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或事进⾏归类,明确它对⾃⼰的意义,使⾃⼰的⾏为获得明确定向,这⼀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的郊应 (⼀)⾸因郊应与近因郊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的现象,称为⾸因郊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印象,称为近因郊应。
⾸因郊应是第⼀印象作⽤的机制。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印象来完成的。
⼀般来说,熟悉的⼈,特别是亲密的⼈之间容易出现近因郊应,⽽不熟悉的⼈或少见的⼈之间容易出现⾸因郊应。
(⼆)光环郊应 个体对认知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彩。
如:个体对他⼈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对他的⼈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郊应,也称晕轮郊应。
光环郊应是⼀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作⽤的。
(三)刻板印象 ⼈们通过⾃⼰的经验形成对某类⼈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致性和情感⼀致性的原则,形成⼀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指⼈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 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低来形成对他⼈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形成对他⼈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印象管理摘要人际交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人们的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彼此形成有关对方的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的推论。
本文主要介绍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及印象管理的有效方式,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交往印象形成印象管理人的一生是在别人的搀扶下走完一生的,从社会依赖性的角度说,人永远是一个不能独立行走的婴儿,所有人都必须有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支持,与人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人的一生中最为稳定,最为经常,最强烈的需要之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重视良好印象的建立,一个人要了解他人,一般总是根据一些零散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这种印象影响到喜欢还是厌恶,是否愿意继续交往,以及交往深度,当然还会影响到对对方行为的评价影响到与他人是否可以和睦相处。
这充分说明了印象形成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1 印象形成概述1.1所谓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这种印象并非像印章在蜡上留下的印记那样由认知客体或由他人在记忆中留存的忠实拷贝,而是经过知觉者主动构思的。
所谓人际印象形成就是指,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1.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认知对象,即行动者;认知主体,即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的个性特征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的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知觉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
人际交往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不同情境下的交往常常不一样,这种情境因素作为人际关系的载体,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结构和性质,对人际吸引有重要影响。
印象形成与管理
第二节印象形成与管理第一部分印象形成主讲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给大家讲的是印象形成与管理。
我给大家讲的呢就是印象形成。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在大一刚来时,你遇见你的室友,新的同学。
在一开始接触时,你会注意到他的外表,他穿的衣服,他的行为等等。
这些东西会给你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就形成了第一印象。
随着交往的增多,你会了解他们的其他方面,然后你会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一、印象形成概述那么印象的定义是什么?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哪些同学能来回答下。
(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保留的有关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保留有关他人的形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形成的过程。
)然而,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都包含了三种成分?分别是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境。
首先,介绍一下行动者,就是被形成印象的人。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行动者的许多特质会被人们用来推论及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如书中提到的,行动者的性别是影响知觉者选择线索和对线索加权的一个因素。
还有行动者的行为也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曾有一项研究,让被试阅读一些个体的行为描述,第一组描述行动者为一个早先对行动者友好的人做了一件好事;第二组描述行动者做了一件回报他人善意的好事;第三组描述行动者拒绝帮助一个行为自私的人。
第四组描述的是行动者拒绝做一件好事来回报早先对他友好的人。
然后让这些被试来评价这些行为,得到最好评价的是第二组,其次是第一组,然后是第三组,最后是第四组。
这一项研究说明了行动者的行为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二个是知觉者,也就是形成印象的人。
由于印象是知觉者形成的。
所以会受到知觉者的影响,包括心理过程和信息的加工过程。
定势就是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定势是什么?比若说,你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事先告诉你他是一位老师或者警察。
那么你是否会不自觉的注意和观察那些符合他身份和职业的行为?而这就是定势。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5):印象形成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5):印象形成与归因第三节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的策略1.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2.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的区别: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是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信息的输出,是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3.印象管理的策略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人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特殊自我表现策略,包括五种:(1) 逢迎:逢迎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赞美别人,一是赞同别人的观点(2) 恫吓:恫吓旨在给别人造成一种恐怖的印象,然后使别人由于害怕而完全接受控制,由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 自我抬高:人们既可能在总的方面抬高自己,也可能在某些特殊能力上抬高自己,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也承认自己的一些小的不足,以便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技能时变得更可信。
