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之实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备考PPT (共22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备考PPT (共22张PPT)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 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2、 语 境 推 断
课堂小结:
两技巧
知识迁移 语境推断
故事会
薛谭学讴(ōu :唱歌)于秦青。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 青弗止,饯于郊衢(qú:大路)。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è)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课堂演练
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备考
考点扫描
文言文翻译选择的文句, 总是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 现象,主要为重要实词、重要 虚词、特殊句式,并将这些设 为考试阅卷的得分点。
方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 备考要把握: 一个原则、两种技 巧、三种情况。
一原则:重点实词逐字落实
•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凡再 变矣
• 庭院中开始是篱 笆,然后变为围 墙,一共变化了 两次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译文: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子儿女却 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课堂小结:
注 意 三 种 情 况
掌 握 两 种 技 巧
牢 记 一 个 原 则
实 词 备 考 策 略
作业布置:
文言通假现象 古今词义变化 词类活用现象
亡:丧失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族:消灭
课堂小结:
三注意
文言通假现象 古今词义变化 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链接:
2005年全国高考题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 为吏,身贪鄙者赊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 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 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 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活用为状语
主语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谓语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名词活用为状语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劝学》)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者衣褐( )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1)背东西,以 背载物
(2)担负, 使……承担 (3)依仗,凭借 (4)对不起,辜 负
(5)违背,背弃 (6)失败 (7)覆盖
通假字
■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 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3、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
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
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
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
多义。
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 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

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
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

“爪牙”

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
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 或“认为……是……” 或“把……当作……”。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①渺沧海之一粟(以……为微小) • ②而耻学于师(以…… 为耻辱)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 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伴 侣、把……看作朋友) •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复习课件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复习课件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PPT课件

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 奇 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
(2009年高考广东卷) • 【答案】B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 诛杀,D.弛:松弛。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小结
一、语境推断法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A.上语诸将曰… 语: 谈论 • B.委尸填满沟壑 委: 放置 •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 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
(2010年高考广东卷) 【答案】选D项。A项“告诉”, B项“丢 弃” , C项“知道” 。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 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 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实都是祝愿。 11、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想要比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12、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13、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去发现你所拥有幸运,少抱怨上苍的不公,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你,我,我们大家都可以经历幸福的人生。 14、给自己一份坚强,擦干眼泪;给自己一份自信,不卑不亢;给自己一份洒脱,悠然前行。轻轻品,静静藏。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为了与阳光同行,我笑对 忧伤。 15、总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被孤立就讨好,脆弱就想家,不要被现在而蒙蔽双眼,终究是要长大,最漆黑的那段路终要自己走完 。 16、在路上,我们生命得到了肯定,一路上,我们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水也有感动,有曲折也有坦途,有机遇也有梦想。一路走来,我们熟悉了陌生的世界,我们熟 悉了陌生的面孔,遇人无数,匆匆又匆匆,有些成了我们忘不掉的背影,有些成了我们一生的风景。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17、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年龄无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可放纵自己,给自己找懒散和拖延的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努力便成为一种心理 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18、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奋力直追,要么干脆放弃。别总是逢人就喋喋不休的表决心或者哀怨不断,做别人茶余饭后的笑点。 19、即使不能像依米花那样画上完美的感叹号,但我们可以歌咏最感人的诗篇;即使不能阻挡暴风雨的肆虐,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即使无法预料失败的打击, 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成功的一个个驿站。 20、能力配不上野心,是所有烦扰的根源。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要想得到,就得学会付出和坚持。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34.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耻:以……为耻;乞休、乞老、告老、乞骸骨、致 仕、求老:辞官回家;籍:登记,户口(户籍、官 籍、兵籍等);不起:不被任用
35.劝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蠲除:免除赋税
36.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i)金币
37.帝大喜,赉(lai)诸将士有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 频实词讲解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3.薛举僭(jian)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4.宵衣旰食 5.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寻:不久;坐:因……而获罪;旧: 和……有交情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22.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然后:这样以后;申:说 明、解释;广:传播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表停顿;贼:伤害
自己;绞:性子急
24.方庆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就:接近、靠近、向; 旧说:前人的观点
私下里,悄悄地;讽:劝说
市:买、卖;檄:命令、声讨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18.所以出身仕者 19.文帝之讨张彪也,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20.耕者众则籴(di)贱 21.故弱者见辱,强者见笑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造、诣、过、候、存、顾:拜 访;过:指责、责备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辟:征召,掾:属官,下属
寤:发觉、发现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讲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38张

