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助力会计改革与发展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助力会计改革与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无论是会计审计准则、内部控制标准的贯彻实施,还是宏观经济决策与微观经营管理,都更加倚重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基础,对会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所确立的“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规划》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勾勒了未来五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夸姣蓝图,对于全面推进新时期会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助力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会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各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内部管理,国家社会管理、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以及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等各个方面。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

会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辟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和变革力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发布了《2022—2022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各部门、各地区提出了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完善国家信息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程,也对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惟独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干深度挖掘会计的信息功能,才干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才干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实用目标,才干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经济资源。

会计信息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员、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经济信息的主载体,对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企业加强微观管理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总体演变和发展1993年以前,是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企业会计制度;1993—2001年,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以后,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蓝本而制定的适用于除小型企业,金融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我国自新中国成立总体上经历: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今天主要介绍近17年来的演变发展属于第三阶段,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2、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引发我国会计风暴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农业,交通,铁道,民航,邮电,商品流通,理由和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

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3、我国加入WTO是中国会计进一步向国际惯例其中经历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形式到实质的协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特色,反映了相关环境的要求。

对此可以分为形式协调(1993年—2000年)和实质协调(2001年以来)两个阶段。

(一)形式协调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二)实质协调我们之所以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形式协调,是因为当时改革的内容主要限于会计等式、成本计算内容、会计报表体系等一些形式方面,仍然是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财务决定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说只是簿记制度的改革,真正还会计制度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于一体并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基本采用国际惯例的是2001年的会计制度。

所以我们将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协调。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

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向前推进。

本文阐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会计改革会计模式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准则体系一我国原来的会计模式是建国初期为克服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局面,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和决算的编审为主要内容。

当时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繁多、过于庞杂。

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间曾进行过几次会计改革,比如:1956年精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制定简易会计制度;1958年又提倡“大力简化”、“大破大立”,出现了“门框账”、“脑袋账”、“无账会计”、“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外国去”,等等;1964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简称“八字”方针),财政部发出《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和《预算会计工作的改革要点》,提出了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要求,《纲要》和《要点》刚刚开始实施,“文革”开始,会计改革被中止。

由此可见,“文革”以前所进行的会计改革,主要是在繁与简之间进行的,科目报表繁杂就简化,简化过头再恢复,繁也罢、简也罢,都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后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

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正是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的。

20多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会计同仁的艰苦努力,初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系的关键时期。

为科学规划、全面指导未来五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中心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财政“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会计行业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政中心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制化建设得到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有效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修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医院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率先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推动管理会计有效应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发布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权力制约提出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稳步推行;以《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全面实施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及其特殊支持计划、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会计名家工程等高端人才培养工程,稳步推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改革,大力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全面贯彻《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56号),注册会计师行业较快发展并不断做强做大,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和社会公信力稳步提升;会计学会、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会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汇总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汇总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汇总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指导会计工作的重要文件,旨在推进会计,促进会计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下是对《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解读汇总。

一、总体要求《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会计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智能化会计管理;遵循市场化原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加强会计监管,保障财务信息可靠性;加强会计师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二、重点任务《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会计与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完善会计制度体系,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严格会计准则与处理程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加大会计诚信建设力度,提高经济运行的规范度。

三、措施《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化会计体制,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会计准则建设,提高准则适应性和指导性;加强会计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会计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四、发展目标《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会计与发展的发展目标,包括:建设现代会计制度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效果;加快推进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中国会计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五、推进路径《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会计与发展的路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的落地实施;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会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1995.12.15•【文号】财会字[1995]71号•【施行日期】1995.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财会字[1995]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国务院有关部、委、总公司、行业总会,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财务部: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会计改革的深化和会计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服务,我部在1991年发布试行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会计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废止。

现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你们,请根据本地区、本部门会计工作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实施中的有关要求如下:一、要广泛宣传学习《纲要》的基本内容。

要结合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未来十五年会计改革与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统一各级领导和广大会计人员对会计改革和会计工作的认识,明确新时期会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结合实际,制定落实《纲要》的规划。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纲要》为指导,在全面总结会计工作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推动本地区、本部门会计工作的稳步发展。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改革。

