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之海门文化

合集下载

海门古镇老街景点介绍

海门古镇老街景点介绍

海门古镇老街景点介绍
海门,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市最北部的沿海区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这里既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风光,也有“海晏河清”、“万商云集”的人文景观。

海门老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海门地方特色。

自汉代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海盐之乡”、“丝都”。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元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通海五里”,即现在的海门市海
门街道。

明末清初以后,在“通海五里”一带逐渐形成了以“通州”为中心的一条老街。

这条老街全长约1公里左右,分为东西两段:东端是从旧城出发的古盐河码头;西端是从新河出发的古城墙。

这条老街也因此而得名。

走进这条老街,就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不时可以看见几个石墩、石墩上刻着一个个清晰的历史印记。

石墩、石墩上刻着一个个清晰的历史印记:海门第一座私塾“东林书院”;民国时期海门最大规模、最早的盐行――“盐业公所”;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最早一家纺织厂――“华兴纱厂”;等等。

—— 1 —1 —。

江苏海门地域文化..

江苏海门地域文化..

报丧
• 海门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
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 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 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 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 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 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同时,到庙里 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庙”。
建房
• 50年代以前,凡有人建造新房,先请阴阳先生相风水,选择房
址,房子的东南角,称"青龙角",不好砌房子。凡建造新房,亲 朋好友都不请自来送礼,并帮助干活,礼品为酒、肉、糕 点、对联、镜框等,叫做"送搀高头人情",女儿、女婿要加 送鞭炮。当新屋框架建成,上梁合龙门时,要放爆竹,木匠师 傅骑跨正梁上,往下向人群里抛馒头和糕点,称为"抛梁馒头 "、"抛梁糕"表示发财的意思,围观者高兴地争抢。新屋横 梁上贴"安梁大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太公在此, 百无禁忌"等红纸条。当上梁的木匠师傅敲完最后一只钉 时,叫主人出来用围腰接斧头(借音"接富")。在上梁这天 或新屋落成以后,主家要宴请各亲友,以示谢意.通东地区,上 梁那天还有人上门说"利市"。60年代以后,"相风水"等迷信 色彩逐步淡化,但礼物越来越重。
• 海宁寺如星捧之月,巍巍然崛起于荒滩江滨。相
拥“快活林山庄”,毗邻江海风情园、滨江国际 新城区、沿江渔村、“东洲府”别墅群。来到这 里,除能亲身感受佛教文化外,还可以尽情领略 江风海韵带给的自然天籁,从亲近山水回归自然 中,拾取一份属于自身心灵的澄净。
张謇纪念馆
• 纪念馆位于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原址是建于民国时

海门话翻译

海门话翻译

海门话翻译摘要:1.海门话简介2.海门话的起源与历史3.海门话的特点与分类4.海门话与普通话的对比5.海门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正文:海门话,又称海门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及周边地区。

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语言,海门话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1.海门话的起源与历史海门话起源于古代吴语,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期,海门地区便已有居民。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海门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

在明清两代,由于江淮地区的盐业繁荣,海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海门话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2.海门话的特点与分类海门话具有吴语的一般特点,如声母、韵母、声调丰富,语音、语法结构复杂。

同时,海门话还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声母中有一些独特的发音,如“ng”声母等。

在词汇方面,海门话保留了大量古代吴语的词汇,同时也受到了普通话、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

3.海门话与普通话的对比尽管海门话与普通话都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但两者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以语音为例,海门话有6 个声调,而普通话有4 个声调。

在词汇方面,海门话中有许多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词汇。

在语法方面,海门话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例如动词的时态、语态等表现形式比普通话更加丰富。

4.海门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海门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海门话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海门话的传承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大对海门话的保护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海门话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域特色的方言,对于研究古代吴语、汉语族语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

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千年间,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

