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
年华是无效信——评析电影《情书》的艺术特色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的确,青春、回忆和消逝的年华,似乎是当下导演最热衷于表现的。
爱是电影永恒的主题,而“暗恋”这种特殊的爱,在影片《情书》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情书》是由岩井俊二导演、编剧的日本纯爱影片,改编自其同名小说,于1995年公映。
影片中,一封原本要寄往天国的情书,却意外地收到了回信。
在两个女孩的书信往来中,一段埋藏多年的纯真恋情渐渐被挖掘出来。
影片运用特有的叙事技巧与视听语言,形成自己独有的干净、唯美、清新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一、独特叙事呈现影片风格影片中主要围绕三个人展开叙事,即渡边博子、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
博子与女藤井树通过书信往来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
整个故事有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即渡边博子对未婚夫男藤井树的怀念,暗线即女藤井树对少年时代男藤井树的回忆。
从开头的渡边博子参加完男藤井树葬礼后翻开其毕业纪念册开始,到她寄出那封看似通往天国的情书,收到回信,全片无不围绕着回忆展开。
首先,影片运用平行蒙太奇手法,使得叙事更加清晰。
如博子为了解开心结、了解真相,不断给藤井树写信,在处理两人通信场面时,导演分别用了两组平行关系的镜头来交代两个人写信和阅读来信。
虽然动作肯定不是同时发生,但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得以解释清楚。
其次,导演将文字影像化,塑造出唯美动人的故事情节。
小说《情书》的创作先于电影,而使用电影媒介,可将文字影像化。
“像一首清新淡雅的抒情小诗,以含蓄优美、哀而不伤的笔调,书写了一部极具东方文艺气质的回忆录。
”①如影片开头博子躺在雪地里,随后起身拍打落在身上的雪,然后向着远处的山村走去。
这一场景用大全景展示,白雪一望无垠,而博子在雪地中看起来更显渺小与无助。
此时导演将人物内心活动外化,用自然景物展现出来,给予观众更多视觉美感。
最后,同一个演员对不同角色的演绎也为叙事增添了不少色彩。
电影作品分析:岩井俊二《情书》 拉片
《情书》影视分析《情书》是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给人一种震慑的美,“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是将“悲哀即美”表现的完美。
《情书》色调淡雅,表现淡淡的哀伤和淡淡的喜悦,以白色等冷色为色彩主调,因为女主角博子小姐带着淡淡的忧伤回忆着去世的爱人,因为是忧伤所以选用冷色,因为只是淡淡的,所以选用白色而不是黑色。
影片一开始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女主人公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她心里强大的孤独感,想走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企盼。
她如同沉默的雪,绵延浩瀚。
在她的神情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希望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
穿着黑色的大衣,感觉笼罩着巨大的悲伤。
“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整个画面的白茫茫的雪,这是难以言表的沉浸,也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
博子从雪上爬起来,走下雪山的一段,博子身着黑色大衣走在无边的雪地里,对比非常鲜明,在片头产生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非常抓人眼球,并渲染出一种至真至纯,悠扬远静的氛围。
她从白茫茫的雪地走向房屋错落的地方,而且是向左走,表示她在走向回忆,寻找回忆。
走向未知。
在寻找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自我。
之后知道了这是渡边博子在参加男朋友藤井树的周年祭。
这是日本特有的东西,也是雪白的像是新娘子,表现出渡边博子此时内心的悲伤这是男藤井树母亲对渡边博子说的一段话,整个说话过程是从镜子里看见的她的面部,镜子里的物体都是虚的不真实的,在这也表现出她所说的话的不现实与不真实,一切都是虚的。
渡边博子进了男藤井树曾经生活过的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明亮的窗户,外面仍然是皑皑白雪,然后是几幅山的风景画,,让人能够更加了解到男主人公藤井树的性格以及爱好。
相当于间接地介绍了男主人公藤井树这个人物。
她在他家中看到了男友藤井树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她先要将地址写在手掌上,继而改变主意写在手臂内侧,构成可一种写在自己的身体上,写在自己的隐秘中的视觉呈现。
电影《情书》镜头剧情细细品评
好的电影就像一本好书一样,可以重复地看很多遍,可以认真地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而且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喜欢,每一次看都有会不同的感受和心情。
第一次看《情书》的时候还是高中,当时在贵港石羊塘市场附近的一个混乱拥挤的网吧看的,那个有点炎热的下午,阳光照进来,空气中充满了看得见的灰尘,有点痒,有点热,有点困,更有点烦躁,于是竟然连最基本的剧情也没看懂,看完也不知道影片说了什么东西,唯一记得的场景就是博子对着雪山大声喊着“你好吗,我很好”,还觉得女藤井树的毛衣样式很好看,很温暖。
第二次是前些日子,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偶然间就看着了,当时的心情也许比现在更加激动吧,当时的心情也比现在更加满怀想说的话吧。
今晚第三次看完,心中却仿佛无话可说,或者说有话说不出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写一些东西纪念一下的,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感情冲动,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共鸣,而且这是要作为自己以后有空回忆起来的印记,这更是一个珍贵的回忆吧,是值得珍惜和记忆的。
也许手写的会更好吧,清晰的字迹一笔笔写在淡黄色的便签上,写完再夹上一片枫叶,以后回想起来会更美吧。
那是当然的,那会增加了很多画面感,色彩感以及历史感,但是我的字很潦草,所以还是打字吧。
豆瓣和时光上的影评各有千秋,豆瓣更加纯洁,深刻,感性一些,而时光则是华美,有种光与影的交错的美感,那排版,设计,颜色,背景,图片都相当地精美,还有细细地评说。
对于我这个年纪,这个经历不多,感情不深,认识不深刻,思想不深沉的人来说,时光上的影评会好看好理解很多。
我喜欢的影评首先是可以从剧情,人物,故事,场景,镜头,剪切,哲学,音乐,历史,以及导演的审美观等方面综合地详细地分析一部影片,然后再写点自己的深刻感受,或者把自己的感情穿插其中,这种影评是我这个年纪所喜欢的,因为要喜欢一部电影,起码你得看得懂这部电影,理解这部电影。
