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复习题答案期末复习83个重要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复习题答案期末复习83个重要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就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与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与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与设施,由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就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哲 名词解释

马哲 名词解释

实践: 1. 就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就人自身来看,是人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2. 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 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 狭义的实践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广义的实践(与“理论”相对的活动)包括人与对象的主客体活动,即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人与人的主体间的活动,即交往活动。

5. 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实践活动。

6. 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社会关系:1.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2.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3. 社会关系的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4. 是物的超感觉本质。

5. 体现在、承载与物上。

6. 吃饭的过程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7. 实践和社会关系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共同结合为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

社会总体:1. 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一个整体。

2. 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一个整体。

3. 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和局部。

4. 包括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精神活动和精神关系)、政治的实践-社会关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和经济的市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5. 包含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两个维度。

其中,社会的总体性包括共时性、空间性,是横向的;历史的总体性包括历史性、时间性,是纵向的。

资本主义:1.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2. “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

以“资本生产”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会生产体系。

3.资本的生产包括文化生产(精神产品、精神关系、文化制度、文化组织的生产再生产;教科文、意识形态)、政治生产(政治权力、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阶级统治,政府治理)和经济生产(物质产品、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分工、交换、雇佣,市场经济)4. “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不仅指一种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类型,不仅在一国内部,还存在于跨国家、超国家层面,是一种支配着现代世界运行的整体性的“结构系统”、“世界体系”。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以来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关系。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个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歌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意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7、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8、二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析中主义。

9、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

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10、不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注: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

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

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

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

13、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

14、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只不过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拼凑而已。

马哲 名词解释

马哲 名词解释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得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人得感觉而存在,为人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得关系。

4、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得对立统一关系得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得现象、事物得外部联系、事物得各个方面得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就是认识得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得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得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与事物自身规律得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就是认识得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得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得改造与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得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得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得制度、组织与设施,由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得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得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得基本问题(1)什么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得内容第一方面: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得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得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得问题。

☆2、意识得能动作用(1)意识得能动作用得含义: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

(2)意识得能动作用得表现:第一、意识就是能动得,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政治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政治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

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13.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49.马克思主义政党: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
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17.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18.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9.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5.新经济政策: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
46.无产阶阶级专政:指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2.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3.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无条件性、无限性。
24.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0.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发展。
32.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关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的形成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道德关系。

6.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9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2.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4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5.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6.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

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马哲 名词解释

马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毛泽东思想3.党的思想路线主要内容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一国两制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8.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9.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0.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不读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简答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贵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总共19条解释,考4条1.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在世界的物质活动2.主体:是指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3.客体:是指一切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5.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有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6.新生事物: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7.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8.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规律9.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性趋势10.必然性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展、发生、灭亡过程中不同的趋势,即确定性趋势和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11.现实性: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12.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13.现实性可能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14.矛盾:是指联系的实际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15.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固有规律性16.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方式17.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18.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19.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反映,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在职研究生复试马哲名词解释

在职研究生复试马哲名词解释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问题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2、实践客体: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3、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指尖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4、联系的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5、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6、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特点7、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种联系中的系统,在另一种联系中又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构成其他系统的一个要素8、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和封闭的,而是处于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之中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不同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的过程。

9、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或不同事物间的统一联系和相互转化。

10、质:是指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质是内在的,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的1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显著的突变,是飞跃。

1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概括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转化为新的量变15、矛盾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16、矛盾同一性包含: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17、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辨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辨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

17、垄断: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8、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9、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叫“财政寡头”。

20、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

具体表现为:1.抬高其出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高于其市场价值;2.压低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低于其市场价值。

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大大高于一般利润水平的垄断利润。

21、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22、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概念(选择)1、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2、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4、货币与资本的关系: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回收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6、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7、利润: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不同,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

计算公式:利润=营业+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8、不变资本: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9、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0、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11、工资的本质:在于购买生活资料,用以补偿劳动者的劳动耗费,从而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

1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13、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14、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5、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16、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17、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由于控制某种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而人为地将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8、通货膨胀: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1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计算公式见书p159)20、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22、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23、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公式为成本价格(k)=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24、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25、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6、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8、货币的最基本职能(5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9、资本总公式:G(货币)—W(商品)—G′(更多商品)(G'=G+m)3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三部分:二十二题参考答题大概题型分类:辨析题(2--9)简答题(2—9,16--23);论述题(10,12—17,19,24)材料分析题(1,1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原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材料分析题】【课上补充】答: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到了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辨析】【简答】【课上补充】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个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城乡协调、统筹区域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从而带动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转为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的转变,重新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快速、持续的全面进步。

3.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辨析】【简答】【书56。

57】【课上划】答: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认识从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其变为客观现实。

改变世界或者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总之,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辨析】【简答】【书58】【课上划】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