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天地的田园牧歌_中西诗人自然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别有天地的田无牧歌-中西诗人自然观比较

别有天地的田无牧歌-中西诗人自然观比较

十 九世 纪 初 法 国 思 想 家 托 可 维 尔 在 写 到 英 国 成 熟 的 工 业 城 市 曼 彻 斯 特 时 说 : 从 这 污 秽 的 排 水 “
沟 里 流 出 了 人 类 工 业 的 最 大 巨 流 , 肥 了 整 个 世 浇
在 这 里 我 们 仿 佛 身 临 其 境 地 感 受 了 农 家 的 现 界 ; 这 肮 脏 的下 水 道 里 流 出 了 黄 灿 灿 的 纯 金 。在 实 生 活 。作 为 诗 人 , 在 农 村 , 劳 动 者 一 起 , 饮 从 住 与 饱 这里 , 性得 到 了最 完全 的也 是 最残 酷 的发 展 ; 人 在 大 自然 的 乳 汁 , 成 诗 歌 , 映 平 民 世 界 那 种 热 爱 酿 反
以 在 人 生 失 意 时 从 自 然 那 里 找 到 安 慰 。 对 自 然 的 民族 强壮 的象 征 。 华 滋 华 斯 的 《 给 自 由 的 十 四 行 献 热 爱 是 中 西 诗 人 共 同 的 一 种 情 感 , 是 诗 人 的情 感 诗 》 实 地 发 出 了这 样 的感 叹 : 她 真
[ 键 词 ] 园诗 ; 性 ; 性 ; 性 ; 化 关 田 人 理 神 文 [ 图 分 类 号 ]16 2 [ 中 I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0 8—9 9 (0 2 一0 10 8 6 2 0 ) 2—0 3 0 4—0 3
晨 光 理 荒 秽 , 月 荷锄 归 。 戴 陶 渊 明 《 园 田居 》 归
辙 。在 田 园牧 歌 的世 界 里 , 自然 与 人 和 谐 相 处 。她 由于 选 材 的 不 同 , 伸 出 的 诗 的 背 景 和 诗 的 基 延 是人 类 的 朋 友 、 师 、 母 与 慰 籍 者 。人 类 可 以 平 调 也 不 尽 相 同 。西 方 诗 人 爱 好 的 自然 是 大 海 , 为 老 乳 因 等地 与 其 交 流 , 听 她 的 教 诲 , 受 她 的 滋 养 , 可 它一 向 是 自 由 的 代 表 ; 峭 崖 荒 谷 , 为 那 是 一 个 聆 接 更 是 因

中西方田园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田园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田园诗歌对比分析作者:倪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2期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借《隐居的生活》和《归园田居·其一》对中西田园诗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诗中哲学思想的简要比较,以及对中西不同的艺术表达技巧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田园诗歌不同的审美特色,认识它们独具的艺术价值及民族特色。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莱昂;对比[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蔑视权贵”和“归隐田园”是诗歌常见的主题,古往今来不乏有以“归隐”为题材的诗歌。

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田园生活的篇章数不胜数。

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德·莱昂(Fray Luis de León)所创作的长诗三十余首,其中最出名的也莫过于这部具有贺拉斯式归隐思想的《隐居的生活》。

虽然这两位诗人所处时间和空间距离相差甚远,但他们对于田园诗歌的描写却有很大的相似度。

下面,本文就对此展开分析。

一、中西方宗教哲学的异同1. 《隐居的生活》中的哲学元素。

毕达哥拉斯提出“美的本质在于和谐”,他认为只有净化灵魂才可以摆脱轮回的折磨。

路易斯·德·莱昂继承了他的思想,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乌托邦”。

正如他在诗中(10-12节)描写自家果园的那样(笔者试译):“清澈的泉水啊,贪心如你,为了欣赏并增加自己的美丽,急切的从那空旷的山巅,奔流而下。

然后变得平静,在蜿蜒的丛林中徜徉,身后的土地,皆披着绿色的大衣,由五彩的花朵零星点缀。

果园内的空气格外清爽,并洋溢着万种幽香;树木在风中摇荡,发出轻柔的声音,使人忘却黄金与权杖。

”此外,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曲音乐”2,诗人因深受其影响,本篇中,路易斯·德·莱昂将他林中果园视为充满和谐之声的世外桃源,如他最后16、17节所表达的(笔者试译):“当他们可悲地,张开臂膀,怀着无法满足的渴望,拥抱那危险的权力的时候,我却能躺在树荫下歌唱。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意境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意境
100
三、小结 同样都是男性意识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然而两国 的文坛却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女性作家寥若 星辰.传世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总体较为沉寂。这与中 国的封建制度长达数千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封建 礼教对女子的戕害、封建制度对女子的束缚使得女性 文学长期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很多有才华的女子注定 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鲜为人知。而日本虽然也 经历有封建社会.但由于日本本身的传统与风俗、特殊 的政治制度的原因.使得日本的女性文学呈现出世所 罕见的繁荣景象。女性作家呈群体出现.女性文学独领 风骚.无论是以“质”还是以“量”来衡量,在日本文学中 都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比中日两国女性文学的不 同发展状况.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国 文化不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 国深层民族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两国各方面交流的加
予自然以人格。华兹华斯不断地在大自然中寻找他的 安慰.寻找他的归宿,寻找他的理想,在大自然中不断 地去完善自己。他宣称:“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 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华兹华 斯笔下的自然是人性化的自然、道德化的自然。他把自 己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感悟与思考附于自然景物的身 上.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句中的“物”带有诗人强
101
万方数据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
的自然意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杨桦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 2008,(6) 0次
参考文献(6条) 1.王国维.佛雏 人间词话 1990 2.苏晖 自然·诗·诗人 1997(4) 3.叶维廉 中国诗学 1992 4.郭锦玲 试论中西艺术中的"自然" 2000(3) 5.Donald Wesling Wordsworth and the Adequacy of landscape 1970 6.叶维廉 中国诗学 1992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对西方人来说,《圣经》是宇宙观的启示录,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记录。

