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影视鉴赏
《巴黎圣母院》:欲望与痛苦的悲剧
![《巴黎圣母院》:欲望与痛苦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e22615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3.png)
巴黎圣母院:欲望与痛苦的悲剧简介巴黎圣母院,也被称为圣母院大教堂,是法国巴黎的一座著名建筑。
这部文学作品以该教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欲望和痛苦的悲剧。
欲望的表现《巴黎圣母院》中展示了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各种欲望。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小说中的女主角埃斯梅拉尔达与男主角夸西莫多之间展开了一段禁忌爱情。
他们之间的爱情令人动容,却又注定无法实现。
2.权力:夸西莫多对于成为总主教的权力渴望使得他陷入了愤怒和疯狂之中。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最终导致了自己和周围人遭受到严重伤害。
3.追求美:文中描述了一群被排斥出社会的流浪者,他们因缺乏外貌上的美而被视为丑陋的存在。
这引发了他们对美的痛苦追逐,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对美的渴望。
痛苦的挣扎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们经历了各种悲惨遭遇和内心挣扎:1.女主角埃斯梅拉尔达因其丑陋的外貌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她忍受着孤独和内心的痛苦,同时对夸西莫多抱有无法实现的爱情。
2.夸西莫多作为一个怪诞善良却相貌丑恶的钟楼魔王,在社会中备受嘲笑和辱骂。
他不断地努力争取被接纳,并与自己内心的黑暗力量战斗。
3.流浪者们为了体验一抹美好,追求着他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然而,他们只能站在距离美很近但永远无法触及的位置。
总结《巴黎圣母院》以欲望与痛苦为主题,呈现出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作者通过描绘角色的欲望和痛苦,引领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于美与力量的追逐所引发的代价。
这部作品使我们反思自己内心诱惑的欲望和挣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以上是《巴黎圣母院》:欲望与痛苦的悲剧的简要介绍。
通过对作品中欲望与痛苦主题的探索,读者可以体验到其中非凡的情感冲击。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深究的经典之作。
《巴黎圣母院》的美
![《巴黎圣母院》的美](https://img.taocdn.com/s3/m/3135cc82011ca300a6c390f7.png)
《巴黎圣母院》的美岁月会沉淀一部作品的记忆,岁月也会带来另一些新的视角。
从音乐剧到电影,再到原著,在回看不同版本的《巴黎圣母院》中,我看到了不同的美。
《巴黎圣母院》的时代之美2019 年观看的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20周年的纪念演出,让我看到了一部现代性之美的《巴黎圣母院》。
抽象艺术意味浓厚的舞美装置和灯光设计,既为叙事所用,又为舞台所立,刷新了观者对《巴黎圣母院》的记忆和背景的想象;极具视觉酷炫感的现代服饰,身着涂鸦风格行吟唱和的长衫诗人,多了份站立舞台的帅气和艺术气质;身着银白太空感服饰群舞的吉普赛人、疑似黑色防暴警察制服服饰的卫队们,于黑白冲撞中解读着当今世界的隔膜与冲突;卡西莫多的红褐色层叠衣袍,大地般的苦难深重与意欲挣脱跳跃的力量;菲比斯轻飘的中产白领式衬衣显露着不加掩饰的精致的利己之色……舞台上被来回推拉挪移的金属围栏,区隔着人与人,歌词和乐曲中不断被强化“非法移民”族群的被驱逐、被囚禁、被毁灭,宗教、政治、权力、种族形成的各种压制力量……现代意境的炫目舞台中,一部经典作品被时代更新了。
《巴黎圣母院》的形象之美嵌入一代人记忆的1956 年电影版《巴黎圣母院》里的艾斯梅拉达,是奔放的黑发红袍吉普赛姑娘,野性、善良、美丽、热忱,电影里的中心视觉,是她的各种美。
中世纪的法国巴黎,电影版的《巴黎圣母院》艺术地运用各种主观镜头聚焦演员松弛奔放的精彩表演,浓烈地塑造出艾斯梅拉达的个性和影像之美。
在大教堂的空寂和大钟的轰鸣声中,电影叙事一步步让这种野性纯真的美走向了被摧毁的悲剧命运。
首次观赏这部电影的时间是在20 世纪80 年代,这部电影给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带来一种审美的震撼,也因这种震撼而使那时的审美加上了一层仰视的滤镜,固化和放大在我们的认知记忆里,显得突出而唯一。
音乐剧的舞台上,艾斯梅拉达是落入凡间的棕发精灵,轻盈的牛油果绿和纯洁的米白衣裙,翩翩飞舞,依然是美的,只是与电影版相比少了一份震慑和窒息的力量,多了一份纯真。
浅谈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学原理
![浅谈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af666058fafab069dc02ba.png)
外在与内在的双重美感—浅谈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学原理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笔下的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便是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
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斯米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经典名著不仅通过纸张呈现在人们心中,更是被多次翻演成电影、音乐剧。
为何这部作品这么受人欢迎呢?相信是其中的美感传授到了观众的心中。
接下来我就以电影《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一下其中的美学原理。
首先,色彩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
随着色彩在电影中运用技巧的日益成熟,色彩让电影的表现变得更加丰富。
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最经典的色彩应用便是艾斯米拉达身穿的红色长裙,这与整部电影暗沉的色彩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抹红色代表了热情,以及艾斯米拉达与众不同的叛逆,是生命力的勃发和情感的宣泄。
另一方面,副主教克洛德万年不变的黑色长袍也在灰暗的基调中更显著地被强调了出来,这似乎在戏谑地突出他内心的卑鄙与险恶,以及最终悲惨结局的铺陈。
一些电影评论家指出,强烈和刺激的色彩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的注意力从电影的叙事性中游离开去,色彩不过是光的把戏,不应该为其损失电影的本质。
但我认为,只要懂得运用色彩在情调方面的潜力,加以美学原理,那么色彩将是电影中的亮点。
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有一层淡淡的黄色,使画面有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
又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红与黑,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镜头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虽然电影和电视都是活动的视觉艺术,但是电影一直拥有更高的位置,究其原因,是电影比电视在制作上更为精良的缘故。
