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经典欣赏
王羲之书法欣赏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 ppt课件
王羲之的代表书法作品
(没有原迹存世,有刻本和墨迹廓填本。) ❖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 草书《十七帖》、 ❖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
《兰亭集序》等。
❖ 其行书”。
《乐毅论》
《黄庭经》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 羲之书写的信札, 因第一札开头有 “十七”两字, 故名。 是王羲之最有名 草书作品之一。
《姨母帖》
行楷 ,硬黄纸本。纵26.3厘米, 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 。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 王羲之的书法: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
❖ 创造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
❖ 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王羲之《丧乱帖》
《快雪时晴帖》
行书,现存此帖疑是唐 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纵 23cm,横14.8cm,行书四行, 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 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 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 情及对亲人的问候。(现收 藏于台北博物馆)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 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书法欣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的简介
❖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 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 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被后 人誉为“书圣”。
❖ 写下千古佳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各位,有书友给书法第一网留言需要王羲之《十七帖》,现推荐给大家欣赏学习,下载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后、回复17 获取下载地址。
▲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
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过来看)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王羲之《十七帖》局部欣赏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樱桃日给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十七帖》笔意法式1.独点。
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王羲之《十七帖》书法欣赏
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王羲之《十七帖》书法欣赏作者:王延智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0期王羲之的行书成就在书史上是无所争议的,然其草书在书史上的评价却有一定的异词,这并不意味王羲之的草书写得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因为批评家对草书本体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艺术品评上的分歧,纵然如此,王羲之的今草依然被视为今草极则。
我们就以《十七帖》为例,对王羲之的今草进行品味赏析。
《十七帖》(见图1、图2),王羲之书,系王羲之草书尺牍的汇刻帖,凡二十九帖(一说二十八帖,此论将《来禽》《胡桃》二帖并作一篇看待),大都是写给他的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取其帖首“十七”为名,属于王羲之晚年的草书杰作。
自宋代至清代,该刻帖的别本、异本极多,历来学者对《十七帖》的研究文献也至为繁多,以版本考订、文献梳理、书艺藻鉴、目录著述为主。
该刻帖集中反映了王羲之今草的艺术成就,并且摹刻俱佳,历来倍受重视,宋代黄伯思将其誉为“书中龙也”,足见该帖的声誉了。
王玉池先生认为“在刻帖方面,最能代表王书本来面目、又没有争议的作品,大概就是《十七帖》了”,可谓一语中的。
若要分析《十七帖》的书法艺术特色,我们既要“知人论世”,也要“以意逆志”。
我们且从姜宸英的一段跋文讲起:“唐张怀瓘论草势云:‘草之体势,一笔而成,惟王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
逸少草书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
’又云:‘逸少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子敬草逸气盖世,千古独立,家尊才可为其弟子耳。
’怀瓘以一笔成书,连牵不断为草书之精,非知书者也。
所谓草书者,草其真也,草书贵乎点画拖曳之间,若断若续,而锋棱宛然,真意不失,此为至精至妙。
唐文皇集羲之书,取其尤者为《十七帖》,其《晋书》御制《羲之传赞》曰:‘烟霏雾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盘,势如斜而反直。
’知此者,可以得其集此帖之意矣。
”这段文字涉及到对王羲之草书评价的两种基本态度。
张怀瓘认为草书应该意多于法,也就是更应当抒发个人情感,因此,王献之逸气十足的“一笔书”就成为了张氏草书论的最高标准之一,那么,王羲之相对平和的草书不免会被以“质量批评”见长的张怀瓘降一品级。
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是几个著名的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1. 《兰亭序》
《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行草字体书写,笔画流畅,变化多样,给人以灵动飘逸之感。
文字内容讲述了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宴会上的感受和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境界。
2. 《千字文》
《千字文》是唐代文学家褚遂良创作的一篇千字文。
这幅作品以楷书字体书写,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工整的排列,每个字都形神兼备,给人以庄重大气之感。
文字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理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3. 《苏轼行书》
《苏轼行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行书字体书写,字迹潇洒自如,富有变化和艺术感。
苏轼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疏密有致,结构稳定,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这幅作品展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和才情,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4.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作品,以行书字体书写。
这幅
作品的特点是字迹饱满丰润,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雄浑磅礴之感。
文字内容讲述了王羲之对于文学创作和人生境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追求的独特见解。
这些书法作品无论是从字迹的笔画和结构,还是从文字内容的意境和思想,都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欣赏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王羲之正楷字体