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

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

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

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

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中国文化区之吴越文化

中国文化区之吴越文化

吴越包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以及吴越两 国融合各个历史阶段在该区域内存在发展的文 化。 吴指江苏,越指浙江。两地文化分称为吴文 化与越文化,合称吴越文化。吴越地处长江以 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以有时吴越文化亦 称江南文化。
文化形式
建筑文化 民俗文化 艺术文化 诗文文化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园林建筑
文 化 中 才 国 子
佳 人
华北文 化区
华 中 文 化 区
华南文化区
吴 越 文 化 区
吴越文化
范围: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 长江三角洲是吴越文化的核心。 苏州状元、绍兴师爷。
????
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
楚曰金陵, 秦称茂陵, 吴名建业, 晋改建康, 刘宋号白门,唐更白下, 元称集庆, 明谓南京。
(1875—1907)
只身东海挟春雷。 肯使江山付劫灰。 救时应仗出群才。 须把乾坤力挽回。
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7年9月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十年面壁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898-1976
原藉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淮安
钱学森(浙江杭州) 科学家 钱伟长(江苏无锡) 钱三强(浙江湖州) 钱 穆(江苏无锡)历史学家 钱钟书(江苏无锡)文学家 钱其琛(江苏嘉定) 钱正英(浙江嘉兴)
(孙权时曾名石头城)
三国吴
229——280 317——420
东 晋 宋 齐 梁 陈
唐 明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南
420——589
937—— 975 1368——1421 1853——1864 1912——1949
古称钱唐,汉改钱塘,隋置杭州 第一次作国都:唐末五代吴越国
(创立者钱镠)
第二次作国都:南宋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化,各地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但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着光彩照人的表现——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吴越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包括了吴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还吸收了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婉约风情”。

这种风情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吴越地区的历史发展。

婉约风情落实到各自的表现中,如婉转悠扬的古琴声,舞蹈中女性柔美的姿态,以及诗词中宛转动人的语言等。

吴越文化还包括了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如东吴邵丘之战纪念日、越王盐铁城文化节、闽南历届名士联谊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变,吴越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们开始关注并挖掘吴越文化的价值,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吴越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弘扬。

例如,建立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吴越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

此外,吴越文化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更多地展示和应用。

诸如京剧《越城春秋》、李斯特的《婉约曲》等皆是吴越文化元素的代表。

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1、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2、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3、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悬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扩展资料: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美篇

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美篇

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美篇一、引言在中国的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吴越文化是浙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浙江省各地开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了解和体验吴越文化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对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探讨,全面、详细、完整地介绍这一活动的美妙之处。

二、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背景2.1 吴越文化的概述吴越文化是指浙江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吴越王国的历史、吴越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吴越文化的价值观念等。

吴越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底蕴,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2.2 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吴越文化的途径。

通过参与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亲自接触到吴越文化的实物展示、传统艺术表演等,深入了解吴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规划3.1 活动的组织者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局和相关文化机构共同组织。

他们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2 活动的内容安排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包括吴越文化展览、吴越文化讲座、吴越文化表演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参与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吴越文化的方方面面。

3.3 活动的参与者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游客、研究者等各个群体。

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增加对吴越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进而提高对吴越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亮点和特色4.1 吴越文化展览的精彩呈现吴越文化展览是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通过展示吴越文化的实物和图片等,生动地再现了吴越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参与者可以通过观看展览,了解吴越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4.2 吴越文化讲座的深入解读吴越文化讲座是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个亮点。

专家学者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吴越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吴越文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吴越文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吴越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吴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吴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特色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对吴越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化交流。

二、教学内容1. 吴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吴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 吴越文化的特色表现形式。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吴越地区的地图和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吴越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吴越文化的欲望。

步骤二:讲解吴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 吴越文化的起源:吴越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吴越两个部落的合并,而吴越两个部落的彼此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吴越文化。

2. 吴越文化的发展:吴越文化在吴越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特色,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建筑艺术、服饰等方面的表现。

步骤三:介绍吴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儒家思想与吴越文化:吴越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家庭观念和孝道,尊重传统价值观,强调孝敬父母和亲情的重要性。

2. 民间信仰与吴越文化:吴越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包括拜神祭祀、信仰先祖、宗教信仰等,这些信仰贯穿于吴越民众的生活和文化中。

