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_人生_爱情内涵新解(1)
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
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大学语文论文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李孝阳摘要: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其中人物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演绎了一部甜蜜和忧愁并存、高昂和低沉交织的爱情交响乐,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艺术享受。
分析人物的爱情观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作家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时代阅读作家路遥的经典小说《人生》,我们为男女主人公令人心醉的爱情所激动,为他们令人心碎的爱情所震撼。
有时我们为他们甜蜜的爱情倍感人生的幸福,有时又为他们的悲惨结局而伤心落泪。
不管爱情的道路多么艰辛,青年男女都不管不顾,激烈地相爱着,他们的爱感动我们,启发我们。
分析其中人物的爱情观,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对小说人物爱情观的分析作为一部关于爱情与人生的悲剧启示录[1],小说以质朴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交叉地带人们的婚恋、家庭等社会状况,其中特别关注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刻画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观念及文化心理的矛盾冲突。
1.刘巧珍的爱情观:爱的三原则无疑,巧珍是小说塑造的最鲜明、最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作家着墨颇多。
巧珍出生在高家庄,这里贫困、闭塞,由于父亲的愚昧,她没有上过学。
但是她是一个聪明的、悟性高的漂亮女孩,“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
加上她天生的多情,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一个致命的伤害。
可是她没有自甘平庸放弃生活,“她决心要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
”[2](P32)。
她的欢乐和悲伤,她的爱情悲剧就源于此。
爱,就是关心,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促其成长进步。
对方一举手一投足,你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这一点,巧珍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她毫无保留地爱着高加林,她理解他的心思,她希望他能有一份好工作,可是又担心他离开自己。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论述了路遥《人生》中男主角高加林形象,他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
女主角巧珍,是一个内心近乎完美的,感情单纯性格执著的女孩子。
但是,高加林最终还是无情地离开巧珍,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通过对《人生》的解读,进一步去探讨其爱情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形象;刘巧珍形象;爱情悲剧《人生》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面貌。
《人生》浓墨重笔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转折时期城乡交叉的社会矛盾,揭示了重叠复杂的人生纠葛,把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思索、追求、理想、奋争以及他们“先天不足”的弱点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一一揭露出来,显现了当代青年崎岖不平然而又充满生气的人生道路,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高加林、刘巧珍悲剧高加林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农村知识青年。
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
他一心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
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于事业,所以一旦个人发展有了更好的可能性,他就会抛弃巧珍。
从文章一开始,他俩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她毕竟是一个农村的文盲,只会讲母猪下崽,不会讲中东、石油能源问题,只会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加林需要,而不会在精神上理解加林,她对加林内心一无所知。
这种文化程度悬殊的差异,是他们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
交流与共鸣的局限,以及思想认识的落差,最终宣告他们俩爱情故事的结束。
2.爱情悲剧的根源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旧的生活方式已无力限制当代青年新的追求。
浅析路遥
浅析路遥的《人生》摘要路遥的《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
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在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
在《人生》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但他们的把最真的一面展现出来;对于理想的追求,使他们又展现出美的一面;可是年轻的他们面对爱时,以真诚拥抱,换来的却是遗憾。
真美爱贯穿了《人生》,也构成了他们的人生。
关键词:真美爱真:人类最本质的表现大一时,写作老师曾给我们说:“要真实的写作,艺术的生活。
”路遥的《人生》中处处表现出真。
真就是本质,是一切无的原生态。
具体到《人生》中就是人物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实的举动。
“她真诚地爱着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家林是个农民!”“假若她不去爱高加林,那高家林就是下了地狱也与她无干;如果她为了爱情什么也不顾,那高家林就是下了地狱她也会跟着下去!矛盾是无法统一的。
两方面她自己认为都很重要。
她爱着高加林而又怕他当农民啊!”这是《人生》中黄亚萍在高加林被撤销工作后的内心独白。
这段独白肯定能打动许多读者的心,作为一个理想的青年,都会这么想。
黄亚萍爱高加林这是千真万确,也是情感的需要。
高加林外表帅气,才华出众,又有内涵。
作为年轻时尚的黄亚萍,他怎能不爱他呢?但黄亚萍又作为一名从小住在城市的地地道道的城市千金,又怎么舍得离开城市,抛弃丰富的物质去农村生活呢?黄亚萍最后选择了城市,离开了高加林。
这不是对爱情的背叛,而是理性地选择。
爱情也许有感情就够了,可是婚姻就不同。
婚姻必须有物质才能保证。
黄亚萍从离开张克南走进高加林再到离开高加林,实在感性的激发下,终于理性的选择。
路要在《人生》中让黄亚萍最终选择了城市,这是遵守了理性,服从了现实。
这一结局本身就是从现实出发的。
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孔雀东南飞等这些悲壮的爱情故事,歌颂的都是爱情的伟大,感情的重要性。
可从古到今选择达官贵族,有车有房的女性也很多。
毕竟生活是现实的,生活是物质大于精神,生活是真实的。
再读路遥《人生》从3个角度解读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再读路遥《人生》从3个角度解读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第一次读《人生》的时候,感受到高加林在城乡夹缝中的那种无奈的悲剧,为刘巧珍这么淳朴善良的女子在爱情上的无私付出感到不值得。
如今再读,巧珍的爱情观念,根深蒂固的乡村思想映入了我的眼帘,让我觉得她的爱情悲剧是注定的,可悲的!《人生》是作家路遥1982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构思两年,闭关21天写出的14万字左右的作品,也是其成名作。
