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文言虚词练习四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文言虚词练习五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6、溱与洧,浏其清矣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文言虚词练习六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文言虚词练习七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4、曾不若孀妻弱子5、以为莫己若者6、为蛇将若何7、亦使之若何8、国其若之何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0、若毒之乎11、若属皆且为所虏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7、望洋向若而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八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某所,而母立于兹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则以兵围所寓舍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文言虚词练习九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2、君家妇难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8、古人以俭为美德;9、霓为衣兮风为马;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1、君既为府吏;12、十七为君妇;13、自名为鸳鸯;14、冥有鱼,其名为鲲;15、始尔未为久;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7、非为织作迟;18、为秦宫人;19、为仲卿母所遣;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5、公为我献之;26、阿母为汝求;27、慎勿为妇死;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29、如姬为公子泣;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文言虚词练习十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囷囷焉;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⑾非曰能之,愿学焉;⑿而人之所罕至焉;⒀吴人焉敢攻吾邑;⒁且焉置土石;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⒃永之人争奔走焉;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文言虚词练习十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囷囷焉;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⑾非曰能之,愿学焉;⑿而人之所罕至焉;⒀吴人焉敢攻吾邑;⒁且焉置土石;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⒃永之人争奔走焉;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文言虚词练习十一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死生,昼夜事也;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古之人不余欺也;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8.是说也,人常疑之;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5.岂独伶人也哉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文言虚词练习十二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文言虚词练习十三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①罔不因势象形;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⑤不如因而厚遇之;⑥因击沛公于坐;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因拔刀斫前奏案;⑾相如因持璧却立……⑿于今无会因;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⒁蒙故业,因遗策;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文言虚词练习十四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⑤业精于勤、荒于嬉;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⑾燕王欲结于君;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文言虚词练习十五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3、蹇叔之子与师;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5、与尔三矢;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15、恐年岁之不吾与;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18、当与秦相较;19、遂与之俱出;20、与战胜而得者;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22、与风水相吞吐;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E.微斯人,予谁与归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文言虚词练习十六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3、作地势,高下九则;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此则寡人之罪也;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4、入则孝,出则悌;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6、欲速则不达;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文言虚词练习十七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用实者成实时采;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此三者,吾遗恨也;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8、陈涉者,阳城人也;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文言虚词练习十八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3、奉之弥繁;4、侵之愈急;5、子孙视之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参考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二、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文言虚词练习二一、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文言虚词练习三一、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文言虚词练习四一、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文言虚词练习五一、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⑨大概文言虚词练习六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二、9.CEFA将近;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文言虚词练习七一、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海神的名字;二、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文言虚词练习八一、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文言虚词练习九一、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被动;21助词,表诘问;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二、CD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被动文言虚词练习十一、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文言虚词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评语文:文言虚词演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演习(一)一.说明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 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悲5. 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 此所以学者不成以不沉思而慎取之也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描写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 徐而察之19. 夫诸侯而骄人则掉其国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 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准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世界之平易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断定“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同仇敌忾,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不然,何故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墨客终日5而思也.三思6尔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文言虚词演习(一)答案一.说明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并且”;16—18衔接状语和动词,表润饰;19—20连词,表假设“假如”;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光副词词尾,助词.二.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润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三.兵者,危道也.须同仇敌忾,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不然,何故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墨客终日5而思也.三思6尔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润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暗示奉劝或感慨语气,可译为“吧”“啊”文言虚词演习(二)一.说明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传记》)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逝世,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故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故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若何怎样?"(《鸿门宴》)15.若何怎样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雷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平易近不加少,寡人之平易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断定“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斯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故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文言虚词演习(二)答案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传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4)用作状语,常暗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表程度,经常应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何等”“怎么如许”.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故”.(1)“何如”即“若何”,经常应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逝世,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故”即“以何”,经常应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故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故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若何怎样”,经常应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沛公大惊,曰:"为之若何怎样?"(《鸿门宴》)若何怎样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何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斯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故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答案: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何等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8. 可译为怎么样文言虚词演习(三)一.