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一、孔德(一)方法论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为什么)?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仅仅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

一言以蔽之“把社会现象看做社会事实”,这样采取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只能问它有什么?有多少?怎么样?至于社会现象应当是什么?应当有多少?应当怎么样则不必过问。

(二)秩序与进步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孔德把充分的劳动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看成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的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孔在肯定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时,也看到了社会分化不利的一面:☐他认为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不仅如此,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还大大增加了社会复杂程度(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组织,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他们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冲突,引起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甚至社会革命),为此必须扩大和加强政府控制社会职权与整合社会的职能,以便抵消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引起的社会冲突。

☐孔德肯定和否定社会分化的作用,实质上是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

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间稳定有序的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二、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形式社会学)(一)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

因此,研究个人时不能从单个孤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角度入手。

同时这个人把他所隶属的其他群体的关系也带到刚刚加入的群体中来,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

(二)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自由和约束相对应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两者之间也具有双重性,并且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 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 (二)半自治性
1、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2、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3、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
现代学校组织是由若干个班级构成,作为学校各 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直接和集中反 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关系。班级作为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有着自身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功能,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学习和社会 交往,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因此,班 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管理有着特别的 意义。对班级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是教育社会学 微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有一种分化功能。首先,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其次, 影响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教师与“优生”互动时 的言行往往更符合教育要求,而与“差生”互动则常常会出现 “非教育性”的言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互动会制造或者 扩大班级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也不过分。
14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2、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1)学生的一般观念 (2)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 3、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教师通常会设计一系列“生存策略”来维持其所规定的互动系
3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 (二)班级社会群体具有变化的群体结构
由于班级群体规模比较大,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且带有比较浓厚 的情感色彩,班级存在许多非正式群体,使班级中的分工和权 力分配经常变化,并且带有不确定的、临时的和偶然的特征。 班级比其他社会群体的结构更加复杂,角色分配和人际关系也 具有更大的变动性。

《组织社会学》完整版

《组织社会学》完整版

企业社会工作(周沛主编,复旦出版社,2010年版)
企业社会工作实务(高钟、王丰海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版)
第一章 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第一节 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参见《十讲》)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组织概念及其运转过程 第四节 我国社会组织研究状况
5
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
一、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
38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
第一节 组织与市场 第二节 组织与制度 第三节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 其它:
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 组织协作理论、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制度学派理论、 组织环境理论、组织经济理论
39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组织与市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
组织:有结构的整体活动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伴随正式组织运转而产生的。
正式组织
以理性原则为指导
非正式组织
感性因素为指导 以感情与融洽的关 系为标准 活动以成本与效率 行为规则是为共同 为主要标准,为此 的、不成文的行为 确保成员合作 规则
正式组织的延伸涵义:
(1)正式组织延伸了个体能力不足,即组织是一种实现目标 的工具或手段; (2)组织也是个体实现其自身目标的工具; (3)实现组织目标是个体目标实现的前提,成员必须共同努 力; (4)组织的效率较高
(二)讨论 钱德勒相关理论的缺陷:一是不能解释组织目标一致vs内部 结构差异;二是依然为解释“为什么需要组织”。
43
三、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
科斯、威廉姆森(1975《市场和等级制度》、1985《资本主义的经济制 度》) (一)威廉姆森的理论框架 基本概念:“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行为的投机性倾向、 “小数现象”(如两个公司间通过合同成为双边关系,只有两个或很少 数目的公司参与。)这些现象的相互结合会产生市场失败问题。

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四、大学组织趋同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1、积极影响
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大 学组织的结构趋同和专业设置的规范化有助于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其次, 大学组织的文化趋同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大学的综合实力和 竞争力。此外,大学组织的趋同现象也促进了各大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 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二、大学组织的特性与趋同现象
1、大学组织的特性
1、大学组织的特性
大学组织作为一种学术性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组织的特性。首先,大 学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较大。其次,大学组 织具有强烈的学术自由性和学术独立性,这也是大学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此 外,大学组织还具有明显的知识密集型特征,其运作和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 传播。
2、大学组织的趋同现象
2、大学组织的趋同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日益显著。 这种趋同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组织的结构趋同,即各大学 的内部组织结构逐渐趋于一致。其次,大学组织的功能趋同,即不同大学的专业 设置和学科发展逐渐趋同。最后,大学组织的文化趋同,即各大学的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等也逐渐趋于一致。
2、负面影响
2、负面影响
然而,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首先,过度的趋同现象 可能导致大学的个性和特色逐渐消失,使大学教育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其次, 趋同现象可能导致大学之间的竞争加剧,进而引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教育质 量的不平衡发展。此外,过度的趋同现象还可能使大学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成 为一种被动的适应者而不是积极的变革者。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周雪光的《组织社会学十讲》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其 对组织的趋同现象的解释和阐述为我们在理解和解决组织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思路。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实践界,这本书都值得我们去阅读和学习。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福柯规训与权力的视角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福柯规训与权力的视角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福柯规训与权力的视角摘要:关键词:学校组织规训权力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道:“成年人有意识的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它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具有其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之处。

