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合集下载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一、引言在哲学领域中,关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争议从古代就存在。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和思想才是世界的本源。

本文将探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通过比较这两种观点的区别和特点,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这一命题的视角。

二、唯物史观的根本标准1. 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物质决定意识。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也是意识和思想产生的源泉。

物质决定意识意味着人类的思想和观念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这一标准强调了社会存在对于人类思想和意识的塑造作用。

2. 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唯物史观的根本标准之一是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证研究和观察才能获得真实和可靠的知识。

在唯物史观中,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被广泛运用,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实证和实践,分析和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的演变。

唯物史观所强调的实证主义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3. 社会历史的观点唯物史观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对待社会历史的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的。

这一观点将社会历史的变迁归因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非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意识形态的决定。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三、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1. 意识决定物质唯心史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史观认为意识和思想是世界的根本实体,物质只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意识决定物质意味着个体或社会的意识活动直接影响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王充提出的“气以形志”观点,即意识通过个体的意志和情感对物质产生作用。

这一标准强调了意识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2.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之一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它们在解释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唯心主义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变化所决定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两种历史观的特点和影响。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等都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是由生产力的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决定下进行的。

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从而引发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形态的变化。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性的过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在唯心主义历史观中,人类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念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变化所决定的,是由人类主观意志的选择和行动所引发的。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主观意志和精神活动的变化所推动的。

人类的信仰、观念、价值观等对社会制度和政治形态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类主观意志和选择所决定的,是由人类精神活动的变化所引发的。

因此,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个体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类主观意志的选择和行动所决定的。

三、比较与分析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观念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地理条件∙人口条件∙资源条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劳动∙自然∙人∙社会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血缘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人的政治关系∙人与人的思想关系∙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在观念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思想关系∙物质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个人和社会的矛盾∙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一动力∙最终动力∙直接动力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改革就是否定社会的一切∙改革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进步最深刻的根源是∙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社会形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自身需要∙人类的共同利益∙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关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历史观∙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唯物史观的观点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劳动∙人具有理性∙人具有自由∙人的意志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的意识在历史活动中有能动作用∙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识分子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历史辩证法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机械论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对二者关系的回答决定对其他历史观问题的解决唯心史观的主要错误是∙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的缺陷是∙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历史的作用∙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根源∙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其它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决定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发挥作用的大小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越高,则∙地理环境被利用的程度越高∙地理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严重∙地理环境被利用得越不合理∙同自然的关系越复杂下列现象中属于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有∙农民耕种土地∙雷电引起森林大火∙被污染的水源引起疾病流行∙某些人对森林滥砍乱伐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制度∙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生产力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是由既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因而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是由各种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社会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存在的组成部分∙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实体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它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的问题∙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的问题∙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它是判断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内容包括∙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到一定水平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观点体系∙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情绪、信念、情感∙特定社会中各阶级的观点体系∙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观点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意识形态是一元的.∙意识形态是多元的∙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国家机关、军队、监狱∙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艺术、法律思想、政治思想∙小说、诗歌、戏剧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因此∙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任何人的意志的作用都包括在历史发展的总结果中∙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人的自觉活动是在由社会客观规律所规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人们所认识与驾驭∙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下列观点正确表达了社会规律特殊性的是∙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人既是社会主体又是社会客体∙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不存在某种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或之外的社会规律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宿命论∙唯意志论∙庸俗进化论∙唯心史观下列属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这一观点表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过程的实现是人的不同活动的“合力”∙历史是领袖和群众共同创造的∙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发展∙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生产力决定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生产力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了全部社会关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交往所决定的∙航海家的新发现所决定∙生产和科技发展所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区别是∙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是形式∙经济基础是相对稳定的,上层建筑是易变的∙经济基础是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思想关系在处理思想、政治、经济三者关系时,必须依据∙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三者平行发展“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一种新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下列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形态”理论范畴的是∙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就是社会∙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就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共同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含义是∙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社会与自然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发展史∙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斗争的历史∙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这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能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揭开其他星球的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自在世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能够转化为“为我之物”的人类世界∙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将会统治整个宇宙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全球问题”马克思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段话说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在下列关于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观点有∙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历史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可以∙加速历史任务的实现∙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暂时延缓历史进程∙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规律,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杰出人物受历史条件制约∙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基础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时刻教育群众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提出的哲学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力系统”,其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人人都是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主张∙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超历史的人与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受任何制约的个人意志是人性的体现∙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下列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错误的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本质是人的个性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性的“一种内压力,指向人格的同一和自发的表现……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以下对这种说法的评价正确的有.∙错误地认为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仅仅来自人性的要求∙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来自人的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没有看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才是自我实现的标准∙错误地认为人性的要求才是人发展的根源、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是个人发展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意识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先有行为,才有后面的意识想法,而唯心史观指的是通过精神意识来控制人们的一举一动,规范人们的生活。

