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6b6e9a25c52cc58ad6be0f.png)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下面,随小桔一起轻松愉快去了解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受益匪浅!目录: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1. 地下水的来源2. 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3. 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4. 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二、地下水及其分类1. 基本概念2. 地下水分类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1. 基本概念2. 含水层类型划分3. 上层滞水和潜水4. 层间水(承压水)5. 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一、地下水的来源1. 渗入水2. 沉积水3. 再生水4. 初生水5. 有机成因水|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1. 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2. 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比例裂隙率Kr: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熔岩率K:溶洞的体积Vk与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3.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方体排列紧密,孔隙度大;四面体排列,松散,孔隙度大;颗粒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大;分选差,颗粒大小悬殊,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间,孔隙度降低;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孔隙度大粘性土的结构和次生孔隙:带电粘粒--聚合--结构孔隙--孔隙度增大--次生孔隙(虫洞、根孔、干裂缝)发育--孔隙度增大。
孔隙的特点4. 岩石中的各种裂隙1-分选良好,排列酥松的砂;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3-分选不良的,排列紧密的砂;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黏土;6-经过压缩的黏土;7-具有裂隙的岩石;8-具有溶的可溶岩|三、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1. 气态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储存在地下的水;2. 固态水:指岩石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力水。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34209d4d15abe23482f4dca.png)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一、地下水及其分类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包括土层)的空隙(包括空隙、裂隙和空洞等)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的分布极其广泛,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地下水常为农业灌溉,城乡人民生活及工矿企业用水提供良好的水源。
因此,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
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必须具有一定的岩性和构造条件。
空隙多而大的岩层能使水流通过(渗透系数大于0.001m/d),称为透水层。
贮存有地下水的透水岩层,称为含水层。
空隙少而小的致密岩层是相对的不透水岩层(渗透系数小于0.001m/d),称为隔水层。
地下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组合更是错综复杂,因此,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角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种单一的因素或某种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硬度分类、按地下水起源分类等;另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分类。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不论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均可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空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类型和若干特征见表4-5。
表4-5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二、包气带水位于潜水面以上未被水饱和的岩土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如图4-2所示。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入、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需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既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土壤水主要消耗于蒸发和蒸腾,水分的变化相当剧烈,主要受大气条件的控制。
当土壤层透水性不好,气候又潮湿多雨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易形成沼泽,称沼泽水。
当地下水面埋藏不深,毛细管可达到地表时,由于地表水分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于土壤表层,则形成土壤盐渍化,从而危害农作物生长。
第5章 地下水
![第5章 地下水](https://img.taocdn.com/s3/m/02c412b0c77da26925c5b016.png)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3. 承压水的补给与排泄 承压水的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潜水; 承压水的排泄方式有:向潜水排泄、泉的排泄及向地表 水排泄。 4. 承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良好的城市供水水源; (2)基坑突涌; (3)排水比较困难,井深,范围广,水量大。
运动多属于非层流运动。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可以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三类;按照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 水三类。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5.2.1 包气带水 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 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 性存在的水。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 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 大意义,对工程建筑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承压斜地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承压含水层在同一区域内均可在不同深度有着若干层 同时存在的情况,它们之间的水头高度与地形和构造二者 有关。 当地形和构造一致时称为正地
形。下部含水层压力高,若有裂隙
穿透上下含水层,下部含水层的水 通过裂隙补给上部含水层。如山东
济南的承压斜地,地下水通过近20m厚的第四系覆盖层出
水下施工。若潜水对施工有危害,宜用排水、降低水位、隔离(包括冻结法
等)等措施处理。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5.2.3 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埋藏并充满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中的地下水,是一种有压重力水。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 承压水的形成 最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有向斜构造盆地和单斜构 造。 承压盆地 此类承压水的水 位受到气候及地形的 控制,往往有较好的 径流条件。
地下水
![地下水](https://img.taocdn.com/s3/m/695d2b80d4d8d15abe234e65.png)
地下水定义: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经土壤渗入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影响环境的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地基土中的水能降低土的承载力;基坑涌水不利于工程施工;地下水常常是滑坡、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些地下水还腐蚀建筑材料。