会计工作涉及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会计改革的进行将对整个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实施《纲要》中,既要统一行动,全面推进,又要区别情况,重点突破;既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又要注意协调,慎重行事。

凡涉及全局性的改革措施,必须按我部的统一部署进行;凡属于开创会计工作新领域或带有探索性的工作,必须经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改革开放30年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1985年分布会计法
1992年南巡讲话,十四大提 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 标
1993年第一次修订会计法
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的出现 1999年第二次修订会计法
对外开放的深入
2000年国务院发布企业财务
会计报告条例,修改资产负
债定义
24
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 现实质性趋同
社会背景
改革内容
1996年“琼民源”事件 1997年发布关联方准则
9
30年会计改革的主要成就
重建会计的组织管理机构
1949年,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以后改为会 计制度司
1967年7月1日,财政部实行军管,会计司撤销 1979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又恢复
了停顿了11年的会计制度司 1985年3月,上海市财政局设立会计事务管理
处 各区县相应设立会计管理机构
13
上海会计人员(2008年6月3日)
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小计
人数 33385 58781 156341 167638 56668 2929 75 475817
百分比
7.01%
12.35%
32.85%
35.23%
11.90%
0.61%
0.01%
100%
14
上海会计人员(2008年6月3日)
2001年加入WTO,2001年 中国承诺最迟到2006年底,
IASC改组为IASB
开放我国会计市场
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
美国出台SOX法案
加入WTO时的承诺到期, EU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 2006年发布新会计准则 位,贸易摩擦频繁
23
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 现实质性趋同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会计制度是一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改革举措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会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然而,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是近代以来的产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与现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财务管理。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最早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一直不断进行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中国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1.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信息披露,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

2. 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中国加强了财务报告审计和会计师执业监管,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 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电算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4. 会计监管体制改革:中国对会计监管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

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推动会计职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发展。

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会计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极为重要的领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它都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企业或国家的经济运作状况。

正确地进行会计处理可以做到财务透明,也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会计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

诚信可以理解为诚实和守信,这是一个人或公司赢得别人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在新时期下,对于每个人和公司来说,诚信这个价值观尤为重要,因为它牵涉到公司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

会计诚信原则要求会计师在处理财务事项时遵循专业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2.独立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

独立审计机构必须独立于公司并不受任何利益干扰。

这就确保了审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一旦审计工作被模糊或受到恶意干扰,就会导致无法准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错误财务报表。

3.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会计处理的核心原则。

它要求所有的财务交易都必须真实,公正和客观。

所有交易必须有确凿证据来证明它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这确保了财务报表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并防止任何人通过舞弊或不道德行为来获得非法利益。

4.连续性原则连续性原则是指财务报表必须以企业连续运营的前提下编制。

这意味着,财务报表是指在连续运营的基础上编制的。

会计师需要事先了解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状况,以确保公司的长期运营不受任何财务不良情况的影响。

在这个时代,会计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和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从日常的账簿到复杂的实际计算和技术繁多的税法文件,每个会计师都必须对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进行不断更新和学习。

而以上的基本原则则正确的引导着会计从业者的工作方向。

仅建立在这样正确的基础上,才能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具准确性和洞察力的贡献。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剧,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全球经济中,会计制度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因此,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了建立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革背景1. 经济发展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及信息披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求,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推进。

2. 国际会计趋势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要求透明、规范、可比、可信赖的会计信息。

即使是在如此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提高财务信息的清晰度和可比性,以适应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需求。

同时,我国入世和加入国际组织(如G20和亚太经合组织等)也加大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力度的推进力度。

3. 监管角色增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监管机构的角色愈发凸显。

会计数据作为监管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需要更为精确、透明和可靠。

因此,会计制度改革是确保监管机构可持续和有效监管的重要基础。

二、改革现状1. 会计准则国际化我国财政部一直走在国际会计趋势的前沿,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2. 费用化我国会计制度最近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变更通知》。

