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我将从两大方面(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与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分别说明衣、食、住、风俗的四个变化的内容,并一起探究其变化发生的原因,讨论今后我们的价值取向。(二)
首先,请看这篇报道:PPT
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呢?有哪位同学愿意回答一下,请
可以看出这则材料的变化在今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表现,在当时为什么会登报刊印呢?其中所指“风气日甚一日,不能禁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也是这一课所要学习的探究一:动荡中变化的物质生活所发生的原因?PPT
(三)
近代社会是以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之后的中国社会又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同学们可以通过回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变革的影响。
总结同学们的思考,我们得出:PPT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格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PPT
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明显。
我们来看具体表现:PPT
(四)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服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
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的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的服装,二是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性。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类导致地区差异性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
这些菜系小吃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西式餐馆的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餐馆
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
从“住”的方面来说,中国南北方的民居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
上海的弄堂,
江南的民居等。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一些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馆、领事馆、洋行、货栈、银行、近代工厂等也纷纷出现,相应出现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国人居住。
一些官员和富商也建立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式的豪宅。
从“风俗”方面来说,鸦片战争后,人们深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
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使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居民劳动力就业问题,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得到群众的拥护,统一财经的措施解决了供求、劳资等矛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又进行了增产节约运动。这样到50年代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基本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建国后社会生活的表现:
总体看来,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还需进一步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时期,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定量供应。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体表现有: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
人民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
从“食”的方面来说,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1987年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从“住”的方面来说,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简易楼房再到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人们的居住质量也在进一步改善,不仅满足于宽敞舒适,在环境优雅、价格适当、个性装饰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为了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同时,中国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
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民休闲生活更加多彩,生活质量提高。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探究五:
我们的思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何在?中华特色何在?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做……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成龙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要注意正确的引导,深刻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
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