步骤四:概述吴越文化的特色表现形式1. 吴越文化的语言:吴越方言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体现了吴越地区的地域特色。

2. 吴越文化的建筑艺术:吴越地区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吴越建筑风格,如南京夫子庙、杭州西湖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吴越文化的民间艺术:吴越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吴越丝绸、剪纸、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吴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式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吴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特色表现形式。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吴越文化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对吴越文化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报告、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对吴越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丁家钟Ξ3 贺云翱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

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

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

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海门的风俗

海门的风俗

海门,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这里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首先,我们要谈谈海门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海门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欢庆新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此外,海门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祭祖、赛龙舟、吃粽子、赏月等,这些活动不仅富有地方特色,更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除了传统节日,海门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

比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寓意着喜庆和幸福。

此外,在海门的一些地方,还有“打春”的习俗,即立春这一天,人们用红纸剪出鸡的形象,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凶。

在海门,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海门地处江海平原,盛产各种海鲜和农作物。

因此,海门的饮食以鲜美、清淡、营养丰富为特点。

在海门,你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如清蒸鲈鱼、红烧鳗鱼、炒芦笋等。

同时,海门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如糯米糕、油条等,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在海门,你还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门的剪纸、糖画、刺绣等民间艺术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海门的一些传统节日和庙会上,你还可以看到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表演。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海门人民的才艺和智慧,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海门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区。

这里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民间习俗,又有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如果你想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风情,一定不要错过海门这座美丽的城市。

从历史文献中挖掘文化元素——以“海门八景”助力地方旅游为例

从历史文献中挖掘文化元素——以“海门八景”助力地方旅游为例

撰文/王展羽从历史文献中挖掘文化元素—— 以“海门八景”助力地方旅游为例现有台州地方历史文献中存有多个版本的“海门八景”诗,这些八景诗是不同时期海门历史风貌的集中体现。

考证不同版本的“海门八景”,从而挖掘地方典型历史文化元素,可以进一步丰富海门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八景”诗作为历代文人咏诵家乡风景的一种文化习惯,在明清时期尤为显著。

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考证“海门八景”来挖掘“海门八景”中的文化元素,对于椒江历史文化以及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海门八景”说《海门镇志稿》载:“文人好事,有以清修霁雪与金沙夜月、牛头烟雨、印山远眺、椒江晚渡、翠环双峰、潮音归鸟、海月朝霞为海门八景。

”“海门八景”为历代文人所诵。

邱韵舫所作《咏椒江八景》中,描述的八景为印山望月、金沙落雁、环翠瀑布、飞阁悬钟、太和矗塔、椒浦归帆、东峦观日、鼠屿揽秀。

明代陈逵在《椒川八景》中所提及的八景为黄石寻仙、古城吊古、东山秋月、西谷春云、九盘夕照、玉岘晨钟、椒岩早渡、梅浦归帆。

明代秦文《海门八景》诗又将海门八景归纳为峰顶望潮、岳头观稼、严街赏月、沙渚宾旸、海口渔帆、江滨商舶、金鳌辇路、铁雉辕门。

邱韵舫先生后有题《咏椒江新八景诗》,将陵园吊烈、太和矗塔、东峦观日、印山望月、牛颈通车、金沙落雁、鼠屿揽胜、椒浦归帆列为新八景。

故加之这四首诗词中所提到的八景,共有五种说法。

太和矗塔之景海门八景一说在方志中仅《海门镇志稿》中有所提及,而其作者项士元为近现代人,邱韵舫也同为近现代人。

项士元在纂《海门镇志稿时》时将其定性,故“海门八景”一说最早见于明代,成形于近代。

笔者按时间顺序将五种版本的“海门八景”列举并大致分析。

明弘治六年进士秦文最早提出“海门八景”说。

其所提及的八景之一“峰顶望潮”,从标题看可得出两个信息,一是位于江边,二是位于山顶,旧时海门以翠环山、白枫山、金鳌山最为有名,故“峰顶望潮”可能为三山之一。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吴越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深受吴越地区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建筑、音乐等多个角度探讨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能够全面、详细、深入地介绍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历史背景吴越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就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越两地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吴越文化。

