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8363d613dd36a32d7275810b.png)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选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选B。
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解析:选B。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9a4ba1777232f60dccca116.png)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 课件: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 课件: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64fa4ca941ea76e58fa04ed.png)
4.影响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对民族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精神 大思想武器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 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 在长安兴办太学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 间独尊的地位。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 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 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 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 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礼教化天下
允许博士招收弟 子,学习儒家的 人数不断扩大
提高儒家弟子 的政治地位, 激励读书人
“三纲五常” 思想
“天人合一” 思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 观点的目的。
史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
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⑤。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⑥。他提 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 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6938e584b35eefdc8d333ba.png)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的儒学思想2.(2015·课标全国Ⅱ,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1.从考查方式看,本专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多有出现,尤其是高考第40题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Ⅱ卷、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40题形式呈现。
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知识看,早期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是考查的重点,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五年在此没有命题,复习时需注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6·课标全国Ⅰ,2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3.(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4.(2014·课标全国Ⅱ,25)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宋明理学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e78fb819e8b8f67c1cb9b1.png)
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问题驱动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 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 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 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但客观上对 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_春__秋__大__一__统__”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_天__人__合__一__”和“_天__人__感__应__”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_三__纲__五__常__”。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书·武帝纪》
【问题驱动2】据材料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分析其作用。 提示: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 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 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史论点睛】 一、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异同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 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 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 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 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 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是古老的 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 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 为至尊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历史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23149b89eb172ded63b763.png)
第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项错误。
答案.(·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项正确。
答案.(·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主张“因材施教”.重视人民群众力量.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17973ef240c844769eaee5c.png)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提出“三纲五常”2.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86f9d83b3567ec112d8a55.png)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24)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2.(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5)表记述出处(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史记·吕太后本纪》滋殖。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足。
”《史记·平准书》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无为而治”()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3.(2018福建龙岩二模,25)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
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4.(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
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6.(2018北京朝阳二模,13)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3058e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8.png)
课时作业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D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
2.(2020·某某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 A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A项。
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3.(2020·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35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e9e41f59af1ffc4fff47ac0b.png)
返回
一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 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 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解析
返回
5.(2019·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
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
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点拨:天人感应的反映。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
2.(2019·湖北华师大附中模拟)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
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
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
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点拨:注意儒学在魏 晋南北朝至唐初这 一段时间的发展。
4.影响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返回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 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大思想武器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大一轮课件(含2019届新题):第十二单元 2 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大一轮课件(含2019届新题):第十二单元 2 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4da05095901020207409c41.png)
史料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
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 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 初步诵读《论语》 《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读史指导】 (1)史料一说明汉代儒学家面对现实改变世界观, 反映创立新儒 学的背景。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3)史料三主要反映了西汉儿童学前教育的学习内容及管理。
二、主张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___________
尊儒术”的主张。
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 2.加强君权:宣扬“____________
和“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汉武帝的举措 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 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 爵的主要标准。 3.教育 (1)规定儒家经典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论】 体。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为一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 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 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 即维护现实统治。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根据史料三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 指出儒学在民间的推 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提示】 (1)不足:脱离现实。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0a527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3.png)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解析】选A。
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 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
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
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解析】选A。
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
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
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
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
这表明(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解析】选C。
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解析】选D。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以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正确。
5.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道德地位大于法律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解析】选B。
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但不能得出儒家道德地位大于法律,故A错误;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说明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B正确;魏晋时期法律体系儒家化完成,故C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故D错误。
6.“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
”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解析】选A。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A正确。
7.(2019·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解析】选C。
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理性思考的背离,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与汉代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关,故C正确。
8.(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据此可知东汉“三纲六纪”思想 ( )A.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B.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解析】选A。
专制主义是在秦朝确立,B错误;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和谶纬神学世界观都是在西汉正式确立,C、D错误;先秦开始提出的儒家社会秩序观在东汉得到发展。
A正确。
9.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正确。
10.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 ( )A.倡导愚孝思想B.强化宗法伦理C.确立儒学正统D.重视文化教育【解析】选B。
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宗法伦理领域,还延伸、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成为社会伦理和政治宗法伦理,故B 正确。
11.上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主流价值观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选A。
根据图表,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法家大行其道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从汉朝以来,政府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思想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错误。
12.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
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统治者推行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认知D.儒学思想被法律化【解析】选C 。
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
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
(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6分)(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9分)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臣弑其君,可乎?”“未闻弑君也”,可知孟子反对臣子弑君,臣子应该忠于君主;据材料一“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可知如果君主不施行仁义,臣子可以诛杀君主。
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一“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和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地为臣而持载之”,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史实可知,材料二中思想强调君权神授,主张君为臣纲;第二问结合新儒学的背景可知,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结合程朱理学的主张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程朱理学的影响回答即可。
答案:(1)看法: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
(6分)(2)变化: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
(3分)政治需要: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
(3分)(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3分)伦理学:三纲五常;(3分)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
(3分)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
(答出两点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经典文献:“四书”“五经”等历代史书。
历代士人精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命题出发,重新解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历代士人精英重新解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历代士人精英重新解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阐释,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示例:汉代儒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2分)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边患问题、王国问题、土地兼并等问题,之前的“黄老无为”思想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他的儒学观点。
他在继承先秦儒学“仁政”“尊君”等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儒学也被统治者立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