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资源开发的几种模式
小型城镇中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浅谈小型城镇中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摘要:根据目前国内盛行的城镇旅游,分析及归类了城镇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征,将旅游小城镇分为资源型、依托型和综合型三大类,其中资源型小城镇又细分为:历史文化型、风景型、生态型、乡村度假型、要素型、民族风情型、名人圣地型和水域型等八大类型。
关键词:小城镇;旅游资源;资源特征;资源型;依托型;综合型;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旅游资源的特点,可将目前旅游城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风景名胜区。
这一类型是建立在旅游城镇有可开发的风景旅游资源、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的基础上。
该类小城镇自然景观质量高,环境条件优越,人为破坏因素极少,布局和谐,气候迷人,借景空间范围广阔。
如大邑县西岭镇的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和都江堰市龙池镇的龙池国家森林公园,都以绝妙的雪景吸引游客。
这类旅游城镇都视自然旅游资源为其宝藏,在建设中充分体现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以此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2)旅游古镇。
小城镇必须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是有保存完整且独具特色的古式建筑,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可供开发的传统手工艺品的充满地方风味的传统小吃,展示历史文化风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从而对游客产生特有的吸引力。
如龙泉驿区的洛带镇定位为距离大都市最近的古镇,以“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地位展现“湖广填四川”这一客家移民史。
这类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一般具有独特性,开发中必须找准古镇旅游产品和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避免盲目开发。
(3)城郊“乡村旅游”基地。
这类乡村旅游活动在四川表现为“农家乐”的形式,区位条件优越,其所属的乡村田园风光优美,是城市居民对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还有各种农副产品的采摘体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节庆活动,乡村旅游开发形式灵活,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旅游产品开发粗放,有待进一步提高,形成精品特色。
第三章第二节 第二节 旅游景区的功能布局
(3)集中布局 在风景区中或城市边缘,集中开辟旅游接待区。 (4)单一布局 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地区新建一
个单一性质的旅游接待小城镇,把各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组织
在一起。如秦皇岛的北戴河(图3-13)。
3、休疗养区 许多风景区设置了休疗养区,并成为风景区中一个较为重要 的组成部分。如庐山风景区中的莲花谷,杭州西湖风景区中的九 溪休疗小区,都是专用的休疗养区。以旅游为主的风景区中的休 疗养区,是专用地段,应与一般游人有所隔离,避免相互干扰,
1、链式模式 链式布局模式适应于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主要沿着交 通线分布的情况,交通线可以是公路,也可以是水路,有 时交通线本身也是构成游览的主要内容(图3-1)。
图3-1 链式布局示意图
2、核式布局模式 采用这种布局模式的主要以下面两种情况:一个是资源的 集聚度,如在许多景区内,存在着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 其中有一个核心景区,集聚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而为此 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主要在这里进行布置,周边的旅 游资源构成为辅助性的吸引物。第二个是服务的集聚度,基础
何为旅游空间布局?
