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概述(本科考试总结笔记)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汇总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题型和试题分布二、复习重点第一部分概述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1. 发展史:(1). 萌芽阶段:(2). 开拓阶段:1935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FM方式无线电,是移动通信中的第一个大分水岭。

(3). 商业阶段: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系统在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12月底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网。

2. 蜂窝小区系统设计目的:频率复用,解决大容量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的矛盾。

3. ITU通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DECT。

4.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容: 技术体制标准化、网络设备标准化、测试方法标准化。

5. 常用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1). 寻呼系统:给用户发送简单消息(数字、字母、声音)的系统;通过基站将携带寻呼信息的载波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到整个覆盖区。

每个基站为了能有最大的覆盖围,就需要采用大的发射功率(以千瓦计)和低的数据速率。

(2). 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当移动台通话时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时,移动交换中心自动将呼叫从原基站的信道转移到新基站的信道上,叫越区切换。

(3). 无绳系统:简单的无绳系统分为座机和手机两部分。

无绳系统是使用无线链路来连接便携手机和基站的全双工系统,是一种以有线网为依托的通信方式。

第一代模拟无绳(CT0,CT1)是模拟系统。

第二代数字无绳系统(CT2)只有单向呼叫能力,不能被叫。

第三代无绳系统(DECT)可实现双向呼叫,漫游及切换功能。

蜂窝移动通信具有自己独立的组网能力,无绳系统强调其接入能力,依附于其他通讯网(公用网,蜂窝移动网,数据通信网等)。

2.了解双工方式1. 双工方式: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

3.了解功率换算方法1. 两个功率之比的量度,用dB来表示: 10lg⁡(P2/P1)dB。

)mdB。

有时也用分贝量度相对某些标准值:mdB=10lg⁡(功率P0.001P第二部分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1.了解电波的传播方式1. 电波的传播方式: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

2021年移动通信考试总结

2021年移动通信考试总结

移动通信考试总结第二章传输技术基础信号频谱与带宽的关系?信号的频谱信号所包含的频率范围;带宽是信号的绝大部分能量所集中的频带,带宽小于频谱。

信号的带宽有这么几种定义(1)半功率带宽指功率谱密度的功率下降到峰值的一半的时候,或者比峰值下降3dB的两个频率点之间的间隔;(2)等效矩形或者等效噪声带宽;(3)零点到零点带宽数字通信中最通用的带宽定义就是主瓣的宽度,一般在这个频带内包含了大部分信号功率,但是这个定义不适用于没有明显波瓣的调制方式;(4)部分功率保留带宽这个定义被FCC采纳,要求在正截止频率以上和负截止频率以下各自保留0.5%的信号功率,因此这个带宽包含了99%的信号功率;(5)有界功率谱密度这个定义是指在确定带宽之外的任意频率处,功率谱密度比带宽中心点的值低一个确定的数,这个典型的衰减电平值为35或者50dB;(6)绝对带宽,这是在该带宽之外的频谱全为零的频率间隔。

影响信道容量的因素?所谓信道容量C,是指信道极限的传输能力,它常用最大信息速率来表述(1)香农公式C=Blog2(1+SNR),B,SNRdb=10lg(信号功率/噪声功率),其中C是可得到的链路速度,B是链路的带宽,S是平均信号功率,N是平均噪声功率,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表示。

影响信道能力的因素有信道带宽B、信噪比SNR。

(2)奈奎斯特公式C=2Blog2M,M为离散信号或电压电平的个数。

C=数据传输率,单位bit/s(bps),B=带宽,单位Hz,M=信号编码级数,奈奎斯特公式并没有对信息传输速率(b/s)给出限制。

要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就必须使每一个传输的码元能够代表许多个比特的信息。

这就需要有很好的编码技术,若M=32,速度便可以大过有噪声时。

香农公式适用于非理想信道,有限带宽高斯噪声干扰信道;奈奎斯特公式用于理想低通信道。

设置保护带宽可以避免频分系统的干扰。

在子信道用防护频带隔离可以避免干扰解释FDM和TDM是如何工作的当传输媒体的有效带宽超出了被传输信号所要求的带宽时,可使用FDM,将每个信号调制到不同的载波频率上,并且这些载波的间距足够大,使这些信号的带宽不会重叠而实现FDM;当传输媒体能够获得的位速率超出了被传输的数字信号所要求的数据率时,通过按时间交错信号的每一部分的方法多路数字信号可以通过一条传输通路运载,多路信号[mi(t),i=1…n]是被多路传输到同一媒体,这些信号携带的是数字信号,来自每个数据源的输入数据都被短暂的缓冲,通过每个缓冲区的长度为一个位或一个字符。

移动通信总结(推荐3篇)

移动通信总结(推荐3篇)