唯物史观,也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引申义为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所以在古代的阶级D争中,正是因为存在着阶级D争,所以才会有革M意识的爆发。

正是这样客观看待世界的思想,把空想S会主义变得有血有肉,变得科学。

唯心史观,也称为历史唯心主义,强调的是意识,意识决定一切,人的脑袋也是先存在着意识,所以才会有后来一系列的活动。

唯心史观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强调人的意识处在最高的地位,人的喜怒哀乐决定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表明的是客观型态的意识,例如S灵、凶猛的野兽等等,后来逐渐演变成Z教,其实Z教的信Y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通过Z教支配人们的言行举止。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最本质的区别是指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否认为人M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Z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例子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例子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例子一、引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对世界观的不同理解方式,它们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例子,来解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与联系,并展示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唯物史观的例子2.1自然科学领域唯物史观将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和现象都是由物质和力量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以下是一些唯物史观的例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证明,物质之间存在着引力相互作用的规律。

-辐射理论:物质在放射性衰变中会释放出辐射,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唯物史观解释为原子核的变化引起了物质释放出能量。

2.2社会科学领域唯物史观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例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发展受到物质生产力的制约,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物质资源的分配和交换的基础。

三、唯心史观的例子3.1哲学领域唯心史观将意识、精神等主观因素置于首位,强调人的思维、意识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唯心史观的例子:-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唯心史观的代表性思想,强调思维意识是最基本的存在,排除物质因素的作用。

-柏拉图的理念观念论:唯心史观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3.2文学艺术领域唯心史观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例子:-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冲突:唯心史观认为悲剧的发生是人类内心冲突的产物,更多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感知和思考。

-个人化叙事:唯心史观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方式,因此个人化叙事更能反映出作者独特的思想,观念等。

四、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联系与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世界的观点。

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质区别-: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和力量在物质世界中起主导作用,而唯心史观则主张思维、意识等主观因素对世界的认知和改变发挥关键作用。

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现代史观认识中最重要的两种史观观点。

它们有一定的差别,以致于能够区分出来。

首先,在历史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上,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历史形成和发展,而唯心史观则强调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文化创造力是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源方面,唯物史观是在历史发展的物质和社会基础上生出精神和文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精神和文化发展的根源,而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发展的精神和文化是物质和社会发展的根源。

最后,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驱动力是物质生产的进步,社会的普遍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意志力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也称为理性历史的中心观点。

总之,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发展方向等方面,包括历史发展的驱动力等。

他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各自提供不同的史观观点,共同构成了科学的现代史观认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英雄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意识是存在的派生物。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肯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等所谓的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

二、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不足之处1、实用主义真理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它是以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为基础的。

2、实用主义真理观最大的不足在于:它强调价值原则的同时没有指明价值判断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所说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是多次反复的实践。

而实用主义所谓的实践是单个人的行动,认为只要经过一个人一次实践就可以断定认识的真理性,这是错误的。

从实践看,实用主义真理观鼓励求实和个人进取,但他强调的仅仅是个人的价值,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必然导致个人主义且影响社会正常、顺利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既可造福于人类,也可给人类带来消极的后果。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人们在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对于历史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力量的决定所决定的,而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的意识所主导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的决定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唯心史观是对立于唯物史观的另一种历史观点。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主导的。

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的变革是由人们的意识、思想和行为所推动的。

唯心史观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意识和观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比较和分析1.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唯物史观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相比之下,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意识和思想。

