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鉴赏三则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德行二三则启示

世说新语德行二三则启示

世说新语德行二三则启示导语:《世说新语》是一部集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故事、人物的书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德行二三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启示。

本文将从德行二三则的故事中,总结出一些对于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以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所借鉴。

一、德行第一则:“德行第一”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魏国的大臣司马懿有一天在家中遇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容貌憔悴,神情恍惚,司马懿通过询问,了解到年轻人是因为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的。

司马懿不仅关心年轻人的健康,更在此后日子里,以自己坚定的道德信念感化年轻人,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具备过人的智慧和才华,还要具备深厚的道德底蕴。

只有领导者具备坚定的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关心、照顾和引导团队成员,使团队更加团结和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作为一名领导者,还是一名普通员工,都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二、德行第二则:《世说新语》中的第二个故事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孔夫子因为一件小事,导致自己失去了很多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中,孔夫子发现自己家的孩子偷了邻居家的枣儿,虽然知道这是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但孔夫子仍然坚持要惩罚孩子,他认为孩子应该懂得收敛行为,遵守家规。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响。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尊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

三、德行第三则:《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个故事讲述了魏国的一个官员,因为自己的权力而多次违反法律,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和责任是成正比的,我们应该明白权力和责任背后的约束,时刻提醒自己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世说新语名篇摘抄赏析

世说新语名篇摘抄赏析

世说新语名篇摘抄赏析1.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常常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处变不惊、沉稳冷静的样子,但如夏侯玄一般,衣服被闪电劈焦了还镇定自若的人,确属罕见。

在突发状况面前未仓皇失措,不失为一种气量宽宏的表现,算得上是一种雅量。

2.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

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

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王夷甫(王衍)曾嘱咐一位族人办事,但对方过了很久也没有办。

一次,王夷甫在一个宴会上碰到了那个人,于是就对他说:“之前我嘱咐你办的那件事,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办呢?”族人听完非常生气,举起手中的食盆摔在王夷甫脸上,王夷甫一句话也没有说,洗完脸,拉着王导的胳膊,和他一起乘车离去。

在车上,王夷甫照了照镜子,说:“你看我的眼光,简直高过牛背”。

(注:牛背是通常牛被鞭打的地方,王夷甫的话是指自己不计较挨打受辱之类的小事。

)愤怒是所有情绪,或者说处事方式中最愚昧、最粗鲁的一种,它常常会很大限度地暴露一个人的阴暗面,让众人避而远之。

不要和愤怒的人动气,王夷甫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与其和愤怒的人较真,倒不如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方式解决。

用智慧的方式战胜他们,同时让他们无从还击,无力还击。

3.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陈通 2011-05-14
其一
•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 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 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 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 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 出。”
• 钟毓,字稚叔,颖川长社(今河南 长葛)人,大书法家钟繇的长子。 钟毓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 父风,魏明帝时,迁黄门侍郎。后 以军功为青州刺史,都督徐州、荆 州诸军事。死后,追赠车骑将军, 谥惠侯。据说古时候,士人得封侯 爵,不管犯罪还是去世,其妻不得 被强行改嫁,就是钟毓做廷尉时制 定的。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Hale Waihona Puke • 钟会,字士季,钟繇少子,受父 亲的影响,在书法上很有造诣, 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钟会自幼 有异才,后为司马昭的心腹,前 面说过,嵇康被杀,就是钟会向 司马昭出的主意。钟会协助司马 昭灭蜀后,居功自大,谋反事败 被诛
•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 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 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 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 “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 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 非礼,所以不拜。”
其二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 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 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 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 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焉。
其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 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 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 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 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高中语文情感美文《世说新语》三则

高中语文情感美文《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世说新语》三则徐孺子〔徐孺子〕即徐稚(97—168),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现在江西南昌)人,家境贫苦,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多次被征召,终不为官,时称之为“南州高士”。

