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诗;(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3)了解作者李白及诗歌创作的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感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与手法;2. 诗人的情感变化;3. 诗歌的背景与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把握;2. 作者情感的剖析;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3. 相关资料卡片;4.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拟行路难》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手法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行路难”、“江湖”、“明月”等;(2)解读诗歌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3)剖析作者情感,理解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矛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及文化价值。

6. 课后作业(1)背诵《拟行路难》;(2)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他描写“行路难”的诗歌,如《登高》、《行路难·其四》等,进行比较阅读;2.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剖析《拟行路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行路难”。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诗歌内容,完成填空题:(1)《拟行路难》的作者是____;(2)诗歌主题是____;(3)诗歌中的意象有____、____、____等。

拟行路难教案6篇

拟行路难教案6篇

拟行路难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方案、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learning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pla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拟行路难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工具,教师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安排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拟行路难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拟行路难》。

(2)理解《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拟行路难》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拟行路难》。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鲍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拟行路难》的诗意和主题。

2. 《拟行路难》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拟行路难》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拟行路难》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鲍照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拟行路难》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拟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拟行路难》的主题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诗歌时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拟行路难》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拟行路难》。

(2)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鲍照的其他作品,如《芜城赋》、《玉台新咏》等,探讨其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拟行路难》在古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提问并解答关于《拟行路难》的问题。

2. 组织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术语解释:“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一)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二)、作者简介:1、鲍照的生平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2、鲍照的人生道路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和他的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但是鲍照出身,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及时享乐、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拟行路难》。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主题的解读和情感把握。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 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拟行路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拟行路难》。

8.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李白--关注现实批判精神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发言积极性。

(2)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1. 学生对《拟行路难》的字词释义、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拟行路难》教案(精选3篇)

《拟行路难》教案(精选3篇)

《拟行路难》教案(精选3篇)《拟行路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拟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拟行路难》的文意,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理解文意,体会作品情感。

3. 讲解:分析《拟行路难》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作品中的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拟行路难》的文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对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拟行路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3. 选择一首古文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拟行路难》的文意、技巧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XXX的《拟行路难》是一首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不公的诗歌。

这个时期,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得一些才高的寒士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心怀不平。

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XXX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手法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首先,我们要了解XXX这位才子的诗歌成就,他的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突出人物。

接着,我们来读诗。

学生可以自己先读,然后齐读、朗读。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XXX的愁,是因为门第决定了人生的命运,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使得他感到愤怒和不平。

他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的遭遇比作水流,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

这样的比喻,更加生动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清诗歌的层次,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最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人生的不公平,但同时也要努力去改变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正。

另外,文章中也存在一些段落不够清晰或有问题,需要删除或改写。

以下是修改后的文章: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

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板书:XXX)如果你是XXX,拥有这样的双重身份,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以意逆志)XXX是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

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怀才不遇,最后死在战乱中。

因此,他的感情基调会是愤懑的。

(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XXX的诗歌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的诗篇;(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能够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3)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读;(2)诗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3)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韵律和意象;(2)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拟行路难》;2. 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文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理解程度;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心境。

2. 互动提问: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分析《拟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全篇采用“比兴”手法,通过描绘山川河流、天上云霞、人物情感等,来展现出作者思乡之情、壮志凌云的激情和拼搏奋斗的决心,是唐诗中的一件精品佳作。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之李白及其诗歌创作风貌。

2.通过分析《拟行路难》的篇章结构,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

3.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4.读懂《拟行路难》这篇唐诗,领略其深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 欣赏李白所作《将进酒》全篇,并对李白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第二步: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步: 讲述《拟行路难》的创作环境和意义,以及其中的比兴手法。

第四步: 分析《拟行路难》的篇章结构,为孩子们组织阅读提供指引。

第五步: 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负责该诗某一篇章部分的分析,让学生在与同伴间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进一步深化对诗歌艺术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以互动体验为主要特点的情境化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英语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领悟它传达的思想情感。

六、家庭作业1.阅读李白代表性的一首诗歌,对其进行分析。

2.在《拟行路难》的比兴手法中,挑选其中两三个进行分析,说明它们的意思。

3.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撰写一篇文章。

4.背诵《拟行路难》的某一段。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拟行路难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古诗词美的艺术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体验中,拓展自身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理解和运用比兴手法来研究诗歌,为学生今后的文化学习和应用奠定更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拟行路难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在教师帮助下,更加深入认识古代文学,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到古诗词艺术魅力的独特之处。

拟行路难大学语文教案

拟行路难大学语文教案

课程类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艺术特色。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背景、作者介绍、诗歌原文及注释。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鲍照及其作品。

2. 引导学生思考:《拟行路难》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情感?二、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 学生介绍诗歌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等。

2. 教师补充说明,强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情感。

三、诗歌分析1.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中的“大道”和“青天”等。

3. 分析诗歌的意境,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4.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5. 教师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意象、深邃的哲理等。

四、课堂活动1. 学生自由发挥,以诗歌中的意象为素材,创作一幅画作或一段音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阐述创作思路。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鲍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诗歌分析、课堂活动等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拟行路难 学案 学生