自然和人类对立,一开始就占据了西方人的思想,变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促使西方人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的奥秘,试图征服自然。

东方人对宇宙、人类的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悲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的看法,浸透着乐天知命的豁达精神:人和自然是统一的。

这是中国人达观进取的人生观、超生死齐万物的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自然融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视为审美关系,这是东方人的特点。

这种审美关系常成为各种文化形态联结的纽带。

中国诗的境界不是纯粹客观景物,而和主体有直接联系。

主客、物我两相统一,景物和情感的融合,包含着人和自然的交往,也包含着人类文化道德、伦理观念。

西方人对生活的理性精神给予西方文明以强大的推动,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人世问题不得解的苦恼。

东方人似乎敏锐地直感到生命的短暂和玄奥而采取超凡脱俗的态度。

艺术本体论与宇宙观、自然观密切关联。

随着基督教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精神支柱,上帝是一切美和善的终极原因的艺术本体论,贯穿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对近代西方美学思想也发生了影响。

美和艺术的和谐,暗示它们有某种秩序和自由度,是一种合目的性、道德性的对象,仍然没有超出本体象征主义的二元论。

古代中国美学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联系着。

万物生于“道”、“太一”,经过“两仪”、“阴阳”变化,有了形体、声音。

美和艺术也是从“道”和“太一”衍化来的。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是把美和善与人紧密统一在一起,把美和艺术视为维系人际关系和进行教化的重要方面,表现了中国美学在艺术本体论上的人本一元化思想。

悲观意识在西方人那里久驱不散。

在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中,对人生的忧虑和绝望的情绪弥漫着,变态心理常透露出怪诞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人没有西方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的心理,这种人生美学给人带来慰安和寄托。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中西诗人们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伸向静谧的山村,碧绿的田野,广阔的牧场,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明月、清泉、白云、幽石,一阵清风、一只云雀、满天星星、花开花落,无不寄托着诗人丰富的幻想,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首先,让我们欣赏英国诗人泰勒的《小星星》:一闪一闪小星星,你是什么我弄不清,大地之上高高挂,好似钻石缀天空。

这首小诗以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夜晚的星光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充满童真童趣。

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动一静,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秋日山间静美的画面。

西方的田园诗,以英国为例,源于16世纪的桂冠诗人斯宾塞,他的《牧人月历》,展现了英国十二个月田野花树的秀丽以及优美的风光。

西方诗人们更偏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欣赏,而不一定真正参与其中。

而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见长。

诗景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最早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等又使田园诗得到了新的发展,使田园诗更加情景交融。

中西诗人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和领悟力,对山水田园的欣赏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差异,导致了中西田园诗的不同表达。

(1)西方田园诗多表现牧民生活,而中国则侧重农民生活。

我们都知道,西方,尤其是英国,是盛产羊及羊毛的国家。

因此,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自然会反映在文学创作中。

如布莱克(1757-1827)就写过《羔羊》《牧童》这样清新自然的诗歌。

谁给你可喜的衣裳,柔软、毛茸茸又亮堂堂,谁给你这般温柔的声音,使满山谷欢欣?这首清新自然的小诗,表现了牧人与牛羊的亲密情感,和对这种田园牧歌生活的心满意足。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2019年文档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2019年文档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学诗坛先后出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一位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陶潜,另一位则是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热爱自然秀丽的风光,陶潜寄情于美丽的山水田园,他们清雅脱俗的诗风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点,逾越时空,相映生辉,细细品读,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陶潜(公元352-427年)素有“救济天下苍生”的凌云壮志,但是在腐朽黑暗社会的门阀制度下,他无法实现济世报国的愿望,在十余年动荡的官宦生活中,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

在老子庄子思想和隐居不仕、遁匿山林风尚习气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于是萌生了退隐山林的意愿,再加上陶潜以前就喜爱恋慕大自然,那绿柳垂荫,金菊生香,麦菽葱葱,苍翠欲滴的山水田园美景陶冶了他高尚的性情,使他更加超脱世俗,厌恶官场。

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公元1770-1850年)不只痴迷于湖畔旖旎的自然风光,更对那里保存完好的宗法制的农村风情习俗大为欣赏,因为那里不但远离工业革命的喧嚣繁杂,而且保留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宁静。

