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操作规范
腕踝针操作流程完整版
腕踝针操作流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腕踝针操作流程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适应症:各种痛症禁忌症:1、无绝对禁忌症2、女性正常月经期3、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1本科常用:石淋引起的痛症;胃脘部疼痛;留置尿管、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引起的膀胱或尿道口疼痛;取穴:输尿管及肾疼痛取下1、2区;胃脘部、膀胱区、尿道口疼痛取双侧下1区,配穴下2区;取穴原则:1、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2、身体分区: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以(横隔)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段),3、上肢六对穴位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下肢六对穴位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
4、缓慢刺入进针后紧贴皮肤注意进针的角度。
5、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相应的进针点,按区选点针刺。
6、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针具:32号寸(直径0.25mm×25mm)毫针;不要求得气;皮下浅刺;取穴原则:上下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横隔线上下。
胃、肝左右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躯干一区,或躯干六区时。
如脐周疼痛前后对症:脏腑功能失调或属脏腑损伤性疾病。
如冠心病三五针排刺:对疼痛或症状范围广泛的疾病,先寻找敏感点,再与其两边分别确定1-2个穴位。
如胸痛,如敏感点在左5区和右5区,则以左上5穴,右上5穴为主。
再在穴位两边各加选1-2个穴位。
进针点特点:(1)一个区内一个;(2)位于每区之中点;(3)位置固定。
踝部针刺点:下1—靠跟腱内缘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三阴交)下3—距胫骨前脊向内侧1cm下4—胫骨前脊与腓骨前缘中间下5—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悬钟穴)下6—靠跟腱外缘下1与下6对应;下2与下5对应;下3与下4对应。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及其图谱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用于多种痛证、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和其它临床各科的一些疾病。
该疗法是在1966-1975年间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科医生张心曙创立的。
张心曙在用电刺激疗法(最初用于治疗癔病性瘫痪)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疾病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经络学说、耳针、穴位和针刺法的启发下,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针刺疗法。
【腕踝针分区和主治】1.腕踝针的分区(1)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
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
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
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2)四肢的分区: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的分界。
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
2. 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头穴)一圈内。
从掌面尺侧起直到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腕踝针操作评分标准
腕踝针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腕踝针㈠腕踝针的概念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1975年第二军医大学张心曙教授创立㈡腕踝针的适应证1、各种痛症2、如各种急性扭伤,手术后疼痛、换药疼痛3、某些神经精神疾病4、失眠、焦虑、抑郁5、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6、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㈢身体分区1、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2、针刺点腕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3、针刺法_皮下针刺法㈣身体分区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 1、2、3区在前面 4、5、6区在后面以横膈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半㈤上下肢分区–上下肢的内侧面(阴面)向前,即手掌向前,足外展,两侧上下肢相对靠拢,靠拢处前后的缝与躯体的前后中线相当。
上下肢的分区方法与躯体相同,手足略有区别。
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以数字1~6编号,与区同名,针刺时按病症所在区选取同一侧编号相同的点①1区——前中线两侧头面部在前中线至以眼眶外缘为垂直线之间的区域,包括前额、眼、鼻、唇、前牙、舌、咽喉、扁桃体、颏颈部沿气管、食管,胸部自前中线至胸骨缘,包括胸肋关节、气管、食管、乳房近胸骨缘、心前区(左侧)。