年九岁,尝月下戏〔尝月下戏〕曾经(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孔文举〔孔文举〕即孔融(153—208),汉末文学家,字文举,鲁国(现在山东曲阜)人.因不满曹操的奸诈擅权,触怒曹操,后被杀害.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钟毓、钟会钟毓、钟会①〔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二人。

钟毓,字稚叔,后官至车骑将军。

钟会,字士季,后官至司徒,成为平灭蜀国的主要将领。

少有令誉〔令誉〕美好的声誉.。

年十三,魏文帝〔魏文帝〕即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长子。

博学多闻,善于骑射。

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即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

闻之,语其父钟繇〔钟繇(yáo,151—230)〕三国时魏国的大臣,书法家。

字元常,颍川长社(现在河南长葛东)人。

曹丕称帝后,任廷尉。

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敕见〕皇帝宣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世说新语》三则①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和他的门客所作,分类记述汉末到东晋时期许多上层人物的言谈和轶事。

《世说新语》(三则)赏析

《世说新语》(三则)赏析
➢语言简练,机锋咄咄,极富个 性。
➢比喻,实现了指桑骂槐。
9
作业:
熟读《世说新语》选文三则体 会其中语言简练,辞义隽永。注意 翻译,领会词义。
10
这首诗描写隐士的生活及居住环境,表达
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4
艺术特色:
1、触景生情,由情及人,情 景交融。
2、行为描写生动、曲折传神。 3、文笔简洁,充满诗意。
5
《温公娶妇》
解题: 赏析: 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曲折表达密有婿意。 第二部分:成婚,真相大白。
6
中心思想:
小说比较完整地记叙了温峤婚娶的始 末 ,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三则)
刘义 庆
1
教学要点:
赏析《世说新语》选文“三则” 的内容 。
了解“三则”艺术特点
2
赏析三则故事
〖雪夜访戴〗
酌酒赏雪 咏诗怀友 泛舟造门 返舟
触景生趣
兴起 兴之极致 兴尽
表现了王子猷的超凡脱俗的雅致高 情,淋漓尽致地描画出王子猷疏放旷远、 标举自我的鲜明形象。
3
招隐诗
左思
其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 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非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 聊欲投我簪。
写பைடு நூலகம்特色:
1、生动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了人物 鲜明的个性。 2、双线索发展,悬念叠生,使故事情节紧 凑集中。
7
《桓公入洛 》
解题: 中心思想:
记叙了桓温将清谈误国的名士斥为 “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 一羸牸”的大牛,揭示出了清谈名士的本 质:误国。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导读:[自读导言]1.读懂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

2.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反复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句。

(解说:本文的三则短文故事性均强,应指导学生充分借助注解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各则的特点。

第一则着重表现孔融小时的聪明机智,第二则含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第三则着重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

这些,均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品析、领悟。

当然,积累文言字句,积淀文化内蕴,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根本任务,故无论哪篇课文,均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句。

)[自读程序]一、引读:1.设计导语引入新课。

2.简介《世说新语》和其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

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作注。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放涎生活和风气。

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后代仿作很多。

书中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记述。

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隽永。

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散佚。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二、试读:让学生对照注解先试着自由朗读课文2—3遍,然后指名分别朗读这三则故事,师生共同评述朗读情况。

三、疑读: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每则提出2—3个问题。

四、对读:一个试着读出译文,一个读原文,采用接力的形式读完课文。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一、课文悟读《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及其门客所撰的一部魏晋志人小说,是记述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是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该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课文所选的三则故事分别出自《言语》《方正》和《容止》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记叙孔融小时候的一件轶事,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层层烘托的手法,表现了孔融的聪慧机智。

李元礼声名显赫,官位极高,非英才名士清誉之人及内亲外戚是见不到的,但孔融“欲观其为人”,就对门吏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

”孔融得以被接见。

这便罢了,他还抬出老祖宗孔子和李元礼扯上关系,让元礼和宾客都倍感惊奇。

这是用他人的反应烘托孔融之聪明。

陈韪的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则又引来了孔融的反唇相讥,机敏之极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此将情节推向高潮。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元方的言行表现了他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客人不讲信用,却当着元方的面骂陈太丘不是人,元方据理以对:“您和我父亲相约在正午,但您正午没赶到,您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您这是没有礼貌。

