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大产业我国产业结构研究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内生性理论
对 我 国产业结构调整 的研究
— —
产黪 经
基 于 比较优 势 的 内生 性 理论
安 徽 工 业 经 济职 业技 术 学 院 口 朱 颖
摘 要 : 着 生 产 力 水 平 的提 高 和 国 际 分 工 的 扩 大 , 产 技 术 、 随 生 资本 积 累 、 市场 结构 和 政 策 干预 等 因 素 都 将 对 一 国 的 比较 优 势 有 重要 影 响 , 比较 优 势 的 内生 性愈 加 明显 。 如 何 利 用好 比较 优 势的 内生 性 来促 进 我 国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将 具 有 深远 的 意义 。
( ) 二 比较 优 势 的 内生 性 内 生 性是 相对 于外 生 性 而 言 的 ,是 指 在经 济模 型或 经 济 计
在 我 国 出 口商 品 的 构 成 中 ,以 劳 动密 集 型 型 为 主 的 初 级 产 品 的 出 口逐 年 呈 现下 降 趋 势 , 由 18 90年 占 出 口总 额 的一 半 以
所 占的 比重 得 到 了迅 速 增长 。
19 9 3年 我 国第 一 、 、 产 业 在 国 民 经 济 总值 中所 占有 的 二 三 比重 分 别 为 : %,7 3 %,9 9年 这 一 比重 分 别 为 1%,9 2 4 %,3 19 0 8 4 %,
3%, 20 3 到 0 4年 , 一 比重 分 别 为 1%,3 3 %。这 个 时 期 , 这 5 5%, 2 重 工 业 比重 显 著 增 长 , 力 、 铁 、 械 设 备 、 车 、 船 、 工 、 电 钢 机 汽 造 化 电 子 、 材 等 工 业 成 为 国 民经 济 成 长 的 主要 动 力 。 见 , 一 时 期 , 建 可 这 第 二 产 业在 G P中 所 占 比重 迅速 上升 , 第 三 产 业 比重 变 化 不 D 而 大 , 持 在 3 %左 右 。 维 0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三大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可以称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大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从技术革新、经济全球化和人口结构变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三大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一、技术革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技术革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第一产业中,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得农民劳动强度减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第二产业中,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工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改变了劳动力需求和工作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得到了全面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第三产业中,技术革新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经济、共享经济和创新科技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零售、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
新兴行业如共享经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了服务业的升级和转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经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对三大产业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第一产业中,经济全球化使农产品贸易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促使农业生产转型和升级。
在第二产业中,经济全球化使得工业产能转移和分工进一步加深。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从而推动了全球工业分工和贸易发展。
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产业将进一步壮大,而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可能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发展。
在第三产业中,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服务业的国际化和发展。
跨国公司进入服务业领域,如金融、咨询、文化传媒等,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浅论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浅论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 郑州大学国际学院 戎芳毅 / 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更具话语权。
在国内,国民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科技、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值得每一个人骄傲。
不可忽视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当前我国的产业发展的着重要点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同样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轨。
产业结构由量变变成质变才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产业结构由较低形态向较高形态转变的过程和趋势。
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实现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合力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各部门之间能够柔性灵活、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
(1)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各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产值增加。
产品的的多样化,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带动国内消费,作为三大马车的消费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总目标之一,也是牵动国计民生的重大、不容忽视、势必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三大产业的比重实现了第三产业领先,第二产业紧随其后,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总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以满足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增强第三产业就业“扩容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国计民生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的动态特点。
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本文通过1978-2009年统计年鉴中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跟不上国际的步伐,那么必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
下面就将通过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并探究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图1、图2表明了1978-2009年我国的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长状况。
图1 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情况图2 1978-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从以上两张图表中,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第一,随时间推移,我国的第一产业远没有其他两个产业发达。
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其基础地位相当脆弱。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相差甚远。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致使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放弃在家务农。
许多农村的田地荒芜,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农业发展自然出现远远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情况。