我们在大银幕上可以看到每个镜头中光影、颜色、构图的完美组合,这使我们油然生成一股美感。
《巴黎圣母院》:虚构与现实的交织之美
![《巴黎圣母院》:虚构与现实的交织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c17b0b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f.png)
巴黎圣母院:虚构与现实的交织之美介绍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巴黎的一座著名教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它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朝圣者,也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本文将探讨《巴黎圣母院》中虚构与现实交织所展现出的美。
建筑之美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哥特式建筑,展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华丽细致的雕塑装饰。
它高高矗立在塞纳河畔,成为巴黎天际线上最醒目、壮观的建筑之一。
从外部看,巴黎圣母院拥有傲人的尖顶、玫瑰花窗和精美雕刻的石头立面,每个细节都体现着艺术家们对于神秘与美的追求。
文学之美《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雨果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将巴黎圣母院作为背景展现了中世纪那个神秘而苦难的时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爱斯梅拉达女神、卡西莫多、费比斯以及无声钟塔魔王夜修涅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雨果透过这些角色,揭示了贫富阶层、宗教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了爱与信仰在人类命运中的作用。
虚构与现实交织《巴黎圣母院》通过将现实世界和虚构故事相融合,呈现出了一个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巴黎圣母院。
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和角色赋予了这座教堂更多的魅力和传奇色彩。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要数费比斯和夜修涅之间禁忌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对正义之神女王伊斯梅拉达的追求。
结论《巴黎圣母院》展示了虚构与现实交织的美,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想象力。
它不仅仅是一座极富历史价值和建筑审美的教堂,同时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
通过雨果笔下的情节和角色,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感受到巴黎圣母院带来的魅力和神秘感。
无论是在现实中一步一步欣赏这座建筑之美,还是透过文字探索其中虚构与现实相融合的奇幻之美,我们都能深深被其吸引。
巴黎圣母院(影评)
![巴黎圣母院(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f3f81a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5.png)
巴黎圣母院(影评)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情感的电影,它以令人震撼
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爱情和自由
的动人故事。
首先,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通过精美的布
景和华丽的摄影,将巴黎圣母院的壮丽和神秘呈现得淋漓尽致。
每
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巴黎,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其次,影片对于信仰和爱情的深刻探讨也令人动容。
主人公与
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魔鬼相遇,他们之间的纠葛和情感纠葛让人感到
心痛。
同时,影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压迫,让人深思。
最后,这部电影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配乐动人,为影片增添
了许多情感色彩,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
总的来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不仅仅
是一部讲述历史故事的影片,更是一部传达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观
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到华丽的视觉盛宴,还能够从中感受到对信仰、爱情和自由的思考和共鸣。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01d2bf6f1aff00bed51e72.png)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浅析作为一部现代歌剧,钟楼怪人无疑在艺术史上画下了重重的一笔,无论从歌曲的编写还是舞蹈的编排还有舞台的设计来看,这部传奇般的歌剧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一) 选材《巴黎圣母院》的剧本改编自法国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
小说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众所周知,要在经典之上创造新的经典着实不易。
然而音乐剧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它延续了原作定下的悲凉基调,借用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或自由,或压抑,或痛苦,或释然。
而小说与歌剧主要表现了在强权压榨欺凌的社会中仍有不屈自由的灵魂与之抗争,赞美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歌剧则以不同的方式再现了雨果先生对自由的赞颂。
二) 舞台设计《巴黎圣母院》的舞台设计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设计,移动的方柱,抽象化的布景,绝对堪称舞台设计的经典。
设计是抛弃了沿用百年的歌剧布景规则,运用了与京剧布景技巧如出一辙的简化布景,用少量象征性元素表现大体量的景物,如用怪兽雕像表示巨大的巴黎圣母院,不仅充满了现代感,又渲染了整部歌剧的基调:强权下的压制,黑夜中的抗争。
三) 作词谱曲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本剧率先于1998年1月的法国嘎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同年9月16号正式在巴黎国会大厅推出首演,撼动人心佳评如潮。
词作家忠实于原作,以诗一样的语言来演绎古老的故事,将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作家的作品更加令人拍案叫绝。