第一节地下水概述1.地下水: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以及结晶水和结构水。
重力水(自由水):不受静电引力影响,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可传递静水压力,能产生浮托力、孔隙水压力,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动水压力,具有溶解能力。
2.含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饱水、透水并能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土层。
含水层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岩土层中有较大(指能透水)的空隙;含水层要为隔水层所限,以便地下水汇集不至流失;含水层要有充分的补给来源。
3.隔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不透水或透水相对微弱的岩土层。
它可以是含水甚至饱水(如粘土),也可以是不含水的(如致密的岩石)。
4.滞水层:弱透水层。
5.岩土的水理性质:指岩土与水接触时,控制水分储存和运移的性质。
(1)容水度:岩土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2)持水度: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后,保持在土中水的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这部分滞留土中的水为结合水和毛细水。
(3)给水度:在重力作用下排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4)透水性:岩土允许重力水渗透的能力。
用渗透系数表示。
(5)达西定律:地下水线性渗透的基本规律。
Q=kiA; v=ki第二节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按含水介质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面以下、稳定地下水面以上为包气带。
稳定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1.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f75a60815fbfc77da269b1fe.png)
0.6~10℃/100m之间。
地下水的温度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很
大影响。水温增高,化学反应速度和溶解度
也增高。
过冷水
<0℃
如:水温增高10℃时,冷 水
0~20℃
水分子的扩散速度约
低温热水
20~ 40℃
增加20%,化学反应 热 水 中温热水
40~ 60℃
速度增加2~3倍。
中高温热水
第一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温度、颜色、透明度、 嗅、味、相对密度、导电性及放射性等。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 其存在的环境条件。
一、地下水的温度 二、地下水的颜色 三、地下水的透明度 四、地下水的嗅(气味) 五、地下水的味(味道) 六、地下水的比重
一、地下水的温度 水温变化范围可达100℃以上。在寒带和多年
无 有少量 有较多, 半透明状
有大量,似乳状
60cm水深 >30cm水深
<30cm水深 水深很小 也看不见
四、地下水的嗅(气味)
地下水的气味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气体成分和有
机物质。一般地下水是无嗅的。
“气味”的强弱 与温度有关,
含气体 或有机质
鉴别气味时,
一般将水加热 至40℃时,
H2S 含低铁Fe2+
的风化溶滤。此外:废水、污水的渗入,动物排泄物 和动物尸体腐烂是Cl- 的有机来源之一。
一般在居民点、工业区及其附近,地下水中Cl-含
放射性取决于其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地下 水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都具有放射性,但其 含量一般极微,循环于放射性矿床的地下水
其放射性相应增强。
第二节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60多种) (一)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 (二)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成分 (三)地下水中的胶体成分 (四)地下水中的有机质及细菌成分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4361b0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9.png)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被土壤、岩石等孔隙、裂隙和含水层储存的水。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下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1. 按水文地质条件分类(1) 单层地下水:指存在于单一的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属于非循环性地下水,在地层中运移缓慢,水质相对较稳定。
(2) 多层地下水:指存在于多层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属于循环性地下水,在地层之间交流迁移,水质可能受到不同地层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3) 洼地地下水:指存在于坑洼低洼地带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通常由于地表径流、降雨渗漏等原因集聚在低洼地带,分布范围狭窄。
2. 按水文地质类型分类(1) 流水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孔隙或裂隙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的含水层中有比较稳定的水流运动,水质相对较稳定。
(2) 胀缩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的含水层是宏观上连续的,但微观上存在明显的胀缩、透水性差等特点,因此水质易受到地层影响。
(3) 含油、含气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含油、含气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通常含有天然气、石油等成分,水质较差。
3. 按水质分为(1) 淡水:指含盐量低于1000mg/L的地下水,水质最好、最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
(2) 轻度咸水:指含盐量在1000-3000mg/L之间的地下水,水质较淡水略劣,但经处理后亦可作为用水。
(3) 中度、重度咸水:指含盐量分别在3000-10000mg/L和10000mg/L 以上的地下水,水质差,难以直接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综上所述,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十分多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按照其特征和水质等因素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024 一级造价工程师《工程计量(土建)》考点速记手册
![2024 一级造价工程师《工程计量(土建)》考点速记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cf57b8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2.png)
第一章 2024一级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建)》考点速记手册工程地质第一节 岩体的特征(3)土的分类①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图1.1.1 土的分类与土粒粒径褶曲构造的轴部,是岩层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
【考点】裂隙发育。
【考点】地震的震级与烈度(重要)1.地震震源(1)震源:产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
(2(3【小结】地震波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表示。
10mm→lg10000=4(4级) 100mm→lg100000=5(5级)一般情况下,到小依次分布。
(1)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的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均应根据其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2.当房屋高度接近或等于本表的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合适的抗震等级。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1.流砂(1【考点】地下工程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2(1)支撑与衬砌第一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②钢筋混凝土基础断面9个细部小构造重点掌握】(5(6(71237度抗震设防时,底部1/3楼层②8度抗震设防时,底部1/2楼层③96500mm【考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考点】路基形式板 楼 梁 无(2)挖方路基挖方路基分为土质挖方路基和石质挖方路基。
第一节建筑结构材料【考点】常用的建筑钢材【适用性必会、对比记忆】第一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考点】基坑(基槽)支护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②浇筑混凝土前.现场环境温度高于35℃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