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家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黄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黄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这也正体现了人生中面临的爱情与事业冲突时而产生艰难选择的悲剧。
尤其是“善良、包容、成全”的金子般的女子刘巧珍用满腔痴情换来了高加林的“负心”,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我们对刘巧珍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她是传统乡村女性的代表,她勤劳、本分、善良,虽然出身农村,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
她爱慕、欣赏有文化的人,对待爱情坚贞不渝,敢于自我牺牲。
但最后,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没有修成正果,表面上是高加林的自私和抛弃,是面对人生岔路口时的无奈选择,其实除此之外,文中爱情悲剧的发生与刘巧珍的“爱情依附”有关系,与高加林之间文化上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有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一、刘巧珍的个人因素:依附式爱情注定走的不长久我们先来看高加林和刘巧珍情感关系,刘巧珍出生在高家村,这里贫困、闭塞,但她家境在高家村还算不错,本人有着“盖满川”的相貌。
由于父亲的愚昧,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是一个聪明的的女孩,选择村里有文化的高加林,但却没有一致的精神追求和共同语言,对待自己的爱情更多的是依附和取悦。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约翰·鲍比在1950年提出的,它是一个(或一组)关于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人的心理倾向的理论。
浅析路遥的《人生》
第三组文学院1102班叶锦玲学号:111040084浅谈路遥与《人生》路遥的《人生》于1982年发表在《收获》,这部中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现在看《人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感悟,为什么路遥的《人生》可以经得起时代的磨洗,为什么《人生》经得起人们的琢磨?我想这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因为它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者的缘故,也不止是因为作品的深刻主题,还因为它可以真正指导人们。
路遥说过,在《人生》中,他写得就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青年分子为了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多番波折历程。
在小说中也的确如此,高加林,一个农村的知识分子从城市回到农村,又从农村回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到农村,他的人生可谓是“三起三落”,但这真的就是高加林的人生吗?或者说路遥就希望高加林做回本分的农民,最后让高加林扑倒在黄土地里?有不少人在分析作品时,都说这是路遥的“农村情结”。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我不断在思考,这篇作品发表在改革开放不久的1982年,而不是发表在改革开放前,或者改革开放的十年后,我想这是和路遥的本意有很大关系的。
先看1982年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刚实行,西方现代文明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农村知识分子向往着现代文明,渴望得到知识,渴望获得自由平等民主,然而在强大的传统文明面前,这批知识分子的力量是薄弱的,在旧的社会体制下,他们要在短时间走向现代文明,是不可能。
但是他们又是一股冲击牢笼,奋勇直上,向往文明自由的冲击力量,所以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才会是充满梦想,敢于拼搏,脾气倔强的人,在这里我认为,路遥是在赞扬鼓励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心怀理想,要用一股拼劲去迎接新时代。
再看作品中高加林的“三起三落”,作者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呢?那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时代触觉,他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那就是体现在高加林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过分追求名利,浮躁自大,忘恩负义。
这不仅仅是高加林,而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每一个中国人,“三起三落”不单是给高加林一个耳光,更是给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沉痛的教训。
浅析路遥《人生》
浅析路遥《人生》——高加林悲剧结局的深刻启示《人生》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作了深刻的反应,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这部作品广为人知,其主人公高加林是大家极其熟悉的一位形象,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高家林是路遥所塑造的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他自小就对古老守旧的乡村习俗耳濡目染。
然而在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冲击下,有知识的他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当农民的准备,他渴望离开这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
正是这种渴望让他不断的创业,不断的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
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和理想的破灭都给他以致命的打击,无论在命运上还是爱情上他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
可以说,高加林的命运悲剧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因素,而爱情悲剧正是他命运悲剧的集中体现。
在此,我主要从性格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的爱情悲剧,重温那段飘零的恋情。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高加林与刘巧珍是作者在文中塑造的两个典型人物。
高加林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回农村当了民办小学教师,而当他正感到快意的时候,刘巧珍伴着那圆润悠扬的“信天游”的歌声闯入了他的生活。
他从巧珍纯朴美丽的爱情里深深地感到,他不应该害怕在土地上生活。
其实刘巧珍是早已爱上高加林的,但多年来她都一直把这种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她是个文盲,在高加林面前她感到自卑。
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冲破了陈旧而世俗的婚姻束缚。
为了和加林在一起,她不惜与父母闹翻,她和加林之间的爱是没有任何杂质的纯真的爱。
然而,她和高加林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客观地说她们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文化水平的差异高加林是一个知识青年,而巧珍却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追求的不一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真正的爱情。
