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PPT课件
《犯罪学教案》课件
《犯罪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1 犯罪学的定义1.2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犯罪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1.4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犯罪现象及其规律2.1 犯罪现象的定义和特征2.2 犯罪现象的统计和分类2.3 犯罪规律的概念和类型2.4 犯罪现象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第三章:犯罪原因3.1 犯罪原因的概念和分类3.2 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3 个体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4 犯罪原因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第四章:犯罪心理学4.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4.2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4.3 犯罪心理学的research methods 4.4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第五章:犯罪预防与控制5.1 犯罪预防的概念和目标5.2 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5.3 犯罪控制的概念和手段5.4 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第六章:犯罪类型与犯罪人6.1 犯罪类型的分类和特点6.2 常见犯罪类型的案例分析6.3 犯罪人的概念和分类6.4 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第七章:犯罪法律制度7.1 犯罪法律制度的概念和构成7.2 犯罪法律制度的原则和适用7.3 犯罪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书7.4 犯罪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第八章:犯罪侦查与证据8.1 犯罪侦查的概念和程序8.2 犯罪侦查的方法和技巧8.3 证据的概念和法律要求8.4 证据的收集、固定和运用第九章:犯罪司法程序9.1 犯罪司法程序的概念和特点9.2 犯罪司法程序的主要阶段9.3 犯罪司法程序的法律规定9.4 犯罪司法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第十章:犯罪被害人学10.1 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和内容10.2 犯罪被害人的特点和权益10.3 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措施和机构10.4 犯罪被害人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这是的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分别介绍了犯罪类型与犯罪人、犯罪法律制度、犯罪侦查与证据、犯罪司法程序以及犯罪被害人学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章节都包括了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际操作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案例:孙志刚案的原因
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 判死缓,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 处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 站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 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该案件之后,取消了收容遣 送制度,变成了社会救助站。
犯罪对策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犯罪 原因研究的结果。
3、我国观点: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犯罪现象的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特点,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研究控制、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和途径的科学。
英美
1)体系结构:
犯罪现象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狭义)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刑事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监狱学(刑罚学) 犯罪侦查学(警察学)
2)内部关系:
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犯罪原因是犯罪现象发生的客观依据,是犯罪对策研究的 基础;
3、完善立法
深入地研究犯罪原因问题(尤其是个体犯罪原因),对于 制订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刑罚体系与措施,有 重要意义。而完善刑罚,恰恰是完善刑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样,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其他立法也具有建议、指 导及修改完善作用。
4、指导司法
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公安、检察、法院和监狱等司法机关 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公安、检察机关 正确分析案情,及时侦破案件;帮助审判机关认识罪犯的 责任,正确定罪量刑;帮助监狱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 措施,提高监管水平。
犯罪学课件——第13章 罪犯矫正
第三节 罪犯矫正的方法
(四)心理矫治 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是科学认知犯罪诱因、确保监狱安 全、减少重新犯罪的有效手段,对引导罪犯走出心理误区, 帮助他们培养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发展历程
2、目前罪犯心理矫治概况
目前罪犯心理矫正已成为我国罪犯矫正的一项必要措施。 在普及情况方面,根据学者的调查显示,我国开展罪犯心 理矫治工作的监狱已达90%以上。
Page 10
第三节 罪犯矫正的方法
(二)管理矫正 管理的内容较多,具体而言,既包括对罪犯的常规管理, 如罪犯的收监、申诉、控告、检举和日常工作的处理;又 包括刑期管理、危机管理等。刑期管理源于英国,英国监 狱管理局在20世纪末开始全面推行刑期制度,它包括两部 分:刑期计划制度和罪犯评估制度。 监狱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in prison),是指在 监狱管理和运行中,为应付各种可能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 突发危机情景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防范、化解处理等 活动,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监 狱危机与监狱管理如影随形。
Page 6
第二节 罪犯矫正的原理
