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奠基人
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
![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d90b0a285a8102d276a22f8c.png)
师 昌 绪 : 当 年 曾 被 美 国 禁 止 回 国 。
◎2010年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87岁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 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 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 2005
吴◎ 孟 超 〄年 肝 胆 外 科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2005
体要中 系创国 〄始科 推人学 动〄院 了建院 国立士 际了〄 肝独著 胆具名 外特肝 科色脏 领的外 域中科 的国专 发肝家 展脏〄 。外中 科国 理肝 论脏 和外 技科 术主
中李◎ 国振 科声 学〄年 院遗 院传 士学 家 〄 小 麦 远 缘 杂 交 的 奠 基 人 〄 2006
2000年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2月13日去世2001年黄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2011
201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 年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 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 两名,奖金金额为500万元 人民币。截至2014年,共有 2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 超 豪 〄年 数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2009
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3个领域构成了谷超豪 生命中的“术专家,“中国卫星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高温合金之父”,助推中国战机 起飞。91岁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昆
![黄昆](https://img.taocdn.com/s3/m/285add75f46527d3240ce0b2.png)
黄昆中科院院士黄昆(1919.9.2-2005.7.6)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
浙江嘉兴人,生于北京。
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黄昆尔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是国际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0 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
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
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介绍黄昆的一生和诺贝尔奖大师紧密相连,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到爱丁堡大学,再到利物浦大学,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教授到玻恩教授,黄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到来了。
物理学大师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晶体原子运动系统理论的开创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恩就打算从量子学青年黄昆最一般原理出发,写一部关于晶格动力学的专著,但战后因忙于他事且年事已高,此事一度搁置。
1947年5月中旬,黄昆来到了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短期工作,工作中玻恩发现黄昆熟悉这门学科,且有深邃见解,便将完成用量子力学阐述晶格动力学理论的《晶格动力学》专著的重任交给了黄昆,同时交给他的还有玻恩的一些残缺不全的旧手稿……黄昆从1948年开始,在4年时间内不仅以严谨的论述和非常清晰的物理图像对这个固体物理学中的最基本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还以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这个领域。
“有一段时间,我同玻恩教授还发生了争论……”谁也没想到,黄昆当初写进的内容在1960年激光发现以后,一一被实验证实。
黄昆简介_黄昆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黄昆简介_黄昆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9453fd4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3.png)
黄昆黄昆.固体物理学泰斗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玻恩和黄”到“黄—朱模型”,他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座座丰碑。
“玻恩和黄”(born and huang),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和中国物理学家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理论》一书的简称,在固体物理学界尽人皆知。
40多年来,这本著作被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者推崇备至,奉若“”一般。
而黄昆于1951年在北京完成这部经典之作时,才刚满32岁,可谓大器早成。
黄昆1919年出生于北京。
在燕京大学物理系完成大学学业,194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师从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吴大猷教授,并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教导。
他像当时一大群有志青年一样,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探求救国强民之道,孜孜不倦地追索科学的真谛。
1945年,黄昆赴英国布列斯托大学深造。
他的导师,固体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爵士的治学风格对黄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形成了专注于具体问题的严谨学风。
日后,这种治学风格又“散射”给他一代又一代的弟子。
黄昆到英国后写的第一篇论文是《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体中杂质相关的x光漫散射,并在六十年代获得了实验证实。
这一理论成为研究固体中杂质状态的有力手段,被国际上称为“黄散射”。
1948年1月,年仅28岁的黄昆获得博士学位证书。
此后,黄昆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在那里完成了三项他自认为毕生最有影响的科学工作,这三项工作的成果后来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的研究,对推动固体物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一项工作是由黄昆和他的研究助手、以后的夫人艾夫·里斯合作拓展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
在利物浦大学工作期间,黄昆的和敏锐,深深地吸引了里斯,而她对专业知识的精通、工作的勤恳以及她的美丽温柔也给黄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1950年,他们共同署名发表了《f中心的光吸收和非辐射跃迁理论》,这一开拓性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黄—里斯理论”。
黄昆给杨振宁信
![黄昆给杨振宁信](https://img.taocdn.com/s3/m/40855532f111f18583d05a44.png)
物理㊃38卷(2009年)8期 h t t p:∕∕w w w.w u l i .a c .c n 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编者按 黄昆先生(1919-2005)是对固体物理学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从 黄散射”到 黄方程”,从 黄-里斯因子”到 黄-朱模型”,黄先生建树了固体理论享誉国际的丰碑.黄先生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黄昆先生与‘物理“有着深厚的缘分,他曾多次表示‘物理“是他晚年以来唯一阅读的期刊.今年9月是黄先生诞辰90周年,我刊特发表这组文章表达对先生的思念.希望先生深邃的思想㊁渊博的知识㊁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㊁拳拳报国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垂范世人㊁启迪后学.读1947年4月黄昆给杨振宁的一封信有感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朱邦芬†(清华大学物理系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北京 100084)2009-07-07收到† E m a i l :b f z @m a i l .t s i n gh u a .e d u .c n 1942 1944年间,黄昆㊁杨振宁和张守廉三人是西南联大研究院的同班同学,分别师从吴大猷㊁王竹溪和周培源先生.他们三人都极有物理天赋;每天一起上课,下课后一起泡茶馆讨论各种问题,晚上又住在同一间宿舍,整天形影不离;三人还分享一个中学教师的工作,被称为 三剑客”(见图1,久别重逢的三剑客).得到物理学硕士学位后,杨振宁考取庚款留美公费生去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黄昆被庚款留英公费录取去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莫特(N.F .M o t t ,197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张守廉则去了普度大学电子工程系.出国以后,黄昆与杨振宁不常通信,一写则洋洋数千言.刚去美国时,杨振宁在A l l i s o n 实验室工作,实验不顺利,同事间流传 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玩笑话.1947年初,杨振宁给黄昆写了一封长信,信上用了d i s i l l u -s i o n m e n t (幻灭)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4月1日黄昆回了一封长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杨振宁的来往信件档案中.大约六七年前,杨先生把黄昆写的那封信给我看,要我问黄先生有没有留存他写的原信,因为杨自己没留副本.很可惜,文革中黄昆把所有与海外联系的信件㊁照片都处理了.所幸的是黄昆给杨振宁的那封信还保存完好.半个多世纪后我读黄昆写给杨振宁的那封信,觉得非常有意思.我熟悉年逾花甲的黄昆,但不了解写这封信时年龄刚过27岁的黄昆(图2,笔者与黄昆).读了这封信,我仿佛穿过 时空隧道”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岁月,体会那代海外学子的心态,聆听青年黄昆对许多事情的看法.2004年,为庆祝黄昆先生85岁寿辰,中国科学图1 1992年6月1日,北京大学在勺园餐厅举行周培源先生九十大寿庆祝晚宴.晚宴前,当年西南联大时期的三剑客:杨振宁(右),张守廉(中)和黄昆(左)三位老友重逢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沈克琦摄并提供)图2 黄昆与朱邦芬在办公室讨论研究工作院半导体所㊁北大物理学院和清华物理系一起编了一本 黄昆文集”[1].我请杨振宁先生写序言.杨先生欣㊃575㊃h t t p:∕∕w w w.w u l i .a c .c n 物理㊃38卷(2009年)8期然以 1947年4月黄昆给我的一封信”为题,为文集写序,他 相信物理系的研究生会从这封信中得到一些鼓励与启发”.我把黄昆的这封信,去掉前面几行文字后,附在 黄昆文集”杨振宁先生序言后面.由于 黄昆文集”发行面较窄,许多有兴趣的读者未必能读到这封信.2009年9月2日是黄昆先生90诞辰. 