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位移传感器行业标准

合集下载

位移传感器又称为线性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又称为线性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又称为线性传感器,它分为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光电式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超声波式位移传感器,霍尔式位移传感器。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属于金属感应的线性器件,接通电源后,在开关的感应面将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当金属物体接近此感应面时,金属中则产生涡流而吸取了振荡器的能量,使振荡器输出幅度线性衰减,然后根据衰减量的变化来完成无接触检测物体的目的。

简介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具有无滑动触点,工作时不受灰尘等非金属因素的影响,并且低功耗,长寿命,可使用在各种恶劣条件下。

位移传感器主要应用在自动化装备生产线对模拟量的智能控制。

光电式位移传感器利用激光三角反射法进行测量,对被测物体材质没有任何要求,主要影响为环境光强和被测面是否平整。

比如公路测量用到真尚有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就对传感器进行了特殊配置,与普通情况不一样。

位移是和物体的位置在运动过程中的移动有关的量,位移的测量方式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小位移通常用应变式、电感式、差动变压器式、涡流式、霍尔传感器来检测,大的位移常用感应同步器、光栅、容栅、磁栅等传感技术来测量。

其中光栅传感器因具有易实现数字化、精度高(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可达到纳米级)、抗干扰能力强、没有人为读数误差、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等优点,在机床加工、检测仪表等行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原理计量光栅是利用光栅的莫尔条纹现象来测量位移的。

“莫尔”原出于法文Moire,意思是水波纹。

几百位移传感器年前法国丝绸工人发现,当两层薄丝绸叠在一起时,将产生水波纹状花样;如果薄绸子相对运动,则花样也跟着移动,这种奇怪的花纹就是莫尔条纹。

一般来说,只要是有一定周期的曲线簇重叠起来,便会产生莫尔条纹。

计量光栅在实际应用上有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两种;按其作用原理又可分为辐射光栅和相位光栅;按其用途可分为直线光栅和圆光栅。

下面以透射光栅为例加以讨论。

透射光栅尺上均匀地刻有平行的刻线即栅线,a为刻线宽,b为两刻线之间缝宽,W=a+b称为光栅栅距。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9页)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9页)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第1页)一、设计背景位移传感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航空航天等领域。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作为一种常见的位移检测装置,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过程。

二、工作原理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的。

当传感器中的激励线圈通以交流电流时,会在周围产生交变磁场。

当被测物体(通常是金属目标物)进入该磁场并发生位移时,会导致磁路的磁阻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变化。

通过检测感应电动势的变化,即可实现对位移量的精确测量。

三、设计目标1. 确保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2. 提高传感器的线性度和稳定性;3. 优化传感器结构,使其便于安装和维护;4. 降低成本,提高传感器的性价比。

四、传感器结构设计1. 激励线圈设计(1)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多,产生的磁场强度越大,但线圈电阻也会增加,导致功耗增大。

因此,需在磁场强度和功耗之间寻找平衡。

(2)线圈的材料:选择具有较高磁导率和电阻率的材料,以提高线圈的性能。

(3)线圈的形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合适的线圈形状,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较强的磁场。

2. 检测线圈设计(1)线圈与激励线圈的相对位置:确保检测线圈能充分感应到激励线圈的磁场变化。

(2)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多,感应电动势越大,但线圈电阻也会增加。

需在灵敏度与功耗之间进行权衡。

(3)线圈的材料:选择具有较高磁导率和电阻率的材料。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第2页)五、信号处理电路设计1. 激励信号源(1)频率选择:激励信号的频率应适中,频率太低会导致灵敏度下降,频率太高则可能引起电磁干扰。

(2)幅值稳定:确保激励信号幅值稳定,以减少测量误差。

2. 感应电动势检测感应电动势的检测是位移测量的关键步骤。

检测电路设计如下:(1)放大电路:由于感应电动势信号较弱,需通过放大电路对其进行放大,以便后续处理。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摘要:针对目前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应用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具有控制及数据处理等功能,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机械位移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中。

一、引言(一)传感器的定义国家标准 GB7665- 87 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二)传感器的作用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

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

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

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又称之为电五官。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

