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影像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PPT课件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生长方式
沿器官间隙生长,对周围脏器无挤压
淋巴管瘤 节细胞神经瘤 淋巴瘤
深入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血供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Target sign (靶征)
T2WI肿瘤中心呈低—等(肌肉)信号,周围有高 信号区包绕,CT呈中心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增强扫描靶心强化相对明显 中心为肿瘤实质区(瘤细胞成分+纤维+脂肪),周 围为粘液组织。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极少见于恶性病例。 节神经细胞瘤
异常影像表现腹膜后纤维化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肿瘤
原发:少见、种类多、85%为恶性,且以肉瘤(脂 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等)及恶性畸胎瘤 等最常见。
良性瘤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淋巴 瘤等。 转移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胶原纤维
T1WI、T2WI均呈低信号 致密胶原纤维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 常见: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硬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MFH、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纤维肉 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等 少见:神经鞘瘤和恶性间质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无强化:良性(脂肪瘤、淋巴管瘤) 快进快出:良性(副神经节瘤、巨大淋巴增生) 快进慢出:
大部分恶性瘤 部分良性:部分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
延迟强化:
常见腹膜后含脂肪的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男,腰痛3天
你的诊断?
最为常见,约占55%。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 组织和骨髓样造血组织构成,可伴有钙化或出血。 边界清楚以脂肪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内 夹杂以少量细网状、条索状、片状稍高密度的骨髓 样组织。 增强后骨髓样组织轻度强化。
突发右侧腹痛
•病理分型及CT表现: •I 型:高分化型:脂肪密度肿块,伴不规则分隔增厚; •II 型:粘液性:含粘液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网状、 片状、云雾状延迟强化; •III型:多形性:分化差,不含成熟脂肪组织,多表现为不 均匀软组织肿块,伴坏死,难以与软组织肿瘤鉴别; •IV 型:圆细胞性; • V 型:去分化型:体积大,周围组织压迫明显,可见假包 膜,去分化成分明显强化,成熟脂肪组织无强化。 •其中I、II型为低度恶性,后三型为高度恶性肿瘤,极易复 发和转移
【影像描述】左侧肾上腺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 缘光滑,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15HU,二期增强 扫描囊内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可见轻度强化。
【病理诊断】符合上皮性囊肿
1、 脂 肪瘤 : CT表现边界清楚,具有包膜的低密度 肿块,CT值低于-100Hu,与皮下脂肪密度相同。增强扫描 显示无强 2、脂肪堆积:无包膜的脂肪密度,少见。 3、脂肪肉瘤 。 4、髓样脂肪瘤:由脂肪组织和骨髓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常没有症状,位于肾上腺,体积常较小。 5、肾上腺腺瘤。 6、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肿瘤由 脂肪、血管和平滑肌3种成分组成,容易出血,病人常有 腰痛和血尿。 7、腹膜后畸胎瘤:含有脂肪、液体密度/信号及钙化、骨 化、牙齿影等多种成分的肿块是其特征;肿瘤血供较少。
医学影像-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影像表现
Ao = 主动脉 C = 结肠 K = 肾脏 P = 胰腺 Sp = 脾脏 1 = 镰状韧带, 2 = 肝胃韧带 3 = 胃脾韧带
系膜