移动通信总结第1篇一方面,大大缩短了RRU和天线之间馈线的长度,可以减少信号损耗,也可以降低馈线的成本。

有时候成本比性能更加重要,如果一项技术需要花很多钱,但是带来的回报少于付出,它就很难获得广泛应用。

RAN的演进,一定程度上就是成本压力带来的结果。

在D-RAN的架构下,运营商仍然要承担非常巨大的成本。

因为为了摆放BBU和相关的配套设备(电源、空调等),运营商还是需要租赁和建设很多的室内机房或方舱。

大量的机房=大量的成本于是,运营商就想出了C-RAN这个解决方案。

移动通信总结第2篇光复用传输链路中的光电转换器,也称为WDM波分光模块。

不同中心波长的光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是不会互相干扰的,所以彩光模块实现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合成一路传输,大大减少了链路成本。

采用无源WDM方式,虽然节约了光纤资源,但是也存在着运维困难,不易管理,故障定位较难等问题。

第三种,有源WDM/OTN方式。

在AAU站点和DU机房中配置相应的WDM/OTN设备,多个前传信号通过WDM技术共享光纤资源。

如下图:看完了前传,我们再来看看中传(DU↔CU)和回传(CU以上)。

主要有两种方案:移动通信总结第3篇大大宽宽的机柜,有好几层机框,然后每层机框插了很多的单板。

单板很薄很轻,面板是塑料的,很容易坏。

这个设备,名字就叫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

注意:之所以图上面写的是“MSC/VLR”,是因为VLR是一个功能实体,但是物理上,VLR和MSC是同一个硬件设备。

相当于一个设备实现了两个角色,所以画在一起。

HL R/AUC也是如此,HLR和AUC物理合一。

后来,到了。

是的没错,2G和3G之间,还有一个——就是GPRS。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移动通信是指在移动终端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以下是一些移动通信的重要知识点。

1. 无线通信技术蜂窝网络:蜂窝网络是指将通信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提供覆盖。

常见的蜂窝网络包括2G(GSM)、3G (CDMA2000、WCDMA)和4G(LTE)等。

调制技术:调制技术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

常用的调制技术包括调频(FM)、调幅(AM)和正交振幅调制(QAM)等。

2. 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架构:移动通信网络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移动终端、基站和核心网。

移动终端通过基站连接到核心网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协议:移动通信协议指的是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通信时所采用的规则和标准。

常见的移动通信协议包括GSM、CDMA、UMTS和LTE等。

3. 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方式: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可以通过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方式进行。

电路交换将通信资源独占给用户,而分组交换则将数据分成小块进行传输,提高了通信资源的利用率。

移动网络优化:为了提高移动网络的性能,常采用的优化方法包括信道编码、调度算法和干扰管理等。

4.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5G技术:5G技术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它将推动物联网、智能交通和远程医疗等行业的发展。

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网络是一种以软件为基础的网络架构,它可以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降低部署和运营成本。

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将计算和存储功能移到网络边缘,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响应时间。

以上只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细节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⒈介绍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互相通信的技术。

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通信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无线通信服务。

移动通信包括移动方式通信、移动互联网通信等。

⒉移动通信网络结构⑴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方式、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等,它们通过无线信号接入到移动通信网络。

⑵基站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负责无线信号的接收和转发。

基站通常由基站控制器和基站收发器组成。

⑶核心网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控制中心,它实现了用户数据的交换和路由。

核心网包括移动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等组件。

⒊移动通信网络技术⑴ 2G网络2G网络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采用数字信号进行通信。

2G网络提供了语音通信和短信服务,并支持低速数据传输。

⑵ 3G网络3G网络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

3G网络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和功能,如视频通话、高速上网等。

⑶ 4G网络4G网络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具备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4G网络支持高清视频流媒体、实时游戏等应用。

⑷ 5G网络5G网络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具备超高速数据传输、大规模物联网连接和超低延迟等特点。

5G网络将推动移动通信进入新的时代。

⒋移动通信协议⑴ GSMGSM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缩写,是2G网络的基本协议。

它采用TDMA技术进行时分复用,实现了语音通信和短信服务。

⑵ CDMACDMA是码分多址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它将不同的信号通过独特的编码方式进行区分,实现了信号的同时传输。

⑶ LTELTE是长期演进技术,是4G网络的基本协议。

它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并具备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信号覆盖。

⑷ 5G NR5G NR是5G网络的新无线接口技术,采用了更高的频段和更大的带宽,实现了超高速的数据传输和更低的延迟。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通信法:指规范和管理通信行业的法律法规,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和合法运营。

移动通信考点总结

移动通信考点总结

在自由空间中, 电波沿直线传播而不被吸收, 也不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而直接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称为直射波传播。

直射波传播损耗可看成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损耗L bs , L bs 的表示式为式中, d 为距离(km), f 为工作频率(MHz)。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只与传播距离和工作频率有关市区传播衰耗中值图3-6表明了基本衰耗中值A m (f, d )与工作频率、通信距离的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或通信距离的增大,传播衰耗都会增加。