威廉?华兹华斯受到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公元1712-1778年)“回归自然”思想的陶染,对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发生的急速变化十分反感,而自然世界则是工业文明尚未污染的地方,因此,他希望通过描绘自然世界中的风光和事物,来唤起人类简单朴素、自然纯真、向往自由的感情,来拯救被工业革命所毒化的人性。

他是人性的最坚强的支持者、维护者和保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洒下人的爱和情谊。

威廉?华兹华斯的湖畔诗和陶潜的山水田园诗,都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格调恬静悠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且都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借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流露出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他们喜爱大自然,厌恶冷酷的金钱关系,将身心寄情于自然山水,在描写贫民事物、自然风光中寓有深意,寄予着人生探索和自我反思的哲学思维,他们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虽然不属于积极入世,但他们这种独特的反抗形式是值得肯定的。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作者:李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诗歌富含着人类的文化,而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大自然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的滋养,中西方诗歌对大自然的描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位旨在探讨中西方田园诗歌的差别。

关键词:中西方;田园诗歌;差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在人类长期的进化和发展历史中,人类通过最初肉眼的观察和亲身的实践逐渐地了解着人类自己,了解着大自然,了解着我们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努力让人类和自然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自然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自然便成为了作为人类重要文化活动承载形式之一的诗歌的描写对象。

无论是西方的诗人还是中国的诗人,他们都用诗歌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学观念和哲学理念的影响,中西方的田园诗歌有着明显的区别。

1.不同的情感基调1.1中国田园诗歌的悲观中国文人历来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大多数的诗人认为自己肩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职责,但现实生活中,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光耀门楣的诗人又能有多少?许多的诗人最终经历的是平生不得志、动荡不安的社会和颠沛流离的人生。

他们转而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寄予山水田园。

因此在中国诗人的眼里,自然就带有了萧瑟、苍凉、忧郁的气质。

例如,在杜甫的诗作《登高》中,是这样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他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在刘方平的《春怨》中,诗人写道,“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许多这样描写自然的诗歌给人一种悲伤、黯然神伤的感觉,具有一种悲凉之感。

1.2西方田园诗歌的乐观与中国田园诗歌的悲春伤秋不同,西方对大自然描写的诗歌更加的乐观。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读书笔记模板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读书笔记模板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
读书笔记
这是《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一、《忏悔录》与《浮生六记》 二、作品中的女性 三、我的看法
一、艾米莉·狄金森其人 二、艾米莉·狄金森其诗 三、其他
一、谈谈十四行诗 二、中国词的特色 三、格律诗的远景
二、中国和西方的长诗 三、短篇零句的美学价值
一、生活道路 二、思想境界 三、抒情诗作
一、宇宙永恒,生命短暂 二、胸怀宏愿,忧国忧民 三、命运坎坷,身世之悲
05
遁世女诗人 艾米莉·狄 金森及其他
01
异曲同工的 短篇零句与 长篇巨制
02
白朗宁夫人 与李清照的 抒情格律诗
03
中西诗人的 忧患意识
04
主要参考书 目
06
后记
05
茅于美年谱
一、西方的游历诗歌 二、中国的游历诗歌
一、桂树与诗人 二、英国桂冠诗人 三、问题有待澄清
一、儿童与大自然 二、儿童对日常事物与人生变异的反应 三、儿童如何对待自身疾苦 四、儿童的形象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 大讲堂)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文
题材
儿童
诗律学
大自然
角度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相同点:中西山水田园诗在赞美自然、愉悦自然、表现个人际遇、思考人生和社会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不同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山水田园诗在主题上往往侧重于政治和历史,而西方自然诗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1 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共同主题1.1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自然的优美和壮观、为自然唱赞歌。

白居易的《暮江吟》和霍华德(1517-1547)的《春》就分别写出了秋夜的迷人江景和春天的妩媚可爱。

在表现自然的壮观方面,中国有很多描写五岳、长江、黄河、落日、孤烟的诗歌。

美国诗人加兰1860-1940 也写过《山岳是沉没的勇士》每座山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像士兵一样勇敢而庄严/它们将森林环抱在脚下/并高高地撑起苍穹/把山的磅礴气势写出来了。

1.2.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人在自然中的愉悦之情乃至归隐思想。

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以及华兹华斯“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高高地漂浮在溪谷与山庄”《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无不反映出作者的隐逸心态。

1.3.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个人的际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写思乡情怀.。

阿诺德【1828-1888】《多佛海滨》抒发了自己的忧郁之情。

1.4.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抱负。

杜甫登临泰山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尔德悲愤地离开祖国,在目睹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瑞士的文化和风景后,他不禁心情振奋,决心做自由的卫士了。

1.5.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济慈【1795-1821 】《蝈蝈与蟋蟀》从鸟的叫声中发现大地的歌声永远不会消亡,进而阐述了“美是永恒”的观念。

2 中国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政治和历史。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作者:王梦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以描写自然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歌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的篇幅,尽管都是山水田园诗,中西山水田园诗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西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比较:就其发展脉络而言,中国山水田园诗自形成后一直绵延不绝,而西方则是时断时续;在主题方面,中国山水诗往往带有政治色彩,而西方则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关键词:中西山水诗;比较;形成和发展;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2-02一、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热爱歌颂自然之美,正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写山水风光的作品多不胜数。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如《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一时期山水风光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是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1]晋宋时期,诗人们开始重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山水田园诗也由此走向了兴盛。