o 肠系膜: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 结构
o 横结肠系膜: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 腹膜结构
o 乙状结肠系膜: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 膜结构
o 阑尾系膜: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 膜结构
转移癌
o 原发病史:源于卵巢、胃、胰腺的恶性肿瘤 o 腹膜不规则增厚 o 多发结节状及团块状软组织肿块 o 不均匀强化 o 腹水
M.68,胆囊癌腹膜转移
男,60,362491B,胃癌术后9年,腹痛1周。 腹膜后及腹系膜淋巴结广泛转移(2013-12-2)
2013-5-9胸椎MRI片(同前病例) 延迟诊断了7个月。
448767,女,74岁, 右下腹疼痛2月,
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大网膜结 节)恶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谢 谢!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增厚,网膜浸润
胆囊窝结核瘤,周围腹膜强化
腹膜囊性肿瘤
p 单纯囊肿:多种起源 p 淋巴管瘤 p 畸胎瘤 p 假性粘液瘤 p 胰腺假性囊肿
腹膜后单纯囊肿 F.57岁
405546,女,22岁,体检发现左上腹 肿物10天。小网膜囊淋巴管瘤
肠系膜囊肿
畸胎瘤:肿块内见脂肪成分.M.63
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影像表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浆膜 o 脏层、壁层腹膜 o 大小网膜、韧带及系膜
大网膜
o 自胃大弯下垂至脐平面,反折至横结肠 o 左至胃脾韧带,右至十二指肠上部 o 4层腹膜 o 胃结肠韧带
大网膜
o 脂肪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间皮组织 o 供血:胃网膜左、右动脉--胃网膜动脉弓 o 活动性大 o 吞噬细菌异物、限制疾病蔓延、分泌液体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消化系ct影像解剖
图5-3-2 肝叶段的划分示意图
肝脏的8段划分 (Couinaud & Bismuth据肝内血管特点 )
纵向:右、中、左肝静脉 横向:右、左肝门蒂(门脉、动脉、胆管) • 左叶外上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上段、右叶后上段 • 左叶外下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下段、右叶后下段、尾叶
2.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 Mayers划分法
• 肾前间隙 (anterior pararenal space)
• 肾周间隙 (perirenal space)
• 肾后间隙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
肾前间隙
• 位置:腹膜后壁和肾前筋膜之间
3. 胰腺的CT解剖
• 位置:腹膜后肾前间隙内
• 形态:宽带状或弓形
• 大小:胰头最大3.0cm,体部2.5cm, 尾部2.0cm • 密度:40~50HU,均匀
• 胰管:2~4mm,主胰管可达5mm
CT图像上辨认胰腺的重要解剖标志
• 肠系膜上动脉:呈苹果柄状,其前方为 胰体部 • 脾静脉:位于胰体尾部背侧,脾动脉下 方,是胰体尾的重要解剖标志 • 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右行进入下腔 静脉,此恰为胰头部水平 • 钩突:呈楔形,左前为肠系膜上动静脉 右后方为下腔静脉
• 空 肠:左上腹 • 回 肠:右下腹
大肠 (large intestine)
• 升 结 肠:右肾旁间隙内 • 降 结 肠:左肾旁间隙内
• 横 结 肠:腹膜内前中腹
• 乙状结肠:腹膜内
• 直
肠:骶尾骨前,膀胱后
三 腹部MRI解剖
思考题
• 腹膜后间隙的CT解剖 • 试述肝脏的CT解剖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医学影像学-腹部
肝转移瘤
概述:30-50%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肝,以消化道和
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表现:USG首选,进一步选CT、MRI
CT、MRI:
平扫:多发低密度,或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边缘不光整,可有坏死 增强:30%呈“牛眼征”,中心低密度/信号,边缘环状 强化,最外缘又略低于正常肝。少数为富血供
CT、MRI 平片、CT:阳性结石为高密度 造影:阴性结石为充盈缺损 MRI:T1WI低信号,T2WI、MRCP为充盈缺损
胆结石
急性胆囊炎
病因: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胰液返流 影像表现:
平片:胆囊增大 造影:少用 CT:壁增厚(>4mm),增强后粘膜强化,浆膜层因水肿呈
低密度环状影
MRI:一般不用
基本异常表现-造影
