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许地山的悲剧情怀
一曲饱满的爱之歌——简析许地山的《黄昏后》
一曲饱满的爱之歌——简析许地山的《黄昏后》一曲饱满的爱之歌——简析许地山的《黄昏后》摘要:关键词:许地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创作以鲜明的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许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
他博学多才,触类旁通,在宗教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极高造诣。
他既是现实主义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又是一名与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各种宗教都有着不解之缘并发生深刻关系的学者。
1921年,是许地创作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中,他以落花生为笔名在《小说月报》上先后发表了《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黄昏后》等短篇小说,文坛引起轰动。
《黄昏后》书写了一个鳏夫对亡妻的追忆与思念,深情哀婉,感人至深。
之所以不将这篇论文命名为“一曲凄婉的爱之歌”而是“一曲饱满的爱之歌”,是因为在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爱情的忠贞,还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主人公(或者说是作者)百转千回的爱国之情。
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融入了人间最真挚的三种情感,爱家和爱国一脉相承,感情真实而饱满。
一.一曲哀婉的爱情之歌许地不仅是著名的文化战士,也是重情重义之人。
1918年,他与同乡林月森完婚,婚后夫妻相爱相爱,感情甚笃。
但由于他当时尚在“燕大”读书,便让爱妻住在漳州家中。
1920年,从燕大文学院毕业后的许地,立即回漳州接爱妻来京,夫妻团聚指日可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林月森在途中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生活对许地是如此不公,他陷入极度的悲痛和伤感之中。
此后,许地手指上一直带着他的亡妻留下的翠玉戒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种感情可谓至真至切。
“许地为纪念发妻,以夫妻日常生活为题材写了许多作品。
《空灵雨》中便有相当数量,所以沈从文曾戏称为‘妻子文学’。
仅围绕其发妻之死,许地除写了《七宝池上底乡思》外,还有小说《黄昏后》,诗歌《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夜》等,均为表现夫妻情爱的至情至性之作,若互相对照起来阅读和赏析,定会对许地的这种感情领会得更深刻,更为真切。
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
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南京大学中文系2002级陈振中[指导教师:倪婷婷]摘要:关于许地山小说的题旨,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从文本分析出发,剖析了许氏小说在小说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安排上的一系列特色,以及作品的另类美学风格,由此证明许氏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
对于主要由此种情怀导致的作品主旨与其时文学主潮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本文亦有较为妥帖的解说。
关键词:许地山悲悯情怀弱者苦难情结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许地山是一个另类;更极致地说,他不仅在当时是独行者,在这之后很多年,也还是一个孤单的类型。
对于其人其书的评说,现在已有很多,大多从其作品与宗教的关系立论。
其实,就思想方面来说,许氏的思想更接近于一种“大杂烩”的形态。
在他的信仰中,佛耶道皆有,而以佛教影响最为深厚;除此之外,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找到五四时盛行的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印记。
我们以为,许地山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就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而这种悲悯情怀来自于他对“人的苦难”的深刻体会和同情。
我们在他的身上可以轻易发现强烈的“恋苦情结”,也可以轻易发现他的“扬弃宗教为人生”的写作意图和抒发个人悲悯情感的矛盾两极。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1 ]的题材的若干特点,就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一除了少数作品之外,许地山的前后期的作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表现在题材上,首先就是对大多数小说主人公的弱者角色的定位[ 2 ],而且,许氏并不是远距离的描写他们,而是真正从实际处境的方面同情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弱者仅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意义上的,而在许氏更为看重的精神道德层面,这些弱者中的很多人却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许地山的前期小说构架中,这些弱者的精神道德优势大部分来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且这些人通常有多重宗教或近似宗教的其他类型信仰。
这种情况以《商人妇》中的惜官和《缀网劳蛛》中的尚洁最为明显。
惜官在被丈夫出卖之前,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恭顺妇人;但在后来,她先后还受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影响。
许地山乡土小说独特美感
许地⼭乡⼟⼩说独特美感许地⼭乡⼟⼩说的独特美感09师本(2)班090101242 许雅颖许地⼭是现代作家、学者,也是“五四”时期新⽂学运动的先驱者之⼀。
他的⽂学创作以⼩说与散⽂见长,但⽆论是他的⼩说还是散⽂,读来都别有⼀番奇特浪漫滋味,那是许地⼭式的美感。
他的⼩说以其卓然不群的风格在⽂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今天,让我们⼀起初探许地⼭乡⼟⼩说的风格,品其⼩说的独特之美。
⼀、异域神韵的⽆限风情许地⼭的作品受其求学及游历经历的影响,多以闽、台、粤、港和南亚、东南亚、印度等地为背景,充满了地域特⾊和异国风韵。
《命命鸟》中令⼈印象深刻的除了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悲剧外,还有就是独特的缅甸风光和地⽅习俗了。
头戴苹果绿丝⼱,⾝着雪⽩短褂和紫⾊丝裙的缅甸男⼦直令⼈感慨中缅⽂化的差异,⽽那“散发⾦⾊光芒并衬着湖边的椰树、蒲葵,真像王后站在⽔边,后⾯有⼏个宫⼥持着⽻葆随着她⼀样”的瑞⼤光塔和岸旁长满了奇珍树⽊的绿绮湖也引起⼈⽆限遐想和向往。
还有那⽣肖相克不得结婚的⽂化陋习和能够做法拆散姻缘的蛊师都能让⼈对缅甸民间⽂化产⽣好奇。