”试想,如果元方自己不明白何为信用,何为礼貌,能说出这番话吗?这则故事也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诚信,讲礼仪。

《魏武将见匈奴使》通过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曹操阴险、狡诈、狠毒的个性特征。

曹操认为自己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慑远方国家的使者,所以在会见匈奴使者时,让相貌威武清朗的崔琰代替,自己则充当侍卫,手握钢刀站在坐榻旁,会见完毕后又派间谍去问使者:“你觉得魏王怎样?”使者答道:“魏王风度儒雅非同一般,但坐榻旁那个握刀的人,才是位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警觉起来,生怕使者察觉了个中情形,有损形象,于是马上暗中派人杀死了使者。

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曹操的个性特征。

二、亮点探究1.结合这三则故事,谈谈你对个性化语言的理解。

探究学习:个性化语言是指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语言,是特定的“这一个”,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

《世说新语》三则原文及注释 世说新语3则模板

《世说新语》三则原文及注释 世说新语3则模板

《世说新语》三则原文及注释引言《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东晋时期人物言行的文献,由刘义庆编纂。

它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介绍《世说新语》中的三则故事,并提供相应的注释。

故事一:刘备的仁德与荣名刘备称帝后,诏命左将军庞统为驸马都尉,封庞统为汉寿亭侯。

庞统固辞数次,刘备再三催促,庞统终于答应接受。

庞统问刘备:「备闻驸马都尉礼比朝廷千石,而实者不过五百石耳。

为人子者,忠孝恭俭五德全者,比及此位,乃所谓荣耀也。

以统铄于微贱,非所敢当。

」刘备欣然应允,并说道:「孟光云南有民云耳,身不随云北去,而云去亦不去。

统以身许国,国不遵命而统去亦不去,信义如一。

予以天下任之,不亦宜乎!」注释:•这个故事展示了刘备待庞统的仁德和庞统的忠诚。

刘备以高官厚禄来表彰庞统,并称他为驸马都尉,封他为亭侯。

庞统原本固辞,因为他认为这个职位的名义和实际不相符。

然而,刘备欣然同意了庞统的忠诚,将他任命为驸马都尉,并称赞他的信义和忠诚。

故事二:曹操的小儿子曹沅的赋诗曹昂即丞相后,常写字与门生大会。

一日,衣绣之暇,乃自缢于枝间,以毋扰。

曹丕子沅与德辉又在史馆,就书上曰:「菊花开日,至不惑年;一日直下三千尺,兄何为?你母须赏之。

」曹母闻之,正含糊未语也,即遣人往史馆传沅来。

母以宫人衣囊中所藏和羹赏之。

曹沅抚史馆良久,出之,泣谢其赐。

曹母欲发葬曹昂,曹芳不肯。

「你父乃害国之人,何必葬之?」注释:•这个故事记载了曹操的小儿子曹沅的赋诗和曹母的反应。

曹沅在史馆中写下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兄长曹昂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期望。

曹母听说后非常高兴,派人去史馆传唤曹沅,并给他赏赐。

曹沅离开史馆时,向曹母泣谢。

曹母想要发葬曹昂,但曹芳不同意,因为曹昂被认为是害国之人。

故事三:魏晋风度之争文帝之世,射者以胡人为上。

有司请于朝曰:「学射即须学胡人射法,非国学弓矢之法也。

」然云:「虽人道其云胡法,其实非出胡人之外,而十之七八,实中国弓矢之法也。

何以知之?古者射法,至有出纸上绳上,并差别方是方非,豪贵子弟,略皆务学;胡人用硬弓,兔堂子任涉服;从古至今,关中有射强弓;既抗强胡弓,其法茂出。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徐孺子赏月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词句注释①若令:如果。

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这样。

⑥戏:玩耍,嬉戏。

白话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作品鉴赏语言的精妙之处: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回答提问者。

