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https://img.taocdn.com/s3/m/63cb09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76.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c040e3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d.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8b9a5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6.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b5718c3da38376baf1fae42.png)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bdfbb1d581b6bd97f19ea4f.png)
身材高大 有幽默感 威而
不猛 和蔼可亲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①哲学思想:“仁”,仁者爱人**核心**。
通过"礼"来实现,"克己复礼";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 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
san、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1)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法、术、势: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
以权威震慑臣民。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 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 来概括。下面四组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 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总体特征的是 ( A.超逸 C.敦厚 )
B.冷峻 D.谨严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 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 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四、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①孔子——至圣 ②孟子——亚圣 ③荀子——后圣
万世师表
德 侔 天 地 道 贯 古 今
删 述 六 经 垂 宪 万 世
﹛﹜ ﹛﹜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 民族:汉族 出生地:今曲阜市南辛镇 职业:教师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春秋》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https://img.taocdn.com/s3/m/eb5b4523a216147917112893.png)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e1dfa6e50975f46527d3e151.png)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 普遍的爱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练一练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 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课程总结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9996d2d647d27284b735112.png)
孟子的主张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①施政主张:“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 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 为儒学经典,位列 “四书之一。”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接续文明
《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 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
学派 代表
墨家 道家
主要思想 “尚贤” 墨子 “兼爱” “非攻”
老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相对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老子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1、 这叫“无为而治”。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 2、 3、 庄子 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cdf7888195f312b3069a527.png)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1cbbc1b866fb84ae45c8dcf.png)
必修III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班级:组别:姓名:等级:【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奠定儒家思想基础;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体系完整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宋朝: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分析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一)孔子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政治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要待人宽容,即“”。
(2)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恢复周礼,主张“”。
2.教育思想:(1)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二)老子的思想:1.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2.指出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老子的思想社会是“”的社会。
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考点分析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战国儒家代表及思想1.孟子:主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孟子和荀子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二)战国道家和法家:1.道家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国家的需要。
【核心要点突破】“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6e5c03bd64783e09122bf3.png)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4adc200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0.png)
所谓“百家”,就是泛指,即数量多。主 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 小说家。
所谓“争鸣”,就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 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得学者或思想家,广收 门徒,互相辩论,争相发表自己得看法。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孕育出 “百家争鸣”得局面?
——《荀子》
2、孟子得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得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
4、儒学得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得 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得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伦理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2、孟子得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得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您最欣赏哪位思想家得哪个观点?您 在当时会投入谁得门下?为什么?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得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 知,如果再超过一定得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 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 出解决办法。
儒家:这就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a3b3c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f.png)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林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思想学派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
而在众多学派中,儒家思想以其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承而成为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的背景在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
秦国的强势统一,给原有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各种思想学派顿时涌现出来,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现象即被称为“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爆发出了强烈的生命力。
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学派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以孔子为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并提出了“仁”、“礼”等核心概念。
儒家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人为本,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个体应该以道德规范为准则来行事,追求和谐与善良。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主张通过道德和礼节来维系社会的和谐。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恪守道德和遵循礼法的行为,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儒家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的优势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主流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道德准则明确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对于人们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有明确的规定,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有所准则,遵守道德法则。
这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秩序稳定儒家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通过道德和礼节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和谐共处,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3. 教育制度完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教育,提出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7fa0d2a7375a417866f8fd1.png)
新兴诸侯 平民百 姓
尚贤
平民化
完整,但相对保守 没 落 贵 族
积极有为
新兴诸侯
平民百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 “礼”的实质是什么?
新兴诸侯
没落贵族
平民百姓
儒家
法家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节俭
道家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仁” “仁政” “仁义” 克己 主要 复礼 民贵君轻 “王道” 以法治国 思想 以德 治民 “性本善 君舟民水 加强君权 有教 ” 无类 性恶论
间”。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上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 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到: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 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互相诘 难、批驳的现象。
诸子百家
周游列国
收徒讲学
孔子修订《诗》、 《书》、《礼》、《乐》、 《易》、《春秋》等书 籍, 统称“六经”。孔子死 后,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 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 思想的基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ec2ab2455270722192ef7fe.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说课内容
专题第一单元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时4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与设计思想适当补充资料,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通史基础薄弱的现象,在讲专题史时,可以把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思维开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注意知识整合,避免使学生感到生硬割裂,掌握的只是一个个的知识碎片。
复习时以新课标为依据,牢牢打好基础。
同时要精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6b600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1.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35abcbd7cd184254a353504.png)
所谓士大夫, 是战国时出现的一个概念, 指 的是一个阶层, 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的 结合体. 居官和有职位的人, 还有有一定社会地 位的文人都可以称做士大夫. 传统意义上的士 大夫是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 是 一个精英社会群体。综合来看,士的社会特征 ,一是有具体职能,负责管理具体的实践事项 ;二是主要履行语言职能,可以说是靠议论上 的特长存在于社会之中。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 :武士 、文士 、低级官吏 。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 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 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 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 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张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B 1、下列有关孔子仁的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内容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愿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
A 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道家
老子
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
变、 ▪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 上的自由
法家 韩非子 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怎样? 该时期,中国阶级结构如何?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法家
庄子
韩非 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 上的自由
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 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三、春秋至西汉儒家思想的变迁 (一)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还记得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05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周年。9月 28日,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 会、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 孔庙同时展开。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 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 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 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 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晚期) 阶级?
1、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仁”
(2)政治:主张以德治民(体现民本思想);主张 “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伦理:性相近
(4)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 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a.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b.提出“因材施教”等思 想 c.整理“六经”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④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的反映。
2、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 (1)道家: 老子(春秋)和庄子 • (2)儒家:孔子(春秋)、孟子和荀子 • (3)墨家:墨子 • (4)法家:商鞅、韩非子
百家之间的关系如何?
互相诘难、批驳又互相吸收、融合
a、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b、主张以法治国
c、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意义: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 发展趋势
3. 墨家 ——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百姓)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墨、道、法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老子 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 演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练习巩固
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 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 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的剧烈变革
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大量杰出人物的产生
3、对“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的认识,正确的包括 ()
①形成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思想理论
②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构成了我国古代思想的哲学基础
B、政治主张: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②庄子: A、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B、放弃差别观念,获取精神自由
武当山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 《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 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2、法家——韩非子(集大成者) (1)思想主张: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④提供了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D.①②③④ Nhomakorabea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①老子:姓李名耳,号老聃。
老子著《老子》也叫《道德经》
A、哲学思想: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客观唯心主义 );
b.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
孔子的地位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必修三
• 主要内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 的历史
• 三个方面特征: (1)思想文化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变 (2)多元化 (3)不同地区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