第二,我国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如上图所示自1996以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非常增长,几乎呈垂直向上趋势,第三产业虽紧跟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但仍居其后。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体系,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演变
具有重要意义。
从开放到今天,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三大产业”向
“四大产业”转变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开放以前,中国的产
业结构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以农业、工业、建筑业为“三大产业”,其中,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较高,但技术水
平较低,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限制。
开放以后,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一
系列深刻的变革,从“三大产业”向“四大产业”演变,即增加了服务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其中,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工业越来越重要,而
服务业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经过多年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今天经济发
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主导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是存在主导产业的明显
变化,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
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有所提高。
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基于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实证研究
另一 种是 非市 场化 F I 径 , D途 即产业 转 出国 向产业 转入 地移 植 、 输入 资金 、 术等 重要 的生产 要 素 。 技 发展 中 国家 吸收 F I通 过对 国内外两 种 资源 的合理 配置 与充 分 利用 , D, 其产 业 结 构调 整 与优 化 升级 将 受 到强 有力 推动 , 各种 外 溢效应 使转 入 国生产 效率 大 幅提 高 。 由于 国际产 业转 移通 常采 用 F I D 与对外 贸易 两种 途径 , 因此 , 理论 界在 研究 其对 我 国产业 结构 的影
第 18卷3月 2 2 年 第 2期 0 1
苏 州 syo 院 i 报 ( e学 版 g 社 Junl f uhuU i 科i f cec n会 科h ooy( oi c ne ora o zo nvr 技 学 学neadTc nl) Sca S i c ) S e t S l e
中 图分 类 号 :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5(0 1 0 0 2 —0 17 0 9 2 1 )2— 0 3 6
1 .文 献 研 究 综 述
近年来 , 随着 全球经 济 一体 化进 程发 展 , 国际产 业 结构调 整 呈现 新浪 潮 。各 国不 断提高 其产 业开 放
云, , 男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 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投 资经济与企业跨 国经 营研究 ;
皴 , , 州新 灏 农 业 发展 有 限公 司总 经 理 , 济 学 博 士 。 男 苏 经 2 3
集 型产业 , 这对 我 国产 业结构 优化 与升级具 有重 大促 进作 用 。 江小 涓通 过 对 F I 业进 行 问卷 调查 , … D企 证 明 了大部 分 F I D 企业 都提 供 了母 公 司先 进或 较 先进 技 术 , 利 于我 国产 业结 构 升 级 。 赵 红 使 用协 这 整分 析与格 兰杰 因果检验 方法 , 明了在我 国 F I 证 D 与二产 比例 不存在 协整关 系 , 是 F I 但 D 是二产 比例 的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依据 , 来判断 经济发展不 同阶段上 的产业结构是 否达到 了合理 化。 钱纳里等 人认 为 , 各产业 占国 民经济 的比例 , 必须 和经济发 展 的阶段 、 水平相适 应 , 不会 妨碍经济发展 。 国际标准” 才 “ 是根 据 世 界 主要 发 达 国 家 工 业 化 进 程 中 三 次 产 业 比 重 变 化 的 经 验 数据得来 , 实能够基本反映产业结 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 确 但 是 , 国际基准 用来 作为北 京市产业结构 合理化 的评断 把 标 准 有 两 个 缺 陷 。 其 一 , 准 产 业 结 构 是 根 据 各 国 同一 经 济 发 标 展 水平 上 产 业 结 构 的 统 计 数 据 进 行 回归 分 析 得 到 的 , 各 国 在 而 同 一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上 所 处 的 经 济 时 期 和 经 济 发 展 环 境 是 不 同 的 , 国 际经 济 环 境 、 内资 源 禀 赋 、 界 科 技 发 展 水 平 以 及 所 如 国 世 选 择的发展战略是各不相 同的。 以很难用一种标 准模 型来准 所 确 判 断 所 有 国家 不 同 时 期 各 国 产 业 结 构 是 否 合 理 。 其 二 , 京 北 市作为一个地 区而非 国家 , 其产业 结构 的判 断应与主权 国家 区 别开来 。因此 , 国某 一地 区的产业 结构往往 与主权 国家有所 一
的 比重 来 近 似 的反 映 。 4产 业 增 长速 度 是 否 协 调 。各 产 业 的增 长 速 度 客 观 上 是 有 . 差 异 的 。 如 罗 斯 托 认 为 , 论 在 任 何 时 期 , 至 一 个 已经 成 熟 正 不 甚 并继续增 长的经济 体中 ,经 济发展 的冲击力 之所 以能 够保 持 , 是 由于为数不多 的主要成长 部门迅速扩 张的结果 , 而且这些部 门的扩张 又产 生了对其他产业 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的作用 。因此 在某一 发展阶段 , 经济体 中的某些 产业部 门发展速度快 于其 他 产业部 门是正常 的 , 也是 必须 的。但 是如果各产 业的发展速度 差 距 过 于 悬 殊 或 者 波 动 过 大 , 会 引 起 产 业 结 构 的失 调 , 而 就 进 影 响 经 济 稳 定 持 续 发 展 。 业 增 长 速 度 的 协 调 性 我 们 可 以通 过 产 各 产 业 增 加值 的 增 长 速 度 来 分 析 。 5产 业 之 间 的联 动 性 。 业 之 间 存 在 着 投 入 与 产 出 的 联 系 , . 产 表 明 了产 业 之 间 相 互 依 赖 和 相互 影 响 的关 系 。 调 的产 业 之 间 协 的相互联 系方式是相互服务 和相互促进 的。 如果各产业 之间能 够做 到相 互服务 和相互促进 , 么它们之 间的联 动性就是协 调 那 的; 之 , 是不协调 业 结构 合 理化 的含 义 及 判 断标 准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探讨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探讨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为什么要重视它?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呢?一、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三大产业原本是相互独立的,分别从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也越来越强。
因此,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其实就是要在各自的领域内互相协调,保持互相依存关系,共同建设一个融合了三大产业的合理经济结构,以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上,而且也关系着中国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
那么,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1.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转型,需要适应国际经济竞争和市场需求。
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就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双创”和“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革和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提升就业水平: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进而扩大就业机会。
随着服务业占比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开始涌现。
这些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能够为蓬勃发展的经济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3.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不仅仅要依靠制造业,也需要服务业的支持。
制造业需要依赖于服务业的支撑,而服务业具有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
因此,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可以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三、如何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合力,在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协调和创新。
