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的制备及性质测定
实验一溶胶的制备及溶胶的稳定性
实验五十一 溶胶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的制备方法 2.了解影响溶胶聚沉的因素 3.了解大分子物质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二、实验原理 胶体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以一定的分散程度(粒子直径在1-100nm )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其中以固体分散在水中的溶胶最为重要。
以下讨论的都是指这种水溶胶。
要制备出比较稳定的溶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固体分散相粒子大小必须在胶体分散度的范围内。
(2)胶粒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一般需加稳定剂)。
通常制备溶胶有2种方法: (1)凝聚法,即在一定条件下使小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体分散度的大小。
(2)分散法,即是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
溶胶的性质与其结构有关。
本实验用AgNO 3和过量的KI 所制备的AgI 溶胶(A )的胶团结构简图如下: [(AgI) · I m n -· )(x n −K + ] · −x x K + 此溶胶由m 个AgI 组成胶核。
由于KI 过量,溶液中还剩有K +、NO 3-、I -等离子。
因为胶核可有选择地吸附与其组成相类似离子的倾向,所以I - 在胶核表面优先吸附,使胶核带上了负电荷。
溶液中与其电性相反的K +(反离子)也部分被吸附在胶核表面形成吸附层,胶核和吸附层构成胶粒,剩下的其余反离子松散的分布在胶粒外面,形成扩散层。
扩散层和胶粒合称为胶团。
在溶胶中胶粒是独立运动单位。
因此AgI 溶胶(A )的胶粒是带负电的。
本实验用过量的AgNO 3和少量的KI 制成的AgI 溶胶(B )的胶团结构简图如下: [(AgI) · Ag m n +· )(x n −NO 3- ] ·+x x NO 3-同理可推断出AgI 溶胶(B )的胶粒是带正电的。
由于胶粒带电是导致其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因此,电解质的加入或带相反电荷溶胶的混合,都将破坏胶团的双电层结构,使溶胶发生聚沉。
溶胶实验讲义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 实验目的(1) 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 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 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 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 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2. 实验原理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ξ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溶胶的聚集稳定性与胶体的ξ电位大小有关,对一般溶胶,ξ电位愈小,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愈差,当ξ电位等于零时,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最差。
所以,无论制备胶体或破坏胶体,都需要了解所研究胶体的ξ电位。
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液流电位、沉降电位)都可以用来测定ξ电位,但用电泳法来测定更方便。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溶3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3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基础化学溶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胶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制备方法。
2. 掌握制备Fe(OH)3溶胶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学习电泳法测定溶胶电动电势的技术。
4. 探讨不同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粒子的大小一般在1nm~1000nm之间。
溶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将较大的物质颗粒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其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将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制成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
Fe(OH)3溶胶是一种常见的溶胶,其制备方法通常采用凝聚法。
在实验中,通过加热氯化铁溶液,使其水解生成Fe(OH)3胶体。
在电场作用下,Fe(OH)3胶粒会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泳现象。