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传感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许多新领域:例如在宏观上要观察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微观上要观察小到纳米的粒子世界,纵向上要观察长达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短到秒的瞬间反应。

此外,还出现了对深化物质认识、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种极端技术研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弱磁砀等等。

显然,要获取大量人类感官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没有相适应的传感器是不可能的。

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障碍,首先就在于对象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而一些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传感器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该领域内的突破。

线位移传感器动态参数校准规范

线位移传感器动态参数校准规范

线位移传感器动态参数校准规范1 范围本校准规范规定了对线位移传感器实验室环境下的动态参数进行校准的计量特性、校准条件、校准项目、校准方法、校准结果的处理及复校时间间隔。

本校准规范适用于新制造(或购置)、使用中、修理后的线位移传感器动态参数校准。

2 引用文件本校准规范引用下列技术条件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

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F 1094-2002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

GB/T 7665-2005 传感器通用术语。

GB/T 30111-2013 位移传感器通用规范。

GB/T 18459-2001 传感器主要静态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GJB 8137-2013 位移传感器标定与精度测试方法。

JJF 1305-2011 线位移传感器校准规范。

注: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和计量单位3.1 术语3.1.1 线位移传感器linear displacement sensor能够感受长度尺寸变化并转换为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

3.1.2 动态特性dynamic characteristic与响应于被测量随时间变化有关的传感器特性。

3.1.3 动态示值误差dynamic error of indication线位移传感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

3.1.4 动态重复性dynamic repeatability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3.1.5 分辨力resolution线位移传感器能够有效辨别的最小位移量。

3.1.6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由被测量的阶跃变化引起的传感器输出上升到其最终规定百分率时所需要的时间。

注:为注明这种百分率,可将其置于主词前面,例如:98%响应时间。

3.1.7 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在规定的被测量频率范围内,对加在传感器上的正弦变化的被测量来说,输出量与被测量振幅之比及输出量和被测量之间相差随频率的变化。

20151031-位移传感器检验标准

20151031-位移传感器检验标准

位移传感器检验标准(总则)编号:零部件名称 位移传感器适用范围 位移传感器主要组成部件电子仓、控制电路板、测杆、波导丝、磁环、安装支架、通讯电缆线;包装方式 泡沫防护纸盒或纸筒包装包装标识 供应商名称、产品名称、规格、数量。

检验依据标准JJF 1305-2011;IEC 61000-4;供方样本;供方使用说明书;关键特性 1、包装防护;2、型号参数标示;3、外观质量;4、结构尺寸;5、电气性能;6、环境适应性;7、IP防护等级。

备 注 1、产品应按需做好包装防护;2、产品上应有生产厂家、型号及关键参数标志;3、产品外观良好无瑕疵符合新品要求;4、产品结构尺寸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5、产品电气性能(绝缘性能、耐压性能、通电性能试验)应符合相应国标或技术要求。

6、产品老化试验、环境适应性能应符合相应国标或技术要求7、产品的IP防护等级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或国标要求。

拟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变更标记 变更申请单号 检验员确认/日期第1页,共1页位移传感器检验标准编号:操作步骤 检验项目 检测设备 详细操作方法及内容 标准要求、注意事项 备注第1步 资料审查 目视 供应商需提供资料:1、例行试验报告、型式试验报告;2、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

a、型式试验应对产品所有性能进行试验确认,例行试验报告按需进行;b、使用说明书应对产品使用要求作详细描述。

样品确认及变更时第2步 标准确认 目视标准齐套性:3、是否有检验标准,标准是否为最新版本。

c、检验标准为受控、最新版本;d、检验标准缺失时及时反馈SQE。

来料/批第3步 抽样方案 目视 4、抽样方案:抽检(包装检验、标示检验、外观质量检验、结构尺寸检验);抽样方案:一般检验水平Ⅱ,AQL=4。

e、批量供货产品与样品的一致性。

来料/批第4步 包装检验 目视 5、查看产品的外包装质量,确认是否有破损、刮擦、磕碰、淋雨雪痕迹;6、产品外包装应牢固可靠并按软控公司要求粘贴标示(制造厂名称、产品名称及型号、元器件的数量、净重、毛重、箱子尺寸、装箱编号、轻放、防晒、防雨、防潮等标志、出厂日期等)。