这里就简要地介绍一下如何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1.加大政策力度:政策是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政策目标必须体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我国三大产业增长趋势分析
我国三大产业增长趋势分析我国三大产业增长趋势分析引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正迅速走向新常态,三大产业的增长趋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对我国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增长趋势分析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传统农业生产部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的增长趋势正在发生变化。
以下是对第一产业增长趋势的分析:1. 提质增效: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的效率逐渐提高,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如遥感和无人机,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规模效益。
2. 多元化经营:农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转向多元化经营。
他们将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电商销售等作为第一产业的拓展方向,以寻求更好的利润空间。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农业增长。
例如,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农产品存储和物流设施,以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
第二产业增长趋势分析第二产业是指工业生产部门,包括制造、建筑、能源等行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的增长趋势也在发生变化。
以下是对第二产业增长趋势的分析:1. 环保技术升级:我国在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来满足政策要求。
因此,工业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升级,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广高效节能设备,以及加强污染治理等。
2. 产业转型升级: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我国工业企业正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朝着高端制造业、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
例如,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以及加强企业间合作与创新等。
3.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我国正通过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来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作者:王宏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摘要: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二、三、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之下,三大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三大产业内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优化一、产业结构相关概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进行现状分析。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也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
二、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平稳,并逐步放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2014年占GDP总值的9.1%。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GDP的比重最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仅次于第二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并于2012年占GDP的比例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43.1%,而第三产业占到47.8%,超出第二产业不到5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内部存在问题1.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农业和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内部占比最大,最近几年有下降趋势,随着交通运输变更加便利以及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内陆地区对海鲜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渔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将会增加。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率低,占将近40%的人口只创造10%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学论文三大产业
国民经济学论文三大产业国民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的学科,主要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这三大产业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
第一产业是指以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包括农、牧、渔、林等农业活动。
在过去,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但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产业是指以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产业是指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为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三大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发展三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发展,需要适应农业生产的结构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推动,增强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在制造业、建筑业等方面起到支柱作用,引领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我国三大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我国三大产业聚集与全因素生产率探究本文探究了我国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的影响。
通过对1980年-2019年间的实证分析,发现三大产业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三大产业的聚集可以提高全因素生产率。
另外,本文还探讨了三大产业的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探究效果对于增进我国经济可持续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大产业、聚集效应、全因素生产率、影响机理、政策建议Introduction:我国经济快速进步,三大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主要支柱。
然而,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与整合问题一直存在,影响了我国的经济进步。
因此,探究三大产业的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的影响,实现三大产业的有机整合,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证分析,探讨三大产业的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理。
最后,依据探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接受面板数据模型,选择1980年-2019年间的数据样本,思量聚集效应、全因素生产率等变量,对三大产业的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其影响机理。
Results:本文探究发现,我国三大产业的聚集对全因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全因素生产率。
详尽地,当三大产业的聚集度提高1%时,全因素生产率平均上升0.5%,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得到了验证。