唯心史观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唯心史观强调人的意识对于社会变革的引导作用。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

对于唯心史观来说,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由人的意识和行动所推动的。

论述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和联系。

论述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和联系。

论述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和联系。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和联系。

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类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所决定的,人类的意识和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唯物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所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两种历史观之间的对立在于它们对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有不
同的看法。

唯心史观认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种对立体现在对历史发展原因的解释上,也体现在对历史规律的看法上。

然而,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唯心史观认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两种历史观都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只有将两种历史观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 1 -。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891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891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891单项选择题第1题: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第2题: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B.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手段,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所以选项A正确。

第3题:被马克思主义称为“历史的火车头”的是A.革命B.科学技术C.生产力D.生产关系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所以正确选项是A。

第4题: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在于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就是人的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哲学对立与统一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哲学对立与统一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哲学对立与统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它们在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碰撞。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根本存在,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属性,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史观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及其对意识的制约,唯心史观则强调意识的主体性及其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两者之间的哲学对立表现为不同的基本哲学观点和方法,但在具体现实中,又难以彻底割裂和对立,反映着世界的统一性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哲学对立,源于对世界本质的不同理解。

唯物史观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人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的,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是超越客观世界的第一存在,一切客观的事物都是在意识中构建的。

唯物史观从实践角度出发,强调人类活动在客观条件下进行,唯心史观则从理性主义角度出发,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在认识中的首要性。

这两种哲学观念的根本对立表现为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的不同。

然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并非完全对立,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意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说:“人的头脑中的世界是思想的世界,但并不是虚构出来的或摆在别处的世界,而是由身体存在的、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接收到的世界所组成的。

”这句话表明了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辩证看待。

唯心史观在强调意识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客观实在对意识的制约和规律性。

因此,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虽然存在对立和矛盾,但也体现出其辩证的统一性。

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辩证统一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类在实际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既要客观分析外部世界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人类活动在客观条件下进行,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对实践的认识和重视。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它们在对待历史、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认识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要划分这两种历史观,首先需要明确它们的标准和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从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出发来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变革。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精神决定一切,强调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由于人们的意识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

因此,从对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出发,可以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根源来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和生产活动的需要而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动力和根源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人们的意识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是由于人们的思想、信仰和道德观念的改变而引起的。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根源来看,也可以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来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和趋势的,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趋势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引起的。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没有客观规律和趋势的,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意志和选择而引起的。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来看,也可以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综上所述,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可以从对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根源、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等方面来进行。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它们在对待历史、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认识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划分它们的标准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

扩展资料:
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宣扬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一直是权力阶层用以维护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这是它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

当这一种形态的唯心史观作为进步的社会集团的思想武器,去反对保守主义的精神支柱时,它具有科学性,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

理性主义者在其发展时期宣传的人道主义的唯物史观,具有这种科学性。

产物;唯心主义则刚好相反。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
三、唯物史观的 主要观点: 1、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物质生产(包括生活)、需要和人口生产是人 类社会和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的基本前提;后来还 包括意识,这四个方面是构成历史和解读历史的 关键所在。(11---15) 3、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分工,而分工促使了所有 制(私有制)与阶级、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物 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等矛盾的产生;并建立起整个 社会结构和国家组织形式;(16\17)“分工是迄今 为止历史的 主要力量之一。(23)
6、各种不同的 理论的 产物和形式,如宗教、 哲学、道德等都应当从社会物质生产及其 过程中去理解,统治阶级的思想也无非是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的思想; (21)一个阶级的思想发展变化的最后原 因是经济利益,统治阶级所谓其思想的普 遍性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24、25) 7、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消灭生产的 “异化”,消灭私有制。
2627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10与以往的革命不同以往的革命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那些被统治阶级起来推翻统治阶级但都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不过是用一种分配和统治代替另一种而已共产主义革命不同她要消灭一切统治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限制人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பைடு நூலகம்的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现实的个人,即 有生命的从事生产活动并存在于一定物质 生活条件下的人(第3到第9页);将其历 史奠定在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上。 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不是 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 发解释观念的形成,从直接生活的 物质生 产出发解释历史。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第21页到22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
4、生产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交往形式(后来叫 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力, 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25) 5、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及其状态即成为任何一 代人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又在新的一代人 中改变,所以“人创造环境,同样地,环 境也创造人”。(22)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西方史学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史学观点,它们截然不同,有着明显的对立性。

