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师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对材料的揣摩,了解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
②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方法的运用;
③通过课堂迁移训练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立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议论文的写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更因训练方法不当,费时费力,结果是广种薄收,劳而无功。

本课能力训练点围绕“多角度立意”“如何选择最佳立意角度”进行问题探讨和写作训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怎样围绕题目多角度立意和怎样从多个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在多思善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例题的剖析,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多向思维,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

重点与难点:
1、从多个角度中选取最佳角度和围绕题目作多角度分析思考。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考纲在议论文立意上的要求是:立意深刻。

若要选择深刻的立意,必须学会多角度分析材料。

明末清初王夫之说:“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乌合:像乌鸦一样暂时聚合,常以“乌合之众”形容一群没有组织的人。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主题就像统帅;没有统帅的兵,叫做乌合之众。

唐代的杜牧认为:“凡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王夫之是从反面论述这个道理。

确实,文章如无主题,全文就失去了贯通的主线,只能由一些杂乱无章的文辞拼
凑成文,构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杂乱堆砌的文辞,就像乌合之兵一样。

因此,我们在动笔行文之前,一定要先立意,先把主题确定下来,然后围绕着主题做文章。

于漪老师也说:“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

”可见意在文先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写一篇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好的立论的角度,学习并掌握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能力。

一、审题立意的一般步骤?
审题立意的一般步骤是:感知材料,分析材料,确定立意。

二、如何多角度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说明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就不相同。

所以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要发现事物的丰富性就要多角度观察,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培养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

一句话,针对材料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三、阅读“道士种树”故事,探讨立论角度问题:如何做到多角度分析材料?
历史学家钱穆在一道观中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

钱穆好奇地问:“挖掉之后要补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

”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我们应该怎样审题立意呢?
A、按照人物来进行分析。

道士:“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道士种树的标准是什么?——我看到还是看不到。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为了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立意是:反对唯己主义,批判自私自利思想。

开山祖师: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为什么要种松柏呢?松柏虽然长得很慢,可是它是坚贞的象征。

它长得慢,但是活得长,可以造福后人,荫庇后人——为后代子孙着想。

历史学家钱穆:通过对比,他大发感慨。

文章没有写他发完感慨后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大致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老道士改变自己的做法,二是老道士虽未改变,但是内心有所触动。

因为
题目中是“感叹”二字,也就是说出来了,而不是写在了自己的日记中——要有自己的声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
B、通过中心事件进行分析。

本段文字的中心事件是种树。

通过道士种树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老道士考虑的是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目标。

也可以说他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

而开山祖师的选择则可以立意为:眼光决定境界。

C、通过关键词确定立意。

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很明显,曾子的话是本文的关键句。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原文是这样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

——人,要有坚忍的品质;胸怀理想才不怕路途遥远。

近期联考卷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撇开——丢的开,放得下,舍得了)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捺住——约束,收敛,控制自我)
D、按照逻辑关系来进行分析。

老道士和开山祖师的选择为什么不同?因为一个想到眼前,一个想到未来,所以,一个种夹竹桃,一个种松柏。

也正因如此,一个成为开山祖师,一个到老还是一个道士——心态不同,眼光不同,世界便不同。

F、本材料流露出来的主流思想很明显,就是褒扬开山祖师,批驳老道士的短视和自私。

我们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一定要这样吗?一定要按照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吗?人一定要胸怀大志任重道远地生活吗?人的肩膀上一定要背负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吗?多想些生活的美好,多创造一些生活的美好可以吗?……
只要让感悟和理解从文中来,我们认为就不算是跑题,立意就合乎要求。

但是,如远离材料,无中生有那就是跑题了。

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拔高了;创新——远了;目标——思考得太多了,想多了;做人——大了;享受生命过程中的风景——偏了……
思考一下: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讨论后总结如下:
1、按照人物来进行分析。

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2、通过中心事件进行分析。

将材料分解,抓住中心事件去审视;
3、通过剖析关键句,提炼关键词确定立意;
4、按照逻辑关系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事件的结果进行追问,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确定立意。

5、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思考材料的主题意义。

四、确立论点具体方法(材料探讨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文章论点。

前不久,某市进入创文迎接国检的冲刺阶段,该市新闻综合频道报道一则暖闻:车主斑马线礼让,老人脱帽鞠躬致谢。

在持续发酵的重庆公交落江,高铁公交霸座等背景下,这暖心的一幕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该市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