3. 艺术表现3.1 绘画吴越绘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

其特点是婉约秀丽、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

著名画家顾恺之、张大千等都是吴越绘画的代表人物。

3.2 文学吴越地区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派诗歌,以其豪放洒脱、形象生动而闻名于世。

著名诗人杨万里、陆游等都是吴越文学的重要代表。

3.3 戏曲吴越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其中以越剧和评弹最为著名。

越剧以唱为主,讲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评弹则以弹唱结合为主,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4. 建筑风格4.1 园林建筑吴越地区的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注重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

其特点是布局精致、造型别致,并充分利用水池、假山等元素来增加景观效果。

4.2 民居建筑吴越地区的民居建筑以吴越民居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结构合理、装饰精美。

传统的吴越民居通常有庭院和厅堂,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连贯性和通透感。

5. 音乐艺术5.1 吴越音乐吴越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旋律、优美的曲调而闻名于世。

其特点是柔和婉转、细腻动人,能够表达出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效果。

5.2 吴侬软语吴侬软语是吴越地区特有的方言,也被称为上海话。

它以柔和细腻的语调和独特的发音方式而闻名,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6. 传承与发展吴越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吴越文化(中国江浙地区文化)

吴越文化(中国江浙地区文化)

吴越文化(中国江浙地区文化)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是先秦时期百越的一支[1]。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

吴越文化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吴王阖闾[hé lǘ]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晋室南渡(即永嘉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短期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在保留了较多当地土著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较多的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南宋和明朝吴越人开始赶超中原及北方,成为官场主流;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

人文历史吴越文化,是无法分开的。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吴越本属一家人,几千年来,彼此生活在同一区域之内,没有地理上的隔阂,大家使用同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彼此相同,而且同属一个民系,血统相同,当然难分彼此了。

惟一例外,就是在政治上经常会分分合合,只是如此而已。

当然,由于几千年来的政治纷争,每每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如西晋灭亡,北方士族与难民之南下;北宋灭亡,也有类似情形),这时候,会带来某些“外来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等,交互融会的结果,文化内涵将更为丰富,或许可以称之为混合文化,实际上就是“江南文化”。

吴越文化资料

吴越文化资料

吴越文化简介吴越文化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地方文化,源自吴越两国,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

历史沿革吴越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两国分别处于今江苏、浙江地区,两国交界处的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吴越文化的雏形。

随着吴越两国的发展壮大,吴越文化逐渐扩展并影响周边地区。

文化特色1. 语言文字吴越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词汇和发音方式。

古代吴越地区也有自己的文字体系,略有当时的巴金文。

2. 建筑艺术吴越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多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注重自然与建筑的融合,体现出“林园水库”的布局风格。

3. 饮食文化吴越地区以水乡为主,鱼米之乡,因而饮食文化以水产为主,尤其擅长烹饪鲜美的江鲜菜肴,如东坡肉、西湖醋鱼等。

4. 服饰传统吴越文化地区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致、优雅,服装多以丝绸、棉麻等为主要面料,色彩丰富,刺绣工艺独具匠心。

5. 文学艺术吴越文化独有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歌颂家乡风土人情,曲调悠扬动人。

6. 宗教信仰吴越文化地区多样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

影响与传承吴越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对南方园林建筑、南方饮食文化、南方文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结语吴越文化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地方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丰富的内涵,为中华文明的多样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让吴越文化的璀璨光芒永远闪耀。

以上是对吴越文化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传统提供帮助。

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文化传承

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文化传承

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文化传承吴越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地域范围,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吴越地区在古代历史上曾被许多王朝统治过,如吴、越、越南、宋等,这些王朝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讨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其文化传承。

一、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1.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指发源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的文化及其相关的艺术、思想、传说等等。

这个文化区域开始于战国时期,流传到现代。

吴越文化有代表性的为吴越之战,贝聿铭的“三坊七巷”规划——南街村文化复兴计划,以及许多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

