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留守少年厌学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一、个案基本情况:王强(化名),男孩,11岁。
该生上学期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
但在四年级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
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
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女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
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过家访得知:王强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因关系不和虽未离婚,但已分开好几年了,他们都还是在王强他三岁时回来过。
现在是由76 岁的奶奶照顾。
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
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根据王强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小沉强缺少关爱,缺乏自信。
主观上,小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因为小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且关系紧张。
尤其是小强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
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小强不但不以它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
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一、案情描述小明,一名高中生,自从升入高中后,他开始表现出对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
他平时总是消极怠工,对学校的课程毫无兴趣,经常逃课和迟到。
在家里也总是抱怨学习的无聊和枯燥,父母对他的学习态度感到非常担忧,但是无论怎么劝说和督促,小明都不见得有丝毫改变。
最近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小明的成绩令人震惊,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全部不及格,家长非常担心他的学习状态,于是带他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心理辅导。
二、个案分析1. 家庭背景分析小明的家庭关系较为融洽,父母对他的学业非常重视,希望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成功的道路。
父母也愿意为他提供一切所需的学习条件,但是小明对学习却毫无兴趣,这让父母感到非常着急和沮丧。
从小明的言行中可以发现,他对学校学习的态度和父母的期望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可能与家庭对他的期望过高有关。
2. 学习环境分析小明所在的学校环境良好,教师团队教学水平高,但是他对学校的课程却毫无兴趣。
从他的迟到和逃课可以看出,他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持有不满的态度,这也是他不愿意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心理状态分析通过对小明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可以发现他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和学校的期望,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对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可能是产生于对学习价值的怀疑,他觉得学习并不能让自己得到认可和尊重,这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动力。
4.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个案,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解决措施。
需要与他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对学习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需要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排解负面情绪,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需要与学校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共同解决他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需要与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放下过高的期望,给予小明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三、心理咨询师案例评析小明是典型的厌学学生,他的学习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环境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心理问题。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引言:学生厌学是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帮助这些厌学的学生重新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某位厌学学生的个案,探讨了他所面临的问题、背后潜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
一、个案描述该学生名叫小明,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孩。
他曾经是班级里成绩优秀而活跃开朗的一员,但近几个月来,他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
在课堂上,他总是三不五时地走神、打瞌睡;完成作业时常常草率马虎;参与课外活动也大大减少。
担任班主任教师发现并关注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小明进行了面谈,并联系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二、问题分析1. 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小明表示最近对于大部分科目都感到无聊,缺乏动力去学习。
他认为课堂上的知识和教材与生活脱节,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
2. 过高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小明经常抱怨作业太多、考试频繁。
他感到自己无暇顾及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活动,生活完全被学业填满。
3. 缺乏自信和归属感小明还提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定位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秀形象,在同龄人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处境。
这使得他产生了自卑感和对集体归属感的缺失。
三、心理辅导方案1. 培养学科兴趣针对小明对很多科目都感到无聊的情况,可以通过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将实际应用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增加学科内容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例如,引入互动游戏、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座谈会或邀请行业专家做主题讲座等形式拓宽视野。