物理”杂志全文刊登这封信(个别字作了订正)以纪念黄昆诞辰(见文后所附黄昆信全文及图3所示原信最后一段的照片),我认为这对于当前发展中国科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文是我读这封信的一些感想,以此纪念敬爱的黄昆先生90诞辰.1 中国有我们和沒有我们,m a k e sad i f fe r e n c e”黄昆在信中很大篇幅探讨了他们那批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当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国,还是暂不回国?一方面, 看国内如今糟乱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响,一介书生又显然不足有挽于政局”;另一方面, 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沒有我们,m a k e s ad i f f e r e n c e ”.我特别欣赏黄昆后面的这句话,它可以与彭桓武先生的 回国不需要理由”相媲美,是中国知识分子 担负起天下的兴旺”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传统的写照.中国知识分子有了这种精神,才不等同于 高级技师”,才区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 多少有一般維持思想的力量”.回国做什么?黄昆在信中认为杨振宁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组织一个真正独立的物理中心在你的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N o b e lP r i z e 还高.”其实这也是黄昆自己的想法,只不过他没有用这样的措辞.记得本世纪初黄昆曾说过: 近些年来,新闻界的人士多次问我: 你没把研究工作长期搞下来,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一直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这也并非我事业上的牺牲,因为搞教学工作并没影响我发挥聪明才智,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了才干,实现了自身价值.”[2]历史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具体环境里,黄昆为我国固体物理㊁半导体物理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整整几代人,这种历史功勋确实比他个人学术上的贡献对于中国更重要.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这封信中所说的 d e v o t i o n t o t h e c a u s e 的心也一定要驾于a c h i e v e 自己地位之上”.在这一点上,黄昆终其一生没有改变.当年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回国也都抱着献身事业的雄心,例如叶企孙 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学术独立”,华罗庚㊁钱三强等前辈回国也旨在为中国数学㊁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虽然他们自己个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少了一些,也犹未悔.对比之下,我们今天的许多 高级知识分子”,一心只谋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毫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在愧对知识分子称号,实在是国家和人民的不幸!2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青年项羽说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的 万人敌”是指战略,他学得并不好,最后只好 霸王别姬”.黄昆在信中把他的博士导师莫特比作 万人敌”,感慨道: 我每看見M o t t 一个人所有的i n f l u e n c e,就有感想.真是所谓 万人敌’的人,他由早到晚沒有一刻不是充份利用.作自己研究,帮助許多人作研究,o r g a n i z e 各种不同和L a b 內L a b 外的专门讨论,参加国家各种t e c h n i c a l c o mm i t t e e ,款待各种各式工業i n s p e c t i o n 以捐钱,处理系內各事,还时时出国去讲演 .也就是像他这样的少数几个人就支住了整个英国的科学研究.”黄昆在信中把莫特描写成是一位精力充沛㊁勤勉的学术领导人,但是黄昆用 万人敌”还隐含另一层意思,即莫特是有战略眼光的学术带头人.莫特曾指出,科学共同体 需要这样的科学家,头脑清醒,能向他的同事们指出,科学正向何处去和需要为之做些什么工作”.确实如此,第一流研究机构都有这样的 万人敌”,少数几个 万人敌”撑起一个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我曾听黄先生讲起,和黄昆在英国一起学习工作的同事后来有几位得了诺贝尔奖,他们不一定都有特别的天才.正是莫特高瞻远瞩,把他们带到蓬勃发展的方向,带出了一批人.1954年莫特离开布里斯托尔大学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17年,任内出了4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这封信用 万人敌”评价莫特,表明了黄昆的敏锐性.黄昆没有把 万人敌”等同于 天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昆认为从事科学研究需要 天才”,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 天才”, 没有甚么远大目标,只不过按部就班㊁一步一步地做得还可以”.在黄昆心目中,莫特㊁玻恩这样的大师都不是 天才”;在所接触过的人中间,他认为真正属于 天才”的,也只有杨㊃675㊃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物理㊃38卷(2009年)8期 h t t p:∕∕w w w.w u l i .a c .c n 振宁.在信中,他用莫特来激励杨振宁去掉幻灭感,然而黄昆对杨振宁的期待似乎还要更多一些,不限于成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 万人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万人敌”莫特自然对黄昆研究方向的选定和学术风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50年代初黄昆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㊁80年代初他大力倡导开展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物理的研究,都表明出他的战略眼光.近10年来,我国科研整体水平进步十分显著,中国存在着大量聪明优秀的年轻人,目前制约我国科学研究发展更上一层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莫特这样的 万人敌”.3 做研究和 做R o u t i n e”黄昆在信中写了他突然悟到的一点体会: 最和你感想相同的是,我也发现做研究多多一半的时间是做r o u t i n e .我在有一天似乎突然觉悟,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原来如此之平行.以前总以为做实验的,自然许多时间都是在安这样,装那样,但是理论物理则全倚绝顶聪明.那天才突然体会做理论工作一样的得把大半时间用在w o r ko u td e t a i l 上.许多思想还是靠在一面w o r ko u t d e t a i l 时慢慢r i p e n 起来”.黄昆研究物理,事必躬亲.他觉得,如果自己不深入思考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如果不亲自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很难做出什么有创新性的成果.他无法想象自己看看文献,出席一些学术会议,就能看清学科的发展趋势.黄昆年过古稀仍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在办公室除了讨论问题,往往一坐半天,不停地写㊁算㊁思索.他还经常在家中伏案工作,甚至节假日也不休息.春节我上黄昆家拜年,好几次他十分高兴地把他这几天在家中作的一些计算拿出来讨论.科学史表明,大多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是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和整天在研究第一线苦思冥想的研究人员依靠科学直觉和洞察力而 偶然”发现的,是苦干加上一点机遇干出来的,很少是靠事先规划而实现的.中国研究做得最好的一批年青院士㊁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整天还泡在实验室里装这装那,或坐在计算机前编程序的已经不多了.不但做r o u t i n e 的活儿全都学生在干,而且有的人已经很少读文献,很少参加本学科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有的人甚至主要精力放在争研究经费争奖项,整天不是评别人就是被别人评.有的研究做得极好的年青院士被 重用”当大学校长,十分可惜!这种人才制度和风气不改变,中国虽能跟着国际研究热点去做研究,能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然而却无法做出第一等的重大成果.这封信其他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如青年人的企求和面临不顺利环境所产生的幻灭感,黄昆对萧伯纳的欣赏以及把萧伯纳戏剧的简练清楚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aw a y o f l i f e 和t h ew a y of l i f e 的论述,等等.写这封信的黄昆风华正茂㊁意气风发,与花甲之后黄昆自然大不一样.但是,信中反映出黄昆的很多基本特点,如理想主义与平常心的统一,做人低调,幽默感等,却历经50年不变.黄昆信中提到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㊁一流研究机构对于有战略眼光的学术领导人 万人敌”的迫切需求㊁以及科学研究工作者大部分工作都得在第一线做r o u t i n e,这三点正是当前中国科学向前发展亟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纪念黄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习黄昆,我辈任重道远,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参考文献[1] 秦国刚,甘子钊,夏建白,朱邦芬,李树深(编).黄昆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黄昆.我的治学之路.夏建白,何春藩编.黄昆集,1999黃昆1947年4月1日给杨振宁的信振寧:不用我说,你也会猜到,隔了一年之久,接你長信有多高兴!正和我一向猜想相合,你早晚加入第一二流物理家的隊伍.自來英后,我這信心自然只有增加.你我可以说在研究上是在上下两層發展,可是我對你所形容的感覺和d i s i l l u s i o n m e n t 卻完全不覺得隔膜.你的煩惱不正是我的煩惱,因為我們「處境」不同.可是我知道如果我在你地位,感想大概差不多,幾乎無疑的,d i s i l l u s i o n㊃775㊃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h t t p:∕∕w w w.w u l i .a c .c n 物理㊃38卷(2009年)8期要更深一點.凡是我能達到的,沒有不是立刻失去其意味,變得平淡之極.一來這是人之本性,二來在我們中國落後情形中,有夢想的人自然把精力都放在「向上」而忘記了人生的路本應該是平的.在翻着眼睛向上看造成我們人格的階段中,我們也未能培養成欣賞這世界所能給予的c a l m e r 的享受.這更使得沒有e x c i t e m e n t的生命索然無味.物理對我大概將永遠是敲得半開半閉的門.不得登堂入室,總剩個掙扎之地.不能說牠平淡無奇,也就不覺得其意味之 f l a t ”.最和你感想相同的是,我也發現做研究多多一半的時間是做R o u t i n e .我在有一天似乎忽然覺悟,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原來如此之平行.以前總以為作實驗的,自然許多時間都是安這樣,裝那樣.但是理論物理則全倚絕頂聰明.那天才忽然體會作理論工作一樣的得把大半時間用在w o r ko u t d e t a i l 上.許多思想還是靠在一面w o r k o u t d e t a i l 時慢慢r i p e n 起來.因為我的要求比較h u m b l e ,這覺悟並未使我失望,反而讓我感覺,雖然聰明人作研究的多,還因這緣故給比較平常的人留下一點作研究的餘地.我的習慣是最不善於「下筆」.在沒有相當系統的想法前,總不知如何動手才好.也許就是o r g a n i z e 這些問題時,得到c h a l l e n ge ,等到需要作d e t a i l 時,也因為回覆了這c h a l l e n ge ,還有興緻.也許如我再高明些,就會以為問題分兩套,一套是用已有方法,只要頭腦清楚,方法運用純熟就可以自然解決的,和另外一套不可解的問題.前者是r o u t i n e ,是d r u d g e r y ,後者是f r u s t r a t i o n .你的感想也許和這相近.自然像我這樣,已經養成習慣,覺得一切問題都只在i l l u s t r a t e 物理原則,一切都更容易變得t r i v i a l 了.和你相比,我也許應該慚愧.自從來此以後,對所謂 h i g h -b r o w ”的g e n e r a l t h e o r i e s 幾乎就沒有沾手.不過,我並不算後悔.因為以我的能力,我循的路線大概更有實益.