图中,纵坐标以分贝计量,这是在基地站天线有效高度h b =200m ,移动台天线高度h m =3m ,以自由空间传播衰耗为基准(0dB), 求得的衰耗中值的修正值A m (f, d)。

换言之,由曲线上查得的基本衰耗中值A m (f, d)加上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L bs 才是实际路径衰耗L T ,即)(lg 20lg 2045.32dB f d L bs ++=),(d f A L L mbs T +=例3-1 当d =10 km, h b =200 m, h m =3 m, f =900 MHz 时,由式(3-1)可求得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中值L bs 为查图3-6可求得A m (f, d ),即利用式(3-18)就可以计算出城市街道地区准平滑地形的传播衰耗中值为若基站天线有效高度不是200m ?若移动台天线高度不是3m ?在考虑基站天线高度因子与移动台天线高度因子的情况下,式(3-18)所示市区准平滑地形的路径传播衰耗中值应为例3-2 在前面计算城市地区准平滑地形的路径衰耗中值的例子中,当h b =200 m, h m =3 m, d =10 km, f =900MHz 时,计算得L T =141.5 dB;若将基地站天线高度改为h b =50 m, 移动台天线高度改为h m =2m, 利用图3-7、图3-8 可以对路径传播衰耗中值重新进行修正。

查图3-7得查图3-8得 修正后的路径衰耗中值L T 为dB f d L bs 5.111900lg 2010lg 2045.32lg 20lg 2045.32=++=++=dB d f A L L m bs T 5.141305.111),(=+=+=),(),(),(f h H d h H d f A L L m m b b m bs T --+=dB H d h H b b b 12)10,50(),(-==dBH f h H m m m 2)900,2(),(-==dB H H f h H d h H d f A L L m b m m b b m bs T 5.155)2()12(5.141)900,2()10,50(5.141),(),(),(=----=--=--+=上图为GSM网络结构⑴越区切换☆定义:在同一个MSC区域内,为了保证通话的连续性,当正在通话的移动台驶入相邻的无线小区时,话音信道必须能够自动切换到相邻小区的基站上,切换到新的信道上,即改变无线通信的频率。

移动通信复习要点

移动通信复习要点

移动通信第一章知识点:1.、1G、2G和3G代表性的标准制式。

1G:AMPS ,TACS2G:GSM和窄带CDMA3G:WCDMA,CDMA2000,TD-SCDMA2、移动通信中面临的干扰主要有哪些?是何原因?同频、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互调干扰: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同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构成干扰邻道干扰: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3、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双工、单工、半双工第二章知识点:1、阴影效应(怎么产生)、多径效应(概念)、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产生多普勒频移(计算)、慢衰落、快衰落、相关带宽(时延扩展)、相关时间(多普勒频移)、相关距离等概念阴影效应:由地形结构引起,表现为慢衰落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阻挡体比传输波长大的多的物体产生多径衰落的主要因素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多普勒频谱展宽⏹慢衰落:由阴影效应产生,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快衰落:由多径效应产生,一般服从瑞利分布。

⏹是运动速度,是波长,是夹角2、信道衰落:慢/快衰落;大/小尺度衰落;(非)频率选择性/衰落;(非)时间选择性衰落;(非)空间选择性衰落第三章知识点:1、语音编码方案(波形编码、参量编码、混合编码)2、QPSK、OQPSK和π/4QPSK信号的星座图及相位跳变路径及相位的最大跳变量。

3、π /4 QPSK调制原理。

设起始附加相位 θk=0 ,比特流为 1 1 -1 1 1 -1 -1 -1,用π/4QPSK 发送,比特从左到右送入发射机,确定发送期间相位θk 和Uk 、Vk 。

(π/4QPSK 调制原理及载波相移如下所示)LPFLPF差分相位编码S/P S IS QU kV ksin c tωcos c t ω∑S QPSK (t )+-输入数据kU 'k V '4、MSK 调制方式及其相位轨迹图第四章知识点: 1、抗衰落三大措施(分集、均衡、信道编码各自作用)– 分集:补偿衰落信道损耗– 均衡:补偿时分信道中由于多径效应而产生的码间干扰– 当传输的信号带宽大于无线信道的相关带宽时,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接收信号就会产生失真,它在时域表现为接收信号的码间干扰。

移动通信复习笔记

移动通信复习笔记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1)手持台2)车载台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 基站子系统1)基站控制器(BSC )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控制功能2)基站收发信机(BTS )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无线传输功能 MSS ——Mobile Switch Subsystem 移动交换分系统 1)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 Mobile Switch Center 2)位置寄存器a.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b.访问位置寄存器(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c.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4) 鉴权中心(AUC ) Authentication Center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操作与支持系统1)操作维护中心(OMC )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 2)网络管理中心(NMC ) Network Manager Center多径衰落对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影响 在移动通信环境中,发射的电波经历了不同路径;导致传播时间和相位均不相同; 接收信号的幅度在较短时间内急剧变化,产生了衰落。