会计制度规定了在发生的费用中应当记入期初的未确认实际利润总额。

这种费用化的变化意味着企业能够得到更清晰、可靠的财务信息,以便更好地处理掉应予准备的费用,并减少企业成本和所报费用中的不必要支出。

3. 公司资本成本的变化会计制度改革将会导致公司资本成本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资本市场监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导致公司准确计算资本成本,从而更好地评估企业的产能和经济增长潜力。

4. 财务报告资源利用会计制度在扩大信息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对财务报告资源的有效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张玥婷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

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三十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

笔者认为,三十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

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

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

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

十四五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四五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四五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对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社会公众的理性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加快推进会计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十四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下:一、建立健全现代会计制度1.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在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相关财务会计准则,推动建立健全的现代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有助于规范会计行为,促进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和真实性,也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竞争力。

2. 推进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化应用加快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我国会计准则(CAS)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对接。

3.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会计制度推动建立全面预算会计制度,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各项预算支出和收入,提高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有利于促进政府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合理调控。

二、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1. 加快推进财务报告电子化推动各类企业和机构实现财务报告电子化提交,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管和审计工作的开展。

2. 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提高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有利于加强会计信息的风险防控和合规性管理。

三、加强会计监管与诚信建设1. 推动建设健全的会计监管体系加强对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信息服务机构的监管,维护会计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净化会计从业环境。

2. 加强会计信息诚信建设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外 ,还 研 究 了会 计 电 算 化 问 题 , 用 计 算 机 代 替 手 T 记
账 。注 册 会 t- 主 要 是 审 批 财 务 软 件 . 批 所 设 立 的 软 t 师 审 件 要 符 合 会 计 制 度 的 要 求 , 进 行 评 审 和 验 收 。当 时 审 并 批 软 件 公 司 成 为 财 政 部 会 汁 师 的 一 项 职 能 。与 此 同 时 , 会 计 改 革 还 对 单 位 提 要 加 强 内 部 管 理 的 要 求 , 指 出 会 计 T 作 不 仅 仅 是 算 账 、 账 、 账 , 要 参 与 管 理 。 记 报 更 9 年 代 , 国 会 计 改 革 发 生 了 重 大 的 变 化 。 随 着 0 我
改 革 的 深 入 , 0年 代 初 期 , 嘲 的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 业 9 中 企
改 革 取 得 了 初 步 成 果 . 临 着 下 一 步 要 怎 么 走 、 向 何 面 走 处 的 问 题 十 四 届 三 中 全 会 指 m 了 明 确 的 方 向 : 立 了 确
《同 有 T 业 企 业 会 计 》的 会 计 制 度 和 《会 计 人 员 T 作 规 则 》, 求 加 强 会 训 统 T 作 , 台 了 《T 业 企 业 成 本 要 系 并 合 同 办 法 》, … 步 规 范 了 企 业 日 常 经 营 活 动 。第 二 , 进 我

中 国 会 计 改 革 与 发 展
财政 部 会 计 司 刘 玉 廷
改 革 开 放 3 年 , 行 各 业 都 在 总 结 经 验 , 往 开 0 各 继
来 。在 会 计 领 域 , 过 3 年 的 会 计 改 革 与 开 放 , 全 国 通 0 在 1 0 多 万 会 计 理 论 界 、 务 界 、 府 机 关 及 有 关 部 门 0 0 实 政 人 员 的 共 同 努 力 下 , 得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成 绩 。 取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_谈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_谈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政府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政府预算管理的技术基础,它是指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以下统称为政府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体系。

政府会计是把所有政府单位及政府构成实体作为一个履行受托责任整体,即财务报告主体来看待,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其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运用活动、财务管理业绩,是政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信息基础。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我国预算会计选择了现收现付制。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加强等,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收现付制在预算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

从而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总预算会计内容无法反映公共财政管理的全貌。

首先,现收现付制的实施造成在同一会计期间权力和责任的不匹配,即本届政府偿还的可能是以前各届政府举借的债务,而其举借的债务又可能转嫁给以后各届政府偿还,从而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考核各届政府的实际绩效。