通过测定电泳速度,可以计算出溶胶的电动电势。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烧杯、酒精灯、石棉网、玻璃棒、电泳仪、电源、量筒、滴管、pH试纸等。
2. 试剂:氯化铁(FeCl3)、蒸馏水、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FeCl3溶液:称取0.5g氯化铁,溶解于50mL蒸馏水中,配制成0.01mol/L的FeCl3溶液。
2. 制备Fe(OH)3溶胶:取一只烧杯,加入10mL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将FeCl3溶液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停止加热,取下烧杯,观察其与氯化铁溶液的外观差异。
3. 观察电泳现象:将制备好的Fe(OH)3溶胶滴入电泳仪的样品池中,接通电源,观察Fe(OH)3胶粒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情况。
4. 测定电动电势:根据电泳速度和实验数据,计算Fe(OH)3溶胶的电动电势。
5. 探讨不同因素对电动电势的影响:改变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观察电动电势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制备得到的Fe(OH)3溶胶呈红褐色,具有明显的丁达尔效应。
溶胶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操作方法
溶胶的制备及性质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凝聚法制备溶胶的操作;2.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3.了解电解质对溶胶的凝结作用及高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等。
二.实验原理1.溶胶的定义及其特征胶粒直径为1~100 nm,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动力学稳定性强,具高度分散性,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等特征。
2.溶胶的制备方法溶胶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以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为例:取150 mL 蒸馏水,置于300 mL烧杯中,先煮沸2 min,用刻度吸管移去10%FeCl3溶液30 mL,逐滴加入沸水中,并不断搅拌,继续煮沸3 min,得到棕红色Fe(OH)3溶胶,其结构式为:{m[Fe(OH)3]•nFeO+•(n-x)Cl-}x+•xCl-。
3.溶胶的净化制成的溶胶常含有其他杂质,影响胶体的性质,故必须净化。
溶胶的净化是根据离子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的。
本实验采用的透析袋。
4.溶胶的电学性质以电泳现象为例,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溶胶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通过电泳可以测知溶胶粒子所带电荷的符号,亦可以测定溶胶的ζ电位。
其原理是:式中K为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球形为5.4×1010 V2•S2•kg-1•m-1,棒状粒子为3.6×1010 V2•S2•kg-1•m-1,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Pa•s),ε为分散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E为加于电泳测定管二端的电压(V),l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d 为电泳管中胶体溶液界面在t时间(s)内移动的距离(m),E/l表示两电极间场强,d/t表示电泳速度(m•s-1)。
式中d、t、E和l均可由实验测得。
5.溶胶的光学性质用一束会聚光线通过溶胶,在光前进方向的侧面可看到光柱,这一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可用于鉴别胶体。
6.电解质的聚沉作用和高分子溶液的保护作用电解质中与胶粒所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可引起溶胶的聚沉。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AgCl (新鲜沉淀) 加AgNO3或KCl AgCl(溶胶)
二、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化学凝聚法
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使初 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结合成胶粒,在少量稳定剂存在下 形成溶胶,这种稳定剂一般是某一过量的反应物。例 如:
A.复分解法 2H3AsO3(稀)+ 3H2S →As2S3(溶胶)+6H2O
蒸气骤冷法
3、凝聚法原理
凝聚法的核心问题:粒子大小即分散度
晶核与结晶生长动力学研究认为,溶液中 析出胶粒的过程与结晶过程相似,分为形成 晶核和晶体生长两个阶段
1)形成晶核阶段
晶核形成速度 : v1=dn/dt=k1(C-S)/S
n:产生晶核的数目;C:析出物质的浓度;S:溶解 度;(C-S):过饱和度
(1)渗析法
A、简单渗析 将需要净 化的溶胶放在羊皮纸或动 物膀胱等半透膜制成的容 器内,膜外放纯溶剂。