1
一、功能布局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A
保护性原则
E
B
相关性原则
开发原则
C
弹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2
二、功能布局的结构模式
景区内各种功能区的布局,总的来说应与景区的主题相符合,适应景
区的景观特色,当然也受当地的地形和原有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例如
,旅游村的设置,就往往要依托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依靠其已形 成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综观景区的功能 布局设置,一般有以下六种模式:
但也要有相应的商业文娱设施。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山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山地旅游是以山地 自然 、 人文旅 游资源 为吸引 物 , 以山地 旅游基础设施 和服务设施为载体 , 为旅游者提供 观光 、 休 闲、 度
假、 运动 、 科 考 为取 向 的 旅 游 活 动 方 式 。 在 北 美 、 欧洲 、 澳 洲 的
许多发达 国家 , 参 加 山地旅游 活动 的游 人 已达旅 游总 人数 的 2 0 % 一 2 5 %, 山地旅游年均 增长率 已达 到 2 5 % ~ 3 0 % 以上 , 市 场发展前景非常广 阔。四姑娘山地区丰富 的山地旅 游资源 , 具 有发展 山地旅游 良好的市场前景 。
在 回归 自然 的山地生态旅 游风靡全球 的趋势 下 , 不少 的山 地旅游地就是依托 国际 山地 旅游项 目的开发使 当地居 民脱贫
致富 , 振 兴 当地 经 济 。 以 国 家 山 地 主 题 公 园 为 开 发 模 式 , 四姑
带谱 明显 , 一 日可见四季 景观 , 是“ 一年 四季游 、 一天游 四季 ” 的
项目, 从 而Βιβλιοθήκη 最 大 程 度 地 满 足 旅 游 者 的 山 地 旅 游 需 求 和 当 地 居
直线距离 2 2 0 k m, 毗邻 青城 山 、 都 江堰 、 卧龙等 世界 级旅游 景
旅游资源开发
(1)已知旅游景区及外围旅游资源的调查
(2)重点新景区的调查:1.具有特色的大型旅游景观。2.旅游特殊功能的旅游景观。3.适合科学考察和专业学习的旅游景观。4.唯我独有的旅游资源。
(3)交通沿线和枢纽点的调查
17.旅游资源的调查方法:一.现有资料收集。二.现代科技手段法。三:野外实地调查法:1.按调查范围划分:旅游点调查,旅游路线调查,旅游区调查。2.按调查所采取的记录手段划分:文字记录法,图表记录法,实地素描法,影视录像法
22.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一: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构成最鲜明的旅游特色。
二:根据区位论,确定最佳的区域旅游开发模式。
三:根据系统论,制定最优的开发结构体系。
四: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
23.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独特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环境保护与社会效益原则,综合开发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
三: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交流
吸引因素:水形、水声、水色、水味、水影、水态。
旅游功能:审美功能、疗养功能、品茗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内涵
10.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为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整体而划定的一定空间范围。包括地域或水域,是一个事业性的实体机构,而不是国家行政区划中的一级行政管理区;在其所属范围内,严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性生产活动。
24.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2)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分析
(3)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主题策划
(4)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内容和项目
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
1562014年12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一、基本理论阐述(一)生态旅游概述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 Lascurain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 -tourism )这一概念。
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
结合国内外研究论述,总结其含义:生态旅游是以提升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原始自然资源为基础,既能给旅游者带来身心愉悦,又能起到科普宣传作用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都是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进行的活动。
旅游开发是指为了挖掘潜在市场、扩大已开发市场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整合、完善的过程,其包括了旅游规划这一环节。
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旅游景区长期发展而进行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方针。
通常情况下,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旅游企业和景区制定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可行性报告进行旅游策划方案,然后在收集资料和不断考察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的策划”,即旅游规划方案。
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不能“为了保护而开发”,也不能“为了开发而保护”。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五大连池风景区的规划开发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 条件(一)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独特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接壤的岗阜状丘陵地区。
区内最高海拔标高600m ,最低海拔标高248m ,比高40-160m ,东、北、西地势相对较高,中南部地势相对较低。
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0′—126°26′、北纬48°30′—48°48′,距省城哈尔滨市384公里,距中俄边境名城黑河市238公里。
中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
中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关于旅游景区的界定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
为了规范旅游景区服务,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国家旅游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2000年11~12月期间,国家旅游局按照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要求,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215家景区中的199家进行了现场评定,根据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并参考景区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产生了首批187家国家4A级旅游区(点)。