浆;⑤柱、墙模板内的混凝土浇筑时,当无可靠措施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其自由倾落高度应符合如下规定,当不能满足时,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a.粗骨料料径大于25mm时,不宜超过3m;(1(2以上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较好。
【考点】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桥梁承载结构的施工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支架现浇法、预制安装法、悬臂施工法、转体施的作用是隔水。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b8bf1daf90f76c661371a82.png)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三个亚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上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建筑工程有一定影响。
二、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
潜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存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潜水分布。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
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
潜水的排泄,可直接流入地表水体。
一般在河谷的中上游,河流下切较深,使潜水直接流入河流。
在干旱地区潜水也靠蒸发排泄。
在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潜水则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三、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由于地下水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因而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特别是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压力愈大,人工开凿后能自流到地表。
因为有隔水顶板存在,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
承压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有密切关系。
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都可形成承压水。
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大致有两种:一为向斜构或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另一为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四、裂隙水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叫裂隙水。
这种水运动复杂,水量变化较大,这与裂隙发育及成因有密切关系。
裂隙水按基岩裂隙成因分类有:( 1 )风化裂隙水分布在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多数为层状裂隙水,由于风化裂隙彼此相连通,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相互连通的水体,水平方向透水性均匀,垂直方向随深度而减弱,多属潜水,有时也存在上层滞水。
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
![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56050145f0e7cd184253671.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试行)前言为了加强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
于此同时,还先后出版了:平原地区、丘陵山区、滨海地区、岩溶地区、黄土地区、干旱地区、冻土地区等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试行)。
这对开展和推动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l978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经验交流会议上,又制订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基本要求”、“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图件验收工作基本要求”。
1978年以后,又陆续制订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遥感技术基本要求”、“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试验工作基本要求”及“水文地质钻探工程质量基本要求”等有关规定。
这些规定,除“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已于1979年出版外,其它虽均早已颁发试行,但至今尚来正式出版。
为了便于查用,现将这些有关的技术规定汇集成册,作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的补充,正式出版。
目前,全国虽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但仍有一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普查工作,到一九八五年才能全部完成,不少省、市、自治区,目前正忙于编制图件、报告。
还有一部分五十至六十年代完成的图件和报告,因为时已久,也有必要按新的规定在近几年内尽快重新编制图件、报告。
此外,广阔的青藏高原、部分沙漠地区和高山森林覆盖区,约将近三百万千方公里面积,至今大部分尚未进行普查工作。
这些地区,由于工作条件比较困难,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完成。
根据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进一步开展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汇总出版以上各项技术规定,对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统一技术要求和保征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中,有些规定可能还不很成熟或不够完善,有待通过生产实践修正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2年3月第一部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要求一、总则1、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是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全部成果的集中表现,是农田基本建设、工业部局、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各种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探的设计依据。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897172b02768e9951e738f7.png)
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以及结晶水和 结构水。其中毛细水和重力水对地下水的工程特性有很 大的作用。
2. 毛细水
受毛细作用控制的地下水称为毛细水
对于土体来说,毛细水上升的快慢及高度决定于 土颗粒的大小。
• 土颗粒愈细,毛细水上升高度愈大,上升速度 愈慢。
不一致。 • 渗透性常常显示各向异性。
五、岩溶水
1.定义: 赋存和运移于可溶岩的溶隙溶洞(洞穴、管道、
暗河)中的地下水叫岩溶水。
2.分类(埋藏条件):
(1)岩溶上层滞水: (2)岩溶潜水: (3)岩溶承压水:
3.特征:
岩溶水的分布主要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
六、泉
1. 定义:泉是地下水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主要
2. 特征:
(1)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 (2)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 (3)不易受污染 (4)承压水的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 有密切关系。
3.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称为自流盆地
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4. 补给:
大气降水 地面水体 潜水
5. 排泄方式
• 承压含水层在地形适宜处露出地表时,可 以泉或溢流的形式排向地表或地面水体;
上海康乐路十二层大楼,采用箱基,开 挖深度为5.5m,采用钢板桩外加井点降水, 抽水6天后,各沉降沉测点的沉降量如表所 示。
降水与地面沉降 表5-5
离降水井点距(m) 3 5 10 20 31 41
地面沉降量(mm) 10 4.5 2.5 2 1 0
降水期间,距基坑6~10m处旧民房有裂 缝。在上海地区井点降水的影响范围一般 为84m。
• 某些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基础产生腐蚀。
第三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ae8abd576eeaeaad1f3301e.png)
• 即山口砂砾带,中间砂砾粘土交替带,边缘粘性土带.