利用浓差因素,多余 的电解质离子不断向膜外 渗透,经常更换溶剂,就 可以净化半透膜容器内的 溶胶。
如将装有胶的半透膜容器不断旋转,可 以加快渗析速度。
B、电渗析 为了加快渗析速度,
在装有溶胶的半透膜 两侧外加一个电场, 使多余的电解质离子 向相应的电极作定向 移动。溶剂水不断自 动更换,这样可以提 高净化速度。这种方 法称为电渗析法。
4、溶液浓度对晶核生长过程的影响
Weimarn实验:在乙醇-水介质中, B与a反(C应NS物)2浓+M度g的SO关4 →系B,a结SO论4,:研究颗粒大小
①浓度对r的影响: A、浓度很小(10-5~10-4 mol/L),因晶体生长
速度受到限制,形成溶胶。
B、浓度较大(10-2~10-1 mol/L),有利于晶体 生长,生成结晶状沉淀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制备方法;2.通过电泳实验了解溶胶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仪器:1.恒温水浴;2.电泳槽;3.电源;4.硅胶片。
实验原理:溶胶是由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硅胶溶胶。
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使电荷载体在电解质中运动的方法。
通过溶胶的电泳可以观察到颗粒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以及颗粒的分离。
实验步骤:1.准备溶胶:将一定量的硅胶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并在恒温水浴中搅拌30分钟直至形成均匀的溶胶;2.准备电泳槽:在电泳槽中注入适量的电解质溶液,并安装电极;3.准备样品:将硅胶溶胶均匀涂布在硅胶片上,并待其干燥;4.进行电泳实验:将样品放入电泳槽中,施加适当的电压,观察颗粒在电解质中的迁移和分离现象;5.拍摄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颗粒的分离情况,并使用相机拍摄结果。
实验结果:在电泳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硅胶溶胶中的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并且不同颗粒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离。
小颗粒受到电场力的影响较大,迁移速度较快;大颗粒受到电场力的影响较小,迁移速度较慢。
通过电泳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颗粒的大小、形态以及电荷状况。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硅胶溶胶,并通过电泳实验观察到了颗粒的迁移和分离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溶胶中的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有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了颗粒的分离。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颗粒的筛选和纯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验改进:1.在制备溶胶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粒径的硅胶粉末,以观察不同粒径颗粒的迁移差异;2.可以使用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以观察不同浓度对颗粒分离效果的影响;3.可以对样品进行不同电压和时间的电泳实验,以研究其对颗粒迁移速度和分离效果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溶胶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电泳实验了解了溶胶的性质和应用。
电泳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不断改进实验条件和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溶胶的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氢氧化铁溶胶制备与性质测定
4. 溶胶电泳速度的测定 接通稳压稳流电泳仪,迅速调节输出电压为 90V。并同时记时和准确记下溶胶在电泳管中液面 位置,待液面上升约4cm即可断开电源,停止实验。 记下准确的通电时间t和溶胶面上升的距离d,并且 量取两极之间的距离l。 实验结束后,拆除线路。用自来水洗电泳管 多次,最后用蒸馏水洗一次。
2. NaCl辅助液的配制
用电导率仪测定Fe(OH)3溶胶的电导率,然后配 制与之相同电导率的NaCl溶液。 3. 仪器的安装 用蒸馏水洗净电泳管后,再用少量溶胶洗一次, 将渗析好的Fe(OH)3溶胶倒入电泳管中,使溶胶高度 占电泳管高度约1/2后停止。 用乳胶滴管沿着电泳管内壁逐渐滴加与Fe(OH)3 溶胶电导率相等的NaCl辅助溶液,加至高度约为5cm 左右即可。 插入铂电极,连接好线路,进行电泳实验。
(3) 热渗析法纯化Fe(OH)3溶胶
将制得的Fe(OH)3溶胶,注入半透膜内用线拴 住袋口,置于800mL的清洁烧杯中,杯中加蒸馏水 约300mL,进行渗析。30min换一次蒸馏水,以后 约6h换一次蒸馏水进行渗析,(取出1mL渗析水, 分别用1%AgNO3及1%KCNS溶液检查是否存在Cl-及 Fe3+,如果仍存在,应继续换水渗析,直到检查不 出为止) 将纯化过的Fe(OH)3溶胶移入一清洁干燥 的100mL小烧杯中待用。
{[Fe(OH)3]m· nFeO+· (n-x)Cl-}x+· xCl
