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内容提要]: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关键词]:爱国思想忧国忧民安史之乱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
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了作者 的爱 国之情 以及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若 没有对祖 国的 高度 热 爱 之 情 ,是 万 万 写 不 出这 些诗 句的 ,由 此 可 见 在 杜 甫心 理 深 切 蕴 含 的爱 国情 操 ,让人 对 其产 生敬 佩 之 情 。
(二)忧 国忧 民的 情 感 表 达 杜 甫的一 生经历过许 多挫折 ,仕 途的不顺 ,生活的 艰苦 , 但 这些都 没有将杜 甫打败 ,真正让杜 甫感到痛心的是 国家与
(三)杜 甫诗 中饱 含强烈的民族 意识 杜 甫作 为一名伟 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 中饱含 着强烈的 民族意识 ,他主 张团结 ,反对 战争与侵 略 ,一切都 从人 民的利 益着想,他担心广 大人 民流 离失所被 战争 或侵 略所迫 ,所 以在 杜 甫的诗 中,蕴含 着丰富的人道主 义与爱国情怀 。 杜 甫 的 思 想 深 受儒 家 的 影 响 ,以仁 爱 的 思 想 ,赋 予杜 甫 爱 国之 心 ,使 爱 国 思 想 能 够 深 深根 植 于杜 甫 的脑 海 中 ,并 成 就 了 杜 甫 的 一 生 。 杜 甫 爱 国情 感 的 体 现 与 战 场 上 出 生 入 死 的 战 士 是 不 同的 ,他 的 爱 国 思 想 主要 扎 根 于 “民本 的 思 想 。如 在 壕 吏)>中 ,老 妪 一 家 人 的 处 境 令 人 心 酸 不 已 ,在 当 时 的社 会 环 境下 ,人 民的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 ,这让杜 甫深感痛心并将其 表 达在 了 自 己的作 品之 中 。又如 在 <<垂 老 别》中 ,花 甲老 人 与妻 子告别 ,走 向战场 的情形 ,让读者对 当时的社 会环境感 到痛 心 ,杜甫将这一情境写入到 自己的诗作 中,使 人们的情感 引发 共鸣 ,借 助于这种 方式,将国家的动荡与人们的疾苦 充分展 示 出来 ,反 映 出 了诗 人 强 烈 的 爱 国 情 怀 以及 诗 人 内 心 对 于 人 民 生 活 的悲 痛 情 绪 。 三 、结语 总而言之 ,杜 甫的一生都奉献在 了爱国事业上 ,他的诗 中 充 分 体 现 了对 人 民生 活 苦 难 的 怜 惜 ,对祖 国 大好 河 山 的惋 惜 , 对 自身报 复难 以实现的痛惜 ,使 现代 人在 阅读杜甫的诗作 时, 也 能 感 受 到那 份 深 沉 的爱 国情 感 以及 爱 国 思 想 。翻鲫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篇一:杜甫的诗与爱国心杜甫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
他的诗就像一颗颗钉子,把他的爱国情怀深深地钉进咱心里。
你想啊,杜甫那一辈子,过得可真是坎坷。
他又赶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这时候他的所见所闻可都成了他爱国情怀的养料。
就拿他那首《春望》来说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看看这开头两句,把国家破败后的景象描写得那叫一个详尽。
我有一次去一个古镇旅行,那个古镇曾经是很繁华的商贸中心,后来因为一场大火,好多古建筑都毁了。
我走进那古镇的时候,街道上冷冷清清的,很多屋子都只剩下残垣断壁,墙缝里长着高高的野草,老鼠还在废墟里乱窜。
就跟杜甫诗里形容的那种荒芜感觉特别像。
杜甫看到国家被战争破坏后的景象,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长安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大都市,现在却是满眼的破败。
他家就在这长安城中,亲人朋友也都在这里,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他牵挂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像我牵挂着古镇以前的繁华一样。
他能写出这样的句子,那绝对是对国家爱得深沉,看到国家变成这样痛心疾首。
他不只是在写景色,是在抒发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爱啊。
篇二:忧国忧民的杜甫诗再看杜甫的其他诗,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自己住的茅草屋被秋风刮破了,孩子都冻得直哭,自己也是穷困潦倒。
但是他想的不全是自己的处境,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我记得我们小区有个邻居,他失业了,家里也很穷,一家人住在很小的地下室。
但是他每次看到小区里其他遇到困难的人,都会去帮忙。
比如有老人提东西不方便,他就帮忙提上楼。
他自己虽然过得艰难,但心系他人。
杜甫也是这样的人,自己过得不好,但是心里装着全天下的人,尤其是整个国家的平民百姓。
他希望战争快点结束,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知道只有国家稳定繁荣了,百姓才会幸福。
所以他用自己的笔,描述百姓的疾苦,呼吁统治者重视,这就是他爱国情怀在诗中的体现。
他想的是让国家好起来,让人民不再受苦,这种情怀可不止是嘴上说说,那么强烈地从他的诗里表达出来,让人看了就觉得这人真爱这个国家爱这些人民。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杜甫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也表现在多个方面。
不论是早期的远大抱负,还是后来的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关心时局、关注国运,杜甫都用自己勤奋不辍的笔尖,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关键词:杜甫爱国思想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对杜甫的各个方面都有过研究,其中,也有对杜甫的爱国思想进行比较准确的研究的。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对其爱国思想研究的比较到位的有程广让和张敏两位。
一、程广让对杜甫爱国思想的研究程广让提到,杜甫拳拳的报国之心。
他说,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模式的核心便是德政,即以德治国。
杜甫生活的年代中,虽然开元年间维持了国家的旺盛局面,但是天宝以来他心中理想的社会形态却荡然无存。
可是,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之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期的杜甫,满怀着信心,憧憬着未来,并不懈地为之而努力着。
24岁时的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他漫游期到洛阳应举不第。
36岁时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
可他还是不死心,如同“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作者:何也李彦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杜甫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其诗词中大多充斥着爱国情怀,受其祖父影响而一生致力于诗歌创新,自己认为“诗是吾家事”,虽然晚年生活穷困不堪但依然矢志不渝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他的诗歌中大多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惜。
