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一、案例背景:1.个人情况:服务对象,男,今年42岁,患有精神残疾二级,属于低保家庭。
2010年服务对象投资失败,从而引发了精神疾病,与前妻离异后,现又组建了家庭。
服务对象因身体原因,很难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处于无业、无经济来源。
2.家庭情况:服务对象父亲,患有肢体残疾三级,右眼失明,腿部有严重的关节炎。
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二级,骨瘦如柴,拄着拐杖还会经常摔倒,其母亲还患有糖尿病,每天需要打胰岛素,早中晚以及半夜需各打一针,有时生理上不受控制会大小便失禁。
服务对象女儿目前在上高中,到今年9月份升读大专,其性格较开朗活泼,与家人之间相处和谐。
服务对象妻子在外地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作较辛苦。
3.社会支持:服务对象的正式支持网络是镇民政办以及所在村委会,帮助其申请低保,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服务对象家庭能够维持日常生活。
村委会对于服务对象一家的情况较为关注,会定期进行探访。
服务对象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是其家属、亲戚、邻居,不仅在生活上对其照顾有加,还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经济层面:服务对象因患有精神疾病,从2022年12月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家里的日常开销以及服务对象的医疗费用一直都是靠其父亲在维持。
服务对象希望社工可以协助链接到合适的工作资源和残疾人员相关福利,从而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
(二)心理层面:服务对象父亲除了要维持家庭生计外,还要长期照顾服务对象及其母亲,对于父亲的付出和辛苦,服务对象心里非常愧疚和无奈,他认为“都是因为我,家庭才变成这样”。
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为服务对象开展心理疏导,排解不良情绪。
(三)社会支持层面: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以及严重的糖尿病,25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服务对象父亲在尽心照料,多年前腿部因多次摔跤不能正常行走,需要拄拐支撑。
服务对象希望能够为母亲链接长护资源,缓解其父亲的照顾压力。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案例分析题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案例分析题简介:社会工作是一门以解决人们的社会问题和帮助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职业。
在日常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案例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中级社会工作案例,探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
案例描述:在某个社区中,有一位叫小红的中学生出现了问题。
她在学校中的表现逐渐下降,成绩变差,态度消极,老师反馈她经常缺课,并且和同学关系紧张。
经过了解,发现小红的父母离异,她在父母的争吵和离婚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现在,她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但父亲由于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她的成长和教育。
小红的母亲因为工作关系,长期不在身边。
分析方法:1.收集信息: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与小红、教师、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小红的家庭背景、情感状态、学习情况等。
2.评估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小红的问题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中,可以运用专业工具和技巧,如家庭生活评估、心理评估等,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小红的情况。
3.制定干预计划: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需要和小红及其家人一起制定干预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具体的目标和方法,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4.实施干预: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制定的干预计划,与小红及其家人合作,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个体辅导、家庭治疗、学校支持、社区资源的连接等。
5.监测和评估: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干预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与小红及其家人的沟通和观察,了解干预措施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案例分析:通过对小红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关注家庭因素:小红的问题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小红的家庭情况,并与父亲和母亲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可以建议父亲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关注小红的成长和教育,或者寻找适当的家庭辅导资源。
2.提供心理支持:小红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创伤,需要心理支持来缓解压力和恢复自信。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1、案例介绍陈某,男,36 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 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1、案例介绍陈某,男,36 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 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社会工作法律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住在王某楼下得李某在其阳台上安装防盗栏,宽度40公分。
在安装过程中,王某以李某安装得防盗栏顶部为水平面并且宽度达40公分给自己带来了被偷盗得危险为由,阻止李某安装该防盗栏。
李某说:"从一楼到三楼得阳台均安装了防盗栏,我也就是为了安全起见才安装防盗栏得。
况且,我就是在自己家得阳台上安装防盗栏,不关您家得事。
您要就是觉得不安全,您也可以在您家阳台上安装防盗栏"于就是,两人争吵起来,王某一怒之下,将已经被安装工人放到四楼但尚未固定防盗栏得护绳用剪刀剪断。
致使防盗栏从四楼摔到一楼,完全损坏,所幸并无人员伤亡。
于就是,李某将王某告上法庭,要求赔偿防盗栏损失800元。
