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
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详细分析: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一向在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增长和经济的繁荣提高,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大机器、电力、化工、钢铁等新技术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这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代表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现实基础。
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
二、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回顾近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历史能够发现,科技的蓬勃发展必将会带来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世界科技中心在英国、法国、美国之间的转移也导致这些国家成为经济大国,这种随着科技发展的经济发展现象绝非巧合,是不可忽视的。
以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为例,日本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没有原料、缺乏市场、缺乏能源,日本采取了广泛引进国外技术的策略,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多项,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技术成果,这一策略有力的支撑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的提高,日本的国民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提出的新命题,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理念。
这一伟大思想的提出,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有力地捉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四个方面,论述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概括和理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创造性发展。
对当今和未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加快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谈到资本的发展时,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首创者,他们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通过考察和总结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进程进一步做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的科学论断。
具体阐述有如下三点:第一,马克思正确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属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产⼒的深刻内涵2019-05-30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产⼒”的深刻内涵马克思谈⼗⼋世纪的产业⾰命时指出:“随着资本主义⽣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次被有意地和⼴泛地加以发展,应⽤并体现在⽣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马克思这⼀思想被证实是正确的,说明了科学技术是属于⽣产⼒范畴的,但⼈们关⼼的是如何评价科技在发展⽣产⼒中的作⽤。
邓⼩平回答了这⼀问题,1988年9⽉,他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产⼒,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产⼒。
”在1992年,邓⼩平南巡时⼜指出:“经济发展的快⼀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产⼒。
”邓⼩平站在时代的制⾼点,深刻地揭⽰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概括。
这⼀思想的提出,使⼈们从本质上认识了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对⽣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
科技体系的确定,其发明成果迅速运⽤于⽣产,甚⾄可以不要任何设备就得到可观的效益,这⽐起从事机器操作速度要快多了,对⽣产⼒的发展起着直接性的推动作⽤。
在⼗五报告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产⼒,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要充分估量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发展综合,社会经济结合和⼈民⽣活的巨⼤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据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在美国农业发展中,1939—1972年⽤于科研、试验设计和⼯艺⼯作消耗⽀出的回收率为1∶4。
美国在1929—1969年促进劳动⽣产率提⾼的各种因素中,新的科学技术因素所占⽐重的递增情况为:1929—1941年为33.8%,1941—1948年为50.8%,1948—1953年为52.8%,1953—1964年为44.6%,1964—1969年为71.9%,其中教育和知识进展的贡献分别为37%和56.2%。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理论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当代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
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统一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践标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参考答案:(1)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
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详细分析: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一向在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增长和经济的繁荣提高,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大机器、电力、化工、钢铁等新技术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这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代表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现实基础。
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
二、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回顾近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历史能够发现,科技的蓬勃发展必将会带来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世界科技中心在英国、法国、美国之间的转移也导致这些国家成为经济大国,这种随着科技发展的经济发展现象绝非巧合,是不可忽视的。
以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为例,日本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没有原料、缺乏市场、缺乏能源,日本采取了广泛引进国外技术的策略,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多项,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技术成果,这一策略有力的支撑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的提高,日本的国民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
本文分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产生与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及内涵,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价值,进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产力;影响一、引言邓小平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邓小平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可以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经济,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到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
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我们。
而且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经济模式的21世纪,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对各个国家以及社会都是一种挑战与机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
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产生与形成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时,科学主要属于精神文明的成果高举近代科学革命旗帜的哥白尼天文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哥白尼用他的天体运行论( 1543年) 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当代科学技术讲义
《当代科学技术》讲义2013年9月当代科学技术第一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容:科学和技术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节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一、科学及科学的作用Science,来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是“知识”、“才能”的意思。
综合19世纪以来中外关于科学的各种定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内涵: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三层意思:1.科学是人对客观知识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3.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二、技术及技术的作用1. 技术概念与科学的概念一样,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古代,技术乃是技巧、技艺、技能的总称。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技术活动的领域扩大了,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技术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科学成了技术的先导;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指工具和设备,即硬件,而且还包括引导、协调和规范工具和设备相互作用方式、活动程序和过程的软件。
概括当代技术的整体面貌,我们把技术定义为:技术是指人类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物质手段以达到利用、控制和影响自然和社会的系统,它是人们的知识能力同物质手段的结合。
现代技术的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2.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日益密切。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