另外,本探究还探讨了三大产业聚集效应对全因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一方面,三大产业聚集茂盛的经济环境为创新提供了基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另一方面,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也能够提高全因素生产率。
Conclusion:本文对我国三大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全因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大产业聚集可以提高全因素生产率。
在影响机理上,三大产业的分工、协作、竞争和创新等方面形成的整合效益是使得三大产业聚集能够增进全因素生产率的重要原因。
我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 市 带 ” 初 是 由法 国地 理 学 家 戈 特曼 提 出的 , 为 都 最 称 M gl o s 都 市 带是 都 市 圈效应 扩 散及 影 响 的空 间 延续 , eo pl。 o i 通 常表 现 为轴 向扩 散 、 带状 分 布 , 即主 要 沿 着 一定 方 向( 通 常是 以交 通 主 干带 为 主 ) 向外 蔓 延 、 散 , 通 过 点一 面融 扩 并 和 , 及更 为 广泛 的区域 ( 1。 都市 圈是 在 城市 群 进一 波 图 )而 步 发展 的基 础上 , 因城 市 间功 能 聚集 、 作 协 同 、 运 点一 圈 一 线空 间结 构 布局 E趋 突 出所 形成 的 城市 区域 。都市 圈 在 国 t
州 、 海 等 市作 为 我 国较 早 开 放 、 放 度 较 大 的地 区 已形 珠 开 成 了相对 完善 的 市场 经 济发 展制 度 。长 三 角都 市经济 圈 已 被 G t a 为世 界 第 六 大都 市 圈 。 地 处我 国 的沿海 中 om n列 t 它 部 , 长 江人海 口, “ 扼 集 黄金 海 岸 ” “ 金水 道 ” 与 黄 于一 身 , 以 上海 市 为 中 心 , 括 江 苏 的 南 京 、 州 、 锡 、 州 、 州 、 包 苏 无 常 扬 镇江 、 通 、 南 泰州 8 地级 市 , 江省 的杭 卅 、 个 浙 I 宁波 、 湖州 、 嘉 兴 、 兴 、 山、 绍 舟 台州 7 地级 市 。 三 角是 我 国最 大 的经济 个 长 核心区 , 也是 世 界 各 大河 三角 洲 人 口数 量 最 多 、 密度 最 高 和城镇 化数 量最 多 的地 区 。
势的增强以及科技革命 的迅速发展 , 许多国 家特别是发达
国家正 着 手对 本 国产业 结 构 进 行 前所 未 有 的 战 略性 调 整 。
我国产业结构的分类
我国产业结构的分类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这些产业在我
国的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农业。
农业是我国最大的产
业之一,它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满足了人们的
基本生活需求。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之一,包括制造业、采矿业、能源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产值不断增加,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建筑业也是第
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也蓬勃发展。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服务业在我国的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包括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教育、医疗、旅游等各种服务行业。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
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的分类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复
杂性,不同产业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和进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需求。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摘要: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二、三、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之下,三大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三大产业内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优化一、产业结构有关概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分割展开现状分析。
第一产业包含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含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也包含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
二、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平稳,并逐步放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2022年占gdp总值的9.1%。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gdp的比重最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仅次于第二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并于2022年占gdp的比例超过第二产业。
2022年,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43.1%,而第三产业占到47.8%,超出第二产业不到5个百分点。
(二)三次產业内部存有问题1.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能发生改变。
农业和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内部占到比最小,最近几年存有上升趋势,随着交通运输变小更加便捷以及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内陆地区对海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量减少,渔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将可以减少。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率低,占将近40%的人口只创造10%的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低,每年经中央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约为1万项,但其中可用于推广的只有30%,与部分发达国家的90%以上的推广率形成巨大反差。
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冯其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9期摘要:三大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在不断调整。
各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反映了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根据现状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大产业现状对策建议一、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现状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三大产业与GDP的增长的关系可以从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大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4-2015年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发生变化。
总体来看,第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且均低于10%。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发生变化,但总体占比较大。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较大,2004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40%,2015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
(二)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从图2.2可以看出,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不同的。
第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在二十年间几乎保持不变,低于10%,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在发生波动,贡献率接近50%,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在波动上升。
从图2.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几乎没有变化。
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在不断波动,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2013年,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与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持平。