拟行路难  学案 学生

《拟行路难》学案编写:王智斌审核:樊洁姓名: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本首诗。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整首诗。

【学习重点】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整首诗。

课前预习一、自主学习: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1.“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

2.“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鲍照,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18首。

鲍照擅长和,尤善乐府,作品,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课内探究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后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歧.路(qǐ)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拟行路难1》导学案学生

《拟行路难1》导学案学生

《拟行路难》导学案(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30分钟完成)、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预习案自主学习: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2.明确体裁《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其主旨多有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第四首。

3.查阅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

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之卑微。

【自主学习指导】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诗;(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作者鲍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抗争精神;(2)认识到了解历史背景对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诗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分析;(3)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2. 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3. 比较教学法:适当引入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鲍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含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拟行路难》;3. 了解作者鲍照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推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拟行路难》,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了解作者鲍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能够深入解读诗文,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拟行路难》导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100%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熟 悉诗歌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教 师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8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人生多艰的感慨,培 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受诗 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审美 情趣。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课程导入(5分钟) 介绍诗人鲍照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熟悉内容;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03
讲解与讨论(20分钟)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及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04
拓展与延伸(10分钟)
介绍与《拟行路难》相关的其他作品或时代背景等元 素,拓宽学生的视野。
0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分析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分享自己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 收获和成长,以及需要改进和 提高的方面。Leabharlann 06教师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提出问 题。
分析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 手法。
理解力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
《拟行路难》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3-12-31

CONTENCT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学常识与背景拓展 • 诗词技巧与鉴赏方法 • 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 教师评价与反馈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拟行路难》背景介绍
诗人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 合称“元嘉三大家”。

《拟行路难》学案

《拟行路难》学案

《拟行路难》学案一、学会读诗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析题目。

《行路难》本是民间歌谣,主旨乃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晋书》记载,袁山松曾作《行路难》,“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可见其辞以悲愤为主,其调多悲凉之音。

本诗题目为“拟行路难”,其中“拟”字应理解为_____。

2、析诗体。

本诗应属于_____(五、七、杂)言诗,全诗共八句。

依前后顺序,这八句的末一字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根据用韵的情况来划分诗歌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内容3、诗歌起首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作者以“_____”喻_____,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比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这两句诗中隐含着诗人的___________。

4、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呐喊,而是首先以“_________________”的宿命论观点,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过,愁是消除不了的。

继而诗人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__________________,也因“_________”如鲠在喉而“__________”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生)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生)

一、鲍照简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地一点是什么.(一)鲍照地生平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地文学作品地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地作者.关键词:、、 .DXDiT。

(二)鲍照地人生道路鲍照地人生地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地时代、出身和他地志向地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地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地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地前提,因为出身寒微地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地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地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地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地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地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地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地东西,都与他地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地才能实现个人地价值,而当他地努力受到社会现实地压制、世俗偏见地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地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地深沉忧愤.这种忧愤地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关键词:、、 .jLBHr。

(三)鲍照地诗歌创作鲍照地文学成就是多方面地,他地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地还是诗歌.他地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地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地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地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地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地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地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关键词:、、 .LDAYt。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文;(2)了解作者鲍照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拟行路难》全文;(2)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鲍照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2)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2. 运用对比分析、实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生动形象地阐述诗文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鲍照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拟行路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实践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进行文学创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2.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列举实例并进行简要分析;3. 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人生道路探索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对《拟行路难》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

《拟行路难》及《咏怀》教案和学案

《拟行路难》及《咏怀》教案和学案

《拟行路难》及《咏怀》教案和学案《拟行路难》及《咏怀》教案初备:杨福利深备:方法:诵读鉴赏日期:【教学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前反馈:《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鲍照简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一)鲍照的生平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关键词:、、。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关键词:、、。

(三)鲍照的诗歌创作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关键词:、、。

二、诗歌学习(一)整体感知诵读提示:(1)此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意读出时缓时及的节奏,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情感。

(2)最后两句连用七言,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诵读时要注意音节中所体现出的感情高潮。

”1、诵读全诗,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二)诗歌赏析1、默读全诗,把这首诗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

要求:符合原诗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2、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诗人“愁”是为何?背景提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制度,造成“”的局面。

阻塞了寒士的,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选取诗中的一句诗句来进行赏析(提示:注意诗人使用的手法以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三)课堂小结1、《拟行路难(其四)》全诗突出写“”,所叹者,酌酒为,悲歌为,不敢言者更。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古诗源》卷十一)。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2、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三、拓展延伸1、诵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六:画线诗句让你想到了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新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诵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六:画线诗句让我想到了诗人的2、杜甫《春日忆李白》中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歌风格: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说李白诗歌风格“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中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即。

唐代对鲍照的《拟行路难》情有独钟,他的《》、《》等乐府诗也写“”,但感情的跌宕起伏,有但力图突破的束缚,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对鲍照诗的继承。

3、对比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从写作缘由和语言风格上又有何相同之处。

默写:拟行路难鲍照诵读: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专家引领】鲍照:迷者之歌鲍鹏山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