2、溶胶的纯化 制成的胶体体系中常有其它杂质存在, 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常用的纯 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Cl- :用1%AgNO3溶液检查是否存在
Fe3+: 用1%KCNS溶液检查是否存在
3、电动电势(ζ)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 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这种胶粒 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动电势, 用符号ζ表示,电动电势的大小直接影响胶粒在电场中 的移动速度。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都可以 用来测定电动电势,其中最方便的是用电泳现象中的宏 观法来测定,也就是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 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 电动电势ζ与胶粒的性质、介质成分及胶体的浓度 有关。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一、前言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实验五 溶胶的制备、净化与性质
实验五溶胶的制备、净化与性质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胶制备的简单方法;2.了解溶胶净化的方法及作用;3.熟悉溶胶的基本性质。
4.掌握由电泳计算胶粒移动速度及电动电位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固体以胶体分散程度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即得溶胶。
溶胶的基本特征有三:(1)多相体系,相界面很大;(2)高分散度,胶粒大小在1~100nm之间;(3)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相互聚结而降低表面积的倾向。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二类:一是分散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二是凝聚法,把分子或离子聚合成胶体大小的质点。
本实验采取凝聚法制备几种溶胶。
制备Fe(OH)3溶胶,原理如下:FeCl3 + 3H2O →Fe(OH)3+ 3HClFe(OH)3 + HCl →FeOCl + 2 H2O↓FeO+ + Cl-[Fe(OH)3]n + mFeO+→{[Fe(OH)3]n·mFeO+·(m-x)Cl-}x+xCl-溶液中少量的氯离子可以作为稳定剂离子,但太多的离子会影响溶胶的稳定性,故必须用渗析法除去。
渗析采用半透膜。
松香溶胶的制备原理为采用溶剂更换法,将酒精松香溶液滴入水中,松香可溶于酒精,但不溶于水,在水中松香分子聚结为小颗粒。
AgI溶胶的制备是将AgNO3溶液KI溶液混合,刚刚生成的细小沉淀由于搅拌来不及聚合成较大粒子,因而能成为溶胶。
溶胶的性质包括四个方面: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表面性质与电学性质。
溶胶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外加电解质时易发生凝聚,但在大分子溶液的保护下,稳定性大大加强,抗凝结能力也就增强了。
溶胶粒子的带电原因有三方面,即胶核的选择吸附、表面分子的电离和两相接触生电。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的胶粒会向一定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解释电泳现象以及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的理论是扩散双电层理论。
双电层分为紧密层(吸附层)和扩散层,胶核为固相,胶核表面上带电的离子称为决定电位的离子,溶液中的部分反离子因静电引力紧密地吸附排列在定位离子附近,紧密层由决定电位的离子和这部分反离子构成,紧密层和胶核组成了胶粒,胶粒移动时紧密层随之一起运动,紧密层的外界面称为滑移界面,滑移界面以外为扩散层。
实验名称: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和ζ电势的测量
实验名称: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和ζ电势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胶的性质特点、制备方法及原理;2.凝结法制备胶体并采用热渗析对胶体进行纯化;3.界面移动电泳法测Fe(OH)3胶体的ζ电势。
二、实验原理:1、溶胶及其基本特性固体以胶体分散程度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即组成溶胶。
溶胶的基本特征为: (1) 它是多相体系, 相界面很大; (2) 胶粒大小在1~100 nm之间; (3) 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 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
2、溶胶的制备方法溶胶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和凝结法两类, 其中凝结法即把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聚合成胶体大小的质点, 如凝结物质蒸气, 变换分散介质或改变实验条件, 以及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等都能做到。