(4) 显示:显示的目的是给别人以正直和品行高尚的印象,并由此使别人感到其中的差距,引起别人的内疚。
(5) 恳求:这一策略是向别人表白自己的弱点和对于别人的依赖,这是人们其他策略都无法使用时用的最后一种被动的印象管理方法。
第四节归因1.归因:根据有关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规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
2.归因理论:根据各种研究所提出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或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3.行为的原因系统(1) 行为的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归因与个人特征,就称作是本性归因。
(2) 行为的外因是指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
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与外部因素,则称作是情境归因。
(3) 在许多情况下,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简单地由内因或外因所决定的,而是兼有两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如果同时将行为或事件原因归因于两个方面,则称作综合归因。
4.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的四种因素是: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称为虚假一致偏差,是指在评价他人时, 会产生别人是跟我一样的假设,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别人身 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宽大效应
宽大效应:指对一般人进行评价时,通常是好的评 价会多于不好的评价(对事则不一定有这个效应)。
证实偏差
(1)定义: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情境因素
魅力 知名度 自我表现
三、认知偏差
首因效因与近因效因 晕轮效因(光环效因) 社会刻板印象 自我中心偏差 投射作用 隐含人格理论 宽大效因 证实偏差 后视偏差
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2)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
图式,这种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也 就是说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这就是行为证实偏 差。
后视偏差
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事后诸葛亮)
(1)定义: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 (2)评价:真正的记忆歪曲。
五、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
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的看法。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 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信息的输出,是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的策略
整饰自己首因效应来自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 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 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2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二、印象形成的线索: 1、言语(语言、语音、语调) 2、情绪/表情 3、其他非语言线索 (距离、身体姿势、目 光接触) 4、行为
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 1、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 (长相、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 2、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音调、 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成。 3、第一印象中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 关。
第二节 印象管理
• 一、什么叫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 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 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 • • •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社会常模、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或自我抬高 3、投人所好
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 1、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会依据哪些信 息形成印象? • 2、在印象形成中常出现哪些偏差?怎样克 服? • 3、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 一、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 印象,是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 形象。 • 印象形成,它是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 的人格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 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复习思考题
• 1.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往往在大多数方面都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是 由于( )的作用。 • A.正性偏差 B.晕轮效应 C.整体印象 D.第一印象 • 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 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 A 定向作用 B 第一印象 C 首因效应 D 刻板印象 • 3.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这 被称为( )。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 4.“重庆人躁辣、上海人精明”反映的是( ) • A.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整体印象 D.第一印象 • 5.教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这是印象管 理中的( )策略 • A 抬高自我 B 投人所好 C 按社会常模 D 符合社会期待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印象形成的致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4传播者的印象形成及印象管理