中国传感器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清单

中国传感器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清单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5-6: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 DC interface for proximity sensors and switching amplifiers(NAMUR)
11
GB/T 13823.8-1994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横向振动灵敏度测试
Methods for the calibration of vibration and shock pick-ups--Testing of transverse vibration sensitivity
1995-05-01实施
33
GB/T 20485.11-2006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1部分:激光干涉法振动绝对校准
Methods for the calibration of vibration and shock transducers - Part 11: Primary vibration calibration by laser interferometry
13
GB/T 13823.12-1995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安装在钢块上的无阻尼加速度计共振频率测试
Methods for the calibration of vibration and shock pick-ups--Resonance frequencytesting of undamped accelerometers on a steel block
2007-09-01实施,代替GB/T 13606-1992
8
GB/T 13823.4-1992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

题目:电感传感器的路径中心检测装置设计姓名孙召成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学号 2012031002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绪论 (3)1.2 传感器介绍 (3)1.3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4)2.整体的方框图与工作原理 (5)3.各个单元电路的设计 (6)3.1 8051单片机简介 (6)3.2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8)3.3 电感测头的结构 (10)3.4 正弦波电路的设计 (11)3.5零点残余电压的调整 (13)3.6交流放大电路 (14)3.7相敏检波电路 (14)3.8 A/D转换及显示电路 (16)4.参考文献 (19)摘要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

要保证产品质量,对产品的检测和质量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为此要设计一种精度的检测位移的仪器。

电感测微仪是一种分辨率极高、工作可靠、使用寿命很长的测量仪,应用于微位移测量已有比较长的历史.国外生产的电感测微仪产品比较成熟,精度高、性能稳定,但价格昂贵.国内生产的电感测微仪存在漂移大、工作可靠性不高、高精度量程范围小等问题,一直与国外的传感器水平保持一定的差距.在超精密加工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测量精度越来越显得不适应加工技术发展的需求.该文针对这些问题,对电感传感器测量电路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和改进.对电感测微仪的方弦波生成电路、交流放大电路、检波电路等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设计。

关键词:电感传感器、交流放大器电路、检波电路、单片机处理电路、显示电路、硬件调试。

AbstractA New high piracies inductance sensor is developed. This sensor consist s of a high piracies inductance probe and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 The circuit adopt speak sampling technique and direct digital output interface to substitute the conventional phase frequency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analog output interface. The non2linearity is also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circuit adopts frequency and ampli2tube stabilizing technique too.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sensor circuits also increased greatly.Key Words : inductance sensor, Exchange amplifier circuit, Detection circuit, SCM processing circuit, Show circuit,Hardware debugging1.绪论1.1引言传感器检测技术是实现超精位置和轨迹方向的前提和基础。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要点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设计要点

电感式传感器测量电路设计学院:信自学院姓名:xxxxx学号:2010104013专业:自动化班级:103班2012年12月26日目录摘要 (3)1.绪论 (5)1.1 引言 (5)1.2 传感器介绍 (5)1.3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7)2.整体的方框图与工作原理 (8)3.各个单元电路设计 (8)3.1 8051单片机简介 (8)3.2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3)3.3 电感测头的结构 (15)3.4 正弦波电路的设计 (16)3.5 零点残余电压的调整 (18)3.6 交流放大电路 (20)3.7 相敏检波电路 (22)3.8 A/D转换及显示电路 (28)4.软件部分的设计 (30)4.1本系统设计的程序流程图 (30)4.2单片机8051的C语言程序清单 (31)5、参考文献 (33)摘要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

要保证产品质量,对产品的检测和质量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为此要设计一种精度的检测位移的仪器。

电感测微仪是一种分辨率极高、工作可靠、使用寿命很长的测量仪,应用于微位移测量已有比较长的历史.国外生产的电感测微仪产品比较成熟,精度高、性能稳定,但价格昂贵.国内生产的电感测微仪存在漂移大、工作可靠性不高、高精度量程范围小等问题,一直与国外的传感器水平保持一定的差距.在超精密加工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测量精度越来越显得不适应加工技术发展的需求.该文针对这些问题,对电感传感器测量电路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和改进.对电感测微仪的正弦波生成电路、交流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相敏检波电路等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设计。

