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物理1[1].1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物理1[1].1作业答案

遥感物理1[1].1作业答案
L T( θ , ϕ , λ ) R ( θ, ϕ , λ ) = µ 0 F 0( λ ) / π
上式如果按照发射率等于反射亮度除以入射亮度 来理解的话,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来理解的话,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即太阳辐射亮 度等于其辐射通量密度除以π 度等于其辐射通量密度除以π(等式两边略去用 来计算垂直分量的μ 来计算垂直分量的μ0):
LT( θ , ϕ , λ ) R ( θ, ϕ , λ ) = LP ( θ , ϕ , λ )
其中L 为理想漫反射体的反射辐射亮度。 其中Lp为理想漫反射体的反射辐射亮度。 对于漫反射体,反射的辐射亮度与通量密度存在: 对于漫反射体,反射的辐射亮度与通量密度存在:
M( λ ) = πL(λ )
对于理想反射体,入射与反射的通量密度相等: 对于理想反射体,入射与反射的通量密度相等:
E( λ ) = M( 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此: 因此:
LP(θ, ϕ, λ ) = E(λ ) / π
如不考虑大气影响,入射的辐射通量密度即为分 如不考虑大气影响, 谱太阳常数的垂直分量: 谱太阳常数的垂直分量:
E( λ ) = µ 0F0(λ )
上式也可以进一步考虑日地距离的影响。 上式也可以进一步考虑日地距离的影响。 综上可得: 综上可得:
L 0(λ ) = F 0(λ ) / π
实际上太阳辐射亮度与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为: 实际上太阳辐射亮度与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为:
L 0(λ ) = δ(Ω , Ω 0 )F 0(λ )
当然,如果明白其物理实质,也不妨按错误的理 当然,如果明白其物理实质, 解来简单记住本作业所述的双向反射率因子公式。 解来简单记住本作业所述的双向反射率因子公式。
作业: 作业: 一些文献中,双向反射率因子被写为: 一些文献中,双向反射率因子被写为:

遥感原理》试题答案

遥感原理》试题答案

遥感原理》试题答案《遥感原理》试题三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20分)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

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

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1、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185-185平方公里。

遥感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遥感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遥感原理》练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

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

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20分)1、1978年以后,气象卫星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主要以--------NOAA------系列为代表。

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较晚。

卫星是中国于1998年9月7日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1. 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载体上的传感器,从远距离收集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什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主要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评估作物产量、监测土壤湿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3. 简述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的区别。

光学遥感依赖于可见光和红外光,适用于白天和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观测。

雷达遥感则利用微波信号,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适用于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观测。

4. 什么是多光谱遥感?多光谱遥感是一种技术,它使用多个不同波长的传感器来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从而可以分析和识别不同物质和物体。

5. 简述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过程。

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与地面坐标系进行匹配的过程,通常包括图像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等步骤,以确保图像的几何精度。

6. 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是什么?大气校正是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大气对数据的影响,如大气散射、吸收和反射等,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7.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热红外波段,可以检测到森林火灾产生的高温区域,从而实现火灾的早期发现和监测。

8.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哪些?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包括土地利用分类、城市扩张监测、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等。

9.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分类是指将图像中的像素分配到预先定义的类别中,如农田、森林、水体等。

10. 简述遥感数据的解译过程。

遥感数据的解译包括图像的可视化分析、特征提取、分类和验证等步骤,目的是从遥感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答案解析1.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载体上的传感器,从远距离收集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主要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评估作物产量、监测土壤湿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3. 光学遥感依赖于可见光和红外光,适用于白天和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观测。

雷达遥感则利用微波信号,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适用于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观测。

遥感答案——精选推荐

遥感答案——精选推荐

遥感答案⼀、名词1、遥感: 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2、遥感技术: 是从远距离感知⽬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合⽬标进⾏探测和识别的技术3、电磁波波谱:为了便于⽐较电磁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4、电磁波的偏振(极化):电磁波在传播的各个⽅向上振幅⼤⼩不相等,⽽且各⽅向振动之间没有固定相位关系极⼤值与极⼩值之间的夹⾓为90 度的现象。

5、光电效应: 电磁辐射的能量激发物体,释放出带电粒⼦,形成光电流,这种现象称做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6、反射波:电磁辐射与物体作⽤后产⽣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为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7、反射波谱: 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的变化,亦即物体的反射系数(率)随⼊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8、发射波谱: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谱发射能⼒的变化规律叫做物体的发射波谱9、⼤⽓透射(透射):指电磁辐射与介质作⽤后,产⽣的次级辐射和部分原⼊射辐射穿过该介质,到达另⼀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10、⼤⽓窗⼝:指⼤⽓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透射率很⾼的波段。