(2)在铅直方向上的规律
由于洪流的季节反复性堆积,使洪积扇在纵向剖 面上呈相互叠置的倾斜沉积层。洪积扇的上游铅 直剖面上是以粗碎屑为主的厚层组合;下游铅直 剖面上是粗粒与细粒的互层,其中粗粒物质往往 愈来愈细而尖灭。
(3)在成分上的规律
• 洪流碎屑物质,一般搬运距离较近,所以 常常是磨圆度和分选性都较差,在纵向上 随着物质搬运距离愈来愈远,其磨圆度和 分选性就愈来愈好。当为冲积扇时,由于 长期水流作用,故磨圆度及分选性较洪积 物好。洪积扇中的水流经常集中的某些部 位,也会出现分选性良好的粗粒碎屑透镜 体或带状体。
(三)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绘制方法:
等水压线图绘制的方法与潜水等水位线 图相同。制作时,将各钻孔及地下水的 天然露头(泉)的承压水标高,标于一定 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然后以内插法求出 各等间距的等水压线,即得等水压线图 (图3-15)。
承压水的等水压线图:分析承压水的形 成条件,掌握承压水的补给、径流、排 泄的情况,如确定地下水流向、水力坡 度、各含水层及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含水层厚度及透水性的变化等,同时对 于工程建筑及供水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潜水面在图上的表示:剖面图,等水位线图
(1)水文地质剖面图 剖面线方向,包含水 位,含水层岩性、厚度、隔水层位置,以及它 们的变化等。如图3—9。潜水面可以是倾斜曲 线、水平线或上拱半椭圆曲线。
(2)潜水等水位线图(等高线图),图3-10
(3)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用途(1、2、3、4、5、6、7)
图3-9 甘肃古浪保和附近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三、承压水
承压水是充满在 两隔水层或弱透 水层之间含水层 中的地下水。 当这种含水层中 未被水充满时, 其性质与潜水相 似,称为无压层 间水。
第二节地下水类型
![第二节地下水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0f61243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0.png)
第二节地下水类型一、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地下水与地表上其他水体相比较,无论从形成、平面分布与垂向结构上讲,还是从水的理化性状、力学性质上看,均显得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这种多样性和变化复杂性,是地下水类型划分的基础;而地下水的分类,又是揭示地下水内在的差异性,充分认识和把握地下水的特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存有多种,并可以根据相同的分类目的、相同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标准,可以区分为多种类型体系。
例如按地下水的起源和构成,可以区分为渗透到水、凝结水、埋水、原生水和跳离水等;按地下水的力学性质可以分成融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例如按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相同,又存有多种分类。
但从地理水文学角度来说,特别注重如下的分类:(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融合水(分后经久耐用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分后上层滞水与扩散重力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二)按岩土的储水空隙的差异分类在上述两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便可得到如表5-2所示的组合类型,如孔隙潜水、承压裂隙水等等。
(一)包气濶濑的特征与包气带的类型贮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包括吸湿水、薄膜水、毛细水、汽态水、过路的重力渗入水以及上层滞水。
1.包气濶濑的主要特征与饱和带中的地下水相比较,包气濶濑具备如下特征:其一包气带含水率和剖面原产最难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尤其就是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多雨季节,雨水大量黄土,包气拎含水率明显减少;旱情月分后,土壤冷却猛烈,包气拎含水量快速增加,以致包气濶濑呈现出猛烈的季节性变化。
其二包气拎在空间上的变化,主要彰显在横向剖面上的差异,通常规律就是愈将近表层,含水率的变化愈小,逐渐向下层,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而有规律。
其三包气带含水率变化还与岩土层本身结构,岩土颗粒的机械共同组成有关,因为颗粒共同组成相同,使岩土的孔隙大小和孔隙度出现差异,从而引致了含水量的不同。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dd81e7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2.png)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空隙、土壤孔隙和裂隙中的水。
它在地球上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资源。
地下水的类型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孔隙水孔隙水是存在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其主要特点包括:分布广泛:松散沉积物在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如河流冲积平原、滨海平原、山间盆地等,使得孔隙水的分布较为广泛。