2. 解压缓释学业压力为了帮助小明缓解过高的学业压力,可以与班级其他同学共同合作开展更多群体项目,减少个人独自承担任务的负担感。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特点和能力设置合理作业负荷,并提供一定的时间管理技巧,使他们兼顾课程以外的活动。
3. 建立自信和集体归属感针对小明在班级中感到自卑和孤立的问题,班主任可以组织团队游戏、分组讨论等活动,增加集体协作意识;同时鼓励小明坚持参与社团或俱乐部等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培养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尊心。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个案分析引言:近年来,学生厌学的现象在教育领域越发常见。
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为了帮助那些遇到厌学问题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热情,心理辅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深入剖析该学生的厌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个案背景介绍针对这个特定个案,我们有必要了解其背景信息。
这名学生是初三年级的男孩,年纪约14岁。
他之前曾表现出对于各类科目都非常感兴趣,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然而,在最近几个月中,他渐渐失去了兴趣,并经常表现出不愿意去上课、逃课或是做作业的行为。
二、诱因分析在揭示厌学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可能导致这种转变的影响因素。
1. 学业负担过重首先,这名学生所面临的巨大学业压力可能是导致其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的学校实行了高强度的课程设置,每天大量的课业和作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2. 缺乏自信心另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对该学生产生影响。
或许,他在某些科目上表现得不如其他同学出色,导致他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并对学习抱有消极态度。
3. 家庭环境问题此外,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情绪和动力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这名学生在家中经常遭遇到紧张、冲突或者忽视等问题,那么这种负面环境很有可能直接冲击着他的学习劲头。
三、辅导方法为了帮助这名被厌学困扰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动力和兴趣,请尝试以下几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1. 建立积极正确的认知首先要与该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他信任你并愿意倾听你时进行深入探讨。
然后引导他从积极正确的角度去看待考试评价、成绩等。
帮助他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以小步快走的方式激发他渐进式的进取心。
2. 学业解压在课程负荷过重带来的问题上,与学校教育者和该生家长密切合作,寻找减轻学业负担的途径。
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分配作业量等来减轻其压力,并为其提供更多放松和休息的时间。
3. 增强自信对于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可以通过放大该学生在某个特定科目或技能方面的优点和成就,来提升他的自尊感。
一例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目录1.案例报告—一例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1)1.1一般资料 (1)1.2主诉和一般陈述 (1)1.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2)1.4评估与诊断 (2)1.5咨询目标的制定 (4)1.6咨询方案 (4)1.7咨询过程 (6)1.8咨询效果评估 (11)2.个人分析报告——遇见更好的自己 (12)2.1自我成长分 (12)2.2职业行为分析 (14)一例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案例是针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咨询过程。
孙某,男,11岁。
小学四年级学生,因父母无暇关心他,加之考试的成绩不好、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一方面精神颓废、自卑,另一方面对老师、父母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紧张,从而萌发厌学情绪,产生了一般心理问题。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采用了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经过心理咨询师与家长、老师的沟通,使求助者焦虑、逆反、沮丧等情绪得以松弛。
能正确对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与他人相处较和谐,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焦虑合理情绪疗法一、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孙某,男,小学四年级,11岁,晋江某基层小学学生,重庆人,家中有一双父母和弟弟。
个人成长史:孙某出生于农村普通家庭,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还可以跟上,从三年级开始,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父母忙于鞋厂工作,不能给予家庭辅导,他和弟弟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他,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
精神状态:精神状态良好,刚进咨询室时有些紧张,但很快恢复过来。
有良好的记忆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知情意统一,人格完整。
身体状态:身高1.45米,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无既往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
社会功能: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喜欢惹事,在各任课教师的提议下,来到咨询室咨询。
一例留守少年厌学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一、一般资料(一)求助者资料况金秀,女,10周岁,关东小学五年级学生。
身体健康,发育良好,近视严重,无重大躯体性疾病。
(二)求助者家庭情况家里两兄妹,哥哥18岁,父母均为农民,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在家不受宠爱。
父母外出打工,她和哥哥与祖母一起生活。
经询问调查,父母身体健康,无人格、精神上的异常,家族中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这一学期来情绪时而低落,时而烦躁焦虑,易激惹,觉得被别人看不起,气愤时想痛哭却只抽噎,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想退学跟随父母去打工。
个人陈述:我以前学习蛮努力,成绩很好,刚读初一时,爸爸妈妈先后下岗了,没办法,他们就去外地谋生,把我寄养在外祖父母家,他们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回来,去年过年也没回来。
他们外出打工很辛苦,每个月只给我400元生活费,我寄住在姥姥家,被舅舅舅妈瞧不起,我感觉自己是大家的负担。
别人的父母双休日都会带他们出去郊游、吃“肯德基”、看电影,我却只能呆在家里。
课间休息与同学聊天都没有共同的话题,干脆一个人呆着,生怕别人瞧不起我。
课堂上老师提问,我答不出,有同学笑话我,我下课就找他麻烦,甚至动手打了他。
老师很严厉地训斥我,我气得掉眼泪,现在同学也不敢理我,他们都看不起我,因而上次学校组织秋游我也不愿参加。
在学校很没有劲,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