腹部自前中线至腹直肌区域,包括胃、胆囊、脐部、下腹之膀胱、子宫、会阴部②2区——前面两旁头颈部包括颞前部、面颊、后牙、颌下、甲状腺。
胸部沿锁骨中线向下区域,包括锁骨上窝、上胸部、乳中部、前胸、肺,肝(右侧)、侧腹部。
③3区——前面外缘沿耳廓前缘、腮腺,腋前缘垂直向下的狭窄区域、乳房近腋前缘部分④4区——前后面交界自头顶经耳向下至颈,肩部沿斜方肌缘,胸腹部自腋窝至髂前上嵴的胸侧壁及腹侧部区域⑤5区——后面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颞后部,颈后外侧靠斜方肌缘,肩胛冈上窝及肩胛中线垂直向下区域的背和腰⑥6区——后中线两侧与前面的1区相对,枕、颈后部、颈椎棘突至斜方肌缘,胸椎棘突至肩胛骨内缘,腰椎与骶正中嵴至尾骨两侧、肛门。
⑦肘部的分区1区在肘窝内侧2区在肘窝中部3区在肘窝外侧4区在肘之桡侧5区在肘之背,稍靠桡侧为肱骨外上髁6区靠鹰嘴内侧⑧膝部分区1区—膝后部(又称腘窝)内半侧2区—膝部内侧3区—髌骨内缘4区—膝部阴阳面交界,以髌骨为中心5区—膝部外侧,与2区相对6区—膝后部外半侧⑨踝部分区1区—跟腱内缘与内踝之间2区—内踝3区—内踝与胫骨前嵴之间4区—胫骨前嵴与外踝之间5区—外踝6区—外踝与跟腱外缘之间⑩足部分区1区—足掌面的足跟2区—足掌中段的内侧3区—从内踝前延至足母趾内侧4区—足背至足趾背侧5区—足掌中段的外侧6区—足前掌至足趾㈥踝部针刺点–排列在内踝和外踝上约三横指环踝一圈处,记作下1~6㈦针刺点的选择1、根据症状所在的区选择编号相同的点2、分左右上下3、症状恰在中线,针两侧若在横线以上,针两侧上1或上6,在横线以下,针两侧下1或下64、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上肢针上5,下肢针下4,全身或不能定位的症状,针两侧上1㈧腕踝针的疗程1、每日针1次,针3次后改为隔日针1次2、隔日针1次3、每周针2次㈨腕踝针的不良反应1、皮下出血2、晕针㈩针具: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径0.25毫米,长25毫米–安尔碘或75%酒精棉球–棉签或干棉球–纸胶带针刺法•皮下浅刺•不要求得气•针刺方向: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针刺点位置:纵轴固定,上下可调整•进针深度:将针身几乎全部刺入,留2mm针身在皮肤外•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留针期间不捻针针刺点上1定位:在尺骨缘掌面浅沟的中央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腕踝针疗法的进针点及其适应症
腕踝针疗法的进针点及其适应症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躁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
腕与躁部各有6个点,分别代表上下6个区。
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症介绍如次。
1.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 (内关、外关)一圈处。
从掌间尺侧至挠侧,再从腕背挠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①上1 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呈凹陷处。
适应症:前额痛、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胃腕痛、心悸、眩晕、盗汗、失眠、郁证、癫痫等。
②上2 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腿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
适应症:领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等。
③上3 靠挠动脉外侧。
适应症:如高血压、胸痛等。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挠骨缘上。
适应症:如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胸痛等。
⑤上5 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
适应症:如后颖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
⑥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
适应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 (颈胸段)痛等。
2.踝部踝部进针点有6个。
约在内、外躁最高点上三横指 (相当悬钟、三阴交穴)一圈处,从跟健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键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①下1 靠跟键内缘。
适应症:如上腹部胀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②下2 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侧后缘。
适应症:如胁痛、侧腹痛,过敏性肠炎等。
③下3胫骨前缘向内1cm处。
适应症:如膝关节痛等。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排骨前缘的中点。
适应症:如股四头肌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趾关节痛。
⑤下5 右外侧面中央靠膝骨后缘。
适应症:如髓关节痛、躁关节扭伤等。
⑥下6 靠跟膊外缘。
适应症: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骼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排肠肌痉挛、脚前掌趾痛。
【针灸技术】腕踝针法图解
【针灸技术】腕踝针法图解腕踝针法腕踝针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进针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基本内容有体表分区、进针点、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等。
标本、根结理论是腕踝针法的理论基础。