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讲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38张


④“所”+名词。“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字 辨
作宾语。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ɡ)鱼腹中。(《陈涉世家》)

⑤名词作中心语。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
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义 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再如“锲而不舍,金石
】 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 专指黄金。
✓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
较弱。如“病”,在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 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 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明显地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
字 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

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2)动词的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使+对象+动词”。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从木,与“橹”构成词语,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 根据成语联想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
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外间知陛下刑
宪不滥,足以为训尔”中的“训”可以联想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
“典范、法则”。
✓ 了解历史渊源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

高考语文复习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重点实词翻译(构、诛、廉、贷、俭)课件13张

高考语文复习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重点实词翻译(构、诛、廉、贷、俭)课件13张
文言翻译重点实词
—构、诛、廉、贷、俭—
1.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实词:构、诛、廉、贷、 俭。
2. 学会文言实词语境推断方法。
1. 构
昭俭(指传主杨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 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 徇其意。
——(节选自《宋史·杨昭俭传》)
译文 杨昭俭风度仪表优美,善于谈论名理,事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译文 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宣德二年,行在都御
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用威权,放纵士兵骚扰百姓。 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 更加信任熊概。

本义:厅堂的侧边。
锋利,有棱角
廉洁,清廉
低廉,便宜
要求低而少
考察,查访
刚直,方正
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列传》
——《夏本纪》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责备,谴责
惩罚
讨伐
诛恶:惩治作恶者。
诛暴讨逆
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进行批判、声讨。
要求,索要
杀,戮
铲除,治除
诛求无厌
罪不容诛
诛茅(剪除茅草)
即使处死也还不够抵偿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 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
(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 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轻慢对待她?” 。 启奏皇帝,答复可以。
俭,约也。——《说文》
俭 从人,佥( qiān)声。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
节制,不放纵

《文言文翻译——准确译出实词关键词》教学课件

《文言文翻译——准确译出实词关键词》教学课件

译文: 推断方法: 答案 推断方法 此句的对称句是“令尹子兰三仕为令 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可 知是“罢免”意;“喜”与“愠”对应,可知为 “恼怒”意。这也叫对称推断,不过语意相反。 (3)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题指导 (1)购,关键实词;妻子,古今同 形异义词;踪迹,名词活用作动词。(2)方, 罢,关键虚实词;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 卒,关键虚词;“于明之亡”,介宾短语后置 句;“何与”,疑问语气;句意通顺。 答案 (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公子篯)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 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 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 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 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 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
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 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 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 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 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 译文: (2 译文: (3 译文:
(4)夫五人之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
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
也?
(《五人墓碑记》)
译文:
推断方法:
答案 唯独这五人死得声名光荣显耀,为什
么呢?
推断方法 此句翻译的关键是“皦皦”,其义可
根据前文的“不足道”和“独”推断出。“不足
道”即“不值得称道”,“独”具有明显的转折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 课件(27张PPT)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 课件(27张PPT)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落实必备知识,为文言文阅读奠基
• 虽然新高考中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 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 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对文言句式等的考 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 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 文言文的基础。
2、更换偏旁,找出本字: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 ②距(拒)关,毋内诸侯。
3、取消偏旁,找出本字: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廷)。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旨)极大。
精准点拨
三、在词义中理解
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 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解释通顺,那么就 可以考虑“A”通“B”,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 “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通 “纳”,接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申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高祖武帝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宋史欧阳修传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掉转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义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精准点拨巧借本义联系紧扣语境推敲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高祖武帝》)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宋史·欧阳修传》) 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精准点拨

