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一)理论依据以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48208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e.png)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0d230303d8ce2f00662380.png)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解析一、美学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二、美的本质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三、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四、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五、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48f634580216fc700afddd.png)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的本质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一理讲解
![美的本质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一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164d0fb844769eae109edaa.png)
美的本质(四)具体形象性 1.美感产生于美的事物的形象美感产生于美的事物的形象及形象的运动。
形象是审美的起点,是审美的一个基本事实。
2.形象是美的基本范畴形象是审美活动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的事实.美必须通过形象显现。
形象是美的基本范畴.
美的本质 3.形象不等于形式形象作为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具有感性的具体形态。
形象的内容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形象不等于形式,它不仅有形式,而且有内容。
美的本质(五)感染愉悦性形象有美丑之分。
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形象,才是美的。
具体形象的美首先诉诸人的感情,使人在感情上产生某些激动,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感染性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美的感染愉悦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在具体感性的美的形象中,体现着人的自由、能动的创造性,包含着人的审美理想,肯定着人的审美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
因此,当人感受到美的事物时,心中就会产生愉悦之情。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c776ac011ca300a7c390bc.png)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919a2d9f61fb7360a4c650e.png)
悲剧和喜剧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精神心理相反相成的辩证指向有关。人类的精神心理,既有端重仁慈怜惜同情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肃然内敛式的庄敬深沉肃穆悲悯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又有恣意放荡嘲弄调侃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轻松开怀式的幽默戏谑忘忧相悦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事物的特性吻合前一种需求指向,形成悲剧之美;事物的特性吻合后一种指向,形成喜剧之美。由此可以推知:人类可以按自身认可为好的意向去构建戏剧乃至所有的精神产品,使其形成艺术之美;人类也可以将意愿正方向指向物化“凝固”在产品中,使其形成劳动产品之美。马克思说:人可以按美的规律建造。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去分析,这可理解为:人可以按照人自己认可为好的意念指向去建造。由此看来,戏剧、建筑、音乐、文学以及产品之美,其美的本质无一不是事物的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美学考试要点整理
![美学考试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65fe6ca98271fe910ef971.png)
二、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美与善的联系(关于美的本质的最早的论述)孔子——“尽善尽美”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荀子《乐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是我国最早的相当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二)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毕达格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善和美的关系;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美是善;《诗学》—艺术的模仿说(三)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鲍姆嘉通写了《诗的哲学沉思录》——“感性学”,即“诗的哲学”,它涉及的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
1750年,《Aesthetik》(《美学》)第一卷出版——“埃斯特惕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知”是理性认识——逻辑学;“意”是道德活动——伦理学;“情”是感性认识—《Aesthetik》,即美学。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美学的明确定义 “佳趣论”中江肇民——“美学”王国维、蔡元培1932年吕澂《美学概论》(中国第一部美学概论)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宗白华蔡仪《新美学》(四)方法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自上而下”,又称哲学思辩—形而上学的方法(2)“自下而上”,又称经验描述—“科学的美学”。
(3)心理学方法(4)社会学方法(5)符号论方法(6)现象学方法(7)价值论方法(8)系统论方法(五)马克思主义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1.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感、美的规律等美学基本理论的论述,为新美学之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者为新美学的建立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
第一章一、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探讨美的著作——“美是难的”(“美本身”或“特质”)美的本质问题之所以难解,原因有二:1.由于美的事物的复杂性、多样化。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bbfdebe561252d381eb6e2f.png)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李泽厚《美学四讲》笔记
![李泽厚《美学四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0e08c1e59eef8c75fbfb383.png)
第一讲:美学是什么?分析美学对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各种复杂的问题,通过语言解析,作了细密的探讨和科学的清理,它在揭露美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美丑艺术模拟表现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的词意含混歧异多义是有贡献的。
维特根斯坦:美学之谜是各门艺术对我们发生作用之谜艺术是一种公共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但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联系的审美领域中那许多词汇、概念以及他们在这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是与一定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今天的美学不但一方面变成元批评学,即关于批评原理的语言研究,同时另一方面,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却已经远超美学,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是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美学做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规定。
一,哲学美学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都替代不了美的哲学思辨美的哲学所要处理和探寻的问题,深刻地涉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涉及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
哲学始终是科学加诗,它有科学的方面和内容,既有对客观现实(自然,社会)的根本倾向作概括领悟的方面,但并非某种科学的经验论证;同时它也有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其中包含有某种朦胧的、暂时还不能被科学所把握所规定的东西,这东西又总是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
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从马恩开始,到卢卡契、阿多诺,从苏联到中国,从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
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其核心和主题成为其一贯的基本特色,而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衡量、估计和评论的,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正由于高度重视和主要着眼于艺术对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实际效用,从而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摹写,反映、认识,便成了基本的美学理论。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https://img.taocdn.com/s3/m/6c4a1f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5.png)