换句话说,就是电磁辐射在⼤⽓中传输损耗很⼩,能透过⼤⽓的电磁波段11、地球静⽌轨道卫星:⼜称⾼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12、灰度分辨率: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差值13、波谱分辨率:⼜称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14、时间分辨率:在同⼀区域进⾏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时间间隔。

15、温度分辨率:表征红外遥感器对热辐射灵敏度的⼀种度量指标16、影像的分辨率(⼏何和灰阶):是指组成像素的最⼩单位---像元的⼤⼩和像元的灰阶或⾊标可以区分的最⼩差异,像元的⼤⼩称为影像的⼏何分辨率,像元可取的最⼩灰度差称为影像的灰度分辨率。

遥感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遥感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详解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详解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中,用于获取地表信息的主要手段是:A. 红外辐射B. 可见光C. 微波辐射D. 声波探测答案:C2. 卫星遥感数据中,通常用于植被指数计算的波段是:A. 蓝波段B. 绿波段C. 红波段D. 近红外波段答案:D3. 以下哪种传感器类型不适用于夜间遥感观测?A. 光学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雷达传感器D. 微波传感器答案:A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主要解决的是:A. 影像的辐射误差B. 影像的几何误差C. 影像的光谱误差D. 影像的时间误差答案:B5. 遥感数据的分类方法中,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主要区别在于:A. 算法的复杂性B. 计算速度C. 是否需要训练样本D. 数据的分辨率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A. 作物种植面积估算B. 病虫害监测C.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 土壤湿度测量答案:A, B, C, D2.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分辨率?A. 传感器的类型B. 传感器的高度C. 影像的放大倍数D. 传感器的像素尺寸答案:A, B, D3. 遥感数据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噪声滤波D. 特征提取答案:A, B, C4. 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A. 目视解译B. 计算机辅助解译C. 专家系统D. 机器学习答案:A, B, C, D5. 以下哪些波段属于遥感卫星常用的波段?A. 紫外波段B. 可见光波段C. 红外波段D. 微波波段答案: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

(错误)2.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是为了消除传感器自身的误差。

(正确)3. 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可以消除地形起伏带来的误差。

(正确)4. 遥感影像的分类结果完全取决于所使用的分类算法。

(错误)5. 遥感技术无法用于海洋环境的监测。

遥感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歌谷创作

遥感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歌谷创作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欧阳歌谷(2021.02.01)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完整版)遥感真题答案解析

(完整版)遥感真题答案解析

遥感真题答案解析考研遥感专业课真题与课后题答案解析第一套真题答案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探测;狭义理解:利用探测仪器, 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 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 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和动态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按高度分类, 可以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散射和吸收的, 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 横坐标表示波长, 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同一物体的波谱曲线反映出不同波段的不同反射率, 将此与遥感传感器的对应波段接收的辐射数据相对照, 可以得到遥感数据与对应地物的识别规律。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和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内的夹角, 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该轨道叫~BIL格式: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格式。

波谱分辨率:指卫星传感器获取目标物的辐射波谱信号时, 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 分辨率越高。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大气中的微粒引起, 例如气溶胶、小水滴。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并且向前散射强度大于向后散射强度,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合成孔径雷达:指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 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 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 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SAR的方位分辨力与距离无关, 只与天线的孔径有关。

天线孔径愈小, 方位分辨力愈高。

图像锐化:又叫图像增强, 是增强图像中的高频成分, 突出图像的边缘信息, 提高图像细节的反差, 图像锐化处理有空间域与频率域处理两种。

1、黑体辐射的特性。

与曲线下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出射度是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满足斯忒潘-波尔兹曼定律, 即黑体总的辐射出射度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MT,作用:对于一般物体来讲, 传感器探测到的辐射能后就可以用此公式大致推算出物体的总辐射能量或绝对温度。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用于获取地表反射率信息的传感器类型是:A. 红外传感器B. 紫外传感器C. 微波传感器D. 可见光传感器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的步骤?A. 辐射校正B. 投影变换C. 坐标转换D. 配准答案:A3. 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遥感影像中,用于区分不同地物特征的参数是:A. 光谱特征B. 空间特征C. 纹理特征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以下哪种传感器不是被动遥感传感器?A. 多光谱传感器B. 热红外传感器C. 合成孔径雷达D. 激光雷达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包括以下哪些步骤?A. 大气散射校正B. 大气吸收校正C. 云层校正D. 地形校正答案:AB2.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包括:A. 监督分类B. 非监督分类C. 半监督分类D. 机器学习分类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A. 传感器的响应特性B. 大气传输特性C. 太阳高度角D. 地表反射特性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评估、病虫害监测、土壤湿度监测以及作物产量预测等。