时域:多径效应引起信号的时延扩展,接收信号的信号分量被展宽 频域:多谱勒效应引起频域扩展,接收信号产生多谱勒频展 频率复用将N 个相邻的小区组成一个区群(簇),将可供使用的频道划分成N 组,区群内的每个小区使用不同的频率组,而相邻区群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组分配模式。

簇(区群)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N 个小区叫做一簇(区群) N 叫做区群的大小,典型值3、4、7、9、12 、……i 和j 分别为相邻同频小区之间的二维距离(相邻小区数),都为正整数,不能同时为零Q ——同频复用比D ——同频复用距离 r ——小区半径 Q=D/rC/I ——信干比C/I=40lg[(D-r)/r]=40lg(Q-1)dB ——只考虑一个同频小区的影响条状小区的C/I ——考虑有m 个同频小区影响,对于条状小区,m=222N i ij j =++C/I=40lg(D/r-1)-10lgm dB D=4r-2a面状服务区的C/I——同频复用距离:D=N3r同频复用比:R=N3(N为一族中的小区数)3r/r=N对比三种提高系统容量方法小区分裂:降低r,重组小区,把拥塞的小区分为几个更小的小区, N不变。

移动通信课程知识归纳总结

移动通信课程知识归纳总结

移动通信课程知识归纳总结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技术和系统。

在移动通信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移动通信的知识,包括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无线信道特性、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信道编码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等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包括1G、2G、3G和4G等。

1G是指模拟信号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语音通信。

2G引入了数字通信技术,实现了数字信号的传输和编解码,提供了更好的通信质量和更多的业务功能。

3G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覆盖范围,支持了更多的多媒体业务。

4G则在3G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业务性能,支持了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5G作为移动通信的新一代标准已经开始商用,将进一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二、无线信道特性无线信道具有一些特点,包括衰减、多径效应、多径传播等。

衰减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信号功率损失,与传播距离和频率有关。

多径效应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而产生的时域和频域上的扩展现象。

多径传播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个路径到达接收端。

三、调制解调技术调制解调技术是实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调制和解调的技术。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技术有幅移键控调制(ASK)、频移键控调制(FSK)、相移键控调制(PSK)、正交幅度调制(QAM)等。

解调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与调制相对应。

四、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是实现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同一信道进行通信的技术。

常见的多址技术有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等。

TDMA通过将时间划分成时隙,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隙中传输数据;FDMA通过将频率划分成不同的信道,不同用户在不同频率上进行通信;CDMA则通过采用不同的码序列将不同用户的信号进行编码,并在接收端进行解码,实现用户之间的区分。

移动通讯考试知识点汇总

移动通讯考试知识点汇总

移动通讯考试知识点汇总移动通讯考试知识点汇总1、集群系统与蜂窝式通信系统的差异。

①集群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在各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合用)中间进行调度和指挥,对网中的不同用户常常赋予不同的优先等级。

蜂窝通信系统属于公众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各阶层和各行业中个人之间的通信,一般不分优先等级。

②集群通信系统根据调度业务的特征,通常具有一定的限时功能,一次通话的限定时间大约为15~60s(可根据业务情况调整)。

蜂窝通信系统对通信时间一般不进行限制。

③集群通信系统的主要服务业务是无线用户和无线用户之间的通信,蜂窝通信系统却有大量的无线用户与有线用户之间的通话业务。

④集群通信系统一般采用半双工(现在已有全双工产品)工作方式,因而,一对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只需占用一对频道。

蜂窝通信系统都采用全双工工作方式,因而,一对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必须占用两对频道。

⑤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频道再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而在集群系统中,主要是以改进频道共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的。

集群系统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专用控制信道的集中控制方式和随路信令的分部控制方式。

按通信占用频道的方式,集群系统可分为消息集群、传输集群和准传输集群等三种方式。

2、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3、移动通信的分类:按照多址方式分类,移动通信可以分为FDMA、TDMA、CDMA、SDMA等。

按工作方式分类,移动通信可以分为单工、双工、半双工方式。

按信号形式分类,移动通信可以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按业务分类,移动通信可以分为无线电寻呼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分组无线网。

移动通信系统考试知识点总结

移动通信系统考试知识点总结

移动通信系统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论1.IMT-2000的3个3G主流标准:欧洲和日本提出的WCDMA;美国提出的CDMA2000;中国提出的TD-SCDMA2.一个最简单的蜂窝系统由移动台(MS)、基站(BS)和移动交换中心(MSC)3部分组成。

MSC除了完成交换功能外,还要增加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的功能;移动台包括收发器、天线和控制电路;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接口进行联络,它也由收发信机、天线和基站控制电路等组成。

3.切换控制策略的过程控制方式有3种:移动台控制、MSC控制、移动台辅助控制(MAHO),2G采用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4.在2G中,位置管理采用两层数据库,即: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访问位置寄存器(VLR),分别记录移动台注册位置信息和实时位置信息。