他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高中时和黄亚萍一起看书讨论文学的日子,其实他是在拿两个不同世界的女人做对比。
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
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生活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路遥以其独特的笔触,生动地展示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和青年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情感起伏。
而其中的爱情内涵,更是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路遥在《人生》中强调了真爱无阶级的观点。
在小说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让很多读者感到动容。
高加林是一个具有现代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而刘巧珍则是深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的女孩子。
然而,这两个人的爱情却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证明了爱情并不受社会地位、财富等因素的限制。
他们用纯真而炽热的感情证明了真爱超越了一切。
路遥揭示了爱情与牺牲的关系。
高加林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选择离开刘巧珍,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然而,这个选择并非是对刘巧珍的否定,而是对个人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尊重。
而刘巧珍虽然深爱着高加林,但她也选择支持高加林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无疑是对爱情的最大牺牲。
路遥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非只是简单的拥有,更是在懂得牺牲中的付出与理解。
再次,路遥在《人生》中展示了爱情与奋斗的紧密。
高加林虽然最终未能与刘巧珍在一起,但他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努力和对未来的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这个过程中,他对刘巧珍的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都成为了他奋斗的动力。
这也表明了爱情并非只是浪漫和激情,更是对生活的奋斗和坚守。
路遥通过《人生》中的爱情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人生态度。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积极面对生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在这个过程中,爱情会成为我们最坚实的支撑和动力源泉。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浪漫和激情,更是对生活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坚守。
《人生》这部作品展示了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爱情的本质和社会价值,并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和维护美好的爱情。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爱情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从作品《人生》看路遥摘要: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路遥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使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分析,来窥探路遥的内心世界。
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对黄土的浓烈情结。
从五个方面分析后发现,路遥的思想文化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黄土情结陕西著名作家路遥逝世已经14年了。
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言,肉体的存在与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生命的延续。
路遥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他生命终止之后,持续而强烈影响着广大读者。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
在作品《人生》中,路遥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倾诉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他几乎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
正因为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浓烈的黄土情结,扫描之后,我们会发现,路遥,这位从浸透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其思想深受受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文人”。
一、人生观:积极入世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积极入世,投入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绝不能消极避世。
在路遥的人生观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
在《人生》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品人物人生观的表现,作品主要描写了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写完他的整个人生,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观察他们的人生观了。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在对待人生态度上是积极入世的,他与苦难命运抗争,勇敢执着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行为,正是民族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宝贵精神。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
《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Abstract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摘要 (1)Abstract (II)前言 (1)第1章路遥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2)1.1《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 (2)1.2其它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3)1.3路遥的悲剧爱情体系 (4)第2章《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5)2.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传统爱情 (5)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新时代爱情 (6)第3章《人生》爱情悲剧反映出的路遥的爱情价值观 (7)3.1爱情的过程是美好 (7)3.2爱情的结局是悲剧的 (8)3.3爱情受到现实的制约 (8)第4章《人生》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 (9)第5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爱情一直是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但究竟什么是爱情?它与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乡土风情有什么关系呢?在路遥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悲剧结局,体会到了那个时代,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爱情价值观,以及路遥对爱情的畏惧以及期待。