关键词:正弦波发生器,相敏检波,零点残余电压。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实例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实例1.绪论1.1引言测量技术是实现超精加工的前提和基础。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过程中不仅要对工件和表面质量进行检验,而且要检验加工设备和基础元部件的精度,如果没有权威性的测控技术和仪器,就不能证实所达到的加工质量。

传感器标准精选(最新)

传感器标准精选(最新)

传感器标准精选(最新)G7551《GB/T7551-1997称重传感器》G7665《GB/T7665-2005传感器通用术语》G7666《GB/T7666-2005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G7965《GB7965-2002声学:水声换能器测量》G13823.1《GB/I13823.1-2005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基本概念》G13823.17《GB/T13823.17-1996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声灵敏度测试》G13823.18《GB/T13823.18-1997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互易法校准》G13823.19《GB/T13823.19-2008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地球重力法校准》G13823.20《GB/T13823.20-2008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加速度计谐振测试通用方法》G13850《GB/T13850-1998交流电量转换为模拟量或数字信号的电测量变送器》G13992《GB/T13992-2010金属粘贴式电阻应变计》G14412《GB/T14412-2005机械振动与冲击加速度汁的机械安装》G15478《GB/T15478-1995压力传感器性能试验方法》G18459《GB/T18459-2001传感器主要静态性能指标计算方法》G18806《GB/T18806-2002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总规范》G18901.1《GB/T18901.1-2002光纤传感器第1部分:总规范》G20485.1《GB/T20485.1-2008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部分:基本概念》G20485.11《GB/T20485.11-2006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激光干涉法振动绝对校准》G20485.12《GB/T20485.12-2008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12部分:互易法振动绝对校准》G20485.13《GB/T20485.13-2007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激光干涉法冲击绝对校准》G20485.15《GB/T20485.15-2010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激光干涉法角振动绝对校准》G20485.21《GB/T20485.21-2007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振动比较法校准》G20485.22《GB/T20485.22-2008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第22部分:冲击比较法校准》G20521《GB/T20521-2006半导体器件:半导体传感器-总则和分类》G20522《GB/T20522-2006半导体器件:半导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G26807《GB/T26807-2011硅压阻式动态压力传感器》G28854《GB/T28854-2012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G28855《GB/T28855-2012硅基压力传感器》G28856《GB/T28856-2012硅压阻式压力敏感芯片》G28857《GB/T28857-2012直流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GJ1037A《GJB1037A-2004单轴摆式伺服线加速度计试验方法》GJ1801《GJB1801-1993惯性技术测试设备主要性能试验方法》GJB2426《GJB2426A-2004光纤陀螺仪测试方法》GJ3236《GJB3236-1998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和测试方法》GJ3826《GJB/J3826-1999压电加速度计随机振动校准方法》GJ4409《GJB4409-2002