另⼀部作品《商⼈妇》中,许地⼭描绘的则是新加坡和印度的风光。
那与封建旧中国相似的⼀夫多妻制度,读来多么令⼈厌恶。
⽽“克尔塔”(回妇上⾐)、“马拉姆”(胸⾐)、“埃撒”(裤),和印度妇⼈的记号——⿐环⼜如此充满印度特⾊,,这⼀切独具地域特⾊的⽂化标记将我们领进了另⼀个陌⽣的国度。
还有《海⾓的孤星》中独特的海葬仪式及《醍醐天⼥》中充满险恶也独具温情的原始森林等等。
许地⼭的笔带读者领略诸多国家的景致,了解他国⽂化,读他的作品似是在进⾏⼀番免费的异域游,收获的不仅是对于外域的了解,更是那份探索未知地域的好奇与期待的⼼情。
他的笔描绘了神秘浪漫的世界,这世界充满了不可知的诱惑,令其⼩说别有⼀番魅⼒。
⼆、宗教哲思的独特诱惑翻看许地⼭的⼩说,浓郁的宗教⽓息扑⾯⽽来,其⼩说的宗教意识涉及儒、佛、道及基督多派,兼收并蓄⼏⼤宗教的教旨精神是其散⽂最⼤的特点。
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
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南京大学中文系2002级陈振中[指导教师:倪婷婷]摘要:关于许地山小说的题旨,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从文本分析出发,剖析了许氏小说在小说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安排上的一系列特色,以及作品的另类美学风格,由此证明许氏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
对于主要由此种情怀导致的作品主旨与其时文学主潮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本文亦有较为妥帖的解说。
关键词:许地山悲悯情怀弱者苦难情结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许地山是一个另类;更极致地说,他不仅在当时是独行者,在这之后很多年,也还是一个孤单的类型。
对于其人其书的评说,现在已有很多,大多从其作品与宗教的关系立论。
其实,就思想方面来说,许氏的思想更接近于一种“大杂烩”的形态。
在他的信仰中,佛耶道皆有,而以佛教影响最为深厚;除此之外,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找到五四时盛行的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印记。
我们以为,许地山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就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而这种悲悯情怀来自于他对“人的苦难”的深刻体会和同情。
我们在他的身上可以轻易发现强烈的“恋苦情结”,也可以轻易发现他的“扬弃宗教为人生”的写作意图和抒发个人悲悯情感的矛盾两极。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1 ]的题材的若干特点,就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一除了少数作品之外,许地山的前后期的作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表现在题材上,首先就是对大多数小说主人公的弱者角色的定位[ 2 ],而且,许氏并不是远距离的描写他们,而是真正从实际处境的方面同情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弱者仅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意义上的,而在许氏更为看重的精神道德层面,这些弱者中的很多人却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许地山的前期小说构架中,这些弱者的精神道德优势大部分来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且这些人通常有多重宗教或近似宗教的其他类型信仰。
这种情况以《商人妇》中的惜官和《缀网劳蛛》中的尚洁最为明显。
惜官在被丈夫出卖之前,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恭顺妇人;但在后来,她先后还受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影响。
许地山小说读后感
许地山小说读后感最近读了许地山的小说,真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许地山的小说里,那一个个故事就像是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
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生活细节的描绘。
比如说在《命命鸟》中,敏明和加陵这对年轻人的爱情,他们那种纯净又坚定的情感,让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那充满异域风情的环境里,彼此的眼神交汇时传递的千言万语。
敏明身着鲜艳的纱笼,加陵那挺拔而又略带羞涩的身姿,都好像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许地山把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都描写得那么细致,敏明的一颦一笑,加陵的每一次欲言又止,都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
还有《商人妇》里的惜官,她的命运真的是太坎坷了。
从跟着丈夫远走他乡,到遭遇丈夫的背叛和抛弃,再到自己独自艰难地生活。
许地山把惜官所经历的那些苦难,还有她内心的挣扎和坚强,写得淋漓尽致。
我能想象到惜官在那破旧的小屋里,对着昏暗的灯光默默流泪的样子;能想象到她在街头为了生计奔波,累得气喘吁吁却不敢停歇的情景。
读许地山的小说,就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不急不缓地给你讲述着那些或悲或喜的故事。
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华丽的修饰,但是却有着一种能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他的小说世界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的人善良得让人心疼,就像《缀网劳蛛》里的尚洁,无论遭受多少误解和委屈,依然心怀慈悲;而有的人自私自利,让人恨得牙痒痒。
但这就是生活啊,哪有那么多纯粹的好与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欲望和道德之间挣扎徘徊。
许地山对环境的描写也特别厉害。
他能把一个地方的景色、风俗、气息,都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
读着他的小说,我仿佛能闻到南洋潮湿的海风气息,能听到街头嘈杂的叫卖声,能感受到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的斑驳光影。
而且,他的小说里还常常蕴含着一些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但他不是那种生硬地给你灌输大道理,而是让你在故事中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这就像是在你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然后让它在你的思考中慢慢发芽。
总之,读许地山的小说,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论许地山小说悲情氛围之下的完满情结
的规范 ,冲破 了束缚人的封建伦理观念 ,以一妻两
夫 的方 式解决 了爱 与义 的冲 突 ,实 现 了精神 上 的解
使之圆全、完满。
许 地 山早 期 的作 品பைடு நூலகம் 教 参 透 味很 重 ,常 常 以