路遥_人生_爱情内涵新解(1)
筅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
将近30年的时光淘洗,并没有使作品失去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人生》是当年中篇小说大潮中出现的,至今依然为读者喜爱、并为研究者持续关注的为数不多的中篇佳作之一。
探讨个中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人生》依然是我们认识和解读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经典文本。
《人生》所表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解冻复苏的变动迹象,及其在人的思想精神上的投影。
路遥敏锐地感应和捕捉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并在理性的思考还没有成型的时候,用文学感性的手段,描摹出中国偏远乡村和城镇的世道人心。
《人生》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叙述上也不无粗疏之处,但它最大可能地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具有复杂多义的思想内涵。
更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巨大的情感力量推动下写就《人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底层年轻人起步奋斗中,理想、激情、惶惑和痛苦交织于一体的精神世界,激起了社会心理强烈和持久的共鸣。
相较于路遥后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人生》虽然不及前者内容宽广深厚,艺术上也不及前者成熟,但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剧烈冲突,使得《人生》中情感河流的激越程度,情感构成的矛盾焦灼状态,又超出了前者。
思想的矛盾乃至无解,既让《人生》切中文学的情感本质,也造就了《人生》潜在的阐释空间。
其二,集中承载着《人生》丰富内涵的高加林形象,因其塑造的生动性和现实主义典型意义,依然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独具光彩。
对路遥来说,没有《人生》的艺术准备,《平凡的世界》无从达到超越的境界,而《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却不能够取代《人生》的艺术价值,《人生》在某些方面的创造,比如高加林的形象刻画,即使长篇中也很难有人与之比肩。
《人生》对于路遥文学世界的重要性,应该不亚于《平凡的世界》,甚至可以说,《人生》有了高加林,它在当代文学史的位置就是无可替代的。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高加林形象,既是进入路遥广阔文学世界的入口,也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关键性人物。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爱情抉择下的深刻内涵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爱情抉择下的深刻内涵吴海琪 西华师范大学摘 要:在路遥的笔下,为读者展现了高加林生活中的两位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她们分别代表着朴实的农村和繁华的城市。
高加林在她们之中犹豫不决,向往城市但城市不接纳他,回到农村他又不太甘心。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他整个命运的起起落落。
关键词:高加林;爱情抉择;刘巧珍;黄亚萍作者简介:吴海琪(1998-),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5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54-01一、美丽善良的农村贤惠妇女形象——刘巧珍巧珍是一个美丽善良,爱情真诚,坚强勇敢的农村女孩子。
她从一开始就对加林哥产生了爱慕之感,因为他那健硕的身姿、丰富的文化与学识,她的爱质朴纯真,她在桥边很直接地向高加林表白了她炽热的爱。
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
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她把自己置于高加林的附属地位,从来都觉得自己应该满足加林哥的所有要求。
在高加林陷入重做农民的苦恼时,帮他在县城里卖馍,帮他化解各种农民的尴尬与不自在,巧珍想方设法地安慰他,“等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像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而且巧珍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村里人对他们俩的风言风语,坚毅地跟着加林哥,想要为他分担一些苦恼。
而高加林对于巧珍的爱情,似乎只是为了和村民赌气一般,而不是在冷静思考下做出的选择,他时常会在想起城市生活的时候懊悔,厌恶自己和一个不识字的女人产生了感情。
在高加林重回城市之后,巧珍也没有过多的纠缠,她一方面为他找到新工作而开心,另一方面又担心加林哥会不会成为了城里人就与她产生隔阂。
路遥-《人生》解读
人 生
路 遥
•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 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曾在延川 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 1992年11月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 平凡的世界
路遥
• 关于人生 • 关于农村 • 关于陕北
• 人性 • 特定时期的思考 • 青年该当如何
柳青
• 高加林 • 刘巧珍
• 黄亚萍 • 张克南
人物介绍
• 渴望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去生活。 • 期盼走进城市,由走向层次较高的精神价值创造。 • 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锐意进取,
向往现代文明生活。
高加林
• 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 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
离开---回到土地
• 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 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 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 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 炽烈的爱。(给他去卖馍馍,给他买烟)
• 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 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 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巧珍与亚萍
• 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被人告发了。
• 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 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 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 而始终陪在他身边的是他的父母,德顺爷爷,只有家 人才会无私地包容他。
回到土地
• 而此时他也得知巧珍已嫁作他人妇,即便如此,她依 然去求她姐姐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求他给高 加林安排去教学,因为据说家乡的那所学校因为学生 增多要新添一个老师。德顺爷爷感慨地说道:“多好 的娃娃啊!”此时的高加林已经泣不成声,趴在热情 的乡土上大声痛苦......)
