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支架式教学的分类和环节
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实施策略-教育文档
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实施策略“支架式教学”是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重要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界定,笔者翻阅了很多文献,具体的文字表述各不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念,而非一味地谈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强调支架的作用和构建,要求我们教师发挥“教”在“学”过程中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本文结合高中化学学科,就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请各位同行雅正.一、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支架式教学由5个环节组成,如图1所示.从环节设置来看,支架式教学的5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索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注重情境的设置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二、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什么叫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为学而教!具体而言涉及到如下几点:(1)观念的更新,教学、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学生学,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帮助学生学.(2)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确保教学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3)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确保能够启而有发.(4)支架的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以问题为中心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从无到有或是从有到精的发展过程,其起点在哪里?笔者认为起点在于对“事物”产生疑问,即问题.支架式教学应该设置有层次的支架问题,缓缓推进学生的认知向前螺旋式发展,具体支架问题的设置如图2所示.学生踏着问题支架一步步地向前攀升,其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是用原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三、教学实例分析1.支架式新课教学――硫酸教学(1)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简单问题切入新课学习支架问题1: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氨气B.稀硫酸具有氧化性C.稀硫酸可以将酚酞变红D.如果Al2O3中混有的Fe2O3稀硫酸可以用以提纯(2)演示实验,搭建新的问题支架演示实验:蔗糖与浓硫酸发生的“黑面包”实验.支架问题2:观察到哪些现象?将学生的思维点引向对“体积膨胀”、“刺激性气味”的可能性思考?在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后,继续抛出问题.支架问题3:气体是否是纯的二氧化硫?如果不纯,那么还可能含有什么气体?(3)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对上述几个问题解决完毕后,可以继续向纵深延伸,抛出新的支架问题.支架问题4:请根据前面我们所学到的化学知识,选择合理的化学试剂来设计实验,证明前面你猜想的可能的产物(SO2、CO2、H2O).注:提供足量的实验器材和试剂供学生设计和选择.(4)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学生通过对产物的探究对其化学性质有了足够了解后,继续抛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支架问题5:思考活泼金属锌、铁、铝遇到浓硫酸结果如何?支架问题6:现在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各一瓶,想一想,你能用多少种方法鉴别它们(并说明原理)?设计意图与教学反思:通过问题的搭建学生的探究方向正确,而且逐步深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这都为合作讨论与交流提供了素材和依据,引发头脑风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支架式习题课教学实例除了新授课外,我们在习题课中也应该科学地使用支架式教学,例如笔者就和学生一起探究了如下一道例题,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者的几点做法.例1 38.4 mg的铜与适量浓硝酸发生反应,在反应中铜全部用完收集到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有22.4 mL,求在反应中硝酸消耗了多少mol?分析笔者发现如果这个习题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话,学生会出现解题过程的片面性,为什么呢?因为本题的题眼在于“22.4 mL气体是什么?”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考时没有考虑浓硝酸的量导致了问题的错误,笔者在习题课上设置了如下几个支架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正确的思维方向.支架问题1:如果题目中给的不是浓硝酸,而是足量的稀硝酸,那么在与38.4 mg的铜充分发生反应后收集到是什么气体?其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是多少mL?支架问题2:如果题目中给的浓硝酸足量呢?在与38.4 mg 的铜发生反应,我们可以判断出怎样的结果?支架问题3:如果不是足量的,而是适量的浓硝酸,那么在与38.4 mg的铜发生反应,这一个反应进行过程与浓硝酸足量的反应过程有什么差异?设计意图与教学反思:透过上述几个支架问题的科学引导,原来存在思维混沌的例题,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了,注意点也很自然地转到了“铜与稀、浓硝酸发生反应反应物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可以有效认识到,稀、浓硝酸与铜发生反应,两种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是不同的,而且生成相同体积气体所需要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也存在着差异,这样思考后,学生对例1的突破口即题眼就有了深刻的认识,题眼找到了解决问题就顺理成章了,同时,通过这样的支架问题牵引,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也会形成了梯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审题的缜密性,有利于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
支架式教学名词解释
支架式教学名词解释
支架式教学又称为支架教学或导向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结合学生知识和经验进行展示和引导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支架”,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支架式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以教师为中心。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导向者和组织者,他们负责设计和引导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资源,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师的角色是关键的,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组织和引导能力。
支架式教学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意义。
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实验和讨论来建构知识。
教师通过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支架式教学还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支架式教学充分考虑到这些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进展,适时进行调整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并取得进步。
支架式教学还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会及时给予学生关于学习的反馈和评价,以便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也会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结合学生知识和经验进行展示和引导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意义,以及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学。
通过支架式教学,学生能够在有机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法
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 中的某个节点)。
探索学习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 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 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 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 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 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 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 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 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 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 继续攀升。
教学应用-范例
交大东方中学的一堂地理课《环球旅行家》 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探究,小组合等形 式,制作自己的旅行计划。 老师在导入课程,给学生们分配好任务以后,先给 同学们呈现了自己制作的案例 其中包括:二月份去旅行,带轻便衣物及遮阳设备、 乘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 。按计划路线,去了三个城 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并分别介绍了这三个城市的 景观和特色,比如悉尼大歌剧院,考拉、袋鼠等特色 动物。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知识探究中就也可以从这几个方 面来进行知识的组织建构。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 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 合作等。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搭脚手架 创设情境 探索学习 效果评价