下 的 主人 公 一种理 想 的人 格 :爱 的奉献 、宽容 、忍
那环境幽暗者作明灯为那觉根害病者求方药 ,为那
心意烦 闷者解 苦恼 ’ ” 。
《 网 劳蛛 》 中 女 主 人 公 尚洁 几 乎 就 是 “ 缀 圣 料 ,可 是他在 那 些 小 说 里 是 要 给 一 个 他 认 为 ‘ 合 理 ’的人生 观 。 [ ‘ ) ”4 盯 1 母 ” 的化身 。她慈 悲 、忍 辱 、从容淡 定地 应对人 生 的风云 际变 、祸福 吉 凶 ,用 自身 的行 为 诠释 着生 命 的意义 。 同时也感化 了多疑 、狭隘 的丈 夫 。她无 怨 无 悔地 用她 的蛛 网哲 学 修 复 、补缀 着人 生 的漏 洞 , 春 桃 以勇敢 的叛逆精 神 ,蔑 视 既成 的社 会道 德
J .2 2 un 01
论许 地 山小说 悲 情 氛 围之 下 的完满 情 结
王 忠 田
( 湖北师范学院 文 学院 ,湖北 黄石 4 5 0 ) 30 2
摘
一
要 :在许 地山的小说 中,对 生与死、爱与恨 的感悟与 思考,总给人一种 悲剧之 感,但 又悲 而不哀 ,相反有
种追逐 完满 、寻求解脱的情 结蕴含其 中。弥漫着超 脱的人 生趣 味 ,体现作 者浓浓 的救世 度人 的情 怀。这种情
在 “ 的文 学 ” 余 音 的 引 导 下 ,在 “ 人 生 而 艺 人 为 术 ”观 念 的牵 引下 ,许地 山用 自己的作 品实践 了 曾 经为 一 个 时 代绝 响 的 “ 的文 学 ” 的 口号 ,表 现 人 了以 “ ” 为 主 体 的人 生 观 。正 如 有 人 曾这 样 评 人
坦然面对苦难憧憬极乐世界——论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思想
坦然面对苦难憧憬极乐世界——论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宗教思想论文摘要:许地山精神大厦的核心支柱是“落花生品格”,这种以质朴上进为特征的品格与中国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脉相承。
许地山不仅是儒学的传承者和实践者,还对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有浓厚的兴趣,有深入的研究和极高的造诣。
他是集三种宗教于一身的奇特的思想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几个作家像许地山一样在作品中倾注那么多的宗教思考。
许地山,名赞堑,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893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
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
3岁时,因日寇进犯台湾,随家人迁往大陆,寄籍于福建龙溪(今漳州)。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家道中落,19岁的许地山开始独自谋生。
他先后在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缅甸仰光侨办中华学校、漳州华英中学等校任教。
1916年,许地山在漳州参加了闽南伦敦会(基督教会),第二年在教会的资助下进入燕京大学学习。
之后,他先后在美国和英国留学,1926年学成回国时,顺道到印度罗奈城印度大学访学。
在印度期间他主要从事宗教、宗教比较学、宗教史、印度哲学、佛学、梵文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
1927年回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直到1935年被解聘才转到香港大学任教。
1941年病逝于香港。
许地山是一位基督教徒,更是一位宗教研究家。
对于宗教哲学作过精深的研究,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事形成,宗教想解决人生目的问题,宗教能够栽培、节制和完成人类的欲望等等。
人生免不了有理想、欲望、病害,故此要向上寻求安康,宗教的感情便由此而生。
宗教的本体,是人生普遍的需要。
许地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宗教的,他的创作只是从教义里拈取一片,放进一个他自认为合理的人生观,而在现实生活里,他是融各家之长,再经过自己深入地思考构筑理想的空间,借用宗教的教义和人物自身的延伸来完成塑造之旅。
佛教的“多苦观”对于许地山影响很深。
他自幼饱经忧患,青少年时期因生计艰难,曾数度漂泊域外。
许地山 赏析
许地山赏析许地山,原名孙金泉,字地山,笔名东方,是中国现代散文文学家、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
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开拓者之一,许地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品。
其作品精炼而有力,表达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
许地山的散文作品以诗意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为特点,他的散文常常展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和人性的反思。
许地山的散文作品既有叙事性的散文,又有抒情性的散文,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议论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经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切的感受。
在许地山的作品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表达是非常明显的。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尤其是唐宋文学,融入到了自己的写作中。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人墨客和古代建筑,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和启迪读者。
许地山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于人性、人生哲学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他探讨了人类的欲望、情感、理性和自由这些根本问题,并试图寻找人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之道。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度的思考来揭示和探究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幸福的追求。
他的作品深情而真挚,给人以启示和感动。
除了作为一名作家,许地山还是一位学者和教育家。
他曾在多所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是一位翻译家,翻译了多部西方文学作品,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领略西方文化。
他的多重角色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度。
总体而言,许地山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的作家。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呼唤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读者常常会被他的文字所感动,受到启发和触动。
许地山的散文作品无疑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着后人。