因此,长期以来,学校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一直成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对象。

同时,学校组织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福柯的规训与权力的视角分析学校组织规训权力的出现、实施及其影响。

一、福柯的规训与权力理论福柯认为人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中有着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压抑、禁制、束缚的压力形式,而可能是某种规范、训练、引导或建议,并且其功能不在于消除某种行为,而是到处某种具生产性的行为,以至可欲的成果。

(一)知识与权力人们总是认为知识就是真理。

然而,福柯认为知识与权力是并生的,权力产生知识,知识又以其权威性助长权力。

福柯认为知识的权力作用尤其表现在关于人的学科中,这些关于人的学科均号称是一种科学,因而发挥着有如真理般的权威性。

然而,这些学科根本是伴随着社会权力机制而发展起来的。

权力产生知识,权力与知识是直接相互指涉的;没有一种权力关系不具有相关的知识领域构体,也没有一种知识不同时预设或建构权力关系。

(二)规训与监督福柯通过驯化身体的技术、社会操纵技术、全景敞视体系、监狱与规训网络四方面分析了规训与监督的权力运作。

在理化的趋势下,现代社会逐渐产生了一种行为纪律化的要求,认为理性化除应体现于社会制度外,也应落实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对行为的理性化、纪律化的要求逐渐扩散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各相关机构,以教育、教养、训练、灌输、矫正、强制等强制手段来推行。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控制
通过班级组织,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流动与分层
班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流动,从而对社会分 层产生影响。
05 班级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班级组织的变革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需求和结构发生 变化,推动班级组织进行变革。
教育政策引导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班级组织的变革起 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班级组织通常按照学科和课程进行划分,每个班级组织都有相应的学科教师担任班 主任或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和协调班级内部事务。
班级组织内部通常设立班委、学习小组等机构,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教学和活 动组织。
班级组织的功能
教育教学功能
管理功能
班级组织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传 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4 班级组织的社会影响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性塑造
班级组织通过提供角色模 型、规范和期望,有助于 个体形成特定的个性特征。
社会技能
在班级中,个体学习如何 与他人互动、合作和竞争, 从而发展社会技能。
自我认知
班级组织提供个体了解自 己地位、角色和责任的机 会,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
对群体关系的影响
群体凝聚力
01
03
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 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
班级组织的本质和规律。
04
需要研究新技术和新媒体对班级组织的影响,以及如 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教育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班级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班级秩序和 纪律。

组织社会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组织社会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组织社会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对于班级组织来说,同时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

自功能性是指,一般来说,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目标”都是指向组织外部的,而衡量生存目标实现与否是以组织之外的某种变化为标准的。

班级组织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学习性的需要,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自身进展紧密相关的功能。

半自治性是指,班级组织是非成人组织,并非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治理自身,而是指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的力量。

而正是由于这些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别性的存在,班级建设才更需要借助集体意识来团结班级组织,我们也可以将班级的集体意识看作成班风。

班级中的集体意识在班级创建初期显得略微淡薄,而个人意识占意识流的主要地位,因为在班级创建初期,学生彼此了解甚少,就学生个人而言,自己曾经已有的经验和意识,会主导其行为。

而在班级慢慢建设过程中,由于良好的集体意识会对个人成长进展以及对今后融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因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就成为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个良好的班风不仅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学习制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以及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个人意识。

二、优化班级分工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进展的必定,每个人都在社会分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位,虽然工作的细分导致了每个人具有差异性,但是正因差异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紧密,彼此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虽然后人在对他的社会分工论进行评析过程中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过于理想化,忽略了阶层分化和冲突的存在,但笔者认为将涂尔干所规划的社会分工论,应用到班级组织结构中,会对班级结构的优化起到更好的效果。

班级组织分为班干部、小组长和一般成员,由任命或推举产生的班干部,细分为治理班级的班干、各学科的课代表、兴趣小组长等,他们的工作职责是要对班级同学负责,这一部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积极性高,并且在担任职责方面,会有权威的观念。