5.移动通信中常采用的多址技术有三类:FDMA、TDMA、CDMA6.电波信号衰落包括:多径传播带来的多径衰弱和扩散损耗等带来的慢衰弱。

7.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和3GPP2(第三代合作伙伴2)是两家经ITU授权的具体负责3G标准制定的组织。

3GPP成立于1998年,负责WCDMA、TD-SCDMA的标准制定;3GPP2成立于1999年,负责CDMA2000标准的制定。

个人补充:2G标准有:美国的DAMPS、IS-95CDMA和欧洲的GSM;越区分位:硬切换和软切换,软切换相比硬切换掉话率更低,是一种无缝切换;分级技术是一种补偿信道衰弱的技术,包括:空间分集、频率分级和时间分集。

第二章2G通信系统1.GSM系统是采用FDMA和TDMA混合接入方式。

2.在GSM系统中,每个载频在时间上被定义为一个TDMA帧,每个TDMA帧包括8个时隙(TS0~TS7),每个时隙占用576.9us,相当于承载156.25bit数据,一帧时间为4.615ms。

3.复帧结构包括:26帧(包含26个TDMA帧,用于传输业务信息)和51帧(包含51个帧,用于传输控制信息)。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汇总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汇总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汇总在当今社会,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早的大哥大到如今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汇总一下移动通信的主要知识点。

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简单来说,就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保持通信联络。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采用模拟技术,主要用于语音通话,通话质量不高,保密性差。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除了语音通话,还能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能够提供更高速的数据传输,支持多媒体业务,如视频通话、移动互联网接入等。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数据传输速度大幅提升,为用户带来了更流畅的高清视频播放、在线游戏等体验。

目前,我们正逐渐步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时代,5G 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多的连接,将推动众多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三、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台、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等部分组成。

移动台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等终端设备,它负责发送和接收信号。

基站子系统包括基站收发信机和基站控制器,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并将信号传输到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则主要负责对整个通信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归属位置寄存器、访问位置寄存器等。

四、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是实现不同用户在同一频段上同时通信的关键技术。

常见的多址技术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频分多址是将频段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频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频道进行通信。

时分多址则是将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隙,不同用户在不同的时隙进行通信。

码分多址是通过不同的编码来区分用户,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和频率上通信。

五、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模拟信号,以及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

移动通信总结[5篇范例]

移动通信总结[5篇范例]

移动通信总结[5篇范例]第一篇:移动通信总结第1章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一、本章知识概要1.1 移动通信概述 1.2 移动通信信道1.3 抗噪声和抗干扰技术 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5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二、本章重要知识阐述 1.1 移动通信概述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和演进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

发展基本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主要分为 1G、2G、3G、4G共四个阶段。

1.1.2 移动通信的基本组成移动通信网是系统的一个完整实体, 包括交换网络子系统(NSS)、基站网络子系统(BSS)和大量移动用户终端(MT)。

1.1.3 移动通信的特点1.1.4 移动通信的频谱划分1.2 移动通信信道1.2.1 电波传播特性1.2.2 移动信道特征多径衰落或多径效应:经过多个路径的反射, 以至到达接收天线的信号是来自不同传播路径的各个分量的合成。

由于各个分量的相互干涉而产生深度的快衰落。

慢衰落:移动台接收信号除瞬时值出现快速起伏的瑞利衰落外, 其场强中值(具有50%场强的概率值)随着所处位置改变而呈现较慢的变动。

多普勒频移就是快衰落时场强的衰落速率。

它是指当移动台具有一定速度的时候, 基站接收到移动台的载波频率将随移动台运动速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频移衰落储备:为了防止因衰落(包括快衰落和慢衰落)引起的通信中断, 在信道设计中, 使信号的电平留有足够的余量以使中断率小于规定的指标中的这种电平余量。

1.2.3 移动信道的传播损耗 1.3 抗噪声和抗干扰技术1.3.1 噪声的分类与特性1.3.2 邻道干扰邻道干扰是一种来自相邻或相近频道的干扰。

相近频道可以是相隔几个或几十个波道。

邻道干扰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由于工作频带紧随的若干频道的寄生发射产生的干扰;二是指移动通信网内, 一组空间离散的邻近频道引入的干扰。

1.3.3 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所有落到接收机通带内的有用信号频率相同或相近的无用信号的干扰, 亦称同波道干扰或载波干扰。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一、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1.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史
1.2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1.2.1 无线信道分类
1.2.2 移动通信网络组成
1.2.3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1.2.4 移动通信网络接入技术
二、移动通信标准与协议
2.1 移动通信标准
2.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标准
2.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
2.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2.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
2.2 移动通信协议
2.2.1 无线接入协议
2.2.2 接入和核心网协议
2.2.3 信令传输协议
三、移动通信网络性能与优化
3.1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指标3.2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方法3.2.1 无线资源优化
3.2.2 频率规划优化
3.2.3 功率控制优化
3.2.4 邻区优化
3.2.5 异构网络优化
四、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与保密
4.1 移动通信安全威胁
4.2 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保护4.2.1 身份认证与加密技术4.2.2 安全漏洞与风险防御4.2.3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管理附件:
附件一: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图
附件二:无线信道分类图
附件三:移动通信标准与协议概览表
附件四: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隐私保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2.数据加密:对敏感信息进行编码转换,以保证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和利用。