进入初二第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姥爷说我笨,不是读书的材料,以后考不上大学,不如当初读个技校,早点工作,养家赚钱。
他说的话让我很烦躁。
后来几次都没考好,我很焦虑。
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想让爸爸出钱上个补习班,可是他们又不在身边,别的同学学习不懂的时候还可以问问爸爸,我却不能。
后来上课听不懂干脆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写。
老师也找过我谈话,但我就是听不进去。
有几次还顶撞了科任老师。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个案心理案例分析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抱有厌烦、无聊、懒散的态度,对学习毫无动力和兴趣。
厌学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厌学学生的个案,探讨其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个案背景:小明,13岁,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经常旷课,作业拖延。
在家庭中是独子,父母非常重视学习成绩,经常批评他。
他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陪伴他,将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心理原因分析:1. 父母压力过大:小明是独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为他们的骄傲。
父母的期望压力让他无法承受,产生了对学习的抗拒心理。
2. 缺乏自信: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小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和不自信,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对学习感到厌烦。
3. 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小明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导致他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4. 家庭环境不稳定: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不在家,使得小明缺乏家庭温暖和陪伴,心理上产生了空虚感和寂寞感。
解决方法:1. 陪伴和支持:父母要积极腾出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感。
2. 建立自信心:学校和家庭要为小明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予他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亲朋好友也可以多夸奖他的努力和进步,提升他的自信心。
3. 创设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找到小明感兴趣的学科或课外活动,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
4. 指导时间管理:教育小明合理安排学习和休闲时间,帮助他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5. 搭建支持网络:建立一个正向的学习环境,包括和其他有相同问题的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结论:厌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在分析学生厌学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从源头上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厌学困境,重拾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一例厌学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厌学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厌学是指:对于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环境产生强烈反感、厌恶情绪的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位14岁男生的厌学案例,其进行了心理咨询,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成功克服了厌学心理。
主访人基本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14岁•学历:初中一年级•就读学校:XX学校主访问题张三的家长反映,张三在上初中后,对于学习产生了极强的厌恶情绪,表现为抵触上课、听讲、自主学习等行为。
考试分数不尽如人意并且逐渐下降,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心态和未来感到担忧,因此希望能够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咨询过程第一次咨询:情绪宣泄在第一次咨询过程中,张三主动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厌恶情绪,对于上课及听讲十分反感,感觉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行动上也变得非常消极。
针对张三的状态,咨询师主要进行情绪宣泄、情绪倾诉和体验式咨询。
张三通过情绪宣泄让自己感受到咨询中的温暖和理解,同时也让自己有了情绪倾诉的渠道。
第二次咨询:厌学原因分析在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师会关注学生的厌学原因,明确问题所在。
经询问得知,张三上初中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他觉得无法适应,并且对于上课的教育模式和课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非常不满意。
这些因素引起了厌学情绪。
第三次咨询:问题解决在第三次咨询中,咨询师和张三一起分析了学习环境和自身的问题,明确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擅长的科目,并且赞扬了其优越的认知能力。
同时,鼓励张三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学习。
咨询师还给张三提供了几个学习方法,如如何认真听讲、笔记、做自测等方法,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逐步摆脱厌学情绪,迎头赶上。
咨询效果在经历了三次咨询以后,张三的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成绩持续提升,同时也主动沟通和交流,客观、积极地参与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中。
张三的母亲表示,她的儿子现在看起来自信开朗,在完成作业和学习上也更加自律。
通过张三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厌学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对于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的不适应。
学校应该关注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度的提升,让学生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事情。
一例留守少年厌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论文题目:小学生学校恐怖倾向的案例报告姓名:张弘林身份证号: 152801************ 所在省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所在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万佳小学小学生学校恐怖倾向的案例报告摘要:一个小学女学生小娟,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