许地山 赏析
许地山的散文
许地山的散文,富有宗教色彩,写人物故事、状世间风物、传神鬼精怪,文笔清新优美。
下面是一些赏析:
1.许地山的散文,以独特的宗教情怀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他的文字既具有哲学深度,又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2.许地山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人性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他的文字不仅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思想,还关心整个社会的命运和未来。
3.许地山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展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4.许地山的散文作品,通过对宗教哲理的探讨和思考,展现了他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宗教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对宗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许地山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宗教情怀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他的文字既具有哲学深度,又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是现代文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娄成荩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期,在中西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作家对于“人生”的探究,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勇气。
作为“五四”时期的人生派作家,许地山同样对“人生”问题给予了深切的关注。
然而,与其他新文学先驱者关注人生时思考维度不同的是,许地山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与“悲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基点,借助宗教符号系统抒写情感话语,揭示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真谛,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在创作文本中,构筑了一种具有鲜明宗教色彩的人生派风格。
一许地山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其小说创作大都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内在的宗教意蕴是许地山小说一以贯之的审美品质。
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均蕴含着一种仁慈、宽容、泛爱、超俗的宗教气息。
那种同情弱者、乐善好施;那种忍耐宽容、仁厚慈悲;那种相知相容、超脱世俗,无不作为许地山人生探讨中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所坚守的人生信条,在小说中充分地展示出来,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命命鸟》是许地山的处女作,这篇小说一发表,便以独特的宗教思想与奇异的浪漫色彩引起了文坛瞩目。
小说以缅甸仰光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世家子弟加陵和梨园女儿敏明自由恋爱无法结合双双携手投湖而死的故事。
女主人公敏明深爱加陵,而父亲的百般阻挠,受到强烈刺激后,从宗教幻想中寻找精神寄托。
作者用了相当篇幅描写敏明游历幻境的情景,最后她和加陵双双携手进入湖水。
“好象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
并且加陵还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世界,实在叫我快乐得很。
”故事的结局,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当然是悲剧,然而作者并没有把它处理成悲剧,也没有以传统的殉情来表现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
却让他们怀着虔诚的宗教感情,恬静自若地来处理自己的生命,以宗教的方式实现了爱的完美,这显然是作者涅磐归真的佛学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
汉语言文学-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
摘要许地山是五四时期的文坛名将,他的创作不仅以异域情调,宗教色彩和传奇情节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丰富哲理性和强烈的主体意识是许地山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璀璨群星中醒目的标识,这一点也一直为研究者所重视。
本文选择许地山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处于苦难命运中的女性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探究作者心灵世界和独特的人生哲学观。
希望读者对许地山曾被认为是“消极”的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
关键词:许地山;人生观;达观与悲观;双重性AbstractXu Dishan is the literary world name in the May 4th period, his creation is not only unique in the literary world with exotic mood, religious color and legendary plot, rich philosophical rationality and strong sense of subject is Xu Dishan's works in The bright group of Chinese modern novels, which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researcher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ypical female image in Xu Dishan's wor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se women in the fate of suffering to their fate, and explores the author's spiritual world and unique philosophy of life. It is hoped that the reader will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ought that Xu Dishan was once considered "negative" and draw more spiritual nutrients from it. Keywords: Xu Disan; Philosophy ; The