电声乐器的运用更是令人震撼,交响与电吉他,看似很不搭调的组合却为整部歌剧锦上添花。
电吉他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表现力,摇滚与古典的结合创造了歌剧的又一神话~流行化的曲调重新演绎了《巴黎圣母院》这一经典之作。
此剧在法语系国家连演130场,盛况空前,同时荣获加拿大FELIX艺术奖项“年度剧作”、“年度最佳歌曲”与“年度最畅销专辑”多项殊荣。
巴黎圣母院影评
![巴黎圣母院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41e1451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5.png)
巴黎圣母院影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
它以其浪漫的故事情节,悲惨的背景,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性而闻名于世。
本影评将对电影《巴黎圣母院》进行评析,探讨其故事情节、人物塑造、音乐以及影片的视觉效果等方面。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十五世纪的巴黎,以主人公卡西莫多为中心展开。
卡西莫多是一个被遗弃的男孩,他在巴黎圣母院长大,并成为一个钟楼守卫。
电影以卡西莫多和他痴迷的吉普赛女孩埃斯梅拉达之间的浪漫关系为中心展开。
然而,卡西莫多的世界被背叛、嫉妒和悲剧所淹没。
情节的曲折和反转使观众们屏住呼吸,跟随着故事的发展。
电影通过精细的人物塑造赋予了观众与角色的真实情感联系。
卡西莫多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有着纯真的心灵,又被世界的残酷现实击垮。
主演将角色的内心痛苦和孤独感完美地表达出来,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内心挣扎。
配角们也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邪恶的法贝尔修士以及善良的圣女弗罗洛。
他们的表演都为电影增添了层次感。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原声音乐融入了故事的氛围和情感,通过其悠扬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编曲,令观众深深陷入到电影的世界中。
电影中的配乐以管弦乐队、合唱和个别人声等多种形式出现,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
音乐与画面的融合使得观众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氛围。
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从精心设计的街道和建筑到精美的服装和道具,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
特效的运用为电影增添了奇幻和神秘感,使场景变得更加逼真且引人入胜。
电影中巴黎圣母院的复杂结构和钟楼高度的塑造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被完全吸引。
总的来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以其精彩的故事,饱满的人物塑造,动人的音乐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将观众带入一个迷人而又悲壮的世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人性、爱与背叛的杰作。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巴黎圣母院都将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传世之作。
巴黎圣母院赏析
![巴黎圣母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6038d36f1aff00bed51e7f.png)
庄严肃穆的圣母院静静的坐落在巴黎繁华的闹市之中,这个城堡一般的建筑巍巍然屹立,无言,无语,尘封了多少故事。
她历尽荣辱沉浮,看惯人间沧桑,承受了多少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岁月的重量,历练出凝重的气质,默默的等待人们去开启她对美与丑的权释。
电影《巴黎圣母院》成功的诠释了这一点。
在电影的开篇和完结,我都感受到美与丑强烈的对比,但两种对比是不同的。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审美观得到提炼和升华。
开篇的奇丑变成了美,有的美变成了丑。
看完电影,强烈的对比效果深深的映在我的脑海中,引发我的深思。
电影一开篇就描绘出了圣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几只鸽子反映出生命的活力。
然后,几个希腊字母在风沙中显现,引出了主题。
这种“倒叙”的手法制造了悬念,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想探究到底是谁的灵魂这么痛苦,非要在圣母院的顶端刻下这几个字母来发泄他的痛苦与矛盾不可。
接着,自然而然的开始了故事的叙述。
故事发生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那时候,宗教盛行,教会有着至高的威严,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力。
人们崇尚教皇,信奉上帝。
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稍稍有些盛行的只有炼金术,也从属于宗教,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影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美丽善良纯洁的活泼的吉普塞少女埃斯美拉达,外貌奇丑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道貌岸然淫邪狠毒的副主教克洛德、一表人材虚伪狡诈的花花公子菲比斯……电影情节以埃斯美拉达的遭遇为线索,讲述了几个人物的爱恨情仇,激起了观众的共鸣。
电影最为突出的是其语言的运用。
通过不同人的不同的语言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卫队长菲比斯队两个女人说:“我要是有全世界的黄金,全都给你;我要是有个妹妹,爱你不爱她;我要是妻妾成群,我最宠爱的就是你。
”可见他为了讨女人的欢心多么的虚伪,这种甜言蜜语他不知对多少人说过。
他还恬不知耻地对埃斯美拉达说:“你是我的梦,今夜的梦。
”“我爱你是一心一意的,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
”“你象国王的情妇一样美,……你的声音多美,我真想在亮处看看说这么好听的声音的嘴长什么样。
《巴黎圣母院》赏析
![《巴黎圣母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3453956c85ec3a87c2c59b.png)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学号:姓名:王欣院系:经管系年级专业:15级物流一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正如音乐剧序曲所唱的“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时值一四八二年,是叙述欲望与真爱的故事……”。
那是一个人们期望通过建造教堂从而触摸到天堂的时代,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人,由爱生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丝梅拉达。