日前这位斑马线上的司机和这名行重礼的老人都已经找到,司机是个90后女孩,老人是一个88岁高龄的退休干部。

俩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司机向老人鞠躬回敬,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礼遇,对己可修养品德,对人可增加温暖,对社会可有利秩序。

面对礼遇的诸多功用,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假如你准备在以“礼遇”为主题的校级演讲比赛活动中发言,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这一暖闻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不脱离以上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此材料乍看可围绕关键词“礼遇”进行立意。

如果抓住了“礼遇”这个话题,但没有围绕“车主斑马线礼让,老人脱帽鞠躬致谢”这个中心事件就事论事,而是把“礼遇”、“素养(修养)”、“温情(温暖)”、“和谐(秩序)”作为话题作文来写,是不符合任务驱动型的就事论事的要求的,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本材料在分析中要围绕“车主斑马线礼让,老人脱帽鞠躬致谢”这个中心事件就事论事。

本次作文立意的方向:90后姑娘在斑马线上的礼让,88岁老人的脱帽鞠躬,为什么会留给公众如此深的触动和敬佩?正来自于彼此的素养,是他们高尚的情操所在。

90后司机静静地礼让老人,留下姹紫嫣红的风景;老人的鞠躬致谢又扮靓了一座城。

只要心怀善德,礼遇他人,迎来必然是和煦的春暖花开。

文章可以从礼遇功能中的“素养(修养)”、“温情(温暖)”、“和谐(秩序)”三者的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的两到三个角度立意。

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

一是素养(修养)的角度:
(1)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3)微笑致敬,以心换心
(4)礼让先行
(5)礼遇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6)不恶小人,礼待君子
二是温情(温暖)的角度:
(1)礼遇是光明的天使
(2)胸中有礼,可纳万物
(3)让温情搭载心上的桥梁
(4)礼遇若在,温情不死
(5)让冷漠死在礼遇的温情之下
(6)以利相待,让温情浸润人间
三是和谐(秩序)的角度:
(1)有礼行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2)礼遇是文明和谐的标杆
(3)和谐社会需要礼遇
(4)忘掉礼遇等于历史的倒退
四是综合的角度:
(1)礼遇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2)让礼遇之风劲吹
(3)礼遇,是互相成全的尊重
(4)让素养和温情催开文明和谐之花
(5)让素养与秩序为你保驾护航
(6)让素养之花常开,让温情之树长青
立论方法:从提炼中心材料入手,中心事件分析法。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文章论点。

材料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
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材料二: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颗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材料三: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从1883年开始接受建造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

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教堂的建造,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使这个神圣工程尽善尽美。

他造了整整44年才完成一个外立面。

他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建造,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工程还在继续。

然而,这座来完工的建筑早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四: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明)方孝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理解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是一道在当前模拟试卷中较为常见的由多则材料构成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立意时应注意分析各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中的“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材料二中的“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材料三中的“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使这个神圣工程尽善尽美……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工程还在继续”,材料四中的“善怕”等语句具有共通性,因此,此材料属于共性材料,贯穿材料的思想是“敬畏”:材料一为敬畏生命,材料二为敬畏自然,材料三为敬畏事业,材料四为敬畏规则。

学生只要围绕“敬畏”并能联系社会现实阐释即切合题意。

如果没有综合提炼出“敬畏”的立意,而是单独写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发扬工匠精神等也符合题意,但比之综合立意的“敬畏”则略逊一筹。

另外,写作中“联系社会现实”是硬性要求,是否联系社会现实、其分量多少与得分有关联。

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论点:(1)心存敬畏,行有所止;(2)敬畏,让工作精益求精;⑶心怀敬畏,行走世间;⑷……
立论方法:从分析关键语言和句子入手,找关键词句法。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文章论点。

据媒体报道,不同年龄段的一些大学新生追求的“开学三大件”分别是:
“80后”手机、台式电脑、MP3;
“90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数码相机;
“00后”平街车、单反相机、无人机。

上面的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材料主要讲不同年龄段的一些大学新生追求的“开学三大件”。