标本、根结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有指导意义。
该理论认为,四肢为十二经脉之本,其部位在下,是经气始生始发之处。
在临床上,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主治病症的范围较广较远,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病、头面五官病。
腕踝法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四肢肘膝以下的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根部,表明腕踝针的应用,恰恰体现了标本、根结理论。
腕踝针法针尖所达部位为皮下,此处正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结合腕踝针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刺之可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与之相联属脏腑的功能,起到祛邪扶正的治疗作用01PART腕踝针与皮部的关系腕踝针法把人体的胸腹侧和背腰侧分为阴阳两个面,属阴的胸腹侧划为1、2、3区,属阳的背腰侧划为4、5、6区。
并以横膈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符合十二经脉及皮部的分布规律。
如手少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足少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第1侧线,与腕踝针的1区相合。
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从1~6区的划分。
上1、2、3区在上肢内侧,相当于手三阴经的皮部;上4、5、6区在上肢外侧,相当于手三阳经皮部。
下1~6区也相当于足三阴和足三阳经的皮部。
02PART腕踝针与标本根结理论的关系(一)腕踝针刺激部位1.人体体表分区将人体体表划分为6个纵行区和上下两段(图1-1、图1-2、图1-3)。
图1-1 躯干定位分区正面图1-2 躯干定位分区侧面纵行六区纵行六区包括头、颈和躯干六区和四肢六区两部分。
图1-3 躯干定位分区背面①头、颈和躯干六区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6个纵行区。
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一、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腕踝针,源于古代的“足三里下针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针对四肢末端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理全身疾病的目的。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头痛、三叉神经痛、领下淋巴结痛、胸痛、高血压、肩周炎、落枕、颈椎病、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肠炎、痛经、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股外侧皮神经炎、上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腕踝针疗法,是针刺腕部和踝部的穴位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腕踝针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参考现代医学神经学说而产生的。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腕踝针疗法是把人体分为6个区,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如少阴在身侧中间,以1区相合,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1~6区的划分。
上1、上2、上3区沿阴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阴;上4、上5、上6区沿阳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阳。
下1~6相当于足三阴、足三阳。
从五脏关系看,上。
区联结膈以上胸腔的心、肺;下6区联结膈以下腹腔的肝、脾、肾;与手六经足六经所属脏腑也是一致的。
从经脉循行来看,手三阴、手三阳均循于腕部,足三阴、足三阳均循行于踝部,且通过腕踝部的特定穴如后溪、外关、内关、列缺、申脉、足临泣、照海、公孙等分别通于督脉、阳维脉、阴维脉、任脉、阴跷脉、带脉、阳跷脉及冲脉。
可见腕踝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各部均有密切关系。
按标本、根结理论,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本部、根部,故可主治全身各部病症。
十二个刺激点,均分布于经线上,与十二络穴位置大致相当,浅刺这些部位的皮部,可以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其联属的脏腑功能,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操作方法】一、穴位定位与主治1.分区与主治腕踝针疗法将人体分为6个区。
因绝大多数病症能确切表现为一定部位病变,故这些病症都可以归纳在身体两侧6个纵区范围内。
区域是沿人体纵轴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人体两侧由前向后分为6个纵区,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如下。
(1)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气管、口唇、前牙、咽喉、食管、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腕踝针快速止痛针法
⑶留针
一般半小时。治病情较重或病期较长,可适 当延长留针时间1至数小时,除少数例外情况,留 针时间不必过长,以免多次长期留针后容易形成 疤痕而影响疗效。留针期间不作捻转等加强刺激 。
留针期间要注意针具和局部皮肤的消毒清洁 ,防止感染。
⑷拔针
用消毒棉球压使针孔后迅速拔针, 防止皮下出血。
也应告诉病人在家中遇到意外情况时 如何拔针。
第一讲 腕踝针的特点