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通用规范》GJ5031《GJB5031-2001飞机燃油流量传感器通用规范》GJ5243《GJB5243-2004应变式压力传感器通用规范》GJ5245Z《GJB5245-2004Z压电陀螺仪通用规范》GJ5439Z《GJB5439-2005Z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通用规范》GJ5440Z《GJB5440-2005Z过载传感器通用规范》GJ5858K《GJB/J5858-2006K0.05W/c㎡~2W/c㎡辐射热流传感器检定规程》GJ6194K《GJB6194-2008K力敏传感器开关通用规范》GJ6205K《GJB/J6205-2008K角振动传感器校准规范》QJ27《QJ27-1984传感器产品代号命名方法》QJ2873《QJ2873-1997用气体介质校准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表的方法》H7272《HB7272-1996全、静压传感器通用规范》H7273《HB7273-1996攻角、侧滑角传感器通用规范》H7493《HB7493-1997液压传感器通用规范》WJ2434《WJ2434-1997高压压力传感器静态检定规程》AQ1052《AQ1052-2008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AQ6203《AQ6203-2006煤矿用低浓度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AQ6204《AQ6204-2006瓦斯抽放用热导式高浓度甲烷传感器》AQ6205《AQ6205-2006煤矿用电化学式一氧化碳传感器》AQ6206《AQ6206-2006煤矿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AQ6211《AQ6211-2008煤矿用非色散红外甲烷传感器》J5215《JB/T5215-2007触发式传感器》J5325《JB/T5325-1991均速管流量传感器》J5492《JB/T5492-1991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J5493《JB/T5493-1991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J5516《JB5516-1991加速度计校准仪技术条件》J5537《JB/T5537-2006半导体压力传感器》J6170《JB/T6170-2006压力传感器》J6172《JB/T6172-2005压力传感器系列型谱》J7482《JB/T7482-2008压电式压力传感器》J7483《JB/T7483-2005半导体应变式力传感器》J7486《JB/T7486-2008温度传感器系列型谱》J7490《JB/T7490-2007霍尔电流传感器》J8902《JB/T8902-1999变送器用恒弹性合金棒材》J9246《JB/T9246-1999涡轮流量传感器》J9249《JB/T9249-1999涡街流量传感器》J9256《JB/T9256-1999电感位移传感器》J9257《JB/T9257-1999交流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J9258《JB/T9258-1999直流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J9473《JB/T9473-1999霍尔元件通用技术条件》J9474《JB/T9474-1999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J9477《JB/T9477.1~4-1999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J9942《JB/T9942-1999光栅角位移传感器》J9943《JB/T9943-1999磁栅线位移传感器技术条件》J10524《JB/T10524-2005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J10726《JB/T10726-2007扩散硅式压力变送器》J11205《JB/T11205-2011直流漏电流传感器》J11206《JB/T11206-2011硅压阻式微型、薄型压力传感器》SJ10638《SJ/T10638-1995石英晶体振荡器测试方法》SJ10639《SJ/T10639-1995石英晶体元件术语》SJ11167《SJ/T11167-1998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型号命名方法》SJ11210《SJ/T11210-1999频率达30MHz石英晶体元件负载谐振频率fL和RL 