此时,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作,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2]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真正形成,主要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和李白。

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仍然发展着,出现过不少好的作品,但发展远不及盛唐时期。

回顾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白形成后它一直是不断发展着的,从未出现过断层。

反观西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则出现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断层。

古希腊诗人忒俄克利托斯是欧洲最先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后,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将其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传入英国。

[3]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描写和歌颂自然之美的作品逐渐出现。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自古以来,自然景色一直是人类创作和思考的源泉。

在诗歌中,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诗人的田园与湖畔的情怀,以及他们诗歌中自然观的异同之处。

一、陶渊明与田园风光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以其深情的田园诗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田园风景的追求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实现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自然的融入。

例如《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描绘了在家乡的田园中采菊的愉悦场景,同时凸显了山水间的和谐与自然的美好。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吟咏自然景物的情节,如《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人们逃离世俗纷扰,寻找桃花源的理想国。

这种对田园风光的渴求和对自然的追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情感。

二、华兹华斯与湖畔之悠扬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英国湖区风光的深刻熏陶。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集》等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湖畔之美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无限敬畏。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湖光山色的深情厚意。

他笔下的湖泊与山脉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灵性。

例如《临沼》中,他写道:“通顶略霞光,晦昧榔槚红。

余利引湖海,细流尚离丛。

”这首诗描绘了湖畔的秋天美景,同时展现了湖光山色所带给他的启迪与超然。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他关注人与自然的融洽与和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醒人类对自然的关注。

通过揭示自然的美丽与伟大,华兹华斯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三、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虽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分别活动在中国和英国两个不同的时空背景中,但他们在诗歌的自然观上有着一些共同和差异。

自然蕴理趣,美中各有别

自然蕴理趣,美中各有别

自然蕴理趣,美中各有别在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一直被世人所追捧。

一个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风,为中国士大夫指明了精神上的归宿,一个掀起了浪漫主义新诗革命,开创了英国诗歌创作的新时代。

本文拟从二人诗歌作品着手,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理解,分析不同时期二者诗歌题材的异同;在叙述其歌咏自然主题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主题背后不同的诗歌内涵;最后,结合中西自然诗歌文体及审美视角的差异性,比较二人诗歌的美学意蕴,总结中西诗歌文化的思想渊源差异。

中西方对山水田园的描述由背景衬托转化为有意识的审美主体,在中国是从晋宋之交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人的出现而兴起,在西方则是以华兹华斯为代表而掀起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为开端。

作为中西山水田园诗歌的领军人物,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作品代表着当时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主题思想比较身�橹形髯匀皇�人的代表,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作品中体现的诗歌主题自然有其相同之处――歌咏自然。

但是,由于二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他们在表达歌咏自然的主题之中,又包含了对自然不同的体认及不一样的哲学内涵: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上层阶级是污浊的,官场是黑暗的,但是劳动人民是勤劳朴实的,正是这种质朴吸引着他脱离官场束缚,宁愿自己躬耕陇亩也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隐居来体会田园的淳朴和劳动的乐趣;而华兹华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时代,他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土地革命的洗礼,在利欲熏心的工业社会里,诗人深感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由于童年的记忆以及受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决定回归自然,希望从自然中找回泯灭的人性。

正是以上不同,在陶诗中,自然仅仅是指与封建官场相对立的,诗人隐居之后的一个对象,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儒道文化所追求的一种虚空无为之境;而在华兹华斯诗中,自然是与整个人类工业社会相对的、授命于上帝的宇宙万物的表征。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被诗人摄入笔下, 宇宙的脉搏在这里跳动。 江流与天地相 接, 山色在有无明灭之中闪烁, 这幅空明摇曳而又雄奇阔大 的画面是摩诘笔下所独有的! 王维的诗中有禅, 还表现为有着一种十分宁静的幽 寂的艺术气氛。 静在禅境诗中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特点, “ 空寂 ” 人们在谈到王维的诗与禅的关系时, 常常指出其 的特点, 但决不归于寂灭, 而是在宁静中蕴含着生机, 通 《 山 居秋 螟 》 过动和 静的 对立关 系增 强诗 中的 美感 。 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 ” 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中 “照 ” “流 ” “归 ” “动 ” “下 ” 的中间两联用了 等一系列动词, 字面上异常热闹, 但作者却为全诗创造了一个山居秋夜 的宁静气氛, 巧妙地将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使人感到字 面上愈热闹这个山居秋夜的境界愈怡静, 从而大大增强 全诗的美感。 《戏赠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 “我家南山下, 张王弟湮 》 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 见兽 皆相亲。云霞成伴侣, 虚白待衣巾。 ” (! )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互相适应的 ” 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是 。诗人和自 然交谈着, 怀着一种喜爱, 于是他极力赞美大自然, 这便 《致雏菊 》 构成他作品的特色之一。 如 : 鲜艳的花呀! 你到 处为家, 在大自然的慈母般的关怀下, 你勇敢大胆, 一年 到头呀, 不管它欢乐或忧愁, ……。在诗人看来, 雏菊的 鲜艳、 勇敢大胆、 无忧无虑, 都是出于大自然慈母般的关 怀。大自然不但给花以力量,而且能给人以力量,早在 %&’( 年他在 “)*+,- ./01/-,2 3 4,5 6*7,- 89/:, ;*+<,=+ “甜美的感觉 ” “血 一诗中便指出大自然给他 使他 899,>” 脉和顺, 心灵舒畅 ” 。他赞美大自然, 是基于对大自然的 周密观察而来的。 华兹华斯诗作的第二个特点是歌颂最接近自然状态 《孤独的割麦女 》 的人。 华兹华斯于%("#年创作了 , 该诗刻 画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独自在田间劳作的苏格兰 “谁 少女形象。 朱光潜先生曾对这首诗作过精彩的评论: 没有看见过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 但是谁—除了米勒、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 诗人 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 觉得我们所素认 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 ” 。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割麦人 “她 ” 是一位勤劳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把 独自置 “她独自在那又割又捆 ” “ 她举 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 , 着镰刀弯下腰去 ” , 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