我把整個時間都用在作目前的研究,和別人討論他們的問題,和看些零星和s o l i d 有關的t h e o r i e s 和d a t a .物理好像由天上掉下了地,用高度和堂皇換得一點實在的感覺.和別人討論有兩宗好處,一來我的自信心多少增加些.這裡雖然是現在英國最興盛的t h e o r e t ic a l s c h o o l ,我相信我還得算是年青人中優秀之一.只要一般所作的研究是值得去做的話,也還該有我作研究的地位.二來和他們很仔細的討論他們的問題,也真等於增加了自己的研究經驗.似乎使我覺得回國後也不該走上絕路.這種趨向都是來得很自然:S o l id 的問題就是很瑣碎,英國人的方法,性格都又着重c o mm o n se n s e ,而逃避玄深.M o t t 自己M a t h e m a t i c a l a b i l i t y 雖極高,但最喜歡簡單化的m o d e l 和方法.提起G r o u p t h e o r y ,雖有一J u n i o r s t a f fm e m b e r 開過一課,但是奇洩氣無比,他自己都弄不大清楚.我聽課還是在昆明那份氣慨.上課時一來就失了頭緒,下來又不理.所以還是一點沒懂.前些時買了本E i n s t e i n,M i n k o w s k y ,L o r e n t zC o l l e c t e d p a p e r o n r e l a t i v i t y.因為我早已決定,相對論不干我事,只偶然無聊時翻了E i n s t e i n 的幾篇看.真是簡單清楚.G e n e r a l t h e o r y 只看了初期,用s p e c i a l t h e o r y t r e a t a c c e l e r a t e d s ys t e m 而p r e d i c t r e d s h i f t 和l i g h t r a y b e n d i n g 的那篇,也無玄虛之感.奇怪的是,以前好像在國內也試着看過,並沒有覺得這麼直接了當似的.前些天在t e a 時好多人提出一個關於F i t z -c o n t r a c t i o n 的p a r a d o x ,雖然也吵了半天,結果由我解決.所以似乎,在說理這些時,思想也自動多少成熟一點.一般講來,我也不無自危的感覺,因為我似乎只是藉最近得獲的一點思想的i n t e g r i t y 從以前基本知識中提用學問.基本知識增加很有限.這種基本上的停滯,和c o n s c i o u s 的「向上」心衝突而使我覺得恐慌.雖說我普遍的長進很有限,但是論作的研究由我內心審斷更是不足道.我一共寫了213篇文章.其中兩篇至少在主題上,在上次給你信時就已經大半固定.可是不記得有沒有說過.在合金中兩種原子大小不同時,l a t t i c e 一定被曲扭.其中一篇就是用e l a s t i c a n a l o g y 相當a r b i t r a r y 的假設一個s i m p l e d i s t o r t i o n ,以後s u p e r p o s e 去p r e d i c t 對Xr a y r e f l e c t i o n 的影響.另一篇是用一個很s i m pl i f i e d 的m o d e l 算合金的H e a to f f o r m a t i o n .雖然去年初就着手,一直未得合理結果.最近才發現e l e c t r o nc l o u d 的p o l a r i s a t i o n 一定得計算進去.我用的T h o m a s -F e r m im e t h o d 得的結果尚可.可是究竟多可靠就可懷疑.1/3是無意之作,幾乎純是計算.F r öh l i c h 和另一學生用M øl l e rR o s e n f e l d t h e o r y 的f o r c e 算l i g h t n u c l e i 的b i n d i n g .他在l e c t u r e 中講起,因為否則很困難,所以在H 3中他們假設w a v e f u n c t i o n i s a p r o d u c t o f f u n c t i o n s o f d i f f k i n d s o f c o o r d i n a t e s .我就正正經經把這s y mm e t r y 加入算了一番,很t r i v i a l .結果在他們文中加上了一s e c t i o n (也許你不明白,那213夾七夾八湊在一起也許就可充論文,雖然還未太定.M o t t 很隨便,說論文根本就是D a m n e dN u i s a n c e!)㊃875㊃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物理㊃38卷(2009年)8期 h t t p:∕∕w w w.w u l i .a c .c n 這文章整個都很乏味,和我的L i c a l c u l a t i o n 不相上下.一般說來,我作的自然比在國內弄的高明些,可是我□□還是不免覺得是廢紙和廢印刷而已.我倒不太為此心煩.一來我以為和他們比,我們太c r i t i c a l .我們既是後追者,更不應如此.二來我總想,我的研究大概會要在質上進步,不必為己過擔心.假如我來得及,四月底前可以準備好,也許可以算在暑假前就交論文,否則就得等寒假了.因為剛來S □□□給我的「下馬威」是三年最少,所以我現在倒也不亟亟多早得d e gr e e 了.我倒是真曾有過暑假後來美的心.起首是因為這裡論文之事還很渺茫,不願亂作準備.最近又因為向會中請路費,請美金和去辦v i s a s 交通 都使我頭痛.而且我又未積錢,行動之下,恐怕都難寬裕.很t y p i c a l 我遇事偷懶的心,我就又決定放棄此行的打算,決定改去愛丁堡M a xB o r n 那裡去作一兩季的客.這次你的來信又有點使我意志動搖.尤其因為我如來美,最自然是來芝加哥的金屬研究所作客.Z e n e r 是M o t t 很熟識的,而我想也最好就s t i c k t o s o l i d .那麼我們大家相會一番,豈非大痛快之事!聽你們三人游美之計,自然更是十分羨慕.可是如果我現在作打算,最早大概也要冬天才能來.我還得好好想想!在這裡和我最投機的中國同學是庚款教育的曹日昌.去年兩次暑假出游都是和他.今年他曾要我六月和他去瑞士.因為我恐怕六月可能得考試,不能決定.因為這是加入一便宜的旅行團,不早定就沒希望,所以我等於已經放棄.另外同室的一個女研究生(相當i n t e l l e c t u a l ,毫無f e m i n i n e a t t r a c t i o n )暑假和她哥哥和一個朋友去巴黎,因為她和我同時來B r i s t o l ,十分熟,又知道我去瑞士不成的事,所以約我是否願加入,我也是還沒有全決定.好處是他們還可以說法文,壞處是和他們大概還是不能和中國好友同去一樣自在盡興.使我猶疑的是,如果我不去,也許就再沒有適當去的機會,所以暫為懸案.你說可能受了個人主義影響的話,使我想起B .C .地質的王洪楨來B r i s t o l 時和我說的話.他說我們中國的t o p in t e l l e c t u a l s 越來越和中國的根脫了連系,慢慢變成了一種國際人,正和印度和猶太的i n t e l l e c t u a l 走上了同一路徑.這說法不能否認的正確,很給我一個深刻的印象.同時他又說,他所最不能原諒的是,i n t e l l e c t u a l 在國外打起長久算盤的.他人很有正義感,見識也地道,所以他這樣說是衷心之語.但是事實卻也不容否認,在英能久留的可能和在美國比自然小得多.因此,他可以在場外說話,格外容易.但是我聽之下很有警惕之心.以我所知的,在美國停下來的真不少.這事也真自然,看國內如今糟亂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響,一介書生又顯然不足有挽於政局,吃苦不討好,似乎又何必!不過我們如果相信我們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不只是一種高級t e c h n i c i a n ,同時還應該多少有一般維持思想的力量,我們不得不目之為危機.我和你這樣a r g u e ,原因是想你的基本思想和在這上面所遇的矛盾必然和我相同.把這題目清楚的說出來,也許可以助我堅定意志.比方說我看在這裡來了兩個巴西人,他們也作研究生,可是聲明以後如可能,就s e t t l e 在此,我自然不免生羨慕之心.同時當我有時告訴人我一兩年後回中國,他們常有疑訝的表現,似乎奇怪為甚麼我不想在這o r d e r l y,s e c u r e 的地方住下來而要跳入火坑.雖然我難以想像我們一h a n d f u l 的儒生怎樣能影響多少國運,事實上還不免覺得我們在外面似乎很獨立的人回去幾乎是像幾顆米放入了石臼,一定被砸碎無餘.可是我仍舊覺得巴西人要呆下來,沒有和良心打交代的必要,因為巴西仍是巴西,有他俩和沒有不生差別.我們如果在國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違良心.我們衷心還是覺得,中國有我們和沒有我們,m a k e s ad i f f e r e n c e .我是否已經告訴過你,我來英國後的一個發現就是B e r n a r dS h a w.他許多p l a y 的p r e f a c e 真是精彩之極,其簡練清楚和看E i n s t e i n 文章一樣的感覺.我的思想也多少受一點影響.第一是他積極的精神令人難忘.第二是他似乎給人生命加上了一重超出個人p e t t i n e s s 的G r a n d e u r ,我不能仔細說明.我只能猜想,他不過是給以往的哲學加了一個個人的s y n t h e s i s .換句話說,我們所缺少的正是哲學(人生哲學).可是我想如果我們真去翻哲學,一定看有東有西,結果不知所是非,不能得益.但是經過S h a w 的天才肯定的說出來,我們就可以接受.我們無須去論他意見的正誤,只要我們能接受一點就多一點實益.因為我們要哲學,不是為a c a d e m i c i n t e r e s t ,是為p r a c t i c a l v a l u e .我們要aw a y o f l i f e ,不管牠是不是t h ew a y o f l i f e .而且我覺得i n t u i t i v e l y 我們就知道不會有t h ew a y o f l i f e ,並且凡是實際的w a y (忽然想莫非正(是)中國所謂的 道”,h u m a ns t r u g g l e e v e r t h e s a m e !)都是a r b i t r a r y 的,能c o n s i s t e n t l y 行得通的就是高明的.我要說的一點是,S h a w 對人的一個一貫的意見就是,人類永遠循着命定的方向走.Ar e a lw o m a n 很恰切的遵着延續人種的路走.年青時e f f o r ta t a t t r a c t i o n ,着意嫁某人後的s ub t l e t ac t i c s ,以及婚後的對待子女.而Ar e a lm a n 最大的目標永遠是工作,f u l f i l l m e n t o f s e l f -a c h i e v e m e n t .越是有能力,這傾向愈強.在中國環境中養成s e e k i n g h i g h e r a n d h i g h e r ㊃975㊃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h t t p:∕∕w w w.w u l i .a c .c n 物理㊃38卷(2009年)8期e d u c a t i o n 的人格,我覺得正是這一個衷心的傾向.也正是因為中國是在「直追」的潮流中,一面固然造成格外強你所謂不能兌現的期望,但同時也的確給這種期望留下較大的s c o p e .我每看見M o t t 一個人所有的i n f l u e n c e ,就有感想.真是所謂「萬人敵」的人,他由早到晚沒有一刻不是充份利用.作自己研究,幫助許多人作研究,o r g a n i z e 各種不同和L a b 內L a b 外的專門討論,參加國家各種t e c h n i c a l c o mm i t t e e ,款待各種各式工業i n s p e c t i o n 以捐錢;處理系內各事,還時時出國去演講 .也就是像他這樣的少數幾個人就支住了整個英國的科學研究.假如你對科學研究本身還有f a i t h 的話,能比b u i l du p 一個中國物理研究中心再富於a d v e n t u r e 和e x c i t e m e n t 的還有甚麼呢!?我相信你一定多少存有這樣的雄圖,那麼甚麼事又該能使你d i s i l l u s i o n 呢?我覺得只要人能把雄心放在超出自己以外的A b s t r a c t i o n 上,人格的力量立刻就增加,沒有d i s i l l u s i o n 只有f r e s h c h a l l e n g e .把i n t e r e s t 重心一旦傾於個人身上,幾乎早晚會覺得這目的太t r i v i a l ,一切的e f f o r t 都太不值得.宗教者,革命者生命的丰富不是也在跳出了個人的圈子.你說吳太太掙扎之h e r o i c 和r o m a n t i c ,但是生命仍不得丰富,豈不是因為這掙扎都只寄在區區的一人,所以連她自己回想,恐怕也只能有一掬p a t h e t i c 的眼淚,而不能有s a t i s f a c t i o n .這種看法我相信你一定以為正確,你的地位豈不是恰好可以接受這個p o s i t i v e s o l u t i o n .C o n s i s t e n t l y 的發展這想法,比方說,s u c c e s s f u l l y 組織一個真正獨立的物理中心在你的重要性應該比得一個N o b e l P r i z e 還高.同時在這步驟中,d e v o t i o n t o t h e c a u s e 的心也一定要駕於a c h i e v e 自己地位之上.因為你說到d i s i l l u s i o n ,所以我說我對你的看法和希望不j u s t i f y 牠.想你一定和我會同意吧!沒想到把信拉得這麼長,好多都是泛論,昐望未使你太膩了.也許用不著聲明,凡是我p r e a c h 的意見都i m p l y 我自己未能達到或是保持住的,也就是因為自己f a i l 於此,才反覆想念,談論之間就不由脫口而出.我們覺得w e a k ,就覺得需要d e c l a r e 來堅強自己.積極和不s e l f i n t e r e s t 是我唯一的s a l v a t i o n .我達不到,所以就要喊給人聽.快樂!昆四月一日图3 黄昆的信的最后一段㊃物理新闻和动态㊃第一个不稳定的丰中子双幻数核物理学家找到一种新的 双幻数”核氧-24存在的证据.氧-24核由8个质子和16个中子组成,是第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双幻数核,很容易发生辐射衰变.这一发现除了有助于了解奇特核的结构外,还可以帮助物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像中子星和超新星那样的丰中子环境.已知的不发生辐射衰变的稳定核的中子与质子的幻数为2,8,20,28,50,82和126.但是对于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差非常大的不稳定核的幻数,人们知之甚少.科学家们利用德国G S I 加速器加速的钙-48原子核轰击一个固定的铍靶,产生了每秒约3个氧-24原子核的束流,并使该束流打到一个固定的碳靶上.由于在靶上的散射,使氧-24核失去一个中子,剩余的氧-23核被探测到.通过测量氧-23核的动量分布,研究人员推断出失去的中子原来在氧-24核中的位置,还推断出氧-24核内的轨道是如何分布的,结果证实轨道的分布是球对称的.氧-24成为第一个具有一个常规幻数(8个质子)和一个非常规幻数(16个中子)的双幻数核.它也是第一个不稳定同位素双幻数核.有关论文发表在P h y s .R e v .L e t t .,2009,102:152501上.(树华 编译自p h y s i c s w o r l d .n e w s ,20A pr i l 2009)㊃085㊃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