美学基础_第⼀章_什么是美《第⼀章什么是美》教案教学⽬标:让学⽣了解西⽅和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美的产⽣和本质教学重点:美的本质教学难点:美的本质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或专题设计。
?教学过程:简语导⼊,介绍课程安排提问:⼤家认为什么是美美是难的----柏拉图《⽂艺对话录》美是不可⾔说----哥德⼀、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中国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三、美的产⽣四、美的本质⼀、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作为哲学的⼀部分,三⼤范式转变(本体论、认识论、语⾔学)●本体论阶段(古希腊——16世纪)●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语⾔学阶段(19世纪末——)★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16世纪(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为核⼼的思想阶段,诞⽣了哲学。
这⼀时期美学思考独⽴的“美”,视之⼀切审美现象的根源)(⼀)古希腊:理念本体论美学代表:柏拉图、亚⾥⼠多德(⼆)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艺复兴:⼈本主义美学代表:达·芬奇●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切事物的美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
美与艺术截然分开。
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美的理式--美的事物(对理式的模仿)--艺术作品(对理式模仿的模仿)等⽽下之亚⾥⼠多德: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式”“美本⾝”不存在,美在事物本⾝之中,在“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主要靠事物“体积与安排”,整⼀性和⽐例关系。
《诗学》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
从⽽提⾼了艺术的地位,影响了从中世纪到⽂艺复兴、到⼗七⼋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中世纪美来⾃神,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 430)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是最⾼的美、绝对的美,⼀切事物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哲学的重要代表⼈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和圣师.美是分等级的,最⾼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29022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e.png)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美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然而,大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和秩序。
美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不受时间、空间、个人情感等因素的限制。
二、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对美的评价和判断的依据。
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美的标准。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是“黄金中庸”,即适度和均衡;康德认为美的标准是“目的无目的”,即自由而无目的的活动;胡塞尔认为美的标准是“形式的完美”,即形式上的和谐和统一。
美的标准是多样化的,因为美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三、美的评价美的评价是对美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美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例如,柏拉图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理性和智慧,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判断来评价美的价值;尼采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个人的意志和力量,通过个人意志的追求和力量的表达来评价美的价值。
美的评价是主观的,因为美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评判标准。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是美的外在表现和呈现方式。
美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
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
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山水风景、花草树木等;艺术作品中的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为美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五、美的享受和创造美的享受是指人们通过欣赏美的作品和感受美的存在而获得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享受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享受是不同的。
美的创造是指人们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创造美的作品和体验。
美的创造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方式。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涉及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美的表现形式、美的享受和创造等方面。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_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_对美的本质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432bad86f1aff00bed51e26.png)
[作者简介]项征,男,山东济宁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项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观,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
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
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
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关键词] 美是客观; 美是观念; 自然的人化; 美是和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3-0129-03一、对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的分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持主观论美学的学者主要有吕荧、高尔泰。
吕荧的文章!美学问题 兼论蔡仪教授的∀新美学#∃,引起了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这篇文章对蔡仪的客观论美学提出了批评。
蔡仪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他在其!新美学∃中提出了%美是客观、美是典型&的观点,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社会美在于社会事物本身,同样,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蔡仪批评吕荧的%美是观念&时,甚至认为艺术品的美也是现实的,像云冈石窟的雕像本身就是物质的客观存在。
蔡仪说:%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而且美的根源也不在于最高理念或客观精神,是在于客观事物&。
蔡仪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排除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从纯粹的客观去谈论美,实质上是否定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否定了审美关系。
蔡仪说:%作为欣赏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美,不是由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外加的;自然界事物的美,也不是由什么人的或社会的关系所外加它的&。
蔡仪还否定了美产生的原因,他说:%现实美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是美感产生美,而是现实美引起美感&[1]66-78。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0d90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3.png)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包括对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原则、美的功能和美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的探讨,是人们认识、欣赏和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美学以美为对象,是关于美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所进行的审美活动。
从广义上讲,美学研究人类对世界的整体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和审美行为;从狭义上讲,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条件的理论。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最一般、最根本的特征。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据,也是美学问题的核心和总纲。
美的本质是一种与情感和心境密切相关的精神境界,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是个体心境领悟力的具体表现,它是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心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表现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审美客体中的人情精神境界和审美主体心境中的内在需要与要求、主观期待与观念标准的统一。