王羲之正楷字体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1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2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3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4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5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书法赏析——王羲之PPT
180
·
20
·
《丧乱得示二谢帖》
《丧乱得示二谢帖》
•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 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 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 "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 馆展出。 • 《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 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 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 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 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 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 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 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书法赏析——王羲之
关于王羲之 •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 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 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 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 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 《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 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圣教序》 等。 •
《黄庭经》
•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 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 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 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 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 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 (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 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 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
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
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
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
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
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
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
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
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
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
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
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
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动摇不了的。
原因大致有以下数点:第一,王羲之的书法经历代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鉴赏大家的品评,堪称古今无二。
第二,王羲之是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变革家,开一代书法新风。
经典欣赏王羲之《孔侍中帖》
经典欣赏王羲之《孔侍中帖》九月十七日,羲之报:旦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王羲之(321—379,一说303—361,又一说307—365),晋代书家。
字逸少,旷之子,导之侄。
瑯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
其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
王羲之的书法完成了书法史上魏晋时期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书家取法的源泉,被后世尊为“书圣”。
《孔侍中帖》为王羲之传世名品,较真切地呈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面目,为书法学习之上佳范本。
旦:早,早晨。
因:借……的机会。
此件虽为王羲之行书作品,细察之,犹能感受到王羲之书法由隶入行的特点,如“月”字两个短横皆有向上挑之势,这种写法在简牍中常见,而完全成熟后的行书,如赵孟頫所书“月”字,虽是取法逸少,但是两个短横属于典型的行书写法,笔势向下。
“七”字最后一折笔亦有上挑之势。
孔侍中:不详何人,或说为孔愉,不确,待考。
信:送信者,信史。
书:书信。
“书”字七处横画无一笔雷同,第三与第四处横画明显上斜,造成了重心不稳现象,而最后两个横画王羲之处理作点,写在口的左下部,把重心拉回,使字具有姿态,耐人品味。
领军:刘涛《中国书法全集》卷十九考证:“‘领军’乃王羲之从弟王洽。
他征拜为领军,在穆帝永和九年(353)许。
于升平二年(358)卒于领军职任。
可以推见,王羲之书写此帖当在永和九年至升平二年之间的四五年间。
”此说可从。
按:王洽(323——358),字敬和,王导之子。
与荀羨“俱有美称”。
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
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辞不受,卒于官,年仅三十六岁。
传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附《王洽传》。
后问:迟问。
此句表示不知道你生病了,所以我问候迟了,心中感到抱歉。
王羲之书法看似平正,却笔笔出人意料。
王羲之作品全集欣赏
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丰碑深远影响中国千年书法,还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书法精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吧!《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二谢帖 ▼二谢面未比面①,迟诼良不静②。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③。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④。
左边剧⑤。
丧乱帖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王羲之繁体字作品欣赏