豆瓣上的影评大都是个人单纯的感受,写得纯洁而深刻,但如果你不能理解电影,你就难以达到共鸣。
《情书》电影影评
《情书》电影影评渡边博子与藤井树,犹如树叶的正面与反面,脉络相同,却只有一面能沐浴阳光。
博子注定是藤井树的背面,虽然她们相似,故事也由她开启,但真正的主角是那个与藤井树同名的女孩。
博子对藤井树的爱,深沉而持久。
即便他已离世多年,博子仍会为他哭泣、嫉妒、惶恐。
“我向那个现在是公路的收信地址寄了信,居然收到了回信。
”博子笑着举起信封,“如果说真的很像的话,那就,那就,绝对不能原谅!”她哭着说,“他从来没有和我求过婚。
”无奈低头的她,心中满是伤痛。
我们无从知晓博子与藤井树的全部故事,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感受那份爱、思念与无奈。
她不是故事的中心,却更让人心生怜悯。
或许,这就是博子的魅力所在她的天真与痛苦。
藤井树,故事的伊始与终章。
那青涩懵懂的爱,如同一朵未及绽放的花蕾,深埋在心底。
它曾隐藏在值日生的教室、自行车停车处的恶作剧中,也沉睡在图书馆的借书卡里。
青春的色彩,淡淡的粉色,悄然蔓延,又迅速凋零,我们往往尚未察觉,它便已消逝。
在一封封书信的往来中,那抹粉色再次绽放。
回忆如藤蔓般爬上心头,却又高不可攀。
藤井树对爱的感知略显迟钝,或许是因为爱情对她来说过于朦胧。
但从回忆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少女心中那若有若无的悸动。
回忆,是忘却的一种形式。
藤井树留下的故事,暧昧而悸动,充满着粉色的回忆。
操场上那个脚伤未愈仍坚持跑步的男孩,图书室里在每一张借书卡上写下自己名字的少年,以及最后一次见面时的他……藤井树是个天然呆的女生,对爱情不够敏感,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刻,她才读懂了书中那幅素描画的意义,明白了那段岁月里的点滴对另一个藤井树而言是多么珍贵,也明白了自己被爱。
藤井树对博子的爱,或许可以说是自私的。
因为从一开始,这份爱就注定是博子的一厢情愿。
在故事中,博子始终是一个配角,是藤井树生命中的过客。
而藤井树的故事,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回忆。
影片的结尾,博子将藤井的信全部寄出,意味着她放下了过去,开始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一定会笑得很灿烂。
电影《情书》的色彩语言分析
电影《情书》的色彩语言分析作者:邓丽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主要从色彩的角度,分析电影《情书》中对颜色的运用,以及各种颜色的情感表达与象征意义。
关键词:《情书》;色彩;电影语言[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093-01我们知道,许多电影都有它的基色,例如: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金色,陈凯歌《黄土地》里的黄色,吕克贝松《碧海蓝天》里的蓝色。
这些基色不仅在电影中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而且还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和传递的情感一致,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电影的主题色。
就用色大小方面来说,主题色一般占据一幅影视画面的一半以上,而且多以自然风景为背景色,如碧蓝的大海,翠绿的草地,蓊郁的森林,蔚蓝的天空。
从频率上来说,主题色一般都反复出现,一来加深观众的印象,二来,强调一种情感的循环往复。
同时,这些基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
此外,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拥有显而易见的主题色,而且还应该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点缀色。
所谓点缀色的主要作用是从侧面烘托主题、辅助主题与促进感情的升华。
例如《罪恶之城》里血红的嘴唇与鲜血,《泰坦尼克号》里的那颗湛蓝的海洋之心。
在用色大小方面来说,点缀色的面积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多以小物体的形式出现。
在时间上来说,点缀色是较少重复的。
最后还需注意一点,主题色与点缀色并不是完全相异的颜色,有时候一种颜色可能既是主题色又是点缀色。
由此我们可以把《情书》里的颜色进行分类,黑色、白色与黄色是主题色,灰色与粉色是点缀色。
一、白色——纯洁,表现方式——白雪如果有人问我情书,是什么颜色,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白色。
白色是该影片的底色,也是影片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
它出现在影片的现实场景中,用来与回忆场景相区别。
所有的故事都与那片白茫茫的大雪有关,它规定了地点是雪地,时间是冬季飘雪的时候。
因为白色在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动人,干净纯洁,同时也象征着男女主角初恋的纯洁与美好,一是男藤井在学生时代对女藤井的那种暗恋的纯洁,二是男藤井的未婚妻对男藤井的那种眷恋之美好。
小论岩井俊二的美学取向与色彩意识
小论岩井俊二的美学取向与色彩意识《情书》是岩井俊二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人希望以此片对岩井俊二的美学取向与色彩应用做一次探索。
比之西方尤其法国人的热情开放,东方人则显得含蓄内敛。
亲吻在礼仪上的泛滥,注定西方人在性欲表达上的直接,相反东方人身体上距离的存在决定表情达意上委言婉语。
因此本片也是以爱情为道具实则对东方民族的一次特写。
整个故事的氛围一如东方人特有的内敛含蓄。
故事十分凄美,音乐十分柔美,画面十分唯美。
它讲述了一段爱情虽然结束,却仍在继续,另一段爱情还没有开始却已经结束!美学取向从开篇冗长沉闷的长镜头中,我感觉到这个三分多钟的以黑白为主色调的远景镜头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将是内敛含蓄的。
影片开始于博子静躺在白雪中,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雪成为了唯一的主色调,她安静恬淡微笑着,回望天空,一种画面的唯美与情境的唯美便开始为一个凄美的爱情造势。
藤井树是内敛的,甚至有些自闭!片中两人首次相视时他对她的友好目光不屑一顾,但这不屑一顾却是最真实的爱情的开始。
因为在少年时期,对于异性的朦胧的感觉被年少的羞涩和东方人内敛的性格压制后,于是变向以“恨”的方式发泄,但内质确是爱慕。
这很微妙,但是她一直不知道他喜欢她!直到最后她看到借书卡背面自己的素描她恍然间感动的落泪了,或者感伤的落泪了。
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影片的这个结尾是果断有力的,突如其来的结果非常具有震撼力,当她明白当初他还书的真正的用意,她难过的想哭,同时幸福的想哭。
当她嘘唏感慨之时,影片仓促的结尾。
影片虽止,人心有宁焉?观众会停留在影片的气氛中,久久不能罢免。
当然这就是导演的美学取向,他不愿过于糜烂的指陈,却更好的赢得了观众的心!她的爱情被回忆唤醒了,所以导演安排她病倒之后醒来时她不由自主的念叨写给藤井树的信。