国家脊梁的教育背景
![国家脊梁的教育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425e2ca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a.png)
国家脊梁的教育背景近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关键时刻广大医务人员挺身而出,将自身置于危难之中拯救患肢,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李兰娟院士的一些话让我们整个社会进入了思考,她说:“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给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把高薪留给那些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军事人员。
控制那些娱乐圈动则上千万的报酬。
只有少年强则国强。
”正因如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的简介与大家分享,希望国家脊梁的精神能得到广泛宣传,重视教育、重视科学、重视人才。
年份:2000年人物:吴文俊贡献简介: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年份:2000年人物:永隆平贡献简介: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1999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年份:2001年人物:王选贡献简介: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固体物理学教材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固体物理学教材在我国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507f4535901020206409c33.png)
固体物理学教材在我国的发展演变固体物理的开端没有准确的定论,但是其早期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相联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研究固体物理学教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固体物理是研究固体的结构及其组成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以阐明其性能与用途的学科,其范式是周期结构中波的传播[2].固体物理学涉及晶体学、晶格动力学、固态电子和光电子学、磁学、自旋电子学、固体能带理论、非晶态物理、超导物理、金属物理、半导体物理、电介质物理、相变物理、表面物理、低维物理、介观物理、纳米物理、量子物理、低温物理和高压物理等众多领域[1,2],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并与高能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一起形成现代物理学的三大主流.固体物理的开端没有准确的定论,但是其早期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相联系。
人们对晶体几何形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但是晶体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在17世纪中叶,其间经过了近3个世纪的发展[1,4],直到基于X射线衍射(1912-1913,劳厄和布拉格父子)的晶体结构分析及其方程的建立,才标志着现代晶体学的创立,并成为固体物理学发展的基础。
20世纪初,随着量子理论的发现和统计物理的发展,固体物理学得以迅猛发展,并逐渐建立了晶格动力学(1913,波恩和冯·卡门)、固体电子论(能带论)(1928,布洛赫;1930,布里渊)以及量子力学的磁性理论(范弗莱克,朗道)等。
至此,固体物理学的主干已基本成型(1940)[2],其专着《TheModern Theory of Solids》的出现标志着固体物理走向了成熟,并为随后的固体物理学教材树立了旗帜。
新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留学归来的专家学者,如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黄昆(多声子跃迁理论、X光漫散射理论、晶格振动长波唯象方程、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型),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谢希德(固体能谱、群论、表面和界面物理、量子器件与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我国固体物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李荫远(合金有序化的仿化学理论、合金和反铁磁体有序-无序相变统计理论、过渡族元素磁结构和超交换作用理论、超Raman散射效应),国际一流晶体学家之一余瑞璜(X光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固体与分子的经验电子论),我国晶体学创始人和X射线晶体物理学研究队伍创建人之一陆学善(X射线粉末衍射在金属合金中的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的发展),我国晶体生长的奠基人之一吴乾章(单晶体X射线劳厄背散射归咎总图的绘制和定向方法、克服人工水晶生长中后期裂隙的规律、相图和晶体生长的关系),国际滞弹性内耗研究创始人之一葛庭燧(葛氏晶粒间界模型、滞弹性内耗理论)等等。
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
![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23ea479647d27284a735100.png)
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黄昆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欢迎阅读!提起黄昆老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表面张力”,一直到现在,关于这一物理概念的阐述还来自于黄昆的经典解释。
50年代初毕业留北大任助教的`赵凯华,讲述了背后的故事:“黄昆先生是1951年回国,当时30岁多一点,还没有结婚,一个人就住在实验室里。
我当时刚毕业,在教普通物理碰上一些问题,特别是表面张力,觉得所有的书上都没有讲清楚,就向黄先生请教。
他说想一想,大概第二天,他说想清楚了,并当即在黑板上很仔细地给我们解释。
到1952年,他开始教普通物理时,对这个问题又进一步钻研,写了文章给《物理通报》。
”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
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
1956年入校的章蓓说:“黄先生生活上要求很低,也非常简朴。
60年代,我们在昌平有一个校办工厂,研制第一台计算机,试制集成电路,他那时一方面给工农兵学员讲课,一方面到车间或生产线和大家一起做。
按说他是搞理论的,而且学术造诣非常高,但是到了车间他总是不耻下问,向工人学习每一个细节和技术,而且要求非常高。
当时在工艺流水线上清洗样品非常琐碎,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
他抽烟很厉害,平常每天一到两包,但到了工厂,他就忍住。
”“我毕业后在半导体教研室,一直是黄先生带着工作,他是室主任。
他总是告诫我们,抓住现象后一定要搞下去,对我们的科研有很大启发。
我现在就经常拿黄先生的这些教导学生,很多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了成绩。
”章蓓满脸洋溢着敬佩。
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精)
![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精)](https://img.taocdn.com/s3/m/4a645ff89b89680202d82519.png)
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在这欢庆建国60周年前夕,又逢黄昆先生90年诞辰,回想我国科学事业的艰苦历程和光辉业绩,我们更加缅怀老一代科学家多年来的无私奉献.作为先生的学生并有幸在先生身边工作多年,我把自己所了解的黄昆先生的科学贡献,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以及黄昆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幽默风趣的性格为大家记录下来,来纪念这位科学大师.一、黄昆的科学贡献1955年,36岁的黄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称院士.1980年,黄昆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5年,黄昆成为刚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批院士中三位中国人之一.许多人知道,M.Born和黄昆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被一些美国科学家称为这一领域的‛圣经‛。
在黄昆去世后,时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的M.L.Cohen在唁电中称黄昆是‚固体物理学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作出了超凡(extraodinary的贡献‛.为什么国际科学界给予黄昆这样高的荣誉呢?黄先生自己说过,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声子领域.声子就是固体中原子(确切的说是原子实的振动(称为格波的量子力学描述.固体中声子态与固体中电子态决定了固体的几乎一切物理性质,而二十世纪固体物理的研究是人类从微观层次深入了解固体性质,从而得以利用并加以改造的基础。
特别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材料科学得以发展,使得二十世纪高技术得以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而黄昆正是在固体物理领域,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固体中的声子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声学声子,就是组成固体的最小可重复单元中的各个原子近似于以相同方向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力学和声学性质有关.而另一类是最小单元中的各个原子相对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光学性质(特别是红外波段有关,称为光学声子.从微观的原子模型来得出声子的性质,现在已经不太困难(虽然理论上仍有个别未完全解决的的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微观理论的参数和宏观的可测量的物理量联系起来. 对于晶格的声学波(声学声子,作为声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的波恩在二十世纪初就发展了成熟的唯像宏观理论,建立了这种联系。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一览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3d56d1ed7f1922791688e887.png)
向先行者致敬!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一览1、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吴文俊:在代数拓扑学领域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创造出了享誉国际数学界的“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彻底改变了当今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