腕踝针是一种新的皮下针刺疗法,它把病症表 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内,在两侧的 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 点,针沿皮下浅刺.要求不引起酸、麻、胀、重、 痛感觉。用以治疗身体的一些病症,诸如各种痛
症、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及其它临床疾病。
一、特点
1.身体分区:提出把人身体分为6个纵 区的假设,目的是为对能定位的病症, 可用“区”的概念进行定位,以便按区 选取进针点。
②针尖刺入皮肤处刺痛显著; 若大于300角,针易刺至肌膜下,而显得过深,影响针刺疗效。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则需要调整针刺。
持针手势:右手持针时,用三指夹住针柄,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末端的中部在针柄上,拇指关节微屈置
指端于针柄下,无名指
③刺针处皮肤有疤痕、伤口或皮肤与皮下 在中指下夹住针柄,小指置在无名指下,将小指贴近皮肤表面。
※※※※※※※※※※※※※※※※※※※※※※※※※
☆关于疗程:
治疗次数视病情而定。需多次治疗对, 可以十次为一疗程,进展缓慢的病例酌情增 加疗程。急性病例可每日针1—2次,一般情 况下隔日针一次。
☆疗效表现
各病治疗过程中疗效表现不一,这与病期长短 不一定有关,即使同一类病症的疗效也可有别,常 见的有以下几种现象:
二、优点:
腕踝针疗法操作方法
腕踝针疗法操作方法
腕踝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以下是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针灸工具,包括针具和消毒物品。
2. 病人应该坐在舒适的位置上,暴露出腕踝部位。
3. 医生或针灸师应先消毒腕踝部位,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4.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合的穴位。
腕踝针灸疗法使用的穴位较多,如内关穴、涌泉穴、足三里穴等。
5. 使用干净的针具,将针插入穴位中。
插针时要注意深浅和角度的掌握,以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或伤害。
6. 插针后,医生或针灸师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针刺手法,如转针、提捻、套针等。
这些手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组合。
7.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将灸艾等辅助疗法与针刺结合,以增强疗效。
8. 治疗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治疗结束后,医生或针
灸师应将针拔出,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腕踝针疗法是一种专业的医疗技术,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医生或针灸师操作。
在接受腕踝针灸疗法之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从正规渠道寻求专业针灸服务。
腕踝针(操作规范)
腕踝针一、概念腕踝针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进针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腕踝针操作技术(一)进针通常选已消毒的28~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者以押手固定在进针点的下部,并且拉紧皮肤,刺手拇指在下,食指、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人皮下,然后将针平放,使针身呈水平位沿真皮下进入约1.2~1.4寸,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不捻针。
患者针下无任何不适感觉,但患者的主要症状会可得到改善或消失。
(二)调针如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时,说明针刺入到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将针退至下,重新沿真皮下刺入。
(三)留针一般情况下留针20~30分钟。
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1至数小时,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留针期间不行针。
(四)疗程一般情况下隔日1次,急性病症可每日针1~2次,10次为l疗程。
三、腕踝针临床应用(一)适应范围在腕踝针疗法中,每个区所治疗的病症大致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同名区域内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等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其二,主要症状能反映在同名区域内的各种病症。
总体来说,本法适应范围广、见效快。
(二)选点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是针对上、下两段而言的。
如前额部疼痛,因前额的体表区域属上段,所以选区以上1为主。
再如急性腰扭伤,其主要症状表现在腰部,而腰部的体表区域属下段,所以选区以下5和下6为主。
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是针对左、右对称的6个体表区域而言的。
如左侧乳痈,其主要症状表现在左侧乳房,而左乳房的体表区域为左上2区,所以选取左上2为进针点,反之,右侧乳痈选取右上2为进针点。
3.区域不明、选双上1 临床上有些疾病是无法确定其体表区域的,如失眠、高血压病、全身瘙痒症、多汗或无汗、寒颤、高热、癫痫、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小儿舞蹈症、小儿多动症、乏力等。
对于这些疾病,以及那些病因复杂难以明确判断其体表区域的疾病均可取双上1进行治疗。
腕踝针的身体分区和进针点图解
腕踝针的⾝体分区和进针点图解腕踝针法的进针点进针点是指针尖刺⼊⽪肤的位置。