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 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a.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 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 b.学习任务分析: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 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区。第一、二发展 区之间的距离就叫“最邻近发展区”。 c.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 原则,因为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 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 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 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 平。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而网络给了支架式教学更大的发挥空间,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支架式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步: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包括“搭脚手架→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本文以小学语文题西林壁为例来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支架式;关键词: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新课改以来,学界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存在着许多争议;近年来,这种争论有统一的趋向,即建构主义者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又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所以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以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建构主义有三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在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对支架式教学加以阐述;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理论依据“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3“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可能发展水平”,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的帮助下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心理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ZPD;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教学应植根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应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维果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雏形;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包括“搭脚手架→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搭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和“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获得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生和同事对本次教学活动评价;这五个环节教学基本框架,体现了教学理论和思想的讲课主体框架;为了使“支架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广泛地运用,我以题西林壁为例来具体阐明每个教学设计阶段;1.搭脚手架首先对学生原有水平进行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运用学习工具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并且对古诗语言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可以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写作意图等,并能进行迁移;掌握目标:能理解这首诗的含义,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能悟出这首诗的道理,在对写作背景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去改诗,吟诵,学以致用;2.创设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教师要适时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探索方向,知道围绕目标“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向学生提问;1进入情境,播放CD让学生欣赏;片断一:师:对这首诗的作者,同学们了解多少在课前要求学生对这方面进行过预习;这样可以比较好地进入随机教学生:苏轼是宋朝人,他的诗、词、画都很有名气;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师:你们对苏轼的了解还真不少,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吗学生摇头;2出现最近发展区,我给予指导;师:没关系,老师查到一些,一起看看,自己读一读;当遇到学生不是很清楚的问题,及时搭“脚手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下面的学习;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我启发引导,然后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我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进行引导:1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2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进行指导;片断二: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这首诗反复读几次;师:我们不能光会读会背就行了,现在大家考虑一下,我们该怎么学习这首诗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意;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进行自学,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可以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服务;3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反馈及时,并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意学习到人生哲理,适时进行德育;片断三:师:现在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第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师:反过来呢生:如果片面地看,就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师: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行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读最后二句;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构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小组讨论;1把你们喜欢的句子,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小组讨论抄下来;2设身处地地站在诗人的角度,小组讨论为什么只有苏轼在遍游庐山之后会悟出这个道理呢3小组讨论写两句诗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全面看清问题;片断四:师:其实去过庐山的诗人很多,为什么只有苏轼在遍游庐山之后会悟出这个道理呢回想刚才的背景资料,想想诗人坎坷的人生,曲折的经历;小组讨论组一:我们觉得苏轼原来只知道自己有才华会受到赏识,没想到有才华也会受人陷害;组二:苏轼由看山联想到看事,认识到自己以前没有看清官场的真面目,以后既要看表面,也要看实质;师:真会学习及时评价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写两句诗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全面看清问题;组一: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站在庐山外;组二: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反复多接触;师:多有灵性,可称得上是现代小苏轼了;5.效果评价评价要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既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不同,分小组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小组进行评价;在班级朗读,班级对个人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来吟咏诗歌;片断五:师:现有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学生有的一边写一边吟;有的捋着“胡子”吟诵;有的边走边吟……6.学习的迁移1对学过的这首诗进行迁移,教师出示盲人摸象的故事,问学生:如果我是盲人怎样才能知道大象的真面目2苏轼进入庐山之后写了几首诗,有的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了自己的其种感受,教师出示课件三首诗歌,让学生去体会,并且让他们课后再去查资料深入学习;四、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学习,从搭建支架到最后拆除支架是一个过程;这一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一是知识不系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作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学习,不可能完整地讲授知识体系;二是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都能适应,这是支架式教学模式要着重解决的;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能否在知识的建构上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以《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一课为例一、学科核心素养与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1]。
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弱。
因此,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意识。
(二)支架式教学的内涵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
支架式教学是指基于学生既有信息技术认知水平,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自主性、情境化与发展性特点。
在支架式教学中,将学生视为建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不断构建自己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脚手架角色,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思路、方法导引与帮助,学生则凭借脚手架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2]。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并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大致可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
二、基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各学科在构建核心素养框架时,均重视发展学生面对真实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其定义、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支架式教学进行剖析,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通过对支架式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进而阐述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探讨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支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同时,本文还将对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讨论,以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
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分析支架式教学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本文还将展望支架式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前瞻性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旨在对支架式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源自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支架式教学的哲学根基和实践指导原则。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建构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支架式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从依赖他人转向独立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对支架式教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过程的研究。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应用等多个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者:刘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7期刘岩(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301636)摘要: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能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创造型人才。