藤井树的家庭对父亲的死一直回避,甚至出现无形的冷漠都是内敛性格的结果。
博子对秋山的表白是任其自然的,也是这种性格。
那么热情奔放的呢?反复想与藤井树(女)约会的邮递员,停车场表白的女生,对藤井树(男)表白的纪子,因为这种性格都获得了被拒绝的下场。
电影情书中的色彩表达
电影情书中的色彩表达我们知道,许多电影都有它的基色,例如: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金色,陈凯歌《黄土地》里的黄色,吕克贝松《碧海蓝天》里的蓝色。
这些基色不仅在电影中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而且还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和传递的情感一致,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电影的主题色。
就用色大小方面来说,主题色一般占据一幅影视画面的一半以上,而且多以自然风景为背景色,如碧蓝的大海,翠绿的草地,蓊郁的森林,蔚蓝的天空。
从频率上来说,主题色一般都反复出现,一来加深观众的印象,二来,强调一种情感的循环往复。
同时,这些基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
此外,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拥有显而易见的主题色,而且还应该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点缀色。
所谓点缀色的主要作用是从侧面烘托主题、辅助主题与促进感情的升华。
例如《罪恶之城》里血红的嘴唇与鲜血,《泰坦尼克号》里的那颗湛蓝的海洋之心。
在用色大小方面来说,点缀色的面积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多以小物体的形式出现。
在时间上来说,点缀色是较少重复的。
最后还需注意一点,主题色与点缀色并不是完全相异的颜色,有时候一种颜色可能既是主题色又是点缀色。
由此我们可以把《情书》里的颜色进行分类,黑色、白色与黄色是主题色,灰色与粉色是点缀色。
一、白色--纯洁,表现方式--白雪如果有人问我情书,是什么颜色,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白色。
白色是该影片的底色,也是影片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
它出现在影片的现实场景中,用来与回忆场景相区别。
所有的故事都与那片白茫茫的大雪有关,它规定了地点是雪地,时间是冬季飘雪的时候。
因为白色在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动人,干净纯洁,同时也象征着男女主角初恋的纯洁与美好,一是男藤井在学生时代对女藤井的那种暗恋的纯洁,二是男藤井的未婚妻对男藤井的那种眷恋之美好。
初恋的爱情是最单纯的不带丝毫杂质,就如同白雪一般。
二、黑色--死亡,表现方式--丧服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神秘,给人低沉、凝重、庄严的感觉。
在本片中,黑色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叙事功能--即叙述死亡;二是情感表达作用,渲染哀伤气氛。
情书 影评
情书影评
《电影情书》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在不同国家之间相隔千里的情侣,通过写情书来维系彼此的感情。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跨越时空的坚定。
首先,影片的剧情非常感人。
两个主人公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年代,通过情书来传递彼此的爱意,这种纯粹的感情交流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情感的真挚和深度。
《电影情书》让观众重新思考了爱情的真谛,让我们对爱情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其次,影片的表现手法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精致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演绎,将两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恋和思念,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这种情感共鸣让观众不仅仅是看电影,更是在经历一段真实的感情。
最后,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配乐的选择非常贴合剧情,旋律优美动人,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沉浸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
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让整部电影更加动人心弦。
总的来说,《电影情书》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爱情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
禁会思考自己的感情生活,重新审视爱情的真谛。
这种影响力是其他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爱情电影的观众。
追忆似水年华——《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追忆似水年华——《情书》视听语言分析岩井俊二的处女作《情书》一上映便迅速引起轰动,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岩井的作品。
它具有典型的日系风格,画面似乎总是高光、过曝,使得颜色褪去了一部分色彩,显得清新淡雅。
《情书》正是这样一部纯净的有关纯爱、有关死亡、有关追忆的电影。
博子在参加未婚夫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的悼念祭奠时,偶然抄下他中学纪念册上以前的地址。
本来是不抱期望地寄了一封信过去,寥寥数字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居然收到回信,而且落款正......显示全文岩井俊二的处女作《情书》一上映便迅速引起轰动,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岩井的作品。
它具有典型的日系风格,画面似乎总是高光、过曝,使得颜色褪去了一部分色彩,显得清新淡雅。
《情书》正是这样一部纯净的有关纯爱、有关死亡、有关追忆的电影。
博子在参加未婚夫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的悼念祭奠时,偶然抄下他中学纪念册上以前的地址。
本来是不抱期望地寄了一封信过去,寥寥数字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居然收到回信,而且落款正是“藤井树”的名字。
于是辗转周折了几番,终于明白,对方是和男树中学同班同名同姓的女孩。
两个女子通过书信,女藤井树(以下简称女树)将封存在记忆深处的有关男树的“美好”回忆一一倾诉,也让博子得以了解未婚夫不为她所知道的一面。