组织社会学读书报告

组织社会学读书报告

《组织社会学》专选课课程作业《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报告(第8周第一讲)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年级 2011级上课时间 7-18周指导教师郑作彧组长杨世梅小组成员(学号)杨世梅(2220113040120317)顾夏(222011304012030)蔡雨娟(222011304012041)成绩2013年10月20日第一讲:导论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读书大纲:第一部分:(一)引子:◆本讲义完成的背景作者在2002年于清华大学讲授“组织社会学”这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这本讲义。

◆本讲义的目的1.介绍、评价西方组织社会学的研究状况2.探讨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活动、组织思路、分析方法、前沿研究以及存在的问题。

3.集有志于本课程的同仁共同探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的讲授方式应用“比较理论分析法”,比较理论分析法即:选择组织研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理论逻辑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并且特别注意这些理论逻辑之间的相互对比分析,包括横向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析和纵向理论内部演变发展的分析。

◆本讲义的特色1.注重深入理论对比分析,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于传统的全面系统但不深入方式相区别。

2.知识的跨学科性。

3.知识的个性化,即笔者自身的观点。

◆本讲义的构成:几个基本的理论派别和他们的研究思路,包括以下四个理论:1.“组织与市场”: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组织研究。

2.“组织与制度”:组织社会学的制度学派3.“组织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学派4.“组织与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对于组织研究的意义。

理论结合现实领域,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组织内部激励和组织管理2.组织的契约制度3.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声誉制度4.组织决策组织的局限性和组织变迁发展(二):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1)什么是组织现象?◆组织现象比比皆是,是在我们周边到处可见,触手可及的社会联系体。

例如:企业、学校、政府机构、饮食饭店的制度设计等。

组织社会学论文

组织社会学论文

组织沟通对企业及其员工的影响——以富士康连跳事件为例摘要:知名企业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的员工自杀事件,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富士康自身的管理体制与模式存在问题,富士康集团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组织沟通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组织社会学的的角度,以组织沟通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内部织沟通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组织沟通与成员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得出有效的组织沟通有利于调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富士康,组织沟通,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企业组织管理一、富士康事件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肈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2008年富士康依然保持强劲发展、逆势成长,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跃居《财富》2009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知名企业,却出现了多位员工跳楼自杀的现象,被网民戏谑为“富士康跳楼门”事件,在2010年12位坠楼员工的名单,年龄最小的才18岁,最大的不过24岁。

这种事件的出现与员工在企业组织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满足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有关,自杀是这种态度外现在员工行为上的一种极端表现。

在富士康企业组织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富士康自身的管理体制与模式存在问题,富士康集团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组织沟通也有很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富士康集团内部组织沟通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组织沟通造成员工承受的高压力和对工作满意度的下降,这些因素与员工自杀行为有一定关系。

二、分析和思考(一)富士康内部的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人们在组织中通过各种方式互相交流感情、观点、兴趣、思想、知识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组织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形态中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和组织变迁的学科。


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组织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
之间的桥梁,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探讨
组织的形成、结构、运行和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组织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劳动力的增加,人们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和社会活动,于是组织应运而生。

组织的形成使得社会的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发展。

组织的结构是组织社会学的关注重点之一。

组织的结构包括组织的层级结构、组织的
权力结构、组织的决策结构等。

组织的结构决定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的方式,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和员工之间的互动。

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组织行为
和组织绩效,研究和优化组织的结构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组织的运行是组织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组织的运行包
括组织的目标设置、组织的资源配置、组织的决策制定、组织的激励机制等。

组织的运行
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组织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并优
化组织的运行方式,在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社会学于显洋

1组织社会学于显洋

1组织社会学于显洋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第一节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

1.研究客体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是指专业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行政组织(包括企业和机关)和一般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章程的、联合的组织形式和没有章程的、自愿的组织形式。

在这里,组织社会学重点研究前一类组织形式,即各类企业(机关)等专业组织形式。

这类组织形式既是一种正式组织,也是社会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组织形式。

2.研究的内容(1)基本结构形式组织现象作为社会结构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有其确定的结构。

在分析组织现象时,一方面要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组织现象。

(2)组织结构的功能问题无论组织设计出怎样的结构,都包含四种功能,即正功能与反功能,隐功能与显功能。

3.组织研究的基本变项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变项包括人的变项、组织变项和环境变项。

通过这些变项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探讨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组织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一,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

第二,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三,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

第四,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三、组织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四、组织社会学的意义第一,学会整体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二,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第二节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转过程一、组织的概念1.社会中的组织2.正式组织的概念正式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