说明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贵爵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成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传记》)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伙头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剖断准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雷同,③与④雷同B.①与②雷同,③与④不合C.①与②不合,③与④雷同D.①与②不合,③与④不合三.断定“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门第代捕蛇,已多人逝世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斯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演习(三)答案说明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慨,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门第代捕蛇,已多人逝世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斯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慨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留5. 助词,词尾,不译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文言虚词演习(四)一.说明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传记》)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令郎扶苏.(《陈涉世家》)8. 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雷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令郎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断定“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世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文言虚词演习(四)答案一.说明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暗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暗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暗示事物规模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断定句中,起确认感化,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克不及作宾语.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如许 G才 H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世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世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文言虚词演习(五)一.说明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 较秦之所得,与克服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 童微伺其睡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 以故厥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克不及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克不及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逝世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不然四肢解尽,心犹不逝世.”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尔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6.溱与洧,浏其清矣27.南边其凉,雨雪其雱28.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苍天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正人,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剖断准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雷同,②⑤雷同B.③④雷同,⑥⑨不合C.⑥⑦雷同,⑧⑨雷同D.②⑤不合,④⑥雷同三.断定“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不雅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不雅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斯?归国,将相掉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当时,何人能如斯?食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度之急尔后私仇.”不雅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认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文言虚词演习(五)答案一.说明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导代词“那”“那些”;13指导代词“个中的”;14—15暗示推想.估量语气“生怕.精确”;16—17暗示祈使语气“应该”;18—21暗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暗示磋商语气;23暗示假设“假如”;24暗示选择“或者.照样”;25暗示妥协“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感化;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暗示疑问语气.二.B(①他的②个中的③那④那⑤个中的⑥他,他们⑦我,本身⑧他,他们) ⑨精确三.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暗示反问语气,可译难堪道4.副词,暗示磋商语气,可译为照样5.指导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暗示推想语气,可译为精确7.副词,暗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必定8.代词,可译为个中9.连词,暗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照样10.连词,暗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本身文言虚词演习(六)一.说明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若白叟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驴一鸣,虎大骇,认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逝世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雷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三.断定“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1且偷生,逝世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斯,则必危.纵有“逝世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文言虚词演习(六)答案一.1-2连词,表递进“何况.并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妥协,“何况”;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二.9.CEF(A快要.几乎B暂且.姑且C将要.立时D尚且E将要.立时F将要.立时)三.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暂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文言虚词演习(七)一.说明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2.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类似也3.执事愚蠢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4. 曾不若孀妻弱子5. 认为莫己若者6. 为蛇将若何?7. 亦使之若何?8. 国其若之何?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0.若毒之乎?11.若属皆且为所虏12.若臣,则不成以入矣13.若先王之抱怨雪耻14.爱以身为世界,若可以托世界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17.若舍郑认为东道主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20.时有军役若水旱,平易近不困倦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22.南宫适出,子曰:“正人哉若人.”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逝世也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令郎而立,认为旦夕之急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7.望洋向若而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准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如有情天亦老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白叟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三.断定“若”在文中的意义.“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家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常人可及也,吾亦如斯.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着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解危抑之情,绝矣.文言虚词演习(七)答案一.说明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3“如同.像.类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假如”;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如许.如斯”;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海神的名字.二.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三.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2.代词,可译为如许,这,如斯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首文言虚词演习(八)一.说明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乐园乐园,爰得我所2.某所,而母立于兹3.必能使行阵和气,好坏得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克不及十一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则以兵围所寓舍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雷同的是 ( )A.成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于世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令郎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克不及十一三.断定“若”在文中的意义.“吾1所认为此者,以先国度之急尔后私仇也”,蔺相如斯言,足使之为世界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斯,岂他人可及?察其言,不雅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世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文言虚词演习(八)答案一.说明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3名词,场合.地位;4—6“所”加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构造做定语;9—11“为……所”表自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暗示手腕或凭借;17阁下;18“座.套”.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自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三.1.可译为……的原因2.暗示自动3.“所+动词”后面著名词性构造,则所字构造起定语感化4.“所+动词”组成所字构造5.“所+动词”组成所字构造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办法(门路.手腕)文言虚词演习(九)一.说明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恩泽斯平易近.2.君家妇难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5.散木也,认为舟则沉,认为棺椁则速腐.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8.前人以俭为美德.9.霓为衣兮风为马.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是.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1.君既为府吏.12.十七为君妇.13.自名为鸳鸯.14.冥有鱼,其名为鲲.15.始尔未为久.16.为世界理财,不为征利.17.非为织作迟.18.为秦宫人.19.为仲卿母所遣.20.而身故国灭,为世界笑.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偏袒.25.公为我献之.26.阿母为汝求.27.慎勿为妇逝世.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29.如姬为令郎泣.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泉源活水来.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雷同的是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必力焉 B.