一、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 19世纪末之前,占优势地位的刑罚目的观是报应思想; 19世纪晚期后,矫正犯人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刑罚目的观; 20世纪30-50年代,在新派教育刑思想影响下,医疗罪犯 思想盛行,监狱行刑出现了医疗模式; 20世纪60年代后,基于教育刑、刑罚人道化、个别化和 社会化思想以及刑法谦抑主义等影响,行刑模式也发生了 变化,即在对严重暴力犯罪人严密监禁的同时,出现了社 区参与的行刑模式。 目前我国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惩罚与改造相 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章
一方面,犯罪学作为一门注重经验型研究的,主要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和法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总是随着社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犯罪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本身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运 用不同方法对之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从而也使以它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的建立成为可能,于是便形成了研 究犯罪的刑事学科群。
萨瑟兰的犯罪学概念先盛行于北美,随后几乎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并对现代西方犯罪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萨瑟兰的犯罪学思想中,可以找到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相互学习理论和“烙印”(标签)理论,以及随后 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激进犯罪学或批判犯罪学的萌芽。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一、犯罪学的外延
(四)传统 (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三、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四)如何预防犯罪
这是犯罪学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前述三方面的问题固然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在逻辑上,它们最终归结 为犯罪预防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正是对如何预防犯罪问题的回答,使犯罪学既是致力于对犯罪进行理性解 读的理论学科,又是力求运用自己的科学认知,推动犯罪预防实践发展的应用学科。
从当代西方犯罪学学科体系来看,随着学者们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控制中的作用性质和作用效果 的日益关注,将刑事政策与刑罚制度纳入犯罪学的研究范围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二、犯罪学的内涵
犯罪学的内涵应当如何确定,也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从犯罪 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犯罪学课件——第10章 犯罪预防概述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与原理
• 一、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 所谓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犯罪预防过程 中必须始终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 • (一)专门机关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原则 • (二)“标本兼预”原则 • (三)早期预防原则 • (四)系统性原则 • (五)法治原则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与原理
犯罪预防模式,是犯罪预防标准化的、制度化的基本实践形式。 从结构上看,它表现为特定的犯罪预防主体、策略和措施的综合配置和 具体动作。每一国家都将依据其特定的犯罪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 化传统来采用适当的犯罪预防模式。 (一)犯罪预防模式的分类 我国学者冯树梁教授把犯罪预防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综治模式, 防控模式,防治模式,混合模式,过渡模式。并且每一种模式都不是单 一的,而是互相有所交叉。 (二)外国犯罪预防模式 西方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由于犯罪的骤增,迫切需要加强防范, 于是各种犯罪预防的观点应运而生,如法律预防、心理学预防、生物学 预防、社会预防、情景预防、技术预防、综合预防等。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与价值 • 三、犯罪预防的价值定位 • 社会安全保障构成了犯罪预防的外在价值,个人自由保障 构成了犯罪预防的核心价值。 • (一)个人自由之保护作为犯罪预防核心的理论根据 • 1、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 犯罪。 • 2、犯罪预防不能背离人类追求自由这一永恒的主题。 • (二)个人自由之保护作为犯罪预防核心的意义 • 1、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刑罚的目的。 • 2、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刑事政策。 • 3、有利于罪犯的权利保护和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
• 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 • 1、犯罪预防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犯罪给社会造成的 损失; • 2、犯罪预防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安 全感; • 3、犯罪预防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 • 总的来说,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恶行,或者说对现 存社会是一种恶行,为此,现存社会基于共同的道 德情感,出于维护社会共同体不致被毁灭以及社会 统治秩序免遭瓦解需要,必然要对犯罪予以防范和 排除。
犯罪学课件
二、社会结构理论 (一)社会解组理论 (二)紧张理论 (三)文化越轨理论 1.文化冲突理论 2.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3.下层阶级文化理论 (四)不同机会理论
• • • • •
三、社会过程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 1.遏制理论 2.社会控制理论 (二)标定理论
第五节 批判犯罪学理论
• 一、概说 • 批判犯罪学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criminology)是一类从批判现行的社会制 度着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罪因 性特点的犯罪学理论。 • 在当代西方犯罪学论著中,人们把这类理 论看成是与主流犯罪学理论相对的一类犯 罪原因理论。
• (二)体型与犯罪 • 将体型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第一位引起广泛关注的 学者,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 1888 1964 Kretschmer,1888-1964)。其对体型与犯罪关 系的研究,得出了3方面的结论: • 第一,犯罪人的体型分布。 • 第二,不同体型犯罪人的犯罪生活曲线(life curve of criminality,犯罪的年龄分布)。 • 第三,犯罪人的体型与犯罪类型的相关性。