“开学三大件”是父母为褒奖其子女考入大学在开学时送他们的礼品,而这开学三大件也随着时代在改变。

我们可以从“开学三大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角度来思考原因,得出“开学三大件”折射出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等。

“开学三大件”记录时代变迁。

我们还可以从时代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三大件”,为什么不是“三件”?“大”说明了什么?“开学经济”背后显露出的是学生之间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隐忧,物质比拼和炫富会让孩子的精神层面更加苍白。

不少学生要求家长购买高价产品都有一种攀比心理,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虚荣,养成炫耀式消费的习惯。

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应该盲目跟风,做好自己。

我们还可以从新生为什么会要“三大件”,攀比“开学三大件的危害是什么等角度来思考,发出别让大学校园成为这些最牛新生入学炫富的场所的呼吁,呼吁别让这些极少数“富二代”大学新生炫富成为一种软暴力,伤害了那些为了理想、为了未来但家庭贫寒而苦苦奋斗的学生们。

论点:(1)买装备还是买虚荣;(2)树立孩子理性消费观,家长避免“有求必应”;⑶“开学三大件”记录时代变迁;⑷……
立论方法:从分析原因入手,从明辨关系入手,以果溯因、分析关系法。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文章论点。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唬它,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啊!”
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何思考或联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就这首小诗而言,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有两个:“我”、蜗牛
1、“我”:
——审题思考点:
上帝为什么给我这样一个任务?上帝想给我什么启示?
我在完成这个任务过程中表现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结果如何?
——合理的立意:
⑴“散步”不是“赶路”,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学会慢生活。

⑵在教育孩子上,我们要学会陪伴孩子慢慢成长,对他们多一点耐心。

⑶对待他人,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

⑷我们要懂得悦纳别人的不足,对他们多一份理解。

2、蜗牛:
——审题思考点:
已经尽力爬/人家已经尽力了啊
抱歉的眼光
——合理立意点:
⑴我们要学会肯定自己,虽然会比别人有差距,但要尽力做好自己。

⑵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因外界干扰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⑶虽然慢,也有慢生活的美好,有自己的生命快乐,懂得悦纳自我。

立论方法:从人物入手,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思考角度。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文章论点。

牛马的眼里只有草原上的青草,却看不到草原上的花朵,然而草原因青草更加富饶,因花朵更加美丽。

没有青草,草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花朵,草原又显得单调。

青草、鲜花、蓝天、白云才构成了人们喜爱的天堂。

生活也正是如此,许多看似与生存无关的“鲜花”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让生活更加美丽。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材料共有四句话,前三句表达了“青草”与“鲜花”间的辨证关系——没有青草,草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花朵,草原又显得单调第四句话“生活也正是如此,许多看似与生存无关的‘鲜花’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让生活更加美丽”提示我们:材料中的“青草”“鲜花”是有比喻义的青草比喻物质财富,而鲜花比喻一种精神——心灵和精神追求,这就是说,人除了拥有物质财富以外,还要有精神的寄托,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某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或理想的追求中。

因此,作文的最佳立意应该围绕“精神与物质”来组织材料,也就是说要从精神层面组织材料只围绕“人生处处是美好”,“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每个人有每个人各自的长处”写,也属立意正确,但不算最佳,只能在二类之中给分了
论点:(1)拥有物质财富,还要有精神的寄托;(2)人不能之生活在物质中,还应该生活在精神和理想的追求中。

立论方法:从明辨关系入手,分析关系法。

五、方法点拨:
立论遵循下列要求
(1)立论的切口要小。

立论要把握从小的角度论证,抓住论证的重点,以小见大。

(2)立论要符合实际。

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保证观点的正确,不能出现与人们对可挂世界的认识相违背的方面,表达的观点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并能自圆其说。

(3)立论要新颖别致。

立论追求新颖,是对客观生活的升华,而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标新立异;是解决问题的新见解,而不能片面追求独树一帜;是对材料的新颖看法,而不是为了阐明“另类独见”。

求新的途径主要有:
A、角度新,学会避免人云亦云的角度;
B、思想新,主要着眼于提供对于事物中肯的见解和认识;
C、境界新,变旧识为新知,使老论题有新意,使立论深刻、新颖、独特。

