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pdf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练习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区为什么“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与延伸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市县。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纵向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
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
随后又开放内地的一些市县。
※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的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1、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苦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它是A.深圳B.厦门C.汕头D.珠海2、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3、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一一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
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D.经济技术开放区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5.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A.引进外国资金B.引进外国技术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D.发展民族经济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会议的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⑥采用公元纪年;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1.抗美援朝概况(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时间:1950年—1952年底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下册归纳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力是什么?原因:联合国是1945年二战后成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在它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阻力:①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美国的阻挠(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
)2、分析概括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概况及历史意义是什么?背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
3、你从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1)自信的笑、胜利的笑;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3)进一步表明美国的孤立政策失败;4)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4、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赢得世界的尊重;3)亚非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与帮助。
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对中国: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中美、中日建交6、概括中美建交的背景、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背景:从中国来说:①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②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③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从美国来说:①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原因:美国方面:(1)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2)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3)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可增加对付苏联的实力;(4)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的:调动农民的⽣产积极性,促进__农村经济__发展。
2.概况(1)尝试:__1978__年,安徽凤阳__⼩岗村__农民实⾏分⽥包⼲到户,⾃负盈亏。
这种建⽴⽣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
(2)推⼴:__1983__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
(3)深化:农村__乡镇企业__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3.意义:农民有了⽣产__⾃主__权,⽣产积极性提⾼,农村⽣产⼒解放,农业⽣产和农民收⼊有了很⼤提⾼。
易混易错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拥有了⼟地所有权。
(×)提⽰: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体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只拥有使⽤权和经营权,⾃主经营,⾃负盈亏。
【问题思考】中国改⾰开放⾸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是什么?(1)⼈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3)中国农村⼈⼝多,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
(4)为解决温饱问题,⼀些地⽅的农民开始了⾃发改⾰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城市经济体制改⾰1.依据:__1984__年,中共⼗⼆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的决定》,要求加快以__城市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的步伐。
2.内容(1)所有制形式:单⼀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实⾏__政企分开__,扩⼤企业的⽣产经营⾃主权,实⾏__经营责任__制。
(3)分配⽅式:以__按劳__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3.中⼼环节:增强__企业__活⼒。
4.影响:企业有了经营⾃主权,⼤⼤调动了企业、职⼯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
易混易错城市经济体制改⾰的中⼼环节是实⾏政企分开,扩⼤企业的⽣产经营⾃主权,实⾏经营责任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__1964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__1966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__1967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__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__邓稼先__。
(6)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技术(1)1999年11月,__神舟一号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杨利伟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三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翟志刚__实现了太空行走。
易混易错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提示: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__杂交水稻之父__”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__籼型杂交水稻__影响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__粮食短缺__问题的战略措施2.青蒿素(1)发明:20世纪70年代,__屠呦呦__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作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生理学或医学__奖。
【问题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1)原因:国家的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⑵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起合法权利。
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美、中日建交:1、中美建交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3、建交过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4、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全方位外交: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外交策略:(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对外开放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9课对外开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的__深圳__、珠海、汕头和福建的__厦门__设立经济特区。
2.代表:__深圳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3.影响:对引进__外资__、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概况2.格局:形成“__经济特区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__经济开放区__—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易混易错1.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特殊”性在于它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决策权。
(×)提示:经济特区“特殊”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但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2.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属于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开放城市。
(×)提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开发与开放了上海浦东开发区,其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
【问题思考】比较近现代史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同。
项目近代现代前提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下的被迫开放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目的列强为扩大在华市场,进行掠夺的需要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使我国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所,造成我国的贫困落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我国的繁荣和富强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__2001__年12月。
3.意义:为我国参与__经济全球化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归纳总结】1.(2019·黑龙江中考)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 D )A.深圳B.珠海C.汕头D.海南岛2.(2019·辽宁营口中考)有一座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历史】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C.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
识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
徽,并说出它们的含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关链接
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全国人民的支持
启示: 1.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
2.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
……
1.“一国两制”构想出台的历史背景包括( ①历史原因造成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 湾问题的存在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整个 ③不断发展的中国已 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
经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实力
因,三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来
④由于历史原
源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A
2.香港、澳门的回归,其重要意义有( 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步
)
②标志我国在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 ③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B.①②③ D.①③ ④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 A.①②③④ C.①②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 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定义:在__国家统一__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__民族自治区域__和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__自治__权。