• (二)身心条件犯罪研究 • 身心条件(psychosomatic conditions)是 指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也可以说是生理 和心理的统一体。 • 探讨身心条件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者,重视 身心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犯 罪行为的发生受到身心条件的影响。
• (三)孪生子与犯罪研究 • 最著名的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约翰内斯·朗 格(Johannes Lange,1891-1938,又译 为“兰格”)进行的开拓性调查和研究。
• 2.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 根据胡顿的调查结果,在不同类型的犯罪 人之间,也存在人类学差异。这些差异既 有身体方面的差异,也有形态学方面的差 异。 • 3.种族与犯罪 • 他发现,不同种族的人实施犯罪的数量是 不同的,同时,不同人种实施的犯罪的类 型也有差异。
犯罪学(第四版)ppt课件第2章
7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二、犯罪人类学派
(二)龙罗梭的犯罪学理论
龙勃罗梭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他将现代科学 方法论引入犯罪学研究,对于现代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生来犯罪人理论 2. 犯罪原因论 3. 犯罪人类型论 4. 犯罪对策论
8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二、犯罪人类学派
(三)菲利的犯罪学理论
1. 犯罪原因三元论。犯罪原因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引起 的理论学说。菲利扩大有关犯罪原因的研究范围,将研究的领域从龙勃罗梭所强调的人类学因素扩展到自然和 社会方面,把犯罪看成是一种自然和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是菲利对犯罪学研究的最重要的 贡献之一。根据菲利的论述,犯罪原因包括三类因素:(1)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2)自然因素。(3) 社会因素。菲利认为,一般而言,社会因素在犯罪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犯罪是各类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各 类因素对具体犯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一、古典犯罪学派
(二)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
1.基本原则。古典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深受启蒙哲学家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哲学性质的观点和术语; 特别是包含了下列基本原则。(1)理性原则。(2)享乐原则。(3)惩罚原则。(4)人权原则。(5)适当 程序原则。这些原则体现在古典学派的犯罪原因论、刑罚论和立法与司法等方面的论述之中,构成了古典学派 最基本的观点。
犯罪学课件
案例的典型性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可以 更好地为其他类似案件提供参
考。
案例的可分析性
选择具有可分析性的案例,可 以更好地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案例背景介绍
对案例的背景进行介绍 ,包括案件的基本情况
、犯罪人的背景等。
犯罪行为分析
对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剖 析,包括犯罪动机、手
段、情节等。
恐怖主义犯罪
总结词
恐怖主义犯罪是一种旨在制造社会恐慌和破坏社 会稳定的犯罪行为。
特点
恐怖主义犯罪通常是由组织或团体实施,犯罪动 机多与政治目的、宗教信仰有关,具有计划性和 突发性。
详细描述
恐怖主义犯罪包括炸弹袭击、枪击、劫持、化学 武器攻击等,这些犯罪行为旨在制造社会恐慌和 破坏社会稳定,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和影响。
影响
恐怖主义犯罪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 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
03
犯罪心理与动机
犯罪心理的概念与特点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 活动和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的特点
犯罪心理具有动机性、异常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这 些特点反映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 征。
犯罪学课件
• 犯罪学概述 • 犯罪类型与特点 • 犯罪心理与动机 • 犯罪预防与控制策略 • 刑事司法制度与程序正义 •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01
犯罪学概述
犯罪学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行 为、犯罪后果及其相互关系的科 学。
性质
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社 会科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 人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犯罪学 第四章ppt
2、挫折攻击理论
•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 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 从而引起犯罪。 • 挫折攻击论最早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论,后来由新行为主义者赫尔及美国耶鲁 大学心理学家多拉德等做了发展。
3、智能低下理论
• 智能低下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低下对犯罪有一定 影响。 • 又称智力落后或者智力迟滞 • 是指由于遗传变异、感染病毒、脑外伤、颅脑畸 形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发育不正常或 不完全,使智力活动停留在较低的阶段。 • 分为边缘状态、轻度智力迟滞、中度智力迟滞、 重度智力迟滞和季度智力迟滞。 • 又分为愚鲁、痴愚和白痴
3、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论是较有影响的犯罪社会学理论观 点,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来 的。该理论认为不能适应统治阶级文化及 其模式的人,就会陷入犯罪。
4、亚文化论
• 亚文化论是西方社会学以研究亚文化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理论,亦称“亚文化群论”。 亚文化论的重点在于分析亚文化的起源、 形成、功能、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等,同 时它也研究与主文化对应的关系及联接关 系。亚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 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二是引起各类社 会问题,特别是犯罪问题的原因之一。
2、社会解组论