3.用户身份认证:确认用户身份的过程,以确保系统和服务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4.通信保密:对通信内容进行加密处理,以避免未经授权的人窃听或获取通信信息。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是一种通过无线信号在移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章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

1.1 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信号在移动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技术。

它使用无线信号代替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的传输。

1.2 发展历史移动通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无线电通信。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移动通信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

首先是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如1G移动方式系统。

随后,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相继出现,如2G、3G、4G等。

当前,5G移动通信系统正在快速发展中。

1.3 技术特点移动通信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 无线传输:移动通信使用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相对于有线通信更加自由和灵活。

2) 移动性:移动通信设备可以随身携带并在任何地点进行通信,具有强大的移动性。

3) 高速率: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通信的传输速率逐渐提高,可以满足多媒体数据的高速传输要求。

4) 多样化的应用:移动通信不仅可以支持语音通信,还可以传输数据、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应用领域广泛。

1.4 应用领域移动通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1) 移动方式通信:移动通信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提供移动方式服务,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信。

2) 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移动互联网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进行各种在线活动。

3) 移动支付:移动通信使得移动支付成为现实,人们可以通过方式等移动设备进行支付和转账。

4) 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无线连接和数据传输。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移动通信设备的说明书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电信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是我国电信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对移动通信领域的法律责任和规定进行了明确。

2) 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是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无线电网络和频率资源的分配。

移动通信重点知识总结

移动通信重点知识总结

移动通信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概论移动通信的特点包括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以及移动台必须适合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按信号形式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移动通信的传输方式分为单向传输(广播式)和双向方式(应答式),而双向传输工作方式有单工、双工和半双工。

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

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一般使用一对频道,可实施频分双工(FDD)工作方式或同步的半双工通信方式,即时分双工(TDD)。

半双工通信是指移动台采用类似单工的“按讲”方式,即按下按讲开关,发射机才工作,而接收机总是工作的。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包括频谱利用率高、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以及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移动通信基本上围绕着两种主干网络在发展,这就是基于话音业务的通信网络和基于分组数据传输的通信网络。

蜂窝式组网的目的是解决常规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匮乏、容量小、服务质量差、频谱利用率低等问题。

蜂窝式组网将一个移动通信服务区划分成许多以正六边形为基本几何图形的覆盖区域,称为蜂窝小区。

1、频率复用:将相邻的小区划分成区群(Cluster),并将可用的无线频道分成若干个频率组,每个区群内的小区使用不同的频率组,而同一频率组可以在其他区群的小区中再次使用,这就是频率再用。

2、频率再用距离与区群中的小区数有关,小区数越少,频率再用距离越短,相邻区群中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之间的同道干扰越强。

3、越区切换是XXX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相邻小区时,必须将其工作频率及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所用的接续链路从离开的小区转换到进入的小区的过程。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要点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要点

1、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指在运动中完成用户之间的实时通信,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

分别可构成陆地移动通信、海上移动通信和空中移动通信。

通常包括无线电寻呼系统、陆地蜂窝移动通信、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移动通信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进行。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与日俱增。

▪移动台的移动性强。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2)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研制数字系统。

(3)第三代3G(未来移动通信系统)3、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使用。

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召开的世界无线电管理大会制定的国际频率分配表划分。

1979年,ITU首次给陆地移动通信划分出主要频段。

▪1980 年我国制定出陆地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集群移动通信:806~821MHz(上行)851~866MHz(下行)•军队:825~845MHz(上行)870~890MHz(下行)•公用陆地移动通信:890~915MHz(上行)935~960MHz(下行)1986 年,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 成立了一个预测未来公用陆地移动电话系统的专门组织FPLMTS ,提出对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具体设想,经2.5G 产品GPRS 系统的过渡,3G 走上了通信舞台的前沿。

3G 与2G根本的不同:•3G采用CDMA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2G采用TDMA技术和电路交换技术。

▪3G 的主要特征: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

3G的设计目标:提供比2G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无线接口标准主要有:WCDMA、cdma2000、TD-SCDMA。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2023最新版)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2023最新版)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⒈简介-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⒉无线传输基础技术⑴无线传输基本原理- 电磁波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谱域和时域的关系⑵无线调制技术- 调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常见的调制技术(AM、FM、PM等)⑶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的作用和分类- CDMA、TDMA、FDMA、OFDMA等多址技术的特点⑷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常见的纠错编码技术(如海明码、RS码、卷积码等)⒊移动通信系统架构⑴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移动设备(方式、平板等)- 基站和基站控制器- 核心网和服务网⑵无线通信网络- 2G、3G、4G、5G网络的特点和区别- 蜂窝网络的组网方式(宏站、微站、室内覆盖等)⑶移动通信协议- GSM、UMTS、LTE等移动通信协议的概述- 协议层次结构和各层功能简介⒋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⑴频率规划- 频段分配和频率重用- 干扰和衰落的影响⑵小区规划- 小区分布和规模- 小区覆盖和容量规划⑶网络优化- 覆盖优化和容量优化- 天线系统优化和功率控制⒌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⑴通信安全的基本概念- 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⑵移动通信安全漏洞- 窃听和监听- 数据篡改和重放攻击⑶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 双因素认证和访问控制附件:⒈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⒉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示意图⒊移动通信安全漏洞图示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电信法:电信行业的法律规范和管理方式。