了解其人: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人。

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

他曾赴江夏(今湖北云梦)拜著名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邀请他去当官。

黄琼死后,徐孺子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后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词句注释内集:家里人聚会。

文义:文章的内容。

俄而:一会儿,不久。

雪骤:雪下得急且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谢朗,字长度,少有才名。

差可拟:勉强可以比方。

因风起:随风起荡。

无奕女: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

无奕,就是谢安的大哥谢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谢道韫的丈夫。

白话译文太傅谢安在一个寒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儿女们讲解谈论文章。

《世说新语》三则(通用15篇)

《世说新语》三则(通用15篇)

《世说新语》三则(通用15篇)《世说新语》三则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灵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才智、诚恳、守信,敬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究竟有何评价?2.元方批判父友失信、无礼,最终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预备同学:预备古代聪颖机灵少年的故事,上课沟通。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及作品的资料。

老师:查阅有关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争论,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同学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肯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争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谈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进展同学的思维,多方争论,沟通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方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同学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长阅读法。

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同学阅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很多聪慧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同学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老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日,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板书文题)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同学齐读注解①,老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三则(荀巨伯,庾公乘的卢马,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三则(荀巨伯,庾公乘的卢马,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三则(荀巨伯,庾公乘的卢马,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

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

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

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

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庾公乘的卢马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①,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②。

效之,不亦达乎!”【注释】①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的卢:马名。

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

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

②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

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

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

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

【译文】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马卖掉。

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王敦①既下,住船石头②,欲有废明帝③意。

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

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④所说。

温尝为东宫率⑤,后为吾司马⑥,甚悉之。

”须臾,温宋,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⑦?”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

”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⑧,盖非浅识所测。

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世说新语·方正》)[注释]①王敦:东晋权臣,居功做乱,后被诛杀。

②石头:城名。

(今南京附近)③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

④温太真:温峤,字太真。

为明帝所信赖,为王敦所畏忌。

⑤东宫率:太子侍从官员,守卫东宫。

⑥司马:高级武官的侍从官员。

⑦何似:怎么样。

⑧钩深致远:能探取深处的物,能招致远方的人。

语出《易·系辞》,这里形容人贤能聪明。

桓公①伏甲②设馔,广延③朝士,因此④欲诛谢安⑤、王坦之⑥。

王甚遽⑦,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日:“晋阼⑧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

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⑨,讽“浩浩洪流”⑩。

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桓公:桓温,东晋权臣,晋明帝女婿。

后谋篡位,未果而死。

②伏甲:埋伏武士。

③延:邀请。

④因此:借此,趁机。

⑤谢安:东晋名臣,文武全才,为世所称道。

⑥王坦之:宇文度,东晋名士、大臣,年少即誉为:“江东独步”。

⑦遽(jù):慌张、惶恐。

⑧阼(zuò):皇位,国统。

⑨洛生咏:东晋南迁,中原人渡江后仍然使用以洛阳音为准北方话。

与以金陵地区为代表的吴音为当时方言的两大系统。

⑩浩浩洪流:嵇康所作《赠秀才入军》一诗的诗句。

钟士季①精有才理②,先不识嵇康③。

钟要④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

康方大树下锻⑤,向子期⑥为佐鼓排⑦。

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⑧不交一言。

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世说新语》故事点评

《世说新语》故事点评

《世说新语》故事点评一、徐孺下陈蕃之榻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陈仲举下车伊始,就立即去拜访当地贤人,礼贤之心昭然,其后更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美谈,不必细说。

且不说此举是否是为政的第一要务,仅仅是这样的处事方式就足以让人借鉴了。

古往今来,人之为事,或困于礼法,或穷于应酬,率性所为者鲜矣,此又以公事为甚。

我等不妨学学陈仲举,想到了自己该去做的事就立即去做,不要为自己设置不必要的程序,岂不快哉!二、荀巨伯不弃友人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荀巨伯不弃友人,这已成为千古美谈。

人有旦夕祸福,有时本来与己无关,却被无端牵连,遇到这种情况是坦然应对还是避之不及,这就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了。