二、政策建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放缓这与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
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三大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大产业与产业结构——关注农业一、三大产业1、第一产业: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作广义农业。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2、第二产业:主体为工业,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1)为其他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等重要条件。
(2)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3)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被称作广义的服务业。
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①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②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③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④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二、产业发展趋势三大产业构成的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产业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化:高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农业: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发达国家已普遍下降到3%以下。
2、工业:新兴工业比重提高,传统工业更新改造。
工业在GDP中比重总体下降。
发达国家的工业比重大多下降到30%以下。
3、第三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增多的物质财富和提高的生产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使其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有些达到了70%以上。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低三、重点关注农业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长期聚焦“三农”问题,可见农业是立国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三大产业的我国产业结构研究1978年改革前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此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但是改革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膨胀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第二产业增速,使一系列战略在实践上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甚至加剧其失衡。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1、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前的1953年-1978年相比较,改革后的1979年-2009年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前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52年的51.0%下降到1978年的28.2%,由20.9%上升到47.9%(其中工业由17.6%上升到44.1%,建筑业由3.2%上升到3.8%),由28.2%下降到23.9%。
这些数据表明:这期间,产业结构处于全面极端的失衡状态。
说全面,不仅第一、二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建筑业虽略有上升,但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说极端,不仅农业滞后于工业已经达到顶峰,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极不正常的下降。
在后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9年的10.6%,第二产业由47.9%下降到46.8%(其中工业由44.1%下降到40.1%,建筑业由3.8%上升到6.7%),第三产业由23.9%上升到42.6%。
这个时期,农业年均增速由前一个时期的2.1%上升到4.6%,其比重下降是由于其增速仍然低于第二、三产业。
但其下降速度趋缓了。
在前一个时期,农业比重年均下降0.88个百分点,后一个时期为0.57个百分点。
至于这个时期工业比重下降以及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都没有到位,但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可见,改革以来,原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况已有很大改善。
2、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就农业来说,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空前未有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比如,作为农业主要产品的粮食产量,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超过50000万吨,2009年达到53080万吨,改变了1999年-2007年连续九年产量低于1998年产量(这年粮食产量为51229.5万吨)的局面。
但当前粮食供需仍是一种紧张的平衡。
作为粮食稳产基础的体制、机制和技术、物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根本解决。
就第三产业来说,在许多工业的产能和产品过剩问题突出存在的同时,经济社会亟须的第三产业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03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2%,上中等国家为59%,高收入国家为71%。
我国已经步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但我国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而且大大低于下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
这就突出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
所以,总起来似乎可以说,改革以来,改革前存在的那种产业结构全面极端的严重失衡状态已有很大改变,但就现状来说,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二、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1、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平等性经济改革以其固有的不平衡性对各次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等的。
这样,经济改革就在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各次产业增速带来了差异。
纵观我国经济改革史,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规律性现象:一是就三次产业来说,哪个产业改革快,其增速也快;反之亦然。
1979年-2009年,第二产业改革进展比第一、三产业都大。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改革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滞后的。
作为第三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垄断行业和社会事业的改革,在很长时间内也是滞后的,只是在新世纪以来才加快了改革步伐。
与这种改革进展不平衡相联系,尽管第二产业的基数比第一、三产业大得多,但其增速却比第一、三产业快得多。
二是就各个产业本身来看,也是哪个阶段改革进展快,其增速也快;反之也如此。
这一点尤为明显地表现在第一产业方面。
1979年-1984年,农村普通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并与集体化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进展快,增速也快。
这期间农业年均增速高达7.3%。
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农村改革相对滞后,增速下降。
1985年-2000年,农业年均增速下降到3.8%。
但新世纪以来,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主要是在作为最主要农产品的粮食方面实现了市场主体自主流通、市场定价的流通体制;实现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创新。
在市场化取向改革(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没有整体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改革以后,投资膨胀机制只是在中央政府层面和改革已到位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发生了改变。