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内容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所安排的矛盾路遥自身也曾面对过。
他与初恋女友林红之间的那段心雨故事注定将成为他一生不愈的伤痛。
同时,正是有了这处伤痛,才让他有了创作素材和创作城府。
可惜即便是到了他成熟的完成《人生》以后他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有一种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身,那就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不但在他的《人生》里面,而且在其它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反映.本论文试图展示路遥在爱情与事业上的矛盾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关键词: 爱情事业矛盾正文本论:一: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1 安排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初恋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是面对的两个女孩,然而又是面对整个人生的选择,要是和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高加林却又偏偏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那要是和巧珍在一起呢,用文中的话来形容一下吧. "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人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
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
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动了苦恼。
再说,他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
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
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
”①面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的浪漫小说里那样让他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
路遥《人生》中的乡村爱情与社 会变迁
路遥《人生》中的乡村爱情与社会变迁《人生》是路遥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乡村爱情的复杂与社会变迁的巨大浪潮。
故事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农村青年。
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之间的爱情,真挚而淳朴。
巧珍,这个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农村姑娘,用她那颗炽热的心深深地爱着高加林。
她没有多少文化,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纯粹的爱。
在高加林失意落魄时,巧珍给予了他无尽的关怀和安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高加林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他有机会离开农村,到县城工作。
在新的环境中,他遇到了黄亚萍,一个有文化、有见识的城市姑娘。
黄亚萍能与高加林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这让高加林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这种爱情的纠葛,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选择,更是社会变迁在个体身上的投影。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的生活艰苦,机会稀少,而城市则代表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高加林对城市的向往,对个人发展的追求,使他在爱情面前产生了动摇。
从乡村爱情的角度来看,刘巧珍的爱情是传统的、质朴的。
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安稳、实在的生活。
她愿意为高加林付出一切,甚至不在乎自己的得失。
而高加林的内心则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一方面感激巧珍的爱,另一方面又渴望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矛盾反映了农村青年在面对传统乡村爱情和现代社会诱惑时的困惑与迷茫。
社会的变迁给乡村爱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乡村爱情观念强调门当户对、安于现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追求。
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生活,而是渴望走向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就导致了乡村爱情的不稳定和变数增多。
高加林的经历也揭示了社会变迁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村青年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村青年在面对社会竞争时处于劣势。
路遥《人生》解读
电影《人生》的改编