功能改变:
张力改变:张力增高(牛角胃、痉挛)、张力降低( 无力胃、胃下垂) 蠕动改变: 运动力改变: 分泌功能改变:
基本异常表现-CT、MRI
结石、钙化: 空腔脏器:扩张、狭窄、积液、壁增厚(食管>3mm、胃
>5mm)
实质脏器:密度/信号改变(平扫、增强,数目、形态) 淋巴结肿大:
溃
疡
疡
影像表现-胃溃疡
愈合:龛影变浅变小,水肿带减轻或消失。大溃疡可
有瘢痕,但无龛影
恶变: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 粘膜呈杵状增粗和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影像表现-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90%发生在球部,较小,多在前、后壁 龛影:呈小圆点,边缘大多光滑整齐,周围有一透明
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
主要依靠USG和CT 实质脏器包膜下破裂:包膜下血肿 实质脏器内破裂:脏器内血肿 实质脏器破裂(包膜不完整):腹腔内积血
腹膜腔和肠系膜影像学表现
作为CT检查后的补充技术,有利于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但细节显示稍逊于CT检查。
1. X线检查
二、正常影像表现
2. 超声检查
3. CT检查
正常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均不能直接识别,但可观察到其整齐光滑的边缘。增强CT可以看到 网膜、系膜和韧带其中血管的强化。正常情况下,无论平扫或增强检查,多不能确定网膜、 系膜和韧带的边界。
• 腹膜结核致腹膜均匀增厚
三、基本病变表现
网膜和系膜异常
网膜和系膜较常见的异常是炎性病变造成的水肿;炎性 肉芽肿或肿瘤侵润、转移所形成的结节或肿块,多发结 节也可相互融合而形成较大肿块。
• 急性胰腺炎致肠系膜根部水肿
四、疾病诊断
(一)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①急性腹膜炎: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常见于胃肠道穿孔、腹部外伤以及手术后并发 症等。 ②腹腔脓肿:腹腔脓肿是腹腔内化脓性感染局限于某些解剖间隙内,周围被纤维组 织或脏器包绕而形成。
三、基本病变表现
腹腔积液 正常时,腹膜腔内可有少量液体,当病变致腹膜 腔内有明显量液体时称为腹腔积液,即腹水。 少量游离腹腔积液聚集在腹膜腔最低位,即站立 位为盆腔腹膜陷凹,仰卧位时则为肝肾隐窝;大 量腹腔积液时,可占据腹膜腔各个间隙。
• 盆腔腹膜陷凹积液
三、基本病变表现
腹膜增厚
腹膜增厚可为均一增厚或结节状增厚,前者常见 于结核性腹膜炎和急性胰腺炎等,后者多为腹膜 原发或继发肿瘤。
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结核性腹膜炎:病理分为以下三型
①渗出型:显示密度稍高于水的腹腔积液;腹膜较均匀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大网膜有较多 渗出时呈污垢样改变。 ②粘连型:稍高密度的腹腔积液,常呈多发包裹性;网膜呈小片状增厚并有不同程度强化;肠 系膜增厚呈线状、星芒状改变。 ③干酪型:少见,多由渗出型、粘连型演变而来;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并环形强化;腹内 多发囊样病灶,常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分隔多为轻度强化,也可因复合感染而有明显强化。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此外,增强检查可进一步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 管影,并可显示血管被包绕和移位情况。
影像学表现--MRI
✓MRI同样能显示局部多个增大的淋巴结或融合成团 的增大淋巴结。其信号在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 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4岁, 腹膜后区见 多发肿大淋 巴结,部分 融合成团块 状,与邻近 胰腺、肝脏 黏连
影像学表现—CT
包绕腹腔干, 增强后不均匀 强化
影像学表现—CT
女,72岁,腹主动脉 周围见密度均匀肿块, 呈轻度强化。强化血 管穿过肿块。 病理:B细胞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主动脉左旁 软组织影, 脾脏肿大伴 分叶状肿块, 与脾门及腹 膜后淋巴结 融合,包绕 脾血管。
病理:弥漫 性B细胞型 非霍奇金淋 巴瘤
影像学表现--MRI
A.T1WI压脂;B.T2WI;C.冠状位T2WI 腹膜后等长T1WI、稍长T2WI信号肿块 融合成团,包绕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淋巴瘤,检查腹膜后淋巴结是 否受累,根据上诉表现不难明确诊断。当淋巴 瘤仅累及腹膜后淋巴结时,根据影像学表现也 可提示诊断,但需与腹膜后原发肿瘤和转移瘤 鉴别。
腹膜腔腹膜后CT检查
•淋巴结病变 •何杰金氏病:25%在确诊时已有腹部淋巴结 受侵,其中95%仅累及主A旁淋巴结。显示 该部淋巴结肿大。
•非何杰金氏病: 淋巴结受侵常有跳跃现象; 腹部淋巴结肿大约30%局限于肠系膜淋巴结, 在主A旁淋巴结肿大者中,半数有肠系膜淋 巴结肿大。