的测量方法》SJ11212《SJ/T11212-1999石英晶体元件参数的测量:激励电平相关性(DLD)的测量》SJ11250《SJ/T11250-2001压阻式过载传感器总规范》SJ20717《SJ20717-1998氧化锌压电薄膜规范》SJ20721《SJ/T20721-1998压力传感器总规范》SJ20721/1《SJ20721/1-1998GGY-YZ-001型微压传感器详细规范》SJ20722《SJ/T20722-1998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总规范》SJ20725《SJ20725-1998MF18型低温温度补偿热敏阻组件详细规范》SJ20760《SJ20760-1999高分子湿度传感器总规范》SJ20760/1《SJ20760/1-1999CH-DR-001型湿度传感器详细规范》SJ20790《SJ20790-2000电流电压传感器总规范》SJ20811《SJ20811-2002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总规范》SJ20832《SJ20832-2002光纤温度传感器通用规范》SJ20833《SJ20833-2002WSS-001型温湿度变送器规范》SJ20868《SJ20868-2003电荷耦合成像器件测试方法》SJ20870《SJ20870-2003磁航向传感器通用规范》SJ20927《SJ20927-2005光纤电压传感器通用规范》SJ20960《SJ20960-2006光纤速度传感通用规范》SJ54409/4《SJ54409/4-2005CY-YZ-005系列高温表压传感器详细规范》SJ54409/5《SJ54409/5-2005CY-YZ-006系列高温差压传感器详细规范》SJ54409/6《SJ54409/6-2005CY-YZ-007系列高温绝压传感器详细规范》SJ54409/7《SJ54409/7-2005CY-YZ-008系列常温绝压传感器详细规范》YB162《YB/T162-1999动态电阻应变仪低周频率响应》YS597《YS/T597-2006电容式变送器用铂铑合金毛细管》DL862《DL/T862-2004水电厂非电量变送器、传感器运行管理与检验规程》MT381《MT381-1995矿用温度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MT382《MT382-2011矿用烟雾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MT448《MT448-2008矿用风速传感器》MT647《MT647-1997煤矿用设备开停传感器》MT648《MT648-1997煤矿用胶带跑偏传感器》MT825《MT/T825-1999矿用水位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MT840《MT/T840-1999抽放瓦斯管道流量测定方法-均速管流量传感器测定方法》MT844《MT/T844-1999矿用风门开闭状态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MT1098《MT1098-2009煤矿用光干涉式甲烷气体传感器》MT1102《MT/T1102-2009煤矿用粉尘浓度传感器》MT1109《MT1109-2011矿用位移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QX23《QX/T23-2004旋转式测风传感器》QX24《QX/T24-2004气象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QX25《QX/T25-2004铂电阻电动通风干湿表传感器》SY6679.1《SY/T6679.1-2007综合录井仪校准方法第1部分:传感器》JJG126《JJG126-1995交流电量转变为直流电量测量变送器》JJG134《JJG134-2003磁电式速度传感器》JJG175《JJG175-1998测试电容传声器》JJG233《JJG233-2008压电加速度计检定规程》JJG338《JJG338-1997电荷放大器》JJG391《JJG391-2009力传感器检定规程》JJG533《JJG533-2007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JJG623《JJG623-2005电阻应变仪》JJG624《JJG624-2005动态压力传感器》JJG644《JJG644-2003振动位移传感器》JJG653《JJG653-2003测功装置》JJG669《JJG669-2003称重传感器》JJG736《JJG736-2012气体层流流量传感器检定规程》JJG791《JJG791-1992冲击力法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JJG836《JJG836-1993感应同步器》JJG860《JJG860-1994压力传感器(静态)》JJG924《JJG924-2010转距转速测量装置检定规程》JJG995《JJG995-2005静态扭矩测量仪》JJG1076《JJG1076-2001湿度传感器校准规范》JJF1048《JJF1048-1995数据采集系统标准规范》JJF1049《JJF1049-1995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校准》JJF1053《JJF1053-1996负荷传感器动态特性校准规范》JJF1153《JJF1153-2006冲击加速度计(绝对法)校准规范》JJF1269《JJF1269-2010压电集成电路传感器(IEPE)放大器校准规范》JJF1305《JJF1305-2011线位移传感器校准规范》JJF1314《JJF1314-2011气体层流流量传感器型式评价大纲》JJF1337《JJF1337-2012声发射传感器校准规范(比较法)》JJF1352《JJF1352-2012角位移传感器校准规范》JJF1370《JJF1370-2012正弦法力传感器动态特性校准规范》JJF2047《JJF2047-2006扭矩计量器具》。