含水层均匀:由于沉积物颗粒较为均匀,孔隙水的含水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相对均匀。
水量丰富:在孔隙发育良好、厚度较大的地区,孔隙水的水量较为丰富。
水质较好:一般来说,孔隙水的水质较好,受到的污染相对较少。
但是,孔隙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其含水层的渗透性相对较弱,地下水的流动速度较慢。
二、裂隙水裂隙水是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根据裂隙的成因,可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风化裂隙水:分布在风化壳中,通常深度不大。
其特点是分布不均匀,富水性较差。
成岩裂隙水:与岩石的成岩过程有关,水量较小。
构造裂隙水:是裂隙水中最为重要的类型,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裂隙发育而成。
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通常沿着断裂带或裂隙密集带分布,水量较大,且往往具有良好的导水性。
裂隙水的总体特点是分布不均匀、水力联系较差,但在裂隙发育密集的地区,可能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三、岩溶水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是指赋存和运移于可溶岩的溶隙、溶洞中的地下水。
岩溶水的特点十分显著: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岩溶发育的地区,地下水可能在某些部位形成巨大的溶洞和地下河,而在其他部位则几乎无水。
水量丰富:在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地下水资源往往极为丰富。
水质优良:一般具有良好的水质,但容易受到污染。
动态变化大:由于岩溶通道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岩溶水的水位和流量变化较大,且变化迅速。
此外,岩溶水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如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四、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2022年一级造价师《土建计量》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一级造价师《土建计量》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d47d3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0.png)
2022年一级造价师《土建计量》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称为()。
A.碎石土B.砂土C.黏性土D.粉土【答案】A【解析】碎石土是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
【考点来源】第一章第一节一、岩体的结构2.受气象水文要素影响,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的地下水是()。
A.潜水B.自流盆地的水C.岩溶承压水D.自流斜地的水【答案】A【解析】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
【考点来源】第一章第二节一、地下水的类型3.对于深层的淤泥及淤泥质土,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理方式是()。
A.挖除B.水泥灌浆加固C.振冲置换D.预制桩或灌注桩【解析】C【答案】对不满足承载力的软弱土层,如淤泥及淤泥质土,浅层的挖除,深层的可以采用振冲等方法用砂、沙砾、碎石或块石等置换。
【考点来源】第一章第三节一、特殊地基4.为了防止坚硬整体围岩开挖后表面风化,喷混凝土护壁的厚度一般为()。
A.1~3cmB.3~5cmC.5~7cmD.7~9cm【答案】B【解析】对于坚硬的整体围岩,岩块强度高,整体性好,在地下工程开挖后自身稳定性好,基本上不存在支护问题。
这种情况下喷混凝土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围岩表面风化,消除开挖后表面的凹凸不平及防止个别岩块掉落,其喷层厚度一般为3~5cm。
【考点来源】第一章第三节四、围岩稳定7.下列装配式建筑中,适用于软弱地基,经济环保的是()。
A.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B.预制装配整体结构建筑C.装配式钢结构建筑D.装配式木结构建筑【解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适用于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可以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
具有自重轻、基础造价低、安装容易、施工快、施工污染环境少、抗震性能好、可回收利用、经济环保等特点,适用于软弱地基。
第五章 不同地貌区的地下水
![第五章 不同地貌区的地下水](https://img.taocdn.com/s3/m/a611c2ebf705cc17552709d1.png)
山西黄土地区实景照片
右上黄土杖地 左下黄土塬、梁 右下黄土塬上
Company Logo
黄 土 下 伏 砾 石 层
黄 土 覆 盖 于 上 新 世 红 土
3.2 黄土高原的地下水特征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杖地
溶滤作用 低 HCO3
中 SO4
浓缩作用 高 Cl
Company Logo
成分与类型
3.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特征—动态与均衡