但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心爱的女郎而舍身。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音乐剧激情澎湃的舞蹈与演唱中淋漓精致的体现了出来。
音乐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
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将各种因素融入其中。
《巴黎圣母院》作为音乐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具备了与其他音乐剧一样的因素包括歌曲,对白,舞蹈等,但比起其他的音乐剧,它则有更多的不同之处。
而这些不同之处,也造就了这个独特的作品。
首先说说它与众不同的出处,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因此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其次,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
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
《巴黎圣母院》影视鉴赏
![《巴黎圣母院》影视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56d8af502020740bf1e9b41.png)
《巴黎圣母院》影视鉴赏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31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又名《钟楼怪人》,自1923年美国默片《巴黎圣母院》诞生以来,小说被改编为多种版本在全世界上映,但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1956年法国导演让·德拉努瓦拍摄的电影作品,它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观众最早看到的西方影片之一。
一、强烈的对比手法为了鞭挞丑恶,歌颂善良,影片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利用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以及残酷尖锐的矛盾冲突,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首先,在场景安排上,一边是宏伟壮观的教堂,高耸的尖塔和挺拔修长的立柱,神圣而庄严;一边是阴森恐怖的绞架,冰冷的刑台和血腥的绞绳,暴力而残酷,暴露了在华丽外表的伪装下封建专制的惨无人道。
其次,在故事背景下,一边是路易十一统治的封建王朝,上流阶层荒淫无度,暴力镇压劳苦大众,庄严的法庭打着文明正义的旗帜却愚昧迷信,诬陷善良的爱斯美拉达是“女巫”,荒唐并残忍的判处她绞刑;一边是乞丐们的“奇迹王朝",虽然举止粗野,但却互助友爱,当他们的姐妹身陷囹圄时,大家会团结起来勇敢的去伸张正义,深刻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性和阶级压迫的实质,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最后,在人物塑造上,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是影片的核心人物,故事通过讲述几个男人对爱斯美拉达不同性质的爱,在暴露他们各自人格品质的同时与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父克洛德,一个披着圣洁教袍的衣冠禽兽,表面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背地里却贪求女色,对美丽的爱斯美拉达心生邪念,于是夜里教唆卡西莫多去劫持少女,不料途中被皇家骑兵队长菲比斯救出。
当得知爱斯美拉达嫁给了诗人甘果瓦,他竟怒气冲天的反问甘果瓦:“你敢发誓说你没有碰过她吗?”当看到爱斯美拉达与菲比斯幽会时,妒火中烧的他刺伤菲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克洛德变态的占有欲要美丽的姑娘只能属于他,但坚贞不渝的爱斯美拉达并没有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于是他狠毒的将爱斯美拉达送上绞架.骑兵队长菲比斯,爱斯美拉达唯一心爱的人,这个她心中的“太阳”能带给她光明和希望的男人,却只是个外表英俊潇洒,内心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ecce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8.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著名小说,该小说被改编成了多部影视作品。
在影视改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导演和演员对于小说中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诠释和演绎。
本文将对《巴黎圣母院》的影视改编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析论,探讨不同版本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我们来看一下《巴黎圣母院》的主要角色有哪些,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
然后再结合不同的影视作品,对比影视改编中对这些角色形象的演绎和呈现。
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的角色有卡西莫多、埃斯梅拉尔达、菲比斯、弗罗洛以及大主教等。
卡西莫多是一个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教堂钟楼魔王,他热爱美貌的埃斯梅拉尔达,但最终因为自己的丑陋而以为她会害怕自己而隐瞒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而埃斯梅拉尔达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她在小说中被描绘为十分善良纯洁,对卡西莫多抱有同情与怜悯。
菲比斯是一个聪明伶俐的贫苦学生,他深爱着埃斯梅拉尔达,但却无法与她相配。
弗罗洛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教士,他对待卡西莫多并不宽容,最终也成为了卡西莫多的敌人。
至于大主教,则是一个权力强大的教士,他暗地里支持了很多不光彩的行为。
在对比不同影视作品中对这些角色的四经演绎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导演和演员对这些角色的诠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首先以1939年由威廉·迪特莱茨执导的电影《巴黎圣母院》为例,该电影中卡西莫多这个角色被诠释为一个非常悲惨的人物,他的丑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他对埃斯梅拉尔达的爱也是非常真挚的。
而埃斯梅拉尔达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对待卡西莫多的态度也十分温柔和善良。
而菲比斯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勇敢正直的年轻人形象,他的爱情故事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情节。
而在这个版本的电影中,对大主教这个角色的塑造也相对比较贴近原著,他是一个权力强大、心狠手辣的教士形象。
不同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影视改编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呈现各有不同。
巴黎圣母院 影评