一、信息的加权平均
传播者如何将来自他人的不同信息组合起来形成印象呢?一般来讲有两种可能:(1)将不相关联的信 息加起来形成统一的印象;(2)理的理论
库利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 上,以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这就使我们不仅能够预知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反应,而且还 能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论与行为,使之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人们的抽象认识能力是逐渐 增长的,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渐渐能够想象到自己的外观以及 他人的评价。这样人就开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期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无论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都始终要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可以这样说, 传播活动的对象就是人。一般来说,人们知觉到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 物,一类是对人。传播者将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加以组织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 人的印象,这被称作对人的知觉,也叫对人的印象。所谓对人的知觉不仅包括人的外貌、言谈、举 止,也包括对人的动机、情感、能力、个性等心理状况的判断。传播者总是试图通过某人的外表特 征推断其内部的心理活动状态,并将这些外在特性作为认识他人的一种判断依据。
总的来说,加权平均是更好的解释。所谓加权平均,就是我们在形成印象时,并非将来自他人的信息 资料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各种信息重要性的不同,分别赋以不同权重,之后再相加处理,得出最终的印象。
因此,在传播活动中,当传播者接触其他人时,搜集掌握的来自他人的信息越多,特别是能够引起价 值评价的正反两面信息越多,对这个人的印象就越趋于客观和准确。
简述印象管理过程
印象管理过程一、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沟通技巧,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组织和品牌。
印象管理可以影响个人或组织的形象和信誉,对人际关系和业务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印象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印象管理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印象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1. 影响他人印象和评价印象管理可以通过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创造积极、专业和可信赖的形象。
良好的印象可以让他人对你有更高的评价,并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2. 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借助印象管理,你可以与他人建立积极、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通过展示自己的好品质和诚意,你能够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为个人和工作团队创造更好的环境。
3. 增强自信和个人形象通过进行印象管理,你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和个人形象。
良好的印象会让你更有自信,也会增强他人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4. 增加个人和组织的竞争力通过有效的印象管理,你可以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并为个人和组织赢得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力。
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会让你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三、印象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的印象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印象管理策略。
自我认知是有效印象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树立自信并展示真实的自我。
2. 目标导向印象管理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目标受众。
你需要了解你想要留给他人的印象是什么,然后通过行为、沟通和形象塑造来实现这些目标。
3. 一致性在印象管理过程中,你需要保持一致的行为和形象。
一致性可以让他人对你的印象更加深刻和稳定,并增加你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4. 灵活性印象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标进行灵活调整。
不同的职场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和沟通方式,你需要有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四、印象管理的实践方法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印象管理实践方法:1. 提升自我形象•注意穿着和仪态,保持整洁和得体的外表形象。
5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印象形成
(二)知觉者
控制与依赖研究
(三)交往情景
环境线索的暗示研究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一、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一致性 (二)评估性
奥斯古德的研究
(三)中心特质的作用
阿希的中心特质和边缘特质研究
(四)隐含的个性理论
个பைடு நூலகம்特质的两个维度:社会维度、智慧维度
奥斯古德的研究 评估维度:好-坏 力量维度:强-弱 活动维度:积极-消极
第五章 印象形成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第三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差; 第四节印象管理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一、人际印象的定义 印象是指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
体的形象。 人际印象的形成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
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 体印象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 (一)行动者
二、自我表现
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 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一)自我表现的具体目的
1、个体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树立一个特定的形象
2、个体想要建立和维护与他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 的一种公开的形象