view and pessimism ; Duality目录一、引言 (1)二、“双重性”从何而来 (1)三、基调:生本不乐 (3)(一)命运的无常不定 (3)(二)无法消除的漂泊感 (4)四、复调:以苦为乐 (5)(一)对死亡的赞美与超脱 (5)(二)从苦难到超越 (6)五、“双重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8)六、结语 (8)注文 (9)参考文献 (9)致谢 (11)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一、引言茅盾曾评论道:“在人生观上,许地山的‘人生观是二重性的,一方面是积极的昂扬意识的表征,另一方面却又是消极的退隐的意识’”,他力图用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生观、宇宙观来解决现实中的人生矛盾,因此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对社会人生的大胆探索和真实表现,蕴含着强烈的反封建情绪和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消极的退隐的因素,表现出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他独有的人生哲学观。
读《空山灵雨》有感2000字
读《空山灵雨》有感2000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空山灵雨》有感2000字乐逢隆编者按:《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一本散文集,其文字也如同题目一样质朴清丽,但又蕴含着厚重的主题。
围绕着生本不乐和爱如潮汐的两极情境,随处可见哲学与宗教的影子。
本篇文章作者梳理了怎样体现了生本不乐的意象,再用社会学分析它为何生本不乐,鞭辟入里,意味深长。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一书,透露的是生本不乐和爱流潮汐的两极情境。
这两极情景相辅相承,并不冲突。
生本不乐引发许地山对于身边人事的爱意珍惜,而因这种大爱,在失去后便使他痛苦万分。
此外生本不乐还与许地山所经历所看的社会,宗教思想等有关。
他书中的种种意象皆有透露,展现的是人的无力与未知的恐惧。
首先,是人们在自然命运的压迫下的种种悲剧,许地山将人生无力反抗时代大洪波的命运赋予在了自然界万物身上。
《蝉》中湿了羽翼的蝉不能飞,又被一滴露水滴落树根,面临着被蚂蚁蜜蜂吞噬的命运。
《梨花》中梨花在人为的摇动下飘落,无处归根,亦是无力反抗外界的压迫。
《俄罗斯兵》中老奶奶无力反抗大兵,荔枝同样也只有被吃掉的命运。
《辍网劳蛛》中写道“人生如同蜘蛛结网,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个人是渺小无力的,固然可以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但能否被听见,能否起到作用就另当别论了。
对比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同样是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死去,如头牛般麻木地活着,无力改变。
而一旦我们想要改变黑暗浑浊的社会,我们就会如胡适先生所说,得到好人应有的下场——那就是如《兄弟》中踏实勤劳的宋钢一般被视为异端,被放逐到外太空。
还有坚强的祥子,只想有辆自己的车独善其身,对生活还有美好的向往。
结果呢?与社会大染缸同流合污。
这些都说明了在时代洪涛之下,人的命运只有顺从。
其次,生本不乐除了体现在自然界的压迫无法反抗之外,还有因人对于生老病死的无法控制而带来的恐惧。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诗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诗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最早的散文诗集。
作者的构思别出心裁。
那些有如寓言或童话一般的篇章,而今看来仍显得别具一格,或者说独具魅力。
不过,寓言或童话只是披上了一层外衣,就内容意趣而言。
则不无生涯的郁闷。
作者在《空山灵雨》的自序中说:“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那几小时,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
”而“自人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
于是或梦或醒之间,似想似忆,便有了这些文字。
写文章,从内容上说是要传导出对世事人生的独到的体验和思考。
但形诸文字,则另有一种巧妙。
比如寓言体的《蝉》:“急雨之后,蝉翼湿得不能再飞了。
那可怜的小虫在地面慢慢地爬,好不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头。
松针穿不牢的雨珠从千丈高处脱下来,正滴在蝉翼上。
蝉嘶了一声,又从树底露根摔到地上了。
雨珠,你和他开玩笑么?你看,蚂蚁来了!野鸟也快要看见他了!”佛家有言,生涯是无尽的苦。
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或许就是一种悲悯意识。
又如《蛇》:“在你眼中,他是毒蛇:在他眼中,你比他更毒呢。
”人与蛇的关系,在这里表述得颇为微妙,也就是一样地以毒相视。
“但我心里想着,要两方互相惧怕,才有和平。
若有一方大胆一点,不是他伤了我,便是我伤了他。
”这里就留出了一点敬畏的余地,不只是对蛇的敬畏,而是对于造物有一种敬畏,懂得胡来是行不通的。
再来看童话体的《梨花》:姐妹俩在花园里玩,姐姐说那花儿倦得要睡了,妹妹便去摇醒花儿。
“花瓣和水珠纷纷地落下来,铺得银片满地,煞是好玩。
”但妹妹觉得好玩的,在姐姐看来,却是摇落的花瓣在流泪。
不用说,妹妹的举动是天真的表现,在姐姐则是一种同情心的流露。
接下来,老妈子说湿透了衣服,阴雨天里不好晒。
则是回到日常了。
至于“那多情的燕子不歇把鞋印上的残瓣和软泥一同衔在口中,到梁间去,构成他们的香巢”却是另一种诗意的观照。
文中,由梨花这个意象凝聚起的意趣是多元的。
还有《春底林野》:“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漏得迟。
许地山生本不乐下的救赎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许地山“生本不乐”下的救赎杨世海(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许地山的创作着力于表现苦难,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具有类同,但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他主张拥抱苦难,在苦难中坚持爱与宽恕,走救赎的道路,引入神圣资源对苦难者进行终极关怀,让苦难者在苦难中找到一条自我之路,使人生意义丰盈。
这一精神探索路径与启蒙、革命文学产生很大距离,而与基督教思想关系密切,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色彩,在今天看来,具有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许地山;拥抱苦难;爱与宽恕;救赎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054-04关于许地山创作的宗教因素,沈从文曾指出:“是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揉合在一处,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
[1]多教共存,融为一体,这在许地山研究界已是共识。
只不过有的认为以佛教为本,有的 认为是道家为根,也有人强调基督教方为底色,莫衷一是,颇有些争论。
许地山作为一名主张“诸宗教的沟通”的比较宗教研究者,对佛教和道教都有很深的造诣,又是一生未离教的基督徒,对基督教理有深刻体悟,其创作的宗教因素往往呈融合势态,研究许地山作品的宗教性,如果仅通过一些意象符号、情节结构、思想来指认宗教归属,往往会陷入各执一端的争论或各说都对的含混之中。