2. 吴文化吴文化是指发源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等地的文化体系。

它是吴越文化形成后期的演化,主要表现在吴语、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3. 越文化越文化是指发源于越南一带的文化体系,其文化遗产包括诸多民族音乐、织锦、武术、越南传统舞蹈等。

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非常广泛,包括江浙一带、福建一带等地。

二、文化传承1. 传统节日吴越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如吴越美食节、鱼米之乡节、千人龙灯舞、扬州蟹文化节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代表着地域文化,也是吴越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2. 传统音乐吴越地区的传统音乐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一些民族音乐如“江南丝竹”、越剧、嘉兴音乐等等,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3. 文化教育吴越地区也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例如传统戏曲学校、传统书法学校、美术学院等等,这些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有才艺的艺术家,而且也在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

三、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承在新时代下,文化传承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例如,吴越地区现在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向年轻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也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

例如,各种传统文化展览、音乐会、文化论坛等等,都为年轻人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海门风俗

海门风俗

又到立夏,昨日,在东洲市场上看到,购买鸡蛋、鸭蛋的市民排起了小长队。

吃蛋是立夏时节的传统项目,除此以外,立夏这一天,海门人还有许多其他习俗,例如去外婆家过节,吃缸爿饼,做“蛋袋”,称体重,斗蛋等等。

通东一些地方为了保佑孩子不受“落水鬼”加害,还会把鸡蛋烤至爆裂扔进房前屋后的沟河内。

立夏吃蛋的风俗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是蛋的形状如心,大家认为吃了水煮蛋以后可以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也有人认为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剥了蛋壳的水煮蛋滑溜溜的,吃下肚将来皮肤也会光滑不生痱子。

立夏日的一大早,人们就忙着煮蛋,待到煮熟,将蛋放入冷水浸泡片刻,到剥壳时就不会粘皮。

这一天同样赶早起床还有集镇上做缸爿饼的师傅,通东一带的许多师傅早上2点钟就起床和面,一个个大饼叠得像小山一样高。

这一天,人们普遍都要排队买缸爿饼吃,民间传说吃了之后就不怕日晒。

小孩子们特别喜欢立夏,他们不仅可以去外婆家,而且可以得到大人们为他们编织的“蛋袋”。

蛋袋用五彩的绳子编织而成,鸡蛋放入后,挂在小孩子胸前,往往会令他们爱不释手。

孩子们还把鸡蛋带到学校,玩起斗蛋比赛。

蛋分两端,尖的那里为头,圆的部分是尾。

斗蛋时,蛋头对蛋头,蛋尾碰蛋尾。

孩子们相互斗蛋,破壳的认输,胜出者继续寻找下一个对手。

一个班上总会有几个孩子带了鹅蛋,无人能将他们的蛋头击破。

最是精彩鹅蛋和鹅蛋相斗,围观的人就里三层外三层,都想争睹谁是蛋王。

破裂后的蛋可以吃掉,立夏这一天,教室里的簸箕里都是鸡蛋壳。

孩子们是这样来嬉戏的,而大人吃起蛋来就没有那么多的花样了。

称重是海门人过立夏的另一种习俗,也叫“秤人”,相传称体重也会带来福气,会得到保佑。

立夏前后,麦粒成熟饱满却尚未转黄,收获后碾成粉末做成青绿色的麦蚕,吃起来清甜爽口,有清火的功效,吃麦蚕也成为海门人立夏时节的一种习惯。

至于将烤鸡蛋扔进河里辟邪的习俗,如今已经渐渐被淘汰了,但一些年长的通东人还记得。

民间习俗其实都是人们祈求平安、美好生活的一种形式,因为有了它们,立夏变得富有历史厚重感,并飘散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吴越文化寻访活动方案策划

吴越文化寻访活动方案策划

吴越文化寻访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分析吴越文化是中国南方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楚地吴地为主,受到吴越两国文化的影响。

吴越文化独特丰富,体现在建筑、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广吴越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我们计划组织一次吴越文化寻访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升吴越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吴越文化的魅力。

2. 推动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年轻一代对吴越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增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共融。

三、活动内容与方案1. 主题确定考虑到吴越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我们将以“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展示吴越文化的魅力。