• 社会解组论又叫社会失控论或社会分化论。 最早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同心圆说和法 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学说,后来由美国 社会学家默顿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观 点认为,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 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 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 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
具体内容: 第一节 犯罪原因及对其研究的意义
(Section One Significance of Causation Research) 第二节 犯罪原因系统(Section Two Crime Causation System) 第三节 犯罪动力(Crime Power) 第四节 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Section Three Research of Crime Causation) 第五节 国外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观点 (Foreign scholars about the main reason for crime theory)
《犯罪学》课件
(三)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类学因素,他提出体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三要素论”。(菲利的三要素论.ppt) 强调“犯罪的规模与种类取决于某一特定空间里起决定性影响的社会条件。”
三、当前我国主要的犯罪类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犯罪、女性犯罪、重新犯罪) 1、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为获取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求而对他人人身采取的暴力侵害行为。表现形式有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以及以暴力威胁手段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公共财产和重要设施的损害。 ) 典型案例:沈阳大劫案(沈阳大劫案.wmv)
《犯罪学》课件
法律守望人
绪 论——何为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d.不良的性格特征。高度内倾或高度外倾,冷漠孤僻,爱慕虚荣,虚伪狡诈; e.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3)犯罪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对亲友或关系冷漠、态度疏远;解决问题多采用激烈的方式)
第二节 犯罪行为
一、犯罪行为概念特征 比刑法中的概念更宽泛,具有反社会性特征 社会标准、法律标准 二、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 政治标准、心理标准
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一)犯罪现象的历史性特征: (1)犯罪现象与生活经济状况具有直接联系 (2)法律制度和道德文化观念对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作用 (二)犯罪现象的区域性特征: (1)城市与农村的犯罪现象具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犯罪率;从犯罪形式看,农村的暴力性犯罪高于城市;但在贪利性财产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犯罪,城市更具特色。
《犯罪学》PPT课件
犯罪是政治现象 犯罪是刑事司法制度制造出来的 要改造的不是犯罪,而是社会关系
犯罪学两个关键词——犯罪;科学
——犯罪是什么? 科学 ——研究犯罪是科学吗?
狭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狭义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其他犯罪社会学
广义犯罪学分支学科体系
犯罪现象学
广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狭义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问: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学研究范畴? 哪些行为属于刑法学研究范畴?
1.婚内强奸
2.吸食毒品
3.同性恋
4.安乐死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1、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2、犯罪学和社会学在研究 内容上有交叉。
3、犯罪学与社会学在研究 方法上有相同之处。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 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一般包括调 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 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搜集方法、资 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系统和技术。
二、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
三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思辨的研究方法 (二)实证的研究方法 (三)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 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态的虚 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 意思等。
意大利‚犯罪学三驾马车‛
菲利《犯罪社会学》 (1884年)及其犯罪学思想
加罗法洛《犯罪学》 (1885年)及其犯罪学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着作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
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
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
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
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
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
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2、犯罪分类:分为3类3、犯罪预防:(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
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3、犯罪对策: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犯罪学ppt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之基本内涵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公安机关管控社会治安的 有效形式,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采取一定的方式、 方法,动员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消除、遏制 犯罪,从而达到提高公安机关综合控制犯罪的 功能,减少乃至消除犯罪现象,促进社会治安 良性循环的社会控制系统。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之运行模式