本文绕开通过比照进行指认的路径,从“苦难”这一话题切入,探讨作家在宗教资源启示下为新文学增添的色彩,辨析其宗教来源。
一揭示人生苦难有关许地山的研究都承认,他的作品力于表现苦难。
《空山灵雨・弁言》开篇就说:“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那几小时,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
《爱的痛苦》许地山读后感
《爱的痛苦》许地山读后感爱的痛苦读后感作者:许地山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而我对这种情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它便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
爱使得人们相亲相爱,相互扶持。
因此,它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
当然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能够不犯错误呢?重要的是能否改正,只要肯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过自新就好。
爱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弊端。
有时候,一些小事就可以把它推向万丈深渊。
爱的不恰当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
今天,我看完了《爱的痛苦》,觉得它让我认识到爱其实也包含着痛苦。
“‘恋’字拆开来说,便是一人拿着一颗心去爱另外一个人;又将两个‘心’合起来说,却是无限痛苦,像针刺进去那样”——题记爱,总会被意想不到的东西给蒙蔽住双眼。
由此产生的后果必定是十分严重的。
可见,虽然爱,这种强烈、纯洁的情感,似乎让人永远忘不掉,但也容易上当受骗,陷入难堪境界。
在书中,这位国文老师就遇到过这么件事儿。
在他带领学生探讨《红楼梦》里林黛玉死亡的原因时,课堂上突然喧闹起来。
班长高喊:“我们刚才找出了课本中所写‘贾宝玉送葬花,蒋玉菡送汗巾子’的根据!请蒋老师讲解一下吧!”大家立即纷纷鼓掌喝彩。
在台下蒋老师还是笑眯眯的,轻声慢语地说道:“我现在来告诉你们:这句话不足为信……唉!反正古人说什么话我们也不懂啦!只管做我们该做的就行了。
”蒋老师这番不动脑筋的说教引发了哄堂大笑。
然而这段对话真是如此吗?其实啊,这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借鉴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亡原因写成的短篇小说《春桃》中第二节“一念之差”的内容,如果这样写的目的仅仅是要把这部中学国文课本写成无聊枯燥的作业书的话,未免太小瞧中学生的智商了吧?而且再怎么说也应该采用“事例+根据”的模式,而不是直截了当的简单罗列几条理由,就算作答案啊!但偏偏,作者打破常规,用蒋玉菡之死来隐喻《红楼梦》里林黛玉之死,希望通过此事达到暗示中学生们对待任何问题应慎之又慎的效果。
海角的孤星读后感
《海角的孤星》读后感
最近读了许地山的小说《海角的孤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很深。
许地山是个宗教学者,所以他关注“人间问题”往往从宗教中寻找答案,带有浓厚的宗教哲学的思辨色彩。
这构成了许地山作品重要的精神特质。
许地山的作品文字清新,从而掩盖了作品原有的悲剧色彩。
他的主导倾向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以弱者的外表蕴涵强者的内核。
这构成了许地山特有的东方文化哲学精神。
《海角孤星》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短篇小说6篇。
海角的孤星看完了心里总有些淡淡的怅惘,或许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总有许多事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但是我知道,只要有爱,生活再苦,总能让人品出一丝甜味在里面。
跌宕的情节更像是一幕幕话剧剧本,情节大多数靠不咸不淡或者颇有深意的对话铺展,悲凉但读起来不至于悲惨:因为许地山的笔触很平淡,有一种佛家悯人的情怀在文字中流淌。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见闻,用凄美的语言给我们叙述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一对贫贱青年夫妇的塑造,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纯洁爱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于贫困之中的人们的同情。
这对青年夫妇生活艰难、命运坎坷,彼此恩爱、忠贞不渝,向往幸福生活,追求甜蜜爱情。
小女孩是这对苦难夫妇的爱情结晶,从侧面表现了贫寒夫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伉俪情深;小女孩两次童稚的话语使沉闷的情节生出
波澜,她不懂得什么是可悲的事,独自说的一两句不相干的话如石破天惊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令人深思回味;深化了小说海角孤星的创作旨意,小女孩的出现衬托出了青年夫妇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坎坷,引起了人们对凄美孤星的深深同情。
论许地山小说悲情氛围之下的完满情结
论许地山小说悲情氛围之下的完满情结
王忠田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3
【摘要】在许地山的小说中,对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悟与思考,总给人一种悲剧之感,但又悲而不哀,相反有一种追逐完满、寻求解脱的情结蕴含其中.弥漫着超脱的人生
趣味,体现作者浓浓的救世度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小说中通过爱的极致、慈的坚韧、勇的力量和信念的伟大等途径表达出来.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王忠田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2
【相关文献】
1.许地山小说宗教情结综论 [J], 朱庆华
2.论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兼谈许地山人生观的转变 [J], 路文彬
3.重帷之下的心灵隐痛:萧红小说中的父女情结 [J], 张华;张永辉
4.许地山小说中女性世界的宗教情结 [J], 吕立群
5.异域情调笼罩下的本土情结——浅淡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民间化倾向[J], 韩晓芹;赵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景山许地山读后感
上景山许地山读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上景山许地山,这是一部以南宋康定年间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作者梁实秋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虚构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人性美恶和爱情悲欢。
这部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创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说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主角,描写了他在康定年间的政治生涯和家庭生活。