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娟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娟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娟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娟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认知治疗法系统脱敏法一、一般资料(一)求助者资料求助者:小娟,女,13岁,六年级学生,与父母同住。
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主诉与个人自述因害怕“上学三个月”而就诊个人陈述:诉在三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历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
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
老师发现她没有上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
三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
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1
留守学生心理教育个案分析一、个案介绍姓名:李元天,年龄:13岁,性别:男。
基本情况:李元天,现在就读于碾盘初级中学七年级,其父母在外务工,该生随奶奶待在家里,由于奶奶不识字,没法监管孩子的学习,所以生活上特别溺爱他,经过走访调查和细心观察、分析,我发现该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份依赖,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忘在家里不按时交或者只做一部分,其它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
实际上是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做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不求上进,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朗诵、歌唱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即使在老师和同学的劝说下也毫无兴趣,不愿意参加,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与他无关,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3、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有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和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他始终都是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二、问题分析:1、教育问题。
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进过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便利。
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引言:近年来,厌学现象在青少年中愈发普遍化。
面对无法解释的负面情绪、学业压力和缺乏动力等问题,厌学心理辅导成为缓解青少年教育焦虑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对于厌学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中生,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呈现出严重的厌学情绪。
他抵触完成作业、拒绝参加课堂互动,并经常表现出消极和沮丧的态度。
这种情况让他父母非常困惑和担忧,因此他们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
一、了解背景在开展心理辅导之前,关键是准确了解孩子背景、问题起因和症状表现。
倾听并与家长详细交流可以建立信任基础,并获取客观信息。
- 家庭环境:是否存在家庭变故或不良氛围?- 学校情况:与同龄人相处如何?是否受到同学欺凌或排挤?- 学习状况:是否面临学业压力?是不是承受着过多的期望?二、建立情绪连接为了增强与厌学孩子的沟通和理解,心理辅导师需要使用一系列技巧来建立情绪连接。
下面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此过程的方法:- 表达共情:通过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表明自己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 使用开放式问题:例如,“你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困难?”激发孩子主动表达内心深处的情绪。
- 深度倾听:静静地聆听孩子说话,并注重理解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
三、探索观念了解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有助于制定适合的心理干预方法。
根据案例中小明呈现出的症状,我们可以探索以下可能:1. 学习焦虑:小明可能存在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的问题。
采取以下策略有助于缓解他的焦虑:- 建立积极学习环境,提供良好支持;- 设定目标并分解任务,让学习量合理;- 教导应对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或放松练习。
2. 抑郁情绪:沉闷的情绪和消极的态度常常是抑郁心理的表现。
以下方法可能有助于缓解小明的抑郁情绪:- 鼓励他寻求兴趣爱好,并提供支持;- 增强积极认同感,强调其优点和成就;- 激发正向思考,培养乐观心态。
四、制定干预计划基于对孩子背景和问题原因的了解,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将变得更加精准有效。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厌学是指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这在教育界被视为一种常见的问题,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心理辅导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重拾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生厌学案例,探讨背后的原因,并介绍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问题描述小明是个十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近期在语文和数学方面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他表现出对作业不感兴趣,经常逃避完成任务,在课堂上也缺乏注意力,并且变得容易激动和冲动。
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情况,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分析原因1. 学业压力过大成绩要求可能成为小明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
家长或老师过于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培养孩子兴趣与内驱力,在良好心态下完成任务会对孩子造成沉重负担。
这样会引发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2. 学习动力不足小明可能找不到充满激情与动力的学习目标,缺少明确的奖励或认可机制。
当他看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时,就会产生困惑和无助感,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 缺乏自信心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小明可能遭受过失败或批评,导致他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这种负面经验会使他丧失自信心,在面对新挑战时感到焦虑和恐惧,并最终表现为厌学行为。
4. 学习方式不适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节奏。
如果小明所处的学习环境不能满足他个体化的需求,在长时间内以同一方式进行学习可能引发厌倦与焦虑。