2. 描述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过程。

答案: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过程包括影像的配准、坐标转换和投影变换,目的是消除影像的几何畸变,使其与地面坐标系统对应。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 已知某遥感影像的像元大小为20m×20m,计算影像覆盖的总面积。

答案:如果影像覆盖了100个像元,则总面积为100×20m×20m=4000m²。

2. 假设某遥感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为10nm,计算其在可见光范围内(400nm-700nm)可以检测到的光谱波段数量。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中,哪个波段通常用于区分水体和陆地?A. 可见光波段B. 近红外波段C. 短波红外波段D. 热红外波段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遥感卫星的主要功能?A. 地表覆盖监测B. 气象预报C. 导航定位D. 灾害评估答案:C3.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主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A. 影像的辐射校正B. 影像的光谱校正C. 影像的几何畸变D. 影像的对比度增强答案:C4. 以下哪个是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A. 监督分类B. 非监督分类C. 人工分类D. 以上都是答案:D5.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通常指的是什么?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时间分辨率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包括哪些方面?A. 反射率B. 光谱曲线C. 光谱指数D. 光谱库答案:A B C2.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质量?A. 大气条件B. 传感器性能C. 地形起伏D. 光照条件答案:A B C D3.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哪些?A. 作物种植面积监测B. 病虫害监测C. 土壤湿度监测D. 农业产量预估答案:A B C D4.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光谱校正D. 数据融合答案:A B5. 以下哪些是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A. 目视解译B. 计算机辅助解译C. 专家系统解译D. 机器学习解译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球表面的观测。

(错误)2. 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越高,其细节信息越丰富。

(正确)3. 遥感数据的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能够区分的最小空间单位。

(错误)4. 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可以通过几何校正来消除。

(正确)5.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仅限于土地利用分类。

(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物理2.3作业答案

遥感物理2.3作业答案
Γ(Ω 0 → Ω ) µ ∂I ( z , Ω ) exp[− τ( z , Ω 0 ) / u 0 ] − + G (Ω )I( z , Ω ) = F0 uL (z) ∂z π I ↓ ( 0, Ω ) = 0 I ↑ ( H, Ω ) = 0
e− τ( z ,Ω ) / µ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L) L)
= 1, 1,
= δ(µL-1),G函数 δ(µ 1),
作业1 答案: 作业1 答案:
当叶片均匀(或球型)取向,即gL(z, 当叶片均匀(或球型)取向,
L)
= 1, 1,
1 G L (z, Ω ) = 2π

2π+
1 Ω L ⋅ Ω dΩ L = 2
L)
公式推导参见重要参考资料中的学生来信。 公式推导参见重要参考资料中的学生来信。
因此: 因此:
I( H , Ω )e − τ ( H , Ω ) / µ − I(0, Ω )e − τ ( 0, Ω ) / µ F µ 0 0 Γ( Ω 0 → Ω ) π {e − [ τ ( H , Ω 0 ) / µ 0 + τ ( H , Ω ) / µ ] − e − [ τ ( 0 , Ω 0 ) / µ 0 + τ ( 0, Ω ) / µ ] } = G (Ω )µ 0 + G (Ω 0 )µ
作业2 作业2: 引入变量: 引入变量: L( z ) =

z
0
u L ( z )dz
请给出以自变量 L 替换自变量 z 后的植被辐射传 输方程表达形式。 输方程表达形式。
作业2 答案: 作业2 答案:
参考式: 参考式:
− 1 µ ∂I ( z , Ω ) + G( z , Ω )I( z , Ω ) = uL (z ) ∂z 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L()
Hale Waihona Puke 对于理想反射体,入射与反射的通量密度相等:
E() M()
因此:
LP(, , ) E() /
如不考虑大气影响,入射的辐射通量密度即为分 谱太阳常数的垂直分量:
E( ) 0F0()
上式也可以进一步考虑日地距离的影响。 综上可得:
R(, , ) LT(, , ) 0F0() /
作业:
一些文献中,双向反射率因子被写为:
R(, , ) LT(, , ) 0F0() /
请根据其原始定义推导上述公式。
作业答案: 双向反射率因子原始定义为:
R(, , ) LT(, , ) LP(, , )
其中Lp为理想漫反射体的反射辐射亮度。 对于漫反射体,反射的辐射亮度与通量密度存在:
上式如果按照发射率等于反射亮度除以入射亮度 来理解的话,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即太阳辐射亮 度等于其辐射通量密度除以π(等式两边略去用 来计算垂直分量的μ0):
L0() F0() /
实际上太阳辐射亮度与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为:
L0() (, 0)F0()
当然,如果明白其物理实质,也不妨按错误的理 解来简单记住本作业所述的双向反射率因子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