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综述

时间: 2010-4-26 作者: 刘晋来源:幼儿教育

[摘要] 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教养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解决这种困扰,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它发生的概率、频率有多高?第二,现在面对这一现象存在,社会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态度又是怎样,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第三,这一群体的幼儿其社会关系比较差,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好的。事实上,为了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人们容易孤立这一群体的幼儿。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

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将来容易走上犯

罪的道路。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现状;对策

学龄前(0—6岁)幼儿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学龄前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处在不稳定状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幼儿问题行为。幼儿问题行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攻击性行为是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不但会对其他幼儿或班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容易使攻击者本人得到比较多的来自周围环境的

否定,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正因为如此,该问题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

所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

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一线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要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问题,不可避免,首先对攻击性行为需要具备有深刻的认识,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为学龄前幼儿。

㈠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⑴(aggressive behavior)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

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㈡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攻击性行为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在其形成原因上,也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笔者认为,环境作用才是造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l.心理环境

⑴挫折⑵的产生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当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遇到障碍,挫折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挫折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攻击性行为。虽然挫折可以引起攻击性行为,但不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条件。

⑵社会中无意识的学习⑶

现在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因子,幼儿对这些因子的吸收良莠不分,这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班杜拉⑷1961年和1965年的两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幼

儿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模仿平

常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如果在他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当时,没有任何成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那么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这个孩子身上会逐步提高,将来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社会评价和指导也对攻击性行为的再次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⑶心理成长因素

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⑸,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

的健康形成和发展。这个时段是人在生理上的断乳期,对于幼儿来说,这种震撼不亚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所造成对人的震撼。3岁之前,孩子在心理上同父母处于一体状态;3岁以后,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想自己独立行动。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

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

⒉教育环境

在六岁之前,人这一生所需要的习惯、态度、发展倾向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成功的,这与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常遇见那种父母很难管带的婴儿,他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抚养者针对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特点,采用严格的控制手段,让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性格特征,表现出攻击倾向。

⑵在3岁后,幼儿园成为幼儿的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幼儿在教学生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教师会逐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性,却在经常采用“谁坐得最好”、“看谁跳得最好”等语言时,不经意强化了幼儿的争强好

胜心理和挑战行为。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攻击性与竞争性只是一墙之隔,因为有竞争精神的人拥有一种善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这种“攻击”是有限度的,但是超出后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可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的一些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它,并寻找原因,积极矫治。

二、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获得的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集体情况,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的调查。

㈠攻击性行为在学龄前幼儿中存在有普遍性的特性,并且显性或隐性的从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群体,我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随机抽取了50名幼儿(男女幼儿各25名)范围的群体调查。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0-2岁之间的幼儿缺乏独立意思,各种能力都尚未发育完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