(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1、情景因素 2、参照群体的认同 3、其他人的影响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累加模式
知觉者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 值相加而得到的。
(二)平均模式
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
(三)加权平均模式
平均了单个特质的评估值,但给予某些特质更多的 权重。
第三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差
一、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一)优先效应 (二)新近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定型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对他人的印象,还是对环境的印象,都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心理学通过对印象的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印象形成的过程,以及如何应对与管理印象。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印象进行解析。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印象形成的过程。
印象形成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个体的自身特点、对他人的观察和对环境的感知等。
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常常会使用“原始印象”的方式来快速评价对方。
原始印象是一种即刻生成的,主观的、不太准确的印象。
它往往基于对他人外貌、行为和语言的直观观察,而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方。
这种原始印象在相互交流初期起到了一种初步认知的作用,但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
在深入了解对方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调整和修正原始印象,形成更准确的印象。
其次,印象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形成印象时会采用一些认知偏见。
认知偏见是指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可能偏向于特定的认知方式,而不是客观地评估信息。
其中一个经典的认知偏见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我们在初次接触对方时,往往会对其形成一个持久的印象,而后续的信息往往难以改变我们的初步印象。
除此之外,还有“归因偏见”,指的是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过分优先考虑个体内在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的作用。
这些认知偏见的存在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使得印象可能不够客观和准确。
此外,印象也被认为是情绪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可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评价。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往往会更容易对他人产生积极印象;而当我们情绪消极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负面印象。
此外,记忆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由于记忆存在选择性的倾向,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对我们产生情感冲击的事件,而对其他事件的印象则较为模糊。
这些情绪和记忆的作用使得我们对印象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的偏向。
最后,心理学通过研究印象管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印象。
心理学-社会知觉2
•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指人们人们 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它 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长相、表情、 姿态、身材、年龄、服装等方面的 印象。
•第一印象有“先入为 主”的作用,它不仅影 响到后来的印象,同时 也会影响到对该人采取 的态度及行动。
大量的动作——身体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所做的动 作(触摸、摩擦、抓弄)——表明情绪的唤起, 动作的频率越大,唤起或紧张的水平越高。
较大幅度的动作,包括整个身体的移动,也能提供 信息。(“威胁”“欢迎”)
手势是一种揭示人内在情感的特殊通道,但同一手势在不同 文化中有不同含义,所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触摸——触摸传递出的信息受很多因素影响:触摸对象、触 摸性质(时间长短、部位、温柔或粗鲁)、情境(商业、 社会情境、医生办公室)
(3)觉察者与被觉察者的关系 熟悉程度(沟通程度) 情感卷入程度
--越熟悉,情感卷入度增加,对信息 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越低,使人们的 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3.2 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2)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3)晕轮效应(halo effect) (4)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self-fulfilling
•
——丹尼尔·戈尔曼
•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与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二)光环效应(halo effect),也叫晕轮效应 • •(三)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对人或事 物进行归类,明确对我们的意义,使自己行为获 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 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 特性的过程。
印象管理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称为虚假一致偏差, 是指在评价他人时,会产生别人是跟我 一样的假设,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别人 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典型的投 射效应。
宽大效应
宽大效应:指对一般人进行 评价时,通常是好的评价会多于 不好的评价(对事则不一定有这 个效应)。
证实偏差
(1)定义: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 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 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2)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 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 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作出符合 图式的行为,也就是说其行为表现符 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这就是行为 证实偏差。
案例:
周恩来的站立姿势有个独特之处,就是右臂微微弯曲置 于身前。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像他那样就会有风度,结果适 得其反。其实周总理的右臂是骨折的后遗症,是残疾,但 他因为实力充沛,所以他的这种外在的形式就成为了独特 的迷人风度。
何谓“绅士风度”