本实验是利用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 生成不溶解物质的方法制备胶体,即利用FeCl3溶液水解得到不溶解的Fe(OH)3, 经过凝结形成Fe(OH)3溶胶。
制成的胶体溶液通常含有其他杂质, 而影响溶胶的稳定性, 因此必须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即以半透膜隔开溶胶和纯溶剂, 溶胶中的杂质离子可以穿过半透膜进入溶剂, 而溶胶粒子不能透过; 通过不断更换溶剂可把溶胶中的杂质除去。
3、胶体的电性质胶粒表面由于电离或吸附粒子而带电荷, 在胶粒附近的介质中必定分布着与胶粒表面电性相反而电荷数量相等的离子,因此胶粒表面和介质间就形成一定的电势差。
胶粒周围有一定厚度的吸附层, 称为溶剂化层, 它与胶粒一起运动。
由溶剂化层界面到均匀液相内部的电势差叫做电动电势, 即ζ电势。
ζ电势是表征胶粒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 它的数值与胶粒的性质、介质成分及溶胶浓度等有关。
本实验是根据电泳现象对电动电势进行测定, 对应的计算公式为:εϕπηζt sl 4=式中: s (m)时间t(s)内胶体界面移动的距离 l (m)两电极间距离 φ (V) 两电极间的电势差η (Pa·s) 介质的粘度,用水的值ε=4πε0εr ε0为真空介电常数 (F·m -1)εr 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293(4.080−×−=KT r ε 上面的公式成立的条件是辅助液和溶胶的电导率基本相同。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讲义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实验35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预习要求:1、了解溶胶的各种制备方法;明确本实验Fe(OH)3溶胶的制备方法。
2、本实验中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3、溶胶纯化的目的;溶胶纯化时先在热水中渗析几遍的原因。
4、了解棉胶液的组成;棉胶液形成半透膜的原因。
实验目的1.掌握Fe(OH)3溶胶的制备方法和纯化方法。
2.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
3.掌握电泳法测定胶粒电泳速度和溶胶电动电位(ζ电位)的方法。
4.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及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实验原理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0 nm之间,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溶胶的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质点的分散法,以及把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大小质点的凝聚法。
本实验中Fe(OH)3溶胶的制备采用化学反应凝聚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为溶胶。
新制的溶胶中常有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半透膜的特点是其孔径只允许电解质离子及小分子透过,而胶粒不能透过。
提高渗析温度或搅拌渗析液,均可提高渗析效率。
固体粒子由于自身电离或选择性吸附某种离子及其他原因而带电,带电的固体粒子称为胶核。
在胶核周围的分散介质中分布着与胶核电性相反、电量相等的反离子。
部分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紧密吸附在胶核表面,形成紧密层;剩余的反离子由于热运动,分布于紧密层外至溶液本体的扩散层中。
扩散层的厚度随外界条件(温度、系统中电解质浓度、及离子价态)而改变。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结合有一定量的溶剂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紧密层与胶核作为一个整体(胶粒)移动,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
这种分散相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
带电的胶粒与带有反离子的扩散层发生相对移动的分界面,称为滑动面。
滑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或ζ电位)。
电动电位是描述溶胶特性的重要物理量。
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时间的影响和用K2SO4溶液测聚沉值一、前言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Fe(OH)3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中国石油大学-溶胶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油田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胶体的制备和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 溶胶的电动位;3.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和方法;4.理解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5.掌握电解质和高分子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7 910 ~10 m范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 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 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