3、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科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对推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
4、王选: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研制国际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应用自己的发明和创新成果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产品跨越式发展。
5、金怡濂: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我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
6、刘东生: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7、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8、叶笃正: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和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对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9、吴孟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10、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
11、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与朱元思书》简析
![《与朱元思书》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75c803581b6bd97f19eaaf.png)
“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职荡 ,任意东 西 。” 风平浪静 , 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 随流而下 , 然 作者 于船上引朋 友 ( 读者 ) 饱 赏着满 目风光 。 后 异 ,作者视听变换绘 “ 奇山” ,静动结合描 “ 水 ” 。在友人 ( 读 者 ) 迷醉于山水 的绚 丽画图时 , 陡 出奇语 : “ 茸飞决 天者 ,望峰息 心 ; 经纶世务 者, 窥谷忘反。” 此句一出,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 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 的蔑视之意 。 作者 自明 其志 , 也似乎是对朋友的婉言相劝 , 希望他早 日 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六朝文人在往来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级, 其作 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 另一 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这种绘景抒情的写 法, 对我们现在书来信往、 寄情话意, 不也是很好的 借鉴吗? 中学生中言之少物 , 言之无序者看了这样的 书信, 是否也会豁然开朗? 同时, 这样的书信, 也显示出写信人的“ 骨格清 奇非俗流” 知己读此信, 心有灵犀” 我们若做了 。 则“ 。 这样的写信人, 或做了这样的阅信人, 岂不也是人生 的一大雅事? 【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水县第一中学)
中学语文园地 2008.5
3O
《 与朱元思书》 简析
0 王良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 与朱元思书) 一文是吴均 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文章导读中说“ 这是一 篇山水小品, 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 描绘了一幅充 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 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我以为 , 如以它本 来的书信面目 来读这篇文章 , 收获会更多。 该文最早见于唐人所编 的《 艺文类 聚》 这本 , 书在选辑作品时 ,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 行摘录。因此 , 现在我们读到的《 与朱元思书》 也 , 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 的全文 ,而仅是作者描 绘富阳至桐庐一百 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 的 一段。 但这也恰是这封书信别具一格 , 不同凡俗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3)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3)](https://img.taocdn.com/s3/m/22f3085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9.png)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3)公正廉洁为人民郑培民:原湖南省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02年3月11日去世。
获奖词: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竖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
郑培民在任期间,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郑培民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
他严格遵守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执著地追求党的事业,他生活俭朴,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去学习、工作、生活。
现代愚公凿太行张荣锁: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党支部书记。
获奖词:张荣锁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困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想让所有的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凿开大山,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凿开的不止是一条路,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回龙村位于太行山的深山区,一堵15公里长20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将全村分为山上和山下两个部位,要想上山的话必须要经过一条极为险峻的小路,乡亲们将它称为天梯。
从1994年开始,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带领乡亲们开始在悬崖绝壁上修建一条公路。
为了修路,他拿出了他所有的100万元钱,变卖了自己的家当并拿走了母亲积攒的3000元存款。
从1997年冬天开始,一直到2002年,修建了一条9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和1公里长的公路隧道。
还原历史真相王选:50岁,1987年留学日本,1995年开始从事细菌战调查,1997年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索赔诉讼原告团成立,王选被推举为总代表。
获奖词: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着,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及主要事迹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及主要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e1841f4dcf84b9d528ea7aa7.png)
吴文俊(
王选(黄昆
金怡濂,男,汉族,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东生(1917年11月24日-2008年3月6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
王永志,男,中共党员,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
宁省昌图县。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火箭技术专家,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立即投身于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火箭设计和研制工作,参加了多种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三种火箭总设计师,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曾任中国火箭研究院院长,1992到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https://img.taocdn.com/s3/m/6f0c136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4.png)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作者:王洪鹏周广刚来源:《中关村》2021年第11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
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寄希望于科学救民族于危亡、携民众出水火。
在这一过程中,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不仅形成了科学救国和科学立国思想,而且注重科学家的作用。
他们认为“科学家之精神,在寻求真理;科学家之目的,在造福人类。
故能称得起科学家之人,不独其在专门学问上,有精深之造诣,而其道德人格,亦必高尚纯洁,有深邃之修养。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最早的一批党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近代科学技术背景或较早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他们对于在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比其同代人理解得更深切更全面。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宣扬“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
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革命老人徐特立在延安低矮的窑洞里,写道:“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所以,前进的政党必然把握先进的科学。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思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科学家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欧美学有所成的一批科学家,他们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一片新天地,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曾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怀抱,体现了倾尽所学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简介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df38b53804d2b160b4ec0e2.png)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简介2010年06月03日14:15人民网我要评论(0)字号:T|T黄昆院士,男,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市,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固体物理学科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对推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的一些领域中,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1947年黄昆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的理论,70年代已为国外一些科学家所证实和应用,成为研究固体中杂质缺陷的一项有力的手段,被称为“黄散射”;近年来国外在中子衍射中还证实了这种漫散射。