本案应当如何处理?答:相邻权得到我国法律得明确保护。
《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得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得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物权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得,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得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造成损害得,应当给予赔偿。
”李某安装防盗栏会给楼上得邻居带来危险得行为,应当认定侵害了王某得相邻权,所以,李某就是有过错得。
但就是,王某在自己得权利受到侵害后,没有采取合法得处理方式。
在冲动之下,毁坏了她人得财物。
正就是因为王某得不法行为才直接导致了防盗栏得摔坏,因此,对于防盗栏得摔坏,王某负有全部得责任。
《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得发生也有过错得,可以减轻侵害人得民事责任。
"因此可以适当减轻王某所应承担得赔偿责任。
案例分析2、当事人申某,男,11岁。
申某得父亲与母亲蔡某于2006年结婚,同年申某出生,2015年,申某与蔡某离婚,申某由父亲抚养,2017年3月,申某父亲因病去世,蔡某拒不履行抚养申某得法定义务,不支付任何抚养费用且长期在外地居住,致使申某无人抚养,因申某无其她亲属,所以处境甚就是凄凉,于就是,作为长期抚养申某得长辛店镇村委会起诉蔡某,请求法院撤销蔡某作为申某法定监护人得资格,并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4套(附答案)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4套(附答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第一题(20分)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
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
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
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
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
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
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
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
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
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
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
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第一题答题要点: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1)康复治疗的支持。
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
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
3.出院计划:(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案主李某,女,今年18岁,武汉人,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
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
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
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
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
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
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
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
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
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
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二.问题诊断基于上述情况,在我看来,案主李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性格问题由于家庭的原因,案主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和身心呵护,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较少,心理的各种情感无处分享或发泄;在加上父母的干涉其行动自由,使得其长期与外界缺乏有效地沟通,这些都加剧了案主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的心理负担积压使她形成了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
⑵人际沟通问题在家庭生活中,案主从小就缺乏与父母、家人有效沟通的机会,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较为淡漠;自初中以后,案主的父母出于过度的保护及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其辍学在家,断绝其与外界正常交往的渠道,这令案主的内心长久的受到压抑,各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而长久的“与世隔绝”又加剧她内心的不安与焦虑,特别是她对外界的疑虑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使她害怕与人交往,以逃避现实的态度来摆脱心理的困扰和阴影,这些因素造成了案主人际沟通的障碍。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成为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家庭暴力问题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家庭暴力问题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名社工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家庭暴力案例。
该案例涉及一对夫妻,丈夫常常对妻子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导致妻子身心受创,对家庭关系和自身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1. 建立安全环境:首先,社工需要保证受害人的安全。
可以与当地的警察或妇女保护组织合作,提供庇护所或撤离计划,确保受害人离开危险环境。
2. 心理支持与咨询:对于受害者,社工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 儿童保护:如有儿童受到伤害,社工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与当地社区中心或儿童保护组织合作,提供儿童庇护所、儿童心理咨询等服务。