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 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 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
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
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
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摘要】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是一种有效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本实验通过溶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并进行纯化处理,然后对其物理性质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分散性和结晶度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并且其比表面积较大,对吸附有良好的能力。
【关键词】溶胶制备纯化;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物理性质一、引言溶胶制备纯化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通过适当的溶液处理,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粒径分散性的纳米材料。
二氧化硅是一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电学和热学性质,因此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通过溶胶制备纯化方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物理性质表征。
二、实验方法1.溶胶制备:将硅酸四乙酯(TEOS)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同时加入适量的盐酸催化剂,搅拌均匀,得到溶胶。
2.纯化处理:将溶胶置于恒温槽中,加热至80℃,保持一定时间,过滤固体沉淀,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
3.干燥处理:将洗涤后的固体沉淀放置在烘箱中,采用恒温恒湿条件下烘干,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4.物性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和颗粒分布;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和结晶度;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SEM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可以看出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颗粒呈现均匀分散,并且颗粒大小相对较小。
这是因为溶胶制备方法能够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颗粒,并通过纯化处理去除杂质,从而得到粒径均一的纳米材料。
XRD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
这是因为溶胶制备过程中,TEOS通过水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团簇,经过纯化处理后,团簇会聚集并形成大颗粒,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结晶度。
BET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这是因为纳米材料具有小颗粒的特点,相对表面积较大,对吸附分子有较好的能力。
这使得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在吸附、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八十六 Fe(OH)3溶胶的制备及其ξ电势的测定
实验八十六 Fe(OH)3溶胶的制备及其ξ电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Fe(OH)3溶胶的制备和纯化的方法;(2)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的电泳速度及计算其ζ电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种半径为10-9-10-7m(1-100nm)固体粒子(称分散相)在液体介质(称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多相高分散系统。
由于分散粒子的颗粒小,表面积大,其表面能高,使得溶胶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这是溶胶系统的主要特征。
研究溶胶的形成、稳定与破坏,均需从此出发。