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基本包括了国内最主要的旅游景区,在开发、管理、营销、服务方面,这些景区都具有最典型的意义,因而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主体部分和突出代表。
为有助于对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情况的基本了解,本报告根据各景区提供的资料,对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1999年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形成关于我国旅游景区行业经营概况的认识。
本报告所称旅游景区,与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旅游区(点)的含义等同,即指“经县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之所以称之为旅游景区,一是为了尊重约定成俗,方便理解;二是这些旅游景区主要功能是为旅游者服务,与那些主要为所在地居民服务的景点相区别,在国际上,前者称为旅游景区,后者则称为景区或景点。
为了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景区的经营特征,对比同类景区的经营差异,本报告把旅游景区分自然类、文物类、主题类三大类别进行研究。
其中,自然类景区主要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部分旅游度假区;文物类景区主要指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主要资源特色的旅游景区,包括文博院、馆、寺等;主题类景区系指主题鲜明的人造景区,包括主题公园、主题类动植物园和其他主题类人造景点。
基于RMP模式的原始雨林景区旅游开发分析——以西双版纳孔明山景区为例
1 基于 RM P 模式的风景区旅游开发思路
1. 1 RM P (昂普 )模式 RMP (昂普 )模式是一种以产
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模式, 该模式的分析理论最早由吴
必虎提出, 是指在区域旅游开发中以旅游产品为中心, 按
Resou rce (资源 )
M ark et (市场 )
Product (产
品 ) 的流程分析, 主要包括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旅游产
珍稀动植物等自然景源都各具特色; 人文景源包括建筑、
胜迹、风物等类型, 是以基诺族为主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化
的组合。
2. 3 风景资源评价 通过综合评估分析各主体景物在
景区中的相对价值、地位以及对风景旅游活动的影响, 进
一步确定景区的主次关系, 对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有
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考虑到新开发景区的特征, 对孔明
摘 要: 原始雨林地区珍稀而脆弱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决定了其风景资源评价和旅游开发的特殊性。在西双版纳旅游 二 次提升 ! 的大背景下, 以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孔明山景区为 例, 借鉴 RMP 模式 框架科学评价原始 雨林地区风景资源, 全面分 析了市场竞争合作态势, 探索保护前提和休闲旅游趋势下风景 区旅游资源开发利 用的创新理念和策 略, 设计旅游产 品, 为同 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品的弹性与旅游者的产品选择偏好, 产品创新和空间布
局等方面, 并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 [6] 。
自吴必虎 [7] 以洛阳为例首次运用 RMP模式进行区域旅
游开发分析后旅游景区开发模式有了较大发展, 其立足
资源、市场、产品的分析体系对于旅游景区开发具有较高
借鉴价值。
1. 2 研究思路 风景区开发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从资源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风景旅游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风景旅游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拥有很多的旅游资源。
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一)什么是旅游?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它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的特点。
旅游的主要内容是观光旅游。
通过游览和观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艺术的修养,(二)什么是旅游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即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或着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是旅游资源.风景旅游资源可以简称风景资源或旅游资源,这些概念的广义理解基本是一致的。
风景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
风景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一国或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为什么这么兴旺发达、经久不衰,每年都吸引这么多的游客,不辞劳苦,经过长途跋涉到中国来旅游?(三)中国的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那些特征呢?我国幅员辽阔,群山耸立,江河如网,湖泊棋布,优美、壮观的自然景色,辉煌灿烂的名胜古迹,遍布各地.中国的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有形无形的一切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都可能孕育着旅游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导致旅游业开发。
因此其范畴、领域之广泛,为其他各种资源所不及。
基于SWOT法浅析景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以峨眉山景区为例
51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8月下半月刊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对旅游者具有长久吸引力的是旅游风景区特色的景观和文化,和自然景观相比,文化起着灵魂的作用。
同时,若不能有效开发景区资源,而使得景区资源在不经意间遭到破坏的话,对整个景区的文化旅游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
一、峨眉山景区旅游资源介绍峨眉山是全国知名的风景名胜,其旅游景区近年来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成效卓著,以下分别从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四方面来简要介绍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内容。
(一)优势分析峨眉山在中国各大名山中具有独特的优点:雄秀兼备。
正如唐代李白所叹“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宋代诗人范成大则概括为“秀甲天下”。
峨眉山管理部门在充分认识到这两大特色后,以此为突破口,充分打造峨眉山的秀美风景,使之成为景区吸引人的一大理由。
而峨眉山在开发路线时,考虑到以特色吸引人,分别划以冷线的连绵山峰与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林区和热线的金顶体验游。
冷线路以游客步行上山为主,沿途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可以让人将城市的尘嚣与繁杂一洗而尽,热线路则主要为时间紧凑的游客准备,平稳的盘山公路带着游客由下而上感受到了不同气候带的自然生态变化。
(二)劣势分析峨眉山是国家5A级景区,但景区的管理远不如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等四川省内5A级景区管理成熟。