![巴黎圣母院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58affed4be23482fb5da4c00.png)
《xx》影评电影改编自一代文豪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这里的巴黎不是贵族身着华丽玩乐与酒会的巴黎,而是描绘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的巴黎。
小偷、乞丐、流浪汉、卖艺者,在这些人周围故事展开。
卡西莫多,外表丑陋至极,被克罗德神父收养于巴黎圣母院中担任鸣钟人,衣冠禽兽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了美丽的吉普赛爱斯梅拉达后,便为其美色所诱,他指使西莫尔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此时被菲比思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此而爱上了菲比思。
岂料菲比思也只是用花言巧语迷惑女性们,后终被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这时丑陋的卡西莫多挺身而出将爱斯梅拉达救抱进圣母院中。
可爱斯梅拉达最后还是被军队绞死,爱斯梅拉达死后,加西莫多抱着她的尸体徇情。
在那样的一个病态的社会,虚伪残忍的所谓的上流社会中的人们作威作福,而善良无辜的群众却要遭受残忍的迫害,将其揭露给观众,这便是电影的主旨。
这部电影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副明与暗、美与丑的图景,处处都有着鲜明的对比。
电影毫不掩饰的鞭挞了封建的王朝,揭露了教会的黑暗。
电影主人公的形象对照,则是《巴黎圣母院》运用对比手法的精髓。
雨果在《留克莱斯·波日雅》中说过:“取一个形体上畸形的可怕,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他最能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用阴森的对照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使得渺小变成伟大,畸形变成了美。
”而我们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善良勇敢,是美与善的结合体。
即使是这样的美善却还是遭遇社会的无情压迫,逼上绝路。
卡西莫多以一己之力误与前来营救爱斯梅拉达的乞丐王国的乞丐们开战,电影情节走向了高潮。
近乎绝望的卡西莫多用石块和滚烫的石灰水砸向泼向营救埃斯美拉达的乞丐王国的乞丐,保卫他所爱的人从未动摇过。
而乞丐国王克鲁班对着屠夫的那一句“行行好……”又让人感到悲哀与无奈。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23c881e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c.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自问世以来不断地被改编成不同的影视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迪士尼公司于1996年发行的动画电影《钟楼怪人》。
本文将对不同版本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与析论。
首先,对于主角卡西莫多,各个版本都比较符合小说原著的描述,即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
然而,迪士尼动画电影《钟楼怪人》将卡西莫多刻画成了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英雄形象,与小说原著稍有不同。
而1965年的法国影视大师让-拉鲁布恩执导的电影则更加贴近原著,将卡西莫多刻画成了一个更加内向、孤独而又有着思想深度的角色。
其次,男主角菲比斯的形象在不同版本中有所不同。
小说原著中,菲比斯是一个美丽的天才艺术家,但性格特质并没有太多描写。
而1977年的电视电影则将菲比斯刻画成了一个充满毅力和正义感的年轻人。
而迪士尼电影《钟楼怪人》则将菲比斯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搞笑的小丑角色,这与原著以及其他改编版本有很大的出入。
最后,女主角埃斯梅拉达在各个版本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小说原著中,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单纯又善良的少女,与卡西莫多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而1965年的电影将埃斯梅拉达刻画成了一个美丽高贵的贵族少女,而菲比斯则变成了她的儿时玩伴。
而迪士尼电影《钟楼怪人》则将埃斯梅拉达变成了一个勇敢且独立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有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还拥有着与菲比斯之间的浪漫爱情。
总的来说,不同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这部小说作品的价值。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并且通过不同的角度、手法去呈现这个故事,也正是观众所期待的和喜欢的。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c15e1eb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4.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831年首次出版。
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半人半兽的钟楼魔王昆达吕和他与卡西莫多和爱丽丝的故事。
众多影视作品也对其进行了改编,为读者和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比较经典的一部《巴黎圣母院》影视作品是1996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版。
在这个版本中,主角卡西莫多被刻画成了一个梦想家和爱好自由的青年,他的形象活泼、阳光,经常在巴黎街头演出卖艺。
而昆达吕则被描绘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虽然有些同情,但是毕竟是一个反派角色,最终还是被正义战胜了。
而在2002年的电影版中,卡西莫多的形象被刻画得更加苦闷和忧伤。
他是一个被社会孤立的贫穷者,经常在圣母院里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唏嘘不已。
而昆达吕的形象则变得更加复杂,他的内心世界被展现得更加丰富。
在这个版本中,观众可以看到昆达吕对于自己的“半人半兽”身份的痛苦和迷茫,以及他对于人类世界的深刻怨恨和嫉妒。
这个版本也更多地强调了昆达吕与卡西莫多之间的复杂关系,两者的斗争更多地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角逐。
最近的一部《巴黎圣母院》电影则在人物形象方面进行了比较大胆的创新。
在这个版本中,卡西莫多变成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不再像以往那样穷困潦倒,而是背负着一份神秘的科学使命。
他是一个聪明、有家庭、有身份的青年,但也无法逃避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而昆达吕的形象则更加复杂、诡异,更多地呈现出一个神秘的“魔力”存在,他似乎并不是完全属于物质世界的存在。
这个版本也更多地强调了昆达吕与卡西莫多之间的联系,两者更多的是一种角色互补的关系,共同解决了一些科学难题。
综上所述,各个版本的《巴黎圣母院》都对于原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演绎和创新。