1、Fe(OH)3溶胶的制备与纯化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
本实验是采用化学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即用FeCl 3溶液在沸水中进行水解反应制备成Fe(OH)3溶胶,反应式如下:Fe(OH)3溶胶的胶团结构式可表示为:{ [Fe(OH)3]m n Fe 3+ ,(3n-x )Cl – }x + x Cl –。
用上述方法制得的Fe(OH)3溶胶中,除Fe 3+与C1-外,还有许多杂质离子,对溶胶的稳定性有不良的影响,故必须除去,称为溶胶纯化。
实验室对溶胶纯化,大多采用渗析法。
渗析法是利用离子能穿过半透膜进入到溶剂中,而胶粒却不能穿过半透膜。
所以,将溶胶装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该袋浸入溶剂中,离子及小分子便透过半透膜进入溶剂,若不断更换溶剂,则可将溶胶中的杂质除去。
2、电泳现象与ζ电势在溶胶中,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称为切动面,切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动电势或ζ电势。
ζ电势的数值与胶粒性质、介质成分及溶胶浓度有关。
ζ电势是表征胶粒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溶胶性质及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 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 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 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 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测定Fe (OH)3的电泳速度。 ①用 洗 液 和 蒸 馏 水 把电泳仪洗净。 ②用少量 Fe(OH)3溶胶洗涤电泳仪 2 次, 再注入 Fe(OH)3溶胶至液面高出活塞 2、 3 少许。 ③用蒸 馏水把电泳仪活塞 2、 3 以上部分冲洗干净后, 在两管内 注入辅助液至支管口。 ④将两铂电极插入支管内并连接 电源, 开启活塞 4 使管内两辅助液面等高, 关闭活塞 4, 缓缓开启活塞 2、 3, 打开稳压电源, 将电压调 至 150V, 观察溶胶液面移动现象及电极表面现象, 记下界面电泳 0.5cm 所用的时间后, 改变电流方向, 电泳使界面水平, 再记界面电泳 0.5cm 所用的时间, 记下 3 次接近的数据。 ⑤抛弃电泳管中试液, 冲洗干净。 ⑥聚沉值的测定。 加 入电解质使溶胶发生聚沉, 目测确定溶胶发生聚沉时加 入电解质的量, 发生混浊即算聚沉。
(cm) (v)
电泳 时间 (s)
电极 距离 (cm)
溶胶两界 面间的距
离(cm)
ζ电位 (用Ⅰ 公式计 算)(mv)
ζ电位 (用Ⅰ公 式计算)
(mv)
0.5 150 123.9 34.7 21.5 117.4 173.3
1.0 150 245.2 34.7 21.1 118.7 172.6
1.5 150 358.5 34.7 22.4 121.8 175.7
而言, 可以将物质区分为两类: 易扩散的, 如蔗糖、 食
盐、 硫酸镁及其他无机盐类; 难扩散 的 , 如 蛋 白 质 、 Fe
(OH)3、 Al(OH)3及其 他 大 分 子 化 合 物。 在 溶 液 中 前 一 类
物质能通过半透膜, 后一类物质则不能透过半透膜。 当
蒸去水分后前一类物质析出晶体, 后一类物质则得到胶
界面几乎不再上升。
150
2009 年 7 月 ( 中 旬 ) 总 第 156 期
产学研荟萃
表2 以NaCl溶液为导电液测得的ζ电位
界面移动 外加电压 电泳时间 电极距离
ζ电位(mv)
距离(cm)
(v)
(s)
(cm)
0.5
150
332.4
34.7
43.8
1.0
150
615.6
34.7
47.3
注: ①调节NaCl溶液电导率为8.89μs/cm。 ②电泳时界面不如以KCl溶液为导电液清 晰 ,且在10分钟
5
1
溶胶, 以上盛辅助液。
4
2.仪 器 与 试 剂 : 电 导 率
仪、 U 型电泳管、 三氯化
3 铁、 火棉胶、 碘化钾、 硝酸
2
银、 去离子水。
3.实验步骤。
(1) 0Fe(OH)3 溶胶的制 备 。 250mL 烧 杯 中 加 入
200mL 蒸 馏 水 , 电 炉 加 热 至 沸 腾 。 再 量 取 10mL8% 的
FeO+被优先吸附在 Fe(OH)3固体表面, 形成带电颗粒。 本 实 验 是 在 一 定 外 加 电 场 强 度 下 , 通 过 测 定 Fe
(OH)3胶 粒 的 电 泳 速 度 然 后 计 算 出 ζ 电 位 。 实 验 用 诺 维
奇-付其曼 U 形电泳仪, 如下图: 活塞 2, 3 以下盛待测
2.5
150
434.2
34.7
167.7
3.0
150
523
34.7
166.9
3.5
150
625.1
34.7
162.9
4.0
150
713.5
34.7
163.2
注: ①调节HCl溶液电导率为8.89μs/cm。 ② 电 泳13分 钟 后 开 始 聚 沉 ,界 面 变 得 模 糊 ,难 以 确 认 。
表4 以K2SO4溶液为导电液测得的ζ电位
状物。 他认为可以把物质区分为晶体和胶体两类。 另一
方面是关于胶体溶液的制备, 他发现有许多通常不溶解
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分散在溶剂中形成貌似均匀溶液,
从外表看和通常真溶液没什么差别, 但从扩散速度、 渗
透能力来看则属于胶体物质范围, 因此将其称为溶胶。
生物化学中, 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 核酸分子电泳速度
表1 以KCl溶液为导电液测得的ζ电位
界面移动 外加电压 电泳时间 电极距离
ζ电位(mv)
距离(cm)
(v)
(s)
(cm)
0.5
150
330
34.7
44.1
1.0
150
602.9
34.7
48.3
1.5
150
851.3
34.7
51.3