美的本质即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心境和审美品位的共性特征。
美的本质既是美学哲学的对象,又是审美教育的目标。
三、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指美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
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多姿多彩的审美形象、多种多样的审美结构、多样性的审美关系和多重性的审美要素。
美的形式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现在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中,例如美的文学形式、美的绘画形式、美的音乐形式、美的雕塑形式等。
审美形式在审美对象中表达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需要,是文明进程的审美象征,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审美趣味的审美追求。
四、美的原则美的原则是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的原则包括:自然的美的原则、自然世界的美的原则、自然界的美的原则、人类审美的原则和审美活动的原则。
美的原则是审美理论和审美批评的基本依据,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的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普世原则,它成为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的基本规范。
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的本质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7cfa25af45b307e871971c.png)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修业论文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学院、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美学学生姓名张爱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何长仁指导教师职称教授2011年5月29日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张爱萍[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
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②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f7a733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5.png)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出发,把美归结为意识、理念,它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属于唯心主义;一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认为美仅仅在于对象的自然的物质形式,它带有明显的机械的直观性质。
自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问题之后,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才真正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美是对人而言的。
在人类出现之前,因为没有观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从事物皆以对立方面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的对象化关系意义上说,则无所谓美丑。
即使人类社会初期,因为人还没有彻底与动物相分离,这时凭借自然条件而存在的自然美的底蕴,也不是以美的对象物存在的。
只有当人摆脱了动物的形态,体现出人的本质之后,才产生了“对外界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
才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创造了美。
因此探讨美的本质,不能不了解美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从这里入手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质。
美与人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由人而论及美。
就物种关系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的活动出于本能;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化作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生产产品,同时也创造了自身。
马克思曾用生动的事例阐明人与动物的这个根本区别,他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就是说,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并且知道怎样使自己的意志去服从自己的目的。
他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自然形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成一种蓝图,“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他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
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
![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9790dfdbd64783e08122baa.png)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 中介功能机制。
?略 ?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
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 5.作为活动中介方式的自由首先被活动者的内在体验,但自由方式——形式不
仅会被后续扩展的劳动母体持续生产出来,而且势必摆脱从属于劳动的自发状 态,被人类第一个文化形态巫术吸收并扩展再生产为独立的符号世界。 ? 6.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 范畴多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韩非子
? 恩格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 教等等”。
物质生活不可少 精神生活更需要
?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精神生活要求就 会越来越高。
? 人们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而且要求穿得漂亮,住得舒适美观;不仅要逛公 园,而且要游山玩水 (旅游),要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要 欣赏和创造更多 美的事物,享受美、创造美。
黑格尔
3、从心理、生理角度追寻美
①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休谟 的美 学观点。休谟是英国经 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 他执著于 用心理分析方 法来讨论美的问题 ,认 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 感”。
休谟
②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的美学观点。 费希纳是实验美学的创始者。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231c11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d.png)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一、美的本质,从孔子和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来看。
可以说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把握了美与丑。
美即合目的性而又超越于形式之上;也就是外部客观事物所包含或反映到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符合我们自身需要并能引起愉快的感情。
因此真正意义上讲的美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它必须存在着差异,不同便没有统一,如果只有相
似哪还会产生区别呢?世界上怎么会出现完全相像的双胞胎!
在《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这些都是强调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二、关于美的特征。
一般地认为美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
…………总之,美无处不在。
…………后记。
- 1 -。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18a5480508763230121230.png)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
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着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的本质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7cfa25af45b307e871971c.png)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修业论文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学院、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美学学生姓名张爱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何长仁指导教师职称教授2011年5月29日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张爱萍[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
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②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美的本质 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 (一)理论依据 以...