• 本片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但由于男主角高加林的心态和遭遇,恰好能切实地反映出 当时知识青年渴望从农村回归城镇,并且不惜一切往上爬 的时代风气,因而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呜。 • 高加林原是小镇中的教师,被干部的儿子三星挤掉,让他 再做农民,高情绪上无法适应,活得相当痛苦。村姑巧珍 对高加林一向仰慕,主动接近他。正当二人恋情公开之时, 高的叔叔当上本县大官,安排他到城里当记者。在城里, 高遇到了做播音员的女同学黄玉萍,黄喜欢上高加林,并 答应成家后带他到南京、上海发展。高为了个人理想,乃 放弃了对巧珍的海誓山盟。
五十年代的农村知青小说
• 《创业史》中的“改霞”。她是一个憧憬丰富感情生活的乡村新女性, 农村生活和农村后生都配不上她对新生活的追求。她渴望从乡村妇女 的命运中解放出来,过上崭新的现代生活。 • 改霞受“探索新的生活,结识新的朋友”的天性驱使,十八岁时进城 考工,因看不惯乡下姑娘追求城市的物质生活,曾一度放弃进工厂的 打算。 • 回到家乡后,改霞再次产生了对梁生宝的爱恋,但她经过深入思考后 放弃了这种感情。她觉得“自己不甘愿当个庄稼院的好媳妇。当他俩 结亲以后,狂欢的时刻很快过去了,漫长的农家生活开始了。做饭的 是她,不是生宝;生孩子的是她,不是生宝。以她的好强,好跑,两 个人能没有矛盾吗?……在狂热的时候能放任自己的感情充当,在冷 静下来的时候,改霞也能想得很远,很宽。” • 最后,她到北京长辛店铁路机厂当铸工学徒,二年期满后将到省城西 安铁路机车厂
五十年代的农村知青小说
• 康濯《春种秋收》,1954创作,1958年改编为电影。 • 回乡知青刘玉翠“是个呱呱叫的高小毕业生,在学校当过 团干部,人又漂亮”,他没考上中学,却带了“一心向往 城市的思想”。回到村里,就整天疯疯癫癫,不做活也不 工作,每天就光打扮起来找对象,而且一定要挑个工人出 身的共产党员,或是挑个大干部。有人把青年农民介绍给 她,她却想嫁到城里去。周是村团支书,是个新党员,人 长得英俊,靠自修掌握了不少文化。他24岁早该结婚了, 但因外村的姑娘多不愿意嫁到这一带山区,本村几个高小 毕业的姑娘眼皮高,目标根本没有放在村里。 • 碰巧周昌林的地和刘玉翠的地挨在一块。两人经过一年的 共同劳动、学习,开始相爱。刘后来拒绝了县百货公司大 干部而嫁给了周。在刘的影响下,村里的女青年都安心在 农村劳动,半年里结婚、订婚的就有八对。
路遥《人生》赏析
理想人生,无奈现实————路遥《人生》赏析我是在大学才接触到《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用优雅的句子叙述,吸引我的是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现实的社会意义。
我一口气将它读完了,《人生》带给了我深刻的反思,给了我对人生,对现实一定的解读。
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当多看看这类书,也许在现实不公面前,在现实残酷面前,得到一丝心灵慰藉,获得更多的启发。
人的一生总是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面对一个又一个选择,正如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一般。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大队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而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做了农民,在那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刘珍走进他的生活。
他的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
然而不久以后,因为叔叔的调回,一些人的见风使舵使他返回城里。
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同原来同学亚萍相处后,两人暧昧起来,亚萍与男朋友克南毅然分手而不顾一切选择了加林,加林也最终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
但一切皆有因果报应,加林走后门被克南的妈妈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而此时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
加林希望自己鲤鱼跳龙门,走出农村,可是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农村,也失去了爱他的巧珍。
现实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矛盾中,一次次选择中总会有得有失,总会有些东西和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把握好了,你就可能会有理想的生活,把握不好,也许你就走进了那个无奈的现实社会。
面对高加林这个人物,我没有恨,没有厌恶,更多的是同情。
加林这人有满身的才气,既能写,又能画,又能唱,又能干,在工作上,他都干的那么的出色,受到了领导的赞许,可是有些东西往往是自己无法掌握,比如特权,比如矛盾,第一次回农村,高加林的教师职业让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因为高明楼是大队书记,不能违背的特权,你高加林又能怎样呢?他第二次回村,是他走后门被人揭发了,有一句话说纸里总是包不住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筅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
将近30年的时光淘洗,并没有使作品失去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人生》是当年中篇小说大潮中出现的,至今依然为读者喜爱、并为研究者持续关注的为数不多的中篇佳作之一。
探讨个中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人生》依然是我们认识和解读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经典文本。
《人生》所表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解冻复苏的变动迹象,及其在人的思想精神上的投影。
路遥敏锐地感应和捕捉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并在理性的思考还没有成型的时候,用文学感性的手段,描摹出中国偏远乡村和城镇的世道人心。