目的不同──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发现、揭示客观规律,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目的则是改造世界,是要利用客观规律,使人们适应和影响自然界,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方式和效应不同──科学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自由探索,而技术活动一般都有明确的实用目标。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高永贵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因而,这一论断包含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对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发生后,在机器大工业中应用科学技术的状况做了理论分析和概括后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①,“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②,“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③。
这些论述,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本质。
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在当时还不可能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并加速转化为技术成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
尤其是本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是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的确切概括和评价,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论断,不仅从质的规定性上肯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而且第一次从量的规定性上指明了科学技术在数量上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技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
因此,这里的“第一”是“最重要”或“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就是说,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紧密相联。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
劳动者就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任何劳动,都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是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统一。
“新质生产力”交流发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新质生产力”交流发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我们掌握5大门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最终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使C919顺利投入商业运营;我们不断推进结构创新和电化学体系创新,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全球。
相关案例充分说明: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货架”。
既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更关注“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1.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怎么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怎么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段时间仔细阅读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概论》,这本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通过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三次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以及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机制这六个章节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论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谈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时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他还深刻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这一思想被证实是正确的,说明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但人们关心的是如何评价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
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问了这一问题,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启程,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启程,得出结论的科学结论。
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归纳。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既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特点,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辨认出自然的能力。
做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改建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含在社会生产力之中。
科学技术一旦扩散和促进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沦为现实的、轻易的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说我们,科学技术特别就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扩散,同它们融合。
这一思想的明确提出,并使人们从本质上重新认识了科学技术,多样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背景下,邓小平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中华民族如何走向振兴这个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课题,科学地总结了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极其重要的发展。
第五章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突出的是:( )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C.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D.姓“资”姓“社”问题2.“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A.不重视发展生产力B.不重视改革开放C.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D.忽视了中国的国情3.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 )A.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B.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C.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D.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5.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即:( )A.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B.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D.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6.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这段话强调的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二、多项选择1.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是:( )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C.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D.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 ( )A.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B.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D.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E.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3.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C.发达的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4.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巩固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起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者: 专业论文网来源: 专业论文网时间: 2011-11-21 22:02 点击: 483次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20世纪末期近20年的政治事件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他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成果,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新科技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新时期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直接理论依据。
深入地学习这一科学思想,对我们主动地、自觉地贯彻实践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起始时,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参与世界生产力调整的机遇。
起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由于缺乏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应奠定的产业基础和处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贫困,使事实上已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再一次落后。
第三次产业革命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80年代达到高潮。
这次科技革命的前期我们已经错过,在进入80年代后中国必须赶上这次科技革命的最高潮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
”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
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
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的远见卓识,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进一步向前发展,并且把科技、生产力发展、强国富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包含着这样一些内容:1、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看,科技进步始终起着火车头的作用。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产⼒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产⼒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产⼒”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产⼒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平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思想武器。