高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具体分为“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88-02一、引言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能力,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创造型人才。
高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着重强调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近年来,国外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被引入我国,这些教学方法或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否能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此有必要进行实验验证研究。
二、研究背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他们有很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变观念,还是希望老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状态只会阻碍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永远处于被动学习,无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笔者针对我校2014级学生进行的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学习目的和动机存在显著差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付考试,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算完成了英语学习,学习动机属于表层动机。
虽然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的价值,比如有助于找工作、出国留学、提高个人社会地位等。
支架式教学_ScaffoldingInstruction_方法
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 按 “最邻近发展区” 的 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
3. 2 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 概念框架中的 某个节点).
3. 3 独立探索
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 借助成人的 帮助, 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 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 “最 邻近发展区” . 他认为教学决定着学生的智力发 展,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 知识水平, 那么, 教学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 的源泉, 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 影响其 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 的更高的水平 .
2
3. 5 效果评价
数 学 通 讯 2003 年第 19 期
横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纵坐标不变
1 2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 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
( 1) 自主学习能力; ( 2)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
y = sin ( 2x +
Π)
3
.
课的知识 . 教师以肯定为主, 多提希望, 对学生的 成果作必要的完善和整理 ] 教师: 请同学们在解决上述各题的基础上继 续思考, 如何用最简捷的语言描述函数 y = sin x 的图象在横轴和纵轴上平移、 放缩变换对函数解 析式的影响规律?
)+ b 的 学生: 函数 y = sin x →y = A sin ( Ξx + Υ
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 框架 ( concep tual fram ew o rk ).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 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 为此, 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 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 ” 这种教学思想来 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 “最邻近发 展区” 理论, 借助建筑行业中使用的 “脚手架” 作为 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 其实质是利用上述 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
初中音乐支架式教学
初中音乐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中所包括的基本环节,各专著和文献中并没有统一的论述,有的定为五个有的定为六个。
在这次的支架式音乐教学实验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六个基本环节:1.搭建支架。
搭建一个合适的支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一步。
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教师引领学生从原有的音乐能力水平向更高的即第二发展水平攀升,所搭支架的高度不能太高,应建立在实际能力和原有水平之间。
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原有水平、分析教学任务、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2.创设并引入情境。
创设情境是支架式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创设情境”更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同其他学科相比,是比较抽象而非语义性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利用了丰富课程资源、借助生活现象、自然现象、音乐史实与其他艺术学科如电影、文学、戏剧等,拓宽学生视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尝试探索。
音乐教师由刚开始的引领者与合作者变为一定程度上的观众和评论者,使学生变为主角、尝试投入到探索中去,让他们感受、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及意义并发现问题。
4.协作学习。
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
在音乐教学,尤其是音乐鉴赏教学中,每个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集体讨论和合作可以使学生分享彼此的探索结果、借鉴别人的可取见解。
这样不仅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反思,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5.独立探索。
音乐教学强调的就是个人体验。
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搭建好支架,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及教师的作用“淡化”之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个体独立体验,去感受、分析音乐作品。
6.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对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变化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这也是该教学评价较为突出的地方。
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
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作者:王三妹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12期学习支架是指在现有的学习效果与期望的学习目标之间建立起连接的支架,从而使学生学习力得到提升。
支架式教学提倡逐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线索,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成为一名独立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支架式教学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为例,从搭建知识支架、搭建问题支架、搭建情境支架、搭建评价支架几个方面,探讨支架式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力中的实践应用。
一、搭建知识支架——复习已知,勾连知识点作为搭建支架的第一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尤为重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也安排了“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然后照样子写句子”的练习。
归结起来,本单元就是要落实想象、积累和仿写的教学目标。
备课是为学生搭建知识支架的基点,把握教材和學情,才能更好地搭建支架。
据此,笔者提出了本课的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性。
(3)能仿照课文,围绕听到的声音写几句话。
系统把握教材后笔者发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语文要素。
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
为了勾连已学过的知识点,在导入环节中,笔者让学生从回顾句子、朗读句子入手:“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这三个句子均是各自段落的关键句。
通过回顾关键句,梳理每个段落的意思,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让学生再次运用所学知识点,更自然地导入新环节对“水的声音”的品读,这样,知识点更易于学生的掌握。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和内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其概念、作用、适用范围和实施步骤等方面,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支架式教学理论最早是由布鲁纳和伍德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种类似于“支架”的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这种“支架”是一种教学框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因为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和障碍。
支架式教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但是,支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教师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工具等,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接着,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五环节在小学英语复习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支架式教学五环节在小学英语复习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摘要:本文在阐述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把小学英语复习课堂教学中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形成了以“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评价”为基本程序的“支架式小学英语复习教学模式”,把知识内容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识记和运用。