这些不同的重建方式也给观众和读者呈现出了更加复杂、丰富的人物形象,让人们对于原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多元。
爱与死亡的奇幻之旅解读电影巴黎圣母院
![爱与死亡的奇幻之旅解读电影巴黎圣母院](https://img.taocdn.com/s3/m/0aed18b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5.png)
爱与死亡的奇幻之旅解读电影巴黎圣母院电影《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以爱与死亡为主题的奇幻之旅。
影片通过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元素和故事情节来讲述一个关于人性、信仰与命运的故事。
本文将对电影进行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度和意义。
故事发生在巴黎圣母院,这座神秘而又庄严的建筑。
影片中的主人公奎摩(Quasimodo)是一个长相丑陋的驼背男子,他在钟楼中度过了一生。
奎摩一直受到人们的嘲笑和歧视,但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爱与渴望。
他独自一人生活,只有钟楼上的三张面孔——所罗门、约书亚和创世纪——作为他的朋友和倾诉对象。
这三个面孔象征着奎摩内心的不同情感和欲望,他们与奎摩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是艾斯梅拉达(Esmeralda),一个美丽而独立的吉卜赛女子。
她热爱自由,反抗不公平与压迫。
尽管她受到教士克洛德·福罗洛(Claude Frollo)的追捕和迷恋,但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艾斯梅拉达的出现给了奎摩希望和力量,他对艾斯梅拉达一往情深。
然而,他的爱情之路却充满了痛苦和困难。
奎摩与艾斯梅拉达之间的爱情线索,表达了人性与美之间的冲突和追求。
电影中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死亡。
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寺庙的背景下,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克洛德·福罗洛对艾斯梅拉达的迷恋,最终变成了病态的痴迷和妄想。
他渴望拥有艾斯梅拉达的一切,包括她的身体和灵魂。
这无疑是一种病态的欲望和对他人自由意志的侵犯。
在追捕艾斯梅拉达的过程中,他将其他人的生命当做了自己手中的玩物,对别人的生死毫无顾忌。
福罗洛与奎摩之间代表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对生命的执着与妄想,一个是渴望自由与真爱的奋斗。
影片的结局并不美满。
艾斯梅拉达被抓捕并面临死刑,而奎摩则拼尽全力来拯救她。
然而,尽管他努力了,最终他依然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这一结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由意志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通过展示角色的不同选择和命运的安排,呈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力量。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个人观看总结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个人观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3504b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6.png)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个人观看
总结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
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在我看来,它的深度和描写的生动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雨果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非常出色。
他的用词生动,活灵活现,语言优美,简洁而深刻,也很具有感染力。
雨果能够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而这正是长篇小说的优秀之处。
雨果讲述了一段故事,而使人不断地沉浸其中。
此外,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将不同的角色塑造得非常真实,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思考方式。
钟表匠、神父、卫兵、教皇、高层贵族等不同的人物,因为种种原因,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他们的不同,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矛盾和复杂性贯穿整个小说,使它具有深层的思考和表达。
但是,我也无法忽视小说中的一些缺点。
一方面,我认为小说描写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但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显然并不那么流畅。
特别是在第二部分,故事变得过于局限,跳跃也很大,使得故事的逻辑性变得非常乱。
也许是因为原本的打算被较强的情感抛弃了。
从整体来看,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性和历史的知识。
虽然小说有一
些缺点,但雨果刻画的人物形象对我们的意义重大。
他用语言直接描述出人性的不同,使我们在阅读中可以看到真实的人性面貌,读到作者的思想。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有深度和充满天赋的小说,那么我强烈推荐《巴黎圣母院》。
观看《巴黎圣母院》有感
![观看《巴黎圣母院》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7b0a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0.png)
观看《巴黎圣母院》有感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
它不仅展示了巴黎圣母院的壮丽,还呈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的探索。
优美壮观,特别是对巴黎圣母院的描绘。
它展示了建筑的细节和壮丽的尖塔,让我感受到了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创作的伟大。
电影通过精美的摄影和特效营造了一个逼真的环境,使我仿佛置身于巴黎圣母院的中心。
同时,电影也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厄斯梯迪奥的内心冲突和他与凯樂蔓之间的爱情使我深思。
他的矛盾情感展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和光明,令我感到震撼。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而可以成为我们内心的指引。
电影还引发了对的思考。
在厄斯梯迪奥的面临困境时,他开始质疑的存在和他对神的。
这种的迷茫和重新寻找的过程让我深有共鸣。
它让我思考自己对的态度和对宗教的理解。
总的来说,观看《巴黎圣母院》让我受益匪浅。