电感位移传感器行业标准

电感位移传感器行业标准
回差 重复性误差 纹波电压
0.1 级 ±0.01% ±0.10%
0.04% 0.04% 1.00%
0.2 级 ±0.20% ±0.20% 0.08% 0.08% 1.00%
精确度等级 0.3 级
±0.30% ±0.30% 0.12% 0.12% 1.00%
0.5 级 ±0.50% ±0.50%
0.20% 0.20% 1.00%
UN——理论输出信号量程。
纹波电压
在传感器测量范围上、下限值上测量其输出电压的纹波电压有效值。
4.9 电源电压变化影响 被试传感器应先在电源电压公称值下,按 4.4 测量各试验点的输出信号。然后分别
将电源电压调整到 242V 和 198V,再次测量各试验点的输出信号值,并计算各试验点由电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式中
δ1
=
γ UN
×100%
γ——同一试验点上三次上、下行程实际输出信号值的算术平均值与理论输出信号

之差;
UN——理论输出信号量程。 4.6 回差
回差可与基本误差同时进行测定。传感器的回差(δh)按下式计算:
式中 4.7
δh
=
U1′ − U2′ UN
×100%
U′1——同一试验点上三次上行程实际输出信号值的算术平均值;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ZB Y140—1983。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浙江省温州市传感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瑞良、陶洪祥。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下放置 24h,用 90%量程的位移重复上述试验。按下式计算传感器的始动漂移(δd):
式中 4.12.2
δd
=
∆d UN
×100%
Δd——各相邻时间间隔所测的实际输出信号之间的最大差值;
UN——理论输出信号量程。
长期漂移
试验前,传感器先在参比条件下,按 4.4 测量各试验点的输出信号值。然后在传感
器上施加 90%量程的位移,共工作 30 天,并分别在 1h,24h 和 30 天后测量传感器各试验
点的输出信号值。按下式计算传感器的长期漂移(δc):
式中 4.13
δc
=
∆c UN
×100%
Δc——各相邻时间间隔所测得的实际输出信号之间的最大差值;
UN——理论输出信号量程。
外界磁场影响
传感器应先在参比条件下测量其基本误差、线性度误差和回差。
式中
δ1
=
γ UN
×100%
γ——同一试验点上三次上、下行程实际输出信号值的算术平均值与理论输出信号

之差;
UN——理论输出信号量程。 4.6 回差
回差可与基本误差同时进行测定。传感器的回差(δh)按下式计算:
式中 4.7
δh
=
U1′ − U2′ UN
×100%
U′1——同一试验点上三次上行程实际输出信号值的算术平均值;
3 技术要求
3.1 与精确度有关的技术指标 与精确度有关的技术指标应不超出表 1 规定。
表 1 与精确度有关的技术指标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条文号
3.1.1 3.1.2 3.1.3 3.1.4 3.1.5
技术指标
基本误差限 线性度误差
式中
δi
= Ui −Un UN
×100%
Ui——被试试验点上实际输出信号值;
Un——被试试验点上理论输出信号值;
UN——理论输出信号量程。
Un 由下式确定:
双向传感器:U n
=
U N ⋅ (i − 5)
K −1
式中
式中 值。 4.5
单向传感器:U n
=
UN ⋅i K −1
i——试验点序数(0,1,2,…,10);
本试验应在由频率为 50Hz 的交流电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400A/m 的外磁场中进行。
传感器放在磁场线圈的中心转台上。转动中心转台和磁场线圈,并调整移相器(0
°~360°),使传感器处于最不利的磁场方向和相位上。在该条件下测量传感器的基本误差、
线性度误差和回差。
4.14 湿热影响
传感器应先在参比条件下放置 24h,测量其基本误差、线性度误差、回差和重复性
量程的输出信号值。然后将传感器分别放进+40℃和-10℃的温度试验箱中,至少保温 2h,
使传感器的温度怛定。再按同样方法测量和计算传感器的零点和满量程的输出信号值。按下
式计算每 10℃的温度变化对零点和量程的影响(δt):
δt
=
10(UB −UA (t2 − t1 )U N
)
×100%
式中 UA——t1 温度下试验点上的实际输出信号值;
0.5 级 1.0% 3dB
0.14% 0.14%
0.18% 0.18%
0.30% 0.30%
0.60% 0.60%
0.14% 0.14%
0.14% 0.14%
0.18% 0.18%
0.30% 0.30%
0.60% 0.60%
0.18% 0.18%
0.30% 0.30%
0.60% 0.60%
0.20% 0.20%
表 2 影响量的技术指标
条文号 3.2.1.1 3.2.1.2 3.2.1.3
3.2.1.4 3.2.1.4.1
3.2.1.4.2
技术指标
电源电源变化:输出信号变化 频率响应:输出电压幅值变化
环境温度每变化 10℃的 零点变化 量程变化 稳定性 始动漂移
a)10%量程的试验点上: 5min~1h 1h~4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电感位移传感器
JB/ T 9256—1999 代替 ZB Y 140—1983
Inductive displacement transducers
国家机械工业局 1999-08-06 批准 2000-01-01 实施
在被试传感器上,以每 10%量程为一个试验点,包括上、下限值共 11 个试验点, 顺序在各个试验点测量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值。以上、下两行程为一个测量循环,一共测量三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个循环。 传感器的基本误差(δi)按下式计算:
0.30% 0.30%
0.50% 0.50%
1.00% 1.00%
3.2.2 下列影响量按相应试验条文的规定进行试验之后,其基本误差、线性度误差、回差 和重复性误差均应符合原来的规定:
a)外界磁场(不包括重复性误差); b)湿热; c)机械振动; d)碰撞。 3.3 其他技术指标 3.3.1 绝缘电阻 传感器进行绝缘电阻试验时,其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电感位移传感器
JB/T 9256—1999
改。