主要表现在:一、允许私家车开入景区,增加了景区的环境保护压力,同时更增加了景区车辆、人流量的负荷,使得本来就举世闻名、人满为患的景区在游人稍多的双休日,就已不堪重负,堵车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允许村民在景区山道上自行贩卖小商品,使得峨眉山这一本来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景区,商业化异常严重,村民一味地向游客兜售小商品,更有甚者见游客不买便大肆刁难,使得游人游兴大减;三、景区缺乏足够的垃圾清运人员,在景区内随处可见的垃圾,以及野生猴吃剩的蕉皮、花生壳,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
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总结
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总结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和环节。
不同的景区因其资源特色、地理位置、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差异,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开发运营模式。
以下将对常见的几种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进行总结。
一、自主开发模式自主开发模式是指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归属于当地政府或相关国有企业,由其自主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景区的资源保护和公共利益保障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
政府可以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能够有效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例如,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景区,往往采用自主开发模式。
以杭州西湖为例,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杭州市政府在景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通过免费开放西湖景区,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对西湖水质、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然而,自主开发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政府部门在经营管理方面可能缺乏专业的市场经验和高效的运营机制,容易导致景区的经营效益不高,市场反应不够灵敏。
此外,政府的财政投入压力较大,如果资金不足,可能会影响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
二、企业主导开发模式企业主导开发模式是指由一家或多家企业通过租赁、承包或买断等方式获得景区的经营权,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度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决策和调整,提高景区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通常会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加大市场营销推广力度,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同时,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推动景区的不断发展和升级。
比如,国内一些知名的主题公园,如深圳的欢乐谷、广州的长隆旅游度假区等,都是由企业主导开发运营的成功案例。
全域旅游下的五种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下的五种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已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词汇。
根据“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获悉,全国多个地方提出要全面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
其中,五种典型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和做法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龙头景区带动型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
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城市全域辐射型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
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
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全域景区发展型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
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
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宁夏中卫等地。
特色资源驱动型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景区的吸引力、游客体验以及可持续发展。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成功案例:黄山风景区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其成功的规划与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规划与保护黄山风景区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限制游客活动范围,减少对生态的干扰。
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2、丰富的旅游产品除了自然景观,黄山还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
如登山徒步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体能和兴趣需求;文化体验活动,包括参观古寺庙、了解徽文化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3、完善的基础设施景区内建设了高质量的步道、索道、休息亭等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游览条件。
同时,配套的餐饮、住宿设施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4、有效的营销推广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如举办国际登山节、在各大旅游网站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等,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二、成功案例:杭州西湖杭州西湖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其成功之处在于:1、免费开放政策西湖实行免费开放,打破了传统景区依靠门票收入的模式。
这一举措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的大幅增长。
2、融合城市发展西湖与杭州市区紧密融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周边的城市景观与西湖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风貌。
3、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对西湖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西湖音乐节、西湖诗会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4、智慧旅游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如智能导览、在线预订等,提升了游客的体验。
风景名胜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主讲:别小娟
地球科学学院