陆游是一个具有极高才华和政治抱负的诗人,他在南宋的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胆识。
小说通过对陆游的塑造,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文人的人生精彩。
在小说中,陆游和许地山是好友兼政治盟友,两人一起为南宋的兴亡努力奋斗。
许地山是一个正直善良、忠诚勇敢的人,他在政治上虽不如陆游出彩,但却是陆游的得力助手和朋友。
许地山在小说中的形象被塑造得深刻而鲜活,使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人物形象,如陆游的妻子蔡氏、陆游的得力干将智仁、江南一路王师、文天祥等等。
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南宋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风貌和人性美恶,使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创作,展现了对历史的考证和解读。
作者一方面遵循历史的基本轮廓,一方面虚构了许多情节和人物,展现了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离奇,使人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和悬念,对当时的历史和人物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篇示例:上景山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
许地山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都与上景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阅读了许地山的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上景山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下面我将就这两者的关系展开探讨。
许地山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或者让他们顽强地活着 !" 留着这条命往前瞧
瞧我地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 生命既然没有意 义 !那么生和死之间就没有什么分明 ! 生是一种生 命形态 ! 死也是一种生命形态 ! 虽然形态不同 ! 但 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又是同一的 ! 其间并没有质 的区别 #)命命鸟*中的敏明’加陵无须死而死!尚洁’ 惜官不能生而生!他们并非厌世或畏死!只是本着自 己的意愿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 这比较完整清楚的 表达了许地山看似迷离玄妙却有着深刻人生体验的 人生观 ("人间的一切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 别# 你做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 是乐# 我换一句话说(眼前所遇到的都是困苦!过去 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 %
$%"& !"#
着信念 # 许地山并不盲目相信哪一种宗教 !但是佛 教的执着与坚毅给了他一种顽强的精神力量 !给他 指引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而又积极入世之路 !启迪 他形成即使在困顿中也决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散记 ) 海 * 及 ) 缀网劳蛛 * 等小说作品所表达的 " 补网哲 学%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点 # 许地山从自然界蜘蛛结网的现象里强烈感受 到其中所蕴涵的生命哲理 (" 我象蜘蛛 !.命运就是 我的网 # . 我把网结好 !.还住在中央 # . 呀 ! 我的网 甚时节受了损伤 . .这一坏 ! 叫我怎地生长 & . 生的 巨灵说 (+ 补缀补缀吧 ! 世间没有一个不破的网 ,%! " 他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 ! 和怎样破法 # 一旦 破了 !他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 !等有机会就结 一个好的 # %" 人和他的命运 ! 又何尝不是这样 & 所 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 !或完或缺 ! 只能听其自 然罢了 %!)#(%% 这里许地山借助蜘蛛的 " 吐丝 ! 织网 ! 网破 ! 补缀 % 隐含着对人的命运的深刻启示 ! 也是 他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 ( 命运的破损是必然的 ! 但 人们必须不断去 " 组织 % 和 " 补缀 % 它 ! 这是人无法 逃避的命运 # 人的生存是不完美的 !生命本身就是 有残缺的美 ! 人生就如同那绕圈爬行的小虫 ! 勤勤 恳恳编织着生命的网 ! 而 " 世间没有一个不破的 网 %! 网破了 ! 并不因此失去信心 !等有机会再织一 个 ! 尚洁连遭厄运却依然心平气和地活着 ! 她就像 那被撕破了一大部分网的蜘蛛 !"悄悄地从叶底出 来 ! 向着网底破裂处 ! 一步一步 ! 慢慢补缀 %$ 惜官 历尽坎坷却 " 不但不愿死 !而且要留着这条命往前 瞧瞧我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 还有那个补破衣的 老妇人 !" 没有理会有丝在她头面 ’ 身上之乱扑 ! 东 搜西罗 ! 来补补破衲衣 %! 她们都不知道也不管将 来的命运如何 ! 只是顽强地活着 !这种坚强的生之 欲求 !借助锲而不舍的补缀生活之网而表现出来 ! 可见许地山虽然怀疑生命的终极意义 ! 却并不否 认生命本身 ! 相反却对现实生命非常执着非常认 真 (" 人哪 ! 你在当生 ’ 来生的时候 ! 有泪就得尽量 流 ! 有声就得尽量唱 ! 有哭就得尽量尝 ! 有情就得 尽量施 !有欲就得尽量取 !有事就得尽量做 # 等到 你疲劳 ’等到你歇息的时候 ! 你就有福了 . %!/#(*0# 怀 疑 ’ 彷徨 ’ 苦闷是 "五四 %落潮以后知识分子的普遍 现象 !" 因为生活与思想矛盾 ! 因而不能在许多思 想里挑定了一样 ! 因而感到疲倦 ! 不再找了 ! 且来 一 个+修 正 ,的 +做 一 日 和 尚 撞 一 日 钟 ,的 人 生 哲 学 !-- 是 + 五四 , 落潮期一班青年苦苦地寻求人 !! "!
浅谈许地山的悲剧情怀
张 斌