电影的美丽景色、复杂人性和对的思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更是一次内心的启迪和思考的契机。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e6db2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1.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有着悲惨命运的爱斯梅拉达和在巴黎圣母院当钟楼守卫的恐怖样貌的卡西莫多的故事。
这篇小说自面世以来,不仅改编成了音乐剧和电影,还被各国学者和思想家广泛研究。
在这些改编作品中,影视剧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下面将从人物形象的准确性和深度上,比较分析几个比较出名的《巴黎圣母院》影视改编作品。
首先是1939年的影片《巴黎圣母院》,导演威廉·迪特利。
该影片主要是根据两位男主角的剧情展开,舍弃了原著故事的些许情节。
在这个影片中,卡西莫多的形象并没有被很好地还原,只是个面孔和表情挂着忧郁,似乎很容易被迷惑的怪人。
而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则展现的更加完美,被赋予许多儿时的美好记忆和理想。
接下来是1999年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导演彼得·科伦。
这个影片中,卡西莫多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还原,他的外表影像特别符合读者心中的印象,而且情感的表达也很到位。
爱斯梅拉达的形象也很好地展现了一个世俗和宗教的双重束缚下,内心深处的真诚、良善和勇气。
此外还有2019年的迪士尼电影《巴黎圣母院》,导演大卫·沃尔什。
这个影片中,卡西莫多的形象呈现的较为沉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较为细腻。
爱斯梅拉达在这部影片中则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并且形象比其它版本更加灵动,让人感受到温度和触动。
总的来说,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角度,去解读这个法国文学巨头作品中的各个人物形象。
不同的影视作品呈现不同的倾向,但准确性和深度的表现是最能影响观众的。
这里介绍的三部影片中,导演都表现出了对于人物深度的理解和把握,也传递出了小说故事中的关键主题和情感。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8b673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0.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影视改编比较析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法国中世纪的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残疾的钟楼魔王卡西莫多与美丽的吉普赛女孩埃斯梅拉达之间的故事,同时也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和教会权势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本文将对《巴黎圣母院》的两部影视改编作出比较和析论。
这两部影视分别是1923年的无声电影《巴黎圣母院》和1996年的同名电影。
这两个版本都独特地诠释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且存在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是卡西莫多的形象。
在1923年的无声电影中,卡西莫多被描绘成一个扭曲和邪恶的怪物,他的面容狰狞可怖,给人一种恐惧感。
而在1996年的电影中,卡西莫多则呈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和人性化的形象。
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无异,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仇恨。
这种不同的塑造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观众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其次是埃斯梅拉达的形象。
无论是在1923年的无声电影还是在1996年的电影中,埃斯梅拉达都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独立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1996年的电影更注重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她的思想、情感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使得她更加具体和立体,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影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绘也有所不同。
1923年的无声电影更加强调社会的不公和贫困的人民的苦难,而1996年的电影则更加聚焦于教会权势与社会底层人物之间的斗争。
这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变化。
最后, 影片中巴黎圣母院的形象也存在差异。
在1923年的无声电影中,巴黎圣母院被描绘成庄严而神秘的场景,塑造了中世纪的氛围和教会力量的威严。
而1996年的电影则更加注重表现其破败和陈旧,象征着社会的腐败和荒废。
这反映了不同时期对于宗教影响力和信仰的态度的差异。
《巴黎圣母院》的两个影视版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存在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不同关注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圣母院》影视鉴赏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31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又名《钟楼怪人》,自1923年美国默片《巴黎圣母院》诞生以来,小说被改编为多种版本在全世界上映,但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1956年法国导演让〃德拉努瓦拍摄的电影作品,它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观众最早看到的西方影片之一。
一、强烈的对比手法
为了鞭挞丑恶,歌颂善良,影片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利用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以及残酷尖锐的矛盾冲突,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首先,在场景安排上,一边是宏伟壮观的教堂,高耸的尖塔和挺拔修长的立柱,神圣而庄严;一边是阴森恐怖的绞架,冰冷的刑台和血腥的绞绳,暴力而残酷,暴露了在华丽外表的伪装下封建专制的惨无人道。
其次,在故事背景下,一边是路易十一统治的封建王朝,上流阶层荒淫无度,暴力镇压劳苦大众,庄严的法庭打着文明正义的旗帜却愚昧迷信,诬陷善良的爱斯美拉达是“女巫”,荒唐并残忍的判处她绞刑;一边是乞丐们的“奇迹王朝”,虽然举止粗野,但却互助友爱,当他们的姐妹身陷囹圄时,大家会团结起来勇敢的去伸张正义,深刻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性和阶级压迫的实质,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