由中山美惠分饰博子和女树这两个虽然相貌相似性格却相距甚远的角色,这就为影片设置了障碍,博子和女树不能够相见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
故事结构和导演的设计巧妙地避免了二人相撞。
博子与女树的通信往来,女树对男树的回忆刻画,加之影片三重线索插叙展开的叙事手法,共同构成了这一稳固而奇妙的三角关系。
片中博子专程到小樽想要见一见女树未果,导演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在喧闹的路口,博子轻声呼唤了一句“藤井小姐”,已经骑车驶过的女树停下转身回头,此时镜头固定几秒,在所有观众都以为她们就此相见时,镜头切到全景,人潮扑拥过来,将博子淹没。
女树没有看见博子,博子却清楚地看到了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女树,从而得知了男树选择自己的真正原因。
试论电影《情书》的色彩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继承
关键词 : 色彩 ; 美意识; 审 幽玄 ; 物哀
中图分 类号 : 0 J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5 5 1 (0 01 — 0 8 0 1 0 — 3 22 1 ) 0 9 — 1 9
本尼迪克特在《 菊与刀》 中这样描 写到 ,很 大程度上 , “ 日 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的 ;是既桀骜 自大而又彬彬 有礼的 ; 是既顽固不化 而又 能伸 能屈 的 ; 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
和与之截然不 同的以表现暴力和死亡著称的北野武 。还不乏 两种风格集于一身的 , 比如岩井 俊二 。 他的影片一方面表现出 少年萌动 、 春暗恋 的温暖情愫 , 青 一方面他又刻画出成长的痛
苦 和孤 独 、 命 的脆 弱 和 青 春 梦 想 的破 灭 。 论 是 形 式 或 是 内 生 无
容上 , 岩井俊二 的电影像一本色谱 , 丰富了我们的心理上的色 彩感 受 ; 在风 格 上 , 给 我 们一 种 纯 情 、 种 温 暖 , 或 是 一 种 留 一 抑 残酷 和绝望。 岩井俊二的每部作 品都表现 出强烈的个人情感 , 这 正反映出 日本 民族传统 的审美 意识 , 中包括 含蓄 、 其 幽玄 、
美而柔和之风姿 , 乃幽玄主体” 从能剧《 。 杜若 》 中的花神到《 井
筒》 中优美 的舞蹈都 表现出能剧 “ 幽玄美 ” 的美学所特有 的唯
物哀 、 空寂的美学思想 。 岩井俊二的影 片《 情书》 很好地承袭了
日本传统美学 , 并用唯美 、 精致 的画面将 这种隐秘 而美好 的情
感 描 绘 出来 。
渡边博子 因为女藤井树 的回信而去 寻找真相 的时候穿 的是 白
色 的大 衣 。这 些 颜 色 的运 用 似 乎 是 在 给 观 众 展 示 一 幅 幅 E本 l
情书 影评
情书影评《电影情书》影评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有幸观看了《电影情书》这部令人陶醉的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还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我要赞扬电影中的演员们的出色表演。
他们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男女主角的扮演者,他们的演技让我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爱情故事在眼前上演。
他们的眼神、微笑和动作都传递着深深的情感,让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心痛。
其次,电影中的剧情设计也非常出色。
故事以一封情书为线索展开,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错呈现,让观众在情感的起伏中不断思考。
每一个情节都紧扣着爱情的主题,让人回味无穷。
尤其是电影中关于爱情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浪漫和甜蜜,更深入地探索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无法预料的变化。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描绘让我感到震撼,也引发了我对于爱情的思考。
此外,电影的配乐和摄影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色彩。
每一首配乐都与情节紧密相连,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摄影师的镜头运用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光影的变化,将电影中的情感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了电影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
最后,我要说,《电影情书》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触和共鸣。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更是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索。
它让我思考了爱情的真谛,也让我明白了爱情中的痛苦和坚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让我明白了珍惜和坦诚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电影《电影情书》以其出色的演员表演、精心设计的剧情、感人的配乐和精美的摄影,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关于爱情和生活的珍贵经历。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经典,持久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青春与恋爱的纯美物语——《情书》影评
青春与恋爱的纯美物语——《情书》影评发表时间:2020-08-13T02:54:53.79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6期作者:李昌晟[导读] 博子按照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与思念的书信。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摘要:电影《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而展开了一段隐藏在男女主角记忆深处的、懵懂青涩的恋爱。
该影片将爱情阐述得特别纯美,昭示了“珍惜有限生命和美好爱情”这一主题,贯穿了日本民族传统的自然生命亲和观和色彩审美。