原指不过就是表现在男人对女人的尊重上,一 切体现女士优先的原则。现在绅士风度从某种意 义上讲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
如何做一有个风度的人
不急于求成,没有一定的积累和不断的修炼, 很难达到理想的层面。 风度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风度也是 一种魅力。 能急人所急,用人所长,静坐常思己过,闲谈 莫论人非就可以了 。 风度的人一定要大度,处事不惊,理智,稳 重,还要大方。
印象管理的作用
可以培养良好的自控自律意识 可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以形成优雅的风度气质
印象
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 象。是一个体对另一个体的认知、判 断、评价所形成的初步结果。 印象形成 是指个体接触新的对象时,总是 按照以往经验,将人或事进行归类, 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 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 成。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4传播者的印象形成及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包括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一系列过程。从认识一个人到最终形成对他的评价或 者解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过程。传播者的认知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几种比 较重要的因素包括:信息的加权平均、典型行为和思维概括、认知模式和内隐人格理论。
一、信息的加权平均
传播者如何将来自他人的不同信息组合起来形成印象呢?一般来讲有两种可能:(1)将不相关联的信 息加起来形成统一的印象;(2)将获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加权平均形成印象。
现有研究显示,典型行为和思维概括在印象形成中都非常重要。事实上,随着交往深入,传播者对他 人的印象可能改变。起初,我们对新认识的人的印象主要是典型行为,之后我们对他的印象就主要通过多 次对他的行为观察得来的思维概括。
三、认知模式
我们的社会认知存在一种“懒人模式”,即人们会尽量做最少的认知工作,印象形成也遵循这一规律。 通常传播者会以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形成印象,将认知对象放入自己早 已熟悉的大的社会类别(如“她是 大学教授”“他是维吾尔族老人”)中加以判断和评价。这种社会类别就是一种认知模式,即人们会对某 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然后以对这个类别的人群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群体中某个个体的印 象。
认知模式对传播中印象的形成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一方面,认知模式能够帮助传播者简化 认知任务,用较快时间就能预判认知对象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认知模式又会使印象形成陷入固化陷阱, 阻碍传播者对认知对象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判断。
如何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
如何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如何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进行各种交往活动。
而且,当今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在交往活活动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能留一个美好的印象,好的印象便于我们与他人更好地相处,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第一印象无论好坏都很难抹去。
因此,初次见面就不讨人喜欢的人通常不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而第一次就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人,更受人欢迎。
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这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印象管理。
所谓印象管理,也就是印象控制,是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过程,使他人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印象管理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我们应如何做才能产生有效的印象管理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行动: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包装,在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着装要得体而应景,合理搭配衣服,要保持干净整洁。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靠衣装马靠鞍。
确实,得体的衣着、打扮在交往中很容易给人留下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但是,衣着打扮要以得体为前提。
所谓得体,就是要符合个人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社会角色等特征,还要注意时间、地点与场合。
而且,两个陌生人在首次见面时,大多都会从衣着打扮去评判对方的品味和性格。
所以,如果你想让对方觉得你成熟稳重,那么你就应该穿西装这类较正式的衣服;如果想向对方法展现你的热情青春,那就可以穿一些运动类的衣服;如果你想表现你的温柔贤惠,就可以穿裙子或者较淑女的衣服。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身体语言,言行举止要得当,要有礼貌。
言行举止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部涵养,因此,在交往中,找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好说话的艺术,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努力排除一切干扰良好印象形成的因素。
印象管理
如何做一有个风度的男人
不急于求成,没有一定的积累和不断的修炼, 很难达到理想的层面。 风度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风度也是 一种魅力。 能急人所急,用人所长,静坐常思己过,闲谈 莫论人非就可以了 。 风度的男人一定要大度,处事不惊,理智,稳 重,还要大方。
什么是气质
• 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 行动和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 稳定的动力特征。 • 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 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 浓厚的色彩。 • 它与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 气质与性格的差别: •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且是与生俱来的,不易改变的。性格是 后天形成的,较易改变。某种气质的人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 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改变气质。
怎样培养风度
• 必须从自己最基本的内心世界开始着手,逐渐扩展到外在 形象,直到细小的生活习惯。 • 职校学生年龄小,不会懂得其真实意义,就算教他某种场 合时的具体做法,也不可能学得很像,因为他还不具备做 好它的心态。 • 简单的说,急于求风度的方式,已经就是错误的开始,继 续下去,只能显得更加滑稽,连一点风度的影子都看不到。 不要泄气,能有这种认识,已经相当难得,加以时日,经 过自身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一定会做到风度翩翩!