在左右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进针点,腕踝针法的进针点均根据其分区所在部位进⾏编号,以便按病证分区取点针刺。
1.腕部进针点及其主治(图1)腕部进针点共有6个,约在腕横纹上⼆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关⽳)处,环绕腕部分布排列。
从腕部掌⾯尺侧起到桡侧,再从背⾯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其中,上1、上2、上3在腕部掌⾯(屈侧⾯),上4在掌⾯背⾯交界的桡⾻缘上,上5、上6在腕部背⾯(伸侧⾯)。
图1 腕部进针点上1:在⼩指侧的尺⾻缘和尺侧屈腕肌腱之间。
术者⽤拇指端摸到尺⾻缘后,向掌⼼侧轻推,该点即在⾻缘与肌腱内侧缘之间的最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病、三叉神经痛、⾯肿、前⽛痛、流涎、咽痛、咳嗽、恶⼼呕吐、眩晕、⼼悸怔忡、胸痹、盗汗、失眠、意病、⽪肤瘙痒症等,为临床最常⽤者。
上2:在腕掌侧⾯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相当于内关⽳处。
若病⼈此处⽪下脂肪丰满,肌腱不易看清时,可嘱其握拳,即可使肌腱显露。
主治颞前痛、后⽛痛、痄腮、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哮喘、⼿掌⼼痛、指端⿇⽊、乳痛、乳胀等。
上3:桡⾻缘向内1cm,在桡⾻缘与桡动脉之间。
主治⾼⾎压病、侧胸痛、腋汗、肩痛等。
⽐较少⽤。
以上各点,取⽳时掌⾯朝上。
上4:拇指侧的桡⾻缘上。
取⽳时,⼿的掌⾯向内竖放,术者⽤两⼿⾷指夹住桡⾻两侧,进针点即在⾻缘处。
此处若有较粗的⾎管时,进针点位置要适当上移。
主治头顶痛、⽿痛、⽿聋、⽿鸣、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肩周炎(肩前痛)、胸痛等。
上5:腕背⾯的中央,桡⾻和尺⾻之间,相当于外关⽳。
取⽳时,掌⼼向下平放,术者⽤两⼿⾷指夹住腕部两侧⾻缘,取其中间的点。
主治颞后痛、落枕、上肢⿇⽊或感觉障碍、上肢瘫痪或运动障碍、肘关节痛、腕指关节痛、上肢或⼿指颤动、⼿部冻疮、肩周炎(肩外侧痛)等,为临床常⽤者。
上6:⼩指侧的尺⾻缘后⽅约1cm处。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洪江市第一中医院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
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
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
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
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
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
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区【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
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
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
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腕踝针疗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腕踝针疗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常选用30--32号1. 5寸长不锈钢毫针,病人体位不限,针刺部位肌肉尽量放松。
1.进针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者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
若患者有酸、麻、胀、重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4寸左右。
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
2.调针针刺入过深,局部有针感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调整角度插入更浅部位。
针刺方向不正时将针退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后沿纵行的直线插入。
针刺深度不适当时需调整深入或退出。
3.留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依病情可适当延长。
留针时不行加
强刺激的手法。
4.出针用消毒棉球压住针孔后迅速拔针,防止皮下出血。
5.疗程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急症可每日1次。
注意事项
①腕踝进针一般应不痛,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
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
②针刺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时,可适当将刺激点位置沿纵线作上、下移动,即“离点不离线”。
针刺不可过深。
③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腕踝针操作规范
腕踝针操作规范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用于多种痛证及脏腑疾患。
【腕踝针分区和主治】1.腕踝针的分区①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见图)。
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
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
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②四肢的分区: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的分界。
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中图)。
