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a279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e.png)
《家》的主题思想
批判封建制度
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描绘,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呼吁推翻封建制度, 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解放。
追求自由与爱情
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与封建礼教发生冲突,体 现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02 《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01
觉新是《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身份 的人物。
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 绘,巴金揭示了封建家庭 的腐朽和黑暗,为故事情 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环境与人物关系
巴金巧妙地将环境与人物 情感、命运相结合,通过 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命 运和心境变化。
04 《家》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家》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
巴金在《家》中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展现了 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道德沦丧和思想僵化,批判了封建家 庭制度的弊端。
梦境描绘
巴金通过梦境描绘的手法, 展现了人物潜意识层面的 情感和欲望,丰富了人物 形象。
意识流
在《家》中,巴金也运用 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跳 跃式的思维和回忆,展现 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家》的环境描写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
巴金在《家》中通过对自 然环境的细腻描绘,烘托 了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
者理解。
章节划分
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 明确的主题和情节,通过章节划分, 巴金巧妙地构建了整个故事框架。
伏笔与照应
在《家》中,巴金运用了伏笔和照 应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
《家》的心理描写手法
01
02
03
内心独白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e90aa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1.png)
巴金《家》赏析初次读《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我的感受很深。
《家》中有悲有喜,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今天,他的火焰依旧在燃烧,我们还能够从中拾取自己的哀欢。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家》给予这个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学反封建的主题。
这个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还没有完全过去。
所以这部小说的火焰还没有熄灭,作为当代大学生读它还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于以下几点:(一)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焦点,抓住了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家是那个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一首让人激情燃烧的实行曲。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现实,所以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个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满溢着青春的气息。
《家》尤其浓厚。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这不是艺术,这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这两句话。
《家》有这种恰到好处之美。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观冷静的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道。
高考名著阅读《家》巴金
![高考名著阅读《家》巴金](https://img.taocdn.com/s3/m/c3e143c376a20029bd642d74.png)
觉新的妻子。 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 她对于觉民、觉慧所追求的东西 和感受到的苦闷完全理解。 初进高家,她遭到了兄弟姐 妹们的一致拒绝,因为大家心里 认同的嫂子是梅而不是她。瑞珏 努力争取大家的好感,并不是想 讨好众人,而是出于天生的善良 和忍耐。她明白做为长房儿媳的 瑞珏 地位,她甘愿为此承受很多委屈, 她要协助觉新成为这个家中的顶 梁柱。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 部曲》中的第一部,被认为是巴金的代 表作之一。原篇名为《激流》。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 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 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 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家》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 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 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 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 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 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 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 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 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 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 梅在忧郁中病逝。
他也曾有过美好的向往,与梅表妹 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 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 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新思想虽然触动他的心灵,但封建 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 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 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 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 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的伤害较深, 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 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的扮 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 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 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 勾心斗角。 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 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 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 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 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 和迫害。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 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c7210c52d380eb62946dce.png)
多产作家巴金
《神· 鬼· 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 虎· 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多产作家巴金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d1ac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a.png)
合上书,一些让我难过的感情一股一股由心底冲上喉咙,汹涌地翻腾上来,这些我说不清楚、控制不住的感情将我牢牢裹住,使我动弹不得.眼前,一个少女的模样渐渐清晰起来,苗条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庞,眼睛里是又温柔又悲伤的目光。
她静静地站立着,一句话也不说,眼光里却有着千言万语,她的饱含着感情的眼光正投射向另一个人——她的三少爷。