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论是色彩对比还是MV化的拍摄方法,在向观众暗示人物情绪的同时,也带来了含蓄优美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青春、误会、爱情、生命、真相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青春有所感悟,台湾作家席慕容把青春当作一本太仓促的书,她认为我们挥不去的是记忆,留不住的则是年华。
而电影人则会运用影像来书写青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日本电影《情书》是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处女作,影片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像诠释了青春的青涩与娇艳。
电影《情书》讲述了:在日本神户,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悲痛和思念中,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同学录里面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由于抑制不住对于爱人的怀念,博子按照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与思念的书信。
不可思议的是,不久后,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这个署名为藤井树的人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而且还曾经是男性藤井树的同班同学。
原来是博子从同学录中误抄了女性藤井树的地址。
为了多了解一些未婚夫在中学时代的情况,博子继续与女藤井树保持着书信来往,而女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当中,竟然逐渐发现,中学时代的那个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少年,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
随着回忆的不断蔓延,博子执意要弄明白的是,这么多年来,男藤井树一直深深爱着的,究竟是女藤井树还是貌似女藤井树的自己。
直到最后博子终于放弃了对于男藤井树是否爱自己的追问与折磨,来到他遇难的山上,站在及膝的积雪当中对着山顶放声大喊:你好吗?我很好。
浅析东方纯爱电影中所需的美学——以《情书》为例
浅析东方纯爱电影中所需的美学——以《情书》为例浅析东方纯爱电影中所需的美学——以《情书》为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美学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东方纯爱电影中,美学的表达与传递尤为重要,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以由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的电影《情书》为例,探讨东方纯爱电影中所需的美学元素。
首先,东方纯爱电影中的美学元素之一便是寄托情感于物体之中。
电影《情书》中,女主角桥本爱饰演的女生前世纪山绚子留下的情书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这封情书本身并没有特别的装饰,但它承载了绚子对男主角太宰治的深情和思念。
电影通过情书这一物体,将绚子对太宰治的感情与观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加深了观众对两位主人公感情的理解与投入。
这种通过物体表达情感的方式,使电影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
其次,光与色彩的运用是东方纯爱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美学元素。
《情书》中,电影画面以柔和的光线和温暖的色彩为主调。
光线朦胧而柔美,为情感的内敛与细腻提供了舞台。
色彩温暖而饱满,形成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特别是电影中绚子和太宰治相遇的那一段,两人宛如置身于黄昏的美丽时刻,阳光温暖地洒在他们身上,增添了一份温暖和浪漫的氛围。
通过光与色彩的运用,电影增强了观众对爱情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音乐也是东方纯爱电影中重要的美学元素之一。
电影《情书》中,音乐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片中的插曲《Dear Friends》由久石让作曲,通过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歌词,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们纯洁而深情的内心世界。
同时,电影还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很好地诠释了主人公之间情感的发展和剧情的走向。
最后,在东方纯爱电影中,细节的把握和意境的营造是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情书》中,导演通过细致入微的场景安排和镜头运用,完美呈现了故事中的情感细节。
比如,在绚子读出太宰治的情书这一场景中,导演运用了缓慢的镜头和细腻的音效,将绚子内心的悸动和震撼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电影中还有很多意境的营造,比如通过四季的变化、雨水的细腻描绘等方式,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
《情书》电影风格分析
《情书》电影风格分析1. 引言电影《情书》是一部于1998年上映的日本爱情电影,由岩井俊二执导,松隆子和濑户朝香主演。
该电影以其深情细腻的剧情、精心构建的角色关系和传达的情感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情书》的电影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表现手法、美学效果和与其他电影的比较等方面。
2. 剧情概述《情书》讲述了两位高中生,被追求者误发的一封情书引发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濑户朝香饰演的女主角,藤井莉香子,是一位内向害羞的女孩,她对这封情书产生了兴趣,并怀着好奇和期待去寻找情书的作者。
而松隆子饰演的男主角,宫泽健一,一开始对藤井莉香子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但在接触之后逐渐对她产生了情感。
两人之间的关系像一封封情书般温柔而动人,穿越了时光和空间的限制。
3. 表现手法与美学效果3.1 叙事方式电影《情书》采用了多个时间线交织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角色之间的情感变化和成长。
这种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触动,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3.2 色彩运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柔和色彩,如灰蓝色、柔和的粉红色等,营造出了浪漫而温暖的氛围。