王羲之繁体字作品欣赏王羲之繁体字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作品1王羲之书法作品2王羲之书法作品3王羲之书法作品4王羲之书法作品5王羲之书法介绍《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
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
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
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圣教序》翻墨本(⾼清版本)《圣教序》全名《⼤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书法家之⼀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横刻有七尊佛像,⼜名《七佛圣教序》。
此碑形神兼备,书法秀劲超群,分⾏市⽩,笔意俱存,俨然是⼀⽓呵成,不愧为中国古刻名碑之妙品,难怪世⼈⼀直称它为 “千王碑”。
它被国家⽂物局定为国宝级⽂物,它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都是⽆以伦⽐的。
碑⽂选⾃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此为今⼈翻墨本。
《圣教序》拓本《圣教序》原⽂、今译对照:[原⽂]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天地苞乎阴阳⽽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难穷者,以其⽆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译⽂]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切有⽣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愚蠢的⼈也能知道它的⼀些征兆;要通晓明⽩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有智慧的⼈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也会明⽩;⽽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仍会迷惑不解[原⽂]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举威灵⽽⽆上,抑神⼒⽽⽆下。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原创作者:林衡此乃东晋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顶级神品卷) 晋代绢本设色,画心纵29.2cm,横193.8cm,林衡艺术馆藏。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题跋是清代项源所题“王羲之神笔”落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项源是乾隆-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人,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字汉泉,一字芝房,斋号小天籁阁,古书画收藏家,收藏书画以精、新、奇为主。
▲林衡本王羲之《乃当序》宋徽宗钤印和故宫杜牧《张好好诗卷》宋徽宗“内府图书之印”两钤印完全一致吻合。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乃当序》草书是王羲之众多书法字体之中最美的,全卷字体异常俊美,笔法刚柔并济,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笔锋娴熟而苍劲,每笔之间连接自然而就,正是笔由心生浑若天成,其书法运用了指力、腕力、臂力、心力、脑力心神合一,一挥而就,其笔法之精妙,在弹指之间便能一气呵成,此等天下第一神物,非书圣不能为之。
此卷字体上下左右排列对称错落有序,前呼后应,赏心悦目,甚是美哉。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全卷历代藏家有“宋徽宗”四方大印“内府图书之印”,“水绘阁”,“米父石叟”,“减斋”,“宝董堂”,“玉兰堂印”,“宫”。
清代康熙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王顼龄”钤印“王顼龄印”。
清代乾隆朝官吏“法式善”钤印“小西涯居士”。
清代乾隆-道光,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项源”钤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
清代著名画家“秦文锦”钤印“褧孙”。
顶级鉴藏家“林衡”钤印有“林衡鉴赏”“林衡定鉴”“林衡珍藏”“上善若水”等历代名家钤印共29枚。
王羲之此卷草书是历代书画鉴赏家鉴评为“神笔”“诸贴第一”等鉴评。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王羲之《乃当序》此卷所用材质为“顶级晋代绢本设色”书写而成,绢布手感柔顺,是顶级晋绢。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
兰亭序书法作品背景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 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 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 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 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 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 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 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 “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 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 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 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 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 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 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 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
兰亭序翻译
王羲之一生最绝美的五个字,放大十倍欣赏,美得让人难忘!
当我们聊起中国的书法的时候,我想会有很多的人非常的喜欢书法,而且也会有很多的书法爱好者会为此而驻足,比如手机前面的你,我想也一定是一位书法的爱好者,因为你也肯定也是被王羲之的书法所吸引。
说起王羲之的书法,我敢断定肯定会有很多的书法爱好者所喜欢,虽然我们如今看到的只是王羲之的摹本,但是我们却从这些王羲之书法的摹本中看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而王羲之一生中最为绝美的汉字小编为大家准备了5个,我想王羲之的这5个汉字肯定会让大家非常的喜欢。
而王羲之的这5个汉字也是让我们领略了书法的另一种艺术美,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汉字竟然有着如此的艺术美。
我想大家欣赏完王羲之的这5个最绝美的汉字,你一定会喜欢上王羲之的书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羲之这最绝美的5个汉字。
“未”字虽然只有五个笔画,但是在“书圣”王羲之的笔下让我们看到了书法的另一种美,非常的大气,而且王羲之把两个本来非常近的橫画写得距离非常的远,但是下面的橫画的带笔连接了这两个笔划,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笔画虽然距离远,但却是紧密呼应着,而且这短短的带笔也显示了王羲之书法的豪放气势。
“和”字给我们的感觉是传承了中国的传统书法美,笔划非常的圆润,也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下笔非常的从容,而这个“和”字的两部分却是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笔划该细的地方非常的细,该粗的地方也非常的粗,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字的完美结合,也给我们展示了书法的另一种美。