2. 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头穴)一圈内。
从掌面尺侧起直到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见图)。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上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即内关穴部位。
主治颞前部痛、后牙痛、腮腺炎、颌下肿痛、胸痛、胸闷、回乳、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等。
腕踝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8、记录针刺部位,时间,病人反应,疗效及签名。
5
8
12
5
20
5
10
未评估
未核对
未解释
选区错误
未消毒
针刺方向错误
进针深度不对
未按要求留针、未观察
未整理
未记录、
未签名
-5
-4
-4
-12
-5
-10
-5
-5
-5
-5
即横卧真皮下。在皮肤上看到似鱼浮水前游而不见鱼的形状。
(2)针刺方向:“趋向病所”即疾病的部位在刺激区以上,针尖向心脏方向刺入;相反,针尖就逆心方向刺入(四肢末端疾病朝向?)。
(3)调针:
何时应调针:
①若针下无即效时:有时会发现,选穴无误,但无或疗效不佳
②出现针感时
调针内容:A、调深度,B、调方向。
调针的目的:无针觉、无疼痛。
15
少一项
-5
考核时间考核者
腕踝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得分
项目
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通过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疗各种痛症:如各种急性扭伤,手术后疼痛、换药疼痛,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失眠、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的针刺疗法。
10
少一点
-5
用物准备
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安尔碘或75%酒精棉球、输液贴、纸胶带、锐器盒
5
少一点
-1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5
少一点
-1
操作步骤
1、评估
2、核对床号、姓名,解释,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根据病人症状选择合适的区域同时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松开衣裤,暴露针刺部位;保暖。
腕踝针操作评分标准
腕踝针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得分检验时间:年月日腕踝针㈠腕踝针概念一个只在腕踝部特定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针刺疗法1975年第二军医大学张心曙教授创建㈡腕踝针适应证1、多种痛症2、如多种急性扭伤,手术后疼痛、换药疼痛3、一些神经精神疾病4、失眠、焦虑、抑郁5、其它各科部分病症6、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㈢身体分区1、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2、针刺点腕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3、针刺法_皮下针刺法㈣身体分区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1、2、3区在前面4、5、6区在后面以横膈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半㈤上下肢分区–上下肢内侧面(阴面)向前,即手掌向前,足外展,两侧上下肢相对靠拢,靠拢处前后缝和躯体前后中线相当。
上下肢分区方法和躯体相同,手足略有区分。
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以数字1~6编号,和区同名,针刺时按病症所在区选择同一侧编号相同点①1区——前中线两侧头面部在前中线至以眼眶外缘为垂直线之间区域,包含前额、眼、鼻、唇、前牙、舌、咽喉、扁桃体、颏颈部沿气管、食管,胸部自前中线至胸骨缘,包含胸肋关节、气管、食管、乳房近胸骨缘、心前区(左侧)。
腹部自前中线至腹直肌区域,包含胃、胆囊、脐部、下腹之膀胱、子宫、会阴部②2区——前面两旁头颈部包含颞前部、面颊、后牙、颌下、甲状腺。
胸部沿锁骨中线向下区域,包含锁骨上窝、上胸部、乳中部、前胸、肺,肝(右侧)、侧腹部。
③3区——前面外缘沿耳廓前缘、腮腺,腋前缘垂直向下狭窄区域、乳房近腋前缘部分④4区——前后面交界自头顶经耳向下至颈,肩部沿斜方肌缘,胸腹部自腋窝至髂前上嵴胸侧壁及腹侧部区域⑤5区——后面两旁和前面2区相对颞后部,颈后外侧靠斜方肌缘,肩胛冈上窝及肩胛中线垂直向下区域背和腰⑥6区——后中线两侧和前面1区相对,枕、颈后部、颈椎棘突至斜方肌缘,胸椎棘突至肩胛骨内缘,腰椎和骶正中嵴至尾骨两侧、肛门。
⑦肘部分区1区在肘窝内侧2区在肘窝中部3区在肘窝外侧4区在肘之桡侧5区在肘之背,稍靠桡侧为肱骨外上髁6区靠鹰嘴内侧⑧膝部分区1区—膝后部(又称腘窝)内半侧2区—膝部内侧3区—髌骨内缘4区—膝部阴阳面交界,以髌骨为中心5区—膝部外侧,和2区相对6区—膝后部外半侧⑨踝部分区1区—跟腱内缘和内踝之间2区—内踝3区—内踝和胫骨前嵴之间4区—胫骨前嵴和外踝之间5区—外踝6区—外踝和跟腱外缘之间⑩足部分区1区—足掌面足跟2区—足掌中段内侧3区—从内踝前延至足母趾内侧4区—足背至足趾背侧5区—足掌中段外侧6区—足前掌至足趾㈥踝部针刺点–排列在内踝和外踝上约三横指环踝一圈处,记作下1~6㈦针刺点选择1、依据症状所在区选择编号相同点2、分左右上下3、症状恰在中线,针两侧若在横线以上,针两侧上1或上6,在横线以下,针两侧下1或下64、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上肢针上5,下肢针下4,全身或不能定位症状,针两侧上1 ㈧腕踝针疗程1、每日针1次,针3次后改为隔日针1次2、隔日针1次3、每七天针2次㈨腕踝针不良反应1、皮下出血2、晕针㈩针具: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径0.25毫米,长25毫米–安尔碘或75%酒精棉球–棉签或干棉球–纸胶带针刺法•皮下浅刺•不要求得气•针刺方向: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针刺点位置:纵轴固定,上下可调整•进针深度:将针身几乎全部刺入,留2mm针身在皮肤外•留针:留针时间通常为30分钟,最长不超出二十四小时,留针期间不捻针针刺点上1定位:在尺骨缘掌面浅沟中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腕踝针操作规范