色彩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细腻和甜蜜。
3.3 镜头语言电影中运用了许多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突出了角色的情感表达和细节。
同时,还采用了大量的缓慢镜头和富有节奏感的剪辑手法,增加了观影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3.4 音乐选用电影中选用的音乐也是其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烘托了情感的高潮和低谷,拉近了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
4. 与其他电影的比较4.1 与《海上钢琴师》的比较《情书》和《海上钢琴师》都是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但它们表现出的风格和情感是有所不同的。
《海上钢琴师》更加奇幻和梦幻,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情书》则更加注重角色之间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4.2 与《罗马假日》的比较《情书》与《罗马假日》也是一对经典的爱情电影。
两部电影都叙述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但《情书》更注重情感的纯粹与深入、角色的内心变化,而《罗马假日》则更轻松幽默、浪漫快乐。
情书的电影风格
情书的电影风格情书的电影风格篇一:电影《情书》赏析白色温情电影《情书》是日本新锐导演岩井俊二的经典代表作。
整部影片就像一首清新淡雅的抒情小诗,抒写了一部极具东方文艺气质的回忆录。
影评的主要内容是:少女渡边博子因为思念两年前亡故的未婚夫,偶尔获得一个地址,便抑制不住思念,给他寄去了一封问候信,不料却有了回音。
喜出望外的博子一打听,回信人跟她长得一模一样,是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而且跟他的未婚夫同名同姓,更巧的是,两个藤井树还是同班同学。
于是这两位少女开始了频繁的联系,从而开启了另一段爱的尘封往事。
一、酸涩的回忆意外的收获回忆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或是幸福的,或是酸涩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记忆。
《情书》以唯美的镜头和真诚的视角,含情脉脉地展现了两段单纯的感情。
光阴的深处,我们依旧在那些泛黄的褪色旧照片上看到了少年人曾经执着的心意,感动着那份绵延不绝的暗恋情愫。
在这部关于回忆的电影里,导演对线索的成功把握,超越了时空界限,再现了曾经发生在两个少年人身上的故事。
女藤井树在一遍遍的回忆之中,记录下了她和男藤井树在中学时代的点点滴滴,这些在当时看来备显尴尬的琐碎回忆,加深了女藤井树对男藤井树的了解,重新审视了过去的经历,为自己曾经遗落的宝贵财富找到了心灵的居所。
博子在这段回忆当中认清了自己竟然是男友初恋对象的一个替代品。
在不懈的认证和伤口的愈合过程中,慢慢剥离了对男友念念不忘的眷恋,在沉痛的缅怀和刻骨的思念里,逐渐摆脱记忆里男藤井树的影子,勇敢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秋叶。
当女树最后看到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写有“藤井树”名字并画有自己肖像的卡片时,不禁眼泪盈眶,她敲下了描述这段情景的文字,却终究没有发出去,因为这个时候她明白,这是完完全全属于她的记忆了。
一个原本想占有更多的回忆,却通过记忆得到了忘却的解脱;一个似乎懵懵懂懂早已忘却,却在回忆中收获了最珍贵的记忆。
二、微凉的暗恋静谧的温情爱情总是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情书情感镜头分析
《情书》情感与镜头分析
《情书》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对一个人可以产生的影响会很大,甚至潜移默化的,习惯也因之改变。
而那些改变,毫无疑问都源自那些经历。
镜头里最直观的则是清新自然地色彩之美,女藤井树开始回忆中学时光的第一幕,一个向后拉的镜头,画面由窗外的雪变成飘飞的粉色樱花,由蓝白的冷色调转换成微黄的暖色调。
再比如身着橘色毛衣的博子在雪山里,橘色和青色的对比充满视觉冲击。
少女藤井树身着黑衣黑鞋,结束了父亲的葬礼,从雪坡上滑下,轻盈婉转,驻足,雪地上一只冰封的蜻蜓。
又是黑与白的组合,生命的主题在这里升华。
忆起扫墓的经历,清明时节,纷纷的雨,纸钱的火在坟前一次次熄灭,又一次次重燃,最终燃成雨中烈火。
于是觉得,生命就当如雨中烈火,烈火如歌。
然而,看到《情书》里的这一幕,又不由得思考,也许生命当如冰封的蜻蜓呢,若是结束在芳华正茂,也就定格了永恒的美丽。
又或许并不矛盾,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我说,生如雨中烈火,死如冰封蜻蜓。
2020年《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
《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电影是运用连续的镜头画面来叙述故事,镜头脱离不开构图、色彩、光影的组织结构。
影视美术设计离不开对绘画的表现的原则和形式的吸收运用,因而影视美术设计天然地和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影视美术设计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与直观性,但是影视美术设计又不同于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和永固性,影视美术设计包含运动性,是“属于运动着的造型艺术”。
这一特点让影视美术拥有了如音乐一般的流动感,在变化的景别、角度中造型。
正如柏格森所说,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影视美术设计的这种特性,捕捉了世界的瞬息万变,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中,从而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
电影的色彩语言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曾说过:“不是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而是因为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它才成为一种语言。
”电影的语言就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期,电影色彩便成为了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色彩不仅具有还原现实的再现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电影色彩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电影镜头里的色彩,它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电影美术是在运动中造型,同样色彩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给影片定下总的基调。