关键词:杜甫;爱国忧民;杜诗一、杜甫的爱国忧民情结的形成(一)环境因素1.受家庭影响。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代,祖祖代代在朝为官,以儒家思想为主,希望利用儒家思想帮助君王实现统治人民的目的。
在这种家庭当中,他的思想自小受到了极大影响,希望自己能够做官为君王效力。
他的《进雕赋表》中有着明显表现,但中国封建社会实现一人专制,因此那个时代的爱国就是对君王的无限效忠,杜甫自小受家庭影响,自然形成了爱国思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做官。
杜甫在年轻时一心想着做官,将人生发展确定在辅佐君王方面,并没有深入了解百姓生活,因此形成其忧民情结的主要原因在其他方面。
2.时代与经历的影响。
唐代读书人大多在年轻时游历祖国大好河川,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而且也可以积累知识,对外宣传自己,有利于自己今后的生活。
杜甫在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期间也曾外出远游,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对其以后的诗歌发展积累了丰富素材。
后来他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其诗歌创作也自历史事实转变为对人民的同情与爱怜,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而在他流亡与游历当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因此其胸怀更加宽广,诗歌中的气势也增加了许多。
(二)内部因素杜甫在诗歌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诗圣”自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他从小就学习文章的写作,七岁时就可以写诗,年轻时外出远游,为他的诗歌创新积累了大量材料,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自此可以看出诗人胸怀的宽广,有着这样的胸怀自然会联想到人民生活的困苦,随着与劳动人民接触的日益增多,他的眼光更加开阔,将国家、人民、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作为诗圣,其浓厚的家国情怀源自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历史感悟。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也包含对人文主义的温暖与关怀。
杜甫的抒发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通过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
杜甫所描绘的家国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悟,更包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获得启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社会观察,历史感悟,人文关怀,抱负,理想,概述,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深情怀和思考,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关注和反思。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他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挖掘杜甫诗作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入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无私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通过重新审视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励人们对家国情感的珍视和执着,也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担当。
1.2 意义杜甫作为诗圣,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和儒家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杜甫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在中华人民的生生不息中传承下来。
诚哉斯言,当我们将目光放眼于大唐,也会发现一批赤胆忠心、乃心王室的仁人志士。
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情。
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莫过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中四处漂泊,始终坚定的是那颗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心。
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文人的坚定精神。
一.壮年时豪迈冲天,气吞山河。
公元712年的四月一天,河南巩县,一男婴呱呱落地。
父母给他起名为杜甫,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这个男婴在未来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爱国画卷。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结点:三十六岁以前,杜甫风流倜傥、潇洒舒畅,但是三十六岁以后他开始逐渐步入人生的苦难历程。
杜甫在当时的作品充盈着乐观自信以及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锐意进取、蹈厉奋发的积极乐观精神,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家中条件还算宽裕,此时是他最快意的时期。
杜甫自20岁开始离家出游祖国大好山河,前后共三次游览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遍览祖国河山的壮丽风景,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与情操修养,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性情中人人,时而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作诗。
他二十四岁时作《望岳》一诗,此时他刚参加完洛阳的进士考试,虽不幸名落孙山,但正值年少气盛,不对此次过于在意,而是对前途仍充满期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透露出诗人早期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出将来伟大的发展。
中年时忧国伤时,思家忆人。
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号称“清君侧”的兵变悄然袭来。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爆发的安史之乱,将会成为这大唐盛世的终点。
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也不比旁人高明。
在那时,杜甫正在去探望远在奉先的亲人。
对于这次变动,杜甫只是单纯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凭借官兵的骁勇善战,这次叛乱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平息下去。