1950年黄昆与A.里斯一起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
同年苏联C.и.佩卡尔发表了与黄昆的有关辐射部分相平行的理论,但没有考虑到无辐射跃迁问题。
黄昆和佩卡尔的理论是近年来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的工作,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1963年被喇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极化激元,后来发现其他物质振动也有类似的与电磁波的耦合模式,也被称为极化激元。
现在极化激元已经成为分析固体某些光学性质的基础。
黄昆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
黄昆与M.玻恩合著的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点阵动力学理论》,1954年出版,1957年苏联译成俄文出版)一书是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
1951年底黄昆回到了刚刚解放不久的新中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人才,他毅然中断了自己进行多年,并已取得卓著成就的固体理论研究,投身于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与虞福春、褚圣麟等一起,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
1956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五校联合在北大物理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黄昆任教研室主任,为开创发展中国半导物理学科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造就中国半导体技术骨干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https://img.taocdn.com/s3/m/838eb9c67375a417876f8fa6.png)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其中许多人都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力。
尤其是文人,他们对近代中国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所了解的部分解除人物及其简介。
希望大家都来添加!!~为家乡浙江而自豪,更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浙江省近现代名人录(非严格分类):文人: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
浙江桐乡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文学家。
祖籍浙江嘉兴。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
鲁迅之二弟。
现代散文家、诗人。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
原名乃熙,字端先。
浙江杭州人。
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学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生于浙江宁海,现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昆曲研究家、昆曲活动家、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
一代宗师,科学泰斗———黄昆院士
![一代宗师,科学泰斗———黄昆院士](https://img.taocdn.com/s3/m/3ace5e310722192e4536f6f5.png)
编者按! ! 黄昆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是我国固体物理学 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不仅对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 对信息产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他投身于国家教育事业, 从事于普通物理、 固体物理和半 导体物理等的教学工作,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科技栋梁之才" 黄昆先生与 《 物理》 有着深厚的缘分, 他在 《 物理》 上发表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令 《 物理》 增色; 黄先生也曾多次表示 《 物理》 是他晚年以来唯一坚持阅读的期 刊, 足见黄先生对 《 物理》 的喜爱" #$$% 年 & 月 ’ 日, 黄昆先生不幸逝世, 我刊特组织这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 深切悼念和深深的哀思" 伟人已逝, 但先生的精神与风范长存"
一代宗师, 科学泰斗— — —黄昆院士
士 ( ()+% 年) "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对固体物 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他从理论上预 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 / 射线漫散射, 以后被称 为 “ 黄散射” " 这个理论在 #$ 世纪 ’$ 年代获实验证 实, “ 黄散射” 已发展成为一种能直接研究固体中微 观缺陷的有效手段" 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 以 “黄 0 里斯因子” 而著称于世" 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 学位移、 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 “ 黄方程” 和 由此引伸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 即后来称为 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 他在 ()%( 年完成了与 ()%*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玻恩一起合著的 《 晶格动力 学理论》 一书, 成为当代固体物理学界人尽皆知的 科学巨著" %$ 多年来被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者推 崇备至, 奉若 “ 圣经” 一般, 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 典性科学专著" ! ! 黄昆院士 ()() 年 ) 月出生于北京, ()*( 年毕 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 —()*# 年任西南联合大 学物理系助教" ()*# —()** 年任西南联合大学研究 生, 师从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吴大猷教授" ()*% 年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 师从固体物理学 大师、 ()&&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莫特爵士" ()*+ 年获英国哲学博士学位" ()*& —()*+ 年在英国爱丁 堡大学玻恩教授 ( ()%*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研 究组作短期访问研究" ()*+ —()%( 年在英国利物浦 大学理论物理系任 ,-, 博士后研究员, ()%( —()&&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 年被选为中国科 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 —()+. 年任中国科学院 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 年起任名誉所长" ()+& — ())( 年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他先后被选为瑞典 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 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追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
![追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https://img.taocdn.com/s3/m/ad430e9819e8b8f67d1cb93c.png)
追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作者:高雅丽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18期“意志純洁、公正不阿的判断,珍惜国家科研经费,极端谦虚、学风纯正、律己极严,生活上特别容易满足,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
”这是朱邦芬对黄昆的评价。
日前,在第22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作了题为《一个大写的人和中国半导体物理及固体物理的奠基人——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的报告,回忆了黄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点点滴滴。
“黄昆经常说,基础研究也要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你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值。
”朱邦芬回忆道。
每经手一笔较大的科研经费,黄昆都如履薄冰、睡不踏实,生怕浪费了人民辛辛苦苦省下来的血汗钱。
他坚决反对抱着“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态度,大手大脚浪费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
“黄昆先生这辈子就申请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6年他带领半导体所理论组十几个人,申请了3年共6万元的经费。
他特别珍惜国家的钱,但花自己的钱却不太在乎。
”朱邦芬说。
报告会上,朱邦芬说,黄昆考虑问题总是从全局利益和合理的布局出发,不为本单位、本部门谋取利益。
因此,和他关系越密切的人,往往“吃亏”越大。
黄昆评价一个人时,从不以这个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为依据;相反,他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要求更严格。
据朱邦芬回忆,黄昆担任评委时,不管是评奖还是评经费,毫无门户意识,也不为本单位、小团体争什么利益。
黄昆很少给人写推荐信,一旦要写他都亲自动笔,所写意见实事求是,吝于夸大之辞。
黄昆审稿及审查研究生论文十分认真,同时也会不客气地写上自己的批评意见。
有一位研究生在博士论文中,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吹得过高。
黄昆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是学风问题,并提醒他的导师注意此类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朱邦芬说:“黄昆先生发表的文章不算多,反对‘灌水’。
他觉得意思不大的著作往往被束之高阁。
他强调,研究工作不能安于修修补补,以数量取胜,而要真正在科学上解决问题。
黄昆
![黄昆](https://img.taocdn.com/s3/m/73c9afd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7.png)
谢谢观看
黄昆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呕心沥血,教诲提携。他严谨的治学风格培育出一批英才,他对祖国的赤 子之情,对事业的赤子之诚,对党的赤诚之心和高尚的情操将继续垂范世人,启迪后学。(彭桓武、戴......