非何杰金氏病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盆腔内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和肝受侵:多见于非何杰金氏病淋病 瘤,有肝肿大、肝内低密度病灶、肝门区 淋巴结肿大。
•胃和小肠:胃壁增厚、小肠壁增厚,不规则 狭窄
•肾、肌肉、骨骼等也可受累。
胃肠道
一、胃 •常规检查方法,口服1%泛影葡胺稍多一些, 让胃适度扩张,正常胃壁<1cm, 扫描从剑 突至脐。 •食管胃连接处胃壁稍增厚,CT显示局限性肿 块影。
二、淋巴结癌转移的CT表现 •淋巴结转移癌可单个淋巴结肿大,亦可多个密集, 须肿大到一定程度CT才能显示。 •一般呈分叶状肿块影,中心密度可因坏死液化变低 •正常血管周围有脂肪比衬,血管轮廓清楚,肿大的 淋巴结使之不清,肿大的淋巴结可包绕血管,使之
变形;亦可推挤血管使之移位。 •如压迫输尿管 — 输尿管、肾盂积水
一、淋巴结的癌转移
盆、腹腔脏器癌瘤淋巴结转移有一定规律性,根据原 发肿瘤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部位。 •胃 — 腹腔淋巴结、左膈下、肠系膜上淋巴结; •肝 — 腹腔淋巴结、沿下腔V膈上、肝门淋巴结; •胰 —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主A前、侧淋巴结; •脾 — 脾门; •肾 — 腔V前、主A与腔V间淋巴结; •膀胱 — 髂血管旁、主A分叉处淋巴结; •直肠 — 髂内、髂总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前列腺 — 膀胱前淋巴结 — 髂内、外淋巴结— 骶淋巴结; •睾丸、卵巢— 腰淋巴结(主A、腔V、髂血管旁淋巴结); •子宫 — 髂外、内血管旁、腹股沟淋巴结
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影像诊断_PPT课件
CT及MR检查, 良性病变多小于5cm,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极少侵及邻近器官,可见钙化表现。
恶性病变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侵及周围器官, 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易出现坏死、 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后,均匀中等强化, 以静脉期强化明显,可出现边缘壁强化,其内囊 变坏死不强化。
鉴别诊断:胃肠道原发肿瘤。
病理检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与病理:是一类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 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多见于胃、小肠。肠系膜、腹膜后罕见。
20-30%为恶性,转移多见于肝脏和腹腔。
大小可从1-2cm到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 长,大多数没有包膜,偶尔可见到假包 膜,较大者可伴有囊性变,其内可有坏 死及囊变,出血。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 30%,肌壁层约10%,可向腔内及腔外 生长。
病史:
患者:男 63岁 下腹部疼痛不适4天余,外院彩超示盆腔
肿块。未行特殊诊治。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体检:腹平软,腹部可见触及多个脂肪瘤, 下腹部可触及一肿物约5*8cm,质地韧,活 动度可,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Murphy征(-),肝区叩击痛(-),移动 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
入院后胸部、上腹部CT未见异常。 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
静脉期
延迟期
CT
MRI
MRI
手术
术中见腹腔大量血性液体,约1000ml,见肿 瘤破裂,肿瘤位于骶前间隙,约13*8cm大 小,质地韧,活动度不佳,肿瘤与乙状结 肠、膀胱明显粘连,探查小肠、结肠、肝 脏、脾脏未见明显占位。术后剖开见肿瘤 为鱼肉样物质伴坏死出血组织。
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膜腔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X线:腹腔脓肿在腹部平片上一般无明显改变,部分病例可显示脓腔气 影征象表现为较大的气-液腔、气团或多发性排列成串小气泡。
腹膜腔转移瘤 (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
概述
➢ 腹膜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腹膜腔肿瘤比较 少见,大多数为腹膜转移瘤。
➢ 腹膜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腹膜腔肿瘤,是癌细胞经血行或直 接种植到腹膜、肠系膜和大网膜所致的肿瘤。