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用于多种痛证及脏腑疾患。
【腕踝针分区和主治】
1.腕踝针的分区
①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见图)。
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
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
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②四肢的分区: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的分界。
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中图)。
2. 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
(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头穴)一圈内。
从掌面尺侧起直到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见图)。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上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即内关穴部位。
主治颞前部痛、后牙痛、腮腺炎、颌下肿痛、胸痛、胸闷、回乳、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等。
上3:靠桡动脉的外侧,主治高血压、胸痛。
上4:手心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主治头顶痛、耳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肩周炎(肩关节前部痛)、胸痛。
上5: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节的部位。
主治颞后部痛、落枕、肩痛、肩周炎(肩关节外侧部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指颤、舞蹈症)、肘关节痛、腕和指关节痛、手部冻疮等。
上6:踝部进针点及主治:踝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高点上三横指(相当于悬钟、三阴交穴)一周处。
从跟腿内侧起向前转至外侧跟腿,依次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见图)。
下1:靠跟腿内缘:主治上腹部胀痛,脐周围痛、急性肠炎、痛经、白带多、遣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在内侧面,靠胫骨后缘。
主治肝区痛、少腹痛、过敏性肠炎等。
下3:胫骨前缘向内一横指处,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
下4: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舞蹈病)、趾关节痛等。
下5:在外侧面,靠腓骨后缘。
主治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靠跟腱外缘。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脚前掌痛等。
查明了症状在身体的区域后,就可在踝部和腕部选取同一区的进针点。
以胸骨末端和两侧肋弓的交接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线,相当于横膈的位置。
横线以上的病症针腕部,横线以下的病证针踝部。
一般来说,1区的病症针上1,下1,2区的病症针上2,下2 ,余类推;左侧病者针左侧,右侧病者针右侧;各症状同时存时,如其中有痛,可首先根据疼痛所在的区选取进针点。
臂干线:环绕三角肌缘至腋窝。
股干线:前方为腹股沟,后方为髂嵴。
【器械】
30号或32 号1.5寸毫针。
【操作方法】
明确病变部位,确定进针点和针刺方向。
常规消毒后,用三指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30°角,(见图4-1-63)用拇指轻捻针柄,使针尖快速通过皮肤。
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这时针尖会将皮针挑起的0.2cm大小的皮丘,将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循纵的直线方向沿皮下进针,针刺进皮下的长度一般为35cm,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把针体留在皮下组织的浅层(见图4-1-64),留针30min。
慢性病或疼痛较重时,可以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一般病例隔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急性病例每日针1次。
【适用范围】
眼内肌麻痹、视力障碍、面瘫、各种疼痛、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回乳、皮肤病、神经官能症、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注意事项】
(1)针体通过的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尖刺入的皮肤处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要沿纵线方向适当移位。
(2)针刺方向一般向上,如果病症在手足部位时,针刺方向朝下(手足方向)。
(3)针刺时,以医者针下松软,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为宜。
若针下有阻力或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则表示针刺较深。
应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刺入更表浅的部位。
(4)留针时,一般不作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