同时,由于我国现收现付制的总预算会计中,将政府举债的现金流入记入“收入”科目,而当年实际还债的现金流出记入“支出”科目,容易导致各届政府为了既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控制当年的财政结余或赤字而更大规模地举债,使财政风险不断增大。

其次,在现收现付制下,对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券、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等债务,在现行总预算报表中并不直接体现出来,夸大了政府真正可支配的财政资源,使政府的风险意识淡化,对财政的持续性发展带来隐患。

再次,存在因跨年度支出而出现结余不清的问题。

#、政府会计不能全面体现政府的资产状况,不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

首先,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较为薄弱。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第一篇范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镜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财务会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1.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提高效益、优化结构、转型升级,财务会计需要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需要。

2.解决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存在虚假、不透明等问题,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与发展创新有利于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增强市场信任。

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优化资本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1.完善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推进财务会计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透明化。

3.加强财务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财务会计人才,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4.深化财务会计领域改革。

推进财务会计领域市场化改革,完善财务会计市场化机制,提高财务会计资源配置效率。

5.加强财务会计监管。

加强对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三、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选择1.坚持市场化方向。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财务会计领域市场化改革,提高财务会计服务质量和效率。

2.强化法治保障。

加强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保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3.推动协同创新。

加强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合作,形成推动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合力。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1966-1978年,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财务会计制度逐渐恢复和重建
改革开放后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历程
1978年至1992年:初步改革阶 段,恢复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2001年至2012年:国际趋同阶 段,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财务报 告准则趋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和风险管理。
添加标题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水 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需要从教育、培训、监管等多方 面入手。
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前瞻与展望
04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与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和原因 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和成果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推进与发展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透明度的措施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 道德
强化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 要求
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和评估。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问题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部 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影 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问题已 经成为当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 主要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部分会计人员存在道德问题,如 舞弊、造假等行为,严重损害了 会计行业的公信力。
05.
财务会计制度 改革的政策建 议与措施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作者: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16年第10期“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系的关键时期。

为科学规划、全面指导未来五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中心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财政“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会计行业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政中心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制化建设得到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有效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修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医院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率先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推动管理会计有效应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发布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权力制约提出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稳步推行;以《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全面实施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及其特殊支持计划、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会计名家工程等高端人才培养工程,稳步推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改革,大力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全面贯彻《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56号),注册会计师行业较快发展并不断做强做大,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和社会公信力稳步提升;会计学会、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会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变革和发展: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变革和发展: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变革和发展: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摘要:在新时代下,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开始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信息化正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会计的发展方向, 是会计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变革发展会计信息化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

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

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二、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

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

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

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

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

财务软件只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其他部门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看财务报告、财务报表,还需要财务软件打印出来。

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

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

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会计改革是指针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变革,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监管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会计制度的发展则是指在会计改革推动下,会计制度的演进和完善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动因、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的论述。

一、历史背景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是由历史因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推动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会计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披露和监管手段,成为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要工具。

在中国,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过程。

二、改革动因会计改革的动因主要源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监管不力、不透明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融资、投资决策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推进会计改革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主要内容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方面。

在财务会计方面,改革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和会计监管等方面。

会计核算方面,要加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规范和披露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会计报告方面,要完善财务报表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适应投资者和用户的需求。

会计监管方面,要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管效果。

在管理会计方面,改革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会计信息支持和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

通过改进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提高企业内部决策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提供支持。

四、影响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会计改革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强了投资者和用户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会计改革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决策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会计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发展。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本准则和规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会计制度改革是顺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活动。

首先,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阶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对企业经营状况准确评估和决策的需求。

其次,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不断增加,要求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再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决策效果和风险控制。

综上所述,改革会计制度是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的必然选择。

二、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会计核算准则的改革会计核算准则是会计制度的核心,是规定企业会计信息记录和报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改革过程中,会计核算准则要向市场经济要求适应的方向发展,加大对真实性、公允性和可比性的要求。

2. 财务报告的规范和透明度提高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输出,改革会计制度需要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提高报告的透明度和可读性。