➢ 多继发于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的恶性肿瘤。 ➢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及胃肠道功能
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 CT平扫囊内密度均 匀一致,呈等密度或 稍高于水样的密度, 囊壁多薄,或无法显 示,增强扫描病灶内 部无强化,囊壁不强 化或轻度强化
男,58岁 淋巴管瘤
治疗
通常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或较小时,多采用以广谱抗生素为主的 非手术治疗;若治疗数周后仍持续发热或脓腔逐渐增大,单纯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的,应及时行穿刺引流治疗;手术引流多适用于脓腔 大、多房性脓腔、穿刺引流不彻底或因穿刺风险较大者。
小结
➢ 腹腔脓肿按其发病部位有膈下脓肿、肠系膜肠曲间脓肿、盆腔 脓肿等
➢ CT主要表现为腹膜腔内低密度肿物,边缘模糊,密度介于软 组织肿物与积液之间,中央密度更低;增强扫描中心无强化, 边缘见环形强化;脓肿有时可见气体影。
➢ MRI: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脓腔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肿腔不强化。
CT:腹腔脓肿一般循腹腔解剖间隙分布,但由于各解剖间隙之间的连 通性对腹腔积液及脓肿引流的影响,以及脓肿的局限化,因此腹腔脓 肿累及的范围与解剖间隙之间不一定一致。
腹膜后腔与腹壁病变CT诊断
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
病理与临床
– 病因不明确:多数作者认为系淋巴组织先 天发育异常或异位生长而成。 – 囊肿通常较大,囊壁菲薄,为纤维结缔组 织或单纯以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囊内含浆 液、乳糜液、脂肪或粘液。 – 临床上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较大肿块常因腹块、腹痛、肠道梗阻症状 就诊。
腹腔游离积液
胸腹水鉴别
腹腔积液
脾胃隐窝积液,急性胰腺炎患者
腹膜腔脓肿
病因与病理
– 常继发于腹部手术、创伤和腹膜炎、消化 道炎症、穿孔、肠坏死等。 – 内含脓液、坏死组织、细菌和白细胞。 – 常因肠道、内脏器官、腹壁、网膜或系膜 粘连包裹而局限。 – 常见类型:膈下脓肿、盆腔脓肿、肠曲或 系膜间脓肿。
小肠系膜囊肿,单囊无分隔
降结肠系膜囊肿
肠系膜纤维瘤
病理与临床
– 起源于肠系膜的纤维组织,其切面呈编织状,质 硬,光滑,边界清楚。 – 肿块较小时,多无自觉症状。 – 较大的肿块,由于挤压腹内脏器,可出现疼痛、 腹胀和肿块。
CT表现
– 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多较大; – 密度均匀,若中心坏死可出现低密度区。 –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
腹腔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腹腔结核病包括胃、肝、脾、肠、腹膜 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其中以肠、腹膜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为 多见。三者间有密切联系,多同时存在 但临床上亦可表现为以某一脏器为主, 成为单独的病型 至于肝脾结核,大多数是全身粟粒结核 病的一部分
腹腔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腹膜(后)腔与腹壁病变的 影像诊断
腹膜腔病变
腹腔积液
概念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肠系膜纤维瘤病
CT特征
• 肠系膜较大软组织肿块.包裹肠管.可穿透肠管,致肿块内积气 • 边界较清晰,可局部浸润生长 • 平扫密度均匀,可因与肠管穿通出现坏死,原发囊变少 • 增强扫描轻或中度强化,内散在明显强化区 • 侵犯肠管穿孔,合并感染时,呈复杂囊实性改变,边界模糊,囊壁明
显强化
精品课件
• 部位:右侧多见(隔下负压及右结肠旁沟)
• 增厚处可见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
• 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胃低分化腺癌腹腔转移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转移性腹水(卵巢癌)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腹水,网膜饼)
腹膜转移(孤立腹膜结节)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性粘液腺癌
精品课件
50
精品课件
30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精品课件
胃肠道外间质瘤