电影色彩构成可以分为:基调色、段落色、场景色、具象色、场景色、抽象色。
基调色首先基调色是指电影创作者以最准确的色彩基调,赋予整部影片以代表性的观念特征。
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是影片主题的外在体现,影响影片的总体风格,也反映电影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色彩思维意识。
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的基调色是白色,白色是光谱的总和。
康定斯基称白色为“一个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作为物质属性的颜色都消失了……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间的虚无和地球冰河时期。
”白色是七彩光全部反射的结果,能给人宁静、清洁、光亮、平淡、休止、肃静、倾向等联想。
岩井俊二选用白色作为基调色,主要为了表达一种哀思,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完美的颜色,是象征着哀悼的色彩。
日本电影情书有什么抒情风格
日本电影情书有什么抒情风格日本电影情书有什么抒情风格日本电影《情书》是一个以东方特有抒情风格讲述的虚幻的爱情故事。
它象一个寓言,又象一个童话,以一种淡淡的哀愁完成现实世界的心灵映照。
它深深浸润着东方文化气息,又以后现代的结构方式传达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1、生命/死亡死亡和爱情在日本民族心理中有着浓郁的积蓄。
细腻的日本人以敏锐的心灵触角从“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时光易逝,人生无常,而机缘不定。
他们感触到人生是渺微的、悲剧性的、难以把握的。
于是他们珍惜人生,珍惜世上的一切。
他们在这种无奈的忧伤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倾注全部的热情,如工作和爱情。
他们的爱情表现的异乎寻常地执著,把以悲剧性的死亡收场看作爱情和生命的至高境界。
这种民族气质表现在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则通常把这种浓郁的情结化开来,散发在每个细节,生发出一种淡淡的哀愁韵味。
欣赏这些作品,淡淡的哀婉气息弥散在字里行间,而这种意蕴深处则是令人窒息的悲凄。
《情书》已开始便笼罩在这种氛围中。
藤井树在登山时忽然跌下深谷,带给爱他的博子难以自拔的伤痛和思念。
爱因死亡而更加刻骨,这种痛在纷乱的世事间是渺微的,而对于脆弱的个人则是难以承受的。
博子竟在幻想中感觉藤井没有死,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
难料的是竟然收到了回信。
人生的机缘如此奇妙,脖子收到的是和藤井同名同姓的女孩的回信,而这个女孩和藤竟是同班同学。
两个女孩开始互相通信,共同回忆藤井生前的事。
回忆是浪漫而苦涩的。
寻常的一件小事放在回忆里便弥足珍贵,开学点名时两个藤井的尴尬,竞选班委的场景,南藤井在图书卡上不停的写自己的名字等平淡的细节被渲染的别有情趣。
两个花季女孩对逝去的人执著的'追忆,而这一切回忆里的男主角又永远逝去了,更为回忆带上一层朦胧而感伤的意蕴。
2、爱情/机缘爱情缘自于美好的机缘,而机缘是不定的,这常常使人陷入人生的纷乱无序和意识的盲目冲动中。
在不定的机缘和易逝的时光中把握爱情,是一种难言的折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
电影是运用连续的镜头画面来叙述故事,镜头脱离不开构图、色彩、光影的组织结构。
影视美术设计离不开对绘画的表现的原则和形式的吸收运用,因而影视美术设计天然地和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影视美术设计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与直观性,但是影视美术设计又不同于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和永固性,影视美术设计包含运动性,是“属于运动着的造型艺术”。
这一特点让影视美术拥有了如音乐一般的流动感,在变化的景别、角度中造型。
正如柏格森所说,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影视美术设计的这种特性,捕捉了世界的瞬息万变,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中,从而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
电影的色彩语言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曾说过:“不是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而是因为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它才成为一种语言。
”电影的语言就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期,电影色彩便成为了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色彩不仅具有还原现实的再现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电影色彩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电影镜头里的色彩,它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电影美术是在运动中造型,同样色彩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给影片定下总的基调。
电影色彩构成可以分为:基调色、段落色、场景色、具象色、场景色、抽象色。
基调色
首先基调色是指电影创作者以最准确的色彩基调,赋予整部影片以代表性的观念特征。
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是影片主题的外在体现,影响影片的总体风格,也反映电影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色彩思维意识。
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的基调色是白色,白色是光谱的总和。
康定斯基称白色为“一个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作为物质属性的颜色都消失了……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间的虚无和地
球冰河时期。
”白色是七彩光全部反射的结果,能给人宁静、清洁、光亮、平淡、休止、肃静、倾向等联想。
岩井俊二选用白色作为基调色,主要为了表达一种哀思,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完美的颜色,是象征着哀悼的色彩。
情书的基调色是白色,但其中人物的服装都为黑色,尤其是开篇博子的服装。
如果说白色是一切的开始,那么黑色就是一切的结束。