自然观与宗教信仰对中西田园诗的影响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田园诗浅议

自然观与宗教信仰对中西田园诗的影响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田园诗浅议
参考文献: [1]Chen Jia.AHistory ofEnglishliterature[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6:36-39
[2]陈柏松.中西诗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136—141.
[3]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9—129.
关键词:陶渊明 华滋华斯田园诗 自然观宗教信 仰
分析和比较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英国 大诗人华滋华斯的田园诗,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共同点,诸 如描写对象,表达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还有类似的诗歌理
论和 写作技巧等,而这些共同点又与他们类似的人生经历
不无关系。两位田园诗大师对待田园诗以及大自然有着出 奇的默契。陶渊明也写过浪漫主义范畴的作品,如著名的 《桃花源记》等。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之间当然也不可避免有许多不 同之处。随着对比文学(文化)的兴起,中西方田园诗的差 异,特别是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兴趣。
万方数据
倡的“清静…‘无为”支配着归隐后的陶渊明:他的绝大多数 名篇都是在这之后完成的。陶渊明写过比较玄幻的诗《形影 神》组诗。就是道教对万物生死规律的表述,也对佛教“形尽 神不灭”的思想进行了探讨。
四、结论 仅仅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异或中国的 “Naturalism”和西方的“Naturalism”的不同来概括华兹华斯 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之间的区别是不准确的。两位诗人和两 种田园诗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根源于西方文化和中 华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不同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同时,诗人 不同的个人遭遇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 诗歌创作生涯。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山水田园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但主题思想却非常广泛,诗歌没有国界,但诗人们都善于借用山水等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几乎同时成熟于晋宋之际,至盛唐兼并合流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西方的自然抒情诗是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产物,是西方诗坛一株惹人注目的奇葩,二者都是诗人们回归自然的产物都以追求自由、寄意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主观情像为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分别是中西不同文化的产物,受不同哲学思想美学传统的影响,又在诸多方面迥然异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主要以自然抒情诗闻名于世的诗人有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

1 中西山水诗歌的相似性首先,人们在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心灵回归到最初的自然和纯净,忘记世俗的一切,沐浴在这种天然纯净的田园中,诗人用自然的美来驱赶心中的烦闷和庸俗,用山水田园美景去抒发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在面对世俗地位、权利、金钱的激烈争抢和尔虞我诈时,觉得只有心向自然才能感到到片刻的心理安宁。

因此,向往自然、返璞归真,这是中西诗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其次,中西诗歌都可用来借景抒情,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抒1/ 4情模式,如:在表现欢乐之情的中诗中,诗人常用艳阳和鸟语花香,在表现哀伤之情的诗歌中,常会用衰草、残月、枯荷等景象。

英诗表现欢乐之情的景象常有燕子呢喃(swallows twitter)、蟋蟀歌唱(hedge-crickets sing)、群羊欢跳(lambs frisk)、牧笛悠扬(shepherds pipe)、布谷鸟欢叫(cuckoo)等,而表现哀伤之情的景象则有丧钟(knell)、墓地(churchyard)等。

2 中西山水诗歌的差异性2.1 在诗中寄托的情感不同中国诗人主要是以自然与官场相对,自然视为安息灵魂、完善生命的理想之所。

因此,在自然中寄托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怡悦之情,二是不入流俗遗世独立的孤傲之志。

中西方文化田园诗

中西方文化田园诗

中西方田园诗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41432054李静朱光潜先生曾说:在中国和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然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都不在自然。

如《诗经》中“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农业文明滋养着数数代代的子民,田园诗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发展中应运而生。

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田园诗都是诗歌中的一块瑰宝。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劳作的农夫,描绘出一幅幅闲适恬淡山水田园画,借以抒情言志。

尽管同为田园诗,但由于文化传统、文艺理论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中西方的诗作也不乏差异之处。

本文主要分析中西方田园诗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差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概念。

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带有较为浓厚的个人情感。

景物并非单纯的客观存在,而被赋予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因此在西方“天人相分”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西方诗歌中审美主体与自然难以融合统一,主体精神远远高出客体,强调我在。