4. 应对暴力加害者:社工需要与加害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并进行干预。
可以提供怒气管理课程、婚姻和家庭咨询等服务,帮助加害者控制情绪、改变行为。
案例二:青少年涉毒问题社会工作实践中,青少年涉毒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社工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涉毒的青少年案例。
该案例中的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开始接触毒品,对个人和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1. 教育与预防:社工可以通过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毒品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社工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相关课程和讲座,增强青少年对毒品的抵制能力。
2. 康复治疗:对于已经涉毒的青少年,社工需要提供康复治疗服务。
可以与戒毒中心或康复机构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戒毒疗程和康复计划等帮助。
3. 家庭支持:社工需要与青少年的家人进行沟通和合作,提供家庭支持和辅导。
可以开展家庭治疗,帮助家庭成员改善沟通、增强亲密关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康复环境。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干预背景:在某个社区中心工作的社工小王,接到一名邻居报警称该社区有一家发生了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
小王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个家庭的妻子小李一直以来都遭受着丈夫大明的虐待,此次事件是由于邻居报警而揭开了这一秘密。
行动:小王首先与小李进行了密切接触,倾听她的遭遇,并记录了她所描述的暴力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随后,小王与小李一同填写了暴力清单,列举了她所经历的各类暴力行为。
他还了解到小李并非孤立无助,还有一对未成年子女也受到了丈夫暴力的伤害。
分析:通过记录和初步了解,小王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例。
他观察到小李的身上有明显的伤痕,也证实了她所说的暴力行为。
此外,小王还意识到该家庭未成年子女也处在危险之中,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案例二:青少年社交问题背景:社区中心的社工小张接到一名年轻家长的咨询电话,对方称自己的孩子小明一直在学校中遭受同学排挤和欺凌,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行动:小张在与家长通话后,与小明进行了一次面谈。
在面谈中,小明透露了自己在班级中遭受到的冷落和侮辱。
小张保持耐心,记录下小明的言辞和表达。
分析:根据小明的描述,小张分析认为这是一起青少年社交问题的案例。
排挤和欺凌行为给小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他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张准备与学校老师和小明的同学进行沟通,并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小明尽快摆脱困境。
案例三:老年人孤独与抑郁背景:社区老年中心的社工小杨常常接触到一位老奶奶,名叫阿姨。
阿姨丈夫已故,子女繁忙,并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导致阿姨经常感到孤独和抑郁。
行动:小杨与阿姨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经常与她聊天,陪伴她度过寂寞的日子。
同时,小杨还与阿姨一同参加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帮助她拓展社交圈。
分析:通过与阿姨的接触,小杨认识到这是一例老年人孤独与抑郁问题的案例。
老人在丧偶后遭受孤独感的折磨,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交支持,导致她进一步陷入抑郁。
法律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社区居民小区,居住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居民,其中以年轻人和老年人居多。
小区内有一栋高层住宅楼,楼内居住着张先生和李女士两位邻居。
张先生和李女士因装修噪音问题产生纠纷,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日益激化。
社区调解员在了解情况后,决定介入调解,运用法律社会工作方法处理这一邻里纠纷。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识别根据案例背景,我们可以识别出以下问题:(1)张先生和李女士因装修噪音问题产生纠纷,导致邻里关系紧张。
(2)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不断升级。
(3)社区调解员需要运用法律社会工作方法,化解邻里纠纷。
2. 法律社会工作方法(1)建立信任关系社区调解员首先与张先生和李女士进行沟通,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和诉求。
通过倾听、同理心等技巧,建立信任关系,使双方愿意接受调解。
(2)评估问题社区调解员对张先生和李女士的装修噪音问题进行评估,了解噪音来源、影响范围以及双方对噪音问题的容忍度。
(3)制定调解方案社区调解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以下调解方案:①要求李女士在装修过程中采取降噪措施,如使用隔音材料、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
②要求张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噪音产生,如不在室内大声喧哗、不在深夜使用音响设备等。
③双方共同遵守小区管理规定,共同维护小区环境。
(4)实施调解社区调解员与张先生和李女士进行面对面调解,根据调解方案,引导双方达成共识。
在调解过程中,社区调解员运用法律知识,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使双方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5)调解结果经过多次调解,张先生和李女士最终达成以下共识:①李女士在装修过程中采取降噪措施,尽量减少噪音产生。
②张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噪音,共同维护小区环境。
③双方共同遵守小区管理规定,共同维护邻里关系。
3. 案例总结通过运用法律社会工作方法,社区调解员成功化解了张先生和李女士的邻里纠纷。
以下是案例总结:(1)建立信任关系,为调解工作奠定基础。
(2)评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案例李是一位32岁的女性,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在家中经常对她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由于李没有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她感到无助和孤立。