2. 活动形式(1)线上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吴越文化的历史、文学、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包括线上讲座、展览、文化演出等。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可以覆盖更广的受众群体。

(2)线下活动组织参观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吴越文化研究者、文化爱好者等参加。

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吴越文化遗址、吴越博物馆、吴越文化艺术展览等,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吴越文化的魅力并与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3. 活动策划(1)活动时间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我们将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活动,方便工作日无法腾出时间参加的人群。

(2)活动地点活动地点可以选择吴越文化发源地,如苏州、杭州等地,或者选择有着深厚吴越文化积淀的城市,如湖州、绍兴等。

同时,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形式,让更多人能感受到吴越文化的魅力。

(3)活动流程a. 开幕式:由主办方负责举办开幕式,介绍活动的背景、目标和意义,邀请重要嘉宾发表演讲,拉开活动序幕。

b. 演讲交流:邀请吴越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演讲,介绍吴越文化的发展历史、特点和传承现状,同时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

c. 参观展览:组织参观吴越文化的遗址、博物馆、艺术展览等,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镇
• 千年古镇余东 • 张謇故里常乐 • 家纺之都三星
守望古城—
千年古镇余东
余东镇在海门的东北部,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古城。 很早以前余东那里是一片汪洋,后来海中涨起了一条沙洲,叫做余中沙,唐朝初年余 中沙两侧,又逐渐形成了新沙,人们把这东西两侧的新沙称为余西和余东。余西和金沙相 连,余东向东又涨起五里墩、包场等地。 余东初成,沼泽遍地,芦苇连绵,人迹罕至,是唐代官府流放犯人的场所。 唐玄宗时(公元722年)开始将余东一带辟为盐场。后黄巢起义,黄河流域大批扶老携 幼、举家南迁的难民,其中一部分选择了这块未开垦的土地,从事渔盐业,可兼搞些农业。 唐大历年间(763-766年),遣黜陟使李承实到余东地区视察,提倡围垦筑堤,设灶煮 盐。以后,余东一带移民增多,逐渐成为产盐区。人们把李承实在此设盐煮灶的地方称为 李灶。并传有八仙中的吕洞宾与铁拐李在此帮助设灶烧盐的神话而称为吕灶或李灶。"余 东,在北宋时还称过吕灶、李灶港"。(《南通地区成陆过程初探》) 余东,从古至今,人们还一直称它为"凤城"。除民间传说有凤凰落过余东城外,还因 整个余东的地形,貌似如生的凤凰。 传说在太空凌霄殿上有一只凤凰,久居天空感到寂寞,有一回趁看守神童打磕睡的时 候偷偷地逃出南天门,飞降凡间。它来到海门,见余东是个好地方,就安居在那里。由于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因此人们又把余东称为"凤城"。
叠石桥传奇— 家纺之都三星

海门三星镇,1949年属民治、震蒙、善同、桃源4个乡,1957年合并设三星乡,1958年改公社, 1983年改乡,1993年设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10公里。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 浒通河及公路过境。辖新镇、麟西、全胜、心齐、金桥、同乐、永和、安定、太阳、中和、监民、 民乐、叠石、震蒙、福委会。以盛产薄荷、黄麻、竹桃、葡萄著称。镇村工业有机械、电子、五金、建材、服装 、针织等行业。刺绣最为有名。西部叠石桥自然镇建有大型绣品市场。全国著名金石书画家王个籍 出生于此。 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位于被誉为“华夏绣品第一镇”的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三星镇的家纺业在 全国独树一帜:家纺产业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7个乡镇,从业人员20多万,经叠石桥国际家纺城集散 的家纺产品畅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和30多个国家、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总成交额超 过135亿元,出口15亿元。据了解,中国床上用品60%出自南通,其中又有60%出自海门叠石桥市场 。由叠石桥家纺城、绣品城、三星工贸园区、物流中心、商贸城五大部分组成。先后投资10亿多元 ,市场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营业性门面房、摊位近7000个,经营品种达200多个系列,产品畅销 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市场交易 额突破100亿元。三星家纺业已成为了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 景最为看好的家纺用品专业批发市场,被国务院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 华夏绣品第一镇