最后,在人物塑造上,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是影片的核心人物,故事通过讲述几个男人对爱斯美拉达不同性质的爱,在暴露他们各自人格品质的同时与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父克洛德,一个披着圣洁教袍的衣冠禽兽,表面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背地里却贪求女色,对美丽的爱斯美拉达心生邪念,于是夜里教唆卡西莫多去劫持少女,不料途中被皇家骑兵队长菲比斯救出。
当得知爱斯美拉达嫁给了诗人甘果瓦,他竟怒气冲天的反问甘果瓦:“你敢发誓说你没有碰过她吗?”当看到爱斯美拉达与菲比斯幽会时,妒火中烧的他刺伤菲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克洛德变态的占有欲要美丽的姑娘只能属于他,但坚贞不渝的爱斯美拉达并没有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于是他狠毒的将爱
斯美拉达送上绞架。
骑兵队长菲比斯,爱斯美拉达唯一心爱的人,这个她心中的“太阳”能带给她光明和希望的男人,却只是个外表英俊潇洒,内心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他爱所有漂亮的女人,并用相同的话来玩弄欺骗她们,但纯真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却信以为真了。
当她在法庭上被诬陷时,却在担心受伤的菲比斯是否还活着,明知爱斯美拉达被诬告落难,他却忙着去找他的贵族未婚妻,而不愿出庭证明她是无罪的。
诗人甘果瓦,爱斯美拉达名义上的丈夫。
因为误入乞丐王国,根据乞丐王国的法律,甘果瓦将被判处死刑,除非有个女人愿意嫁给他,所以善良的爱斯美拉达为了搭救甘果瓦的生命毅然决定和甘果瓦结为夫妻。
但当妻子爱斯美拉达身陷牢笼时,面对昔日的救命恩人胆小怕事的甘果瓦选择背信弃义,独善其身。
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辱。
当他在烈日下遭受鞭刑,只有爱斯美拉达会同情怜悯,并把水送到他的唇边,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温暖。
这个奇丑无比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巴黎圣母院》通过一系列完整的对比手法所达到的戏剧效果,正如作者雨果所说:“火蛇加强了水中仙女的魅力,地鬼增添了空中仙女的美丽。
”影片突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起到了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复杂性的作用,使故事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二、鲜明的主题思想
在电影里圣母院黑暗的钟楼角落,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希腊词——命运!突出了《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影片的创作主题就是为了叙说“命运”。
通过塑造极具特色性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和舍己为人,寻求命运的真实内涵,反映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社会底层人民是影片绝对的主角,像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导演以
极大的同情心刻画了这些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
电影尽情地展现了贫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把人性中的真、善、美全都赋予了他们,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正面人物。
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与贵族、教会属于对立的两大阶级,生活得不到保障,并且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是心地善良的姑娘却生活的很快乐。
她天性善良,乐于助人,热爱音乐和舞蹈,平日里靠街头卖艺为生,并将卖艺得来的钱财分给街上的穷人。
因为不忍心看着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
即便是面对昔日伤害过她的卡西莫多,她也会心生怜悯,把水送到在烈日下遭受鞭刑的敲钟人的嘴边,这一幕不但感动了愚忠的卡西莫多,也同样感动了许多观众。
她渴望纯洁的爱情,天真的以为骑兵队长菲比斯这个情场浪子会像太阳一样带给她希望和幸福,但她的幻想注定被残酷无情的现实彻底的击碎。
最后,无辜的姑娘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影片把爱斯美拉达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利用爱斯美拉达的善良本性,宣扬了贫民阶级中高尚与淳朴的本质。
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畸形儿,虽然被教父克洛德收养,但克洛德却只把他看做是像狗一样的奴仆。
影片中的卡西莫多代表了当时法国最底层的人民,他们从来不被世人关注,有的只是无尽的压迫和负担,在这样的压迫和苦难下他们变得扭曲,变得毫无生气。
其实他并不聋哑,但由于周围人对他外形的恐惧与鄙夷,使得卡西莫多不愿与人接触,性格也变得孤僻、古怪。
可他并没有就此厌倦人世、憎恨所有人,外表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爱慕爱丝美拉达却不敢表达,只是躲在暗处默默关心着她,在她被诬陷即将送上绞架处死时,他再也无法沉默终于挺身而出救出了爱丝美拉达,将她藏在圣母院并日夜守护着她。
虽然他誓死保护爱丝美拉达,但是在这封建主义的淫威与残暴下,底层人民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
美丽的爱丝美拉达死在了冰冷的绞架上,悲痛欲绝的卡西莫多将他的主人——克洛德,这个真正的刽子手摔死在圣母院脚下,最后他找到爱丝美拉达并在她的尸体旁殉情。
影片在歌颂了广大贫民的优秀品质和斗争精神的同时,对封建和宗教势力的批判也是赤裸裸的。
“奇迹王国”的乞丐们虽然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却拥有远胜过那些所谓有教养、文明世界里的人的品质,他们团结友爱、正直勇敢,有着为正义献身的英勇壮举,为救出爱斯美拉达他们攻打圣母院,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惨无人道的统治者却下令把贫民斩尽杀绝,造成了血染圣母院的大屠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封建、宗教专制社会,影片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况,他们所遭受的不幸,或对于暴政和宗教的反抗,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表达更多的是对恶的厌弃和对善的弘扬,在批判的基础上渴望一种人人平等,以及人性自由的人道主义世界,更以这样的悲剧故事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摆脱人类思想束缚,脱离苦难的正确选择。
《巴黎圣母院》一部经典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在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法国社会真实生活的同时,用艺术的创作手法和浪漫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生动的面貌和丰富的蕴涵,创作思想影响了世界电影艺术史的一个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