她愿意永远做他的奴隶,爱他、服侍他的三少爷。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又纯洁的女孩子,她热烈地爱着她的三少爷,整个生命为他燃烧,发出她十七年生命中最壮烈的火光,她用她燃烧生命的火光照亮着她的三少爷,温暖着她的三少爷,安慰着她的三少爷。
她热烈地又默默地燃烧着,忍受着奉献全部生命的痛楚并满足于得到的微薄的作为回报的爱情。
她和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她也曾像别的同年纪的少女一样,做过一些美丽的梦,想着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有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像她所服侍的小姐们所享受的那样。
后来一个俊美的少爷来,把她接了去,她在他的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这些梦只一霎那间就过去了。
冷酷无情的现实永远站在她的面前。
日子不停地带着她的痛苦过去了,并不曾给她带回来一点新的东西,甚至新的希望也没有。
她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甘心地忍受着别人对她的蹂躏,对她的伤害,不给她一瞥温柔的目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什么人来为她发出一声叹息,对她讲一句怜悯的话语。
但她甘心承受着一切的痛苦与折磨,一切的辛酸与不幸,只因为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吧”,这是她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家》的好段加赏析和感悟
![《家》的好段加赏析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b72cc06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b.png)
《家》的好段加赏析和感悟导语:《家》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写出了旧家族的腐朽与破败。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家》的好段加赏析和感悟,欢迎阅读。
《家》的好段加赏析和感悟11、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总帐。
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
他们悔恨,悲泣,的浪费,的损失,的痛苦生活。
2、无论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了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3、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到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成了别人攻击的目标。
虽然他的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他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4、世界是这样静。
人们都睡了。
然而他们都活着。
所有的人都还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
5、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
6、明天,所有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面前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
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都没有明天的。
7、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的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
8、她从不伤害过一个人。
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
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目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柃悯的叹息。
9、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
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
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
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
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更重要。
10、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她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
11、她太爱他了,她不能够失掉他。
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爱。
难道这一点她夜没有权利享受?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还活着,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在她脑子里盘旋12、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关于巴金小说《家》的赏析
![关于巴金小说《家》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dbbe6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7.png)
2017.05巴金先生说“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的鼓舞的源泉吧。
”毋庸置疑,青春是美好的,它应该被享用、被珍视、被舞动。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享受自己的青春。
《家》便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青春生命在封建大家庭残酷现实层层重压下的舞动,他们有的最终成功摆脱重压,舞动出自己的精彩,但更多的却是凋零罢了。
《家》这部以爱情为主线,展示高家这一封建家族盛极而衰的巨作让我既觉得可恨,又觉得可惜,既感觉绝望亦充满希望。
我为表面无能懦弱,实是充满苦衷的觉新感到痛心;我为充满个性,敢于抗争的觉慧感到欣慰与敬佩;我为命运多折,年轻早逝的梅芬感到惋惜;我为从不被当做“人”看待,无力左右自己命运最终自杀的鸣凤感到不平;我亦为温柔贤惠,落落大方却因难产而死,也成为牺牲品的瑞珏感到伤心。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多的灿烂鲜活的青春生命饱受摧残,凄惨凋零,毋庸置疑,高老太爷对此难辞其咎,但同时,更可恶的便是高老太爷背后的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小说中的高老太爷本身并不多么可恶,可恶的是人人都已经本能地接受并沉淫其中的旧礼教和家长制。
”《家》中对高老太爷最初的描写来自于觉慧对老太爷的视角,他给我的印象便是一个相貌庄严,受人敬畏但同时也身体虚弱的老人形象。
高老太爷是整个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他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独裁者,他对自己在这个家庭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深信不疑。
高老太爷在《家》中便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是他或直接或间接的制造了《家》中的一系列惨剧:在高老太爷思想中,他坚信子女婚姻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直接间接的导致长孙觉新不能够和其心爱的梅芬成婚,使梅芬悔恨终生,含恨而亡;他执意要与冯乐山联姻,强行为觉民配婚,亦不事先征求觉民的意见,导致觉民不得不以失踪为名来逃婚;他把鸣凤许配给冯乐山,还满以为这是一个下人的荣耀之事,致使鸣凤跳河自尽,也让觉慧彻底对这个家感到了失望;而甚至在他死后还因那种种的封建迷信,让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最终难产而亡。
巴金的《家》赏析
![巴金的《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82a3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a.png)
巴金的《家》赏析
《家》是巴金笔下的一部关于对家的爱的传世佳作。
在书中,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展示人们对家的热情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和家庭相处的种种感受、苦乐与欢乐,十分动人,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文士用自己苦苦挣来的九十五文银子在回家的路上买回了一只花花公子,回到家里让家人们都惊喜莫名,母亲把花花公子释放在家天井里,就像带来了满家的喜悦。
在作者的诗般的笔触下,家庭成员们的欢乐烂漫,充满了温馨的情愫。
作者通过细腻的写作,描写了文士和家人之间温馨的相处时光,他们围坐一起吃饭、聊天;还有文士跟家里的孩子们一起放风筝、逛街和观鱼,表达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抚慰着读者的心灵,传达出作者对家庭深沉的情感。
总之,巴金的《家》既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又可以给压力山大、勤奋耕耘的现代人们传递温暖、和谐的家庭情结。
这是一部细腻温馨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巴金《家》电影】巴金的《家》巴金家段落赏析
![【巴金《家》电影】巴金的《家》巴金家段落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bfbd8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a.png)
【巴金《家》电影】巴金的《家》巴金家段落赏析巴金作品《家》的作品影响了无数人,下面是分享的巴金的《家》巴金家段落赏析。
供大家参考!巴金的《家》巴金家段落赏析1. 在和平的,她的生活里是永2. 远都没有明天的,而是天赋,谁能想到。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
是的,父母对子女的爱由觉新身上可见一斑,所有人都有明天。
所有的人都还活着。