CT表现 • 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易坏死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 • 强化明显,多呈不均,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等引起 • 系膜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多见 • 病理学分为:浆液性;乳糜性;良性间皮性;被覆其他成分
精品课件
肠系膜间皮囊肿
肠系膜间皮囊肿
精品课件
肠重复畸形
• 病因不明,与胚胎期肠管发育异常有关 • 临床分为4型:
✓ 肠壁囊肿型 ✓ 肠外囊肿型 ✓ 肠外管状型 ✓ 憩室型
精品课件
80
肠重复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黎凤媛一.腹膜的解剖及组织学:腹膜为被覆腹腔内面及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层与壁层,壁层较厚,被覆于腹腔或盆腔内侧,光滑。
脏层很薄,被覆胃、肝、脾及部分被覆胰腺、膀胱、子宫表面后固定于后腹壁移行为壁层腹膜,并形成一些皱折和间隙,最大的皱折是网膜和系膜,脏壁两层的腔隙为腹膜腔。
大网膜为包绕胃的浆膜所组成,从大弯开始覆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其间富于血管及脂肪。
肠系膜:包绕肠管后相互融合附帖在后腹壁上,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包含血管、淋巴管及脂肪组织。
腹膜的被覆上皮为间皮,单层扁平上皮和其下的薄层纤维结缔组织。
二.影像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腹膜的炎性病变,化脓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和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及腹膜肿瘤等,准确性较高。
但由于受肠道气体回声、病人肥胖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如肠间小脓肿,超声诊断困难。
CT扫描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可弥补超声检查的不足,在腹水的衬托下,使用恰当的CT调窗技术可很好显示腹膜病变。
窗宽最好采用400-500HU。
必要时可以做多种窗技术扫描以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及病理基础。
同时为了解胃肠道与腹腔内病变的相关性,在增强扫描前应口服造影剂和水。
采用高分辨率CT可提高腹膜的显示率。
MRI由于成像时间长,容易受肠道蠕动和呼吸运动的的影响,腹膜和腹膜腔病变的MRI图相质量欠佳,临床较少应用。
三.腹膜正常CT、MRI表现:由于腹腔是一个潜在的腔隙,只有腹腔积气、积液时才可显示其边界及范围。
正常情况下,利用腹膜外脂肪层与腹腔内脂肪衬托出腹膜的轮廓,瘦者难以显示。
采用高分辨率CT或较宽的窗宽,腹膜较易显示。
腹壁肌层CT扫描显示清楚。
大网膜,肠系膜,韧带由于其内有脂肪结构显示为低密度。
腹膜MRI扫描表现:腹膜外脂肪,大网膜,肠壁脂肪T加权和T加权均为较高信号,腹膜为相对低信号。
正常胸膜腹膜不超过2mm. 四.腹膜病变的影像表现:(一)腹膜炎性病变:1.化脓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病因:继发于胃肠,胆囊穿孔或腹腔术后感染。
病理:腹膜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致腹膜增厚,腹腔积液。
影像表现:①.游离气腹,②.腹腔积液或腹腔脓肿,③.腹膜增厚,④.反射性肠郁⑤.肠壁增厚粘连,⑥.脂肪组织密度增高,⑦.肠壁间积液.2.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 TBP ):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途径: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溃,女性生殖器结核,脊椎、胸膜结核直接蔓延。
活动性结核血行淋巴播散而致。
病理及CT表现:按主要病变分为干湿两型通常为混合型,在发病过程中三型病变可相互重叠,混合存在或以某型病变为主。
肠系膜淋巴结显具增大。
肠管浆膜面及腹膜壁层布满无数结核结节,大网膜增厚、挛缩、变硬,肠系膜增厚并缩短。
湿型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型)特点是:腹腔内有大量浆液性腹水,呈血性,腹膜表面复以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粟粒样结核结节和结节斑块,肠管通常无粘连。
①.CT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 值高达25HU以上,②.污迹腹膜,腹膜上粟米大小的结节,周围有渗出和增殖,增强扫描无强化.腹膜结节以结核结节为病理特点,CT表现为腹膜上软组织样结节,饼状网膜及系膜增厚;CT影像上显示网膜密度增高呈扁块状,表面凹凸不平,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⑵干性型(粘连型)特点为腹腔内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因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以致肠管彼此相互粘连,肠管间聚集干酪样物质。