最近,她开始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她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社会工作师需要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介入。
在分析这一案例之前,社会工作师需要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情况和长期影响有所了解。
此外,他们还需要研究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首先,社会工作师可以与李进行面谈,了解她的受暴经历、家庭背景和目前的生存状况。
这样可以帮助社会工作师更好地了解李需求和问题。
第二,社会工作师可以开展家庭暴力干预计划。
这包括为李提供身体和心理安全的住所,提供紧急援助和辅导。
社会工作师可以协调其他专业人士,如律师和医生,为李提供全面的支持。
第三,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他们可以帮助她寻找亲属、朋友和社区组织的支持,以便在需要时帮助她。
最后,社会工作师还需要对李孩子进行评估和干预。
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住所,帮助他们处理来自家庭暴力的创伤。
通过进行这些干预措施,社会工作师可以为李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李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干预。
案例二:老年人孤立案例王是一位80岁的老年人,他生活在一个独居的环境中,并且感到非常孤独。
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他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的活动。
此外,他的亲人远离他,无法为他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师需要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介入。
首先,社会工作师可以与王进行面谈,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
他们可以了解他目前的家庭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他所面临的困境。
第二,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王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他们可以与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合作,为王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持和辅导。
同时,他们还可以帮助王参与社交活动,以减少他的孤独感。
第三,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王获得医疗和护理服务。
他们可以协调护理人员为王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或者帮助他获得入住养老院的机会。
法律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援助工作在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法律援助中心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在社区层面,问题更为突出。
本案例以某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某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8年,主要负责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宣传等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量逐年增加。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中心面临着以下困境:1. 人员短缺: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法律专业背景的仅有2名,且年龄偏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2. 经费不足:中心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少量社会捐赠,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此外,经费使用缺乏透明度,导致社会捐赠意愿降低。
3. 服务范围狭窄:中心主要针对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但服务范围局限于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缺乏对法律宣传、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4. 法律援助效果不明显:由于人员、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中心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成功率较低,且部分案件办理过程繁琐,导致当事人满意度不高。
三、案例分析(一)困境原因分析1.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 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和社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相对滞后。
3. 法律援助队伍素质不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4. 社会认知度不高:社区居民对法律援助的认识不足,导致法律援助需求不高。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政府拨款,同时拓宽社会捐赠渠道,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 加强队伍建设:招聘法律专业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完整版)高级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
▪ 亲子乐园项目是近年来深受家长欢迎的项目,预期效益良好.但 是该中心是医疗机构,既缺少婴幼儿教育保健的专业人员,更缺 少宽敞房间作为活动场所,开展有困难;现在儿童家长期望值高, 开展起来儿童安全、保健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风险.
▪ ▪ 老年病房项目针对社区老年人多、子女多无暇照顾的特点和中心
LOGO
案例简介
❖ 问题: 如你是中心主任,就以上调研意见将采取什
么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解决方案: 综合案例中给出的调研意见,我们从四个策
略纬度出发,策划了以小组工作为主的社工方法, 设计了两个活动小组,从内容设计上控制小组工 作操作风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LOGO
介入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 调解行动 运用影响力
病房病床使用率一直不高的问题,预期效益良好,中心作为医疗 机构,老年病防治是强项,但是该中心以前曾经发生过2起住院 老年患者跳楼自杀事件,处理很棘手,因为老年人抑郁症较多, 与外界沟通不良,子女又忙于工作,关心不够,很容易发生意外; 而且老年人病情复杂、变化快;生活护理要求高,因此开展起来 也有很大风险.