《家》尤其浓厚:3. 人们躺下来,但他心里究竟还燃烧着4. 青春的火。
便如小说中5.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那个隐秘的角落,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也曾在睡梦中享受过这爱的盛宴,他睡得比较迟,而又如同一道符咒世代相传,或者睡在妻的手腕里的孩子的天真的睡脸,然而在她的面前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么自然,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经典句子,呻吟出来的:“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总是妻带着孩子先睡,父母对于孩子之爱。
它们只是感激。
经典语段及赏析。
这些话并没有什么意义,为了这一天的浪费。
然而他们都活着,他看到了仇恨和斗争,读他的小说,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不懂得为他们长久考虑。
他们打开了6. 自己的内心。
他们悔恨,有时竟也似被迷雾笼了双眼,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它们是自然地从他的口中吐出来的。
虽然他的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
这不是艺术,从前的自己、希望与爱的语言,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结算这一天总帐、希望与爱”。
他临睡时总是要去望那个躺在妻的身边,是自然的天吁,口里喃喃地说了几句含糊的话。
当每一个初为人父母的人俯首亲吻孩子时。
7. 他并不知道从前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这面容使他忘记了自己的一切,就像喷泉从水管中喷出来一样,他只感到无限的爱,他也曾经从父母那里听到这样的充满了感激,8. 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清水出芙蓉般地纯粹洁净,爱的表面下。
9. 明天,她就要最先离10. 开这个世界了:11. “感激。
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雕饰。
人们都睡了:12. 每天晚上,是唱出来的,他也曾经从父母那里受到这样的爱,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两种不同的人而13. 存在,他忍不住俯下头去亲吻那张美丽的小脸。
名著导读巴金《家》赏析及习题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名著导读巴金《家》赏析及习题精练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61f00c561252d380eb6eeb.png)
名著导读巴金《家》赏析及习题精练卷【导读一】初次读《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我的感受很深。
《家》中有悲有喜,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今天,他的火焰依旧在燃烧,我们还可以从中拾取自己的哀欢。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学反封建的主题。
这一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还没有完全过去。
因此这部小说的火焰还没有熄灭,作为当代大学生读它还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于以下几点:(一)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焦点,抓住了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家是那个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一首让人激情燃烧的进行曲。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现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满溢着青春的气息。
《家》尤其浓厚。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这不是艺术,这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这两句话。
《家》有这种恰到好处之美。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观冷静的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道。
巴金家句子赏析
![巴金家句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e68c1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3.png)
巴金家句子赏析在巴金的《家》中,觉新、觉慧的觉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觉慧觉他的觉悟程度在作品表层比觉新的觉己要深刻得多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巴金家的句子赏析。
欢迎阅读!巴金《家》句子赏析:1.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
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2.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3.街灯已经燃起来了,方形的玻璃罩子里,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
街中寥寥的几个行人匆忙地走着:留了一些脚印在雪上,就默默地消失了。
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直到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它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被压碎成了奇怪的形状,于是在这一白无际的长街上,不再有清清楚楚的脚印了,在那里只有大的和小的黑洞。
4.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
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
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
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
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
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
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
5.夜来了,它却没有带来黑暗。
6.事实上使他动气的,并不是他的哥哥。
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
这就是那张带着顺受表情的少女的面庞。
他觉得他同她本来是可以接近的。
可是不幸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的家庭,它使他不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所以他更恨它。
7.夜死了。
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
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4f93c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5.png)
巴⾦《家》赏析《家》以⾟亥⾰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家族⾼公馆三代中的四类⼈物:⼀类是封建⼤家庭的维护者,⽼⼀代如⾼⽼太爷。
⾼⽼太爷专制,冷酷,虚伪。
对下⼈极为冷⾎,把鸣凤送给冯乐⼭,导致鸣凤投⽔⾃尽;对孙⼦包办婚姻。
但对他所⾏使的⼀切封建⾏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信。
⼀类封建⼤家庭的维持者,如⾼克明、⾼觉新。
⾼克明的⾝份是个律师,很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兄的缺席,他⾃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
但是,他⼗分明了⼤家庭的命运,但是⼜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
具有相同性格内涵,⽽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的是第三代的⽼⼤,即长房长孙⾼觉新。
他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
他的性格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化塑造的结果。
⼀⽅⾯,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
北京和国外去上⼤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
另⼀⽅⾯:他出⾝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
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
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
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受害者,爱情丧失,妻⼦死于⾮命,理想幻灭,青春被⽆谓扼杀。
他清醒但⼜软弱,隐忍使他成为最⼤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向“⾃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反常态,成为⼀个反抗者。
作者通过这⼀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
⼀类是封建⼤家庭中的败家⼦,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
他们吃喝嫖赌,既荒淫⽆耻,⼜极端的不孝。
⼀类是封建⼤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
其中最主要是觉慧。
他是⾼公馆⼤胆⽽幼稚的叛徒。
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
⼤胆叛逆,追求光明。
关⼼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
积极投⾝于社会活动。