而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膨胀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多年来,地方政府盲目地追求政绩工程,对地方政府来说,追求政绩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快发展第二产业。
在一定社会生产资源的条件下,第二产业的过快发展,必然挤占发展第一、三产业的资源,从而阻碍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会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甚至加剧它们之间的失衡。
这种盲目追求第二产业速度的实践,还会使一系列战略在实践上偏离正确的轨道。
我国工业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靠科技进步,但粗放的经济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当前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增加投入,特别是物资的投入,而这些物资主要是第二产业提供的产品。
这就必然推动工业高速增长。
而且,工业高速增长,市场需求旺,产品容易销售,企业就缺乏改进技术的市场压力。
这样,原来存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就缺乏向集约方式转变的动力。
于是,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粗放增长方式的凝固化。
这种凝固化使得工业发展继续主要依靠投入物力,从而继续推动工业的高速增长。
改革以前乃至改革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实行的都是农业哺育工业战略。
这种战略显然是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在新世纪初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以后,国家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支出,已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巨大规模。
这也正是新世纪以来,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
但即使在这期间,在落实这项战略方面仍没有完全到位。
如果仅就来自农村的税收与国家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相比,那就有充分根据说,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已经得到了完满的贯彻。
但如果考虑到多年来地方政府由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而获得的巨额收入,以及农民工工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工资。
这样两种情况,那就远不能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这样,即使在新世纪以来,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农业而有利于工业发展。
3、产业结构认识上的不足改革以来,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并未减弱。
但在对工业增长方式方面的认识上,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改革前粗放经营方式上。
其结果不仅导致了过多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而且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对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来说,这方面的认识也未到位。
在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两方面都是如此。
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只要把我国在这方面的情况与同是作为新兴国家的印度做一下对比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尽管两国国情不同,但印度在信息服务业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的事实,总是表明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低端服务业方面,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住宅商品化改革的决定性进展和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迅速发展,诸如社区和家政服务业等低端服务业已经具有发展成为巨大产业的现实性。
尽管这方面已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对第一、三产业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也是这些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对策当前,我国尽管还面临着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状态,但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都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在国内,我国至少还有20年良好的经济发展时机。
这个战略机遇期不仅使得我国经济仍然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赢得平稳较快发展,而且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体制、机制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政策和经验等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在国际方面,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冲击的同时带来机遇。
本文认为利用有利时机优化产业结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深化经济改革,加快第一、三产业改革的步伐就第一产业来说,除了继续全面深化农村各项经济改革以外,还要着力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加快城镇化和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就第二产业来说,除了要继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继续扩大开放,要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实行环境污染补偿制度,以遏制工业(特别是其中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工业)的发展;还要积极推进统一、有序、平等、充分竞争的市场改革,以淘汰和遏制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
特别是要积极治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膨胀机制,以遏制工业的过快增长。
就第三产业来说,要加快垄断行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并扩大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
2、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投入物质资源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显然会从削弱物质需求方面遏制工业的过快增长,同时又会带动作为第三产业最重要组成的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会加速以人多地少为特征的农业的发展。
就生产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
这种经济是以集约经济增长方式为前提的但它又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如果说,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那么,实现低碳经济则破题不久。
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理念,它以强大的生命力迅速获得许多国家的认同,有些国家已就此进行规划和立法。
在我国,低碳经济也是方兴未艾。
我国在发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再制造业也已经起步。
实践证明:低碳经济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不仅在改变当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方面,而且在改善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环境方面,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毛根林.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1[2]中国统计年鉴,2009[3]房朝君.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4)[4]王业涛,王清.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5]曾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2009,(5)[6]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作者简介:刘琦(1987-),女,黑龙江绥化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高技术产业效率方面的研究;任雅慧(1986-),女,山西太原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