新高考语文高三复习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新高考语文高三复习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独……耶?(难道……吗?)
三、常见固定结构
【3、表示反问】 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安……哉(乎)?(哪里……呢?) 不亦……乎?(不是……吗?) ……非……欤?(……不是……吗?) 宁……耶?(哪里……呢?) 顾……哉?(难道……吗?) 独……哉?(难道……吗?)
意译: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 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在难以直译 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 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
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文言文翻译
评分标准
• 重点字词: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假借 • 特殊用法: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
通假现象 古今意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偏义或同义复词现象
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文学文化常识
一、注意事项
• 一、字词得分点意识,不能笼统翻译 • 二、文言重点词语掌握 • 三、文言句式特点 • 四、专有名词可直译 • 五、意译要通顺
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
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专题 课件(共51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专题 课件(共51张PPT).ppt
文言文高考专题
四类文言文实词卡卡 信息循环 高效学习
年份 2022 2021
卷别 新高考II 全国甲
全国乙
浙江 新高考I 新高考Ⅰ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翻译:禹数与语,其人勇
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实词:数、语、勇鸷、鲜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实词:约车、宣言、孤国、阴 合 ①实词考查有两种方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 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 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_西__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手__ (3)良庖岁更刀:__岁__ (4)蝉蜕于浊秽:__蝉__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舟__ (6)常以身翼蔽沛公:_翼___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席__、__包__、__囊____ (8)大石侧立千尺:_侧___
知识拓展
反训词
在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
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
这样的词语有:
①“沽”,买或卖; ②“置”,置办或放弃;
③“报”,报恩或报仇; ④“从”,跟随或率领;
⑤“纳”,收进或交出; ⑥“迁”,升官或降职;
⑦“市”,卖出或买入。
二 一词多义
卡卡
【词语的意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件(90张PPT)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件(90张PPT)

❖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 ❖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 ❖ “因击沛公于坐 。” ❖ 坐:同“座”;座位。名词
二、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 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为:像……一样。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为:当作……一样。
第三、表示处所。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译为:在……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函封之
译为:用(乘,凭借)……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考试内容: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 副词。
一、通假字
❖ 通假字包含:本字和借字 ❖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说:本字——悦 ❖ 借字——说
通假字的类型
❖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 ❖ 缪:同“穆” 温和,恭敬。例句中为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译为:善待。 译为:说坏话。 译为:穷尽。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译为:善于。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译为:变小变弱。
特殊的 动宾关系
使

为动

用法

意动
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课件36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课件36张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 义。 2.考点剖析
(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 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 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
1
考纲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 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 推断与解释。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 同。说法正确。
7
对点小练6:[2022全国乙卷]原文:……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 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说法错误。
对点小练4:[2022全国甲卷]原文:……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 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 矣。”…… T11-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 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 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 法。
•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应试能力 。 • 教学重点、难点: • 1、 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 • 2、 学会知识迁移。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
.. 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
传》)
参考答案
(1)“丧失” (2)“灭亡” (3)“一直到死” (4)“终于死亡”
小结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 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有时 甚至可以结合整个语段乃至全文来确定实词的含义。 这就是推断实词语义的基本方法,联系语境法。
• 想一想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参考答案
• 1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 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 “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 用”的意思。
• 2、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 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 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课堂小练: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加点的字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参考答案:绐(dài):欺骗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
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 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 +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 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 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 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 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这种方法 叫语法分析法。
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参考: 第一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在句中
做定语,第二个“绝”是“渡过”,动词在句 中做谓语。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 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 性或成分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信义著于四海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海南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参考答案: 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 王摄行政当国”,摄:代理; 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 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 供了有利条件。“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 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 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 想一想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来,以我贿迁。 贿: 嫁妆
参考答案 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 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 “确实”之意。 ②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 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 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 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课堂小练:请翻译下面加点的字 1、汤、武非受命,乃弒也。 2、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
参考答案 1、“弒”根据其形旁可推知此词和“杀”有关, 义为“臣杀君”。(译文:汤、武不是秉承天 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2、做饭(译文: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 饭。)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 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 3、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 知“陟”提拔的意思。
• 试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
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 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安:____ 弊:______
参考答案: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 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 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 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 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 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
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喂养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破旧的 傲慢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 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 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
《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 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
记·李将军列传》) •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
的方法
• 2、提高翻译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 • 1、 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 2、 学会知识迁移。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试 卷,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 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 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 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