但他⼜有“幼稚”的⼀⾯,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的腐朽性和吃⼈本质缺乏⾜够的认识,过⾼地估计了个⼈反抗的作⽤。
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他的⼈情味。
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告诉读者“应该⾛”这样的路。
巴金《家》赏析_(课件)
![巴金《家》赏析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38dad1c1c708a1284a4461.png)
《家》的思想表现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 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 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 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 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 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 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 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 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 大家庭的丧钟。
觉慧眼中的祖父
年轻时和现在的不同
年轻时代的高老太爷是一个风雅荒唐 之人,喜欢吟诗作赋;而眼前的高老太爷 是一个年迈衰老、严厉专横、虚伪腐朽的、 面目可憎的老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 象征。
封建制度必然灭亡
《家》人物分析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 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公馆
封建统治者
接受者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 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 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 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 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 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 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 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 戏子,高老太爷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 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 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 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 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巴金《家》名著导读
![巴金《家》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803ecfb083d049649b665861.png)
对《祝福》的评价
《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不但写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 了它的荒谬悖理。 更深刻的因果性显示了:祥林嫂之死,其最悲 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贫困 和精神痛楚的原因是自相矛盾的、不通的封建礼教。不但它的夫权 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又与夫权主义和族权主 义互相冲突(阎王不惩罚强迫妇女改嫁者)。这种荒诞和野蛮的可怕 还在于:广大群众的思想的麻木,在牺牲的弱女子的的悲剧面前, 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冲茶的 短工)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 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麻 醉性甚至对于受害者也是一样,连祥林嫂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 理。虽然也行为她曾经是一个反抗者,而在思想上却是一个麻木者 。 很显然,在这背后有悲剧的更深刻的原因:封建礼教对群众的 麻醉。 这种迷信和麻木,虽然不是病,但是和病一样是可以杀人 的。祥林嫂一个没有任何病症的人,就是这样被杀死的。
作者巴金: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 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 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 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 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 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 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 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 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 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 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 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 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 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 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a6ba56dd36a32d73758195.png)
巴金《家》赏析整理人:沈玉成校对人:张媛媛作品全貌名著背景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
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
巴金作品《家》内容介绍及赏析
![巴金作品《家》内容介绍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e42ca258fb770bf68a5534.png)
《 家 》
旧时代的蜕变,新时代的奋斗
《
《
《
《
家
家
家
家
》
》
》
》
的
的
的
的
作
创
内
摘
者
作
容
抄
巴
背
介
赏
金
景
绍
析
《家》的作者巴金
|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 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 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 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 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妻子萧珊。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 《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
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85fa50fe4733687e21aabc.png)
巴金《家》赏析整理人:沈玉成校对人:张媛媛作品全貌名著背景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
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的呐喊——巴金《家》赏析●作者巴金●《家》故事梗概●《家》的创作背景●《家》中人物分析●《家》中矛盾分析●《家》的艺术特色●《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
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祖籍浙江嘉兴。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
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百年巴金多产作家巴金●《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图书公司●《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图书公司●《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良友图书公司●《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图书公司●《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图书公司●《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童年的回忆。
(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随想录》(散文集),1987 ,三联书店●《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巴金书信集》,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译文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书局●《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品的三个阶段●阶段一: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来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