关键词:支架式,支架式教学五环节,小学英语,复习课“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的创造者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五环节:搭建学习支架、设置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来消除这种差异,换句话说,在学生原有的独立解决问题是的实际发展水平,进阶到在教师或者他人的合理帮助下,达到进一步的发展水平,或者是超出预料中的能力。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Unit 6 Revision At the farm为案例,谈谈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复习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情境在Step One: Free talk and lead to the topic环节,老师利用PPT演播农场漂亮的风景图片,包括农场里的动物、水果、蔬菜等,伴随着美妙温馨的音乐,学生带着问题, 1)Where are they? 2) What are they?欣赏图片音乐的同时,也思考和寻找着答案。
老师的做法,一是能吸引眼球,二是设置了“农场”的主题情境,这个主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支架式教学及几种常见的支架类型
支架式教学及几种常见的支架类型摘要: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
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支架”,根据“支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认知型和情绪型两类。
关键词:数学;支架式教学;支架的类型引言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近期发展带”学说是由支架教学法产生的。
支架教学是指老师为学生在最近的发展区域设置支撑,以协助学生跨过最近的发展区。
“支架”在建筑工业中的最初含义就是“脚手架”,它是一个概念结构,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意义认知。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时,首先要了解支架的种类,然后根据支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支架。
根据其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认知和情绪两大类。
一、认知支架认知支撑是指在认知活动中,由老师所提出的概念构架。
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认知支持可以分成问题型、实物型和情景型。
1.问题类认知支架问题型认知框架是将新的理论知识隐藏到一个或多个支撑问题中,并将其分解成若干次问题。
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得到讨论结果,教师综合归纳,最后得到正确的回答,以使其达到发展的潜能。
比如,当我们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会发现,三角的内角和为180度,而发展区域则是要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表达式。
老师可以提问1:四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这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们可以考虑这个问题,结果表明,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老师可以再次提问2:五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在做完这两个问题后,同学们也许会想到把 n边形划分为几个三角形。
老师又问了第三个问题:n边形可以分为几个三角形?当学生得到正确的回答时,老师会问:n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也就是让学生达到发展潜力的程度。
2.实物类认知支架物理类认知支撑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来展示数学中的抽象情景。
实体类教学不仅包含了可视化的教学工具,还包含了电脑课件。
实体支架的主要功能是直观,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老师所教的知识。
另外,使用有形的载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的课堂更加有趣。
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教案
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教案主题:物质的分类课程内容: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3. 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难点: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3. 显示屏幕及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方式,并提出问题:你们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吗?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物质的成分、性质和状态进行分类。
2. 讲解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方法。
四、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盐、水等的分类及其性质。
五、展示(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应用。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支架式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下节课可结合案例分析或故事情景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分类及其性质。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对知识理解构建一种概念框架,分散复杂的学习任务,方便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其教学理念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主要分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五个环节。
目前这种教学策略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本文先对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流程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总结出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供参考。
一、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流程1.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搭建脚手架在小学语文中,脚手架的作用就相当于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必须围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合理的知识框架,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忆江南》两首古诗时,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
首先,教师必须以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为背景,以多媒体教学工具为辅助,通过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对这两首古诗有初步了解。
2. 依据教学支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小学生对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学习更是充满了求知欲望。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出发,创设能促使学生产生新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一些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忆江南》相关的视频,或者搜集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小故事,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会其中的情感基调。
此外,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自己亲身体验,这样既可以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力。
3. 确定教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这一环节是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和研究知识,教师在确定教学理念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这过程中可以做出适当的指导。
支架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模式初探摘要:参加市课题组半年来,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互动,自觉在课堂教学的观念和实施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或许是参加工作以来,个体知识结构增加和重组最多的一学期。
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法,更强的信心。
但把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我感觉平时做的还较少,课题组活动也有点偏颇,实际经验可以说还是很浅薄的,“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也只能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初段阶段。
因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资料,对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细节有了初步的想法,现结合“七彩的图画”一课的教学设计阐述如下。
关键词: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诞生起就沿用传统的讲练结合教学法,它的特点是以教师的权威讲解、演示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通过模仿操作和反复练习来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教学方式截断了知识的来源,也叫截流式教学。
截流式教学有两大“好处”:一、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和方便的多,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这种接受学习也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的系统知识,而且,因为模式固定,对教学设备和课前准备要求较低,对教师来说可谓“省心省事”。
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是难以消化和接受的,截流式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会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很容易造就出书之奴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书呆子”。
有一则趣事。
一道数学题: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华东师大一位数学教育专家以此对普通中小学,重点中小学的学生测试,居然都有作答,有答43岁的,有把34和75加起来除以2的。
原因是,学生习惯于所问必有答的教学常规,这种常规阻碍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审视。
我们的实际教学总是截断本源,“掐头去尾烧中段”,这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的原因。
而发现式教学模式在这几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的优点在于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索方式;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不足是适用范围有限且效率低,容易流于形式。