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

上述這種現象當TVA為了更好地進行某些計畫而 試圖與地方機構合作時總會發展的很快: 1. 地方行政和地區農業學校的許多成員與農業職業 組織中有影響的代表有頻繁的接觸。 2. 這些代表對田納西流域的農業發展有他們自己的 看法,而他們的看法不完全與TVA制定的政策相 吻合。 3. 有著共同利益的政治家、農場主、地方行政官員 構成的地方關係網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壓力團體。 4. 由於TVA環境的壓力,TVA一些初始目標發生了 變化。
(一)科層制現象的理論之爭
M.韋伯(Max Weber )的理性科層制(科層 組織或官僚組織Bureaucracy )的論述 M.韋伯對科層制的論述貫穿於他的的巨著 「經濟與社會」一書中。 M.韋伯從未對科層制概念做過嚴格的定義。 韋伯將法理權威關係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組 織結構視為科層制或曰官僚制。

二、從形式組織到有組織的集體行動
(一)組織與社會體系 (二)組織解析的複雜化 (三)有組織的集體行動
一、從組織生活的具體問題出發
組織社會學發展緣起 20世紀40-50年代:美國出現了對M.韋伯 科層制 理論的豐富思考(以組織為研究重點) 20世紀60年代:法國的組織社會學開始發展起來 (比美國晚了15-20年) 1. 不僅受到美國組織社會學理論的影響,而且還受 到M.韋伯的科層制理論和A.托克維爾的政治民主 理論的影響。 2. 研究的重點為科層制、公共行政的角色和作用、 公共行動的反常問題。 3. 1963年M.克羅齊耶發表了官僚主義現象專著
P.塞爾澤尼克的研究發現
塞爾澤尼克對TVA運作的分析中,十分強調科層 制組織內非正式結構作用。 非正式結構在TVA內是如何建立的?建立的方式 又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塞爾澤尼克指出: 1. 該公共機構內各種權限的授權機制既有利於一種 特殊鑑定能力的形成,也有利於一些以不同工作 任務劃分的群體。這些群體一但不願他們所屬企 業整體目標的實現,而去重視他們各自的工作目 標和利益時,他們的某種解構就會出現。 2. 當這些群體的正式結構的繼續碰到了危機時,他 們的非正式結構的出現就有可能。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
吴亮
【期刊名称】《公共管理评论》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39页,45元,ISBN7-80190-121-5组织是人与人的集合,不同的文明会产生不一样的组织。

一个时期组织形式、结构、功能、特点也往往被打下一个时代的烙印。

因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组织
和组织理论往往是观察时代的一个绝佳角度,在过往的人类历史中,组织理论的发展
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组织和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周雪光先生在《组织社
会学十讲》中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总页数】5页(P130-134)
【作者】吴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2
【相关文献】
1.组织趋同现象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解释--评价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 [J],
孙同全
2.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召开重建社会学十周年座谈会暨1989年年会 [J], 小吴
3.纪念中国社会学恢复研究十周年本刊举行社会学工作者座谈会 [J], 留梅
4.全国“讲、比”活动十周年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宋健出席并讲话 300
名优秀组织者受表彰 [J], 雷丹
5.医学社会学概论第十九讲医院的组织社会学 [J], 陶乃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
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

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

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

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

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

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

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这种“自
我管理”,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及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这种方法也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上级只管下达任务、下级只管汇报完成情况,并由上级不断捡查、监督的传统管理办法。

(二)加强经济考核力度,缩短考核周期。

这种加强经济考核的做法,可以尽快并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责任制的落实。

(三)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该厂重视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工作,有助于随时了解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动态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及时协调,使目标顺利实现。

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信息反馈方法:例如,设立意见箱及时反映工作质量和服务协作方面的情况;通过修正目标方案不断地调整阶段性目标等。

狠抓以上三项工作,不仅能加强组织对目标实施动态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各部门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从而使全厂各部门从过去等待问题找上门的被动局面,转变为积极寻找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局面。

三、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根据成果来进行管理的,故成果评定阶段显得十分重要。

该厂在目标成果评定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目标管理的基础是经济责任制,目标管理只有同明确的责任划分结合起来,才能深入持久、才能具有生命力,达到最终的成功。

在目标成果评定阶段,我们可以采用了“自我评价”和上级主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做法,通过增加和减少员工奖金的发放额的措施来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促使目标效益最大化。

四、在实行目标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将培养完整严肃的管理环境和制订自我管理的组织机制相结合。

众所周知,有一个因素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即人道主义。

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强调以人为本,那组织的目标管理也不例外。

组织的目标管理一定要符合人道的标准,而不是只注重效率,不顾及人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遵循人道主义标准,履行人道主义义务,人们才可能真正融入到组织文化中,真正投入到组织生产中,为组织创造效益。

综上所述,组织目标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目标制定、实施以及成果评估阶段是否遵循了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只有认真落实好这三个阶段,组织目标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