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缺少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令郎泣,令郎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F.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三.断定“为”在文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居心.9为世界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文言虚词演习(九)答案一.说明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造;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自动;21助词,表诘责;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忙;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二.CD(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自动三.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暗示动作行动的时光,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文言虚词演习(十)一.说明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囷囷焉.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⑼晋国,世界莫能强焉.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⑾非曰能之,愿学焉.⑿而人之所罕至焉.⒀吴人焉敢攻吾邑.⒁且焉置土石.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⒃永之人争奔波焉.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雷同的是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平易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逝世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三.断定“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斯,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文言虚词演习(十)答案一.说明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暗示停留,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就”二.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三.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文言虚词演习(十一)一.说明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1.城北徐公,齐国之俏丽者也.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逝世生,日夜事也.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逝世地,故以羊易之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世界也.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古之人不余欺也.9.古人云:"将以有为也."10.令郎畏逝世邪?何泣也?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故能鼓乐也?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令郎畏逝世邪?何泣也?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仔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①南山陲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①归卧:隐居。
②陲:边缘。
(1) 下列对诗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下马饮.君酒饮:使……喝B.问君何所之.之:哪里C.但.去莫复问但:只D.但去莫.复问莫:不(2) 下列对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友人的关切。
B.对俗世的厌弃。
C.对隐居的向往。
D.对官场的不舍。
2.解释加点字。
(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2) 但手熟.尔(3) 尔安.敢轻吾射3.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张岱)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①,至北固,舣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②天为白。
余大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③。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傒④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⑥,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摋⑦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
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
③漆静:昏暗、宁静。
④傒(xī):家奴。
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⑥喧阗:喧哗,热闹。
⑦摋(sà):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i 念.无与为乐者ii 盖.竹柏影iii 余道.镇江往究iv 剧完,将曙..(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方法指导:掌握意义用法,记住例句,得法教材,触类旁通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一、人称代词,通尔,你,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方法指导:掌握意义用法,记住例句,得法教材,触类旁通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一、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余知而无罪也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1、表并列:并且黑质而白章故其国富而兵强2、表承接:接着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又前为歌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表修饰:……的吾尝终日而思矣吾恂恂而起顺风而呼提刀而立4、表递进:而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表假设:假如、如果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6、表条件:才、就然则何时而乐焉7、表转折:但、但是、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知文而不知武何一、动词,通“荷”,挑、背何蓑何立何戈与?(dui武器)二、疑问代词1、表人:谁、什么人来者何人?2、表时间:什么时候何当共剪西窗烛何时可掇3、表事物:什么,哪大王来何操?何枝可依4、表原因:为什么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三、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多么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原文1: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
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
”曰:“请客入。
”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
’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
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开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其所止。
’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目: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②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③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④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解析①句末表判断语气;②句中停顿,不译;③连词,表修饰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B.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泛泛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D.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解析A项,前“则”表转折,但是;后“则”表假设,那么。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解析D项,介词,用;A项,语气助词,表范围,可不译;B项,动词,认为;C项,顺承连词,而。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B.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C.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解析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C、D三项都为助词,的。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1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1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文言虚词系列练习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三、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文言虚词练习(二)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白马啊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2009届高三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徐而察之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D.而耻学于师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乃使其从者衣褐C.石之铿然有声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D.不能容于远近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请以剑舞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侣鱼虾而友麋鹿去今之墓而葬焉C.窃为大王不取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吾尝终日而思矣B.佯狂不知所之者羡长江之无穷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虽才高于世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句中“乃”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臣乃敢上壁C.今君乃亡赵走燕D.十年乃成参考答案1.D【解析】 A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因果。
B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 “就”;第二个“则”表示转折,“可是”“却”。
C 项,第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于”都作介词,译为“向”。
2.C【解析】 A、B、D 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而 C项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D【解析】 D项,于:介词,表被动。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译为“在”。
4.A【解析】 A 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B项,“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顺承。