浅谈杜甫诗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情怀摘要:杜甫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报负的现实主义诗人,“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世肯杀身”是他的崇高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正是这些进步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着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杜甫的诗闪烁着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揭露黑暗、声讨暴政的思想光辉。
关键词:现实主义揭露黑暗声讨暴政爱国爱民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灿烂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流派之多、体裁之丰富都是空前的。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众体皆备,艺术极高,脍炙人口,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是祖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被称为“诗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在杜诗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里,其最大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被后人千古传诵。
一、“穷年忧黎元”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的抒情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纪行”、“咏怀”熔于一炉的五言长诗,是杜甫十载困居长安,备尝辛酸,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此诗以“纪行”为一篇之线,以“咏怀”为一篇之骨,场面宏大,意境开阔,从自抒抱负到壮志未酬,从路途纪行写到所见所闻与所感,从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到广大人民的痛苦以及国家的安危,波澜起伏,千百回转。
“穷年忧黎元”是《咏怀五百字》的核心,诗人抒发自己“窃比稷与契”的抱负,就是为了“忧黎元”。
这次赴奉先县探亲,杜甫路经骊山,耳闻目睹到最高统治集团朝歌暮舞、灯红酒绿、挥霍无度的荒淫腐朽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传颂的名句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现象。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杜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一生都在演绎“以家国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愛国情怀。
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已凝结成他热爱祖国、心系百姓、关注时事的诗词创作和审美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后世众多的文人创作。
其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容聚焦黎民百姓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重视已经深深融入杜甫的每一篇作品中。
他热爱祖国、关注时事、心系百姓,一种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审视社会现实、关怀劳苦大众。
二、意象选择源于现实
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正是对家国、人民、时事有着超乎自然、发自本能的关注和热爱,在诗歌中选用目之所及的现实意象,充分抒发他的感时伤事、爱民情怀,比如“马”“猿”“风”“雨”“舟”等。
三、语言注重精雕细琢
用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来评价他自己最为合适,这也是杜甫屹立于中国古典诗坛语言艺术之巅的重要原因。
杜甫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精当,擅长将丰富的内心情感注入准确精妙的语言,从而直抵人的内心深处,表现出诗体之外广阔的画面和厚重的情感。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现实,忧时伤世。
他曾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是忧患意识强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入世精神。
这种忧患意识来源于现实社会,深植于作者的心灵之中。
唐朝初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普遍陷入困顿之中。
唐玄宗统治集团为求得苟且偷安而不顾民生疾苦,广征赋税,横征暴敛,官吏贪污腐败,国家日益衰弱,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对诗圣杜甫浓郁家国情怀原因的探析
对诗圣杜甫浓郁家国情怀原因的探析对诗圣杜甫浓郁家国情怀原因的探析杜甫是唐诗的“三家中的大宗师”,他的诗句浓郁的家国情怀被认为是他雄辩的神韵之一。
所以,我们首先试图探究杜甫诗歌中家国情怀的形成及影响。
要理解杜甫诗歌形成的家国情怀,首先要熟悉杜甫本人。
杜甫是一个投身追求理想的官员,常常效忠于祖国和王室。
他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忠诚与爱国之情,其家国情怀几乎无处不在。
他的诗作看上去虔诚而忠诚。
for example, when he puts away his imperial career and goes on the road to be a monk,He wrote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to express his deep nostalgia for the country。
藉由视觉的语言,他将他的思想表现出来,带大家感受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
其次,要探索杜甫家国情怀的形成,还要考虑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
当时,唐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亡,经济社会也阴翳不堪,许多政策并未实施,当时的秩序乱局、混乱局面也很让杜甫心烦意乱。
他的神经有点多虑,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即:不论家国艰难,也要奋起抗争,并期望家国安宁繁荣!以上就是杜甫浓烈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一是他本身的因素,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二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局势,秩序混乱,社会不安等等。
这一点,在西晋、宋朝等其他古代诗人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出类似思想萌芽,且充分表现出古代诗人的整体家国忠诚与爱国之情,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杜甫的诗作中浓郁的家国情怀主要来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政治社会形势。