被誉为桂冠诗人的华兹华斯是西方著名的浪漫主义自然诗人,他曾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毫无疑问,他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有着热烈的情感。

他热爱和赞美自然,但更推崇自我意识。

在他欣赏赞叹自然景物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想象和情感,把自我延伸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所创造出来的诗歌境界,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正如华兹华斯在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咏水仙》中写到:“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看到“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在这种阴郁的心态与亮丽的景物对比中,水仙给诗人受伤的心灵以慰藉,使之重新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中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

中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

中西国田园诗特点对比
• 相同点 • 表现了对自然的深情热爱,视之为灵魂安顿和栖 息的场所 • 不同点 • 中;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 者为物。达到庄子所谓 “心斋”、“丧我”的境界,物 我齐同,与宇宙大化融 合为一 • 西;有我之境。即诗歌写的是自然,着意处却全 不在自然而在 人事,景物描绘笼罩上了一层鲜明 的主体情感。
行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 2、中西文艺理论的差异。 •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艺理论的基 石。亚氏认为文 艺是作家对自然的摹仿,是一种再 现、一种仿造,艺术的 最高标准就是最大程度真实 地摹仿自然。受亚氏摹仿说影 响,“写实”是西方 文学重要的创作手法,西方的山水田园诗 人都重 视再现山水之“形”,着眼于它们的外在形状、结 构、 色彩的逼真。华兹华斯的诗论明确说:“我的 目的是摹仿, 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采用人们常用 的语言。” • 而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境”。“意 境”美学传统中的 中国诗歌对山水的描绘不是质 实摹写而是虚实相生的。“意 境”理论的基本内涵 包括两个方面:“意与境会”与“境生象外”。 “意” 即作者之情志,“境”通常指物象、景色,“意与境 会”也 即通常理解的“情景交融”。刘勰《文心雕龙》中便指出“自近 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吟咏 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秒,功在密附。”
饮酒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 已忘言。 • 陶渊明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 鸟的倦而知还,即是他的倦而知还。这是 一种 真正冲淡而超脱、虚静而空明的境界, 是中国诗的 真境界。不独陶渊明,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等 诗人也常能创造此境界。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自然篇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自然篇
代 表作 。
《 中西诗在 情趣 上的比较》 选 自朱先 生的《 诗 论》 。读这篇文章 , 需要 对 中
国的 古代 诗歌 与 西方诗 歌 有所 了解 , 或 者至 少熟 悉 中国的 古代 诗歌 。不过

即便 没有这些条件 , 只要我 们一心向学 , 这篇 文章也可 以 当作我们 学习过程

1 支配人的力 量。自然 的崇拜于是成为一种宗教 , 它含有极原始的迷信和极神秘的哲学。这
: 西方诗人对 于 自然的态度 , 中国诗人很 少有达到这种 境界的0 陶潜 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 的 : 人, 他们的诗有许 多相类 似。我们拿他 们两人来 比较 , 就可 以见出中西诗人对于 自然 的态 ‘ 分别 。 们姑拿陶诗《 饮酒 》 为例 : 采菊 东篱下 , 悠 然见 南山。
力 ‘ 诗。
中同 r I 然诗和 四方 自然诗相 比 。 也像 爱情诗 一样 , 一 个以委婉 、 微妙 简隽胜 , 一 个以直率 、 深
刻铺陈胜 。 本来 自然美彳 丁 _ 『 埘种 , 一种是刚性美 , 一种是柔性美 。 刚性美如高 【 l I 、 大海 、 狂风 、 暴雨 , 沉 寂 的夜和无垠 的沙漠 ; 柔性美如清风皓 月 、 暗香 、 疏影 、 青螺 似的…光和媚眼似 的湖水 。昔人诗有 “ 骏 马秋风馥北 , 爪花春雨江 南” _ 两句 町以包括这两种美 的胜境 。 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 , 姚鲔《 与
鲁絮 1 仁 书》 已详论过 。诗如李 札 , 词如 苏辛 , 是刚性美 的代表 ; 诗如于孟 , 词如温李 , 是柔性 美的代
6 Ne w Un i v er s i t y En t r a n c e Ex a mi n a t i o n
国诗 自身 已有刚柔的分别 , 但是 如果拿 它来 比较西方诗 , 则 又西诗偏 于刚 , 而 中诗偏 于柔 。 人 所爱好的 自然是大海 , 是狂风暴雨 , 是峭崖荒谷 , 是 日景 ; 中 国诗人所爱好 的 自然是 明溪 壬 微风细雨 , 是湖光 山色 , 是月景 。 这 当然只就其大概说 。 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 的诗 , 中国也 有 刚性美 的诗 , 但西方诗 的柔和 中国诗 的刚都不是它们 的本色特长 。 人对 于 自然 的爱好可分三种 。最粗浅的是 “ 感官主义” , 爱微风 以其凉爽 , 爱花 以其气香色 马 声泉水声 以其对 于听官愉快 , 爱青天碧水 以其对于视官愉快 。 这是健 全人所 本有 的倾 向 ,

浅析中英田园诗人的比较——以华兹华斯为例

浅析中英田园诗人的比较——以华兹华斯为例

浅析中英田园诗人的比较——以华兹华斯为例摘要: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的开创者,也是19世纪最杰出的田园诗人。