C项,“为”第一个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替。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1】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二)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附答案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原文1:庭坚学问*,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目: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词有“魁伟之文……”之语C.其重之也如此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C项,代词,代苏轼;D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而庭坚于*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都是表句中语气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D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原文2: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目: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于此解析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___一、课内巩固在下列各题中,分别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均为单选题;1.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B.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余闻而.愈悲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徐公何.能及君也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4.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6.例句:秦王恐其.破壁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其.若是,孰能御之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C.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8.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示赵弱且.怯也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9.例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A.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B.更若.役,复若赋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D.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10.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臣所.过屠者朱亥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11.例句:吾所以..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吾所以C.师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D.所以12.例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A.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B.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吾属今为.之虏矣13.例句:臣请为.王言乐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如姬为.公子泣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4.例句: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D.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5.例句:余闻之也.久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古之人不余欺也.16.例句:操当以.肃还付乡党A.秋以.为期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7.例句:不赂者以.赂者丧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8.例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于今无会因. D.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19.例句:君幸于.赵王A.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D.业精于勤、荒于.嬉20.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A.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C.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1.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此则.寡人之过也22.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3.例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太后盛气而揖之.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D.作师说以贻之.24.例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25.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B.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C.顷之.,烟炎张天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6-27题;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①,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②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遂舍之;注释:①愎:执拗;②临:临刑;26.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乳母告急于.东方朔;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赵氏求救于.齐;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业精于勤,荒于.嬉;27.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我当设奇以.激之;A.以.乱易整,不武; 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将帅二三子以.蕃; 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8-29题;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得乎”28.选出与“而徙于越”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吾尝终日而.思矣;29.选出与“或谓之曰:‘子必穷’”中的“或”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或.曰:“此鹳鹤也;” B.或.师焉,或否焉;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0-32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 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30.对下列句子中的“而”字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A.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表承接,有因果联系的意思;B.而.不肯行——表转折,相当于“却”;C.我自行之而.不肯——表转折,相当于“却”;D.七岁为而.为孔子师——表承接,相当于“就”;31.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之: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其:①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以: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D.于: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32.对下面三个句子的语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君侯何不快甚也②汝安能行之也③何遽叱臣乎A.三句都是反问语气B.①是询问,②③是反问C.①②是询问,③是反问 D.三句都是询问语气;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参考答案1.C例:表转折,却;A表并列,B表承接,C表转折,D表修饰2.B例:表承接,就;A表递进,并且;B表承接,就;C表因果,因而;D通“尔”,你3.D例:为什么;A什么;B通“呵”,喝问;C怎么;D为什么4.A例:介词,对于;A介词,对于;B助词,舒缓语气;C助词,呢;D助词,舒缓语气5.B例:连词,才;A副词,竟然;B连词,才;C表判断,就是;D代词,你的6.A例:代词,他;A代词,他;B代词,这;C副词,一定;D代词,自己7.D例:副词,难道;A代词,它;B副词,一定;C副词,大概;D副词,难道8.D例:副词,将要;A连词,尚且;B连词,并且;C副词,暂且;D副词,将要9.B例:代词,你;A连词,如果;B代词,你;C代词,这;D动词,像10.C例:名词,地方,处所;ABD都是代词,所字结构;C名词,地方,处所11.C例:用来……的;ABD都是“……的原因”,C用来……的12.A例:动词,以为;A动词,以为;B动词,作为;C动词,成为;D介词,被13.C例:介词,向;A介词,被;B介词,替;C介词,向;D助词,呢14.C例:代词,它<他>;A代词,哪里;B助词,啊;C代词,他<它>;D助词,啊15.C例:句中舒缓语气;A表判断语气;B表商量语气;C句中舒缓语气;D表陈述语气16.A例句:介词,把;A介词,把;B介词,凭借;C介词,因为;D连词,表并列,又17.B例:介词,因为;A动词,认为;B介词,因为;C连词,表修饰,而;D连词,用来18.D例:连词,因为;A介词,凭借;B介词,通过;C名词,缘由;D连词,因为19.B例:介词,被;A介词,到;B介词,被;C介词,比;D介词,在20.B例:介词,跟,同;A动词,赞同;B介词,同;C连词,和;D动词,结交21.D例:副词,就是;A连词,表承接,那么;B连词,就;C连词,却;D副词,就是22.A例:助词,定后标志;A助词,定后标志;B代词,……的人,CD都是助词,表提顿23.C例:代词,我;A代词,这;B代词,他;C代词,我;D代词,他24.C例:助词,“取独”;A助词,提宾标志;B助词,的;C助词,“取独”;D代词,它25.D例:助词,定后标志;A代词,它;B动词,到;C音节助词;D助词,定后标志26.B例:介词,向;A介词,在;B介词,向;C介词,比;D介词,由于27.C例:连词,表目的,来;A介词,用;B介词,因为;C连词,来;D介词,凭28.B例:连词,表承接;A表转折;B表承接;C代词,你;D表修饰29.C例:代词,有的;ABD的用法与例句同;C连词,表选择,或者30.C表递进,可译为“尚且”31.DA都是动词,到、去;B都是副词,表希望;C都是介词,把;D①介词,被②介词,到32.B。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1、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2、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3、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4、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虚词练习(含答案)
高考文言18虚词练习题一、其狐谓狼曰:“羊肉1其鲜乎!君2其有意,叼3其一而啖之,得饱4其口福。
”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5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6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7其嬉逐,愿为一雪8其耻。
君9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10其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案:1.“何其”,多 2.表假设,如果 3.代词,一只(羊)4.代词,你5.代词,它6.“其···其···”:是···还是···7.代词,它 8.代词,那 9. 副词,一定、可10.副词,难道二、而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6、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7、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9、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连词,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8、表示目的关系.9、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10、〖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然而〗这样的话,那么(然:承上,指代。
而:启下,表转折。
)三、何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7、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完整版)十八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针对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言虚词一、语段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还,复职,加光禄大夫。
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
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以臻为征蜀将军乃:(2)帝方隆意于.殿舍于:(3)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之:(4)非王者之事也.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以.臻为征蜀将军②不然,籍何以.至此B.①臻奏案之.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①殿舍不成,吾所.留心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①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
(1)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译文:(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6题。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句: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儿寒乎?欲食乎?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练习(四)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五)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六)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3)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 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三、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练习(二)答案一、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2.副词:(1)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