注: ①调节 KCl 溶液电导率为 8.89μs/cm。 ② 电 泳 12 分 钟 后 开 始 出 现 聚 沉 , 16 分 钟 后 大 量 聚 沉 ,
左右开始出现聚沉现象。
表3 以HCl溶液为导电液测得的ζ电位
界面移动 外加电压 电泳时间 电极距离
ζ电位(mv)
距离(cm)
(v)
(s)
(cm)
0.5
150
84.6
34.7
172.0
1.0
150
169.3
34.7
171.9
1.5
150
254.7
34.7
171.4
2.0
150
340.9
34.7
170.7
参考文献: [1]谢 秀 梅,姚 夙 等.Fe(OH)3溶 胶ζ电 位 测 定 中 导 电 液 的 选 择 问 题[J].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4,(06). [2]权龙,李风 兰等.应用 数 字仿 真技 术,提 高 电 液 伺 服 课 教 学 效 果 [J].太 原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01,(01). [3]高 建 臣,吴 平 东.电 液 位 置 系 统 的 模 糊 控 制 器 中 选 择 知 识 库 的 原 则 [J].管 理 科 学 文 摘,1极距离
ζ电位(mv)
距离(cm)
(v)
(s)
(cm)
0.5
150
396.1
34.7
36.7
1.0
150
751.8
34.7
38.7
注: ①调节 K2SO4溶液的电导率为8.89μs/cm。 ②电泳3分钟即开始聚沉。
表5 以最终渗析液为导电液测得的ζ电位
界面移 外加 动距离 电压
2.0 150 472.5 34.7
22.8
123.2 176.0
2.5 150 578.1 34.7
23.1
125.8 178.5
3.0 150 795.4 34.7
23.6
127.5 178.6
3.5 150 795.4 34.7
25.0
128.1 172.8
注: ①最终渗析液的电导率为3.95μs/cm。 ② 电 泳 时 界 面 颜 色 较 淡 ,8分 钟 左 右 即 有 聚 沉 现 象 出 现 。
FeCl3 溶 液 , 搅 拌 逐 滴 加 入 上 述 沸 水 中 。 即 得 棕 红 色 的 Fe(OH)3溶胶, 冷却待渗析。
(2) 半透膜的制备。 将 20ml 棉胶液倒入 250ml 锥形 瓶, 转动锥形瓶使瓶内壁均匀铺展一层液膜, 倾出多余 的棉胶液, 将锥形瓶倒置于铁圈上, 待溶剂挥发完用蒸 馏水注入胶膜与瓶壁之间, 使胶膜与瓶壁分离, 将其从 瓶中取出, 然后注入蒸馏水检查胶袋是否有漏洞, 如无 则浸入蒸馏水中待用。
公式Ⅰ: ζ= 4πηv ×9×109, E=V/L; DE
公式Ⅱ: ζ= 4πηv ×9×109, 其中电位梯度 E DE
即 H= k k0
V
。
(L-Lr) +Lr
(2) 溶胶的沉聚。 取试管6支, 依次编号 , 将 第 6 支定为 “对照” 管。 在 1 号试管注入 10ml2.5M NaCl, 在
4.数 据 处 理 。 (1) 溶胶电泳。 用水解法制备 Fe (OH)3溶胶, 经渗 析 纯 化 后 , 最 后 电 导 率 为 8.89μs/cm, 分 别 以 KCl、 NaCl、 HCl、 K2SO4 溶 液 及最终 渗析液为 辅助液 , 调 节 辅 助液电导率与溶胶电导率相同电导率为 3.95μs/cm。 氢氧 化铁溶胶带正电性, 测数据如表 1 至表 5 所示:
2~5 号和对照等五支试管中各加入蒸馏水 9ml, 从 1 号试 管 中 取1ml NaCl放 入2号 试 管 中 , 又 从 2 号 试 管 中 取 出 1ml 溶 液 放 入 3 号 试 管 , 依 次 从 上 一 编 号 试 管 吸 取 1ml NaCl 溶液, 直至 5 号试管, 最后从 5 号管中取出 1ml 溶 液 弃 之 用 移 液 管 向 上 述 1~5号 试 管 及 对 照 管 中 各 加 入 已 净 化好的Fe(OH)3溶胶 1ml, 记下时间, 观察 1~5 号管聚沉 情况, 与对照管进行比较, 找出最后一支有沉淀试管, 该管的浓度即为近似聚沉值Cˊ, 记入表格内分别用 NaCl, MgCl2, AlCl3 沉聚Fe(OH)3溶胶, 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异电性离子价与聚沉值之间的关系
异电性 离子价
聚沉值 (m mol /dm3)
聚沉值比
按 C 聚沉∝ 关系计算 之值
1
55
1
2
0.69
0.013
3
0.091
0.0017
1 0.016 0.0013
二、 实验总结与讨论 1.实验 中 电 位 对 辅 助 液 成 分 十 分 敏 感 , 最 好 用 该 胶 体 溶 液 的 超 滤 液 , l—l 型 电 解 质 组 成 的 辅 助 液 多 选 用 KCl 溶液, 因为 K+与 Cl-的迁移速率基本相同。 2.由化 学 反 应 得 到 的 溶 胶 都 带 有 电 解 质 , 用 热 水 渗 析是为了提高渗析效率, 保证纯化效果。 3.如果 被 测 溶 胶 没 有 颜 色 , 则 与 辅 助 液 的 界 面 肉 眼 观察不到, 可利用胶体的光学性质—乳光或利用紫外光 的照射而产生萤光来观察其界面的移动。 4.溶 胶 —凝 胶 法 与 其 它 方 法 相 比 具 有 独 特 的 优 点 。 ①由于所用原料首先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低粘度溶液, 因而反应物之间很可能在分子水平上被均匀地混合。 ② 由于经过溶液反应步骤, 很容易均匀定量地掺入一些微 量元素, 实现分子水平上的均匀掺杂。 ③一般认为, 溶 胶—凝胶体系中组分扩散是在纳米范围内, 而固相反应 时组分扩散是在微米范围内, 因此反应容易进行温度较 低。 ④溶胶粒子带电主要原因: 第一, 吸附: 胶粒具有 表面积大, 较高表面能, 因此易于吸附其它物质, 吸附 正离子 (或负离子) 带正电 (或带负电)。 固体若为离子 晶体, 则服从法扬斯规则: 溶液中某种离子能与晶体上 符号相反离子生成难溶或电离度很小的化合物, 则离子 晶体表面对这种离子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第二, 电离: 固体与分散介质接触时, 固体表面会发生电离, 有一种 离子溶于液相中, 使胶粒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