“亭”字给我们的体会是下笔非常的洒脱,而且把王羲之楷书的方法融合到了这个字中,而且这个字的笔划更是潇洒中却不失紊乱,反而让我们觉得这个字非常的有个性,而有很多书法爱好者称这个“亭”字也是王羲之书法中最为风流性情的一个字。
“殊”字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的生动而清秀,这个字也是最为让人研究的一个字,只见一个竖钩和一个反捺把这个字的张扬和低调融合进去,让我们体会到了王羲之书法的张狂但却不傲,而且连笔的地方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运笔非常的自然,这种笔法也是我们很多书法爱好者想要达到的境界。
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
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王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神仙笔法”。
他的楷书作品在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楷书作品也广泛应用于书法教学和文化交流中。
下面是一些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1. 《兰亭集序》兰亭临帖亭中景色,使人心醉,忘却尘纷。
山水相映,楼台贵气,气象非凡。
林下水流清澈,鱼游其中,显得生动活泼。
篮球更是长满了青苔和石英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我在此处,仿佛忘却了纷杂的尘世纷争,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2. 《祭侄文稿》竹枝清清,山风徐徐,宛若神仙居住之处。
一弯新月悬挂天际,星星点点,如同仙境。
翰墨之间,峰峦叠嶂,云雾弥漫。
漫步其中,身心仿佛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了无穷的宁静与安宁。
3. 《祭司马法文稿》气象万千,有如仙山中的仙品。
若是可以自由的徜徉其中,岂不是一种天赐的馈赠?我以笔墨化作舞曲,在纸上跳跃起舞,用我的字迹诠释出山水风光的美妙之处。
希望人们在观赏此墨迹之际,能够感受到我的诗意、我的情感,与我一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景。
4. 《归园田居》昔日的辛勤耕作,如今换成了悠然自得的闲适。
水流在田园中曲折穿行,温暖的阳光洒在麦浪之上。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
此时此刻,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乐园,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戏,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宽广。
以上这些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既能展示出王羲之独特的书法造诣,又能感受到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与意境。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也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赞美,还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将这份美好传递给后世的人们,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宁。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书法教学和艺术欣赏领域中,对后世书法家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草诀歌》书法作品图片共21张,带赏评敬请欣赏
王羲之《草诀歌》书法作品图片共21张,带赏评敬请欣赏《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
传为王羲之所书,其祖本已无可考,陈元靓《事林广纪》记载的北宋署名“采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当时流行的“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订而成“一百韵”的,但其书已不传。
【注解、解释一】:1、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是说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
草书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来体现书法之最生动的意象和最高的境界。
其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的生动姿态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毫厘之差就成了不同的字,笔划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2、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以有点或无点来区分三点水旁和言字旁,其实也不一定,看本页的须字即可知。
3、绵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宝盖头音绵,写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辵音chuò,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建字底(廴)也同此处理。
【注解、解释二】:1、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最后一画的长短;每和安两个字只有微小差别,要注意区分。
2、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步”字是先写牛,至末笔转锋左下撇出即成;而“羞”字很像是羊字下连笔写田字而成。
3、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说是上写“六”,连笔下写“手”就成了“禀”字;上“七”下“红”就成了“袁”字。
4、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连写;上写三,下连笔写口就成为“言”字,“代言宣”:代替言字宣布自己的存在。
5、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是说左边的耳旁和贝旁好像反写的丁字; 在右边的刀旁和寸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小楷书法作品欣赏[导读]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欧阳询书法作品欣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
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苏轼(suzuo)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
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
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
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
今藏故宫博物院。
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
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
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suzuo)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赵孟頫书法作品欣赏元代书画家、文学家。
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信佛,与夫人管道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
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
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
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
"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