保护性免疫反应,没有再次接种的 免疫记忆反应。 发展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或伤寒减毒疫苗引入Vi多糖基因。

缺点:免疫原性弱,需加佐剂,需多次接种,不能 诱发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
基因工程疫苗
(genetically engineered vaccine)

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 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基因 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蛋白质工程疫苗。
基因缺失活疫苗
(gene deleted live vaccine)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去除与毒力或毒力相关基因 片段,使病原微生物毒力减低或丧失,即用缺失突 变毒株制成的疫苗。

与自然突变株(多为点突变毒株)相比,基因缺失 活疫苗具有突变性状明确、稳定、不易发生毒力返 祖的优点。
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



疫苗研制思路
疫苗——改变着世界

人工减毒活疫苗的第一次疫苗革命:减毒疫苗,死 疫苗,类毒素。 以重组DNA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疫苗革命:乙肝 表面抗原的重组DNA疫苗。 DNA疫苗的第三次疫苗革命:流感病毒DNA疫苗 ,乙型肝炎DNA疫苗,肿瘤疫苗等。


疫苗:

疫苗的基本成分(自学,P:72) 疫苗的基本性质: 安全:无致病性和接种后异常反应 有效:可诱导产生可靠的保护性免疫 实用:易于接种、保存和运输,价廉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课件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课件
疫苗。
20世纪初,病毒学的发现为病 毒性疾病的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疫苗的初期应用
随着疫苗的研制成功,疫苗接 种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和应用。
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如小儿麻痹 症、麻疹、风疹等得到了有效 的控制。
疫苗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疾病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为公共卫 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01
疫苗接种的普及
通过加强疫苗宣传教育、完善疫苗接种服务体系和提高疫苗可及性 等措施,推动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的普及和覆盖。
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传染病威胁,推动疫苗研发和生产 的全球化发展。
01
疫苗在全球公共卫 生中的作用
疫苗接种计划的推广与实施
疫苗接种计划的推广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疫苗接种的普及。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 程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疫苗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疫苗技术的进步与突破 • 现代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 疫苗在全球公共卫生中的作用 • 疫苗的争议与挑战
01
疫苗的起源与早期 发展
疫苗的起源
疫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和古埃及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接种轻度疾 病来预防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
建立有效的疫苗接种体系,确保疫苗的供应和分发,以及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
疫苗对全球疾病控制的影响
减少传染病发病率
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有效降低 传染病的发病率,减少疾病传播 。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疫苗接种有助于提高人口整体健 康水平,降低医疗负担,促进社 会经济发展。
疫苗在未来的全球公共卫生战略中的地位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概述: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从而保护人们免受疾病侵袭。

疫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人工免疫到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疫苗的研发与改进。

1. 人工免疫的起源:人工免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印度。

公元前10世纪,中国的《周礼》中就有用痘苗预防天花的记载。

公元16世纪,印度的医生发现,通过接触天花患者的皮肤病疱,可以使人获得免疫力。

这些早期的实践为后来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疫苗的诞生: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首次成功地使用牛痘病毒(牛痘)来预防天花。

他观察到,农民们经常患上牛痘的人不易患天花,于是他采集到一个牛痘病人的痘疱液,将其接种到一个健康的8岁男孩身上。

接种后,这个男孩并未患病,而是产生了免疫力。

这一发现被誉为疫苗的诞生,也开启了现代疫苗研发的新篇章。

3. 疫苗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和理解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

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由纯培养菌株制备的疫苗。

此后,研究者们陆续开发出了许多其他疫苗,包括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

4. 细菌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20世纪,随着细菌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技术的发展,疫苗的制备变得更加精确和可控。

研究者们能够将病原体分离出来,培养大量菌株,并对其进行灭活、削弱或改造,以制备疫苗。

这使得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5.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20世纪末,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研究者们可以将病原体的关键基因导入其他生物体中,使其产生病原体的抗原蛋白,从而制备疫苗。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疫苗的纯度和安全性,还加快了疫苗的研发速度。

6. 新一代疫苗的出现:近年来,新一代疫苗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蛋白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和核酸疫苗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疫苗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预防接种发展史ppt