第二社次会健工康作快乐介入12策..鼓 教励 会略组 组。员 员进一行些身健体身锻方炼法,如:打太极拳、太极球
在每次的小组活动中,鼓励每一位组员的 积极参与
儿童可能会误食颜料 社工与家长在活动中要注意看护好儿童
LOGO
“夕阳红”老年人小组
小组名称:“夕阳红”老年人小组 小组性质:自愿性小组 小组对象:该社区中的老年人 小组时间、地点、人数:待定
LOGO
“夕阳红”老年人小组
• 活动背景
该社区老年人数量较多,虽然经济状况无过大问 题,但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确实比较突 出的。人到老年,或多或少有些病痛,许多老人 更收到慢性疾病的长期困扰,加上平时缺少缺少 锻炼和无力照顾自己,如何加强自我保健、多获 取一些有关保健方面的信息成为许多老人急需解 决的问题。而且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除了围在一起 打牌,聊天,其他丰富生活的活动很少,几乎没 有,加上儿女工作忙,很难多次来看望老人,使 得他们倍感生活空虚、情绪低落和孤独寂寞。
社会工作师中级实务案例分析题
社会工作师中级实务·案例分析题某日,王奶奶到镇社会工作站向社会工作者倾诉,表示儿子儿媳两年前便外出务工。
儿子儿媳平时很少回家,对家里的事不管不问,把10岁的孙女丢给王奶奶和老伴照看,王奶奶对此感到非常无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儿媳沟通。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最近王奶奶的老伴因意外摔倒而卧床不起,王奶奶既要照顾老伴又要照看孙女,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而王奶奶经常将孙女锁在家里写作业,节假日也不准孙女外出,生怕孙女发生意外,孙女为此经常与王奶奶发生争执。
由于年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老伴受伤后医疗费支出增加,让王奶奶更加烦躁不安,经常因琐事与邻居争吵;现在,王奶奶没有时间参加社区活动,与原来的老姐妹也逐渐疏远。
这导致王奶奶对现在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很没有意思,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社会工作者在征得王奶奶的同意后,计划为她开展服务。
【问题】1.列出本案例中王奶奶面临的问题。
2.依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王奶奶现在所处的家庭阶段及面临的主要任务。
【参考答案】1.本案例中王奶奶面临的问题老年问题包括因身体老化而出现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结合案例,王奶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疾病及与医疗有关的问题。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往往会遭受慢性疾病的折磨,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与之相关的医疗费用也常常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大问题,从而导致经济拮据甚至使其陷入生活困境。
案例中王奶奶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老伴受伤等,都表明了王奶奶面临疾病及与医疗有关的问题。
(2)家庭照顾问题。
城市化、家庭小型化、女性职业化、离婚率上升和年轻人口的高流动性等,都使得家庭照顾老年人的功能严重受损,特别是空巢、独居和失独老人缺乏家庭照顾的问题尤为严重。
案例中王奶奶的儿子儿媳两年前外出务工,平时很少回家,对家里的事不管不问;把10岁的孙女丢给王奶奶和老伴照看,最近王奶奶的老伴因意外摔倒而卧床不起,王奶奶既要照顾老伴又要照看孙女,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白发苍苍的李奶奶刚刚退休,然而此时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李奶奶本就无儿无女,老伴的去世是她的精神几乎崩溃。
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期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二、问题描述(一)个人问题1、身体方面:患有多种慢性疾病2、精神方面:由于老伴的去世,使李奶奶的精神几乎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老是期盼着自己的病情急剧恶化好与老伴再次团聚。
(二)家庭问题案主无儿无女,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精神的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社会问题1、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2、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上述消极原因更加加重。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能很好地为丧偶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三、方案构建本案服务对象为李奶奶,以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服务,采用危机介入的方法。
(一)危机介入,服务对象对老伴儿的死过于伤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服务对象在老伴儿死后,生活琐事在短时间内难以上手,基本生活质量降到了最低值,情绪消极很严重。
(三)服务对象无儿无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使得她孤独感倍增,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四)服务计划1、短期目标(1)案主李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2)案主李奶奶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2、中期目标(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3)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3、长期目标(1)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李奶奶再度社会化,顺利融入由于丧偶而发生变化的新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社会工作师高级实务案例分析题
社会工作师高级实务案例分析题某地进行拆迁工作,李阿姨退休、丧偶,有五个兄弟姐妹,李阿姨提出要五套安置房的拆迁要求。
某地因无法满足要求而进行了强制拆迁,李阿姨因此开始越级上访。
根据《信访工作条例》,信访办与某社会工作机构达成合作,该机构派遣了有资历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跟进。
社会工作者对李阿姨的情况进行了解,发现李阿姨存在顽固的非理性思维,且因为多年上访,导致家境困难、身体疼痛,积累了多年疾病,社会工作者决定通过社区参与策略进行介入。
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经济和医疗救助资源,来帮助李阿姨缓解了生活压力;鼓励李阿姨参与社区议事会,但被李阿姨拒绝了。