设想荀巨伯舍友而逃,惶惶夹于乱兵难民之中,若心存一念,必系友人之安危。

或免,则遭心责,或不免,则身与义俱亡。

倒不如舍生取义,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危难。

荀巨伯可谓智仁勇备矣。

又:此事得以流传后世,为人称道,其功亦在所谓的“胡贼”。

试想胡人真是无义之人,其结果大概是就象罗马人砍掉阿基米德的头一样早要了他和他的友人的命,此事或可为人所知,荀巨伯还能做一回烈士;但多半会湮没在在乱兵之中,那他的壮举就只有天知道了。

三、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对于这则故事,作者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

就价值观来说管宁就未必对,华歆就未必错。

世说新语三则课堂归纳总结

世说新语三则课堂归纳总结

世说新语三则课堂归纳总结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一部以言语为主,记录了晋代至隋唐时期各个历史时期名人的言行举止的小说。

其中包含了许多有着深刻内涵和启示性意义的故事和寓言,对于我们进行思考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其中的三则故事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达到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故事一:读书入仕这则故事讲述了袁生通过不断努力读书,最终成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经历。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积累知识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事二:忍让优势这则故事讲述了司马德操与任昉斗智斗勇、争夺权力的过程。

最终,司马德操因为任昉的“忍让”而取胜,得到了权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要有智慧和勇气,还要懂得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忍让”。

正所谓,“兵不厌诈”,智者不张扬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是善于冷静分析和谋划,选择适合的时候来展现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故事三:勤俭节约这则故事讲述了孙康守礼节待客、勤俭节约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能够锻炼我们的自律能力,培养我们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对这三则故事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仍然是一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真理和进取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懂得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智慧,学会忍让和妥协,以达到更好的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最后,我们应该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珍惜资源,遵守公共道德,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世说新语中的三则故事通过言行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名士的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故事对我们现代人的思考和学习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世说新语》鉴赏三则word精品文档4页

《世说新语》鉴赏三则word精品文档4页

《世说新语》鉴赏三则一、毛诗何句最佳(文学52)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这里的谢公,即大名鼎鼎的谢安。

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指挥若定,击退前秦符坚万千大军;在东晋朝中,他身居高位,把持实权,把个偏安一隅的朝廷打理得倒也井井有条。

而《世说》中此条,讲的则是谢公在文学方面的品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每一位读到这段诗句的读者,无论是口中吟诵还是心中默念,恐怕都会无法抑制般地勾起自己心灵深处无尽怀念与联想――可能是关于一个人,可能是关于一件事,可能是自己的似水流年……总之,是一份深沉隽永的情怀,甚至蕴涵一丝哀愁与伤感。

诚如王夫之在《?K齐诗话》中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媚春光与肃杀冬日,可谓景之两端,“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

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

”谢公推崇的“?谟定命,远猷辰告”,出自《诗经?大雅?抑》。

“?(xū),大。

谟(mó),谋、计划。

定,确定。

命,号令。

猷,同‘?q’,谋略,策略。

辰,时。

告,宣布。

这二句意为,有宏大的计划就确定为号令,有长远的政策就随时宣布。

”从文学性角度而言,后者显然逊色于前者,它更多地体现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或者叫做社会意义,它指向的是现实秩序,不似前者,关注的更多是个人的心灵。

一个人文学喜好、品位的形成,往往与他的性格、经历、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等许多因素密切关联。

谢安身居高位,一生经历无数政治风浪。

这样一位“入则言咏属文”的安石公,在瞬息万变、处处充满玄机与危机的政治舞台上能够“吟啸自若”,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做得到“?谟定命,远猷辰告”。

古代入仕之人是很少展示自己内心情绪的,有时甚至会刻意隐藏,所谓“喜怒不形于色”。

因此,这里,毋宁说谢安其实在展现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已。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作品简介:《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刘义庆和他的门客。