三、心理辅导策略1. 建立积极情绪与态度了解小明真正关心和喜欢什么领域是改善其厌学现象的第一步。
通过鼓励并赞美他正在做出的进步,提高他的积极情绪和自尊心,可以缓解学业压力,并激发兴趣和动力。
2. 设定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帮助小明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他的个人兴趣和优点,制定一些可量化和具体的学习目标。
这样能增加他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并培养他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3. 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小明在不同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效果如何,寻找其适合的学习方法。
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厌学是指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或者没有学习热情,给父母和老师带来困扰。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克服厌学问题,找到导致厌学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下是一例心理咨询青少年厌学问题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位初中生,自从上了初中,他开始出现明显的厌学和消极情绪。
成绩下滑、追求学习的热情消失不见,经常逃课或者上课走神,对老师的讲解也不太关注。
父母和老师对此非常担忧,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分析:1. 社交压力:小明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期望,但在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时感到压力,导致出现厌学情绪。
2. 学习动机缺失:小明对于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没有清晰的认知,缺乏自我驱动力,从而出现对学习的厌倦感。
3. 学习方法不当:小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厌学情绪。
4. 家庭环境影响:家长对小明的学习给予过多的干预,让他感受到了压力,无法自主地进行学习,进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解决方案:1. 建立积极学习氛围:家长和老师可以与小明进行积极沟通,鼓励他通过努力和进步来评价自己的学习,并与他分享学习的乐趣,为他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2. 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小明认识到学习对他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他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努力的动力。
3. 提供适合的学习方法:与小明一起探索适合他的学习方法,例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减少干预和压力:家长要给予小明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减少对他学习的干预和过多的期望,以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
预期效果: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家长、老师的支持,小明的厌学情绪逐渐得到缓解。
他开始主动去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且渐渐恢复了对学习的热情。
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他的学习成绩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
结语:心理咨询在帮助青少年解决厌学问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分析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实例。
某小学校,在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在家,孩子与祖父祖母生活。
孩子性格内向,容易感到孤独,情绪不稳定,长时间上网打游戏,学习成绩下降。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决定采取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第一步: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痛点,以便更好的帮助他们。
实施这项计划的第一步是与孩子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情况。
还可以通过家长、班主任和同学等进行跟进,收集孩子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压力源,并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以更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问题。
第二步:建立一个支持和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孩子经常感到孤独,这是留守儿童的通病。
建立一个支持和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校建立了一个由心理咨询师、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照顾。
团队成员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收集孩子积极的情绪,对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疏导,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和温馨的环境。
第三步: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娱乐和文化活动由于留守孩子可能会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会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娱乐和文化活动。
学校为了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和机会,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看电影、唱歌、舞蹈、体育运动等等,让留守儿童能够融入集体,弥补因长期缺乏家庭陪伴而导致的孤独感。
第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社交技能留守儿童通常缺乏自信和社交技能。
学校制定了一套关于培养孩子自信和社交技能的计划。
通过情景模拟、游戏、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增强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儿童厌学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从小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然而,近一年来,小明出现了厌学的现象,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逃学的行为。
家长和老师都非常担忧,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期望过高:小明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
然而,过高的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产生了厌学情绪。
(2)家庭沟通不足:小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使得小明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2. 学校因素(1)教学方式单一:小明所在班级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使得小明对课堂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2)师生关系紧张:小明与部分同学关系紧张,这使他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影响了他的学习兴趣。