教育学支架式教学的分类和环节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 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学习支架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 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 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 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 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 技能.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 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a自主学习能力; b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c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 建构.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由于学生 的学习是动态的,因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动态的,提供给学 生的学习支架也应该随时调整,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 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 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 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 法.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脚手架"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 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 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 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 入.
建构主义的两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与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的两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与抛锚式教学策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 支架式教学在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课题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搭脚手架(首先搭建概念框架):在进人探究环节之前教师应先帮助学生认识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结构:如呼吸系统的组成、胸廓的结构等,然后再学习呼吸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呼吸作用的原理) 教师分析学习任务,并通过对概念框架的分析,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呈现给学生进人情境(情境是为学生而设,为学而设)每小组学生面前摆放人体呼吸系统模型以及人体胸腔剖面图图谱,新鲜的哺乳动物的肺或肺的干制标本。
呼吸运动模型。
课件展示视频录像或动画,如潜水员潜水作业前检查呼吸器具和氧气瓶、婴儿出生时的第1声啼哭等。
计算:学生自测自己1min内的呼吸次数,计算每天气体进出身体的次数。
引伸:上述现象,说明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呼吸。
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独立探索(教师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学生独立观察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或解剖模型,观察人体胸腔剖面图,新鲜的哺乳动物的肺或肺的干制标本。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关于胸廓的文字。
(知识支架)教师让学生感受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以及进出身体的气体变化。
(策略支架)学生一只手放在胸部下侧,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吸气和呼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什么变化,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协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
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互相切磋独立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问题:人体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说明理由。
胸廓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在吸气和呼气时,你的胸廓有起伏吗?是什么力量使胸廓进行运动的?呼吸运动时,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隔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人和呼出吗?效果评价(形式多样)表达交流:小组、大组、全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数学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的类型-精品教育文档
数学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的类型支架式教学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供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其中,“支架”的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弄清楚支架的类型有哪些,只有弄清楚有哪些支架,才可以依照不同支架的特点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相应支架.支架的类型多种多样,我们按支架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认知支架和情感支架.一、认知支架认知支架指的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按照不同的形式,认知支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问题类、实物类和情境类.(一)问题类认知支架问题类认知支架就是将所要学的新理论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然后再将支架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到讨论结果,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综合、归纳,最后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过程如图所示.例如,在学习n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现有的水平是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潜在发展水平是掌握n边形内角和公式.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一: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怎么得来的?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能会得到可以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教师可再提出问题二: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经过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可以将n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三:n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最后一个问题: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即到达了潜在发展水平.(二)实物类认知支架实物类认知支架就是教师借助实物演示数学中抽象的情境概念框架.实物类支架不但包括直观教具,也包括计算机课件.实物类支架的作用主要是直观性很强,学生能够尽快直接的学到教师所教内容.同时,运用实物类支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物类认知支架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数数,使用手指、糖果、火柴棒等实物让其和抽象的数字建立联系,等学生掌握之后,再撤去这些实物.通过实物进行演示,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停止不前的时候给予提示.在运用实物类支架时教师要注意所用实物要适当,否则不但不会帮助学生理解还会困扰学生,同时,实物演示也不可太过复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三)情境类支架情境类支架就是教师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寓于具体情境中提供的概念框架.创设的情境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有创设游戏情境,创设实际情境,创设现实情境,创设过程展示情境,创设悬念情境,创设竞赛情境,创设类别、猜想情境,创设争论性情境,创设动态情境等.设置情境性支架能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例如,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教授.在课开始前,教师可设置这样的一个情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能顶得上吗?比如,在一次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中,三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是50%,45%,40%,诸葛亮答对题目的概率为80%,如果将三个臭皮匠组成一组与诸葛亮比赛,各位选手独立解题,不得商量,团队中只要有一人解出即为获胜,答对题目多者为胜方,问哪方胜?在这样直观生动情境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能促进学生对独立事件概念的理解,同时又把原来冷冰冰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数学关怀,能够让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情感支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情感支架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推动能力,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去创设情感情境,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当中去.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新知识时,可以将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那年聪明解答“1+2+3+…+100=?”的故事以及其他数学家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介绍给学生,学生聚精会神了解这些知识,会不自觉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从而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然后再给出下面的问题:在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铅笔,问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支铅笔?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很快便会得到下面的结果:1+2+3+…+99+100=50×101=5 050,进而构建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的支架的类型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长处和弊端.无论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的支架,都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搭建的支架,才能让学生通过支架去构建数学知识的大厦,也才会逐步使学生学会自己去设计支架,掌握学?数学的好方法,培养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5.图表。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 .图表。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 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 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 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 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 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 式变化多端, 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 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 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J. Ho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 ) 批判性思考的助手》 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 批判性思考的助手 了足有48种图表 种图表( 了足有 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 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 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 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 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 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 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 比较矩阵等。 比较矩阵等。