![美的本质 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 (一)理论依据 以...](https://img.taocdn.com/s3/m/1b1fb4c02cc58bd63186bd79.png)
美的本质
3.社会客观性 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社会的。事物的美,它 的客观物质属性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社会性是决 定性因素。因而,既不能把美看成是超越时代、社会 的纯客观的东西,也不能把美看成是纯精神的抽象之 物。
美的本质
白居易《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屋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772~846)
美的本质
但在生产活动中,并非一切产品都是美的。因为: 1.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有具体的历史内容。如粗糙的石刀。 2.劳动产品是否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之外, 还有形式的要素。
美的本质
观点举例—— 蔡仪:劳动不能创造美。 1.自然事物的美与劳动无关。经过劳动改造的自 然与劳动产品并非都美。 2.财富并不等于美。 3.劳动者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 便什么也不能创造。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 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 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的本质
分析: 1.作为“灼灼百朵红”的“一丛深色花”,它的 美全在于牡丹的“红”、“深色”,而这些是牡丹的 自然属性。人的劳动只是为牡丹保持这种自然属性 “色如故”创造条件。 2. “上张幄屋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 封”,说明花农所创造的温度、湿度、养分这些条件 仍是牡丹花自身的基本生长要求。“色如故”就是保 持自然赋予牡丹的本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劳动者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 便什么也不能创造。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 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 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的本质
白居易《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屋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美的本质
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使自 身,从而使人们在这种感性形象 的观照中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人与自然的对象 关系就成为一种审美关系,而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审美 对象。
因此,从审美主体经由社会实践(包括审美实践) 到审美客体,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双向反复的反馈 过程,推动这个过程发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美是人在 社会实践中能动的自由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形象体现。美具体 地、历史地体现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人的崇高思想、意志、 情感和愿望。具有一定客观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能激起 情感愉悦,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社会实践创造了主体的美, 也创造了客体的美。经过社会实践这个中介环节,审美主体和 审美客体始终相对应辨证地发展着。
美的本质
人类制造工具是为实用,工具的制造又培养了人 的审美心理。人按自己构想的模式来创造定型工具时, 同时也获得了艺术创造的最主要的审美能力。这种审 美能力,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人 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终于由对工具的审美要 求发展成为某些独立的工艺品。
美的本质
所以,人的社会实践是亦此亦彼的过渡环节,是中介。它 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一定的审美关系,从而发现美、 感受美、创造美。
美的本质
三、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认识美的本质
(一)理论依据
以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为“两项式”,即把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现实和探求真理的能力 的学说,是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我 们的感觉和认识的唯一来源。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 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而只有现在尚未认 识、但将来会由科学和实践力量揭示和认识的事物。
美的本质
(二)“中介”概念及其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 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
“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 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 渡,……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 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 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 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 ‘非此即彼!’ ,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 ‘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 介。”
白居易(772~846)
美的本质
分析:
1.作为“灼灼百朵红”的“一丛深色花”,它的 美全在于牡丹的“红”、“深色”,而这些是牡丹的 自然属性。人的劳动只是为牡丹保持这种自然属性 “色如故”创造条件。
2. “上张幄屋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 封”,说明花农所创造的温度、湿度、养分这些条件 仍是牡丹花自身的基本生长要求。“色如故”就是保 持自然赋予牡丹的本色。
性。它联结运动着的相异双方,使
之相互融合、过渡。
劳承万:《审美中介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美的本质
(三)社会实践是认识美的本质的中介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这个 “中介”,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日益符 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生产劳动也不断地 改造人类本身,使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丰富和完善。 生产劳动实践在人类活动的主体(人)与客体(自然 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对象 关系。人类审美关系的形成,就是以这种对象性关系 为基础的。
展的是人的社会实践。
美的本质
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使自然不再是与人无关的 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是与人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 种联系,首先表现为对象成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有 用的对象,具有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 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产品有了剩余和储存,生 存需要得到相对牢靠的保证,从而精力、体力也有了 较多的剩余,可以从事精神性社会活动。此时,劳动 产品的使用(实用)价值开始脱落,代之以审美价值。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美的本质
中介(“中间环节”、“中间阶段”):
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含有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事
物间的“直接联系”显而易见,一
般的思维能力都能把握;“间接联
系”却是隐蔽的、曲折的,事物之
间的“间接联系”即中介。中介是
不同事物的中间联系环节,是不同
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或联系的间接
美的本质
但在生产活动中,并非一切产品都是美的。因为:
1.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有具体的历史内容。如粗糙的石刀。
2.劳动产品是否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之外, 还有形式的要素。
美的本质
观点举例—— 蔡仪:劳动不能创造美。
1.自然事物的美与劳动无关。经过劳动改造的自 然与劳动产品并非都美。
美的本质
3.但人付出了劳动后,牡丹成为商品,使它得到 相当于“五束素”或十个中等人家人头税的价格。而 这种价格或价值,决不是牡丹花美的原因。富人有钱 就可以买到这种美。
4.一位老农偶然经过市场,他却没有观赏牡丹美 的雅兴,而是注意到成为商品的牡丹花的昂贵价格, 乃是种花人一年到头的辛勤劳动所铸成,于是他发出 了深深的长叹。
美的本质
四、美的基本特性
(一)社会客观性 1.社会性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的属性。只有随着 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丰富,美才能丰富发展起来。 如:花之美
美的本质
2.客观性
美同时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 性的存在。一切审美对象,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 事物的美和作为观念形态而客观存在的艺术美,都既 有社会性因素,也有客观物质性因素,而且是社会性 因素和客观物质性因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