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

《世说新语》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个性。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中心思想2、谢太傅认为谁说的好?从哪看出来的?你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中心思想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中心思想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陋室铭》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中心思想2、本文采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3、你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爱莲说》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代人。

因他居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溪名亦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是一种文体,即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这篇文章“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世说新语》诗词鉴赏

《世说新语》诗词鉴赏

《世说新语》诗词鉴赏《世说新语》作者:黄光明世间总有不平事,几人欢喜几人愁。

辛劳之人无所得,亲信之人好处多。

获奖之人笑开颜,干活之人泪如雨。

一心一意为项目,最后得到排挤多。

人生难免奇妙事,辛勤付出难获报。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无奈和对辛勤付出的感慨。

诗歌通过描述不同人的经历,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显了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的主题。

诗歌中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辛劳之人无所得,亲信之人好处多”、“获奖之人笑开颜,干活之人泪如雨”,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不满和无奈。

同时,“一心一意为项目”这样的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真正付出的劳动者的敬意和肯定。

诗歌的情感思想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无奈和对辛勤付出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的思考和批判。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这首诗词的文学水平和艺术价值方面来讲:首先,诗歌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的主题。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不同人之间的待遇上,也体现在不同情绪之间的转换上,例如“辛劳之人无所得,亲信之人好处多”和“获奖之人笑开颜,干活之人泪如雨”。

这种对比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其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

“一心一意为项目”这样的描述,既表达了作者对真正付出的劳动者的敬意和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意象和象征,暗示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付出代价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层次和更广泛的内涵。

在好词好句方面,“辛劳之人无所得,亲信之人好处多”可以说是非常精炼的概括,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不满和无奈,也展示了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的主题。

同时,“获奖之人笑开颜,干活之人泪如雨”这一句则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虽然简短,但却具有很强的文学技巧和艺术价值,无论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还是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蓝田的三则短文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蓝田的三则短文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蓝田的三则短文
一、王蓝田的智慧谋略
在《世说新语》中,关于王蓝田的记载有很多,他以其智慧和谋略而受到赞誉。

王蓝田年轻时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和思考。

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身边围了很多人,却没有人伸出援手。

王蓝田立即上前扶起老人,询问他是否受伤,并安排人送他回家。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不仅聪明而且有同情心。

二、王蓝田的胆识和勇气
王蓝田还以其胆识和勇气而为人所称道。

有一次,王蓝田在山中狩猎时,不慎被一只狼包围。

他冷静地观察四周,发现狼只是在围攻,还没有发起真正的进攻。

于是,他立即制定了一个计划,利用自己的箭术和机智,成功地逃脱了狼的围攻。

这一事件让人们对他的勇敢和智慧赞叹不已。

三、王蓝田的仁慈和公正
王蓝田在世态炎凉的官场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仁慈和公正。

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案件时,发现被告是一位贫苦的农民,而原告是一位富有的地主。

虽然地主提供了很多证据,但王蓝田却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深入调查后,发现地主提供的证据存在很多疑点,而农民的辩解却十分合理。

最终,王蓝田判决了农民胜诉,并要求地主补偿
农民的损失。

这一判决让人们对他的公正和善良赞赏有加。

王蓝田以其智慧谋略、胆识和勇气、仁慈和公正而在《世说新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在各种困境中都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胆识和勇气使他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他的仁慈和公正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鉴赏三则
【摘要】《世说新语》一书,由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记述了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本文选取了五则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从文学性、艺术性的角度展开鉴赏,以期更深入地解读这部“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名著。

【关键词】世说新语鉴赏
一、毛诗何句最佳(文学52)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这里的谢公,即大名鼎鼎的谢安。

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指挥若定,击退前秦符坚万千大军;在东晋朝中,他身居高位,把持实权,把个偏安一隅的朝廷打理得倒也井井有条。

而《世说》中此条,讲的则是谢公在文学方面的品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每一位读到这段诗句的读者,无论是口中吟诵还是心中默念,恐怕都会无法抑制般地勾起自己心灵深处无尽怀念与联想——可能是关于一个人,可能是关于一件事,可能是自己的似水流年……总之,是一份深沉隽永的情怀,甚至蕴涵一丝哀愁与伤感。