犯罪行为发生后,运用刑罚措施无疑是最有效 的办法。运用刑罚措施必须注重打防结合,不 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犯罪适用刑罚, 而且要贯彻“以防为本”的方针,通过刑罚的适 用起到警戒和威慑的作用,最大化地追求预防 犯罪的前置效果。
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目标的基本防控措施
(二)行政措施 维护社会治安的行政措施主要是指治安行政管理,
就社会治安防控的主体而言
公安机关集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等多项职能于一身, 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力军,也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中不可缺少的专门力量。
因为治安问题的形成,不可能只是公安部门管理失控造 成的,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 管理及其功能是否得到了正常发挥。
构成我国社会治安防控的主体有四种力量,即各级党的 组织与政权机关,公安司法机关,各职能组织、社团群 体、基层单位,公众个体。这一概括较为全面地界定了 社会治安防控的多元主体范围。
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目 标的基本防控措施
(四)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社会治安防控中适用对象最广泛的
措施。虽然教育措施只是社会治安防控尤其是 违法犯罪防控的间接措施,但它却是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最基本的措施,其作用可表现为激励 人们积极向上、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教育措施给人以 文化知识、道德伦理观念和高尚的生活理想, 可以从根本上对人产生影响和感化作用,从此 意义上说,教育措施比之其它手段的效果更为 牢固、持久和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剥夺论
相对剥夺: 个人或群体在以他人或群体为参照系进 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后所产生的消极社会 心理。
相对剥夺论认为,这种社会心理是导致犯罪的重要 原因。
一个人或群体如果认为用合法手段不能克服自己所 处的困境时,就容易倾向用犯罪手段达到目的。
相对剥夺论在解释上层犯罪时有较强的解释力。
(三)现代犯罪学流派与犯罪学家——美国现代犯 罪学
1、芝加哥学派及其犯罪学理论 (1)犯罪生态学论 (2)犯罪同心圆论 (下图是委内瑞拉市民抗议暴力犯罪) (3)社会解体论
犯罪生态学
犯罪生态学是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在犯罪学方面的运用 ,它着重 从社会生态、群体生态和个体生态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解释犯 罪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并努力遵循其 生态关联规律来对犯罪现象进行生态调控 ,以便提高社会、群 体和个体自身犯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每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社会解体论
‚社会解体论‛是美国犯罪社会学家克利福德·肖和亨 利·麦凯等人,以大量经验主义的数据为基础,在经济急 剧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们相互关系形式也随之发生巨 大变化的规律,认为社会‚城市化、工业化会引起社会形 态—人际关系的急剧变化,这种急剧的变化成为引发犯罪 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而提出了当代犯罪特别是青少年 犯罪成因的一系列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路易丝·谢利更指 出,‚社会解体论‛对于‚那些直到现在才经历经济发展 过程的地区,已经显示出它的正确性‛ 。
犯罪学两个关键词——犯罪;科学
——犯罪是什么? 科学 ——研究犯罪是科学吗?
狭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狭义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其他犯罪社会学
广义犯罪学分支学科体系
犯罪现象学
广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狭义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犯罪学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对象
内容包括: 犯罪学的概念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一、犯罪学的一般概念
(一)狭义犯罪学 :指对犯罪现象和犯罪人进行综合研 究,探索犯罪发生的规律及其原因的科学。
(二)广义犯罪学 :不仅包括对犯罪现象及其发生原因 和规律的研究,而且包括对控制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 究。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 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态的虚 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 意思等。
意大利‚犯罪学三驾马车‛
菲利《犯罪社会学》 (1884年)及其犯罪学思想
加罗法洛《犯罪学》 (1885年)及其犯罪学
思想
2、实证犯罪学派
的犯罪学思想
社会标签论基本观点:
犯罪是政治现象 犯罪是刑事司法制度制造出来的 要改造的不是犯罪,而是社会关系
背景资料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几个大城市同时遭受灾难性的经济大萧条的打击, 其结果是欧洲移民和南部黑人蜂拥而至,犯罪和违法行为的比率迅速增长, 因而犯罪问题成为社会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犯罪的严重性引起人们对犯 罪问题研究的极大重视。尤其是北美芝加哥地区的集团性暴力犯罪十分猖 狂,盗窃、杀人、抢劫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芝加哥大学 的一批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社区的犯罪问题。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 究城市和社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犯罪的关系,以及职业性犯罪问题与犯罪 预测和假释等问题,提出了‚犯罪生态论‛、‚犯罪同心圆论‛和‚社会 解体论‛,从而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 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一般包括调 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 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搜集方法、资 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系统和技术。
二、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
三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思辨的研究方法 (二)实证的研究方法 (三)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问: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学研究范畴? 哪些行为属于刑法学研究范畴?