《人生》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叙述上也不无粗疏之处,但它最大可能地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具有复杂多义的思想内涵。
更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巨大的情感力量推动下写就《人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底层年轻人起步奋斗中,理想、激情、惶惑和痛苦交织于一体的精神世界,激起了社会心理强烈和持久的共鸣。
相较于路遥后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人生》虽然不及前者内容宽广深厚,艺术上也不及前者成熟,但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剧烈冲突,使得《人生》中情感河流的激越程度,情感构成的矛盾焦灼状态,又超出了前者。
思想的矛盾乃至无解,既让《人生》切中文学的情感本质,也造就了《人生》潜在的阐释空间。
其二,集中承载着《人生》丰富内涵的高加林形象,因其塑造的生动性和现实主义典型意义,依然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独具光彩。
对路遥来说,没有《人生》的艺术准备,《平凡的世界》无从达到超越的境界,而《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却不能够取代《人生》的艺术价值,《人生》在某些方面的创造,比如高加林的形象刻画,即使长篇中也很难有人与之比肩。
《人生》对于路遥文学世界的重要性,应该不亚于《平凡的世界》,甚至可以说,《人生》有了高加林,它在当代文学史的位置就是无可替代的。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高加林形象,既是进入路遥广阔文学世界的入口,也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关键性人物。
事实上,从《平凡的世界》问世之日起,《人生》就与长篇研究相伴而行,或者作为人物系列中的一员,或者作为同类形象的比照,高加林本身也在形象系统研究中得到延展性认识和创获性把握。
其三,《人生》中的爱情悲剧,给人留下长久的感动和回味。
《人生》中最强烈的一道亮光是高加林形象所蕴含的时代情绪和人生况味,这一切又在一个看似老旧的爱情故事框架中得以呈现。
《人生》显然不是单写爱情的,但作为文学作品,它确实首先是以一曲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歌打动人心的。
而且,路遥关于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路遥精神世界里纠结的诸多矛盾冲突,倘若没有爱情这个适合的承受体,则不会取得如此的思想和美学效果。
《人生》中爱情关系辐射整个人生的力量,成就了《人生》,也使《人生》中的爱情成为经典,这是一种双向获取和双向完成,文学史上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伟大作品大抵如此。
对《人生》的爱情内涵,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层面的阐释。
《人生》发表初期引起的争议,多集中在小说的爱情表现上。
特别在《人生》改编成电影引起更大的反响时,有人曾在传统的道德观念立场上,谴责高加林为现代陈世美,激烈地批评他“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不良行径,并对作家路遥对高加林形象矛盾游移的价值评判表示了不满,认为作家在人物塑造上是“本末倒置”的。
①相反方向更具代表性的评论,则侧重于把握高加林爱情选择后面内含的历史进步的思想情绪,因而对高加林个人发展要求的合理性给予极大的肯定。
巧珍的爱情悲剧值得同情,但她那种“忘我”或“无我”的感情状态,恰恰是保守落后的文化意识所致。
路遥因巧珍的悲剧而“动摇”,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周燕芬(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9)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摘要:对路遥《人生》的爱情内涵,不同阶段有不同层面的阐释。
从人类爱情的本体出发,德顺爷爷、刘巧珍的爱情追求因其纯粹性和超越世俗的无限性,正体现了人类爱情的终极理想。
《人生》的文学精神及其经典价值,也潜藏在对小说爱情内容的进一步反思和超越式解读中。
“削弱作品的社会主题而向单一道德主题发展”,在充分表现现代文明与愚昧落后的冲突之后,最终以高加林的泪水和忏悔,固执地深情地回归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思想的“倒退”②。
也有论者聚焦于爱情生活本身来讨论《人生》,看到《人生》中存在“传统母性”和“当代女性”两类不同的爱情模式。
③这种共存状态在路遥《人生》之前的作品中已经出现,并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也持续呈现着。
面对传统和现代两种爱情模式,论者的价值评判也倾向于后者,因为以黄亚萍所追求的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的爱情取代以刘巧珍为代表的泯灭自我的“奉献式”、“依附式”爱情,显然是历史的进步。
虽然路遥对巧珍身上金子般的传统美质不无疼惜和留恋,但他和他笔下的高加林在矛盾痛苦的端口,都必然性地选择了割舍。
这种爱情模式的解读,与对《人生》的时代社会内涵的揭示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研究状况的简单梳理是本文立论的起点。
二虽然人们在不断地强调爱情小说不止于爱情才是高明,但也不能不承认,因为爱情自身的魅力而成为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也不乏例证。
爱情是人生固有的内容,爱情关系也不能离开人与时代社会的诸种关系而独活,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文学作品留在人心中最后闪亮的晶体,常常只有爱情。
即使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样富含深广的伟大作品,其中的绝世恋情永远是最吸引读者的地方,这就是文学的特殊魅力所在。
对于路遥的《人生》来说,爱情只是承担故事线索和思想载体的使命,还是对人类情感本身也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这其实也是关乎《人生》的恒久性和经典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生》看起来写了一个我们最常见的三角恋爱的故事,但故事内核却有所不同。