由他的诗作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深植于古代诗人的内心,是他们深情唱出的浪漫诗音。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其名篇《丽人行》、《兵车行》、《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杜甫诗歌中爱国主义思想探讨
085在古代,满怀壮志的文人墨客体恤百姓疾苦,关注社会变化,往往通过爱国诗歌表达内心的理想和对国家、人民的牵挂和担忧。
我国最早最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将浓浓的爱国之情融入作品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歌创作者。
杜甫受其爱国思想的影响,写出了诸多历久弥新的爱国诗歌,推动了我国爱国诗歌的发展。
因此,学界有必要对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探究和钻研,深入感受杜甫在诗歌中投注的浓浓爱国之情。
一、杜甫诗歌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一)写实诗歌中渗透爱国情怀杜甫在中年时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他的诗歌中朴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情况,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史”[1]。
杜甫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具特色的韵律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描述,蕴含了其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在《登楼》中,杜甫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的诗句,表明了杜甫对朝廷的失望和对寇盗入侵的担忧。
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的图景,表达了其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担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杜甫对国破家亡的苦恨,对战争不断的惆怅。
这些写实诗歌中无不体现着杜甫对国家的担忧、战争的思考和对百姓的关怀,渗透着其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写实中渗透爱国情怀是杜甫诗歌的一大特色,在详细描绘战乱后社会现实的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挂念之情,这种爱国情怀是深沉的、浓烈的。
在写实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场景,体会到平民百姓的凄苦,容易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读者的忧国忧民情感。
除了诗歌的内容外,杜甫的诗歌韵律较强,读起来具有一种凛然、悲壮的感觉,能够让后世读者充分感受其内心爱国情怀的浓厚。
同时,从他的爱国诗歌中能够感受到杜甫对战争的痛恨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杜甫对国家前途的憧憬,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同样能够体现杜甫的爱国思想。
(二)浓烈的平民意识杜甫举进士不中第后困守长安城十年,后又经历了战乱流离。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 甫 诗歌 忧 国 忧 民 思 想 的 特 点
中 这 一 时 期 的 杜 甫 虽 生 活 动 荡 不 安 . 其 创 作 精 力 却 空 前 旺 但
盛 . 国忧 民 的感 情 有 增 无 减 。 忧 ( ) 甫 深 人 体 验 人 民 的 疾 苦 . 歌 唱 出人 民 的愿 望 二 杜 诗
杜 甫 出生 和 生 长 的 环 境 与 历 史 重 大 转 折 紧密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 的一 生 可 分 为 以下 四个 时 期 : 他 1 轻 时 . 极 进 取 . 发 向上 . 年 积 奋 杜 甫 成 长 在 开 元盛 世 , 读 诗 书 。 艺 出众 , 四 五 岁 时 的 饱 才 十
1 7 1
不 是 更 省 成 本 么? “ 国 城 头 吹 画角 ” 指 出 战 乱 乃 是 民 生 凋 敝 万 . 的原 因 。 此 曲 哀 怨 何 时 终 ” 句 中 的“ 曲 ” 指 这首 《 晏 行 》 “ 一 此 。 岁 。
杜 甫 一 生 为 民悲 歌 已然 是 心 疲 力 尽 . 热 切 期 盼 着 能 早 一 天 见 他
1在 《 吏》 三 别》 , 描写 了在 残 酷兵 役 制 度下 劳苦 大 众 . 三 《 中 他 所 遭受 的苦 难 . 歌颂 了人 民为 国家做 出最 大牺牲 的献 身精 神 这 两 组 诗 将 形 态 各 异 的 人 物 描 写 得 惟 妙惟 肖 . 曲 折 的 隐 将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当 时 的 客 观 现 实 真 实 、 象 地 反 映 了 出 把 形
自诗 经 、 乐 府 以来 , 歌 形 成 了明 显 的现 实 主 义风 格 。 汉 诗 杜 甫 的 诗 歌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这 一 传 统 .他 的 诗 歌 面 向社 会 大 众 . 无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篇中常常流露出对家国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他的诗作中家国情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痛惜乱世:杜甫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时期,社会秩序失序、战乱频繁。
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对乱世的痛惜和痛心,如《望岳》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流天
地外,山色有无中”等句子,表达了他对时局动荡的无奈之情。
2. 怀念故乡:杜甫多次流亡和背井离乡,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比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出他怀念舍弟和离开故乡的伤感。
3. 悲叹国家衰落:杜甫对唐朝的衰弱和国家的危机感到非常担忧,他的诗中反映了自己对于国家兴亡和民众疾苦的关切。
比如《登高》中的“明妃曾在河东石,折合归来犹觉新”表达了他对于唐朝昔日荣光的追忆和对国家现状的愤慨。
4. 呼吁君王:杜甫在一些诗作中直接向君王呼吁,希望能够解决国家的危机和民众的困苦。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尊前拟把归期说,欲饮琵琶马上催”,表达了他对君王的期望和苦苦催促。
总而言之,杜甫的诗中充溢着对乱世、故乡、国家的思念和怀念,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真挚之情。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关爱。
首先,杜甫的诗歌常常描绘国家的兴衰和政治风云。
例如《兵车行》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尘起如雾,连山若海,不见袍泽负戈客。