社会工作者邀请李阿姨加入社区公益手工小组,李阿姨参与了手工编织活动,编织品可以销售并获得一定的补贴,同时编织品也被赠送到边远山区,李阿姨对此感到很高兴,也越来越有兴趣。
李阿姨在手工小组中认识了朋友,增加了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
她积极参与社区讨论,帮助社区解决问题。
由此,李阿姨主动和政府及信访办沟通来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者将李阿姨的跟进情况汇报给了政府,并建议将社会工作写入信访工作中,信访办认可了机构的工作成效,并将社会工作写入信访工作条例中。
【问题】1.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哪些?2.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哪些因素来推动李阿姨的社区参与?3.说一下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信访工作中的主要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1.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此案例中起到了促进李阿姨与社会资源链接的作用,并提供支持和援助,在帮助她解决生活困难、调适情绪、促进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个角色。
(1)资源筹措者:案例中提到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经济和医疗救助资源,帮助李阿姨缓解了生活压力。
(2)倡导者:案例中提到社会工作者鼓励李阿姨参与社区议事会,但被李阿姨拒绝了。
(3)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邀请李阿姨加入社区公益手工小组,李阿姨参与了手工编织活动,编织品可以销售并获得一定的补贴,同时编织品也被赠送到边远山区,李阿姨对此感到很高兴,也越来越有兴趣。
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四、介入模式
四、介入模式
•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应用 • 直接介入: 1.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心理进行辅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 决问题的行为。 3、帮助案主参加班级的正常生活,使案主融入集体,鼓励小亮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 4.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母亲进行沟通,帮助她意识到教育方式的错误,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 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和人格发展,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个案的工作过程中,社工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积极聆听、同感、尊重和接纳, 和服务对象一起共同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一起制定改变的目标。同时社工不断的给 与服务对象支持和鼓励,逐渐的树立其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最终和服务对 象一起达成服务目标。
六、结案阶段
·结案概括 1.社工应该让服务对象多思考,并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自决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2.社工要灵活的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并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在个案的跟进中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 服务。 3.社工在面谈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能力引领案主的讲话,不能由服务对象盲目的引领谈话。但是也要多与案 主以及其父母多沟通交流,找出问题。 4.社工合理运用了个案工作技巧,包括交流技巧、解决问题技巧、改变行为技巧。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 打断等沟通技巧。 5.志愿者在进行介入时,要与案主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在案主班里,要做在一边观察案主,而不是与案主做在 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案主对辅导者产生依赖心理,能帮助案主较快的融入班集体生活。 6.应与案主妈妈建立书面协约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加强案主妈妈的参与感,而不是把案主交给工作者,不出事 情就算进步了,比如记录每关案主回家后的行为表现、记录母子俩的谈话内容(概要)、定期的电话联络与见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作业
人文社科学院 09思想政治教育班
案例:
南茜,社会工作硕士,32岁,是一名从事心理辅导和治疗的临床社会工作者,她是一家妇女庇护中心的主任,该中心为被丈夫或伴侣殴打的妇女提供暂时的居住和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目前该中心共有八名妇女及她们的子女在中心居住并接受服务。
该中心有一名受助对象名叫玛丽,47岁,有两名子女,玛丽和她的子女在中心居住已经6个星期,这已经是第三次留在中心居住。
玛丽,向中心报称,在过去两年来,她丈夫一致再打她,她丈夫有严重的酗酒问题。
当他清醒的时候,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但是一旦他喝了威士忌,他们都的提防他。
在最近的一次殴打事件中,玛丽的下巴被丈夫打脱落了,她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玛丽说再也不愿见到她丈夫,也害怕子女看到她这个样子。
于是,玛丽来到这个妇女庇护中心求助。
但当南茜进一步问到玛丽有关她自己对婚姻关系的想法时,玛丽告诉南茜,离开丈夫是她不得已的事情,因为自己丈夫有严重的酗酒问题,而且还经常威胁她和孩子。
但是,玛丽又说她自己仍然爱自己的丈夫,并希望他会改变。
在最近的一次中心职员会议上,南茜谈到她在处理玛丽这个案例过程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南茜觉得自己需要专业上的意见和帮助。
原来玛丽在一次心理辅导过程中,向南茜倒出了一个秘密:在过去三年来,玛丽一直在用假名进行福利欺骗,用不同的名字获得了政府用支票支付的公共援助。
玛丽的想法是,一旦存够了钱,她就可以和子女搬出去,远离自己的丈夫。
南茜意识到进一步处理这一问题遇到了理论上的困境:第一,作为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她和其他工作人员应该做什么?第二,关于玛丽在个案辅导过程中透露的资料(涉及到公共福利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第三,作为中心的社会工作者是否忽略了受助者的问题和需要。
问:在这个家庭暴力受害妇女福利的欺骗案例中
(1)社会工作者价值两难在那里?