后世纪念
铜像
追思会
2006年12月15日,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合主办的黄昆先生铜像落成仪式在北京大学物理大楼举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出席仪式,并与黄昆的夫 人李爱扶女士、长子黄志勤先生等一起为铜像揭幕。
黄昆和学生详细分析了Ⅲ-Ⅴ族化合物的量子阱和超晶格的空穴带的电子状态,发展了一种适用于超晶格结 构的简单有效的计算方法,从而对量子阱和超晶格结构中空穴子带的性质、价带杂化和外加电场等对量子阱和超 晶格中激子吸收的影响做了理论计算。他和学生系统研究了超晶格中的长波光学振动模式,指出流行的连续介电 模型的结果是不对的,基于他在1951年提出的偶极振子晶格模型,他们提出了一个能描述迄今了解的实验事实的 理论模型,得到了在一维和二维的量子系统中纵向光学振动和横向光学振动的类体模的正确描述。他们的这项工 作对理解半导体超晶格的光学性质、光散射效应、电子和格波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亲属成员
父亲黄徵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贺延祉也是银行职员。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人物评价
黄昆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德 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多纳(M.Cardona)评]
黄昆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人之一。黄昆先生一贯强调德才兼备,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呕心沥血,教诲提携,以 极大精力投入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光荣事业,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个人在学术上 的成就,堪称中国科学界的典范。黄昆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些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还有在科学研究上不 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还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事业的赤 子之诚,对党的赤诚之心和高尚的情操将垂范世人,启迪后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秦国刚院士评)
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 事迹材料
![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 事迹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dae8b5c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a.png)
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事迹材料2022年,在世界物理年里,中国物理学界痛失栋梁。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于7月6日与世长辞。
黄昆走了,科学界扼腕,但同时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相当茫然:黄昆是谁?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却是陌生人。
“这就是我国的现实——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科技成果,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胡亚东说。
一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胡亚东坦承,不仅是黄昆,几乎所有科学家,特别是搞基础领域研究的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公众对基础科学的陌生?被经济效益淹没了的基础科学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不仅远离公众,而且远离日益喧嚣浮躁的科技界。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胡亚东说,科学技术必须经过多次转换才能变为生产力,可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科学技术直接等同于生产力。
“这导致很多地方对科技工作者的考核,往往就看其完成了多少论文,这些论文又产生了多少经济利益。
”很多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根本没有明显的经济效果。
再加上基础科学领域本身离老百姓生活比较遥远,科学家一般又都专注于研究领域,潜心工作,极少跟公众打交道,“最终导致这些领域的科学家更加远离公众视野”。
事实上,不仅公众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领域了解不够,就是科学研究部门对基础科学研究也退避三舍。
为了获得研究资金的支持,很多地方对科技工作者的考核,不仅看其完成了多少论文,这些论文又产生了多少经济利益,而且直接为研究者设定了应该获得的项目经费金额,拿不到经费就低聘扣奖金。
科研机构变身为生产企业,谁还敢做见不到经济效益的基础科学研究?科研工作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拉关系,跑项目,谁还有时间搞基础科学研究?跟着“老板”和领导的意图走,你就能拿到钱;坚持独立的科学观点,你就要受到冷落,谁还敢“实事求是”地搞基础科学研究?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 。 13 9 2年 秋 至 1 3 9 6年 夏 , 昆 就 读 于 通 州 黄
来 潞 河 中 学 , 于 13 并 9 7年 通 过 潞 河 中 学 向 燕 京 获 得 燕 京 大 学 学 士 学 位 后 , 到 西 南 联 大 担 任 大 学 的 保 送 考 试 , 入 燕 京 大 学 物 理 系 学 习。 进 潞 河 中 学 和 燕 京 大 学 都 是 美 国 人 在 中 国 办 的
和 薛 定 锷 量 子 力 学 理
论 的 等 价 性 ” 就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完 成 的。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后 , 国 的三 所 著 名 大 学 : 华 、 大 、 开 迁 中 清 北 南 至 云 南 昆 明 , 成 国 立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 当 时 西 组 南 联 大 物 理 系 规 模 虽 然 不 算 大 ,但 是 人 才 济
制 , 杂 质 或 缺 陷 引 起 的 漫 散 射 , 来 被 称 为 即 后
考 取 了 理 论 物 理 研 究 生 , 师 是 著 名 物 理 学 家 导 吴 大 猷 (曾 任 台 湾 中 央 研 究 院 院 长 ) 杨 振 宁 和 。 张 守 廉 分 别 师 从 王 竹 溪 和 周 培 源 。 们 有 段 时 他 间 同 住 一屋 。 无论 在 回寝 室 的路 上 , 是 在茶 还 馆 里 , 们 都 喜 欢 讨 论 问题 , 论 最 多 的 当然 他 讨 是 物理 问题 。 一 次 他 们 辩 论 量 子 力学 中测 量 有