人口迁徙—海门人来自哪里
• 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当初亦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来自常州一带,由 于隔了130多年才与静海县涨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使海门人始终保持了吴文 化的特色。 • 至明初,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江南士民,被惩罚性地强迫迁移到吕四港一 带,他们于常熟白茹港集结,渡江来到吕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白茹抽 丁”。他们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至18世纪初,崇明人陈朝玉 (1688一1761)率妻来到海门,沿江岸垦殖,并带动了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 他们辛勤垦殖,使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其时海门境内一万多人,崇明人近 三千人,以后200年间不断有崇明人迁至海门。 • 至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浙江、广东、上海、 镇江等地工商户和其他人来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几 乎一直延续着。
• •

美食文化
• 海门山羊(民间故事:吕洞宾与海门山 羊) • 香芋 香沙芋芋艿 • 三星河蟹 文蛤 牡蛎 • 四色宝豆 薄荷 小辣椒 • 鱼类(鳗、鲥、刀、银、鲚等)
吕洞宾与海门山羊
很久以前,据说吕洞宾在东布洲(古海门)有块放鹤田,由于仙鹤到沙洲上去争吃 山羊吃的草,百姓叫苦不堪。吕洞宾知道这个事情后,亲自来这里察看地形,把手中 的剑往天地间划了一个圈,划定了羊吃草的范围,从此鹤吃白水荡里的草、鱼虾,再 不到圈内去争食羊吃的草,山羊长得骠肥体壮,百姓喜欢不已。 吕洞宾第二次到放鹤田是因为铁拐李摔伤了另一条腿,吕洞宾就用仙鹤把铁拐李背 到放鹤田来休息、喝酒、吃红烧羊肉。哪知铁拐李吃了红烧羊肉后,顿时元气大增, 原来流浓血的腿也收敛了,铁拐李大喜。吕洞宾说,这就是我请你到这里来的道理。 铁拐李后来把这消息告诉了“八仙”中的其他仙友,大家也都要去尝尝红烧羊肉。 众仙问铁拐李:“此羊出于何地何名山?” 铁拐李说:“此地就在东方大海的门口;此处无山,更无名山。”
吴越文化之海门文化
汉语言文学(2)班 崔婷婷
海门—大海之门
发现海门
作者:曹斌(海门市市委书 记)
《发现海门》序:发现 海门的核心价值
•海门在哪里(江海门户通天下的海门) •海门人又来自哪里(明代探花崔桐专修《嘉靖海门 县志》) •“发现海门”至少有三大核心价值
历史来源—海门在哪里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 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 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 至明朝,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通州市兴 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 清初,江流主泓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 三年(1768),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坍害,海门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 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地海门镇。
海门千年古镇—凤城余东
鸳鸯井 ( 凤 城 )
( 百 井 镇 )
民谣
余东城,好风光,它有四城踞四方; 城里城外各十庙,五山五坊三条港; 四河七桥四池塘,还有青墩双井庄; 亭台楼阁堂会院,凤池福地美名扬。
余东被称为“苏北周庄”
状元的足迹— 张謇故里常乐
状元故里