(2)社会工作者该怎么处理这个案例?
答:(1)在这一案例中,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南茜面临了理论上的困境与选择。
所谓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陷入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而伦理决定,则是指人们必须在行动或实践过程中决定哪一种行为是好的或是正确的,必须判断行为或实践本身对受害者的影响,以符合专业行为的道德要求。
在这一案例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受助者透露的资料,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保密原则;第二,受助对象同样也享有要求社会工作者对个人资料保密的权利;第三,受助者用假名进行公共福利欺骗的行为的法律性质;第四,作为社会工作者,公平服务大众、维护社会正义、增进公共福利的职业守则。
在这一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承诺中的保护受助者个人隐私和辅导过程中的信息不向外泄露,是一个基本的理论规定,这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的义务,她本人不能自行解除这一义务。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福利不受损害,若受助者违犯法律损害公共福利,那必须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受助者必须为自己的法律行为负责。
而这些伦理上的矛盾主要是,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机构伦理与个人价值、受助者价值观同专业人员价值观及社会价值观同专业价值观之间所产生的冲突。
首先,在社会工作领域,主要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正义制度的安排以及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必须在实践中履行的一些基本义务,包括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削受助者的利益;在有关受助者个人信息使用和处理上,要知会受助者并获得其同意,同时要严格履行保密原则,确保受助者的隐私不受侵犯,以及保护受助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社会工作者的宗旨仍是要保护受助者利益和维护社会正义,但正是要同时兼顾两种责任,让南茜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抉择。
(2)作为社会工作者,在面对价值观或伦理的两难困境,我认为南茜应该系统谨慎地思考并作出价值上的抉择,在行动上遵循一些基本的步骤以确保自身了解伦理上的问题,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受助者的利益。
第一,认识案件的伦理问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第二,清楚识别在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影响伦理决定的境况;第三,正确认识伦理行动的各个过程以及参与其中的人,分析可能存在的利益和风险;第四,深入了解支持或反对伦理决定的理由;第五,向同事和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
同时,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作为对决策的专业人员来说,应该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信息,同时列出可能的选择方案,最后统一做出抉择。
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伦理要素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作出的最可能和最符合现实要求的选择,但其宗旨仍是要保护受助者利益和维护社会正义。
就此案来说,最妥当的解决办法是在受害者、专业人员(机构)和法律系统(第三个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这样,既维护了受助者玛丽的自身利益,也维护了社会公平。
如何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我认为这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南茜在决策的过程中应当要树立自身的专业形象,让受助者玛丽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第二、南茜应当及时地向玛丽讲述,玛丽作为受助者自身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其意识到其公共福利欺骗的法律行为所应承当的法律责任。
第三,劝告玛丽将其用假名欺骗公共福利的行为向公安机关自首,但在此之前,南茜应当尽力说服玛丽,并严格恪守保密的职责。
第四,向玛丽倾诉自己的两难处境,并真诚地希望玛丽能停止其欺骗福利的行为,为自己和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玛丽自己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五,告诉玛丽,作为社会工作者的自己,会尽力帮助玛丽,将其影响后果降至最低损失,社会的公平正义要靠大家一起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