⒉隐私权:个人信息的保护权利。

⒊数据保护:数据在使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移动通信复习提纲

移动通信复习提纲

移动通信复习提纲一、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定义和特点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其特点包括移动性、电波传播条件复杂、噪声和干扰严重、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要求频带利用率高、设备性能要求高等。

2、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到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如 GSM 系统,再到第三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3G),如WCDMA、CDMA2000 和 TDSCDMA 等,以及第四代长期演进移动通信系统(4G),如 LTE 和 LTEA,直至当前正在发展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

3、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移动通信广泛应用于个人通信、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医疗健康、军事等领域。

二、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1、移动台(MS)包括手机、车载台等,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终端设备。

2、基站子系统(BSS)由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组成,负责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并管理无线资源。

3、网络子系统(NSS)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访问位置寄存器(VLR)、鉴权中心(AUC)和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等,主要负责完成移动性管理、呼叫处理、用户数据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功能。

4、操作维护子系统(OSS)用于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三、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1、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多径传播、阴影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等。

2、大尺度衰落模型如 OkumuraHata 模型、COST231-Hata 模型等,用于预测信号在较大范围内的平均衰落情况。

3、小尺度衰落模型包括瑞利衰落、莱斯衰落等,用于描述信号在短距离内的快速波动。

四、移动通信中的调制技术1、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模拟信号。

2、常见的数字调制方式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正交幅度调制(QAM)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1.1 概论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在运动状态中进行的信息交换。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广义的,它不仅仅只是语音通信,还包括数据、传真、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等业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活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们需要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由此促进了移动通信的发展。

由于通信双方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传统的有线通信已无法满足需要,这就使无线通信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移动通信使一度沉寂的无线电通信技术重新焕发出了新生,使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并驾齐驱,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的两大重要支柱之一。

与其他无线通信形式相比,移动通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这几个方面。

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2.环境噪声、干扰和多普勒频移影响严重3.组网技术比固定通信复杂4.频率资源有限和用户增加的矛盾突出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移动通信的种类繁多。

按使用要求和工作场合不同可以分为:(1)集群移动通信,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

它的特点是只有一个基站,天线高度为几十米至百余米,覆盖半径为30公里,发射机功率可高达200瓦。

用户数约为几十至几百,可以是车载台,也可是以手持台。

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也可通过基站与其它移动台及市话用户通信,基站与市站有线网连接。

(2)蜂窝移动通信,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

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大范围的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联络与控制,各个基站通过移动交换中心相互联系,并与市话局连接。

利用超短波电波传播距离有限的特点,离开一定距离的小区可以重复使用频率,使频率资源可以充分利用。

每个小区的用户在1000以上,全部覆盖区最终的容量可达100万用户。

(3)卫星移动通信。

利用卫星转发信号也可实现移动通信,对于车载移动通信可采用赤道固定卫星,而对手持终端,采用中低轨道的多颗星座卫星较为有利。

(4)无绳电话。

对于室内外慢速移动的手持终端的通信,则采用小功率、通信距离近的、轻便的无绳电话机。

它们可以经过通信点与市话用户进行单向或双方向的通信。

使用模拟识别信号的移动通信,称为模拟移动通信。

为了解决容量增加,提高通信质量和增加服务功能,目前大都使用数字识别信号,即数字移动通信。

在制式上则有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

前者在全世界有欧洲的GSM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美的双模制式标准IS一54和日本的JDC标准。

对于码分多址,则有美国Qualcomnn公司研制的IS-95标准的系统。

总的趋势是数字移动通信将取代模拟移动通信。

而移动通信将向个人通信发展。

进入21世纪则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将有更为辉煌的未来。

第2章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2.1调制技术调制的目的是把要传输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高频信号。

调制方式按照调制信号的性质分为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两类;按照载波的形式分为连续波调制和脉冲调制两类。

模拟调制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数字调制有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移相键控(PSK)和差分移相键控(DPSK)等。

脉冲调制有脉幅调制(PAM)、脉宽调制(PDM)、脉频调制(PFM)、脉位调制(PPM)、脉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ΔM)。