华兹华斯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风格质朴,意境悠远,表达出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泉这一主旨。

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和中国自然诗比较中可以看出,同一类型的田园诗华诗基调轻快,中诗低沉;不同意象的选择上华兹华斯偏柔美,中诗偏刚。

关键词:田园诗人;比较;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不仅擅长描写自然景色,更赋予自然灵魂。

通过讴歌大自然的美丽,传递出自然给人类的福祉和启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共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

他于1798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

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为《抒情歌谣集》。

中国和西方田园诗人的比较由以下三位中国诗人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进行比较体现出来。

(一)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诗歌浑然天成,仿佛鬼斧神工,看起来不仅是大自然赋予两位诗人以灵感和源泉,还替他们把诗句也一并作了,在风格清新的自然诗句中融入了两位诗人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思考。

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其笔下大自然的芬芳幽静,还能随着诗人的思想飘向远方,反省自己的人生。

诗歌欣赏犹如一次心灵旅行,读者旅行在诗人描绘的意象中,结合自己已有的意象解读和经验,想象着可能遇到的情境或同等遭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1-22[作者简介]安晓红(1968—),女,河北衡水人,硕士,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别有天地的田园牧歌———中西诗人自然观比较安晓红(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 [摘 要]本文拟在探讨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渗透的文化底蕴。

自然是充满人性的存在,自然是理性的象征,并在神性的自然中实现人性与理性的统一。

[关键词]田园诗;人性;理性;神性;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2)-02-0034-03 十九世纪初法国思想家托可维尔在写到英国成熟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时说:“从这污秽的排水沟里流出了人类工业的最大巨流,浇肥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里流出了黄灿灿的纯金。

在这里,人性得到了最完全的也是最残酷的发展;在这里文明表现了他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成了野人。

”2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妨追寻一下中西自然派诗人的心灵轨迹,看一看他们在田园牧歌中找到的精神家园。

田园牧歌的研究,如果注入了文化本体意识,即以民族文化为视角,比较中西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就更能使研究穿透表层结构而深入其内在世界,实现诗与哲学的交壤层次。

这在加入WT O 的今天,正是我国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建设现代新文化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精神之活泼灵动的呈现。

因此本文拟从田园牧歌中渗透的自然观的三个层面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

一、自然是充满人性的存在中西诗人凭着他们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与自然间距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如出一辙。

在田园牧歌的世界里,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她是人类的朋友、老师、乳母与慰籍者。

人类可以平等地与其交流,聆听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滋养,更可以在人生失意时从自然那里找到安慰。

对自然的热爱是中西诗人共同的一种情感,她是诗人的情感所指,情感所倾,情感所在。

然而,同是以大自然为背景,西方诗人的创作素材多来自牧民的生活,而中国诗人则侧重农民的田间劳作。

读中国的田园诗,农民生活环境和体力劳动的刻画几乎随处可见。

种豆南山下,草声豆苗稀。

晨光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在这里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农家的现实生活。

作为诗人,住在农村,与劳动者一起,饱饮大自然的乳汁,酿成诗歌,反映平民世界那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健康乐观情绪。

把多种多样的劳动细节绘声绘色的描述在诗篇中,构成了中国田园诗的特色。

而西方的田园诗反映的大多是牧歌情调。

从古罗马的维吉尔,到英国的田园诗人的开创者斯宾塞。

他的《牧羊人的日历》展现了英国十二个月田野花树的秀丽和优美的风光。

同时代人马娄的《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把牧羊人的生活环境写的迷人的美。

十九世纪写牧羊人的诗也不少。

如布莱克就写过象《牧童》《羔羊》这样清新可喜的诗作,且读:谁给你可喜的衣裳,柔软,毛茸茸又亮堂堂,谁给你这般温柔的声音,使满山满谷欢欣?又如苏格兰诗人彭斯所写的《我的心啊在高原》等都接触到牧人的生活,表现了与牛羊密切的感情。

由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的诗的背景和诗的基调也不尽相同。

西方诗人爱好的自然是大海,因为它一向是自由的代表;是峭崖荒谷,因为那是一个民族强壮的象征。

华滋华斯的《献给自由的十四行诗》真实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海的,另一种是山的;每一种声音都声震天庭: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你一直欢享着这两种声音,自由女神啊!它们的声音使你最为倾心!所以西方的诗歌更显刚性美。

而中国诗人所第19卷 第2期 河 北 建 筑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V ol 119 N o 122002年6月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n 12002爱的自然通常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所以中诗更偏于柔性美。

这当然只是就其大概而说。

中西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也是不同民族个性的折射。

一个生活在内陆、滋养于黄色文明的中国人追求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平和、谦恭;一个生活在岛屿、熏陶于蓝色文明的西方人,更崇尚一种冒险精神与个性的张扬。

二、自然是理性的象征人类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在解体之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而与人类世界的激烈动荡相比,大自然的稳定、秩序真是恒久如斯。

大自然以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象征,所以生于尘世的人们面对理性的自然,比如处在优美的田园或山村环境中,常会忘记一切,由此产生超乎现实的遐想,返朴归真,向往自然,这是中西诗人所共有的。