黑色否定白光,否定生命。
康定斯基这样描述黑色:“黑色的基调是毫无希望的沉寂。
在音乐中,它被表现为深沉的结束性停顿。
在以后继续的旋律,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诞生。
黑色像是余烬,仿佛尸体火化后的骨灰。
”《情书》中的黑与白,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相生,它对比鲜明,但又和谐统一,寄托了对逝去的生命、对逝去的青春、对逝去爱情浓浓的哀思。
需要谈到的是基调色,也是在变化的,它变化的动机于剧本,于人物情感。
在《情书》最后一个部分,博子在雪景中对藤井树说“我很好”的时候,整个调子暖了起来。
同样是雪景的部分,这种冷暖调的对比非常明显,影片开篇时的白色是一种冷蓝色的白,而最后结尾
的白色是粉紫色的白,这种白色在全片里显得温润而可爱。
电影视觉语言可以说是人物内心的外化,我们通过这个“梦的时空”来走进人物内心。
通过两场雪景戏的色调变化,我们明白博子终于走出了藤井树的阴影中,她通过这一系列的找寻,终于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同样是表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这一故事,基耶斯诺夫斯基
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与岩井俊二的《情书》便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不同,从视觉语言上,首先就是色彩基调的选择不同。
若《情书》是冷调,那么《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毫无疑问是暖调了。
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将大部分镜头处理
成温暖的金黄色,传达出了欧洲式的神秘论,有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倾向。
金色的意义中的一种就是对白色光的一种提升,以超凡之光表现天堂、神秘或者说美好主题时非常适合。
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光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了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
《情书》和《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有一场戏非常相似,那就
是渡边博子与藤井树的相遇,波兰的维罗妮卡与法国的维罗妮卡相遇,惊鸿一瞥后又再次错过。
相似的题材,但是由于表达的主题不一样,所以基调色的选择上大相近庭。
不同的冷暖色,构筑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不过相同的是,我们都能从这场戏中体会到一种宿命感,一种生命中不可预知的东西。
段落色
段落色是指电影叙事段落的色彩。
在电影叙事段落中,故事的冲突矛盾、情感碰撞,构成了作品段落的色彩基调。
梵.高曾写到:“色彩本身就表达某种东西”,高更说“色彩能以一种密码传递信息。
”《情书》中女藤井树对于高中时代的回忆,整个部分可以作为一个段落色来研究。
这一部分虽然是回忆,但是整体处理上还是偏向于客观写实的。
这部分的写实性色彩结构,是导演审视客观生活,以极为写实的色彩,来描绘高中的生活。
形式是客观的,但是选择却是主观的。
高中这段生活拍摄的季节主要是春季,季节的选择本身就呈现了导演的态度。
场景色
场景色是指场景空间的色彩,场景色彩的配置是构成电影镜头画面色彩最基本的元素。
《情书》的基调色是白色,但是有一些场景却呈现温暖的橘黄色,比如博子在玻璃烧制工作间时,整个氛围就非常温暖。
这是表现爱情的部分,两人的情感需要用温暖的环境作为依托,才能使观众融入其中。
在这个场景中,创作者做了主观化的处理。
正如绘画从印象主义到抽象派一样,电影的色彩也在视觉上呈现更加主观化的处理倾向。
《情书》的这一温暖段落,使观众对银幕的视觉感受更强烈,加快了视觉信息的传递节奏。
主观性的场景色,都要借以强烈的主观光色,以改变现实环境的固有色彩,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和人物的主观情绪。
我们再对比该场景的“正常”颜色。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物,但氛围却大不相同。
若上一组爱情场面,不使用“主观化”的色彩处
理,那么就显得“冷静、克制”,并不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了。
所以,色彩在银幕上,就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在调色板上一样,它不强调色彩影像的表象真实,而是更加注重人物内在的情感真实和心理真实。
这一点从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对颜色的处理,便已经开始。
具象色
具象色是电影色彩语言的主体和基本形态,它体现在再现客观事物的具体存在上,是场景空间中具体物质色彩的细节与整体的全部体现。
具象色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基础,描绘物象色彩的真实特征。
具象色虽然是客观写实的,但是它的选择却处处体现着导演的意图。
《情书》中那个红色的信箱,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戏剧性作用,为了在视觉上凸显,创作者选用了红色,即能形成天然的视觉中心,又融合于整个环境。
写实性色彩在影片中是含蓄的,色彩在运动节奏上没有明显地起伏,但是它却潜在地影像着影片的风格样式。
其中情感的变化也是微妙的,有一种生活的自然和真实感。
这红色的信箱,是连接藤井树和博子的重要道具。
影片的中段,博子将信亲手放入红色信箱,观众从中能体会到人物命运中的那种宿命感。
抽象色
王国维先生说:“有造境,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如果说具象色是“写境”,那么抽象色就是“造境”,它更偏向创造一种意境。
在美术上,我们讲求“虚实相生”,具象色是“实境”,抽象色便是“虚境”,“虚境”更偏向一种梦幻感。
抽象色是指在电影运动中,电影色彩通过可视的、有内在含义的抽象性色彩语言,同剧中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相结合,形成视觉性叙事语言,以描述某种关系,传达某种情绪,揭示某种哲理,抒发某种情怀,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意图,体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抽象色彩往往以强烈的运动和主观光色形成,它不受现实主义具象色彩在时空上的局限。
抽象色更善于揭示人的内在精神、情感和心理状态。
抽象色彩更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煽动性。
它的非现实感使其超越了具象色彩的局限,更具想象力和视觉张力。
《情书》中有很多运动摄影,运动摄影形成了这种抽象色,在雪景奔跑的部分尤为明显,这两个部分都与“死亡”密切相关,左一是少女时代的藤井树经历父亲过世的伤痛,右一是成年的藤井树重病,爷爷背着她上医院。
抽象色像是印象派的画作一样,把握了一种瞬间的“印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