山区 平原
扇顶
扇缘(前)
动态
变幅 大 缺水区
小
Logo
均衡
整体、统一的均衡区
第五章 不同地貌区地下水的 分布特征
地貌:是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是内、 外营力地质作用在地表的综合反映。
地貌按其自然形态可分为高原、山地、 丘陵、平原、盆地等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河谷平原区的地下水 山前倾斜平原区的地下水 黄土地区、沙漠地区等地区的地下水 山前丘陵区的地下水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 地下热水的形成和开发
第一节 河谷平原区的地下水
一、河流的地质作用与冲积层
(一)河流的地质作用 (二)河流冲积层 1. 河流上游 流速大,以下蚀为主,冲积物以粗 大的卵砾石为主,规模不大。 2. 河流中游 以侧向侵蚀为主,形成河漫滩、阶 地,具有二元结构。 3. 河流下游 通常是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地带,形 成冲积平原。
二、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
• 整个冲积平原依次可分为近山带、中部过渡带和 滨海带;
• 由近山带向滨海带方向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浅,含 水层颗粒逐渐由粗变细,单井出水量逐渐变小, 水的矿化度逐渐增高。
第二节 山前倾斜平原区的地下水
轻型井点概述
![轻型井点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d92eb40804d2b160b4ec0df.png)
L
1
B
1
B’
H
1-1剖面图
H1 H2 基坑断 面 H3 S a1 a2 h H5
井点
H4
S’ H
Hi—标高
1-1剖面图
1.366K (2 H S ) S Q lg R lg x0
Q—井点系统总涌水量(m3/d)
H1
R
X0
H3 a1 a2 S’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S—降水深度(m) R—影响半径(m) X0—基坑假想半径(m)
第二章施工排水第一节概述一地下水的危害1不便施工2降低承载力3易坍塌二地下水的分类上层滞水潜水三排除方式1明沟排水2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第二节明沟排水一系统地下水排水沟集水井泵排水沟
第二章 施工排水
第一节 概述
一、地下水的危害
1、不便施工 2、降低承载力 3、易坍塌
二、地下水的分类
上层滞水 潜水
层间水
(1)井点管
(2)总管
(3)弯联管
2.抽水设备
(1)真空泵
真空罐 地下水 气水分离器 真空泵 气
水泵(电机)
排出水
(2)射流泵
总管进水
喷 射 器
泵 水 箱
(三)计算
四种井:潜水完整井,潜水非完 整井,承压完整井,承压非完整 井。 1.潜水完整井
H2 S H4 H5 h H1 H3 a1 a2 S’
2.布置:分层降水 3.计算第二层时,以上一层降完水位为基准
二、喷射井点 概述:利用轻型井点的设备,在每根井点管中安装一个射流器, 利用其射流作用将地下水抽至地面。 (一)适用范围:K=0.1-2m/d,降深8-20m (二)工作原理 高压工作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下水类型一、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地下水与地表上其他水体相比较,无论从形成、平面分布与垂向结构上讲,还是从水的理化性状、力学性质上看,均显得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这种多样性和变化复杂性,是地下水类型划分的基础;而地下水的分类,又是揭示地下水内在的差异性,充分认识和把握地下水的特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并可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不同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标准,可以区分为多种类型体系。
如按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可区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和脱出水等;按地下水的力学性质可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如按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不同,又有多种分类。
但从地理水文学角度来说,特别重视如下的分类:(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2.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二)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2.裂隙水3.岩溶水在上述两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便可得到如表5-2所示的组合类型,如孔隙潜水、承压裂隙水等等。
二、包气带水(一)包气带水的特征与包气带的类型贮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包括吸湿水、薄膜水、毛细水、汽态水、过路的重力渗入水以及上层滞水。
1.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与饱和带中的地下水相比较,包气带水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包气带含水率和剖面分布最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尤其是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多雨季节,雨水大量入渗,包气带含水率显著增加;干旱月分,土壤蒸发强烈,包气带含水量迅速减少,致使包气带水呈现强烈的季节性变化。