风景区概述 风景区规划概述 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风景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风景区专项规划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风景区的结构 风景区的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1.同一区内 的规划对象 的特性及其 存在环境应 基本一致。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轴对称模式
景区空间布局模式对比
对比因素 圈层模式 空间关系 中心性 规模相关性 点轴模式 节点性 规模相关性 轴线对称模式 对称性 规模中立性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垂直与水平可达性
职能关系 主从服务倾向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异质项目服务 活动关系 垂直可达性 水平可达性
坚持立足资源的产品导向
市场导向
王朗--生态旅游
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导向
功能分区的类型
游览区 运动休闲区(游乐区) 野营区 科学研究、教学考察区 休养疗养区 游览接待区 行政管理区 生产经营区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 用。
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社区——吸引物”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三区结构” 模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双核原则”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一、旅游资源简述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滨海、高山、湖泊、温泉、森林、峡谷、动植物、气候等等,可以概括为地貌、水文、生物、气候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美食、购物、民俗、现代建筑等等,可以概括为人文景观、文化传统、民俗风情、体育娱乐和新兴娱乐五大类,也有学者划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情,意识层面的文化艺术.国内对于旅游资源的理解有一重要的相似性,即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如保继刚教授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而西方把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包括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甚至包括旅游交通等.二、旅游资源开发概述(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完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功能,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地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建议活动.(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通盘考虑,合理配置的原则统筹兼顾,分工协作的原则2.遵纪守法、分期实施的原则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效应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5.突出特色与坚持创新的原则独特性、特色性原则6.以人为本原则7.市场导向原则8.保护性原则(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地域性2.多样性3.综合性4.永续性5.文化性6.系统性7.阶段性8.层次性9.技术性 10.基础性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4)现代人工吸引物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按投资主题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政府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企业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民间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4)外商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东部地区的精品开发模式2)中部地区的特品开发模式3)西部地区的极品开发模式4.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2)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3)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4)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5)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四、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鉴和学习许多学科和领域已经形成的理论及方法.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应该遵循美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仅是单纯资源的“空洞”开发,应该具有色彩、样式、类型的转变和融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很多地方都十分类似,缺乏地方特色和视觉上的美感,因此还需要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人员具备美学的思想和底蕴.。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06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导向模式
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各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均面临 旅游增长乏力、经济效益不佳的困境,这一状况与世界旅游业的 迅猛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这种状况,人们开始寻求旅游 规划与开发的新模式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导向模式产生背景
初步发展阶段
市 场 导
增加旅游市场 相关问题研究
向 模
消费者行为学
式
规划方法与技术
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市场导向模式内容
焦点
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特色
规划思路
通过市场分析为旅游地提 供开发方向,让旅游资源 的开发与市场需求进行有 效对接。
特征
敏感性 客观性 组合性 经济性
一、市场导向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市场导向模式产生的实践背景
一些地区尽管本身没有什么具有特别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但它们 凭借自身拥有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客源市场,通过创造性地开发, 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旅游规划与开发界开始反思原有的规划理念和模式,最原始的出 发点应该是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其中潜在的需求可能比现实的 需求分析和把握更重要。因而,对旅游市场中现实和潜在需求的 研究及预测变成了旅游规划与开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市场导向模式的内容
(二)市场导向模式的规划思路
市场导向模式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分析为旅游地提供开发方向, 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 有了市场需求的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规划的综合优势,通过 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二