2.过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__民族区域自治__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民族区域自治法__》颁布实施。
3.实施:目前,全国已建立__内蒙古自治区_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__西藏自治区__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__民族团结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混易错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有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提示: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各民族发展很__不平衡__,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政策和措施(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__民主__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详细归纳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外交知识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概括古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独立自主和平(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
2、近代外交的特点:屈辱、不平等、不独立(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3、4、回顾建国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识读《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形势图》,概括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国内环境:政治:我国面临的是无尽的屈辱和历代反动政府留下来的许多不平等条约。
经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安定民生,巩固胜利。
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实行军事封锁和禁运。
5、美苏两大巨头对新中国发出的交友信息都是什么态度呢?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政权,并与我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友好、接纳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始终没有放弃对逃亡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之承认,它拒绝承认、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以及阻挠新中国取代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地位。
敌视、拒绝6、新中国初期我国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善: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性,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影响):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它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答案

第 4 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要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之初,工业依然落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3.时间:()—()年。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交通运输成就: ①宝成、鹰厦等 30 余条铁路建成; ②川藏、青 藏、新藏( ) 相继通车; ③ ( ) 长江大 桥建成。
7. 结果: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 ( )完成。
8.意义:我国开始改变 ( )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 )年 9月,第一届() 大会在北京召开。
2. 内容:5. 实施的中心:以 ( 先后施工 1万多个工业项目。
6. 成就:(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①( 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 一辆解放牌汽车; ③ ( 成投产,中国第一架喷气式 (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帮助兴建的 156个项目为中心,)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 )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 )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 试制成功; ④辽宁(1)制定了《》。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性质);是真正反映了()利益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2)选举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被选举产生。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难点释疑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区别:“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应地,交通运输业、轻工业也有了发展。
“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任重道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汇总(可直接打印)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前后变化:从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到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开放前后变化3、问题思考:过去人们觉得难以下咽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
人们的感觉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过去物资比较质乏,人们可以选择的食物品种较少。
改革开放后: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
4、绿色食品是“绿”色的吗?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知识点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一、交通的发展1、成果: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2、归纳交通发展的表现:3、影响: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列表归纳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在改革开放前与当今社会变化的表现,并说出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影响:缩小距离行程,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6、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制度,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通信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强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步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成就:①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②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第3课 土地改革 讲义-2021年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概况时间1950—1952年底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施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知识点2土地改革的意义3.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1950—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农村中展开的重要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民的( D)A.工资问题B.住房问题C.交通问题D.土地问题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此证得以颁发的主要依据是( B)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知识点2土地改革的意义3.( 兰州中考改编)土地改革中刘少奇的姐姐被定为地主,刘少奇教育她说:“我当了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
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
”故事表明当时被消灭的阶级是( A)A.地主阶级B.资产阶级C.农民阶级D.富农阶级4.“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__新解放区__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2)全国土地改革前,__封建土地制度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过程(1)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__》。
(2)主要内容:废除__地主阶级封建剥削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农民__的土地所有制。
(3)具体措施: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地主__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__农民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果:到__1952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易混易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并没有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仍是私有制,土地由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2.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已经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提示: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问题思考】如何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类别名称不同点相同点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__地主__ 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土地归__私人__所有农民土地所有制__农民__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__封建土地__制度,消灭了__地主__阶级;__农民__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生产力__。
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工业化__建设准备了条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三大改造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是__一家一户__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果:__1955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__。
易混易错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土地属于农民。
(×)提示:我国在土地改革之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土地的性质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公私合营1.原因:①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②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经济。
2.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公私合营__。
3.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赎买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全行业公私合营__的高潮。
5.三大改造的完成(1)完成:到__1956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评价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__社会主义初级__阶段。
②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易混易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超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分期:1、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社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重大事件:开国大典(1949年1月1日、国庆节)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2、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 1949年9月;地点北平(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做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时间 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从天安门指五四运动到天安门开指国大典);(2)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该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新中国成立的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中国近代百年的剧变对青少年有什么启示:(1)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2)青年学生应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