”这些文字生动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在《丽人行》中,他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离愁之情。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他用深情的笔触来描绘农民、流民等底层群众的生活和遭遇。
例如《登高》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他以诗人的视角,深刻地体悟到了人民的疾苦和悲欢离合。
最后,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表现爱国精神的作品。
例如《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里他以盛唐时期的辉煌和现实的萧条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展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爱国精神,他关注国家政治、人民生活,表达出对祖国深深的忧虑和爱护之情,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更是中国爱国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浅析杜甫诗爱国思想的表现特点平江县大桥中学李刚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圣”。
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
一、杜诗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其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密不可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自幼聪颖好学,加之又勤奋刻苦,十四五岁时已被文坛前辈所赏识。
公元731—745年,是杜甫人生的壮游时期。
历时十多年,前后共3次出行浏览了祖国的秀丽雄奇的山川景色。
这三次漫游丰富了诗人的阅历,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性情,为他早期诗歌带来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746—755年,是困守长安时期。
在这困守长安的十年生活中,诗人到处干谒也无门可入,直至755年才混得一个曹参军的八品官职。
理想的落空,怀才的不遇,生活的潦倒使他对朝廷的腐朽,社会的黑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促使杜甫向现实主义转变。
756—759年,是作者陷与为官时期。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安史之乱爆发时期。
作者目睹了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现实,以及自身陷的境遇,极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758年又因房琯事件所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使他由宫廷真正走向了民间。
759—770年,漂泊西南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社会依旧动荡不安,作者在西南辗转漂泊,颠沛流离。
飘零的艰辛苦难,百姓的疾苦,让作者在思想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矛盾的所在。
于公元770年病卒于飘泊途中的小舟上。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爱国思想来源于他的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杜诗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其对国家的热爱密不可分。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
浅论杜甫诗歌与爱国思想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诗歌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一、爱国思想的形成杜甫的诗歌,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
他深受孟子“仁爱”思想,屈原等爱国诗人的影响,熔铸杜甫爱国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仁爱”思想的影响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
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
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
”(《进雕赋表》)。
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
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
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屈原爱国“魂”的再现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
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杜甫诗歌与爱国思想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诗歌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一、爱国思想的形成杜甫的诗歌,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
他深受孟子“仁爱”思想,屈原等爱国诗人的影响,熔铸杜甫爱国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仁爱”思想的影响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
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
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
”(《进雕赋表》)。
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
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
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屈原爱国“魂”的再现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
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
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
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
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
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
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
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
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
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
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真是感慨良多。