腹水吸收后有少量浆液性腹腔内渗出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蛋白沉积使腹膜、肠系膜、网膜增厚,孪缩变硬、成团,系膜肠管广泛粘连成块,腹腔闭塞呈冰冻状态,引起慢性肠梗阻。
CT表现为:①分散多发包裹性少量-中量高密度腹水;②.肠系膜增厚呈线状,星芒状改变,可伴多发环形强化肿块。
⑶.混合型:干湿两型混合存在。
结核性腹水,干酪坏死并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肠曲、网膜系膜广泛粘连及腹腔内局限性积液、积脓以及与其他脏器粘连分隔形成许多小房.粘连肠曲间聚集的干酪坏死病灶形成局限性结核性脓肿。
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并融合成团块状,中央干酪坏死。
CT表现为腹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肿块中心低密度为干酪坏死组织,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和粘连的肠曲包绕形成囊实性肿块,无明显强化。
④. 腹腔淋巴结增大:常见于肠系膜、胰腺周围、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CT平扫显示软组织密度结节或相互融合成较大肿块,增强扫描显示增大的淋巴结周边环状强化,直径1-4cm,壁薄光滑小于2 mm。
中心均质低密度,CT值为31-56HU,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出现中心低密度的环行强化,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二)腹膜肿瘤:腹膜肿瘤中,良性肿瘤有腹膜囊肿,神经纤维瘤、脂肪瘤,均很少见,腹膜恶性肿瘤较多见,其中原发较少,主要为继发性,腹膜原发恶性肿瘤常见为腹膜间皮瘤,腹膜假性粘液瘤,组织细胞类肿瘤。
极罕见的有恶性淋巴瘤。
1.良性肿瘤:按组织结构分为,肠源性囊肿,皮样囊肿,淋巴管瘤。
①.肠系膜及大网膜淋巴管囊肿:•发生机理先天因素: 囊性淋巴管瘤及海绵状淋巴管瘤:病因:常为淋巴管发育异常, 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或正常分化良好的淋巴结构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未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或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根据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分为3型:. 单纯型(毛细管型)淋巴瘤. 海绵状淋巴瘤型:是由多发迂曲扩张较大的淋巴管聚集呈蜂窝状,边界欠清。
囊性淋巴管瘤(水囊瘤)多见由大的淋巴腔隙构成, 伴有胶原组织和平滑肌,影像表现:肠系膜淋巴管瘤CT表现为单发,多发或弥漫性囊性肿块,肿瘤多发生在向周围扩展阻力较小的解剖部位,肿瘤可为多囊性,彼此分离,亦可为多房性相互连通,肿瘤囊壁菲薄,光滑,无软组织结节。
大多有薄而不全分隔,囊壁薄囊腔小时可形成网格状,囊内液体可呈脂肪密度、水样密度、软组织密度,均匀无强化,有作者认为囊内含游离碎块及脂肪密度液体是肠系膜淋巴管瘤的特征性改变。
多房性较单房囊肿常见,单房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36 cm不等,轮廓光滑无分叶,,边缘清楚,囊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囊肿巨大压迫肠管系膜缘时可产生分叶。
肿块生长过程中可自行破裂,漏入腹腔形成腹腔淋巴积液。
肠系膜淋巴管瘤需与肠重复畸形,囊性间皮瘤,囊性平滑肌肉瘤鉴别,后者为单房性,囊壁较厚。
为类圆形或圆形的囊性病灶:①.肠源性囊肿:病因病理: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中肠道憩室样芽生残留,脱离肠道包含在系膜之间,与肠道相通形成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内壁被复肠黏膜上皮,含肠壁各层组织。
②.皮样囊肿:为胚胎期上皮残留,包括汗腺、毛囊、皮脂腺。
③肠系膜淋巴管瘤:胚胎期异常淋巴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胚胎发育时,原始淋巴组织离开正常发育的淋巴系统,形成一团孤立淋巴组织,继续生长,不断增大,形成淋巴管瘤,病理类型包括: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
后天因素:腹部外伤,手术、炎症后局部淋巴管粘连,阻塞,导致淋巴管扩张,形成囊性肿块。
2.大网膜囊肿:分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多为囊性淋巴管瘤,CT显示单房或大小不等的多房性囊肿,囊内液体为浆液。
假性囊肿,因大网膜炎症或受伤形成的局限性包裹性积液。
