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静脉曲张
一、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静脉的异常扩张和迂曲,是由于静脉内压力增高,超过了静脉壁的承受力所致。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不会自行痊愈的血管瓣膜疾病。常见于长期从事站立职业者(如教师、营业员、厨师、理发师、重体力劳动者等)。根据统计其发病率为10-20%,即在中国静脉曲张患者超过1亿,男女比例为1:2,左腿比右腿好发,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渐增加。
二、下肢静脉系统解剖特点:
下肢静脉系统是由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深静脉、穿通支(连接浅深静脉)构成。下肢静脉系统是由各属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并非只是独立行使功能。人体静脉血液90%的回流功能由深静脉完成,10%的回流功能由浅静脉完成。浅静脉、深静脉及穿通支均有完整的瓣膜,静脉瓣膜有单向开放和完全关闭的功能,从而保证了静脉血液由浅向深、自远而近向心脏回流。
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内侧皮神经伴行,逐渐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其汇入点称为隐股点。
小隐静脉在足外侧,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过腓肠肌内、外两头间到腘窝,穿筋膜注入腘静脉。
三、发病机制: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内压力增高,超过静脉壁的承受能力所致(好比吹气球一样)。下肢静脉曲张几乎是人类特有的疾病,由于直立体位,下肢静脉需要承受很高的静水压,久而久之,静脉壁易发生扩张、退化,形成下肢静脉曲张。可以说,下肢静脉曲张是人类为站起来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为了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克服重力作用回流到心脏,人类的静脉内进化出了一种结构—静脉瓣。静脉瓣是静脉管腔内的“单向阀门”,它能保证下肢血液只能朝着心脏的方向(自下往上)流动而不发生倒流。长期站立者下肢静脉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四、病因:
诱发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主要有两种:①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家族遗传因素决定)。②下肢静脉压力增加(后天因素如年龄、长久站立或坐位、怀孕、重体力劳动、肥胖)。
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回流依靠“三方协同”作用:心脏搏动产生的舒缩力量、小腿肌肉运动时的“肌泵”作用,以及呼吸时胸腔内的负压吸引作用。其中,静脉瓣膜在血液回流中起“单向限制”作用。若瓣膜有缺陷,其“单向限制”作用丧失,血液就会倒流,并对下一级静脉瓣膜产生额外冲击,久而久之,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下级静脉瓣膜会被逐级破坏。与此同时,倒流的血液会对静脉壁产生巨大压力,最终使静脉壁相对薄弱的部分膨出。上述瓣膜破坏效应一般首先发生于隐-股静脉瓣,因为该瓣膜位置最高且其表面无肌肉保护,所以最易受损害。当腘静脉瓣膜返流后,膝以下静脉瓣迅速被破坏,此时腓肠肌收缩可使血液向近端回心,也可使血液流向远端至足靴区,致使足靴区静脉系统处于局部淤血和高压状态,所以静脉性溃疡常发生在足靴区。
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静脉壁的中层。发病初期,中层的弹力组织和肌组织都会增厚,这种变化可视为静脉压力增大所引起的代偿性反应。晚期,静脉瓣萎缩、硬化,静脉中层肌组织和弹力组织萎缩、消失,静脉壁逐渐变薄、失去弹性,进而发生扩张。病变静脉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局部组织缺氧,抗损伤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和溃疡。
五、症状
下肢静脉曲张早期多无特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小腿酸胀不适、踝部水肿等症状。久站后不适症状明显,休息一晚上往往能缓解。
一般地说,凡是下肢静脉倒流引起的不适,经抬高下肢或休息一晚后,症状都能明显改善。若符合这一特点,应高度怀疑静脉方面的问题。
六、并发症:
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程大致可分为稳定期和并发症期两个阶段。稳定期平均在20年左右,扩张、迂曲的静脉形似蚯蚓,不仅妨碍美观,患肢常感酸、沉、胀痛,易疲劳、乏力,多发生久站后。当平卧抬高患肢后,上述症状可消失。随着静脉瓣膜的缓慢破坏,多数病人会出现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进入并发症期,出现①淤血性皮炎、②血栓性静脉炎、③深静脉血栓、④静脉出血、⑤继发感染等并发症,最终发展至⑥静脉性溃疡(俗称“老烂脚”)。
淤血性皮炎:下肢静脉曲张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长期淤血引起的皮肤病变,医学上称为“淤血性皮炎”。早期仅表现为皮肤瘙痒、碰伤后色素沉着,以后逐渐发展为皮损、脱屑、水疱,甚至皮肤溃疡。
淤血性皮炎的表现多种多样:按颜色分,可有红、黄、棕、褐、紫、蓝、白、黑等;按皮损形态分,可有点状、片状、大片状等,可突起或凹陷,也可伴脱屑、水疱等。淤血性皮炎的最主要特点是主要分布在小腿中下部和踝关节附近,医学上称为“足靴区”(即穿靴子的部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一种特殊的皮肤改变——脂质硬化,主要表现为皮肤变硬,伴色素沉着。出现这种皮肤病变,往
往预示着将很快发展成皮肤溃疡。
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淤血,静脉壁可发生炎性改变,进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血栓性静脉炎。在血栓性静脉炎发生前,常常有一些先兆,如原本没有症状的曲张静脉开始出现发烫、疼痛等症状。此时若再不引起重视,静脉血栓将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可引起局部剧烈的疼痛和红肿。
深静脉血栓:浅静脉血栓还会向深部蔓延,形成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若发生脱落,可随血流漂到心脏和肺动脉,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静脉出血:下肢静脉曲张后期,血管壁越来越薄,再加上皮肤炎症损伤,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静脉破裂出血,自发破裂出血的情况也经常见到。一旦发生出血,病人应立即平卧并抬高患肢,局部压迫包扎后。立即送医院处理。
继发感染:由于患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局部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如丹毒、急性蜂窝织炎等)。
静脉性溃疡:足部溃疡是下肢下肢静脉曲张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踝关节附近,多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自行破溃。这种溃疡很难愈合,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即便能愈合,也特别容易复发,故又称“老烂脚”。一般地说,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不会导致截肢,但由于经久难愈,会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七、病情分期: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来医院就诊时,医生常常会用国际通用的CEAP级别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性。一般地说,下肢静脉曲张可分为以下6期:
C1级:毛细血管扩张或浅静脉呈网状分布、踝部发红;
C2级:下肢静脉曲张;
C3级:水肿(无皮肤改变);
C4级:静脉病变引起的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静脉性湿疹和脂质硬皮病表现;;
C5级:有静脉病变引起的皮肤改变和已愈合的溃疡;
C6级:有静脉病变引起的皮肤改变和活动性溃疡;
稳定期:平均在20年左右,扩张、迂曲的静脉形似蚯蚓,尽管妨碍美观,但基本没有或仅有轻度不适。
并发症期:随着下肢静脉瓣膜的破坏数量增多,逐渐累及到深静脉,多数病人会出现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进入并发症期。
八、临床常用检查:
1、深静脉通畅试验:取站立,于大腿中段缚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待静脉充盈后,嘱患者下蹲或踢腿15次左右,如充盈的曲张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深静脉通畅,反,则可能有深静脉阻塞。
(只有深静脉通畅,才能行浅静脉的治疗。)
2、多谱勒双功能血管彩超检查:①检查浅静脉的血管管径大小。②检查浅、深静脉是否有血栓?③检查深静脉瓣膜功能是否返流?④检查深静脉是否通畅?因简便、无副作用,目前临床常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