预防接种发展史ppt
未来疫苗接种将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例如通过 手机APP进行预约和支付,利用智能化设备进行 接种前的身体状况评估等。
费用支付与保障
部分地区的疫苗接种费用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 件较差的家庭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未来需要 探索更加公平的支付方式和机制,以保障所有儿 童都能够接受到全面的疫苗接种。
05
预防接种的科学原理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牛痘疫苗在欧洲和美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最早被使用的预 防接种方法。
疫苗接种的初期推广
19世纪中期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天花疫情在欧洲和美国肆虐,疫苗接种的 推广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
19世纪末
欧洲和美国开始建立疫苗接种中心,为民众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同时政府也 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广。
疫苗接种的社会影响
01
减少疾病传播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相应疾病的传播,降低发病率和死亡
率,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02
减轻医疗负担
减少疾病传播可以降低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使医疗资源能够更加公
平地分配。
03
社会经济效益
疫苗接种不仅能够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减少缺勤和降低
生产力损失等途径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在上市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以确 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发热、注射部位 疼痛、红肿等,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少见。
疫苗的有效性
疫苗的有效性通常需要通过临床试验进行评估,确定疫苗对特定人群的预防效果 。疫苗的保护效果因病原体种类、接种时机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疫苗的 保护效果可以达到80%以上,对高危人群更为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应该适时进行适当的 加强免疫,以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如麻疹、 脊髓灰质炎疫苗在18-24月龄、4周岁,百白破在18-24月龄应 进行加强免疫,如不进行加强免疫,待免疫力下降到一定水平, 也会感染发病。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⑦、联合免疫: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 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 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 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联合免疫不当, 除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外,还可引起各种副反应。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2、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
疫苗使用过程中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 种:
①、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 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 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 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 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
④、针次间隔: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 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 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若为吸附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 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宜 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当然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 (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 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疫苗的现代定义可以是: 通过注射或粘膜等途径接种 的,可以诱导针对致病原的 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从 而获得保护或消灭这种致病 原的蛋白、多糖、核酸、活 载体或感染因子统称为疫苗。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一类疫苗 二类疫苗
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
种的疫苗。
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T淋巴细胞
疫苗的原理
B淋巴细胞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T淋巴细胞与激活的血小板
B细

淋巴液 血液 组织液 粘膜表面
疫 苗
机体 致敏阶段 抗体T效胞细反应应阶分阶致淋细淋母段化胞敏巴胞巴细段,增巨殖噬记细忆胞细胞
浆 细 胞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 个方面的因素
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按其性质分为活疫苗和 死疫苗两种,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相 应传染病的目的。过去曾习惯于把用细菌菌体制造而成的称为菌苗, 如:伤寒菌苗、卡介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等;把用病毒或立克次体 制成的叫疫苗,如麻疹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类毒素是把细菌所产 生的外毒素经甲醛(福尔马林)处理后,使之变成无毒而仍保留其免 疫性能的制剂,如: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等。 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开始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 抗原成分的方法制造免疫预防制剂,难以抗原类别命名。 按国际惯用名称,凡自动制剂统称为“疫苗”。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1、机体方面的因素
从接种者机体来讲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有: 被接种者机体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等免疫功能不全
或低下时,不利于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的清除,相反如果免疫功 能过强又会导致免疫病理损害或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 或加重疫苗接种的副反应。被接种者有营养不良(尤其是缺锌) 时可使细胞发生免疫功能缺陷,影响疫苗接种效果。感染后中 性粒细胞的减少是常见的,这可引起一时性免疫缺陷,如重症 伤寒。免疫物质丢失,如肾病综合症病人从尿中丢失IgG,烫 伤病人从受伤的皮肤丢失蛋白质,胃肠道淋巴管扩张,可从胃 肠道丢失淋巴细胞,脾摘除的病人丢失了大量巨噬细胞,都可 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从而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改变淋 巴细胞功能,某些抗肿瘤的药物,如环磷酰胺也常改变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慢性病人,比如恶性肿瘤病人,常伴 抗体反应减弱,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因而降低疫苗接种的效果。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疫苗的分类
(1)按性质划分:灭活疫苗、活疫苗,重组基因疫 苗。
(2)按剂型划分:液体疫苗(DPT)冻干疫苗(冻 干BCG)。
(3)按成分划分:普通疫苗,提纯疫苗。 (4)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 (5)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
吸附疫苗(MV)。 (6)接使用方法划分:注射、划痕、口服、喷雾用。
②、接种剂量: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 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 剂量过大除造成疫苗不必要的浪费外,还可能加重接种反应, 甚至可能产生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③、接种次数:减毒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 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等需注射3针,第1次接种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 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 全程3针注射才能使机体获得高水平抗体和牢固的免疫力。针次不足会 影响免疫效果,针次过多,一方面造成疫苗浪费,增加被接种者痛苦和 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了解疫苗发展的历史 以史为鉴
可以帮助我们将来做得更好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内容题要
一、疫苗的定义 二、疫苗的原理 三、疫苗的历史 四、疫苗的发展 五、疫苗的未来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疫苗的定义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4
疫苗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疫苗是指利用病毒或细菌等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⑤、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 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在 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 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如在免 疫起始月龄前接种,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干扰或个体免疫系统 发育不成熟,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