通过改善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让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3. 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一种会计学科。

在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和效用。

通过合理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效益。

4. 信息技术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契机。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处理和分析,提高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效率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摘要」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会计模式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

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向前推进。

本文阐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会计改革会计模式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原来的会计模式是建国初期为克
服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局面,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和决算的编审为主要内容。

当时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繁多、过于庞杂。

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间曾进行过几次会
计改革,比如:1956年精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制定简易会计制度;1958年又提倡“大力简化”、“大破大立”,出现了“门框账”、“脑袋账”、“无账会计”、“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外国去”,等等;1964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财政部发出《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和《预算会计工作的改革要点》,提出了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要求,《纲要》和《要点》刚刚开始实施,“文革”开始,会计改革被中止。

由此可见,“文革”以前所进行的会计改革,主要是在繁与简之间进行的,科目报表繁杂就简化,简化过头再恢复,繁也罢、简也罢,都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后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

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正是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
换稳步推进的。

20多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会计同仁的艰苦努力,初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

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执业和职务资格准入制度、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评价系统、会计行政监管体制以及会计的国际协调等诸多方面。

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会计改革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国际会计组织是这样评价的,“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作为转型经济国家
的典范。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发展在于未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作更艰苦。

广大会计工作者应当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本人以为,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是不断完善的长期
任务。

近期的基本思路应当是继续完善我国的会计模式,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我国的会计改革。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会计改
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20多年里,80年代初期以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
制度、直至颁布第一部《会计法》开始,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的试验阶段;90年代初期发布并全面实施“两则”“两制”、第一次修订《会计法》,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实现会计模式性转换的第二个阶段;90年代末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和20年代初发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会计准则,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形成会计法规体系框架的第三阶段。

根据《立法法》规定,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会计法》最初是1985年颁布的,1993年进行过第一次修订,1999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现行的《会计法》作为规范我国经济和会计工作的重要的经济法律,在
一些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比如,法律规定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
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法
律责任等。

第二个层次是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

主要指国务院2000年6月21日发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该《条例》从规范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达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条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

该《条例》既是新修订的《会计法》的配套法规,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奠定了
基础。

第三个层次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这是财政部制定发布的。

目前已经发布了十六项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某些反映特殊行业的专业核算办法。

《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准则,在会计政
策等重要方面,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协调一致。

第四个层次是会计规范性文件。

主要包括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对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档案、会计工作交接等基础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

《单位内部会计规范》是为
加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防范新形势下经济生活中某些新型经济案例加以规范的,比如:携款外逃、公款赌博、公款炒股,以及各单位采购、销售、工程、投资、担保等重要经济活动中的犯罪行为。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规范》对改善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述的四个层次可以作为我国会计改
革20多年来形成的会计法规体系的框架,
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并使之得以全面贯彻
实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成其中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促进已发布的会计法规体系的全面实施。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部分拟定
由40多项会计准则构成,迄今为止,已经
发布了16项企业会计准则,尚需发布20多项企业会计准则。

我们的目标是在2005年
之前完成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问题的研究。

这仍然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财政部在2003年2月
20日对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重大改组,成立了第二届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并于5月13日发布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
员会工作大纲》。

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
在全面总结第一届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经
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工作要求,并开始启动,从而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工作
职责
1.会计准则委员会
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楼继伟
副部长担任,秘书长为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
萍同志。

委员由财政部聘任,聘期两年,均为兼职工作。

本届委员会委员会共有19人,比第一届多12人,来自会计理论界、政府有关部门、会计职业团体、证券交易所、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业界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委员的层次较高,除部、司局级领导之外,多是会计界知名学者、专家、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咨询能力。

根据《工作大纲》的规定,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制定和完善中国的会
计准则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包括:对会计准则的总体方案、体例结构、立项等提供咨询意见;对会计准则制定中重大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等提供咨询意见;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有关基础理论提供咨询意见;对会计准则实施情况提供咨询并反馈有关信息。

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
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包括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企业会计专业委员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

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对财务
会计概念框架等与会计准则相关的会计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