近⼏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掌握,正在成为越来越强⼤的物质⼒量。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产⼒呢,本⽂就从以下⼏个⽅⾯进⾏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是第⼀⽣产⼒提出内涵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产⼒的提出1978年3⽉18⽇,在全国科学⼤会上,邓⼩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产⼒这⼀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985年3⽉7⽇,他在全国科技⼯作会议上,⼜进⼀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产⼒”的论述。
1988年9⽉,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产⼒,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产⼒。
”①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的谈话中⼜说:“经济发展得快⼀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产⼒。
”①“科学技术是第⼀⽣产⼒”是邓⼩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科学技术是第⼀⽣产⼒的内涵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产⼒和⼈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的推动。
当前,以微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类经济⽣活⽅式带来质的变化。
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新的重⼤飞跃。
科学技术是第⼀⽣产⼒,代表先进⽣产⼒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现代科技每前进⼀步,都引起社会⽣产⼒的深刻变⾰,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了第三次新技术⾰命,以信息技术和⽣命科学为核⼼的当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产⼒的发展发⽣了⾰命性的变⾰。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结合当前中国的发展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这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密不可分,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推动创新。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科教兴国一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
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二当前国际形势从当今国际竞争、国力的较量在于科学技术的竞争、较量来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及当今国际竞争的作用不容忽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都要从发展中国家引进大量的人才,也就是说每年都要从发展中国家掠夺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源,如现在美国在考虑把外国科技移民的顶限,从每年的万人增加到万人等。
发达国家这种对外掠夺人才、掠夺人才科技资源的做法,造成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人才优势,从而继续确保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进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是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
第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因而是知识形态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
因此,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即一种精神生产力,而当其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结合即构成物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即将科学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
马克思、恩格斯把后一个方面视为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根中途径。
第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
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恩、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不断演进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
本文分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产生与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及内涵,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价值,进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产力;影响一、引言邓小平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邓小平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可以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经济,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到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
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我们。
而且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经济模式的21世纪,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对各个国家以及社会都是一种挑战与机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
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产生与形成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时,科学主要属于精神文明的成果高举近代科学革命旗帜的哥白尼天文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哥白尼用他的天体运行论 ( 1543年) 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或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主要阐述了两个基本内容,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1.1封闭和自我孤立造成落后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改变。
近些年来我国的落后是由于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随着世界的变化和历史的前进而改变。
我们封闭了二十年,也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了二十年。
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封闭孤立,而是要与时代接轨,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他进而指出,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学技术。
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
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奋起直追的重点环节,看到了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1.2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但是这仅仅是针对生产力的简单要素而言的,而更复杂、更高级一些的要素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还说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这里科学技术显然被当做生产力的要素了。
况且马克思直接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促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促使他敏锐地发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谈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时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马克思这一思想被证实是正确的,说明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但人们关心的是如何评价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
邓小平回答了这一问题,1988年9月,他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又指出:“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概括。
这一思想的提出,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了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技体系的确定,其发明成果迅速运用于生产,甚至可以不要任何设备就得到可观的效益,这比起从事机器操作速度要快多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直接性的推动作用。
江泽民在十五报告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要充分估量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
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合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据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在美国农业发展中,1939—1972年用于科研、试验设计和工艺工作消耗支出的回收率为1∶4。
美国在1929—1969年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新的科学技术因素所占比重的递增情况为:1929—1941年为,1941—1948年为,1948—1953年为,1953—1964年为,1964—1969年为,其中教育和知识进展的贡献分别为37和。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科技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自然科学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周期缩短。
19世纪以前的蒸汽机从发明到生产用了100年,电动机用了57年,无线电用了35年,汽车27年,进入20世纪后,电视机用了12年,晶体管用了5年,激光器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仅用了1年,而电脑软件技术,新能源技术几乎每天都进步一大截。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能产200万吨的标准带钢热轨厂,用人工传统技术控制生产,每周仅产500吨,而采用新技术后,每周产量高达5万吨,整整提高了100倍。
生产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二者相互渗透,每一项新的发明都能够为改进生产方式提供基础,生产的发展都与科学相
联系。
版权所有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使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加。
二、高新科技对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科技领域内的任何突破,都能够带动经济向前迈动一大步。
邓小平南巡时就指出了这一点.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良种培育技术这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规模日益增大。
这些技术有着很多的优点,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向前发展。
袁隆平从1960年开始水稻的研究,到1971年创造出了“灿型杂交水稻”这个新品种自1979年推广到1988年,尽增产达600多亿公斤。
这不仅解决了产量低的问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这一高科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我国北大方正集团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高科技成果,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
邓小平在1992年就说:“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劳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