对移动通信的数字调制技术的要求如下:(1)在信道衰落条件下,误码率要尽可能低;(2)发射频谱窄,对相邻信道干扰小;(3)高效率的解调,以降低移动台功耗,进一步缩小体积和成本;(5)能提供较高的传输速率;(6)易于集成。

数字调制技术分为线性调制方式和恒定包络调制方式,线性调制方式又可分为频谱高效和功率高效两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存在着严重的衰落现象,故所需要的“信噪比”比较高。

调制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调制以后的信号对干扰有较强的抵抗作用,同时对相邻的信道信号干扰较小,解调方便且易于集成。

2.2多址方式在无线通信中,许多用户同时通话,以不同的无线信道分隔,防止相互干扰的技术方式称为多址方式。

公共陆基移动网(PLM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主要使用使用的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空分多址(SDMA)和包分多址(PD MA)等技术另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极分多址(PDMA)卫星通信中主要使用的按需分配多址接入(DAMA) 或脉冲寻址多址接入(PAMA) 1. 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是数据通信中的一种技术,即不同的用户分配在时隙相同而频率不同的信道上。

按照这种技术,把在频分多路传输系统中集中控制的频段根据要求分配给用户。

同固定分配系统相比,频分多址使通道容量可根据要求动态地进行交换。

FDMA是指不同的移动台(或手机)占用不同的频率,即每个移动台占用一个频率的信道进行通话或通信。

因为各个用户使用不同频率的信道,所以相互没有干扰。

这是模拟载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的基本技术,也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早期的移动通信多使用这种方式。

由于每个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时占用一个频率、一个信道,频带利用率不高。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很快就显示出其容量不足的缺点。

2.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是把一个传输通道进行时间分割以传送若干话路的信息,把N个话路设备接到一条公共的通道上,按一定的次序轮流的给各个设备分配一段使用通道的时间。

当轮到某个设备时,这个设备与通道接通,执行操作。

与此同时,其它设备与通道的联系均被切断。

待指定的使用时间间隔一到,则通过时分多路转换开关把通道联接到下一个要连接的设备上去。

时分制通信也称时间分割通信,它是数字电话多路通信的主要方法,因而PCM通信常称为时分多路通信。

时分多址是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Frame)每一个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终端的信号而不混扰。

同时,基站发向多个移动终端的信号都按顺序安排在予定的时隙中传输,各移动终端只要在指定的时隙内接收,就能在合路的信号中把发给它的信号区分并接收下来。

TDMA较之FDMA具有通信口号质量高,保密较好,系统容量较大等优点,但它必须有精确的定时和同步以保证移动终端和基站间正常通信,技术上比较复杂。

3.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又称码分多址,是在无线通讯上使用的技术,CDMA 允许所有的使用者同时使用全部频带(1.2288Mhz),并且把其他使用者发出的讯号视为杂讯,完全不必考虑到讯号碰撞(collision) 的问题。

CDMA系统是基于码分技术(扩频技术)和多址技术的通信系统,系统为每个用户分配各自特定地址码。

地址码之间具有相互准正交性,从而在时间、空间和频率上都可以重叠;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的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有的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接收端进行向反的过程,进行接扩,增强了抗干扰的能力。

CDMA系统属于自干扰系统。

CDMA是扩频通信的一种,他具有扩频通信的以下特点:(1)抗干扰能力强。

这是扩频通信的基本特点,是所有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2)宽带传输,抗衰落能力强。

(3)由于采用宽带传输,在信道中传输的有用信号的功率比干扰信号的功率低得多,因此信号好像隐蔽在噪声中;即功率话密度比较低,有利于信号隐蔽。

(4)利用扩频码的相关性来获取用户的信息,抗截获的能力强。

(5)多个用户同时接收,同时发送.2.3 组网技术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1)移动台(MS):移动台是用户终端设备,它包括移动设备(ME)和用户识别模块(SIM)。

根据业务的状况,移动设备可包括移动终端(MT),终端适配功能(TAF)和终端设备(TE)等功能部件。

在使用移动端到端的双向话音通信业务时,主叫用户通过移动台拨打被叫电话号码来发起话音呼叫,被叫用户通过移动台来接收话音呼叫;在使用移动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时,短消息发起方用户通过移动台输入短消息并发送出去,短消息接收方用户通过移动台来接收并处理短消息,包括阅读短消息、回复短消息以及删除短消息等。

(2)基站(BTS):基站是指为一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包括无线发射和接收设备、天线以及所有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

第3章抗衰落技术衰落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

3.1分集接收所谓分集接收,是指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互相独立(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电平起伏的办法。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可能用到两类分集方式:一类称为“宏分集”;另一类称为“微分集”。

“宏分集”主要用于蜂窝通信系统中。

这是一种减小慢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

“微分集”是一种减小快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在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都经常使用。

3.2RAKE接收所谓RAKE接收机,就是利用多个并行相关器检测多径信号,按照一定的准则合成一路信号供解调用的接收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般的分集技术把多径信号作为干扰来处理,而RAKE接收机采取变害为利的方法,即利用多径现象来增强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