其二包气带在空间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垂直剖面上的差异,一般规律是愈近表层,含水率的变化愈大,逐渐向下层,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而有规律。
其三包气带含水率变化还与岩土层本身结构,岩土颗粒的机械组成有关,因为颗粒组成不同,使得岩土的孔隙大小和孔隙度发生差异,从而导致了含水量的不同。
2.包气带的类型通常,根据包气带厚度的不同,将包气带区分为厚型、薄型与过渡型等3种类型。
1)厚型包气带比较厚,即使在地下水自由水面较高的雨季,带内毛管上升高度亦不能到达地表,整个包气带可以进一步区分出土壤水带、中间过渡带以及毛管上升带等3个亚带,其中土壤水带从地表到主要植物根系分布下限,通常只有几十厘米的厚度。
除水汽与结合水外,水分主要以悬着水形式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所以又称为悬着水带。
其主要特点受外界气象因素的影响大,与外界水分交换最为强烈,所以含水量变化大。
当土壤孔隙中毛细悬着水达到最大含量时,称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
入渗的水一旦超过田间持水量,土体无法再保持超量的水分,于是在重力作用下沿非毛细空隙向下渗漏。
中间过渡带处于悬着水带与毛管上升带之间。
其本身并不直接与外界进行交换,而是一个水分蓄存及传送带。
它的厚度变化比较大,主要取决整个包气带的厚度,如包气带本身很薄,中间带往往就不复存在。
本带的特点是水分含量不仅沿深变化小,而且在时程上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水分运行缓慢,故又名含水量稳定带。
毛管上升带位于潜水面以上,并以毛管上升高度为限,具体厚度视颗粒的组成而定。
颗粒细、毛管上升高度大,本带就厚,反之则薄。
在天然状态下,毛管上升带厚度一般在1—2米左右。
毛管上升带内的水分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其含水率具有自下而上逐渐减小的特点,由饱和含水率逐步过渡到与中间过渡带下端相衔接的含水量。
对于干旱的土层,则以最大分子持水量为下限。
而且对于给定的岩土层,这种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薄型薄型的包气带其厚度往往不到1米,有的只有几十厘米,包气带内只有毛细上升带的存在,没有中间过渡带,强烈变化亦不明显。
因而毛细上升水可以直接到达地表,在这种情况下,毛细管就象无数的小吸管,源源不断地将地下水吸至地表,所以地下潜水蒸发迅速。
反之由于包气带薄,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亦短,雨后地下潜水面上升快。
因而薄型包气带之下的潜水季节变化强烈。
3)过渡型过渡型包气带之厚度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并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雨季,地下水面上升,包气带变薄,只存在毛细上升带;到了旱季,地下水面下降,整个包气带又可区分出3个亚带。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地下包气带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二)包气带的水分交换与动态包气带中的水分,不仅垂向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时程上亦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和外界发生水分交换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内部水分的再分配和内排水过程而发生的。
这种变化的结果还会影响到后继降水的径流形成过程。
造成包气带水分增长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上界面得到降水与地表水的补给;二是通过下界面来自饱和水带的补给。
在给定的条件下,包气带水分的增长及运动受控于土壤水分势梯度,以及土壤的水分传导特性。
一般情况下,由于下界面的交换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因此上界面的交换是造成包气带水分增长的主要方面。
据观测,在干旱地区,透水性较差的土壤,一次降水形成的下渗锋面一般均在10厘米以内,在个别长历时低强度的降水情况下(降水量达40—80毫米),其锋面可下深至60—80厘米。
包气带中水分的消退亦是在它的上、下界面上进行的。
其中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是造成上层水分消退的主导因素,内排水则是水分通过下界面的主要消退方式。
两相比较,与增长过程一样,水分消退过程主要是通过上界面进行的。
其消退量可采用三段模式进行计算:式中,θi为土壤实际含水量;θf为田间持水量;θa为最大分子持水量;E为实际蒸发量;Ep为蒸发能力,k为系数;c为常数。
包气带中水分增长、消退及各有关参数的定量关系,可借助于水量平衡原理来表达,即在某一给定时段(Δt)内包气带内水分变化量ΔW可用下式表达:ΔW=I-E-Rss-Fd (5-4)式中,I为时段内地面入渗水量;E为蒸发量;Rss为土壤中侧向净流出量;Fd为深层下渗量。
计算单位均以毫米表示。
降雨期间由于E=0,则ΔW=I-Rss-Fd,ΔW为正值,是包气带水分增长期。
在无雨期,I=0,则ΔW=-E-Rss-Fd,ΔW为负值,是水分消退期。
式(5-4)中的时段地面入渗量I,可由包气带上界面以上,大气系统水量平衡方程求出。
I=P-In-Rs-ΔSd (5-5)式中,P为时段降水量;In为植物截流量;Rs为地表径流量;ΔSd为填洼水量。
如In及ΔSd可忽略不计,则有I=P-Rs,并代入式(5-4)则:ΔW=P-Rs-E-Rs s-Fd (5-6)上式即为大气-土壤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它是表达产流量与各参数关系的基本方程。