1.婚内强奸
2.吸食毒品
3.同性恋
4.安乐死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1、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2、犯罪学和社会学在研究 内容上有交叉。
3、犯罪学与社会学在研究 方法上有相同之处。
(二)实证犯罪学派
——犯罪学的创立
1、实证犯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龙勃罗梭( 1835-1909)
意大利精神病学者、法医学者、 犯罪学家,被称为犯罪学 鼻祖,犯罪学之父。 《犯罪人论》(1876年)及其犯罪学思想。
天生犯罪人特征:
1、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眉骨隆起, 眼窝深陷,巨大的颌骨,颊骨同耸;齿列不齐,非常 大或非常小的耳朵,头骨及脸左右不均,斜眼,指头 多畸形,体毛不足等。
3、美国犯罪社会学理论
(1)社会失范论 (2)相对剥夺论 (3)社会标签论 (4)社会控制理论 (5)亚文化理论
社会失范论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 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的行动要受到社会规范的调节。 而这种规范体系又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因此, 一旦人们把这种社会规范内化了、就会变为人格系统,影 响人们的需要结构,使行动者服从社会规范并产生最低限 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如果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规 范失调,就会诱发各种越轨行为,从而产生犯罪现象。
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馆等,以公寓住宅为主。
第五环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
坐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 卫星城 ,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中心商务区中心,上下班往返于两
地之间。
这一理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在正常的 城市增长 的条件下,
犯罪学和社会学的区别:
1、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的广度远远大于犯罪学。2、犯罪对犯罪现象的研 究深度大于社会学。
(三犯)罪犯学与罪心学理与学心是理具学有亲缘关系的独立学科。
犯罪学研究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犯罪的心理学研究支撑了犯罪学理论的体系。
(四)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
1、二者研究的对象 —— 犯罪的概念是一致的。 2、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是制定和实施刑事政策及 刑事政策学研究的基础 3、从预防犯罪对策的角度来看,犯罪学研究内容 较刑事政策学广泛。
犯罪现象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预防学
第二节 犯罪学及其与相邻关系学科 的关系
一、犯罪学学科性质
1、法学观点 2、生物学观点 3、社会学观点 4、社会法学观点 5、综合学科观点
二、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 刑事政策学 犯罪学 刑法学
心理学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 1、二者研究的“犯罪”外延不同。 2、二者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
二手店商店、简便的旅馆或饭店等。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城市中贫困、堕落、犯罪等状况最严重的
地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
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渡区中迁移而来,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
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
第四环是良好 住宅区 ,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
犯罪同心圆
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
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
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过去,这里主要居住的是
城市中比较富裕或有一定权威的家庭,由于商业、工业等设施的侵入,降低了这类家庭在此居住
的愿望而向外搬迁,这里就逐渐成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基地,如仓库、典当行、
‚无论是自然犯罪还是法定犯罪,在总量上都是继续增加的, 但每年的变化有时增多,有时减少,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 间内,会积累成为一系列真正的犯罪浪潮。由此可见,它与某 些化学定律的法则相一致,我称之为犯罪饱和法则。就像一定 量的水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溶解一定量的化学物质,而且不多也 不少那样,在有一定的个人和自然条件的特定社会环境中,也 会发生一定量的犯罪,不多也不少。‛这一法则的典型表现是 犯罪的周期性波动和犯罪的周期性增长。
2、萨瑟兰——美国犯罪学之父 埃德温·萨瑟兰( 1883 -1950 ),美国著名犯罪学
家
(1)差异交往论(解释青少年和白领犯罪)
(2)白领犯罪
(3)文化冲突论(塞林)
白领犯罪
由受人尊敬并且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进行 的犯罪‚商业上的白领犯罪通常多表现为以下形式:法人 在财务报告中的虚假陈述、操纵证券交易、商业贿赂、直 接或间接贿赂政府官员以获取对己有利的契约及立法、虚 假广告和推销、挪用或滥用资金、制造劣质商品、骗税、 滥用破产清算资金等等。
(1)龙勃罗梭犯罪 原因观和犯罪预防观 :“天生 犯罪人”和“社会防卫”的观点 ( 土耳其猿人 家族)
(2)菲利犯罪原因观和犯罪预防观: 菲利否认古 典学派的“自由意志论”,提出了著名的“犯 罪三原因论 (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 因素 )”和“犯罪饱和法则”,认为预防犯罪
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 3、研究方法不同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联系
1、犯罪学推动刑法学的发展。
2 、犯罪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 也需以刑法规范和刑法学研究 为基础。
犯罪学与刑法学关系
内涵: 刑法学研究犯罪是对法定犯罪构成 要件刑事责任的规范研究; 犯罪学研究犯罪 以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为基础, 决定了犯罪 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但不局限于法定犯罪. 外延: 就犯罪人而言, 刑法学意义上的 犯罪人是刑法规定应当达到刑事责任 年龄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而犯罪 学意义上的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 主体资格限制. 功用:犯罪学研究获得犯罪认识,指导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