作家笔下两个爱情的女主角刘巧珍和黄亚萍,虽然她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环境差异很大,但都是真挚善良的美好女子,是各自圈子里的“人梢梢”,并勇敢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这样的人物设置,已经与简单的“陈世美模式”有了区别。
高加林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被两个美好女子的爱情所吸引,他有理由爱巧珍,因为巧珍的美好,因为巧珍象征着他心底与土地割不断的血肉联系,他也有理由爱亚萍,因为亚萍同样美好,也因为亚萍代表着他离开土地、追求新生活的梦想。
高加林和两个女子的爱情纠葛,表现了他性格的一体两面,注定了高加林选择的矛盾性。
如果高加林的人生不定位,要定位他的爱情则是徒劳的。
路遥在写《人生》的时候,可能并无探索爱情本体的自觉意识,他在小说的最后以道德手段惩罚了高加林。
路遥写高加林固然不仅仅为了写爱情,但就小说所展示的爱情关系来看,却潜含着人在爱情选择上的复杂性和无力感,这远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审判就能解决的问题。
分别代表传统和现代爱情模式的两个女性形象刘巧珍和黄亚萍,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其实有不少共同之处。
她们一样热烈、执著、痴心难改,一样勇敢、坚定、义无反顾。
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向往现代文明,她不爱本分能干的农民马拴,却爱上好高骛远的高加林,这是一种挣脱现实的精神追求。
巧珍在爱情上的不现实,以及怀抱爱情时行为的大胆开放,都说明她性格中潜在的现代性,完全用传统、保守和愚钝来限定巧珍的形象是不准确的。
亚萍爱高加林的理由和巧珍相似,她也是被高加林身上和别人不一样的才能和气质所吸引,不甘于张克南那种现实得没有情趣的爱情生活,“希望能有一点浪漫主义的东西”,高加林才是她梦想中的白马王子。
刘巧珍和黄亚萍都是被现实撞碎了爱情理想的悲剧女性,生活位置不同,爱情幻灭的痛苦却是等同的。
虽然路遥为了最终回归传统道德主题,人为地让黄亚萍表现出一些自私的庸俗的言行,但却没有影响黄亚萍在爱情上脱俗而执著的品格。
所以,《人生》中的爱情变故,并非简单的环境和利益驱动,而是加入了人物深层的情感需求,并将时代变迁中爱情观念变化的迹象微妙生动地传达了出来。
在路遥小说的情爱世界中,文化观念意义上的传统和现代的两种爱情模式,构成小说中双峰对峙的爱情景观。
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观念入手,对这两种爱情进行不同的解读。
作家路遥在小说中一方面努力坚守传统道德立场,另一方面也明显地表露出对旧的婚恋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对张扬个性发展的现代性爱观念的肯定。
无论如何,《人生》对爱情的理解和判断,已经超越了单一的传统爱情的层次,正是因为有了反思和超越的力量,才构成文本内在的思想冲突,引发了人们不断阐释的欲望。
今天重读《人生》的时候,我觉得,《人生》的爱情内涵并不止于作家所意识和把握到的这两个层面,虽然路遥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体验,决定了他在爱情的艺术表现上,只能自觉到这样的高度。
第三个层面的解读从人类爱情的本体出发。
从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的所谓现代爱情为起点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这是一种非常有限的现代爱情,或者充其量只是有了一些表象性的现代因素而已。
黄亚萍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女青年,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是与她的个人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她以自我的需要来塑造高加林,并在现实可能的前提下接纳高加林,如果高加林越出自己的生活轨迹,多么狂热的爱恋也必然最终被舍弃。
黄亚萍的爱情是真挚的,却也是有条件的,一旦高加林的处境和地位改变,他们的爱情便无法坚持下去。
为个人主义理想或现实条件所阻隔的爱情,可能也是悲剧,但却因其爱情的有限性,减损了悲剧的情感力量。
在这样的爱情层面上,高加林和黄亚萍是非常平等和默契的一对情人,高加林和黄亚萍的志趣相投,也表现在他们的爱情观念的一致性,黄亚萍把高加林“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这是加林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加林也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能真正进入这一个“生活的天地”,他们的爱情就无法存活。
所以,当他得知自己即将再次返回农村时,便断然结束了他和黄亚萍的爱情关系。
而刘巧珍的爱情是无条件的,她或者默默单恋,或者喜得爱情,或者痛失爱情,都是用她那颗纯真的心去承受,世界在变,别人在变,巧珍爱加林的心一直没有变。
可能正因为巧珍没什么文化,她对爱情的理解才会那么简单,表现也那么执著。
她对爱情的选择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合她的心”,“就她的漂亮来说,要找一个公社的一般干部,或者农村出去的国家正式的工人,都是很容易的”,但她统统拒绝了。
但无论高加林回乡当农民还是外出工作,都不会影响巧珍的感情,“如果真正合她心的男人,她就是做出任何牺牲也心甘情愿。
她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路遥说巧珍“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
作家所肯定的不仅是巧珍身上那种坚定隐忍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也潜含着对直抵人类内心的本真爱情的赞美。
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爱情观念的演变同样跌宕委曲,并在不断与各种外在关系的冲突之中,成为一个“问题永远比答案多”④的命题。
早在鲁迅先生的《伤逝》那里,爱情关系在封建道德势力和经济困顿的双重胁迫下不堪为继,终归走向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