!烟台教育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摘 要 ! 与宗教的不解之缘致使许地山对 ! 人生 " 命题的研究始终未能走出宗教的迷津 # 对 生命终极意义的怀疑导致否定人生与执着人生 $顽强挣扎与乐天安命 $ 献身立命与无力济世的 矛盾纠缠 # 构成他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命运 % 关键词 !许地山 &悲剧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立命与无力济世的矛盾纠缠 " 构成他的悲剧意识 和悲剧命运 % 一 $% 生本不乐 & 的悲叹 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宗教哲学的 精神基础 " 是对现实世界极为彻底的怀疑与否定 " 从这一精神出发看到的几乎全是人世的缺陷和人 生的不完满 " 并由此对极乐世界或天国等彼岸世 界进行虚幻的构想 " 以引领世人对现实世界的超 脱和对彼岸的向往 % 这在许地山的心中激起深深 的共鸣 "& 自入世以来 " 屡遭变难 " 四方流离 " 未尝 宽怀就枕 ’"& 有生以来几经淹溺在变乱底渊海中 " 悲哀的胸襟怀着无尽情与无尽意 ’"这种漂泊无定 的生活一方面加深了他 & 一切皆苦 ’的超阶级多苦 观的宗教思想 " 另一方面也使他从小接触社会底 层 "萌发了他悲悯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 这些构成 了他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 " 是他一生思想发展的 基本出发点 % 在散文集 (空山灵雨 ) 的弁言中 " 他发出感慨 * & 生本不乐 " 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 " 只有躺在 床上那几个小时 " 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 乐 "也是不可能的事 % ’具有 &各种精神感觉 ’ 的人 更是在劫难逃 " 一种苦海无边的哀叹在他的作品 中反复吟咏着 % 人生是苦难的 "而被几千年封建宗 法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压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更是 苦难的化身 " 作家以她们为观照对象 " 在小说 ( 缀 网劳蛛 )$( 商人妇 ) 等作品中用饱含血泪的笔触刻 画了尚洁和惜官等不幸的妇女形象 % 惜官是一个
潍坊学院学报
!""# 年 $ 月
生意义寻到疲倦时 ! 于是从易卜生主义的 " 不全则 宁无 #回到折中主义的思想的反映 $ 落花生的作品 正代表了 " 五四 % 时期这一面的现象 $ &
!"#$%&%
不但能使人病 ! 且能使人放弃他的性命 $// 理想 和毒花一样 ! 眼看是美 !却拿不得 $%可是他的作品 中的人物多半抱住了他们各人的 . 理想 %$ &!%,#(+&+ ’ 愿 ( 中妻子对丈夫说 *+ 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 ! 能 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 ! 愿你为如意净明珠 ! 能普照 一切世间诸有情 !愿你为降魔金刚杵 ! 能破坏一切 世间诸障石 $& 夫答 *+极善 !极妙 - 但我愿做调味的 精盐 ! 渗入等等食品中 ! 把自己形骸融散 ! 且回复 当时在海里底面目 !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 ! 而不见 盐体 $& 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众生的思想正是许地山 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 同样散文 ’ 债 ( 写了一位为 + 欠债 & 所苦恼的知识分子 !+ 我所欠的债是一切的 债 ! 我看见许多贫乏人 ) 愁苦人 ! 就如该了他们无 数量的债一般 $ 我有好的衣食 !总想先偿还他们 $ 世间若有一个人吃不饱足 ! 穿不暖和 ! 住不舒服 ! 我也不敢公然独享这具足的生活 $ & 这里所谓的 + 债 & 实际上是在社会变革动荡之际 ! 知识分子的 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 那种 + 欠债感 & 那种思想上的 苦闷与焦虑正是进步的知识者在黑暗中寻找出路 的忧患意识的深切反映 $ 对宗教哲学的研究既成 就了他赋予他顽强的精神力量 ! 又束缚了他阻碍 着他 ! 使他最终带着诸多困惑 ) 痛苦 ) 遗憾离开他 深深留恋而又希望解脱的人世 $ + 达则兼治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真切地反映 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 $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 的浸润 ! 他们人人想以天下为己任 + 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纯 &!但一旦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 ! 则 + 小 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 &! 寄情大自然追求超凡脱 俗的精神境界 ! 其中不乏道家佛家思想的痕迹 $ 许 地山由于自身的经历和宗教结下不解之缘 ! 使他 从宗教的角度来探讨人生问题 ! 并试图在作品中 给出他所认为的 +合理的人生观 &$ 在 ’ 宗教的生长 与灭亡 ()’ 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 0 (等文章中许地 山从人生态度和精神生活上确立了宗教的意义 ! 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宗教所能给予中国社会的精神 资源 ! 认为宗教提供了 +人间生活所必要有的理 想 &!+解决了 .人生目的 % 的问题 &$ 茅盾评价说他 的 人 生 观 是 二 重 的 *+ 一 方 面 是 积 极 的 昂 扬 的 表 征 ! 另一方面却又是消极的退的意识 $ &+ 五四 & 运 动退潮以后 ! 曾经呐喊过也彷徨过的知识分子大 多都回复到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上 去 ! 意识到意志与能力 )愿望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 盾 ! 出世不甘心入世又自感乏力 !只好重演千年旧
第 ! 卷第 ! 期
潍坊学院学报 "##! 年 $ 月 %&’(!)))*&(!))))))))))))))))))))))))))))))))))))))))))))))))))))))+&,-./’)&0))1230/.4)5.362-7389))))))))))))))))))))))))))))))))))))))))))))))))))))))):2;("##!
许地山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坛上最具特性 并争议较多的一位作家 " 有着一般人所难以企及 和理解的精神世界 " 人生的际遇以及对生命终极 意义的怀疑 "使他终生陷入孤独 $痛苦和两难的境 地 % 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 他所关注的是 中国的社会与人生问题 " 而对各种宗教的研究为 他提供了一种对现实审视与反思的价值体系 % 由 于他始终坚守着社会的人文价值 " 因而他的理想 和价值标向是非宗教的 % 但由于终生与宗教结下 的不解之缘 " 又使他的情感体验思维行为方式乃 至文学创作都深深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 与文学研究会 & 为人生 ’ 的宗旨是一致的 " 许 地山所关注和思考的焦点从始至终没有偏离 & 为 人生 ’的主题 % 作为 & 五四 ’ 狂飙突进时代的积极参 与者 "许地山和其他先驱者一样 "为了民族的生存 与发展不懈地寻求思想武器探索人生真理 " 致力 于建设一个独立民主科学的 &人 ’的社会 % 许地山 集教徒 $ 作家 $ 学者于一身 "既创作小说和散文 " 又 研究宗教和文学 "主张 &宗教的沟通 ’% 他的文学创 作似乎就是诸教沟通的尝试 "儒 $佛 $道 $ 基督诸教 共存一体呈非对立性结合 " 因而虽然他终生没有 脱离教会 " 却很难判断他宗教信仰的唯一 % 长期从 事宗教史宗教哲学研究尤其是对佛教的精研 " 使 许地山深受宗教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致使对 & 人 生 ’命题的探索也始终走不出宗教的迷津 " 终生陷 入难以调和的矛盾痛苦之中 " 由 & 人生不乐 ’ 导致 否定人生与执着人生 $ 顽强挣扎与乐天安命 $ 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