第二课时(佳作欣赏)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公交车上的对话
“孩子新房刚买下来?咋装修呀?”
“简简单单吧,手里凑了几万块钱……”
“什么?几万块钱就打发穷小子啊?装修二三十万都是打底儿……”
“不行啊,一套房把我们老两口的骨髓都榨出来了,死要面子活受罪……”
“嘿!你看老李,欧式的,还有老张,家具都是港产的。

人活的不就是一张脸吗?你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呀……”
(在《小康》开展的国人年度调查中,2000位参与者众口一词:累,累,累!)
我们应如何去“比”?
我们应如何去“比”?公交车上两人的对话让我想到了这个问题。

恰如莎翁所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依我之见,如何去比更应思考且更应深思。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也是种比较,但相比之下,金钱与地位的比较就显得庸俗而无益了。

“比”是人之常情,本无可非议,但若徒以身外之物及所谓的面子问题而令自己身心俱疲甚至出现扭曲,那就有违初衷了。

我们应冷静地看待生活中的高低贵贱,一味地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

但这却又是大多数现代人所存在的心态,所以,人们时时奔波劳累,痛感生活艰辛。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世间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我们为身外之物拼得头痛血流时,内心早如一团乱麻,宁静便成奢望,更不用说淡定与从容了。

生活中,我们需要比较。

但我们要比的不是房间装修花了三万还是三十万,你当了股长还是科长,我们应当比的是思想的深度,是人格的高度,是生命的价值。

梭罗曾说:“生活本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他价值;没有什么地方有幸福,除非你自己创造幸福。

”我们在一味聚积财富的同时,生命的价值可曾提高?我们被繁华覆盖时,可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我们疲惫劳累地奔波,
有时却忘了最初的梦想。

《百年孤独》中言:“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能照进最初的梦想。

”而现代人多被虚荣的雾气蔽住了心,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

若日后回头,想起孩童时许下的诺言,可能会发笑吧,笑容里或无奈或是欣慰。

所以我们应静下心来,将心里的雾气淘洗干净,正如聂鲁达所言:“当繁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所以,我们要以思想的高度,以生命的价值,以人格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敬,赢得所谓的“面子”。

“不乱于心,不困于行,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丰子恺先生所言的生活态度真是为了“面子”和虚荣而劳累不堪的现代人所缺失的。

我们没有史铁生对生命的大彻大悟,没有沈从文的从容与安详,没有林徽因的坚韧与追求,更别说曼德拉的宽广的胸襟与包容一切的气度。

这,才是我们应去比,要去追求的。

我们应如何去“比”,三思而后行。

为何活得如此累?
在这个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世界之中,在这个科技发展突发猛进的时代之中,我们忙碌不停,奔波不息。

好多人常常感慨:为什么活得如此累?
公交车上的短短对话,折射出一种攀比和对物质过度追求。

这样生活,怎么可能不累呢?
今日社会,出现了“面子族”。

他们每天辛辛苦苦朝九晚五,还常常工作到更晚,甚至还需加班。

到了月底,拿到了丰厚的工资,却为了奢侈的装饰品、化妆品、名牌服装不惜吃上一个月的泡面。

亮丽的服饰衬托了人的美丽或帅气,却掩不住眼中那黯淡的疲倦之色。

过分地追求面子与物质,怎么不会累?
还有那些“攀比族”。

他们的幸福在于要买更大的房子,要换更贵的车子,要穿更豪华的服装,工作要比别人好,职位要比别人高,孩子要比别家的成绩好……总之,他们的幸福就在于攀比后获得的虚荣心的满足中。

过分地追求虚荣,怎么会不累?
我们为何不能简单一点,活得轻松一些呢?且看陶渊明,看透世间的纷纷扰扰,毅然辞官归乡。

晨起露沾衣,带月荷锄归。

箪食瓢饮,乐在其中。

每天,他像个农夫一样在自己的田园耕耘,汗水洒在土里,笑容挂于脸上。

其实,在他的心里已经开出了一片田园,他的生活,有酒,有诗,有南山。

李叔同削发为僧,过着平淡的生活,也许是他厌倦了风风雨雨中的纷争,也许是他想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

当朋友来看望他时,望着他粗布烂衣,粗茶淡食,竟流出了眼泪。

但大师的眼里却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