气质类型性格表现
• 气质学说用体液解释气质类型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观察到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 • 人的气质可分为4种类型: • 胆汁质---兴奋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 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等等,是多血 质的特征。 • 多血质---活泼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 动、心境变换剧烈等等,是胆汁质的特征。 • 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 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等, 是粘液质的特征。 • 抑郁质---抑制型---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觉 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等等,是抑郁质的特征。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2007版
形成
VS
管理
印象
印像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 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 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 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 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 色彩,这种现象叫做光环效应,也成为晕 轮效应。
面子
黄国光(1987)认为,中国人把面子和尊严联系在一起。面子 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严,一方面代表了社会形象,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人们通过人情和各种社会交换手段 获取、维护和提高自己的面子,也通过权力来确认和巩固自己 的面子。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一般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 生作用的。
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者某类 事情有着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之为刻板印象 比如基于性别、种族、外貌、肤色等特征对 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 格特征、态度和行为方式等。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 成的刻板印象会产生偏 见甚至歧视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的策略
印象管理的作用
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 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人们在交往 中,会重视他人看法和感受,通过印 象管理策略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维护好自己的“面子”
杨国枢(1994)认为,中国人重视的是“重要他 人”的感受和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与自己有密 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 等,因此中国人很注意在重要他人面前维护自己 的形象,而不在乎与自己无关的人的感受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好(ingratiation)(使别人喜欢自己)
①卡内基(D.Carnegie,1936/1973)《如何赢得朋友》,六条原 则 真诚;微笑;记住名字;聆听者;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真诚的使 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 (P146)
②琼斯(E.E.Jones,1984),四套赢得别人喜欢的策略: 恭维和抬举他人(真诚和时机);意见判断和行为上遵从别人;自 我表现;给予好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P146)
甲的得分是:(4+4+2+3)/ 4=3.25, 乙的得分是:(4+4+2+3+3-2)/ 6=2.33。 所以,甲的印象比乙的印象好。
累加模式
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 的印象。
例如:上例,甲的13分,乙的14分,乙的总分更多,乙的印象 好。
加权平均模式
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N.H.Anderson,1968)
四、印象形成
特征1 特征2 特征3 …… 特征n
总体印象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平均模式 累加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平均模式
人们在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加工,然后将它平均起 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如:两个人,采用-5到+5的量尺进行品质评价。 甲:机智(+4)、学识渊博(+4)、沉着(+2)、自信(+3) 乙:机智(+4)、学识渊博(+4)、沉着(+2)、自信(+3)、 坦率(+3)、不讲究衣着(-2)
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人或某一类人的概括而固
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的社会学习。
社会刻板印象的意义: 积极意义:简化认知过程 消极意义:容易造成对个体的偏见和歧视。
自我中心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
向。
例如:夫妻双方总认为自己在家务中作的事情更多,篮球队员 总认为自己在比赛中的地位很重要等。
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 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 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 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 其他不好的品质。(以偏概全)
刻板印象
例如: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招聘者更看重“智慧”品质 而不是是否有“魅力”,招聘公关人员则会看重其是否有“魅 力”。
中心品质模式
在我们形成印象时,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 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称为中心特性或中心品质。
实验(S. Asch)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第三章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 我或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 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的过程。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特点
过去的经验 兴趣与动机 情绪 个性特征
三、认知偏差
首因效因与近因效因 晕轮效因(光环效因) 社会刻板印象 自我中心偏差 投射作用 隐含人格理论 宽大效因 证实偏差 后视偏差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 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 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对对方形成的印
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
的次序对于印象形Βιβλιοθήκη 作用不大相同。人们根据间隔段后面的
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2)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
式,这种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也就 是说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这就是行为证实偏差。
后视偏差
(1)定义: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
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事后诸葛亮)
(2)评价:真正的记忆歪曲。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称为虚假一致偏差,是指在评价他人时,
会产生别人是跟我一样的假设,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别人身
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宽大效应
宽大效应:指对一般人进行评价时,通常是好的评
价会多于不好的评价(对事则不一定有这个效应)。
证实偏差
(1)定义: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
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 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的 囚犯为黑人,16%的囚犯为拉美裔。1977年至1998 年,黑人仅占美国全国人口的10%至12%,但在 5709名被判死刑的人当中,有41%是黑人。
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在美国,犯有同样 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 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 刑的白人的4倍。
聪明、灵巧、勤奋、礼貌、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粗鲁、果断、实际、谨慎
五、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
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的看法。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 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信息的输出,是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②“门面”效应(the door-in-the-face effect) 定义:如果对某人先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
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 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 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
自我暴露应注意的问题:
对等原则 循序渐进 不可强求 分清场合、对象 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爱好与需求,有针对 性和准备性的暴露效果更佳。 存在性别差异
印象管理的策略
整饰自己 遭遇失败后整饰自己 在异性面前整饰自己 社会标定后整饰自己
投其所好 称赞、附和、施惠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
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①“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 定义: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