支架式教学的分类 :
支架的表现形式范例:问题、建议、指南、 支架的表现形式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图表 等
1. 范例。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 范例。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 ),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 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 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 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 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 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 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 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 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 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 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 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 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如在《南极》一课的教学中, 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如在《南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去南极 考察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南极的自然资源或生物资源, 考察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南极的自然资源或生物资源,并把 考察的结果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全班交流。在学生进行“考察” 考察的结果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全班交流。在学生进行“考察” 之前,教师展示了一个“南极的企鹅”范例,它展示了南极企鹅的种类、 之前,教师展示了一个“南极的企鹅”范例,它展示了南极企鹅的种类、特 生活习性、保护等。学生通过这个范例, 点、生活习性、保护等。学生通过这个范例,很自然就明白了如何表达自己 考察”结果。 的“考察”结果。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 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 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 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 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 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 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 引向深入。
学习支架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学习支架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 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 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 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 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 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 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 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 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 成任务的技能。 成任务的技能。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 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 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 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 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2. 问题。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 问题。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 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 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 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 支架问题” 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 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 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 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 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3. 建议。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 建议。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 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 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 问题” 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 性相比, 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如学生在了解运河杭 州段的情况时, 州段的情况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去杭州内河管理所了解运河的建 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 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 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 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 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 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 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 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 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 、效果评价: 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a自主学习能力; b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c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 b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c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建构。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 建构。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由于 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因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动态的, 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因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动态的,提 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架也应该随时调整, 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架也应该随时调整,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 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 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 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 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列。 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 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 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 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 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 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 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 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 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 向导。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 向导。向导亦可称为指南, 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 题的汇总和集合, 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 的绩效。 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 错过关键细节; 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 学生收集特定信息; 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 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 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如在学生 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 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 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 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 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 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 文化、运河的现状, 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 要有图片, 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 等。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