(三)经历形成了爱国思想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
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
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溃、朝臣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安史之乱后,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
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
郁结在诗人的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
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
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
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
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虽然他有过短期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但是长安十载在乞食,已面临安史之乱的前夕,民生憔悴,险象环生,两京沦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离颠沛中过去了。
因此,动乱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诗的历史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因此,杜甫诗中那个眷怀家园,低吟时事的沉郁风格,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错综复杂互相映发的结果。
二、爱国思想的内涵(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
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
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
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
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
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杜甫组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集中揭露了唐代兵役制度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
《石壕吏》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的暴行,并通过老婆婆之口,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但诗人又怀着沉痛而矛盾的心情,劝人民为平息叛乱去参军:“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
更可贵的是当诗人因幼子饿死而惭愧、悲痛时,他看到的不只是自己一家,而是由此“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到了比他更痛苦的人。
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由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想到天下穷人,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他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可见,杜甫的爱国之情与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深深地融合在了他的诗作中。
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对出仕与报国愿望杜甫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就是出仕报国,政治理想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统治阶级施行德政,以德治国,到达国泰民安。
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像开元年间的盛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期的杜甫,信心满怀,憧憬未来,并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漫游时期的杜甫到洛阳应举不第。
但他没有灰心,天宝五年(746),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
可他还是不死心,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
再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左拾遗。
从漫游时的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他始终没有放弃出仕的梦想,没有放弃报国之志。
(四)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上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生致力于“致君尧舜上”,但他颠沛流离,一生壮志莫伸。
杜甫的《蜀相》、《八阵图》、《登高》等几首诗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
杜甫生平最敬仰诸葛亮,他对于这位“伯仲伊吕”、“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实现灭魏吞吴,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很有感触,所以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名句。
《古柏行》中由孔明庙而想到其身世为人,“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是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八阵图》以洗炼语言赞颂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其中亦有对诸葛亮壮志难展的深切叹惋[2]。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都是杜甫壮志难酬的集中表现,但这些感慨的诗句,亦是杜甫诗歌爱国之情的流露。
(五)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揭露谴责正因为有了对国家深深的热爱,才有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深刻揭露与讽刺。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集中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怨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表现了诗人进行政治讽刺的勇气。
又如诗作《丽人行》,无情地揭露了玄宗宠妃杨玉环及其兄妹不可一世的骄横气焰,以及他们丑不可闻的荒淫生活,这些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不曾写或者不敢写的主题。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