我这里侧重的是他们在诗中所表现的各行其是的哲理思考和人生价值的探求。

在西方,爱情主题往往占上风,而中国每每涉及政治。

西方的田园牧歌往往充满了青春朝气,牧人男女的对话存在着对于享受现实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马娄的《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和瓦特雷莱的《女郎的回答》可称为其中的代表作,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十分突出的。

中国的田园诗虽然也屡屡歌颂大自然的风光,但其最重要的主题常常是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的积郁。

山川之秀丽,只是归隐之后所得精神上的安慰,是一种副产品。

但在文学上这种副产品却产生了极高的美感价值。

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来看,他的处世态度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早年有济世之志,猛志逸四海,从二十九岁起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

由四十一岁起,他感到有志不获骋,遂拂袖辞归。

在《桃花源记》附诗中,他开头就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可见避世是贤者处乱世的处世方法,若生在治世,陶渊明还会施展他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是否会成为一位志世之能臣也未可知。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现象并非孤立的。

名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都写过很多歌颂自然的佳篇,但无一例外地都反映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挫折和坎坷。

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表达的思想不同,挖究其深层原因是中西诗人的价值观不同。

西方诗人推崇个人主义,而爱情在个人生活中最关疼痒,所以尽量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可以说西方诗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因此西方诗人以恋爱为主题也不难理解了。

而中国诗人的生活重心是仕宦羁旅,社会理想是建功立业,浸入其骨髓的是儒家思想,这样的人生信条难免要渗透到诗歌中。

三、自然是神性的表现中西诗人在投身充满人性的自然、继而化为自然,启发其哲理思考沉思之后,都在追求一种实现与超越。

这就意味着理性原则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核。

这个内核在中西方注入了不同的内容。

在西方,其核心内容就是信仰,也就是神性。

由于受传统宗教意识的影响,在置身于大自然时西方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全身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情操,所以他们最终找到了一种深邃、久远、华光灿烂的理想世界。

英国诗人华滋华斯在《丁登寺》中有精彩描绘: 对自然我感到 仿佛有灵物,以崇高肃穆的欢愉 把我惊动;我还庄严地感到 仿佛有某种流贯深远的素质 寓于落日的光辉,浑圆的碧海, 蓝天、大气、也寓于人类的心灵, 仿佛是一种动力,一种精神, 在宇宙万物中运行不息,推动着 一切思维的主体、思维的对象, 和谐地运转。

在《自然景物的影响》一诗中,诗人将大自然的神性与整个宇宙的灵魂合为一体,将它称为宇宙精神: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你有博大的灵魂、永住的思想!是你让千形万象有了生命,是你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运转。

华滋华斯的泛神论思想是将上帝引入到所有存在物,将超出经验世界之外的绝对价值引入世俗世界中来,在世俗世界充满神性的辉映,获得神性的终极关怀,因而改变了生存的有限性和无目的性。

自然或卑微之物就在神光的普照中而拥有神性。

而中国诗人很少有达到这种境界的。

陶远明和华滋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的诗有许多类似,我们那他们两人比较,就可以看到中西诗人对自然神性的态度大有分别。

我们且读陶诗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

由此可知他对自然还是采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

他不喜欢久在樊笼里喜园林无俗情所以居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世界里,也觉得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他的胸襟这样豁达闲适,所以常欣然会有意,但是他不欲辩。

这就是他和华滋华斯及其它西方诗人最大异点。

当然诗人中也有受老庄影响颇深的,如四位游仙派诗人屈原,阮籍,郭璞,李白。

他们都不满足于现世而有所渴求于另一世界。

这种渴求类似于西方的宗教(下转第44页)第2期安晓红:别有天地的田园牧歌35世和无限意境受到大家的喜爱。

邯郸的磁州窑是北宋末年为宫廷烧制的贡品的贡窑,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磁瓷一片”之说。

所以珍贵,是因为制作过程十分艰辛。

烧炉的温度要控制得很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例如花瓶的颜色最终取决于炉温的变化,只有控制好炉温的变化才可烧出玫瑰红、海棠红、鸭蛋绿等各种颜色,即所谓的“窑变”。

中华民族是最早懂得青铜器冶炼技术的民族之一。

已经出土的古代青铜器造型姿态千变万化,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说明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雕塑、冶炼、铸造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邯郸这些古代文化中,让当代大学生体验有生命的中华民族文化,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热情,不断地感悟和理解古代艺术家的良苦用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这也是大学生应当肩负的一项重任。

[参考文献][1]郝良真,孙继民1邯郸近代城市史[M]1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1[2]陈朝卿,等1邯郸市志[M]1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3]雷鸣1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1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报(社科版),1999,(12)1[责任编辑:卢焕和]The fuctions of the region culture in the qualivtyeducation of college the studentsHE Jian2ping(Handan Institute of the V ocational T echnology,Handan05600,China)Abstract:H ow to en force.the qualivity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tudents,it was become a popular and concerned topic,the paper introduces from the region culture perspectice.how to use the region culture to strengthen the stu2 dents!quality education in liumanitoes character;creativity and aesthetics,etc.K ey w ords:district;culture;quality;affect(上接35页)情操,照理应该能产生一个华光灿烂的理想世界,但他们的理想都终于流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