三、潜水(一)潜水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表征潜水特性的参数有:潜水位(h)是指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高程(米);潜水埋深(T)是指潜水面距地表的铅直距离(米);含水层厚度(H)指潜水面至隔水底板的距离(米);潜水流水力坡度:是指潜水面上任意两点的水位差与该两点的渗透距离之比。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自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形成潜水流。
如遇大面积的不透水底板呈下凹状态,潜水面坡度近于零,潜水几乎静止不动,可形成潜水湖.潜水与承压水相比较,呈现以下两大基本特点:第一,由于潜水面上没有稳定的隔水层,潜水面通过包气带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潜水面上任一点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所以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而且一般情况下,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第二,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与地表水及大气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深受外界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动态变化比较大,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丰水季节潜水补给充足,贮量增加,潜水面上升,厚度增大,埋深变浅,水质冲淡,矿化度降低;枯水季节,补给量减少,潜水位下降,埋深加大,水中含盐量浓度增大,矿化度提高。
(二)潜水面形状及其表示方法1.潜水面的形状它是潜水外在的表征,它一方面反映外界因素对潜水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反映潜水本身的流向,水力坡度以及含水层厚度等一系列特性。
潜水面虽然是一个自由水面,但由于受到埋藏地区的地形、岩性等因素的制约,可以呈现倾斜、抛物线形和水平等多种形状。
总体上说,潜水自补给区向排泄区汇集的过程中,其潜水面随地形条件变化,上下起伏,形成向排泄区斜倾的曲面,但曲面的坡度比地面起伏要平缓得多。
此外含水层的岩性、厚度、隔水层底板的形状以及人工抽水等均会影响到潜水面的形状.一般规律是若岩性颗粒变粗,则含水层透水性增强,潜水面坡度趋向平缓,当含水层沿潜水流向增厚,潜水面坡度也变缓,反之则变陡。
如隔水底板向下凹陷,潜水汇集可形成前述之潜水湖,此时潜水面基本上呈水平状;在人工大规模抽水的条件下,一旦潜水补给速度低于抽水速度,潜水位逐步下降可使潜水面形成一个以抽水井为中心的漏斗状曲面。
2.潜水面表示方法一般采用如下两种:一是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即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代表性剖面线,再将剖面线上各点的有关资料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图上,并将岩性相同的地层和各点的同一时期的潜水位相连,就可得潜水面的形状。
另一种是以平面图的形式表示,即绘制等水位线图。
绘制方法类似于绘制地形图。
它先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而后按一定的水位间隔,将某一时间潜水位相同的各点联成等水位线。
为了全面了解潜水面的变化特点和规律,通常在同一地区应分别绘制出高水位期和低水位期两种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确定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水位线,并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的流向;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沿水流方向取任意两点的水位差,除以两点间投影在平面上的直线距离,即可得出水力坡度。
此外在等水位线图上还可查取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推断含水层的岩性与厚度变化,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关系,以及研究和布设引水、排水工程的位置等。
(三)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补关系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靠近江河、湖(库)等地表水体的地区,地下潜水常以潜水流的形式向这些水体汇集,成为地表径流的重要补给水源。
特别在枯水季节,降水稀少,许多河流全赖地下潜水的补给,以至河川径流过程,成为地下潜水的出流过程。
但在洪水期,江河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时,潜水流的水力坡度形成倒比降,于是河水向两岸松散沉积物中渗透,补给地下潜水。
汛期一过,江河水位低落,贮存在河床两岸的地下水,重又回归河流。
上述现象称为地表径流的河岸调节,此种调节过程往往经历整个汛期,并具有周期性规律,通常距离河流愈近,潜水位的变幅愈大,河岸调节作用愈明显。
在平原地区,这种调节作用影响的范围可向两岸延伸1—2公里。
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这种相互补给和排泄关系,称为水力联系。
一般可将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关系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具有周期性水力联系这种类型在大中型河流的中下游冲积、淤积平原上比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