助 教 。 如 同 鱼 儿 游 入 浩瀚 的 海 洋 , 昆在 这里 黄
如 饥 似 渴地 吮 吸着 物理 知 识 的精 华 。 不 但 听 他
了许 多 物理 系 高年 级 以及 研 究生 课 程 , 选 修 还
中国科学院 院士 , 清华 大学物理 系教授
收 稿 日期 :0 5年 7月 2 日 20 5
教 会 学 校 。 虽 然 教 育
上 存在 许 多 缺 陷 , 然
而 求 真 务 实 和 相 对 开 放 的 环 境 熏 陶 了 年 轻 时 代 的 黄 昆 ,使 他 养 成 了凡 事 独 立 思 考 , 不 盲 目 随 从 的 习 惯 。 量
子 力 学 , 门 在 2 世 这 0
新 的耦 合 模 式 现 已成 为 理 解 电磁 波 与 固体 、 等
黄 昆认 为 , 中 国培 养 一支 科 技 队伍 的 重 要 性 在
离 子体 相 互 作 用 的一 个 基 本概 念 。 在 理 论 处 他
远 远 超 过 个 人 在 学 术 上 的 成 就 , 而 , 管 普 因 尽 理 声子 极 化 激 元时 , 入 一 组 唯 象 方 程 来 描 述 引 通 物 理 是 大 学 物 理 系 学 生 的 入 门 基 础 课 , 昆 黄 极 性 晶体 中光 学 位 移 、 观 电场 与 电极 化 三 者 宏 还 是 一 遍 又 一 遍 地 认 真 备 课 , 虞 福 春 、 圣 和 褚 的 关 系 。 这 就 是 著 名 的 “ 方 程 ”。 黄 麟 等 一 起 , 选 授 课 内 容 , 究 教 学 方 法 , 新 精 讲 革 作 为 多 声 子 跃 迁 理 论 的 开 创 者 , 昆 与 李 黄 了 普 通 物 理 的 教 学 。 黄 昆 认 为 , 能 把 讲 授 限 不 爱 扶 在 1 51年 合 著 的 文 章 至 今 仍 每 年 被 引 用 9
l 4 年 8 月 , 到 英 国 布 列斯 托 95
固 体 物 理 学 家 都 通 过 学 习 这 本 专 著 而 了解 了
晶格 动 力 学 这 个领 域 。
( r t 1 大 学 做 了 莫 特 ( F Mo t B io ) s N. . t ) 的 研 究 生 。 莫 特 是 l7 9 7年 诺 贝 尔
维普资讯
黄 昆 中 国 固 体 物 理 和 半 导 体 物 理 的 奠 基 人
朱 邦 芬
( 华 大 学 北 京 10 8 ) 清 0 0 4
关 键词 固 体 物 理 , 导 体 物理 , 基 , 昆 半 奠 黄
黄 昆 先 生 是 世 界 著 名 的 物 理 学 家 和 杰
光 吸 收 与 无 辐 射 跃 迁 理 论 ” 这 篇 著 名 论 文 中
提 出 了 在 晶 格 弛 豫 基 础 上 的 多 声 子 光 跃 迁 与 无 辐射 跃 迁 理 论 。 这 个理 论 被 称 为 “ 一 斯 黄 里
1 5 年 黄 昆在 北 京 大 学 物理 系 办公 室 91
1 51年 底 , 黄 昆 抱 着 投 身 于 新 中 国 建 设 9 理 论 ”, 固 体 中 杂 质 缺 陷 上 的 束 缚 电 子 跃 迁 是 事 业 的 满 腔 热 忱 , 到 了祖 国 。 为 了 给 祖 国 建 回 理 论 的 奠 基 石 。另 一 项 开 创 性 的 贡 献 是 黄 昆 提
物 理 问题 的 习惯 , 直 保 持 到 晚年 。 认 为 , 理 出发 ,撰 写 一本 关 于 晶格 动 力 学 的 专著 , 一 他 讨 并 论 最 能 启 发 人 们 的 思考 , 术 空 气 沉 闷 只 能使 学 思 维 窒 息 。 年 逾 古 稀 的 黄 昆依 然 思维 敏 捷 , 善 已 写 若 干 章 节 。 但 是 战 后 他 忙 于 他 事 , 年 事 且
是 我 国 固 体 物 理 和 半 导 体 物 理 学 科 的 一 位 开 创 者 ,培 养 了 一 大 批 中 国物理 学 家和 半导 体 技 术 专 家。
黄 昆 于 1 9年 诞 生 在 北 京 , 籍 浙 江 嘉 91 祖
济 , 国物 理 学 界 和 数 学 界 许 多 学 术造 诣 颇 深 中 的 知 名 教 授 都 在 这 里 执 教 。1 4 9 1年 秋 , 昆 在 黄
物 理 奖 获 得 者 , 当 时 已是 国 际 上 在
著 名 的 固体 物 理 学 家 。他 对 许 多物
理 问题 , 很 深 的 洞 察 力 , 于 透 有 善 过 错 综 复 杂 的 表 面 现 象 而 把 握 本 质 。莫 特 倾 向于 用 简 单 的物理 模 型 方 法 解 决 问 题 而 不 主 张 借 助 繁 杂 的 数 学 推 导 , 对 黄 昆 的 学 术 风 格 这
“ 银 稀 固 溶 体 的 溶 解 热 和 电 阻 率 ”、“ 核 金 轻 的 束 缚 能 ”三 篇 论 文 。 这 些 研 究 , 别 是 前 两 特 项 工 作 ,对 后 来 科 学 的 发 展 都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其 中 第 一 篇 论 文 提 出 了 一 种 新 的 散 射 机
人 又 都 从 床 上 跳 起 来 , 上 蜡 烛 阅 读 海 森 堡 的 点
体 原 子 运 动 的 系 统理 论 的 开创 者 。 早 在 第 二 他
《 子 理 论 的 物 理 原 理 》 黄 昆 喜 欢 与 人 讨 论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就 计 划 从 量 子 力 学 最 一 般 原 量 。
纪 3 年 代 还 属 于 问 0
世 不 久 的 学 科 ,是 黄
昆 在 大 学 时 代 通 过 自
学 而 掌 握 的 。 他 的 大 学毕 业论文 “ 森 堡 海
奋 、 谨 、 于 律 己和 严 严 诲 人 不 倦 而 著 称 。 长 他 期 从 事 物 理 教 学 工作 ,
黄 昆 院 士
的 意 义 , 战从 茶 馆 开 始 , 伸 到 整 个 傍 晚 , 论 延 直 至熄 灯 后 躺 在床 上 他 们 仍 在 继 续 辩 论 。 终 三 最
“ 散 射 ”。 黄
l4 9 7年 5月 , 黄 昆 去 爱 丁 堡 大 学 玻 恩 教 授 ( . r ) 短 期 工 作 。 物 理 大 师 、 贝 尔 M Bo n 处 诺 奖 获 得 者 玻 恩 是 量 子 力 学 创 始 人 之 一 , 是 晶 也
的 形 成 起 了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 使 他
“ 免 了在 数 学 公 式 里绕 圈 子 的这 避 黄 昆 与 夫人 李 爱扶
种 弯 路 , 且 懂 得 重 视 实 验 与理 论 并
维普资讯
14 9 8年 初 ,黄 昆 应 英 国 利 物 浦 大 学 理 论
了多 门数 学 系 课 程 , 群 论 、 省 身 的微 分 几 如 陈
维普资讯
口 黄 昆— — 中 国 固体 物 理 和 半 导体 物理 的奠 基 人
何 等 等 。 当 时学 术 讨 论 风 气 盛 行 , 昆又 从 小 黄
的 联 系 ”。 两 年 的 研 究 生 学 习 期 间 , 昆 在 莫 在 黄
出 的 教 育 家 , 格 动 力 晶
学 的奠 基 人 和 权 威 ,
“ 化 激 元 ”概 念 的 最 极
早 阐 述 者 。 昆 的名 字 黄
是与多声子跃迁理论 、 x光 漫 散 射理 论 、 格 晶 振 动长波唯象方程、 半
导 体 超 晶 格 光 学 声 子 模 型联 系在 一 起 的。 他 致 力 于 凝 聚 态 物 理 的 科 学 研 究 和 教 育 , 勤 以
设 事 业 i- 急 需 的 科 技 人 才 , 昆 不 惜 中 断 自 g - ̄ 黄
出 了 晶 体 中 的 电磁 波 与 晶 格 振 动 的 格 波 会 互
己 已进 行 多 年 并 卓 有成 就 的研 究 工 作 , 到 北 来
相 耦 合 , 成 声 子 极 化 激 元 。 黄 昆 引 入 的 这 种 形 大 ,全 身 心地 投 入 到普 通 物理 学 的 教 学 工 作 。
一
昆成 功 的背 后 , 直 有 一 位 来 自异 国 的 贤 内助 一
的 默 默 奉 献 。 在 这 三 年 多 时 间 里 , 昆 除 潜 心 黄
撰 写 《 格 动 力 学 》外 , 学 术 上 还 有 两 项 开 晶 在
拓 性 的 贡 献 。 是 , 昆 和 李 爱 扶 在 “ 中 心 的 一 黄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