“唯物史观”是一种源自于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点,它把历史发展看作是物质基础、形式和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换句话说,它把历史看作是物质基础对社会形式和精神内容的驱动和影响。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驱动了社会分工的变化,从而促使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唯心史观”是一种源自于唯心主义的史学观点,它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人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换句话说,它把历史看作是人的思想对社会形式和精神内容的驱动和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政治家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入文化,从而促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因此,“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对历史发展的不同解释。

“唯物史观”把历史发展归因于物质基础,而“唯心史观”则把历史发展归因于人的思想、行为和意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史学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唯物史观”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它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很多规律可循;其次,“唯心史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丰富性,因为它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人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更加复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丰富性。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史学界有价值的观点,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它们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考试资料(比较题)

马克思考试资料(比较题)

1.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有什么区别???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没有根本矛盾,只有根本任务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根本任务解决主要矛盾。

2. 规律和真理规律和真理的区别在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成果。

既有客观属性,也有主观属性。

客观事实的标准称为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蔑视规律,违背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3.阶级和国家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代的必然产物。

国家是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A前者不改变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后者是社会形态的根本质变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C前者一般不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系;后者触及生产关系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第三,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第四,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视域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视域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抽象的人”就一定是合理的。

如果说李嘉图把人变成帽子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黑格尔进一步把帽子变成观念就走得太远,他“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因而是生活在现实的对象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5]。

既然人在黑格尔眼中是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那么,他在考察社会历史时,被当作主体的就不是“现实的个人”本身,而是“自我意识”。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虽然被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们世俗化为“类”、“唯一者”、“人”等范畴,但是,实质仍然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们不是把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的起点,而是把“宗教的人假设为全部历史起点的原人,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代替生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2]。

他们不是以物质实践阐释观念的形成,而是脱离每个时代现实的历史基础去寻找某种范畴或观念。

他们不了解这些范畴或观念恰恰是“现实的个人”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表现。

唯心史观“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历史考察方法,掩蔽了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真相。

马克思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考察中,揭示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

这就是说,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同时也在精神生产资料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所以,被统治阶级在思想方面也隶属于统治阶级。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以思想的形式对于占统治地位物质关系的观念表现,因而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思想。

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把统治阶级的思想从统治阶级本身中剥离出来,脱离它由以产生的个人基础和历史环境,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思想独立化,把该时代经验而具体的阶级统治说成是抽象的思想统治,最终导致“历史上始终是思想占统治地位”,并要求人们“承认思想或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再从这些不同思想中抽象出“一般思想”,用“概念的自我规定”,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建立某种神秘的联系,使之具有某种秩序,从而使这些以许多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思想差别,被看作是某个人思维的自我差别;把“自我意识”当成某种人物,用以消除“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作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辩证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则具有显著的区别与对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阶级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性质的变革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矛盾和冲突的发展所引起的。

相对应地,唯心史观则是一种以意识为中心的世界观。

唯心史观强调意识决定物质,认为意识和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则是在意识的指引下得以认识和存在的。

唯心史观忽视了物质的决定性,将意识置于主导地位。

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推动,认为思想和理念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关键。

唯心史观忽略了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内在联系,无法洞察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所产生的冲突。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上,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的决定性,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存在的。

其次,在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唯心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所带动的。

此外,在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上,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而唯心史观则忽视了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对科学的理解和方法上,唯物史观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实事求是和辩证法的运用,而唯心史观则偏重主观意识和信仰,侧重于抽象的思维和理论推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9(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3,分数:100.00)1.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数:2.00)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

这一“多元决定论”是(分数:2.00)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心史观的认识。

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经济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

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分数:2.00)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人口因素D.社会意识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动力有无规律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有人民群众唯心史观社会意识主客观精神无少数英豪
1.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者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理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对它的回答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第三种独立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主义历史观或唯心史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帝王将相和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绝对观念”等所谓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就是按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来划分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
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东西。

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在实际上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坚持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它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或在对这个问题不同回答的基础上展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