3.腹膜间质瘤:胃肠道外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有作者对14例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研究提出胃肠道外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几乎一致地阳性表达CD-117,提示胃肠道内外存在一种能形成网膜及系膜和胃肠道的原始干细胞.研究表明网膜和肠系膜间叶性肿瘤与胃肠道间质瘤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胃肠道间质瘤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都应看作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有复发和转移可能,大于5cm的肿瘤应终生随诊。
CT表现:腹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光整,密度尚均匀,肿块内可坏死液化,增强后强化明显。
.4.腹膜间皮瘤:腹膜间皮瘤,可发生在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上,以胸膜间皮瘤常见,腹膜次之,心包膜及睾丸鞘膜罕见。
病因病理: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原始的先驱细胞,分良性或恶性,局限性或弥漫性。
局限性间皮瘤好发于上腹部或盆腔,为孤立性肿块,可呈囊实性或实性,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边缘清楚,有包膜,有时带蒂并可囊性变。
弥漫性腹膜间皮瘤全部为恶性,可多中心起源,肿瘤沿腹膜、浆膜和间皮下组织增殖扩展,呈弥漫性胼胝增厚或呈广基的乳头状、粟粒状的多发性肿瘤结节,结节融合形成大的肿块,少数肿瘤中心有囊性变。
网膜变硬,增厚缩短呈结节状和团块状,肿瘤侵犯临近脏器和组织,导致肠管粘连和梗阻,血性腹水。
肿瘤累及腹腔内器官,但仅限于表面,很少侵入深层组织,不伴淋巴转移。
高度恶性可有局部浸润,种植转移,淋巴及血道转移。
组织学上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性能,可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国内以混合型为主。
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有关。
此外还可由氟石接触,结核性斑痕,外照射,病毒感染,慢性炎症。
影像表现:弥漫性腹膜间皮瘤组织学上以上皮型为主,CT表现为:①.腹水,②.腹膜增厚,呈片状或板块状,并有细小的或明显突出的软组织结节,③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脂肪组织被软组织肿块取代,呈饼状包块或为单个,多个软组织肿块,肠系膜呈星状或皱褶状包块。
小肠与肠系膜周围结构粘连、固定。
当肿瘤侵犯肠壁深层组织时,CT显示肠壁增厚,肠腔变形。
④.盆腔腹膜反折和子宫角区显示多个或单个囊实性和实性肿块。
局限性腹膜间皮瘤多为纤维型和混合型,CT显示腹腔、盆腔或后腹膜腔内囊实性肿块,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肿瘤实性部分显著强化。
局限性间皮瘤影像显示为上腹部或盆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
囊性或实质性以实质性为主。
4.腹膜转移性肿瘤:腹膜转移癌比较常见,常见的原发肿瘤有卵巢囊腺癌,胃癌,结肠癌.胆囊癌。
病因及转移癌瘤形成机制:大都由腹腔脏器的癌瘤,累及浆膜后,癌细胞或癌小块组织脱落, 弥漫种植于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表面.癌细胞或癌组织生长繁殖,腹膜下组织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形成癌的间质,被腹膜的结缔组织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转移结节.并融合成饼状.结节弥漫散布于大网膜.癌细胞亦可沿浆膜面扩展生长.由于直立重力关系,癌种植结节多见于盆腔腹膜,其次为肠系膜小肠附着沿缘,大网膜重度受累,横膈受累及.癌性腹水:腹膜广泛癌转移时,引起腹水和腹腔内脏器相互愈着.由于淋巴管和小静脉被癌栓堵塞,引起淋巴淤滞,渗出及炎性渗出液所致.腹水可以是浆液性或血性.5.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多中心发生和在这一组织系统内扩散蔓延的特点.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学特征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病淋巴瘤.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淋巴结, 但大多为非霍奇金氏病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发生于结外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多为胃,肠道,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肉眼观察病变显示为团块状,斑块状,或为混合型.CT显示病变沿系膜肠壁呈片状结节团块状弥漫侵润生长,边界不清,密度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