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

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常青的不老松,谁当皇帝谁都要依赖着这两个家族。

所以,谢灵运生前虽不得意,或者说,不如他的意,但他却仍然是煊赫的,为人注目的。

由于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不断被人提及而脸儿特熟的。

鲍照则出身庶族,“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

当谢灵运的诗篇万众传诵,贵贱莫不传写之时,鲍照写完诗,还要谦恭万分地“贡诗言志”,冒着“轻忤大王”的风险,把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才有可能得到赏识。

好在他的诗还真的得到了爱好文学的刘义庆的称奇,然而这哪里能比得上谢灵运的风光?这正是鲍照所愤愤不平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

有了这样大的生活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

比如谢灵运是豪奢的,对贵族化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而又流露出不屑与否定的;鲍照却是“身地孤贱”,对贵族的豪奢生活流露出无限艳羡而又不加掩饰的,这使他与左思又划出了界限。

左思出身庶族,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则宛然是士族的,虽然骨子里十分热衷仕进,追名逐利,但嘴上却不断地说着淡泊,鼓吹着功成身退。

而鲍照则真正是庶族思想与价值观的代表:不满所处的地位,迫切地要求改变,热切地追逐富贵。

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典型意义之所在。

因此,他也就显得比左思更为真诚而实在,在“诗言志”的基本原则下,鲍照的诗,也就有了更加充沛的激情——因为他是写他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与追求,而没有矫情。

事实上,如果说在那个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行其道的时代,陶渊明以田园诗与之对抗,谢灵运以山水诗与之对抗,而鲍照,则是以自己的激情重现了文学的本质,重现了文学的魅力。

相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的以题材胜,鲍照的激情,才是当时文学最为缺少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写自身的潦倒: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

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

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

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

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

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

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

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

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

运圮津途塞,遂转死沟洫。

从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

(《代贫贱苦愁行》)鲍照存诗二百多首,乐府诗有八十多首,而这首诗名曰“代……”,初一看,还以为又是乐府旧题,其实“贫贱苦愁行”并不见《乐府诗集》,可见这是他的自创;自创而曰“代”,又可见“贫贱苦愁”是他心中耿耿不能忘怀的人生之痛。

开首“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结尾“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全是申述人生贫贱苦愁,还不如一死了之。

而中间所写的贫苦尴尬之状,也“非身历者不能道”。

可见虽然他也偶然以儒家思想自慰:“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但他是不甘的,不愿的,不服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心非木石,岂能无感于人生穷愁,无感于世道不公?只是因为“不敢言”,而“吞声踯躅”而已!我们再看看他在诗中表现出的对富贵的艳羡和贪恋——这是一般人都要加以掩饰而他却肆言宣扬的: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

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

六乐陈广座,组帐扬春风。

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

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

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

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

(《数名诗》)除了最后两句有些愤怨(其实也夹杂着更多的艳羡)外,那种对车骑、宴饮、歌舞等物质享受充满叹慕的描写,对“家族满山东”、“休沐还旧邦”、“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的成就感及虚荣心的满足等,都全不似传统士人的口吻,这是典型的市井下层人的理想与追求。

在中国古代诗人那里,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眼光与趣味——不是他们没有这样的眼光、趣味与追求,而是他们都掩饰了这种趣味。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上,人们是贬低这些的。

所以,人们总是掩饰自己的这种追求。

左思说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这才是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肯定与赞赏的,也是对人们的要求——一方面要立功,所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另一方面又要拒绝个人富贵,免得这种个人的利益追求玷污了“公益”的追求。

可是鲍照的趣味就是下层的,因而是活泼的、真实的。

鲍照不仅写出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而且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和宫体诗,他的边塞诗是中国边塞诗史上重要的一环,是唐朝之前边塞诗最值得珍视的作品。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艳情诗,写女性的情与态,大胆而又露骨——他笔下的女子,也是富于激情的。

他的这些艳情诗,又是梁陈宫体诗的先声。

一个热衷于江山塞漠的人也醉心于宫廷闺闱,这似乎不大和谐,其实却十分合乎逻辑:因为无论边塞还是闺闱,都是最能激发生命冲动的地点;无论敌人还是美人,又都是最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对象。

鲍照是一个生命力特别强大的人,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他需要杀戮与征服,需要死亡与爱恋——马背与女人的玉胸,是他的天堂,而死亡与生殖,最能搅动他的热血。

我们选一首他的艳情诗看看,《代淮南王》其二: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你看这样的女子,是不是柔情似水更热情似火?在鲍照的那个时代,陶渊明转向了田园,谢灵运游荡于山水,他们对这个世界,一个是淡泊相忘,一个是厌恶相烦,他们给这个世界的,是背影。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悟者”,他们看穿了,看厌了,也就心冷了。

可是,诗人都远离了去,还有谁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人的生活保持着那一份关注?此时的鲍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迷者”,迷恋着这个世界上光怪陆离的一切,红尘滚滚,情欲深深,而且他在才华上、艺术上又如此毫不逊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