3. 学生自身因素(1)自信心不足: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学习兴趣:小明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导致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育干预策略1. 家庭干预(1)调整期望值: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不要过分追求高分,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加强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干预(1)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2)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学生自身干预(1)培养自信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逐渐走出了厌学的阴影。
他开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同时,他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留守少年厌学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周公渡中学李迎春一般资料王蒙(化名),男,14周岁,独生子女。
在校八年级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养在外祖父母家,加之学业考试的失败、代养人的责备、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一方面精神颓废、自卑,另一方面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紧张,从而萌发厌学逃学情绪,甚至想退学,心理问题严重。
经过心理辅导老师与家长、老师的沟通,使求助者焦虑、逆反、沮丧等情绪得以松弛。
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与他人相处较和谐,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达到了心理辅导的目标。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我以前学习蛮努力,成绩很好,刚读初一时,爸爸妈妈去外地谋生,把我寄养在外祖父母家,他们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回来,去年过年也没回来。
近两个月来情绪时而低落,时而烦躁焦虑,易激惹,觉得被别人看不起,气愤时想痛哭却只抽噎,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想退学跟随父母去打工。
在学校很没有劲,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
进入初二第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姥爷说我笨,不是读书的材料,以后考不上大学,不如读个技校,早点工作,养家赚钱。
他说的话让我很烦躁。
后来几次都没考好,我很焦虑。
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想让爸爸出钱上个补习班,可是他们又不在身边,后来上课听不懂干脆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写。
老师也找过我谈话,但我就是听不进去。
有几次还顶撞了科任老师。
在学校没有朋友,回到“家”又没人可聊天,很郁闷,这种状态有两个多月了,自己很想摆脱目前的状况,想退学跟爸妈去打工。
不知道该怎么办,听说学校有心理咨询(谈心)室,就想找个人诉说烦恼,寻求帮助。
三、观察和反映心理辅导老师观察:课间前来谈心室时,特意要求回避其他教师,衣饰整齐,提及父母时,语气凄凉,眼神忧郁,神情紧张,情绪十分低落,话少,常常陷入沉默,言语不是很流畅,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的,对心理辅导老师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自知力较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
两个多月来对初二学习生活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班主任反映:该生刚入学时,学习比较认真,上课也较专心,作业都能完成,但从七年级下学期起,他的成绩越来越差,又缺乏必要的辅导,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等偏下,他非常自卑,也越来越不认真学习了,上课时漫不经心,或睡觉或低头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考试题目稍难就交白卷,无论老师怎么批评就是屡教不改。
与同学关系也较疏远。
课堂上也有好几次因为一点小事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因影响同学上课,被多次请到我办公室来。
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不太愿意参加,最近还常常逃学,真是无药可救。
每个老师提到他时,都是摇头、叹息、抱怨甚至愤怒。
外祖母反映:这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性格较内向,成绩也不错。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长期分开,有点忧郁,因为在我家住,性格更内向。
在家很少说话,一般就是问一句答一句,成绩下降了很多,在家边写作业边听音乐,就上前说了他两句,就嫌我们唠叨,“砰”的一声把房门关起来,以后回家就关门,也不知道在房间里干什么,吃饭的时候才出来。
初二第一次月考没考好,他情绪还很不稳定,一会说不想读书了,一会又说想去找工作。
四、分析和诊段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想痛哭;注意力不集中,懒散不愿参加文体活动。
身体消瘦,有时入睡不好。
不愿与长辈交往,亦没有朋友,情感不能得到理解和宣泄。
产生退学念头。
五、原因分析14岁属于青春期,认知和情感飞速发展,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因而情绪不稳定。
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缺失性孤独、焦虑、烦躁,安全感丧失;月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性格偏内向、敏感、脆弱。
考试失利后,姥姥姥爷的言语刺激,得不到社会支持;缺乏正确的交往技巧,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缺少关爱,面对挫折和压力无从宣泄。
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部分教师缺乏对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不能正确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出现的行为问题,对问题夸大,上升到道德败坏或者心理扭曲,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六、辅导目标近期目标:帮助该生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知识,重新认识周围环境,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同学和其他亲人的关爱与期待,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使他明白有些行为(如发脾气)是正常现象,能够从抑郁的低谷中走出来,消除焦虑、害怕、紧张、痛苦等负面情感,改善睡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实现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满意。
七、辅导方案在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后,辅导老师采用认知疗法和阳性强化法对其进行治疗。
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根据谈心辅导的情况进行调整。
要求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