诚如王夫之在《薑齐诗话》中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媚春光与肃杀冬日,可谓景之两端,“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

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


谢公推崇的“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出自《诗经·大雅·抑》。

“訏(xū),大。

谟(mó),谋、计划。

定,确定。

命,号令。

猷,同‘猶’,谋略,策略。

辰,时。

告,宣布。

这二句意为,有宏大的计划就确定为号令,有长远的政策就随时宣布。


从文学性角度而言,后者显然逊色于前者,它更多地体现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或者叫做社会意义,它指向的是现实秩序,不似前者,关注的更多是个人的心灵。

一个人文学喜好、品位的形成,往往与他的性格、经历、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等许多因素密切关联。

谢安身居高位,一生经历无数政治风浪。

这样一位“入则言咏属文”的安石公,在瞬息万变、处处充满玄机与危机的政治舞台上能够“吟
啸自若”,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做得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

古代入仕之人是很少展示自己内心情绪的,有时甚至会刻意隐藏,所谓“喜怒不形于色”。

因此,这里,毋宁说谢安其实在展现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已。

私下里,谢公未必不为“杨柳依依”动容,但在“小儿辈”们面前,他必须得保持为尊者、为长者的道统姿态。

二、阮步兵啸闻数数百步(栖逸1)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

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

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

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

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

籍因对之长啸。

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籍复啸。

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读此条,读者除了会生出“天外有天”的感慨之外,更多的,恐怕会被“啸”,这种神秘而有趣的行为吸引。

无论:“上陈……”、“下考……”、“复叙……”都不足以令真人动心,“对之长啸”,方才解颐。

“啸”,是魏晋文化独特而鲜明的符号之一,无论是曹植“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还是潘岳“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抑或是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都是“因形创声,随事造曲”(成公绥《啸赋》),心中那些个积累到极至的情绪,非“啸”不足以发,非“啸”不足以表达。

这正是“沧海一声啸”,“仰天衢而高蹈。


三、“目送归鸿”难(巧艺14)
顾长康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与“目送归鸿难”异曲同工的命题,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空翠湿人衣”……它们无不令人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与遐想,但若要将这些美好的文字转化一种形式,用凝固时间的画面来传达,却决非易事。

仅以“空翠湿人衣”为例,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美传达出来。

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


如同语言艺术中有“言不尽意”的说法,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亦有“传神写照”、“物对通神”之说。

而眼睛又是“传神写照”的关键。


“人在向人揖手致礼时眼睛总是望着一定的对象的,不会没有注视的对象。

所以,画眼睛时不可不注意使视线无所对,或有所对而不正,都是不成功的。

从绘画技巧上说,要求画出眼睛的视线所向,实际上就是要把眼睛所表现的神气画活。

视线如果是茫然呆滞而无所对的,那就无法传达出魏晋所重视的人的‘神明’了。

”要做到“画活”眼神,比之描绘具体动作,大不容易。

因此,顾恺之才会发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感慨。

此外,这类审美命题意欲达到的效果,往往除了准确地传递出字面意义外,更多的是要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所看重的“意境”、“味道”、“事外有远致”——一种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心灵的美。

从这个意义上说,车马衣轻裘的少年外加落英缤纷并不等于“踏花归来马蹄香”,同样,郁郁蓊蓊的山林中若隐若现的庙宇也不能完全蕴涵“深山藏古寺”的深意。

已知的对这两个流传颇广典故的最佳处理方式是:
前者——跃起的马蹄旁几只蝶儿翩翩起舞;
后者——静谧的山石小径上,走下一位恬淡的小沙弥。

恰如金圣叹所说:“欲画月者,月不可画,因而画云。

画云者,意不在于云也。

意不在于云者,意固在于月也。

”那么,对于“目送归鸿”,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层“意境”与“味道”来呢?相信大方之家自有妙悟。

参考文献:
[1]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341.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857.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
[5]世说新语·巧艺13.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