试论述风景资源开发的几种模式。
答:
一、观光型
1.山岳风景观光:
攀险峰,观奇石,探幽谷,游奥洞,是山岳风景观光的主要发展模式。
山岳风景观光旅游开发,要注重险峰、奇石、幽谷、奥洞等各风景点的区位,尽可能将各景点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人们在攀、观、探、游中,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水域观光:
以水资源为主,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分为海滨观光、湖泊观光、瀑布观光三类。
3.历史文化遗产观光:
将古代的风景资源加以开发,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其历史性、文化性、环境性。
二、度假型
度假型旅游是人们在一个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度假型旅游开发首先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景色秀丽。
这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基本条件。
2)气候宜人,空气清新。
3)交通方便,通讯便捷。
1.度假饭店:
度假饭店既向游客提供食、宿条件,同时还是构成环境美的重要因素。
其布局要因地制宜,注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水土流失。
利用建筑补充点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衬托建筑,使建筑增添质感与美感。
2.海滨浴场:
世界上对开发海滨浴场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条件,还没有统一的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海滨地区,都具备建立浴场的条件。
建立海滨浴场的自然条件,首先要海水清澈,无污染;其次要求为沙质海滩,脚感舒适;其三海底坡度要缓,一般坡段在1/10——1/60之间;其四海水波浪要小,通常波浪高度小于0.7米;其五沙滩应有一定的游客容纳量。
另外还要考虑海水温度、海流速度、海风强度等因素。
3.温泉度假:
温泉喷流而出,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温泉,多建成公园、温泉旅馆、休养院、理疗中心,开展休憩、保健旅游,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胜地。
三、游憩型
1.城市公园:
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居民游憩、社交、锻炼身体、文化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园在功能上通常划分为安静休闲、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儿童游乐、水上活动等游憩区域,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爱好的游客游憩活动的需求。
安静休闲区常设置茶室品茗、棋室对奕、湖边垂钓、庭园散步、锻炼身体、青少年学习角等活动场所。
安静休闲区,要求游人密度较小,故需大片的风景绿地。
安静活动的有关设
施与喧闹地区隔离,防止活动受到影响。
安静区无集中人流,可以远离出入口,选择树木较多、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景色优美的地方。
文化娱乐区可设露天剧场、游戏游艺、俱乐部、音乐舞蹈、时装表演、群众文艺及电子游艺等活动场所。
文化娱乐区是进行较热闹、有喧哗声响的活动,人流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
公园内的一些主要建筑往往设置在这里,因此常位于公园的中心,成为全园布局的重点。
布置时也要注意避免区内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干扰,使有干扰的活动项目相互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可用树木、建筑,土石等加以隔离。
由于人流相对较集中,因此要妥善地处理组织交通,与出入口有便捷的联系,以避免不必要的拥挤。
由于游人密度大,所以要考虑设置足够的道路广场和生活服务设施。
儿童游乐区可设儿童游戏娱乐、障碍游戏、迷宫、体育运动、电动游具、“勇敢者之路”等活动。
儿童游戏设施的布置要活泼、自然,最好能与风景结合。
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如学龄前和学龄后儿童要分开活动。
儿童活动区的建筑、设备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尺度。
建筑小品的形式要适合少年儿童的兴趣,富有童趣,使少年儿童心理上有新、奇、亲切的感觉。
区内道路要简捷明确,容易辨认,主要路面要能够通童车。
花草树木的品种要丰富多彩、颜色鲜艳,引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
科普教育区可组织展览、陈列、阅览、科技等活动。
有条件的公园可在园内建些动物园或植物园。
水上活动区,主要开展划船、戏水、浴场、冲浪等水上活动,引水筑池要自然流畅,要依附公园内的自然环境构筑。
2.游乐园: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周末的休闲游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俱乐部、文化宫、影剧院等传统的游憩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游乐园则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的青睐。
纵观已开业的游乐园,所以能吸引游客,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游乐设施将现代高科技技术、娱乐情趣和造型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给游客带来惊险、舒畅的刺激和享受。
2)游乐项目,造型新颖,趣味盎然,集游乐、健身于一体,把自然景色和游乐节目融为一体,是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之地。
3)乐园不断更新项目,淘汰旧的不受欢迎的项目,充实新的受广大游客喜欢的游乐节目。
4)项目新、规模大、功能全、服务优、环境美,使乐园成为一个以游乐为主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游乐城,其配套服务设施能满足不同的消费层次。
3.模拟景园:
模拟景园是一种人造风景。
它是再现历史上或者现代的名人、名著、名事、名景的再造风景。
模拟景园对一些风景严重困乏地区,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模拟景园作为人造风景,其主要的特点是观赏和娱乐。
因此它与游乐园一样,也需要突出主题,抓住新、奇、特和选择有利区位。
同时,模拟景园仿造某一名胜,造景要维妙维肖,切忌在真景面前再造假景。
模拟景园可分为浓缩一国风景名胜于某一空间的模拟景园,汇集世界各国名胜古迹于某一空间的模拟景园,浓缩一国人文史迹、风土人情于某一空间的模拟景园,截取历史长河的某一片断加以再现的模拟景园,根据文学名著设计建造的模拟景园。
四、国家公园型
在我国,国家公园型旅游区域主要指区域面积较大,风景资源相对集中的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往往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史迹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中国名山僧占多,往往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发源、发扬、光大之地。
鉴于中国的
自然、人文特点和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的分区模式,我国的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可分为原始区、自然区、史迹区、游憩区、服务区五大功能模块。
每个模块既互相独立。
又互为联系,既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突出文化史迹的历史性,同时还兼顾到观光游憩体系的完整性,进而形成国家公园的系统工程。
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可分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高级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遗址地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