本标准是对 ZB Y140—1983《电感位移传感器》的修订。 本标准与 ZB Y 140—1983 在主要技术内容上没有差异,仅对原标准作了编辑性修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ZB Y140—1983。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浙江省温州市传感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瑞良、陶洪祥。
4.3.2 除非条文中另有规定,影响量只有所涉及的工作条件在规定范围内变化,其他工作 条件均应在参比条件下保持稳定。且影响量对传感器的影响应在规定的正常工作条件极限值
上确定。 4.3.3 试验所用试验仪器和设备,包括长度测量仪器,其基本误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被试 传感器基本误差限绝对值的 1/4。 4.3.4 输出信号是在传感器输出端子的 4kΩ负载电阻上测得。 4.4 基本误差
b)90%量程的试验点上: 5min~1h 1h~4h 长期漂移
90%量程的试验点上: 1h~24h
24h~30 天
0.1 级 0.10% 3dB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0.10% 0.10%
精确度等级
0.2 级
0.3 级
0.20%
0.30%
3dB
3dB
0.4 级 0.50% 3dB
2.2 基本参数 2.2.1 测量范围 2.2.1.1 双向传感器,其测量范围为:
±1,±1.6,±2.5,±4,±6,±10,±16,±25,±40,±60,±100,±160, ±250,±400,±600mm。 2.2.1.2 单向传感器,其测量范围上限值为:
1,1.6,2.5,4,6,10,16,25,40,60,100,160,250,400,600mm。 注:根据用户需要,可以生产不同于上述测量范围的传感器。 2.2.2 精确度等级 传感器的精确度等级分为: 0.1,0.2,0.3,0.5,1.0 级。 2.2.3 供电电源 传感器由频率为 50Hz,电压有效值为 220V 的交流电源供电。 2.2.4 输出信号 传感器在负载阻抗为 4kΩ时,其直流电压输出信号应超过±200mV。 2.2.5 正常工作条件 传感器的正常工作条件为: 温度:-10℃~+40℃; 相对湿度:5%~1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感位移传感器的型式、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由差动电感式检测器和本机(包括振荡器、相敏整流滤波器和稳定直 流电源)组成的电感位移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
2 型式和基本参数
2.1 型式 传感器按结构分为: a)铁芯可分离式; b)导向式; c)回弹式。
3.3.3
检测器输出端子——检测器外壳 500V 外观 传感器外壳和零件表面的敷层、面板及铭牌等均应光洁、完好,不得有剥落和伤痕。
紧固件不得松动、损伤。可动部分应灵活、可靠。
4 试验方法
4.1 试验的环境条件 4.1.1 参比条件
仪表的参比性能应在下述大气条件下进行试验: 温度:18℃~22℃; 相对湿度:60%~70%;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4.1.2 一般试验的大气条件 无需在参比大气条件下进行试验,推荐采用下述大气条件: 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每项试验期间,允许的温度变化为 1℃/10min。 4.1.3 其他环境条件 除上述大气条件外,试验尚应在下述环境条件下进行:
磁场:除地磁场外,无其他外界磁场; 机械振动:无机械振动。 4.2 电源条件 4.2.1 公称值 频率:50Hz; 电压:220V。 4.2.2 允差 频率:±1%; 电压:±1%; 谐波失真:小于 5%。 4.3 试验的一般规定 4.3.1 除非条文中另有规定,与精确度有关的试验均应在参比条件下进行,且被试传感器 和试验设备均应先在参比条件下使之稳定。
1.0 级 ±1.0% ±1.0% 0.4% 0.4% 1.0%
由百分数表示的技术指标的数值是按传感器理论输出信号量程百分数计。理论输出 信号量程为理论输出信号上下限值的代数差,以下同。 3.2 影响量技术指标 3.2.1 下列影响量按相应试验方法条文的规定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值的变化应不超 出表 2 规定。
U′2——同一试验点上三次下行程实际输出信号值的算术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