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江苏 省海门市,曾经诞生过一位清末状元、中国轻工业奠基人——张謇。常乐镇 位于长江金三角新兴城市—江苏省海门市中部,与上海市仅一江之隔。张謇 故里常乐镇总面积60.01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常乐镇三个文明建设同 步发展、先后获得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南通市文明乡镇,海门市三个 文明建设综合先进乡镇等10多项殊荣。常乐镇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 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里。他生于常乐,创业于常乐。他提出的“父实 业、母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育和生产力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后人所敬仰。近年来,状元故里的人们 不仅承袭着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同时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的创业精神,争当苏中崛起排头兵。 走访状元故里,我们在体会状元遗风遍布海门城乡大地的同时,不难领 略到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在海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吕洞宾笑着说:“此地本无名,现在就叫海门吧!此羊也无名,那就叫山羊吧!”从 此这地方就有了“海门”之说,有了“海门山羊”之名。 吕洞宾第三次来到放鹤田,是带着“八仙”来吃海门山羊肉的。那天吕洞宾不仅端出了 红烧羊肉,还端出了提汤羊肉、冷切羊肉、白炖羊肉等等,众仙吃后都精神大振、开心不 已,但也提了一些上口油腻等意见。 吕洞宾第四次来放鹤田,据说是为了进一步点化海门山羊,使其肉质更鲜美,上口不肥 腻,并具有调节阴阳、补脾益肺等功能。吕洞宾还用人们吃剩的羊骨、丢弃的羊角、羊蹄、 羊脑、羊血、羊肝等炼成仙丹云游四方,为天下百姓治病,普救众生。 据说海门山羊引种 到其他地方,其肉质和功效就不如土生土长的海门山羊了,那是被吕洞宾的剑划圈的缘故, 圈内的海门山羊和圈外的海门山羊味道就是不一样。据说吕洞宾划圈的范围即今海门和启 东一带(古代没有启东,都属海门地)。 吕洞宾来过放鹤田四次,以后大家称这块地方为“吕四”。这就是今天吕四镇的来历, 据说吕四镇现在还有放鹤田的古迹。
崇明海门启东的吴文化渊源
• 南通地区的海门、启东与上海市的崇明,由 于其生活方式和语言、民俗等同江南同出一 源,因而历来属于吴地区域。崇启海人都称 自己为沙地人、沙上(浪)人,把自己的文 化称为沙地文化、沙上(浪)文化。启海人 与崇明及江南人可以说是同宗同源。正因为 如此,启海人把沙上人以外的居民统统称为 “江北人”,言外之意,自己是江南人。
海门文化传统

• • • •
• 初期以煮盐为业,经济文化不发达。 明代起文化开始兴盛(祭神乐活动、戏曲活动等),文风渐兴。 清代中叶以后,海门文化受江南吴文化影响而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 明清两代名人: 文史学家:崔桐、周家禄 书画家:程源、张光鉴、李潜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 10位,尤以有“外八怪”之称的丁有煜为代表。 近代涌现出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等。至当代,海门更是人文荟 萃,涌现出中国农工民主党前主席季方,书画家王个簃,文学评论家陈辽、林非, 翻译家、文学家卞之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音乐家龙飞等。 具有海门特色的海门山歌 海门第一个京剧戏班——张洪福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门曾建过越剧团、评弹团、京剧团、杂技团,产生过广 泛影响。 节日:金花节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方言
• 启海方言是吴语方言中的一支,无怪跟上海、苏州、杭州一带的习惯用语,有着许多相似和相 近之处。比如上海方言说“滴粒滚圆”、“碧波澄清”、“花七八腊”,启海方言则说“滴滚 爽圆(特别圆)”、“碧波爽清(水清澈)”、“花离斑烂(颜色杂)”;苏州方言说“眼花 绿花”、“当中横里”、启海方言却说“花绿纠纠(特漂亮,看的人眼也花了)”、“当中夹 里(中间夹东西,也有说别人傻之意,意同“勿清爽”)”;苏沪方言有说“鲜龙活跳”或 “活剥鲜跳”的,而启海方言则说“跌活跌跳(新鲜)”也有说“活鲜剥剥”的。这种方言语 素上的差别,非常的精彩纷呈。 启海方言的构词方式非常的丰富,大多有加重语气的意思,如“一穷而白”的构词,就有“接 一接二”(多)、“进一进二”、笃一笃二(人多)“、轧一轧二(人多,水泄不通)”、 “粘一粘二(特讨厌)”;还有“AxAB”式构词“陌里陌生”(不认识)、“老里老早”(特 别早)、“特里特别”(与众不同)、“莽里莽撞”(莽撞)、“腾里腾空(没有想到,意料 之外)”等词。 另外,启海方言也显得幽默形象,比如在“光头”一词中,偏要加上一个“郎”字,说成“光 郎头”,顿生幽默风趣之味。再如“笔直”一词中间,加上一个“立”字,说成“笔立直”, 意像笔杆一样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