八、辅导过程第1-2次:第一次见面时,该生对心理辅导老师有防御心理,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说话缺乏连贯性并时常陷入沉默当中,咨询师时常以微笑、目光、点头表示自己对老师的理解和关注和鼓励,告诉他有些问题是青春期的共有特点,如发脾气,不必太在意。
通过关注及理解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询(谈心)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的气氛,使他内心的痛苦能够得到宣泄。
通过引导他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学习经历、生活史以及一些容易让他回忆起来的有关事件,辅导老师对他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结合他的描述,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然后确定辅导目标和制定方案。
第二次谈心中,老师无条件的接受和关注他,对他表达共情的交流,与他平等对话,他逐渐信任老师了,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表示要尽力的配合。
这是他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3-4次:在前两次谈话中,他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父母不在身边,我是他们的负担;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侮辱我等。
这都代表着他的错误观念。
通过提问技术,辅导老师把他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通过自我审查的技术,使他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侮辱我,动手打他、姥爷瞧不起他等,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反省。
针对这些观念,老师建议他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鼓励他做一些简单的,容易见效的事情。
比如,让他去问问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否真的那么糟,亲人是否真的讨厌他。
实际反馈回来,周围的人除了觉得他不善沟通、爱发脾气等之外,对他的评价还好。
错误观念不攻自破,他对结果感到高兴,情绪好转。
但没过多久,又觉得他人瞧不起他。
另外通过谈话还了解到,孩子很渴望父母能在身边,很羡慕其他孩子能与父母一起生活。
第4次谈心后,老师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将情况一一作了说明,恳切地希望父亲能从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角度考虑,回来打工,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心理危机期”,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来自家庭的温暖关爱。
想法取得了家长的认同。
第5-6次:这个孩子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萌发、错误的自我概念(我不行),但又渴望得到外界认可,害怕被周围人贬低,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压力得不到排解,人际关系一度紧张,便以逆反、敌对、逃避等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
下面是我与他的一段对话:我:你上次说有被他人瞧不起的感觉,最初是什么事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他:初二第一次月考之后我的分数很低。
但我没想到我会考得这么差。
我: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吃惊,也很烦恼,因为以你原来的水平不应该这么糟。
他(沉默片刻):嗯……我的姥爷却不这样看,就认为我笨,不停地唠叨。
老师、同学也奚落了。
我:你感到姥爷、老师、同学伤害了你,并因此感到生气,不愿理他们,父母又不在身边,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因为你希望周围的人能对你表现出关心和支持,而不是责备。
你也希望能向他们以及你自己证明你能把事情做好。
他:对,可是努力了好几次,后来做什么都不行……我:你是说你的各种行为都不行吗?包括运动、洗澡、睡觉等等。
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不行”这句话,换句话说,你可以用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些“我”运动、洗澡等具体内容来代替“我”。
他:我运动不行,我洗澡不行(摇头,笑)好像不能这么说。
我:对,你可以说我八年级第一次月考不行,但不能说我洗澡不行,是吗?他:(若有所思地点头),我只是一次或两次考试不行,我还是能行的。
我:(笑着点点头)我找出各科试卷的部分题目让他重新做一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他看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其次,咨询师多次强调他能行,相信自己,让他明白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有效保护他的自尊和自信。
导致他人际关系紧张,是因为“我不行”观念,但又渴望被他人接受的矛盾以及缺乏合理的交往技巧所致。
爱发脾气虽然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也是自控力差的表现。
虽然意识到发脾气不好,但缺乏相应的方法,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
引导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该先想一想,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发脾气能不能解决问题?给自己20秒或1分钟去控制情绪,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想最近看的一部有趣的电影电视,如果控制不了再爆发也为时未晚。
如果实在生气,可以出去走走,暂时冷静一下,而不必起正面冲突。
并布置作业,记录一周发脾气的次数。
如果能控制或减少,就说明已经战胜了自己。
通过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打羽毛球等,释放自己的青春期不断增长的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身体,又减少与周围人发生冲突的概率。
同时布置家庭作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如果别人因为一件小事就对你吹胡子瞪眼,你做何感受?试着每周对一位身边人做一件令他高兴的事情,并记下周围人对自己的反应,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第7-8次:通过前几次的咨询(谈心),父母的关爱缺失得到了弥补,他厌学问题中的成就动机和社交障碍有了一定的改变,重树信心。
但如果他的学习不良状况得不到改变,前面的努力仍然白费。
接下来运用阳性强化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
例如:与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沟通认真监督,当其一旦出现了上课专心听讲的行为,就给予强化(表扬),激励他继续努力。
治疗到此,他的不仅情绪得以稳定,而且学习动机增强。
第9-10次:巩固咨询效果结合考试进行操练,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巩固我能行的信念。
考试前,帮助他以合理的思维方式,确立合理的目标,帮助他卸下心理包袱,调节心态,并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嘱咐他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姿态投入考试,正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朝目标前进,在学习有障碍时帮助他增强自信,教给他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
九、咨询效果评估经过10次的心理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一)社会接纳程度评估家里人反映:与父母在一起很开心,话明显多了,饭桌上时常提起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